《再见,在也不见》是一部由忻钰坤 / 陈世杰 / 西瓦罗·孔萨库执导,陈柏霖 / 蒋雯丽 / 杨祐宁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同性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见,在也不见》观后感(一):再见,在也不见;相见,不如怀念
中国人对“相见”一直有深刻而细腻的解读,有时想相见,有时恨相见,见与不见都有说得通的理由。对于相见充满强烈渴望的,李商隐的名句极具代表性,“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怎一个虐心了得?对于相见的另一种解读则是“相见,不如怀念”,这或许是相见、相识、相知之后双方得出的最理想相处方式,这也是“距离产生美”的极致境界。
自古以来,关于相见的故事层出不穷,相见恨晚的多,“在也不见”的少。陈柏霖的“独角戏”《再见,在也不见》就讲了三个既有现实感,又有写意的,关于“相见”的故事。
《再见,在也不见》由三个独立的故事组成,看似毫无关联,若加以联想却也能找出一星半点的“想象式关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台湾偏文艺类电影特别喜欢这个范儿。在三个故事中,陈柏霖化作三个“神人”,分别是寻找生父的儿子、千里见知音的好基友和师生恋里的“多情学生”。三个故事在说相见,也在说不见;在说相见的意义,也在说不见的缘由。
在进入三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之前,先解析一下《再见,在也不见》的片名含义。
很多朋友以为《再见,在也不见》的片名出些了错别字——“在也不见”不该是“再也不见”吗?真的没错,导演和编剧想要表达的就是这个存在着却有些尴尬的“在,也不见”。一句话,再见的原因,是因为的确在一起(或在一个城市,或是一段难舍的爱情,或是无法改变的亲情),却由于一些原因而无法相见,所以再见。如此略显灰暗的命题和基调会让观影者产生很微妙的感觉,影片到底想说什么?
看似有个略显文艺的片名,但分别讲述了亲情、友情和爱情三段故事的《再见,在也不见》其实并不复杂,只能说起其内涵强大,强大得可以震撼你的灵魂深处,引发超强共鸣。影片以陈柏霖的三个角色为视角,分别带领观影者体会了亲情的虐、基情的真和爱情的韵。其中,由陈柏霖和杨佑宁共谱的湖畔基情最为深刻。
在这个情节堪称干脆利落,影片节奏和角色情绪拿捏得恰到好处的故事中,两个外形陌生的“少年陈柏霖和杨佑宁”用极强的带出感,再加上山明水秀的宝岛风光,瞬间让观影者来到了文艺感极强的宝岛台湾山村。
湖畔究竟有没有“少年陈柏霖和杨佑宁”的“基情无限”?这个不得而知;但此段落让人产生解读的地方很多,比如两人到底是不是好基友?陈父是否为同性恋?陈父是否被少年杨佑宁设计所害?杨佑宁究竟为何案被执行绞刑?
除了令人思考良多的基情故事,陈柏霖与杨佑宁之间并没有发生真正的基情戏,两人的“少年替身”倒是在湖畔中以潇洒的裸泳祭青春。说到基情,陈柏霖和杨佑宁倒是分别与拉拉和基友有过“缘分”,而且还是他们的成名作——《蓝色大门》和《十七岁的天空》。
当然,《再见,在也不见》不只有基情,还有关于亲情和爱情的故事。戏骨级大咖秦沛和蒋雯丽分别在亲情和爱情的故事里诠释了相见与怀念的辩证关系,引人深思。
《再见,在也不见》观后感(二):¡Adiós!=Sin verte aunque estoy a tu lado.
i me pregunta por qué me interesa esta peli. Te diría solamente por el motivo de escuchar la melidía principal cantado por mi ídolo. Es una peli demasiado tranquila, no hay una existe una historia muy complicada, consta de tres partes.
En la parte ¨adiós¨, cuando la profesora mira el espejo y pregunta a sí misma: ¨¿Me ha cambiado por la edad?¨, me da un golpe directamenta a mi corazón. La edad siempre cambiar todo sin huella, pero ella quiere engañar a sí misma en quell momento porque su amante está mirándole, así que es un momento muy violento.
¿Qué podemos dejar en el rió del tiempo?
ada.
《再见,在也不见》观后感(三):每个奥德赛都在回家的路上
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贡献了诸多金句,其中“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成为有情人的座右铭,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可以以此来鉴证。内地导演忻钰坤、新加坡导演陈世杰、泰国导演西瓦罗·孔萨库联合导演的集锦电影《再见,再也不见》,所有的主角全部由台湾演员陈柏霖诠释,让他在两个小时的造梦空间里,品尝了三段极其特殊的爱情、友情和爱情的断裂岁月。每一次都没有告别,每一次重逢,都是回不去的执念。即使有星辰和罗盘,可是依然需要找到“那个人”——时过境迁的人——作为人生的锚,心定与否,只有他自己去感觉。
假如出走的“他者”,有另外一种活法,人生将会如何?没有人能够回答,时间的箭镞一目了然,从来不考量逆旅人生中的奥德赛的感触。陈柏霖饰演的三个版本的奥德赛,都是被抛弃者,一直在追找真相和时间断层的奥妙,他的世界分为两部分,外在的事业和家庭能够跟着时代的步伐向前走,然而内心的某一处却依然为过去那一刻的时间停滞保留着青春的茫然。
忻钰坤编剧的《背影》,与朱自清的同名散文大异其趣。秦沛的远走他乡,造成少年陈柏霖的忧伤。待到多年之后的再见,却又无法相认,注定目光中的犹疑、坚定和失落,都只是一个人的政治。你的他乡,便是另外一个你的故乡。他的烦躁不安毫不珍惜,却是你最为眷恋的相处,不必回首、不必挥手。
陈玉杰编剧的《湖畔》,潮湿、欲望、赤裸、纠缠、盘旋、翻覆,几乎所有的细节都有着多义,只有生与死是明确的,陈柏霖和观众却还是不能知晓死亡的秘密。谁不曾年少,谁不能迷惘,谁不能无因的反叛,好久不见的杨祐宁不悲不喜,在也不再,那么近那么远,当年如何再也无法追问,生命中不能承受重,在于那湖水的涟漪。
西瓦罗·孔萨库编剧的《再见》,貌似最寻常的传统偶遇,移动互联网社教学专家陈柏霖,在异国他乡与当年的老师蒋雯丽相会,课堂上笑谈知己,课下执手相看,十年之前,你还拥有我,十年之后,江湖早就没有了传说。当年似乎是朦胧诗,蒋雯丽对于陈柏霖,也许是《死亡诗社》,也许是还没到达《毕业生》,其实还算年轻的陈柏霖教授,以他微信时代的文化乡愁,“你真正知心的朋友不会超过五人”,古今中外大约都是如此,心心相印关键在于妙悟。蒋雯丽的不辞而别,令陈柏霖成为现代社会的“孤独者”。
站在时间的这一端,看回时间长河的另外一端,眼前的人与当年的人,容颜老去又很容易化二为一,似乎是“莫名其妙的重合”,对话既然可以鸡同鸭讲,也可以隔山打牛,“不知其所以然而然”,飘飘然,退后原来是向前,云在青天水在瓶,每个奥德赛都在回家的路上,追找故人便是征途。王阳明曰过“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故人便是那花,你看了,他便是你想要的他。
《再见,在也不见》观后感(四):《再见,在也不见》:掐死你的温柔
文 / 赤叶青枫
乍看片名,相信很多人第一印象会认为此名疑似有误,毕竟按常理而言,应是“再见,‘再’也不见”才对。但在对影片稍加了解或者看完全片后你就会明白,其实片名并没有错,只是具体断句时,应断为“再见,在,也不见”。别看仅是一字之差,但意思与意境却大不相同:前者更多的是表达此时一别,此生不复相见的决绝之意;后者则委婉道出重逢之时,相见不如不见的伤感之情。
此片由三位不同国籍的新锐导演联合执导,每人分别负责一个短篇故事:中国的忻钰坤执导的《背影》凸显的是陌生父子情,新加坡的陈世杰执导的《湖畔》呈现的是暧昧基友情,泰国的西瓦罗·孔萨库执导的《再见》则挑战的是忘年师生恋。
三个故事,三种情感,三段人生。乍看,似乎都云淡风轻,细品,一个比一个锥心刺骨,黯然销魂。而且虽说这三个发生在不同地域的故事都独立成篇,但除了陈柏霖分别在三个故事里都担任男主角外,三者的故事框架又存在着一种共性:都是一个男人因故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再见失联多年的某个故人,只觉往事如潮,心底波澜暗涌。换而言之,此片就像是对于同一个言简意赅的命题作文,三个导演根据自己的理解交出了各自的答卷,分别委婉克制地讲述了普通人的三段隐秘心事。只不过因为三位导演的三观和风格各有不同,因此三个故事还是各有特色:《背影》隐忍压抑,《湖畔》暧昧迷离,《再见》情难自禁。而老戏骨秦沛颤颤巍巍的落寞身影、分别饰演陈柏霖和杨祐宁年少时候的两个小鲜肉光腚戏水的无忧无虑以及陈柏霖和蒋雯丽在酒店房中忘情拥吻等相关片段亦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另外,虽然片中陈柏霖分饰的三角姓名、身份等都并不相同,但将三个故事依次串联来看,又不妨可将其视为是一个有故事的青年男人在25岁至35岁之间三段较为特别的人生经历:涉世之初,职场得意,亲情关系上却与亲生父亲相见不相认;初为人父,岁月静好,却因与年少时候暧昧过的同性友人的意外重逢而猛然揭开了心里最隐痛的伤疤;功成名就,阅尽千帆,却发现最难忘的还是曾经的那段不伦师生恋。而这些事情,没有一件方便公开诉诸于人,只能作为秘密深藏于心底,让它死在骨里,烂在骨里。
别看以上这些都是别人的故事,但试问谁没有一点过去、一点秘密呢?所以,当你看到片中昔日父子相对却不相识,看到昔日暧昧友人刚一重逢又将死别,看到昔日情人依旧相爱却无法相守时,你又怎会能完全无动于衷?
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只道是寻常。
原来,藏在你回忆里的那个人,你也许不常想起,但也从来不曾忘记。多年以后,蓦然回首,才惊觉当年一个不经意的转身,从此天涯两端,就此竟变成了陌路人。如今时过境迁,彼此都再也回不到从前,可是你还是会情不自禁关心TA现在过得是否幸福安稳,若再相遇人海黄昏,你依旧会记得TA的眼神。因为正是有TA,你当年的青春才算完整;也正是有TA,你才会明白,原来自己为了一个人,曾经真的可以灯蛾扑火,奋不顾身。
可惜,一切,都过去了。
熟悉的人,远在天边。陌生的景,涌在眼前……有的时候,不见,尚可怀念;见了,回忆里温情脉脉的面纱很有可能会被撕下,眼前残酷的现实如同一双瘦骨嶙峋、伤痕累累的手,瞬间便掐死你的温柔。
《再见,在也不见》观后感(五):本来应该感人的故事却让人尴尬
本来,我是冲着导演忻钰坤和主演陈柏霖、杨佑宁去看的,结果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盯着大银幕,如坐针毡,走也不是,留也不是,无比尴尬。其实周末的影院里,小小的一个厅,加上我,只有六个观众。我想,也好,本来有着文艺气质的影片就不适合人头攒动的环境里放映。我可以比较自在,放松的观看。
第一个故事主要表现亲情,父子之间。事业失败,离家一别许多年的父亲,在一家工厂干着拾垃圾的活,因偷窃单位的货物而被开除。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的儿子与父亲相对而坐时,父亲根本认不出他是谁。不仅如此,父亲早另组家庭,还有一个已经在读中学的小儿子。父亲说,不再想回到老家,反正已经离开那么多年了,可以说,很无情。可是对于小儿子,他却百般溺爱,如此窘迫,还不断满足小儿子的种种过分需求。但小儿子在被打时,仍然哭诉,没有人管我啊。
就是说,大儿子觉得没有得到父亲的爱和呵护,他是有点恨父亲的。父亲觉得自己很用尽全力在爱小儿子,但是他不明白,小儿子也觉得自己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亲情。三个人都像是笼子里被亲情所遗弃的可怜人,被爱着的,并不有所察觉和感恩。不被爱着的,怎么也不明白,同样是儿子,父亲怎么可以如此残忍,抛下他。
秦沛演得真好,眼神里都是落魄生活里,小人物的无奈,失落。他努力想给予小儿子呵护,可他却很悲哀地成了小儿子的提款机。
相对而言,陈柏霖演得太温吞了, 面部表情木讷,没能传达出那种对亲情的渴望和怨怼。他的这种表演状态贯穿整部影片,并且越往后,越让我觉得有种打了空拳的感觉。
本来故事应该一个比一个让主角不能再平静如常,内心压抑多年的情愫,会在终于见到那个人时爆发,即使不爆发,那眼神里也应该流露出爱恨交织,明明有千言万语要说出来,却在相见的那一刻,不能说,或说出来,也是惘然的惆怅。比如杨佑宁演的两人在监狱会客室时见到他时,满眼的泪水,颤抖的嘴唇,哽咽的样子,都是人物应有的反映。
少年往事里的两个小演员也演得挺动人,一个人对另一个的依恋和爱慕,只能藏在心里,但是又一次次地相约去游泳,胆颤心惊地共处。明明是禁忌,却忍不住。只有在对方的眼神不看着自己的时候,匆匆地看对方一眼,又匆匆收回目光,那一刻,让人心动。
有网友说,是因为第二段里表现的是同性恋情结,所以导演为了能顺利上映,而让整个故事那么隐晦,已致许多人看了觉得他们之间只是深深的友情。我只能说,在中国大银幕上,在二十一世纪已经过了十六年的今天,同性恋题材还得这样拍,真是悲哀。
第三个故事更让我抓狂,我在只有六个人的小影厅里坐立不安。为什么呢?不是女人大男人十几岁的恋情让人尴尬,是两位主演的对手戏里,没有让观者产生化学反应,两人站一块,没有丝毫情侣的样子。眼神里都是陌生和不适,是不搭,没有可信度,没有说服力。是像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人在不同的空间里表演的独角戏。没劲。没劲。没劲!到是那个泰国小女生对年长老师的眼神里分明有崇拜,爱慕和渴求。
《再见,在也不见》观后感(六):三回再见,一样隐忍
5月13日,文艺片《再见,在也不见》在内地上映。影片由三个故事串成,分指亲情、友情、 爱情。陈柏霖饰一人分饰三角,片中都叫陈先生。
第一个故事,《背影》。和女友处于分手边缘的陈经理去广西某港口出差,在此发现多年前出走的父亲的踪迹。影片并没有交待是偶遇还是追踪,但由于主人公随身携带相机,且在人群中有目的性地认出父亲,可以断定是一次蓄意的寻亲。
如今的父亲,腿有残疾,在港口干着底层工人的活,时不时顺走一两瓶酒拿出去换钱。这一切,儿子都看在眼里。但他不敢上前相认。也许是不想打扰对方的生活,也许有其他隐衷。他跟踪父亲盗窃港口货物,跟踪他回家,跟踪他去篮球场给小儿子(同父异母的陌生弟弟)送生日礼物,看着他被小儿子被奚落,看着他抹泪,看着他背影蹒跚,直至消失在视线中。最终东窗事发,父亲被解雇,悻悻地回到经常去的餐馆。陈经理早已等候在此。他依然不敢开口道出原委,佯装和对方的佛山老乡。大老乡和小老乡讲起旧事,大意是出了事逃到此地,遇车祸坏了脚。小老乡忍不住问,你就没想过那边还有什么亲人吗?大老乡说,都离开那么久了,回去还有什么意思。
是呵,回去还有什么意思,物是人非罢了。正如陈经理最终还是没有认亲。他只是在雨夜狠狠地揍了弟弟一顿,那个挥霍父爱的高中生被眼前的陌生人吓坏了。而故事的结尾,女友发来的短信是三个字:拿掉了。言外之意,他也曾扮演一个父亲的角色。
第二个故事,《湖畔》。台湾,初为人父的陈德明收到昔日好友林仁政自新加坡监狱发来的信件,对方即将被执行死刑。陈整理行装,告别妻儿,飞抵新加坡。少年时,陈和林常去湖边游泳。概因那是一个发生过自杀悲剧的湖,抑或林是街坊口中的坏孩子,陈父多次警告儿子“不许再去湖边”,也曾警告林“离我儿子远点”。而那个湖,对陈似乎有魔力般的诱惑。他还是一次次地和好友相约而至,脱光了跳进那一幽深碧的湖水。
故事在双线叙事中交替进行,一边是两人再度相见的过程,一边是少年时的情谊种种。陈探监前受到严苛的安检,冗长,琐屑,仿佛永无止境。多年后再次相见,如此艰难。那一回,陈父到湖边寻儿子,只看到眼中钉林仁政,呵斥对方一番后,转身离开。很快,林发出求救讯号,似是被水草缠住了(因等不到同伴同游,林闷闷不乐,裤子也没脱就下水)。陈父不假思索跳入湖中施救,最终搭上一条性命。此后的事,影片没有提及。
两人相见,互问近况。陈说,我结婚了。林说,你变了,变老了。林的遗愿是让陈把他“带回家”。好友临行前一晚,陈极度压抑,打电话回家,想“听听我们的宝贝”。生命的承转,在此巧妙呈现。最后,陈把林的骨灰盒背到儿时嬉戏的湖边,用铲子挖了个小坑,埋了。
第三个故事,《再见》。这一次陈先生是陈志彬教授,年轻有为,自上海来曼谷讲学,主题关乎网络时代。其实他是循着大学时期相恋过的女老师的踪迹来到此地。十多年后,他依然想再见她一面。那一段忘年恋,他终究难忘怀。
他在课堂上问在座的学生:你们在网络上有1000个好友,真正在乎的有几个?他向再次见面的老情人感慨:他们整天只看手机,从没有认真地看过自己。那他认真看过自己吗?如今的他,离了婚,有个三岁的儿子。而大他十多岁的她,当年借丈夫调职的机会跟随至曼谷,快刀斩乱麻。她说:幸亏有这个女儿,不然这十二年白过了。他接了一句:他知道吗?
因为对网络时代人与人关系“更加疏离”的解读深得人心,他在曼谷很受学生欢迎,甚至还多了一位仰慕者——全程充当他生活助理的萍。萍对陈教授的崇拜和痴恋,又何尝不似当年他之于女老师呢?只不过,他和女老师真的有过一段过去。然而,时过境迁,异国再见,两人也只能在酒店抱头痛哭一场。现实在前,你我终究回不去了。
那么又何必再见?《再见,在也不见》片名意味着“即便活着也不要再见”,而最初的片名《距离》也颇有诠释了这层“不如不见”的关系。这部长达108分钟的电影好看么?那要看你看到了什么,以及,想起了什么。
(原载微信公众号:日常审美)
《再见,在也不见》观后感(七):相见不如怀念
女朋友推荐这部电影的时候,已经没看电影好久了。而没去电影院看的好处是,在适合的时间适合的气氛,一个人看完不太适合的电影,有朋友说不好看,快要睡着,我看完却只感觉到,这就是生活。
生活自然是沉闷的,大部分时间在无聊的机械的重复着,然而电影告诉我们,再无聊的生活,在无聊的人们,我们都会拥有三样东西——亲情,友情,爱情,与生俱来的。
亲情却并非总是与温暖有关,友情也并非不变,而爱情分开才能永恒。
相见不如怀念是一首歌名,却无比适合着电影的主题,只少希望总是被人幻想出来的,距离带来的安全感,比拥有更长久。我最感慨的是,导演其实并无必要这样,将人的隐秘展现出来,一些支撑人的希望,是不适合被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与其让希望在现实中破碎,不如隐藏,至少能保存作为人的最后的尊严。
因为喜欢我可能不会爱你才看的电影,因为不能也不会相见,才依旧喜欢,因为我知道,所有的虚构都会在现实中破碎。
《再见,在也不见》观后感(八):扑朔迷离的关系
第一个故事《背影》,总体来说拍得云里雾里,节奏糟糕,非常像学生作业,叙述缺乏悬念和电影感。人物平面,非常立不住。陈柏霖这个人物因为剧本的原因显得像个神经过敏的病人。
《湖畔》相对来说是拍得最好的,对过去的交代很好地对当下人物情感做了注解,这个故事也最能引发观众的共鸣。然而失败的地方非常明显,人物关系扑朔迷离,叙事毫无重点,导致观众对人物关系的认同感非常低,进而对当下时空中主人公的情感理解也仅限于表演层面的烘托之下的短暂感染。
《再见》的剧本其实挺有意思的,个人觉得在是演员发挥最好的一组。但同样,轻描淡写,显得无足轻重。
整个影片的摄影非常平庸,并有给影片主题锦上添花,更多只是平铺直叙的表达。个人印象最深刻的镜头是《湖畔》最后一个镜头,两个少年骑着自行车,回望镜头,真的非常美,非常感伤。但这样的视听语言转瞬即逝。
另一方面,剪辑也不怎样。特别是第一个故事《背影》的剪辑真的简直就像电视剧的剪辑,简直没有电影感。
总之感觉这是一部缺乏电影感,却立意有趣的电影
《再见,在也不见》观后感(九):这个五月 我邂逅了最美好的再见
写在前面 【内容很剧透 没看电影的慎入】
在这个被国外商业片充斥的五月
特别欣喜能让我在影院里看到文艺片的出现 邂逅了这场再见
三个导演 三段故事 一句再见 在也不见 让我充满好奇
其中有《心迷宫》导演: 忻钰坤 监制 陈哲艺
而主演 陈柏霖 是我从蓝色大门起 就一直喜欢和欣赏的男演员
以上 构成了我一定要看的必要条件
一个夜晚大全景的街道俯拍镜头 开始了这部电影的第一句诉说
不紧不慢的节奏 几个大全景的空镜之后 一辆列车由远及近驶来
文艺的味道就这样在片名的渐渐出现中发酵进我心里 好喜欢。。。
《再见,在也不见》观后感(十):再见,在也不见|心伤的愈合,需要一种仪式
心伤的愈合,需要一种仪式
《再见,在也不见》在豆瓣评分为6.1,给6.1并不冤,电影很温吞,有一点纪录片那种写实而又无趣的质感,也有文艺片那种内敛压抑。但是作为一部文艺片来说,这已经是不错的甚至是肯定性的成绩。
说说我自己的感觉: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在所有电影类型中,我比较偏爱成长型,或者说心灵疗愈型的电影。这种类型的电影,在电影的开头与结尾,人物变化会非常的明显,你可能看不到一个故事性特别强的故事,但是你可以看到一颗心的成长,变化,一般都是由不好的、负面的,甚至是悲惨的,向好的,美的,治愈方面发展。你会借由电影体会一遍那种治愈的过程,好像做了一场心理治疗一般。当然你也必须在开头跟着体会一遍那种痛苦,纠结。但是,就好像搬完重物更觉轻松,锻炼完身体更觉畅快一样。我们不可能在一贯的舒适中体会到强烈的快感。
心上的伤洞,需要时间来填满,然而最好的方式,却是来个仪式。并不是不见,心就会忘记。往往是多年之后,依然留在记忆里。深挖我们的记忆,大概有很多个遗憾、难过、痛苦的事件或者人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往往,它们成为被我们压抑住的某种回忆。在岁月中逐渐被模糊了样子,以至于我们以为,早已对我们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就像是阴雨时,我们的膝盖可能会隐隐作痛。我们的心,也会在某些时刻,提醒我们,过去的遗憾,过去的伤洞,并未被填住。这大概也是片名的含义,再见,经过了这个仪式,“在也不见”,而不是“再也不见”,心灵的告别比实质的告别更具意义。
《再见,在也不见》就是关注了这样一个主题。整部电影分为三部分,由三个看似独立,却主题一致的小故事组成,分别为表达亲情的《背影》,表达友情的《湖畔》,以及表达爱情的《再见》,并由三个导演独立拍摄完成。尽管是分别独立拍摄,三个故事却有着一样的气质,都有着一种克制的冷静,以及一种默默的温情,且三个故事,一个更比一个暖色调,到电影结束的时候,几乎已经是风雨之后见彩虹的感觉。
《背影》——面对以后发现,还是背影更好
这段故事围绕着父亲与孩子的关系讲述,讲述的非常隐忍克制,引而不发,点到为止,留下了许多意念扩展的空间。编剧选摘素材很老到,没有很啰嗦,然而表达的信息量却很大。陈经理年纪轻轻已是企业高管,事业有成,风光无限。然而他表情冷漠,与人刻意保持着疏远的距离。
幼时父亲欠债奔逃,抛弃他们母子。(一说他为父亲的私生子)这次外派工作,他显然对可能遇到父亲有所准备。当真的见到时,他却只敢偷偷的跟踪,远远的相望。童年父爱的缺失造成他的性格成长缺了这重要的一环,因此他无法建立起对人际关系的自信,以及对抚养一个孩子成为一名父亲的信心。爱人小琪发来短信,告知他落地尽快与她联系,商量腹中孩子的去留。(一说,小琪为其情人,孩子为情人所孕,有看的仔细的人说打来的电话电话号码不同)。
接他的司机言谈举止流露出对孩子的喜爱:“没孩子时真的很讨厌孩子的吵闹,但是有了孩子,一切都不一样了”。公交车上,他让座给一个带着孩子的人。跟踪父亲时,发现父亲的小儿子,面对父亲轻蔑任性,然而父亲却宠溺有加。一个个关于孩子的信息不断被抛出来,似乎表明,对陈经理来说,这个问题是始终困扰着他的终极问题。是否能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他精神能否安逸。
在巷子里,他冲动打了父亲的小儿子,是对同父异母弟弟有父亲而不知惜福的嫉妒?还是对父亲恨意的一种发泄?不得而知,然而在弟弟喊出那句“谁来管我啊”?时,他才有所触动。父亲在与不在,或者意味着一种关系的圆满,但是弟弟在父亲身边长大,不也是缺失父爱,没有被好好管教的野孩子吗。这次跟踪,终于以放弃相认为结局。
小琪发来信息:拿掉了。也许他还是没办法接受即将成为一个父亲。但是此次与父亲的近距离接触,应该会对自己的童年有一个交代。至少让他反思了从小到大的思维模式。此时,父亲对他依然是一个背影。然而这个背影,却让他坦然接受了,没有父爱这个事实。
《湖畔》——爱恨相抵,我已不再欠你
陈德明与林仁政,两个少年心意相通。那个碧绿、幽深、荒草掩映的湖泊,是他们的秘密基地,裸身游泳嬉戏,是他们枯燥单调的生活中一抹亮色。在那里他们的身体解除了束缚,相聚愉悦,目光温柔。
他们是普通的友谊?还是有特别的爱意?电影表达的十分委婉,留待观众自行解读。两个少年每日去湖泊里相聚,逐渐引起了周围的流言。陈德明的父亲就一次次警告他,不要再去湖边了。你是我的儿子!他愤怒的说。这个意思是说,你是我儿子,应该像个男孩子?还是说,你是我儿子,应该听我的?似乎是兼而有之。尤其是与父亲一同在屠宰场工作的同事表情猥琐的说:听说你儿子又去湖边了,父亲的愤怒达到了极点。他严禁儿子再去湖边。但是儿子,依然抵挡不住去见同伴的诱惑。终于那一天,他又去湖边了,愤怒的父亲追踪而去,少年藏身荒草,而林仁政却暴露在了大叔面前。他向湖心游去,假装身体被湖心淤泥陷住。老人心中的善意战胜了厌恶,他去救儿子的同伴,却被一阵漩涡拉向了湖底。
林仁政是故意的吗?电影又让你自己去猜。但是,看到他那调皮邪魅的眸子,以及之后他犯罪入狱的情节,再结合他那娴熟的泳技。显然,他是故意的。他想除去这个老人,以便自由自在的与同伴相会。但是,这里存在着一个悖论。你是我所爱的,但是你杀了我的父亲,于是就变成了我所恨的。爱恨不能协调,只能分开不见。
多年以后,林仁政死刑前几日,他指认陈德明来看望自己,并当自己的遗体认领人。陈德明在监狱里见到了昔日心爱的玩伴,一阵心酸伴随着一阵恶心。简短的交流过后,陈德明心中重新认可了玩伴的地位。带着他的骨灰,他来到了昔日的湖边,将其埋葬在他们少年时最钟爱的地方。这一埋葬,平息了所有的爱恨,也终于填平了昔日的伤痕。
《再见》——必须要再见一次,才能真的再见
大学教授陈志彬受邀来泰国一所学校演讲,而他答应的原因却是因为内心的一个秘密。大学期间他与相差十几岁的老师谢虹教授有过一段不伦之恋,还在爱着,谢虹却突然从他的生活中消失干净,没有下落。尽管他后来结了婚,有了孩子,但是他的内心始终对谢虹念念不忘。他辗转打听到谢虹正是在这间泰国大学当老师,于是他想来这一趟,想当面见见谢虹,要看着她的脸,看着她的瞳孔,听她亲自说,当年为什么要走,在那么热恋的时候。
经常会有这样的故事,年轻的男子爱上年长的女人,那一份炙热仿佛比同龄人来的更凶猛。谢虹是有家的,有丈夫,有一个几岁的女儿。电影对当年他们的爱并没有交代。但是可以想象,一个有家室的大学教授,爱上自己年轻的男学生。出轨加上忘年恋,该是多么的热烈然而又痛苦。男孩正值二十岁左右的年纪,未来还没有在他面前充分展开画卷,而女人却已人到中年,生命进入了一种惯性轨道。毫无疑问,这是一段危险的恋情。男孩没有意识到危险,而女人却早早感受到了可能会遇到的绝望。于是他还沉浸在其中,毫无察觉,然而她已经在内心果断放弃。尽管分离后,他们一个心中始终念念不忘,另一个相夫教子,然而内心却空洞无物,仿佛灵魂已死。
再次见面,又是十几年过去,本就年长十几年,岁月让她更添风霜,而少年则成为魅力的年轻教授。巨大的差距,已经让人无法辨别,这曾经是一对痴缠的恋人。他们的见面,更仿佛是一种心结的释放。你知道我无法回去,我也知道你更无法再恋,但是我们就是要见见彼此,说上几句话,让内心的不甘得到一个满意的回应。谢虹看着镜子,面对着皱纹流下了眼泪。这十几年,幸亏有女儿,否则我真是白过了,她说。她不是不爱他。只是,她当年没有勇气选择。如今,更没有那种必要了。
故事有意安排了一个轮回。当年的少年,仰望台上意气风发魅力超凡的女教授,如今男孩也已经成长为一名散发着成熟魅力的教授,吸引的刚刚结识的泰国女大学生萍,迅速对他心生爱慕。
故事还会再发生一遍吗?不知道。电影结束了,留下许多问题,供人思考。
三个故事,三个主人公,看似毫无联系,却好似有一条隐隐的脉线
三个故事的男主角都是陈柏霖扮演,我很喜欢这个男演员,因为他的眼神坚定而又专注,很适合演这种文艺的片子。三个男主角分别在幼年、少年、青年时期,遭遇心灵的伤害,这应该是有意为之吧。而我们发现不同年龄阶段受过的伤害,对人造成的影响是有很大区别的。最严重的是幼时。
第一个故事中,陈经理出场,那种紧张、与人的疏离、对爱的惧怕,以及对生育孩子的恐惧,仿佛让我们看见,幼时的创伤,已经成为他终生的人格障碍。这种障碍,在成年以后,严重影响了他的婚恋与人生的幸福。
第二个故事中,少年受到的伤害较之幼年稍微轻些,陈德明的神情没有陈经理那么阴郁,他也没有那么神经质和紧张兮兮。并且他正常的结了婚,有了孩子,虽然可能婚姻质量不是非常好。
第三个故事中,陈志彬教授一出场,已经让人感觉到一种浓浓的暖意。他幽默、风趣、智慧,尽管想起谢虹时,眼露哀伤,但是,可以感受到,已经二十岁,受到的情伤,虽然难愈,但是对人物的性格和人格等等已经不会产生致命的影响了。
三个故事中,涉及到了三个孩子。第一个故事中,孩子刚刚成为一个孕育中的胎儿,就被父亲无情放弃。第二个故事中,他接受了孩子,虽然对于孩子的哭闹,有些烦躁。第三个故事中,他离婚了,但是他很爱他的孩子。
看完了这三个故事,伴随着孙燕姿的歌声,让我感觉到一种生命的力量。人啊,不管遭遇什么样的命运,都该面对,顺应,但是更应该改变。毕竟,人生短暂。
本文首发于本人微信公众帐号:美好影书
微信号:meihaostory
有兴趣阅读本人原创文章,请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