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张签证》是一部由花箐执导,王雷 / 陈宝国 / 赵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一张签证》影评(一):对于这部剧,我想说几句
刚刚,由于无聊,所以去看这部电视剧,当然。也是因为看到了,它的预告片,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或者说是一个充满个人主义英雄色彩的电视剧应该是一个挑战权威,守护人权和强权与霸权作斗争的这么一个故事。 可是没有想到,故事,讲得非常的拖延,拖沓。主角,陈继洲。还有,我已经看了四集,但是,还是不知道女主角,究竟是谁的?那两个女人。 可是呢,给拍成这样,磨磨唧唧,对于节奏的把握,这部电视剧真的不太好。而且有些个场景看得出来,是在一次拍摄的情况下,多次取景,或者说是多次演绎啊,我知道这样可能是为了节省成本,或者说是考虑到一些预算呀,什么等等的问题,但是麻烦,把人的次序,打乱一下,至少让他们换些衣服或者说把长得太有特点的人去掉,试想一下,光那两个黄色大胡子的外国人,我就看到了两遍,难道他们已经过了签证,还要再去一遍吧?这么有特点的人为什么要反复给镜头呢! 还有好比在音乐厅的时候,还是那个音乐厅,还是那些演奏者?还是那个指挥家?观众还是那些观众,没有改变,或者说这个次序,真的不太好。还有一点,尤为重要,就是感觉整个色彩的氛围,或者说通俗一点,能不能加一个好看的滤镜啊?我个人以为,这种历史题材的,就拿辛德勒的名单来说吧,真不求拍出黑白片来,当然现在不需要拍成那样。但是我真的不想看到,一个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人们穿的光鲜亮丽,可能你说是外国人生活条件好,就人人光鲜亮丽了,这个也可以理解,但是毕竟是一个战争的年代,可不可以不要让人们脸上都泛着光泽,感觉生活得特别的滋润,真的不像在一个战争年代。 我觉着是细节上要有所把握,还有化妆的时候,以及灯光呀等等,一些细节问题,我是这么想的,如果这个电视剧不是电视剧,而是一部电影。我觉得完全可以让国强老师是一个人挑起大梁,来演一部两个小时,或者说一个小时多一点的一部电影。如果演得好的话,完全可以,拍成像辛德勒名单一样的,伟大的电影,而不是这样的,优秀的演员就拍出来很平庸的作品,剧情拖拉的作品。
《最后一张签证》影评(二):没人想回顾历史,只想赞誉人性的光辉
中国与捷克跨国制作的开年大戏《最后一张签证》于2017年1月1日登陆了江苏卫视幸福剧场。战争剧《最后一张签证》改编自二战期间的真实历史故事,讲述的是以普济州为首的中国驻维也纳领事馆的外交官们顶住德国纳粹的压力,冒着巨大的风险,为犹太难民办理签证的故事。
整部剧通过对“非典型英雄主义”外交官的小人物细节刻画,反映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外各国反法西斯人民立场坚定,共同抗敌,为了正义、自由、和平和生存,奏响了一曲中华儿女的正义之歌。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二战时期的中国人对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认知。
德国纳粹汉斯的妻子在一家人的饭桌上,窗外是穿着制服的纳粹党追逐着不顺从的犹太人并将其击毙,汉斯告诉孩子不顺从的犹太人是坏人。正义十足的汉斯的妻子在这时对自己的丈夫提出了质疑,她对着汉斯说:“你们占领了他们的国家,侵犯了他们的生活,夺走了他们的自由!”并怀疑汉斯丢掉了自己的同情心。纳粹党汉斯回应时说道,“作为一个军人,要服从命令。同情心会导致背叛,而背叛会导致死亡。”这样一段简短的对话发人深思。
回望二战时期的那段历史,当时普度众生的那个外交官叫做何凤山。何凤山上任时,欧洲上空已战云密布,纳粹德国肆虐横行,掀起反犹恶浪。1983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奥地利是欧洲第三大犹太人聚居地,总数约18.5万人。纳粹欲将这里的犹太人全部赶尽杀绝,规定集中营中的犹太人只要能离开奥地利就可以释放,赶不走的则咋集中营里成批屠杀。英尺,对奥地利的犹太人来说,离开就是生存,不能离开就意味着死亡。于是,当时的犹太人纷纷想方设法离开奥地利。正如德国纳粹汉斯的妻子所言,纳粹们占领了犹太人的国家,侵犯了他们的生活,并想要夺走他们的自由。
《最后一张签证》正是还原了这段历史,在剧中这位普度众生的外交官名叫普济州。对普济州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还要从这部剧的第一集说起,为了寻找自由为了摆脱封建婚姻的束缚,普济州在婚礼的当天选择了“逃婚”,来到了奥地利。一副吊儿郎当模样的普济州一开始并没有得到上司的认可,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普济州这个人物形象被塑造的愈加立体和深刻,他是一个内心充满了正义感,有良知的中国青年。
在看剧的过程中,会跟随着普济州这个人物产生各种情感的共鸣,从他付出的每一件事可以看出,普济州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为犹太人的处境深表同情,就如在剧中他的一句台词一样,“中国人永远是中国人,不可能是日本人;犹太人永远是犹太人,也不可能是德国人。”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立场,从人道主义出发,全心全意为犹太人的生命和自由保驾护航。这种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同情心,从人性主义的角度来讲,这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是中国人的榜样。
已经很久没有一部战争题材的剧能够让观众们群情激昂了,这部《最后一张签证》却做到了牵动着观众的内心。人们不是想回顾二战期间的历史,人们是想从这段历史中找回人性的光辉。
一看简介,这不说得就是中国版“辛德勒”何凤山吗( 二战期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向数千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签证,使他们免遭纳粹的杀害。 )
那应该看起来还不错啊,而且有陈宝国这种老戏骨压阵,怎么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不过越是怀有希望可能越会让人失望。
首先剧情拖沓,15集能讲完的非拖到30多集,中国电视剧都有这个臭毛病,动不动就50多集往上,30集都算少了。日剧在这方面做得就比较好,一季也就十集的样子。比如天海佑希的《Boss》,当时吸引我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剧情紧凑,一集结一个案子,对比《重案六组》,还是更喜欢日剧这种快节奏,国内剧组应该学习一下。其次,大场面还是露怯,这个真没办法,大场面就得舍得砸钱。最后,希望某些演员好好提升一下演技吧。
不过,总算有些进步了,翻译官拍完,拍外交官了,虽然评价不怎么高,但是起了个头就好,不能总是手撕鬼子啊,多腻味。
《最后一张签证》影评(四):好的题材,糟糕的故事和演绎
看过王雷很多戏,对这部剧非常期待。但是目前为止非常失望。首先要吐槽的是剧本。这个题材很好,本应该有一个很吸引人故事。可是编剧却过多着墨于个人感情,格局太小。整个叙事也非常平淡,节奏拖沓。好不容易有几次高潮,也没有真正表现出来。
另外,生生地把外交官塑造成了土八路。台词空洞乏味,没有内涵。普济州和副总领事就请了对方几次客都扯了好多时间。也许编剧导演想表现生活情趣,但是由于整个剧情就不精彩,这样的对话就尤其让人感到无聊。宝国叔虽然演技在线,但在乏善可陈,甚至和人物身份不符的台词下,有时候也透出一股土八路的味道。
在剧本整体欠佳的情况下,王雷这次对角色把握偏差太大,完全没有塑造出一个外交世家子弟的形象,倒像刚刚参加八路军的店小二,无组织无纪律。也没什么智慧可言。
最后,用旁白来代替内心戏这种做法真的好吗?是因为觉得演员们演技不行,演不了内心戏,还是来弥补剧本本身的不足?
《最后一张签证》影评(五):开年霸占了我家电视的是这部持续紧张的正剧
文/满囤儿
今年荧屏的开年真是很热闹,文学IP改编、外国经典翻拍、历史事件改编,各种不同风格的大作,针对着各种人群。本来以为我们家电视开年会被现在风潮最劲的大女主占据,不料却是一部王雷和陈宝国主演的,和大女主风潮大相径庭的历史正剧----江苏卫视幸福剧场播出的《最后一张签证》。更有趣的是,不光我丈母娘追着看,连我媳妇也追着看。她们不仅追着看,而且如果某天耽误了,还会第一时间用回看功能补上。
《最后一张签证》影评(六):人设浪费题材,但也好过看傻白甜
这个影评纯粹是想发泄一下,介意的不要看了,好,开始。看这个片子是之前看过介绍,说是以原型拍摄的,且事迹有关世界民族大义,着实真人真事感动我了,开看。看了几集,我就想说说普济州,演员王雷,对他的了解是和李小璐拍的金太狼的幸福生活,当时觉得那个角色特别适合他,他演的也相当到位,感觉他就是个接地气的演员,可是普济州这个角色真心不该找上他,且不说外交官吧,这个角色受到的教育不该是那种种特气质沉稳的么,结果剧中演的他像一个痞痞的没大脑的的人,也可以说编剧是想塑造一个一开始有点玩世不恭,义气用事的公子哥,就好像伪装者胡歌那个角色,然后种种历练,脱胎换骨的外交官形象,可是我只能说我坚持不到看他脱胎换骨的时候,因为前面的普济州整个就是一二流子,王雷接地气的形象在这里没有一点帮助,整个没了气质,整个一装天真无知的少男形象,我是受不了的。接着他为了偶像海伦不管不顾的顶撞上级,甚至是挑战权威,我是一丁点感动没有的,实际上海伦的签证不存在什么意义,他所做的一切说白了是迎合偶像,你可以说这是出自真心的崇拜,喜欢,为了所谓的爱不顾一切,可是真的是不存在让我为之行为振奋的点,好了,我也不说了,毕竟没看全,我这个评论也是不具意义的,纯粹看不惯,觉得浪费了个好题材,所以大家也是看看笑笑就好了,陈宝国老师的演技还是在线的,可惜跑错片场了。只能说开年有这么个好题材,真的要鼓励,但是整个不精致成这样,要痛惜,还是鼓励多拍点类似题材的,别总是粗制滥造,整天傻白甜的偶像剧了,所以给个三星吧
《最后一张签证》影评(七):不一样的抗战剧
该剧改编自中国驻奥地利外交官何凤山及其同事无私帮助犹太人逃亡的真实故事,讲述了1938年中国驻维也纳领事馆以普济州为首的外交官们,顶住重重压力,冒着巨大风险,为犹太难民办理签证的故事。
1937年,上海沦陷,出身外交世家的普济州因不满与姚素珍指腹为婚,在其婚礼上,竟然当场逃婚,辗转至中国驻奥地利维也纳领事馆任职,并与其偶像女小提琴家海伦雨中邂逅。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吞并,纳粹疯狂迫害犹太人,犹太人只有拿到外国签证,才可以逃离奥地利,但各国忌惮纳粹,以各种借口拒办签证,惟有中国驻维也纳领事馆,向犹太人敞开签证大门。普济州秉承总领事旨意,顶住重重压力,冒着巨大风险,帮助犹太人发放签证。
这部剧的导演是花箐。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对战争题材的电视剧很感兴趣,2008年火爆一时的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就是他指导拍摄的。战争题材的《狭路兄弟》、《远去的飞鹰》 、《上阵父子兵》、《壮士出川》 等也是他导演的。同样是抗战剧,这次描绘的是抗战时期,我国外交官帮助同样被迫害的犹太的故事。不再是老套的受压迫的中国人反抗日本的剧情,为我们展现了战争的另一面。虽然,中国人也在受压迫、受欺凌,但是,我们仍然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尽己所能,帮助同样受迫害的犹太人。
我们只知道二战期间,中国人被日本人屠杀,命运悲惨。这部剧真实地反映了,二战期间奥地利的犹太人被德国纳粹肆意践踏的悲惨命运。
奥地利人民,用鲜花和掌声迎接德国人的入侵,却换回来德国人疯狂的杀戮。
奥地利的繁荣突然中止于1938年的德奥合并。在合并时,奥地利有181,882名犹太人,其中167,249人住在维也纳 – 但是此前已有数千名犹太人移居国外。包括父母中有一人是犹太人,甚至祖父母中有一人是犹太人者,他们也受到纳粹的起诉,犹太人数目达到201,000到214,000人。 在犹太大屠杀期间,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冒着生命和职业的危险,设法营救数千名寻求逃离纳粹的犹太人,为犹太人迅速办理了数千份签证。在他们之中7万人逃离了奥地利西部。
历史不会遗忘那些为之奉献的人们。何总领事为挽救犹太人生命做出的努力也没有被人遗忘。
2015年11月25日,主题为“历史,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奥地利犹太难民纪念铭牌,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摩西会堂揭幕。来自中奥双方以及其他领馆和机构的代表出席了揭幕仪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约2000名遭到纳粹迫害的奥地利犹太人来到上海避难,他们留下的“小维也纳”也成为上海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因此,奥地利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在奥地利共和国纳粹受难者国家基金会的支持下,赠予上海及上海市民一块纪念铭牌,感谢对奥地利公民伸出援手,也象征着中奥两国人民的友谊。
这部剧从不同角度,带我们领略了不一样的抗战,很多像普济州一样的签证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努力着。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签证官的故事。8年抗战中,肯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挖掘和了解,比如:新闻工作者、银行家、医生等等人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挖掘和了解。希望多出一些,这样的好题材的战争片。
《最后一张签证》影评(八):中国版的“辛德勒的名单”
说实话,一开始看见剧情介绍还是蛮期待的,特别知道何凤山是原型之后,百度了一下,觉得更加期待了。因为是比较喜欢辛德勒的名单这类型题材的历史科普剧的。
看辛德勒的时候真的是一分钟不离开画面,一直盯着看,离开也要暂停,怕错过了画面。
但是看这剧不想说了,随便离开,少看一集直接看下一集也根本不影响对剧情理解。而且有种直接猜到的感觉,还有本来是冲陈宝国去看的,结果他戏份还那么少。
男主就不想说了,有点太蠢太花痴了。这明明应该是一部历史类的正剧,结果却被拍成不伦不类的历史爱情剧。
不是想吐槽,这里面围绕男主花痴,和两女的爱情纠缠的戏有点太多了。
还有就是配音问题,虽然知道如果外国人配德语电视机前看剧的会听不懂,但是要么就一直国语,要么就是一直德语,弄这种一会国语一会又冒出德语的真的很low
还有就是把犹太人拍得也太蠢了一点吧,说好的最聪明的人设呢?看过辛德勒,犹太人可是连小孩都很聪明的。
纳粹也坏的太脸谱化了,还有就是德国的高压统治,犹太人的生活艰苦,笼罩在头上的恐惧阴影根本一丝一毫都没有表现出来,感觉很轻松那样,根本感觉不到死亡的压力。
再有就是反派的问题,没有一点突出的特点,就像普遍大众所认为的坏人那样残忍嗜血没了。
而主角也是,没智商是硬伤,还很自以为是,一身富家子弟的破毛病。
相比辛德勒来说,辛德勒虽然一开始是贪钱的,只想赚钱的。但是他给人一种既贪钱,却又心软无比。他也不会犯傻。他可能表面上一副贪钱,但是私底下又在默默想办法帮助那些人。就像剧中有个人来求助他,他直接很冷漠的拒绝了,但是事后又会默默去帮助。
而那个反派的教官也是,虽然残忍嗜血,但是他确实把辛德勒当过真正的朋友,而他居然爱上了一个犹太姑娘。那种想爱又默默克制让他的角色一下一下鲜活了起来。
然而这剧却是一言难尽。都播了十几集了,剧情却一言难尽。
《最后一张签证》影评(九):普济州不像一个善良的上海男人
普济州家一家都渣, 姚嘉丽父亲已经清清楚楚说了, 人家不介意, 如果男方不喜欢婚事可以拉倒, 但是普家坚持要娃娃亲, 后来儿子逃婚了, 父亲还写假信骗姚嘉丽, 害得她跑到奥地利。 普济州跟洋妞讲述的时候只觉得他逃婚伤害了他自己的父母, 那女主的父亲呢? 被伤害得最深的不是女主吗? 还有普济州怎么可以因为家里有洋妞, 就叫嘉丽离开自己先去酒店等他呢? 人家千里迢迢第一天来到, 刚从警察局出来, 人生路不熟, 语言又不通, 好歹最少也要送人家去酒店吧! 要不是他父母用假信骗她, 人家也不会来呀! 反正普济州这角色里里外外无论前看后看倒过来看, 都不像一个受过高等教育, 有良好背景, 善良有爱心, 来自上海的男人。这是一部正剧吗? 这部剧传递的信息很不妥。
《最后一张签证》影评(十):继《上海风云》《紫日》《红樱桃》等等后,又一部垃圾横空出世
请问花菁导演和高满堂编剧:
1、分得清卐字和十字么?
2、为何敢用拉贝却不敢用何凤山的原名?
3、维也纳的警察为何穿德国警察的制服?
4、为何纳粹份子的气质看上去跟城管一样?
5、为何国防军士兵要穿常州造的雨靴而非军靴?
6、为何国防军和党卫军的制服及其标识要混搭?
7、为何画面总是带着那么劣质的鲜艳、傻逼一般的高亮呢?
8、为何纳粹的制服看上去像是台湾军迷制造的廉价塑料兵人制品?
9、不加丝毫掩饰地盗用人家约翰·威廉姆斯的电影配乐,这样真的好么?
10、为何明明可以用光与影去表现的,偏要用无休止碎叨的普通话去表白?
11、为何总是不在服装、道具、枪械上稍微做点功课、查阅一下海量的历史照片呢?
12、1938以后武装党卫军和国防军制服都是原野灰,没有绿色,这点导演你懂多少?
13、为何跟当年那屎一般的《红樱桃》《上海风云》一样,总能给人一下就能嗅出浓厚支那制作特色呢?
14、跟《钢铁是怎么样练成的》《紫日》《这里黎明静悄悄》一样,山寨洋货的画风,不会看了让人不由得起一身鸡皮疙瘩么?
15、大陆特产垃圾导演们怎么总是拍出这种狗粪不如的东西呢?为何总是分不清冲锋队、党卫军和国防军呢?制服是故意混搭显示支导们的审美创新么?
支导们,恳求你们,放过德国和俄国吧,日本已经在横店都被你们玩坏了,你们幼年时期的情怀固然可敬,但你们普遍不具备这类题材影视制作的基因,请放过军事和历史题材吧,67年了,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