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样女王》是一部由克雷格·吉勒斯佩执导,玛格特·罗比 / 塞巴斯蒂安·斯坦 / 艾莉森·珍妮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传记 / 运动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花样女王》影评(一):我们的影视能允许这样的人设成为主角吗?
近年来,观众突然喜欢以“三观”来评论影视作品,风气还相当的盛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如果根据这个评判i Tonya,绝对是一部烂片,因为Tonya是一个有污点,有暴力倾向,甚至有些粗鲁的女人。电影充实着家庭暴力,粗鲁的语言和行为。这种人的故事有什么可看的呢?
在走近电影院之前,我对Tonya其人是不感兴趣的,我更想看同时间放映的关于丘吉尔的电影。最后因为与孩子们的电影时间对不上,只能选择这部。但从影片开始到结束的近两个小时,我目不转睛,被每一个细节吸引:故事并不复杂,影片充实着许多家庭暴力的镜头,但并不恶心,与美妙的冰上芭蕾相互穿插,有一半是冰,一半是火的感受。粗鲁的语言,又夹杂着黑色的幽默,沉重但不压抑。
看完影片,我仍然对Tonya其人并不感兴趣,但是从她的经历中却得到了许多启示:1,作为妈妈,反思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正式父母的行为,以及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2,作为一个普通的人,自我的坚持和选择有多重要。不可否认,Tonya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包括她的母亲和丈夫,对她影响极大。她是不幸的。但是真正的不幸的缔造者,仍是她自己。她有运动的天赋,而且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的机会,但是她在作出一系列错误的选择后,一系列错误的行为后,浪费了这份天赋和幸运。她需要更多的自律和更成熟去对待天分,成功和灾难。
回到人设的主题。我们需要完美的英雄式的圣人式的影视人物,给予我们梦想。我们也需要平凡的,甚至有污点的不堪的人物的故事,真实的,给予我们警示和反思。因为完美的人设故事,只能帮助我们做个好梦,并不能帮助我们面对现实中的噩梦。
更使我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是:那些高举“三观”大旗,指责作品,甚至攻击创作人员的人,他们的三观又如何?是否插过队?骂过脏话?说过谎话?感情是否从一而终,堪比孟姜女?...... 我想这些人一定是道德的楷模,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过,为什么我们的社会还有那么多的道德问题呢?很迷惑!
《我,花样女王》影评(二):《我,花样女王》:战胜这世界最好的办法,就是努力地活着
都在聊《伯德小姐》《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就没有人聊聊这部?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电影疯人院”,微信号:dianyingfengrenyuan)
1月14日,广东省普通美术高考术科统一考试,简称美术高考。而在美术高考前夕,笔者就以实习生的身份,跟组采访了在小洲村参加集训的艺考生们。
采访当天,考生们正在画室复习速写。画室传满了画笔的刷刷声。
看到考生们这么聚精会神地练习,笔者在敬佩他们的毅力的同时,也不禁在想:他们是否做好了即使如此努力也不能如愿以偿之后的打算呢?
《我,花样女王》讲的就是一个“即使如此努力也不能如愿以偿”的故事。
(左边是玛格特·罗比,右边是塔尼娅·哈丁)这部电影的主演,就是因“小丑女”一角成名的玛格特·罗比。她饰演的角色塔尼娅·哈丁确有其人,是美国首位完成高难度冰上三圈半跳跃的花样滑冰选手选手,获得无数比赛冠军荣耀。
但1994年的一次体育丑闻断送了塔尼娅的前途——挪威冬季奥运前,她涉嫌与前夫密谋攻击对手南茜·克里根,从而被判终身禁赛。而在她的最后一次比赛上,失常的表现更为她的花样滑冰生涯画上了尴尬的句号。
(塔尼娅·哈丁向比赛评委哭诉自己的冰鞋坏了)后来塔尼娅转往拳击、摔角领域,但职业生涯几年后也草草结束。之后她就逐渐消失在泯然众人的生活中。
(擂台上的塔尼娅·哈丁)这是一个人才堕落的真实悲剧。但《我,花样女王》却用诙谐、讽刺、冷幽默的口吻讲了这个故事。
一方面,影片以不限于塔尼娅本人的各方人物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有时还出现了双方阐述存在矛盾的滑稽状态,例如关于塔尼娅和前夫杰夫·吉卢利的夫妻关系的阐述,两人的讲述一对比,简直是互相打脸;另一方面,影片一开场就以伪新闻访谈的手法带出影片的主要人物——塔尼娅、母亲和前夫,之后全片伪纪录片/伪访谈录像和正常剧情片两种表现手法相互穿插,中间还时不时打破第四面墙,形成叙事上的间离效果。这样的表现手法不仅让人物立体全面、真实可信,将人物的小毛病暴露无遗;也让全片避免了伴随事件原型的各种意识形态,从而更利于大胆地对“美国梦”进行讽刺。
(塔尼娅她妈打破第四面墙吐槽戏份掉线)当然,如果《我,花样女王》只采用线性叙事,仅仅以塔尼娅的视角展开情节,讲述塔尼娅在虎妈的管教下成长为一代花样滑冰奇才、又在丈夫和利欲的影响下一路走到黑直至被禁赛的故事,完成度也很高。但人才堕落的故事之前被很多人拍过了,这种故事已经没有更多挖掘人性的空间了。况且导演克雷格·吉勒斯佩和编剧斯蒂芬·罗杰斯的本意也不只是展现塔尼娅的悲剧人生,以塔尼娅为象征的“美国梦”的本质才是影片的主题。
塔尼娅从小开始学滑冰,成为花样滑冰运动员,仅仅是因为她的家庭只能给她这一条出路,但由于她天赋异禀,在赛场上取得惊人的成绩,于是成为了“美国梦”的典范。但“美国梦”原本对塔尼娅是抗拒的,花样滑冰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形象工程,经济条件良好、特别注重形象的人理论上更适合参与,而塔尼娅这种更注重花样滑冰本身、但无论家庭出身还是个人品行都很草根化的“异类”,本身就不是这个领域的宠儿。而令人发指的是,南茜·克里根作为塔尼娅原来的闺蜜,其实是趣味相投的,但因为她出身好形象佳,技能也过得去,就成了原本被官方扶持的“美国梦”代言人。“美国梦”的压力和自身的好胜心让塔尼娅多了南茜这一假想敌,接着前夫一来为了人情,二来为了继续在塔尼娅身上剥削名利,便“帮”她雇凶报复了南茜,才有了终结她职业生涯的丑闻。
“美国梦”嫌弃了塔尼娅,但它最终也没眷顾南茜,南茜没能在冬奥会为美国赢得冠军。而在现实生活中,被立起来又处于宣传需要或个人意外被推倒的“美国梦”代表不计其数。塔尼娅也好,南茜也罢,她们俩只不过和诸多所谓的“美国偶像”一样,是官方形象塑造和舆论宣传的牺牲品罢了。不只美国,任何国家——包括我国——的无数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但“XX梦”并不真正属于咱们。
不过“XX梦”永远没有生活漫长,而只要一个人还活着,生活还要继续。塔尼娅被禁赛后,为了还清罚款欠下的债务,又转向搏击领域,靠职业搏击挣钱,在另一个天地崛起,尽管她在这个领域坚持不了多久。从她的近照看来,虽然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风采,但至少她已经撑过了体育丑闻的阴影,在“美国梦”的蹂躏下活了下来。
(塔尼娅·哈丁近照)走花样滑冰这条路,是为了活着;半途而废多时又重整旗鼓,也是为了活着;被禁赛后换一个方式崛起,还是为了活着,努力地活着。
这,也是笔者推荐《我,花样女王》的理由——即使你那么努力了,还是没能取得梦寐以求的成功,也请不要放弃努力奋斗,因为你努力奋斗,绝不只是为了一时的成功,而是为了战胜这个随时捉弄人的世界,不被这个世界上种种套路带进向死角。
无论你是学生还是就业者,无论你学什么专业,请记住,你学这些知识,不是为了炫耀什么,也不是为了应付什么,而是为了更扎实地掌握一种生存的方式,让自己更好地活着!
最后,谨以此文,向今年的考生们乃至已经为生活奋斗的读者们共勉。
《我,花样女王》影评(三):卿本佳人
我有多喜欢小丑女啊,和冬兵搭在一起,只能是搞事情了。 我家境贫寒买不起漂亮衣服,我滑得不好吗?我遇人不淑前夫是渣男,我滑得不好吗?不要说一个人对抗全世界,青春期的小屁孩儿才会有这种被害妄想症。所有人都在毁你,你崩塌了,只能说明你还不够强悍。这是一个反励志故事,有些人无论怎么努力,都不会成功,哪怕你会跳冰上三周半。跳三十周半都没用。不过每次冰上舞蹈都好美啊,从第一次一身紫衣出场开始,完全不同于我印象中的花滑,不是优雅,是狂野霸气。 妈宝肥男肖恩受访时屡次“You don't.."But I do."太逗逼了。影片也用戏谑的方式消解了哈丁虐待、家暴等各种苦难。 如果不说,我都看不出来是冬兵。妈妈的高压强势气场十足。小丑女还挺适合略带疯癫不循规蹈矩的角色。幼年哈丁随父猎兔、竖中指也是神采奕奕。 90届奥斯卡《水形物语》凭什么获奖。
《我,花样女王》影评(四):成功地扭转了传记题材老气横秋的面目
如果说去年的《第一夫人》是芸芸人物传记题材里的一个突破的话,那么这部绝对要数今年颁奖季里最吸引眼球的佳作。相比起智利导演的叙事实验仍保持着传记题材的严肃性,这部真假莫辨的传记片却出奇地营造了连绵不绝的喜剧效果,成功地扭转了传记片老气横秋的面目。导演巧妙融合虚构与纪实手法,栩栩如生地刻画出花样滑冰女王及其母亲与丈夫的性格特点。既不是伪记录也不是真纪实,游离在两者之间的叙事口吻,以及不断“破墙”的布莱希特手法闪现,平易近人的视角让观众更贴近花样女王这个传奇人物,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让人大呼过瘾! 前半段的剪辑与节奏轻快而雀跃,角色间拌嘴/吵架的对白迸发出幽默的花火,让观众津津有味而欲罢不能。而最精彩的绝对要数时代气氛的重塑,服装发饰布景音乐这些细节的还原度相当高。有点遗憾地,后半段逐渐陷入虚构剧情片的某种模式,过多描述打击竞争对手的情节令影片的节奏与趣味大不如前。表面看影片重现了一位天才经历成功与挫败而感悟出人生的真谛,实质却不自觉地勾勒出美国社会阶级的严重分化,以及家庭与婚姻对女性成长带来的重大影响。
《我,花样女王》影评(五):你们喜欢渣男?这个渣男毁了她的一生!
现实中的格雷夫怕是比电影里要渣的多吧!而你们让巴基来演这个角色?
托尼亚·哈丁呢,每天被格雷夫家暴,现实中是个娇小的体型,却选了大只的玛格丽特·罗比。
选角导演的失误实在不能忍。
但是本片依旧取得了超高的口碑。不在于演员,不在于导演,在于这个故事本身。
本片取材于真实发生的故事。
事件中心的人物是花样滑冰的全美冠军,在这样的荣誉背后的女人确是一个受尽迫害终不自知的可怜人。
但是你们真的没有发现托尼亚最后的失败也许真的不是因为什么花滑潜规则,不是因为她的出身吗?
难道这一切的根源不就是格雷夫。
对于这一点,托尼亚是有意识的。
她意识到了自己再不能和这个修车工在一起。
影片中对于格雷夫这个人物形象都没有深入的刻画。
他在滑雪场上偶然遇见托尼亚。
托尼亚是爱花滑的。
她小的时候可以和母亲谈论一整天花滑。
也是因此,这个换了六任丈夫的寡居女人才肯拿出挣得每一分钱投入到托尼亚的花滑训练上。
也许托尼亚一开始喜欢的就不是花滑,她只是羡慕那些花滑场上有钱人家的女孩儿。
这最后变成了获得母亲认可的方式。
而母亲经常对她用暴力的方式教育,竟然让她被打习惯了。
刚开始格雷夫对她施暴的时候她就选择了原谅她,内心里她甚至认为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之后这种不正常的行为竟然变成了两人夫妻生活的家常便饭。
而这个时候托尼亚仍在坚持比赛训练。
因为她的进步很明显。
她从小就在花滑上表现出极大天赋。
四岁的时候就能打败一群十几岁的孩子获得冠军。
这也让她有底气去质问裁判为什么一样的动作,偏偏她得不到高分。
但实际上呢?在滑雪场上纵横驰骋舞姿优美的托尼亚,就像像上流社会的公主。
回家之后他的修车工丈夫却会时不时用拳头打得她流鼻血。
但是托尼亚似乎眼里只有花滑。
只要能在滑雪场上继续比赛她就满足了。
而和格雷夫的生活直接影响了她在滑雪场上的状态。
冬奥会上的失误和她与格雷夫复婚不无关系。
本来以为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参加下一届,于是她弃了花滑在早餐店做服务生。
但是老天爷又给了她一次机会,冬奥会改成了两年一届。
但生活终究没有放过她。
格雷夫为她制造了轰动全美的花滑届最大丑闻。
这不仅影响了托尼亚的比赛,而且让她被美国花滑协会终生禁赛。
终于这个男人毁了她的全部。
在法官宣判的那一刻,托尼亚仍然渴望回到滑雪场。
回想一下,格雷夫竟然是托尼亚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爱上的男人。
丑闻事件之后二人分道扬镳。
格雷夫取了一个开理发店的女人,之后离了两次婚,和第三任妻子生了两个孩子。
而托尼亚,她消费者媒体渲染下民众对自己的恨意,成为了拳击手,摔跤手。
在滑雪场上三周半腾空的时候是她最辉煌的时候。
拳击场上面对凶悍的对手,她被击的飞起,是她人生的低谷。
小时候被母亲虐待,结婚后被丈夫虐待,最后人生用彻底的暴力将她打倒让她清醒。
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全天下的女性要远离暴力。
《我,花样女王》影评(六):什么才是真实的
坦雅·哈丁(Tonya Harding) ,曾经花样溜冰世界里的女王。世界上第二个,美国第一个在正式比赛中实现可以旋转三周半(Triple Axel jump)的女性,这是根据她的传奇经历改编的电影。 和之前看过的几部体育竞技类的电影(《摔跤吧!爸爸》,《飞鹰艾迪》,《极速风流》)相似,它们都脱胎于真实的故事,有较强的说服力。但那些都是关于冠军的故事,即使是获得了倒数第一的飞鹰艾迪,也充满了乐观进取,奋勇向前的运动精神。这一部,反而更加接近于《铜牌巨星》(两部都有“冬兵”塞巴斯蒂安参演)。用一种极具讽刺的黑色幽默,去揭示竞技场内场外的社会真相,体育界标榜的貌公平竞争下的种种黑暗。 故事主要围绕着坦雅的一单体坛丑闻展开,她被卷入了一起故意伤害案,受害者是她同场竞技的对手南茜,一个强而有力的奥运会门票的候选人。而她崇尚暴力的前夫,糟糕的提议,肥蠢愚昧的鸡朋狗友,一伙毫无章法的乌合之众,加上一次失败的偷袭,毁掉了她原本前途光明的运动员生涯。法庭判处她缓刑三年,罚款十六万美元,并勒令终生不得从事溜冰事业。 电影里,镜头一直站在坦雅的立场角度上,频频打破“第四面墙”,与观众共诉心声,对这一事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辩解,试图还原这二十几年前的真相。洗白,这不是本片的想阐述的重点。时隔多年,娱乐至上的人们早就不在乎真相了。这次刻意伤害,立刻被当年许多的媒体或者搞笑节目大量炒作,已经俨然成了一个老段子。被反复咀嚼榨干了娱乐价值后,迅速被更新的新闻热点代替,当事者则被人遗忘。除了偶尔提起那件事,谁会关心那个三周半的女王,她在哪,做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相,但生活却TMD随心所欲的整你。”片尾坦雅的心声,也是电影想说的。首先,不是所有努力都能换来回报。任何体育竞技都不能保证绝对公平,漏判错判是常见,更不要提有裁判评分的项目。坦雅出身卑微,她一开头就自嘲自己出身是“红脖子”的家庭。(由于经常在外农耕,脖子总是晒得通红,这也是美国文化里低层劳动者的蔑称)单亲的母亲从事服务员的工作,烟不离手,粗口连篇。 这种穷困家境长大的女孩子,参与被视为高雅优美的花样溜冰,风格上难免格格不入。她被母亲奚落,滑得像一个粗野的铁T(字幕威武),自己手工制作的简陋粗糙的比赛用服,也遭到裁判们的集体白眼。跳得比对手高,落地稳,但分数永远低一截。电视媒体常吹捧的美国梦,专门扶持心怀梦想的弱势群体,有许多一夜成名平步青云的故事,但这些实在太少了。在“印象分”尤其重要的花样溜冰世界里,光靠努力是不够的。 其次,什么才是真实的呢? 当粗鲁刻薄的母亲为了让你跳出好成绩,故意买通一个观众去当众羞辱你,激励你的潜能时,你分不清这是不是一份用心良苦; 当母亲给你一个久违了的拥抱,让你几乎要热泪盈眶之际,却在口袋里按下录音键准备套你的话,你分不清这是亲情或是一场交易; 当暴跳如雷的前夫破门而入,提着上膛的手枪指着你,一边说着深深爱你,一边又从背后向你开枪射击的时候,你分不清这是爱情还是一段孽缘; 当你用尽全力在冰上蹬踏,起跳,旋转,稳稳的落地高举双手时,你分不清裁判眼里是好是坏的讯息,举起的分数里到底有多少公平; 当所有新闻媒体争先恐后的追问你真相,却无视你的反复解释时,你分不清这是不是只是一场闹剧,里面写的只有观众想看的剧本。 只有那一口鲜血随着头颅被重击倒地,吐在了洁白的擂台上,只有它惨烈的散开出一朵红花,慢慢向四周扩散的时候,这才是属于你的真实。那么刺眼,那么肮脏,那么触目惊心。 种族论,家庭论,阶级论,是梦想的台阶,也是登高的绊脚石。越是想提醒自己忘记,关键的时候它们总是噩梦般的出现。古语说三岁定八十,习俗中百天时还有抓周的物品让婴儿选。但孩子能抓到什么,其实早就在出生的那一刻,就被命运安排决定了。 ——————关于女演员的一点感受—————— “小丑女”罗比在剧中的扮相非常老,即使她扮演的只是主人公23岁的模样,后期已几乎没有九零后的光彩。彪悍,强壮,坚韧,霸道,一系列中性的形容词可以看得出她的角色性格特征。比赛前对着镜子化妆的一段Solo是亮点,一开始正襟而坐的她面容严峻,即使用力挤出笑容仍不断的在流泪。愤怒夹杂着无奈,巨大的压力和痛苦让面容产生了变形。最后人去房空,只剩下一件USA比赛服,空扁的美国梦。这部片是她申奥斯卡的作品,可谓野心勃勃。 另一位不得不提的就是女主角的母亲,这个角色台词三句不离粗口,但显得话糙理不糙。她模样古板严肃,眼神老练世故,风格辛辣毒舌,时不时嘴里还能蹦出一些金句。饰演这个底层妇女的演员艾莉森·珍妮,在很大程度上还抢了女主角风头。她和女儿的对话毫无情面可言,常常直达痛处一针见血。不仅粗言秽语得非常地气,作为配角的吐槽,随着剧情发展还有一种高冷的笑点。作为最佳女配角,也是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我,花样女王》影评(七):一代花滑女王的陨落
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真实事件,一代花滑女王陨落,一切都好像是命中注定的宿命,你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这些塑造了一个人,多数时候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有时候让人失败,也让人走向成功,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和他交往的人,都成为影响他的根源与纽带,不得不说有时是命运所致,无法逃脱。不过好在这个本来是充满压抑的真实丑闻,导演却以带有喜剧的诙谐幽默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全片的氛围缓和了不少,这也许是导演想表现的另一种寓意,人生就像潮汐,有高潮就有低潮,在人们感叹命运总是充满弄人的讽刺之时,也明白了不得不去面对的事实,无论曾经如何光彩荣耀,生活在继续,无论多么失败不堪,生活也还是在继续。
《我,花样女王》影评(八):解剖麻雀:一个女性的毁灭
我喜欢这样一类电影。态度冷峻,像手术刀解剖一个事件的形成或者一个人的转变。这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文学性。塑造了完整可信服的人物形象,解释了事件来龙去脉的时候没有情节逻辑或者情感逻辑方面的漏洞。
比如说,电影《立春》,解剖了傲气的小镇女文青缘何对生活妥协,一条涸辙之鱼的挣扎和不甘,何以最后化作敦厚朴实的慈母,与生活和解,也淹没自己所有的奢望。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更是用三个多小时缓慢铺垫、展示当时台湾社会成人政治氛围、少年校园帮派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少年捅向女孩的一刀,显得那么破土而出又无可奈何。杨德昌又恰恰反过来用这个案件作为棱镜,映射出整个台湾的问题所在。
《I, Tonya》翻译为《我,花样女王》是失败的。能感到翻译者的用心,但好似钝刀出鞘,失去了锋芒。正如《卡蜜儿》被翻译成《罗丹的情人》一样令人憋屈,卡蜜儿一生的心结就是寻求独立,厌弃罗丹带来的阴影和爱情的伤害,但是为她拍的传记电影却还要冠以罗丹的大名。花样滑冰运动员Tonya是那样的坚韧和顽强,她追求一个美国梦式的成功人生,却历经无数的破碎和伤痛,最终被变相禁赛,归隐到平凡人的生活。Tonya她应该是她自己,她不需要用花样滑冰女王去定义。她从来也不是她自己,但她何曾放弃过做自己,为何不能直接翻译出她的名字呢。就这么霸气侧漏的往这一坐,多像Tonya的风格,“我,tonya,我在这,你们丫的都来吧,我什么也没做错,我不需要道歉。”
导致tonya悲惨人生的原因太多了。但我想头号害人精一定是她老公Jeff。这个一事无成只会家暴的loser,把Tonya一直摁压、拖累在low逼又痛苦的生活里。每次Tonya取得了成就正要变得更好,Jeff就会要死要活、威逼利诱的跑来纠缠,给她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Tonya出身贫苦,没受过教育,没见过男人,就如同落后地区的很多未被启蒙的女性一样,一辈子毁在男人手里。我印象深刻的是,Tonya第一次提出分居,离开Jeff的时候,Jeff的死胖子朋友说了一番话,“你不能被她甩,你可是个男人”。这种中毒一般的大男子主义也真的是正品原装进口,非常别致。但是Tonya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在跟糟糕的人恋爱、结婚。每一次Jeff死缠烂打的求复合,Tonya竟然都一一接受。她只是一个闷着头猛练习滑冰的傻姑娘,几朵玫瑰花和几盒巧克力就哄开心了,每天对她拳打脚踢也不要紧,她总会憨憨的原谅。
Tonya的母亲是一个虎妈,甚至可以用后妈来形容。Tonya在跟男友交往期间就已经遭受了家暴,不过她告诉自己,“妈妈也打我,但是妈妈爱我呀”。就这么头脑简单的原谅了渣男,还嫁给了他。妈妈在这里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妈妈只会打骂她,却是她一切情感生活的彼岸和范本。孩子总是有样学样,父母对孩子来说就像一个无尽的影子,终其一生你都很难避免被父母的情感模式影响。当然,这位妈妈最令人失望的,是她那一席动人的和解之言,和衣服里面藏着的录音笔。在这支录音笔被找到之前,我更愿意相信妈妈只是虎了一点。后来,只有彻底的心寒。
Tonya一直受到滑冰协会评委们的打压。评委们不喜欢Tonya的造型、气质、性格。花样滑冰被认为是高雅运动,从小Tonya参加训练时就因为买不起训练服、皮草外套感到困扰和被嘲笑。这一行或许真的不是穷人适合做的。她用缝纫机自制的那些土掉渣的粉红滑雪服,笨拙的迎合和模仿着评委们喜欢的“高雅审美”,但总是东施效颦不得要领。没错,她就是一个红脖土老帽,她急躁、粗鲁、显得粗糙厚实。但她的滑冰风格非常强健有力,速度和节奏都极强,擅长完成其他任何人都做不到的高难度动作。即便她如此stand out,依然得不到公正的评判。一位评委告诉她,你没有幸福和谐的家庭,你不配合,所以你不是我们要捧出来代表美国形象的选手。“美国形象”?什么最符合美国形象?想一想总统竞选吧,大概明白什么是所谓的美国形象,所谓“美国梦”的终极样子。一对幸福的夫妻、一栋花园小洋楼、两个孩子一条狗,每个人笑起来大白牙,嘴巴咧到耳根子......大概如此。Tonya单亲家庭、贫困、长相粗鄙、没受过任何教育、满口脏话、生气了直接对评委爆粗口......是的,她是rebel,不是正统,她注定不会得到被捧和被认可的机会。
换个想法,如果Tonya足够乖,足够狡诈和虚伪,她可以把她的故事用一种更像美国梦的方式讲出来。就算拼不过Nancy那样的天生白富美,至少表现出自己配合的样子,人家媒体和评委会也好包装你,还有一些胜算。万一Nancy出点什么问题,自己不就可以顶上去,被捧了吗?不过她就是个红脖,从小只学会了竖中指和吐口水。这些高情商的玩法,她那位愤怒的母亲什么也没有教给她。
Tonya就是较劲,硬怼,撞死都不回头。
但事实上,难道她的经历还不够励志么?所谓的“美国形象”“美国梦”,在Tonya这样从真实的底层打拼上来的人面前何其虚伪。在通常的励志小故事里,人们总是侧重告诉你,我们的主角过五关斩六将,克服困难最后成功。但却少有人告诉你,我们的主角在这个过程里也在不断的失去,不断的得到伤害。光华流转的背面就是千疮百孔。从底层爬上来的人,跟贵族老爷喝着一样的咖啡,睡着一样的大房子,可是她早上爬起来抠抠鼻屎的样子都带着土腥味儿。一个人的出身很难改变,但重要的是她靠自己的实力能够做到卓越。更重要的是,从底层爬上来的人,每一口呼吸里都是经历过的伤痛,一定是千疮百孔的,不会像那些生来就衣食无忧之人一样慵懒又甜美。不好看归不好看,不decent也不decent,Tonya这样的女孩能够利用那么糟糕的条件,挖掘自己的潜能,把滑冰这一件事在技术上做到极致完美,扣去形象分,至少也可以给个比较公正的认可。
说简单点的话,反正她就是不漂亮,反正她土,活脱脱农家乐里的村姑。还跟评委关系不好。但即便如此她还是不断的在较劲,打死都不服。折腾了几年,再摊上一个脑残老公给自己惹来丑闻,最后彻底服了。Tonya在最后的比赛中崩溃,因为鞋带,因为倒霉丈夫和老妈,还有那群十几年如一日讨厌她的冷漠评委。泰山压顶,还负重前行,比任何人都艰难的维系着她的滑冰事业,但周遭的一切都在把她拼命的往下拉。于是她终于坠落了。
美国社会,如何毁了一位来自底层的天才运动员。这部电影就是讲了一部这样的故事。
同样题材故事的,还有那部更加血泪的《百万美元宝贝》。同样的粗粝、辛辣而又令人悲痛。
看到Tonya本尊在电影最后的比赛视频,心疼。我愿意去爱她,虽然我知道她一定不那么可爱,我希望她至少能像样的得到一份爱。
这个社会树立了一个追梦的标杆,鼓励人们去不断的献祭,燃烧。可是真诚又傻气的你最后发现,一切都是虚伪的、吊诡的、讽刺的、无意义的。
我想,这才是本电影最大的意义。因为Tonya的悲剧不是因为母亲冷漠、老公人渣、自己不够得体优雅。但究竟是因为什么?电影已经完整的给出了综合的答案。
《我,花样女王》影评(九):《我,花样女王》经典台词截图
《我,花样女王》经典台词截图:我是一个真实的人,我从不会因为出身贫穷或者因为自己是个粗人而感到抱歉。That I'm a real Kontroller personnummer!. I never apologize for growing up poor or being a red neck.
《我,花样女王》经典台词截图:人年轻时都会做傻事。You do dumb things when you're young.
《我,花样女王》经典台词截图:我的天,我想说这真是最棒的事了,因为就像你觉得我做不到,做不到,然后突然嘭我做到了,所有那些说我不能做到的人,去你妹的。OMG! I mean it was Totally the most awesomest thing.Cause leading up it, you're like I can't do it! I can't.And then Bam! I can.And all those people who said I couldn't make it. Well fuck you.
《我,花样女王》经典台词截图:我这辈子,总会有人跟我说,我什么也做不成。我告诉你,也许我就是可以做到。My whole entire life I been told I wouldn't amount to anything.You know what! Maybe I would.
《我,花样女王》经典台词截图:分数也不是全取决于滑冰技术的,我不会承认我说过以下的话,但是你不是我们想树立的那个选手形象。It's never been entirely about the skating.I'll deny I ever said it honey, but you're just not the image that we want to portray.
《我,花样女王》经典台词截图:真相什么的都是扯淡,每个人心目中的真相都不相同,生活也总是永远朝着不好的方向进行。But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truth. I mean it's bullshit.Everyone has their own truth.And life just does whatever the fuck it wants.
《我,花样女王》经典台词截图:我没说脏话,婊子。I didn't swear, you cunt.
《我,花样女王》经典台词截图:我看起来糟透了,我搞砸了我的生活。I look like someone who had a way outta this shit and fucked it up.
《我,花样女王》经典台词截图:我是一个想做花朵的园丁,多他妈倒霉啊我?I'm a gardener who wants to be a flower. How fucked am I?
更多影视经典台词请关注公众号:电影九句
《我,花样女王》影评(十):席卷西方世界头版头条的丑闻,意外的带着幽默的诙谐因子
托尼娅·哈丁(Tonya Harding)扮演者玛格特·罗比(Margot Robbie)以一种不平衡但却饱含滑稽可笑的方式,讲述了声名狼藉的花样滑冰选手Harding她备受争议的职业生涯。
《我,花样女王》(I,Tonya 2017),在影片最开始的时候,被告知将要看到的是基于“不受欢迎的,非常矛盾的,完全真实的”的一次采访。
采访的是臭名昭著的花样滑冰选手尼娅·哈丁(Tonya Harding)和前夫杰夫·吉鲁里(Jeff Gillooly)。这是一个必要且有趣的提醒,尽管在电影中发生的事件有些牵强附会,但至少全是交代了一个故事的真实内核。即使是《星球大战》的明星玛格特·罗比(Margot Robbie),在第一次阅读剧本时,也认为剧本是虚构的,并没有意识到哈丁的耸人听闻的故事是如何在90年代早期席卷了大部分西方世界。
它也可以作为一种前期的镜头语言暗示:我们不会看到一个中规中矩的终生传记片,而是一些带有更多东西的不那么刻板的故事。电影的形式允许对主要演员的采访和对哈丁的生活进行时间的复述。作为一个孩子,她在冰上拥有可否认的天赋,但却受到了一个虐待母亲的折磨(Allison Janney饰演)。当她遇到杰夫( Sebastian Stan饰演)时,他似乎是将她从家里必须面对的支离破碎现实中解脱出来,正因日此这对夫妇很快就结婚了,然而这只不过是从一个牢笼跳了新的牢笼,面临更多的虐待。正因如此造就了她的强硬,从而决定了她是谁。
当她进入花样滑冰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时,哈丁发现她遇到了侵略性的对手,一个有别于她的工人阶级背景身份,更优雅、进步速度更快的、被人们所看好的美国选手南希·克里根(Nancy Kerrigan)。尽管如此她仍旧希望能够凭自己的天赋来争取到自己的位置。
导演克雷格•吉莱斯皮(Craig Gillespie)热衷于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呈现哈丁的故事。在戏剧夸张的手法与真实的真相之间,带着狂野的黑暗喜剧元素去展现一个女人的故事,这是一个艰难的平衡。当哈丁在她的母亲和丈夫的双手中遭受身体暴力,以及很容易陷入的刻薄的阶级嘲笑。这种呈现方式一定的乐趣,也有一种对哈丁的喜爱,一种想要把她狂野的一面展现出来的欲望,而不仅仅是一个小报上的恶棍形象而已。
在这个世界上,哈丁是一个不太可能成功的失败者,她多次被告知她不受欢迎。我们支持她的追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总是喜欢她。她生硬粗暴,令人沮丧,每走一步,她都会后退两步。
罗比对哈丁角色的影响有很多,但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完全令人信服的描述。把罗比介绍给15岁的哈丁的决定是愚蠢的,尽管她在整个过程中都是活泼有力的,但这个过程总是有点太过刻意。相反,这里的杰出人物是Janney,她扮演了哈丁恶毒的母亲,在每个可能的方向上吐着满嘴脏话的胆汁。这并不是什么细致入微的工作,但詹妮的自然喜剧技巧从未被如此巧妙地运用过,当她离开银幕时,我们会为她感到悲伤。
考虑到对哈丁的关注,其他地方的人物刻画很少。这是一个常见的卡通式闹剧,就像一个不那么有效的大杂烩。直率、不羞愧的粗鲁确实能带来一些笑声,但调性的变化往往是令人不安的。吉莱斯皮上演了一些滑溜溜的溜冰场景,但却依赖于无可救药的即兴音乐选择(《魔鬼女人》、《每一个1都是赢家》等),以及在不经意间打破第四面墙的令人遗憾的决定均让人分心。
故事中还有一个奇怪的缺席者:南希·克里根(Nancy Kerrigan)。我们只是在短暂的一瞥中看到了她,有人怀疑这是一种叙事的选择还是基于法律的限制。它使电影缺乏足够的背景,使其成为不可争辩的主要事件。
当关注接触到第二部分的场景时,前半部分的活泼有趣的感觉就会消散,这是对轻率的犯罪计划的关注,虽然这并不乏味,但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在哈丁的故事中,被赋予了比小说更离奇的情节。最后,这种病态的窥探真相的好奇心,让人觉得《我,花样女王》的鲁莽与蓬松的故事感真实有趣,母亲詹妮的的表演视为黄金般璀璨发亮,罗比的角色也可圈可点,安全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