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伦太郎》是一部由水田伸生执导,堺雅人 / 苍井优 / 吉濑美智子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Dr.伦太郎》观后感(一):爱也无法填补空洞
这篇影评看完第9集就想写,题目叫做“爱是治愈”“爱,填补心中的洞”这类,看完最终话换成了这个题目,也更能接近真实。
这部剧讲的是遵循精神分析治疗法的心理医生伦太郎给病人们看病的故事,每集会独立治愈一个病人,整部剧又通过对明良/梦乃(苍井优 饰)治疗串起来。之所以用斜杠,是因为苍井优饰演了有两个人格的角色,明良是弱小的、爱着母亲却无法从母亲那里获得爱,梦乃是由此分化出来保护明良的、是强大的。这种性格的不相容我们普通人可能也有经历,“纠结”“拧巴”就是我们的感受,只不过我们的双重性格是融合的、彼此知晓的,而明良/梦乃在一方做事情时另一方是没有感受的,时间是缺失的。
什么是精神分析法?就是认为生病的状态总能找到诱因的,比如结婚恐惧症是因为父母从小吵架,那么理解了病人为什么得病,进而通过共鸣而疏导。相对应的是生物疗法,认为是身体发生了病变,给患者开药治疗。精神分析广为诟病,因为现实生活中并不能清楚分辨出诱因,但这种能说得清楚来龙去脉的方式,却是很适合文学作品、影视剧的演绎。
伦太郎对明良/梦乃逆向转移,也就是爱上了她。那么问题来了,伦太郎爱上的是哪个人格?如果,连一个人格都讨厌定另一个人格的话,伦太郎还能两个都喜欢吗?正是伦太郎对两个性格的喜欢和保护,最终使两个性格得到的统一。最后伦太郎向明良/梦乃求婚,因为伦太郎内心也有一个空洞,关于母亲去世的悔恨,是明良/梦乃的理解和共鸣填补了他内心的空洞。对明良/梦乃也是这样的吧,“一直一个人”,“一直很寂寞”,而有了伦太郎了就不在是一个人了。但是明良/梦乃没有答应伦太郎,因为伦太郎不是属于她一个人的,他是属于所有患者的。
在心理治疗中,患者对医生的感情转移,医生对患者的逆向转移,并不少见。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空洞吧,世界上另一个人的看穿、理解和共鸣让人以为这是世界另一个我,是我丢失的那一部分。而实际是,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是永恒存在的,随着时间推移,总会发现你的性格中有惹这个人讨厌的地方,有需要你隐藏起来的部分,保持距离才可以误以为是一体。
“下雨天成为雨伞遮挡雨水,打雷天成为毛毯遮挡恐惧。”也许能减少患者内心的孤寂与痛苦。然而这是自认为“对”的爱的方式,自认为合适的拥抱方式,也许会改善,也许会加重痛苦。如何走向幸福之路,要学会自我拥抱的能力,不要将任何人当做救命稻草。
爱也无法填补空洞,因为迟早会排异反应。
伦太郎:梦乃虐我千百遍,我待梦乃如初恋。
霓虹精神病届Baymax,背着我的大号stainly,请叫我水壶侠, 不管你骂我夸我打我亲我,我随时一副微笑脸。人生赢家啊,水岛,梦乃,妹妹,患者,同僚都喜欢他!!!!!
梦乃:老娘就是艺妓的碧池,白天老娘是青霞,晚上老娘是紫霞,一双玉臂千夫枕,老娘就吊着你,亲你,扇你,打你,玩你,你还是被老娘迷得找不着北。。。。
水岛医生:我就是个傻逼,我深爱着你,给你织毛衣,你却爱着一个傻逼,我比傻逼还傻逼。
伦太郎妹妹:老处女啊,那么大了还不找男朋友,恋哥情节啊,把哥哥当爸爸以及情人啊,果真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情商堪忧啊。
琉璃子(梦乃妈妈):风月女的现实写照啊,年轻时天天潇洒,老了无依无靠,一身环毛病,赌博抽烟贪吃贪财,坑了女儿,包养小白脸。。。
院长:日野八嘎,敢跟老子抢梦乃,我是你BOSS,你还想不想混了,医院泡汤了,我脸也抽抽成乡村爱情赵四了,算了,好好和老鸨(无贬义,忘了名字了)共度余生。
莲见医生:就眼盲那阵子指导水岛做开颅手术,颇有庖丁解牛之感,其余印象还停留在孤独的美食家。。。
另一个长头发医生:传统教科书式治疗法,反感伦太郎那一套西方走心治疗法,老跟伦太郎作对,嫉妒病患都喜欢伦太郎。
池长官:老了还爱卖萌。。。
第十集就感觉这个医院医生没一个正常的,或多或少都有精神疾病,,,以此归纳到全霓虹人都不正常。。。
我的豆瓣第一篇影评。。阿里嘎多
《Dr.伦太郎》观后感(三):Tell me about love, and sadness.
开播追到第九集的时候,脑中有许多想说的话,打算等到大结局开始码字。然而第十集看完,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事前准备好的词句一扫而光。
于是拖到今天开始写。夏末的夜晚很冷,三点多了,睡不着。朋友的妈妈白天轻描淡写提起些事情,把早已深埋在心中的不安又揪了出来。
聚集了这么多11区著名戏骨,可以说这部剧的演技不容挑剔。不管是伦太郎疯狂中的执着,还是梦乃的双面,都在尊重剧情的基础上加入了演员的发挥。对照浪客剑心两部中的角色,加上更早期优酱出演的世界奇妙物语,或者诺顿在《一级恐惧》中的出彩表现,我们可以一窥主角在扮演不同角色(或性格)中具有的深度和张力。
如果说我为何无法给这部剧高分,问题出在剧本上。
当第九集结束的时候,这部剧有很多矛盾仍未解决。从梦乃和伦太郎的最终关系,到吉濑姐姐是否得到典型的幼驯染flag,再到梦乃和母亲的关系,每一个问题都很尖锐,我作为一个观众,想不到什么好的解决方案。伦太郎究竟是选择梦乃还是吉濑姐姐?梦乃要如何处理母亲给她造成的伤害?既然贴着“剧本由心理学专业人士指导”的标签,我也很想看看这些矛盾能够得到怎样的解决。哪怕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尝试,哪怕是一个建立在逻辑上的合理假设,哪怕放在现实中有诸多实现的困难,至少一个合理的结局,可以告诉我们,即使这样的困境中,也可以有希望存在。
然而剧作者并没有。一个全体洗白的结局,既具有娱乐性,又恰到好处地避免了两拨或者更多拨粉之后的撕逼,还省了很多创作时思考消耗的脑细胞。于是剧里面的实际问题,瞬间就被小清新化的理想宣言所替代:
“如果不是真正的爱,是无法拯救他人的。要想去救助他人,要想去治愈他人,我相信,最终能依靠的只有爱。而我们,都应该去认真热爱他人。“
然而做一个合格的医生,怎么可能不去关爱患者。
于是生活在工作压力中的霓虹大众又追完了一部洗涤心灵的肥皂剧。在半本心理学充斥着私人角落的今天,大概这类故事还是很好的谈资。至于思考着的人,他们什么都没有得到。既没有结局,也没有希望。
苍白的结束语可以忽略,而前面的几句才是血淋淋的现实:
”所谓爱,是非常麻烦的事物。只顾守自己的想法,也许只会让对方觉得难受。也有人认为爱即执着。男女之爱也好,家人之爱也罢,这其间也并非完全都是良辰美景,更包含有非常危险的部分在内。“
对照最后一句,好像有种叫做救世情节的东西,混进去了。然而拯救也好,救助也罢,不是本来就有施与的含义,有着按照自己想法来的嫌疑?
我想编剧也许根本没有答案。或者,连心理学上也没有答案。毕竟现在的治疗方法,靠的是在尊重患者个人意愿的基础上,进行疏通和引导,那么放在现实中,让我们做一些并不令人舒服的推理。
第一,梦乃对母亲有依赖性,然而同时也怨恨自己无法摆脱这样的影响力。
第二,伦太郎对母亲有愧疚之心,想要拯救一个同样被心理疾病折磨的人。
第三,伦太郎和吉濑姐姐已经当朋友“习惯了”。
首先,梦乃的柔弱性格让她会需要一个母亲之外的依靠,从而满足她独立于母亲的需求。所以即使在伦太郎之前,她也不知道找过多少依靠了。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这些依靠并不合理,也就分裂出了一个保护性人格来保护她免受伤害。
第二,伦太郎对于在救赎别人的过程中自我救赎的渴望应该是十分热烈的,所以他也很难对吉濑姐姐产生朋友之外的好感,恰恰因为吉濑不是一个“有残缺”的人,不能满足他的心理需求。然而,这种愿望的实现方式可能像剧中一样通过治疗循序渐进,也可能因为愿望的强烈而脱离了常规治疗的轨道。假如是后者,很可能会引起患者的抵触情绪而直接崩盘。
第三,我不相信梦乃的母亲在现实中会四十分钟洗白。所以梦乃还是要面临选择成为自我还是母亲的附庸。假设她要脱离二十年的生活习惯而成为自我,她又如何能给自己的感情找到支撑,立足于社会上?指望一个从没得到过爱的人拥有温柔知性的特质,这大概是最不切实际的幻想。即使真的有适合她的人,她能够让自己接受对方,或者让对方接受她的行为方式吗?
我说完了。编剧找不出结局,而我也无能为力。假如当初看这部剧是为了问“什么是爱”这个问题,我并没有得到任何答案。所以我很想问问大家,什么是悲伤呢。
昨天是鬼节,然而夜色很美,满月带着一圈光晕挂在深蓝的夜空中,我和几位朋友陪着同学的妈妈在别墅区散步。每一幢房子都有着它特别的轮廓和风格:后现代式建筑用落地窗映照着街区的轮廓;田园式房屋以低矮的树丛掩映着各式的门庭;古典欧式小屋里昏暗的灯光下闪烁着弹钢琴的人影;自然风格的木屋外杂乱的植物努力地抹去人为的痕迹。我不禁感觉到这是一群热爱生活的人们。他们的生命中少了很多嘈杂,就连爱也会清澈一些,毕竟对物的热爱,总是少了很多自私的成分。我不知道现代的中国人,有多少还有古人那种对山水,景物,楼台那种发自内心的爱。即使这些都是对自己的爱,也并不会有打扰他人的嫌疑吧。
最后,大概诸位可以用经典的话反驳我:在虚构的故事中寻求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有问题。
其实我也这么想。
《Dr.伦太郎》观后感(四):本片的bug
其实现代心理学已经证明大多数心理疾病源自于大脑的未知病变,可惜的是人类目前对这种病变知之甚少。大多数心理治疗药物作用机理都是未知的,而片中堺雅人的治疗方法根本就是错的,心理疾病不是让患者想开或者什么,患者大脑因为病变已经失去这种功能。就像你无法让瘸子想开了去跑马拉松一样,而第一集的反派医生才是正道。
很可惜的是编剧对此一无所知,凭着一腔热血来写剧本,最后贻笑大方。可惜了解压人的演技,这个档期真不如去拍李狗嗨3.
另外目前的研究事实上已经可以证明人类所有思考技能都是基于大脑,也就是说,人没有灵魂,如果真有灵魂他将没有感觉,没有记忆,没有思维,以上全部是已经证明的大脑参与的部分。
每部剧都有着特殊的受众。真的喜欢某些剧受众和剧的关系其实感觉上甚至像一种缘分,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经历,和合适的需要。对于有些人来说,这部片子会令人看到泪流满面痛彻心扉,而对于有些人来说只能一脸疑惑怪女主怎么那么傻男主怎么那么叨逼叨。
一直都令我难以接受和承认的是,我属于前者。
将近一年来折磨我身心的一些问题与这部剧中的某些执念不谋而合。我觉得很痛苦但却不得不承认的是,我能体会梦乃想放弃而不能放弃,不管是努力还是自毁也要抓住的某些东西,以及最后她为什么拒绝了伦太郎的求婚的心情。
1.
很多时候人们说,当一个人痛苦不已却无法撒手仍不断投入,是因为沉没成本。这个话也没错,付出了那么多当然是心心念念以为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爱的,并且当发现真相的时候也因为巨大的付出和惯性而无法停止。这没错。
可是在很多时候,尤其是那些有着先天需求和依赖的关系中,这个痛苦轮回却是没有办法停止的,终点只有绝望。这是因为,在很多与生命和岁月紧密相连的关系中,是没有替代物的。
你只有一个选项,如果你想得到某些东西,只能试着去喂饱这个黑洞一般的血盆大口;或者接受自己生来就永远没有机会得到某些东西的事实,就像接受自己其实是一个残疾人的事实那样,去放弃想念,放弃羡慕,放弃体验生命中某些非常重要的经验和感情的机会。
于是世界上就出现了有些人,在可以维持的情况下不断用自己的人生去喂这个血盆大口。梦乃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只不过剧中的设计把这个关系扯到一个比较极端的程度并演绎得黑白分明一目了然。可是现实中却是很模糊,很隐蔽,并且由于这些关系往往是很早就奠定好的,当事人通常是意识不到自己获得了多么大的利益或者自己其实将人生喂给一个怎样的无底洞。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有些你理所当然应该在某些关系中获得的东西,如果你没有得到过,这个理所当然的存在就会在你的内心剜一个巨大的坑洞 - 为什么事情没有按照理所当然的发生呢?于是你就会试着努力,试着抱怨,试着改变。但是抱怨和索求对于有绝对优势的一方来说就像蚊子叮大象,根本连痒都不会有,有的只有烦而已。于是唯一剩下的道路就是,你改变自己去做些什么看看吧。顺着对方,试着满足对方一切所需要的,怀抱着一种希望:如果努力修补,这个齿轮会不会照着理所当然地去运转?
可是这种希望本来就有着方向上的错误 - 这个齿轮并没有运转错误,在有些关系中,事情本来就是这样的。大部分处于弱势地位的人都不明白,所谓的理所当然只是理想中这个齿轮的运转方式,并不是现实的必然。因此不论你如何想要修补,你和对方只是在玩不同的游戏罢了 - 你以为你在修补一些东西好让它的运转恢复正常,对方却觉得这个状态本身就是理所当然。
但是其实这些道理,应该是某些在健康关系中经历过的人自然而然就明白的道理,可是我却要经历过这样一个痛苦的过程才能明白过来。就像那个心理学的假设,口欲期被满足的孩子就会顺利过渡到下一期,而不是一生都卡在口欲期。
2. 很多评论说让麻麻滚粗,梦乃不哭去找Dr. 可爱的评论者们,你们吃饱了摄取了足够了某种营养,因此你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世界上很多爱和很多关系,只能有一个人能给,没有人可以代替。这个世界上很多遗憾,也只有一个人能制造,没有人再能做类似的事伤害到你。从父母那里应该得到的爱,别人给不得。从恋人那里得到的爱,父母给不得。从孩子那里得到的满足,恋人给不得。转身去找别人,得不到得东西还是得不到。当一个人需要某种东西需要得要死得时候,给这个人另一个东西有什么意义?就像你的身体需要营养,去找蛋白质并不意味着你能从蛋白质那里得到你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 - 而且不论你怎样去试着用其他不论是纤维素还是脂肪还是其他喂饱自己,你对那一种营养的需求仍然永远存在永远无法满足永远折磨着你的身心。在不断的努力追逐却仍看不到希望之后,陪伴自己的也只有深深的饥饿和疲惫。
这也是为什么梦乃不会接受伦太郎得求婚。真的对不起,我现在很饿很饿,我真的不需要也没有精力接受你给我的好看的衣服或首饰,我也知道我会一直饿下去,因此我需要先调整自己的新陈代谢或者治疗自己虚弱得身体好让自己我得先恢复精力活下去。这大概就是梦乃的感觉。伦太郎也大概真的是恋爱了,居然没有意识到一个病的很严重的人真的需要先疗伤静养而不是大补。
当梦乃躲在暗暗的小房间里安静下来时,那个小房间就像一个疗养受伤的小兽的洞穴一样。这样的环境才能另一个饥寒交迫的疲劳的生物感到安全 - 没有多少需要关注和控制,空间的大小也正好适合自己对自己的认知。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总是喜欢小的满当当的房间。
所以梦乃们不是糊涂也不是傻,是真的难以接受为什么我什么都没有做错,就天生注定不能得到一些理所当然遍地都是的东西。为什么对某些人来说可能很平常甚至廉价的存在,对我而言却是从没有品尝过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希求。
这样深深的不甘,希望和遗憾在一个人的心底,必然制造出深深的,深深的,对自己的怀疑和自卑。无论梦乃们看上去是怎样的,这个事实的存在就是无时不刻地在扇着梦乃们的耳光,提醒着他们,你甚至不配得到这个世界上最理所当然的东西。
3.
有的时候,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生来健全是一种没什么卵用的想法。我小的时候总是无法体会有些成语,像是”叶公好龙“和“讳疾忌医”。人怎么会认为自己喜爱某些东西,但是实际上却其实很恐惧?人怎么会知道自己其实病重却不愿面对?
因为,承认自己是残缺的,承认自己将永远无法得到某些东西,尤其是在自己已经付出了自己的人生的时候,这种感觉太绝望,太无法面对了。这不仅仅是巨大的沉没成本,或者接受不能改变的事实。这种感觉是二者的合体。是在奋力抗争付出全部后,却不得不承认一种彻底的失败。这种特殊的失败不是那种被打败的感觉,而是自己一开始就在付出全部认认真真动了真心血真性情地争取一些美好的东西,每天朝思暮想地觉得这个美好的东西是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到头来却发现其实自己必须接受,这个曾占据自己全部人生的东西其实先天就不存在在自己的人生里。这种所谓的接受,大概就和绝望差不多。没有平静和祥和存在,能够不怨恨,能够在自己的内心搜刮一点点仅剩的力量继续自己的人生,去转动另一个齿轮,就已经非常非常不容易了。
人和人的关系其实就像某种生命一样,是有着先天残疾和基本健康的巨大差别的。残酷却很普通的是,那些有着先天残疾的关系也是有其存在的权利的,因为关系中的两方有着巨大的需求差异。一方只需要另一方的一些很表面的存在即可以满足自己-像是装饰花瓶或者是大家都有所以我也觉得要有,甚至其实并不需要另一方-这个关系的存在完全是个意外;但是另一方却像需要自己的性命一样需要和依赖着前者。
4
这么多年过去了,在度过了一个像长长的夜晚一样的冬天之后,我才终于明白了有些东西的来龙去脉。其实我早就意识到了什么,但是我却总在”这样想是不对的”以及“但是我真的感觉很受伤”之间选择前者忽视甚至鄙视后者。
有些痛苦是说不到台面上来的。说出来比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却在心底里永远折磨着你,折磨得人宁愿自毁痛苦不堪,但是却又无法强求和诉说。就像我所看到过的一些人对自己的人生所“作”的事那样。在那些事发生的时候,他们总是一味地被斥责;很少有人能愿意去看到,其实他们折磨自己是想要别的东西 - 因为对这些应该对此负责的人来说,斥责当然比承担和弥补要容易得太多太多。
这可能也是人生残酷的另一种体现吧;有些残酷是陌生人带给你的,那些东西其实反而是过眼云烟;而有些残酷却是天生就系着你的命运和软肋和全部希望和爱的归宿的,你先天就深深依赖着的人带给你的。更令人不知如何是好痛苦不堪的是,他们就是这样的人,你又能如何?你要说他们对你没有爱,也不是的,他们对你的需要也非常强,可是他们就是不能给你爱,因为他们本身爱人的能力就那么点。
需要一个人并不等于爱一个人。我觉得前者是只知道要求别人满足自己,后者是有知道如何并且有能力通过满足别人去满足自己。
这个道理在寻找另一半中也同样适用。有很多人真的喜欢你,可是那个喜欢太稀薄了,完全不足以支撑你们的爱情,完全不足以建设长远的关系。你可以列举对方的一些细琐的问题,可能没错,很多时候只是因为对方没那么需要你。但另一些情况中最大的问题是,对方就是这样的人,无论对方认为自己有多么喜欢你和需要你,实际上他或她能做到的真的不多,因为他们真的没有多少爱的能力和爱别人的愿望。他们对你的喜爱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你能属于他们或爱他们,仅此而已。就像剧中所赤裸裸地呈现的,对你的一点点好也仅仅是为了换回你对我的回报,因为我需要你为我带来一些东西,而不是真的想通过爱你满足我爱一个人的需要 - 因为有些人根本就没有这个需要。
当我活了这么多年,才明白过来,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关系都仅仅是因为需要而产生的。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得需要是绝对没错的,这是一切关系的起源。所谓的爱,愿意牺牲自己去成全对方的爱,只愿你真心自由快乐的爱,真的太稀少太稀少。即使很多人认为自己是这样爱着别人的-或是被要求这样爱着别人,可是实际上的行为却是“如果我不赚到盆满钵满就有你好瞧的”。其实每个人是这样被对待的,每个人也都是这样对待别人的,这没关系,就像经济为社会带来了共赢一样,如果好意一报还一报生生不息,真的是一件太美好的事。可问题的根本并且最残酷的一面是,在很多关系中,尤其是那些贪婪和没有自知之明的人,会仗着自己先天具备的一些优势不断盘剥别人并视为理所当然。人当然天性中就会具有贪婪和傲慢,但是如果你问问某些人的内心,你会发现他们时刻警醒着这些内心的魔鬼并不断反省着自己;而另一些制造残酷的人的内心中,却认为这些天性中的恶念“存在即合理,理所当然”。虽然他们仍然崇尚真善美,可是那种对真善美的喜爱,仅仅是因为这样的环境能使他们受益,为了如此扮演真善美的一份子是极为有利的,并不意味着他们自己愿意变成真善美的一份子。就像社会会自然地咱们父母教师等很多关系中的一方,赋予他们无限的美感,于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就会去扮演这个角色并觉得自己真是仁至义尽了,可是实际上他们的行为却只能用盘剥和冷酷来形容。
这样一想,所谓的有道行有道德的人,大概就是会常常试图控制自己恶念的人。有着这样的努力,就已经实属不易造化人间了。我希望自己能变成这样一个人,也希望自己有那份幸运能在人生中与这样的一些人们相伴。
但我已经很感激了。能至少让自己开始接受,开始放弃,开始新的生命历程。
我想办一场葬礼,为某些死去的东西。
《Dr.伦太郎》观后感(六):不用努力也可以了。
.
尼玛我看得眼睛不知为啥一直出汗啊雅人叔请看看我吧!
.
题材可能不讨好,但是在这样一个跌宕的剧情+有趣的人设+日剧励志句+高颜值基本最吃香的时候,能选这样一个甚至有些沉闷的主题,隐隐约约感受到主创们的责任感和良心。老实说,第一集实在谈不上什么信息量,更没半泽那样紧凑的节奏振奋人心的反击。期待着雅人叔再次吼出台词碾压全场的人估计当场就得失一大望了。
但这样慢节奏的剧情却正中老夫红心。
啊啊难道人的想法是一两句话一抛让你暴露阴暗然后发泄一通就可以改变的么!长期以来消极的思维方式稍微一点拨就能痊愈了么!抑郁哪有那么好治愈!反正人生本来就是这样充斥着长长的沉默,生活在人群中也好、避着人生活也罢就是做个“普通人”都好累,一直笑着好累挑着词语顾虑着他人心情好累,同样的道理还得想着换个能被接受的说法说好累,人性的弱点啦沟通的艺术啦讲话的技巧啦人脉的维持啦好累。仅仅是看着伦太郎爬上屋顶的护网,被拽下来后一言不发沉默的眼神,心里有哪里扭曲着的人们,就懂了。
.
也许第一个病人受欺负的设定是为了增强剧情说服力吧,毕竟莫名其妙就抑郁了一般应该很难理解;但在真实生活中不用那么一目了然的“欺负”,有着特别善于吸收负能量的思维方式的人要攒那么点压垮人的压力还不是随随便便的么。
有时候看着甚至觉得羡慕,欺负病人的同事们也好,无法拒绝的压榨也好,剧里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敌人”啊。这样一来抑郁的原因多么简单啊。
而在现实中,更多的人甚至连一个假想敌都说不出来。
.
一直觉得一个客观的东西放在你面前,你在意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有人说看卡司就够了,也有人看的是日后可以摘录在“伦太郎经典台词”里的文句,有人紧盯着找机会挑出卡司们演技的破绽,有的人看到的是飘雪的樱花树和美如画的吻,有的人则看到了自己。看到自己沉默地坐在黑暗中度过一天又一天,看到自己想要努力所以恨着不能够努力的自己。你抱着什么样的预期,你看到的就是什么呗。
《Dr.伦太郎》观后感(七):门外看热闹
堺雅人和苍井优是我最喜欢的日本演员,心理学、精神分析是我最感兴趣的主题,然而。。。剧情太业余,咨询的专业和魅力都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
我最喜欢的一位喜剧演员说过这样的话:“嫉妒总是穿着正义衣服而来。”
我最喜欢的一位喜剧演员说过这样的话:“恋爱是迈向变态的第一步。”
我最喜欢的一位喜剧演员说过这样的话:“人生即妄想,我们都是妄想族。”
我最喜欢的一位喜剧演员说过这样的话:“不能问太多,问太多的话对方就不说了。“
我最喜欢的一位喜剧演员说过这样的话:”人人都立于孤独之上,因为孤独才拼命工作,拼命交友,拼命恋爱吧。“
我最喜欢的一位喜剧演员说过这样的话:”人生,是上帝所赋予的优秀才能。“
我最喜欢的一位喜剧演员说过这样的话:”不要认为靠恋爱可以变的幸福,恋爱和幸福是两码事。“
《Dr.伦太郎》观后感(八):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可以是母亲、世界上最恶毒的人也可以是母亲
我见过特别爱孩子、特别无私的母亲,像那个赌博上瘾的姑娘的母亲一样。无论那姑娘怎么重蹈覆辙、借了多少钱,她花光所有储蓄也要帮她还债;在医生说为了治疗、必要时得和那姑娘彻底断了联系的时候,她还不忍心。或许这样的母亲确实从某一方面来说是害了自己孩子,因为她的溺爱和不忍,导致孩子不能自己坚强起来。
但她毕竟是出于爱。
我也见过特别不负责任、对孩子不闻不问的母亲,像明良那个糟糕的母亲一样。她对医生说:你和明良感觉挺像的,难道说你也还对母亲的味道念念不忘吗?就是有这样的女人,明明知道孩子需要自己,却以一种嘲笑和鄙视的姿态看待自己的孩子。
如果说在普通的父母眼里,孩子无论多大,都是个孩子。那么在这种女人眼里则是,孩子从一生下来就应该能够照顾自己、自己成长,甚至要反过来帮她,因为她是给予孩子生命的人。
明天妈妈不在里的post说:你还要单恋你妈妈到什么时候?
我和医生一样,在母亲这件事上是感到后悔的。如果那时候我能再多听听她说话、能够再跟她多相处久一点、能不要总是面对电脑面对工作面对书本却背对着她。也许就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但我对母亲也是感到怨恨的。之前我以为我早就不在意了,直到前段时间我做了个梦,梦见我明明知道面前的房子里,我母亲就在里面,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放了一把火烧了那房子。梦里的我一直在问,为什么你要背弃我?其实我是从梦里吓醒的,虽然只是个梦但整个白天似乎都受到了道德的谴责。而我也由此明白我心里到底有多恨。
某天我跟同事聊了会儿我读书时候的事,同事说:难怪你总是受到来自亲戚朋友同事领导的喜爱,不说主观客观的因素和你的能力,如果人生有个衡量的秤,现在也该把你以前没有收到的爱补回来了。
有些人其实就是个失败的人,无关她是做母亲还是做人;而有些人就是不会做母亲,换而言之就是自私。
そんな母親がいない方がいいんだ。
《Dr.伦太郎》观后感(九):不再神经质的堺雅叔
撸过之前堺雅叔的剧都知道,他一直扮演着一个腹黑的神经质大叔。颜帅情商高不为女色......恰好这种feel很是我的菜。
在漫长剧荒的等待中,终于迎来了《Dr.伦太郎》播出的日子,不仅有堺雅叔还有苍井优,文艺范女神哦。本来很期待这样的CP,可是看过第一集之后,有点小失望、小惊讶
小失望——堺雅叔演戏换风格了,不神经质(除了他跟他朋友诉苦的那段啦),也不腹黑了(反正第一集没感觉到),这样积极助人、无怨无悔、团结友爱、勤劳勇敢的四好青年真是让我有些跳戏呀,总觉得他下一秒会嘶吼起来,不管对方是谁就哔哔哔说一通,可能是《胜者即是正义》入戏太深。话说,他会不会走《半泽直树》的风格,开始隐忍后面爆发也说不定哦。
小惊讶——吻戏!必须说下吻戏!为什么第一集就有kiss,这画风不对啊!《大奥之永远》里最后一集才有“床戏”,心塞。
《Dr.伦太郎》观后感(十):不要努力
一直很喜欢堺雅人的作品,他是一个懂得用心揣摩体会角色的优秀演员,仿佛能和角色达到共感的境界。这部剧不仅是卡司强大,编剧也很专业。随便写点,因为实在是大爱这部剧,虽然在国外学过几年心理学,但还不是专业人士。不足之处,欢迎同行指正。
第一集,当茧子要跳楼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想到的劝说方案是:人生哪有过不去的槛,坚持努力就好。而日野伦却大呼:不要努力了。这看似荒谬,却是真正让患者疏散心结的第一道门。
我们常常痛苦,是因为潜意识自我的渴望和现实的矛盾彼此抗衡斗争。越要努力去掩饰,越是痛苦。就像身体上的疾病,其症状都是身体本身与外来入侵病菌所抗争的结果。有过敏症的人,越吃抗过敏药物,虽得短暂缓解,事后症状愈加严重。现代医学往往强调治疗症状,而非疾病的根源,所以治表而不治本。他们关心的是如何让病人不打喷嚏,而不是病人为什么打喷嚏。却不知,病人打喷嚏本身就是一种症状,一种提示。扼杀这种提示,只会让疾病雪上加霜。这里并非说精神病医生不应该开药,对于极为严重和危险的疾病,比如Paranoia被迫害妄想狂,不用药对病人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是危险的。往往用药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西方心理学主要分为三大治疗模式:psychiatry,即医学范畴的精神病学,主张开药的那种,类似该剧中的反派医生;psychology,心理学,主要通过心理咨询来治疗,比如该剧中的日野伦;最后一个是psychanalyse,精神分析,即弗洛伊德等所提倡的学派。日野伦也借鉴了不少精神分析中的诊断手法:共感、移情等。但从目前所播出的前三集来看,我并不认为他是一个纯粹的精神分析师,确切的说,他是一个用精神分析看病的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
回到之前说的“不要努力”,其实是让患者意识到内心问题,而不是继续和潜意识斗争的最好方式。有时候,我们常常感觉很累,很无力,很矛盾,对自己的困境有种很无助走不出去的感觉。这个时候,很多人会求助于铺天盖地的正能量,或者成功学,就像是甄嬛传中皇帝所服的丹药一样,外表看似龙马精神,内里其实越来越虚。因为自我意识被彻底湮没,而成为所谓成功学激励下的傀儡,压力来时迟早会崩溃。
这个时候,其实只要放下努力,放下与自己内心的斗争,不要勉强自己去做自己内心不想做的事情,平心静气地听从内心的感受,正视眼前的一切,无论它有多么黑暗,多么让自己恐惧。这一点和顺势疗法很像。让症状彻底宣泄,让痛苦郁闷彻底释放,就像日野伦的冰块一样,放在手里,真的很痛,但是痛楚过后,一切都会烟消云散。与其逃避现实,不如正视现实。其实很多的心理疾病都是因为逃避,害怕承受内心中最深处的痛楚,而与之斗争,将自己耗得精疲力竭,最后从身体到心理上痛苦不堪,徒劳无功。
所以,有的时候放下努力,将外界的所有干扰控制清除,坦然地接纳自己,接纳自己内心的自我,无论Ta是怎样,是美是丑,是胖是瘦,是好是差。你若坦然,这个世界也会变得坦然。你若矛盾,这个世界也会变得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