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小妇人》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3-21 20:3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小妇人》经典观后感10篇

  《小妇人》是一部由凡妮莎·卡斯威尔执导,玛雅·霍克 / 凯瑟琳·纽顿 / 迪伦·贝克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妇人》观后感(一):与94电影版的一些比较

  看这个迷你剧版本而联想到94电影版、进而作出比较是很自然的;但要立即说出有什么不同却又没那么容易。如果单纯是谈论故事情节的差异,那很明显就能看到,但好像又没有什么太大“意义”。我想看看作为两个不同时代的“复制品”,它们在故事情节之外还有什么差异(我没有读过原著,所以不会以原著作为比较标准);它们本身既是复制品,又是独特的原作品

简单统计

  ①时长(扣除片头片尾):

  94电影版:1:41—→1:54:52=6788秒≈113分钟

  C迷你剧版:1:34+2:04—→57:38=3428秒≈57分钟(第1集);1:13+1:43—→56:41=3371秒≈56分钟(第2集);1:25+1:55—→58:44=3494秒≈58分钟(第3集)。合计171分钟

  ②台词(粗略计算):

  94电影版:1511句

  C迷你剧版:736句(第1集);746句(第2集);782句(第3集)。合计2264句

  (误差在于字幕中可能出现一句台词被时间轴断句为两段、甚至更多段的情况;也可能出现一段字幕包含了两句或多句台词。总之,这是很粗略的统计)

  由此可以计算出平均每分钟台词:

  94电影版:13.37句

  C迷你剧版:12.91句(第1集);13.32句(第2集);13.48句(第3集)。三集平均13.23句。

  迷你剧版比电影版多出58分钟(+33.9%),台词多出758句(+33.4%)。看上去这个数据正常:如果94电影版与BBC迷你剧版是“同质”的,那么平均数据应该非常近似,而总体数据BBC迷你剧应当比94电影版大约高33%。但情况可能没这么简单,随后在谈论妈妈这个角色对比时,我会做更深入的(也可以说是更“二院”的)数据对比

色调、大特写与慢镜头

  两个版本的小妇人彼此相隔23年,在这23年间影视制作产业技术发生了很大改变,而其从业者的审美倾向肯定也会随着技术变化而变化。这两个版本的小妇人之区别,不仅仅在故事情节层面,也体现在创作者的拍摄、剪辑技法等方面。我想如果Gillian Armstrong(94版电影版的导演)是在新千年、乃至于2010年之后才拍摄这部电影,那么在电影语言上会有多少区别?

  1、迷你剧版(右)的画面色彩相较于94电影版(左)显得亮度更高些、但饱和度也更低些

  下面两组相似场景的对比可能更明显(暖色调)

  冷色调

  2、迷你剧版在转场时,经常会用到类似下面的大特写镜头;而且通常也同时是升格(或者说“慢”)镜头

第3集,Beth去世之后

  然而在94电影版中,大特写镜头是很少有的,而如果没记错,我甚至没有看到过慢镜头。这就是明显的拍摄技法差异。这肯定不纯粹是技术原因,但技术发展确实是个重要因素。作为一个外行我猜测下,最主要的因素便是数字摄影技术在2000年后的大规模使用。94电影版是用35mm胶片拍摄(Panavision的摄影机、Technicolor洗印)

  在以往,无论大特写还是慢镜头,都不会是常规拍摄手法。慢镜头只会在导演需要情感加以升华的场景中使用:烈火战车中的海滩训练、“子弹时间”、无限子弹白鸽吴……关于数码摄影/胶片摄影之争有很多层面,其中一个方面是成本;胶片成本高昂、一次性,还有后续的保存、冲印等等支出和风险,导致用胶片拍摄前必须极其精心地进行一番设计、排练,容错率很低(所谓“神圣感”即由此而来);考虑到慢镜头意味着拍摄时每秒消耗的胶片数量是正常的2倍甚至更多,慢镜头便是相当昂贵的手法,不可能随便用。而数码摄影基本砍掉了胶片这一大成本,容错率极大提升,这样导演就敢于“乱拍”了。慢镜头(也包括大特写)给观众的体验是不自然的,因此能够强化观众的注意力;然而数码摄影技术的上述成本优势使得特殊的摄影技法常规化了,我们不但可以在高潮时运用慢镜头、大特写去刺激观众的视觉体验,也可以放胆地在普通场景中使用,更为频繁(但也相对隐蔽地)刺激观众——迷你剧版中使用的这些慢镜头并没有通常意义上那么“慢”(比如,可能是播放时每秒帧数的1.5倍),所以作为慢镜头并不太明显,但观众又不知不觉地产生某种特殊体验

  3、我看到有人抱怨本剧开头时四姐妹头发的镜头拍得太“亲密”、太像百合片。虽然这个说法我不敢苟同,但我猜也有一点可能:为了强调March家姐妹的亲密关系,诉诸于私密的、纯属女性空间,以及姐妹间亲密的身体接触。还有什么比大特写更能表现这种身体亲密性呢?与之类似,Meg在Moffat家换装升级过程,94电影版仅是一笔带过(Mortens:“你还没穿束胸呢”);迷你剧版却用一组彷如奢侈品广告的大特写+慢镜头加以呈现

  4、另外一个摄影层面的区别是“摇晃镜”。迷你剧版在通常属于固定机位拍摄的场景也一样用手提摄影(会不会连斯坦尼康都不用呢);而94电影版即使是dolly镜头也是很平稳的。这大概也是过去20年间行业潮流趋势的变化吧

两个版本的Marmee:一个剪辑频率分析

  这部分的分析是我做过最为二院的事情之一。我在看这部迷你剧时隐约地觉得妈妈这个角色似乎比94电影版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但又一下说不出来到底有何区别。如果发挥空间可以简单地根据台词和出场时间衡量,那么需要检验的当然就是看看94版与迷你剧版中的Marmee各有多少句台词;同时也顺带考察了两个版本的Marmee在各自版本中出现了多少分钟、多少个镜头

  检验的办法很简单,也很蠢,那就是看。当我看完第1集后终于意识到了这个做法的二院性质,不得不停下来。不过也好,我统计了两个版本的Marmee出场时间、台词数量、出场镜头数(当然迷你剧版本的数据仅限第1集)

  ①台词数量

  94电影版:149句

  迷你剧版(第1集):159句

  ②出场镜头数

  94电影版:122个,其中有台词镜头75个,无台词镜头39个

  迷你剧版(第1集):238个,其中有台词镜头90个,无台词镜头110个

  ③出场时间(有台词镜头+无台词镜头+只有声音出现的镜头)

  94电影版:17分钟26秒

  迷你剧版(第1集):12分钟57秒

  由上述数据可以得到两个平均数据

  平均镜头长度(average shot length,ASL)

  94电影版:9秒。迷你剧版(第1集):3秒

  平均每镜头台词数

  94电影版:约1.22句。迷你剧版(第1集):约0.66句

  我要再次强调这是纯粹肉眼观测到的样本,因此比之前的统计数据更粗糙、更不精准。但鉴于这并非是什么科学研究,也就算了

  如果迷你剧版和94电影版是“同质的”,那么根据此前提到的总体值多33%、平均值相似的假设,预测迷你剧版Marmee的台词数应为198句(第1集为预测值80.3%)、出场镜头162个(第1集为预测值146.9%)、出场时间23分钟11秒(第1集为预测值55.9%)——“检验”得到的结论显然并不符合该假设。这就“表明”了迷你剧版的Marmee确实是比94电影版的Marmee有更大表现空间,虽然直接观看也能意识到这点

  但上述的平均数据,可能有着比《小妇人》的版本比较更多的意义。电影版(Marmee的)平均镜头长度为9秒,远远高于迷你剧版的3秒,而电影版平均每镜头台词数达到1句以上而迷你剧版却不到0.7句。这意味着迷你剧比电影版更加频繁地进行镜头切换、更频繁的正反打、更多的无台词镜头,每个镜头包含的信息量更少。例如,《小妇人》开场时Marmee给女儿们读父亲来信的场景

  94电影版:44秒,1个镜头,ASL=44秒

  迷你剧版:5:18——6:20,12个镜头,ASL≈4.3秒

  油管某vlog曾就拯救大兵瑞恩中奥马哈海滩登陆的情节进行分析,他也做了个类似的统计

  如此激烈战争场景中ASL有7.2秒,这是很令人意外的;该vlog觉得史匹堡利害的地方就在于他单纯靠pan、tilt、dolly而非切镜头就能全景式地展示战场中的混乱,并夸赞“anyone can capture chaos, but only the best can capture chaos with clarity.”不能说切镜头多就是水平差,不过能够用尽可能少的镜头展现更多的情节,却肯定是高水平的表现

  但这是不是真的表明两个版本的创作存在着如此大的水平差异?未必。David Bordwell指出60年代以前电影的ASL在8-11秒间,而到了80年代ASL在5-7秒间,到90年代末ASL在3-6秒间。似乎整个影视工业的趋势就是ASL在日益降低、每部电影/电视剧的镜头数量越来越多。这大概又反映了什么趋势?

  (Cinemetrics提供了一款记录电影镜头数和ASL的软件,当然会比肉眼观测要好些,但是,其依然要靠人工识别镜头切换,即使用者点击鼠标或键盘确认)

情节的差异

  其实我是不太敢写情节分析的,因为那是最容易产生胡扯的部分;不过不分析下情节差异,似乎又对不起这“比较”的标题

  1、Beth猩红热康复后的那个圣诞节,Laurence老先生送了Beth钢琴爸爸也从战场归来。如果你是编剧/导演,想把这个情节的重心放在哪里?为了展现这个重心又该如何处理?一个微妙之处,就是观众是跟随“谁”的视角,进入了洋溢着圣诞氛围客厅

  94电影版在这个场景的侧重点是大家对Beth的关爱。因而那个走进客厅的是妈妈与Hannah搀扶着的Beth,而她看到的是被精心装饰、作为神秘礼物的钢琴

  而在迷你剧版中,侧重点是父亲的归来。故走进客厅的是与Laurie一起回家的Jo,而作为Jo走进客厅看到的第二个情景,Meg、弹钢琴的Beth与Laurence老先生并无特别之处。因为真正的“神秘礼物”,是坐在客厅里面的爸爸

  一个是给Beth的礼物,一个是给Jo的礼物(尽管也是给全家的礼物)

  (94电影版在Laurence老先生赠钢琴这件事的处理有些突兀,老先生对Beth的关爱一开始显得“莫名其妙”,为何他会这么关心别家的孩子?而迷你剧版有了Beth去老先生家弹琴这个事做铺垫,提前说清楚原因,赠钢琴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2、Jo给Meg烫发的情节,94版与迷你剧版在场景选择上有个区别:

  在94电影版中,烫发的情节发生在厨房,Hannah和Beth还都在一旁做家务;而在迷你剧版中,烫发的情节显然是发生在姑娘们的卧室内(Meg和Jo还都只穿着束胸)

  在家里面,厨房是相对“公共”的空间,而卧室则更加“私密”。正如前面关于迷你剧版频繁诉诸于大特写的分析,大概可以理解为迷你剧的创作者以亲密的身体互动体现姐妹间的情谊。那94电影版展现姐妹情深靠什么?

  (当然这并不是说94电影版中姐妹们没有亲密的身体接触)

  94电影版中,四姐妹之间还有另一个层面的关系:Pickwick society。不管这个小社团小孩子过家家游戏,还是真如她们自认的严肃文学/戏剧组织,是超越于她们姐妹身份的:她们在开展社团活动时把自己打扮男性;自制墙报、写文章;作为男性的Laurie也是这个小团体成员。直接激发起Jo创作《小妇人》的,正是她在清理Beth遗物时所看到珍藏的Pickwick society徽章、墙报;其创作热情,超越了单纯对Beth的思念,而是对自己以及其他人(包括Laurie)美好童年的思念

  3、Jo与Laurie的野外求婚,94电影版安排在了Meg与Brooke先生的婚礼之后,按照这一时间顺序,那时Jo还单纯地把Laurie看作是朋友,以至于Laurie的意外求婚、Jo同样意外的拒绝让现场气氛急转直下。迷你剧版则顺应了原著的时间顺序,把野外求婚的情节安排在Jo去纽约回来之后;再加上此前Laurie数次对Jo试图“深入发展”未果的铺垫,因此,在迷你剧版中,该场景从一开始就显得气氛比较尴尬,强行求婚“摊牌”意图明显

  我个人偏好94版的这个时间顺序,因为这更富有“戏剧性”、也让野外求婚的情节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转折点作用(间接导致了Jo去纽约—→遇到教授;Laurie去欧洲—→与Amy重逢);某种程度上也是Jo与Laurie从青少年的纯真年代走入成熟阶段的标志性事件。而迷你剧版(可能也是原著)安排的时间顺序则削弱了这一事件的转折意味(或者说只对Laurie有转折意义)、其发展也相对的可预见

  4、94版与迷你剧版也都同样安排了教授与Jo在雨中重逢的情节。94电影版对这个情节更富有张力(A、Jo能否追上已经离去的教授?B、Jo能否“挽回”教授?)的处理使得影片在临近结尾到达了高潮,而迷你剧版的处理显得没那么“戏剧性”,缺乏张力,因此似乎第三集很早就已经度过了高潮,平缓地通向结尾

  迷你剧版对雨中重逢情节相对平淡的处理相对更符合原著,而且由于缺乏情感发展的前期铺垫(像94电影版的看歌剧),可能也“不值得”让这一情节变得戏剧化

  5、相较于94电影版中的可有可无,迷你剧版的父亲占据着更为重要的地位,多次推动着故事发展。如果说这两个版本的《小妇人》在什么方面差异最大,那当属March夫妇。两个Marmee在上面已经做过一番对比,但从角色特征来说,还有其他可说:萨兰登版的Marmee更像是四姐妹的人生“导师”,你只看到她为四姐妹指点疑难困惑,却甚少她自己的内心活动;而Emily Watson版的Marmee则有更多的内心刻画、心事重重,更像一个“妈妈”。另外萨兰登版的Marmee还添加了一定的妇女解放要素(跟Brooke关于束胸的讨论)

  还是就此打住吧

“Not empty now”被Laurie请吃雪糕的Jo或Meg

  《小妇人》观后感(二):D18 小妇人 (BBC)20180113中推

  D18 小妇人 (BBC)20180113中推 三集迷你剧《小妇人》,出乎意料的好看,欧洲乡村真是美极了,和唐顿庄园是不同的风格。家有四姐妹:梅格、乔、贝斯和艾米,家庭并不富裕,父亲在外当随军牧师,在好听的BGM下,隐约可以看到院子里的鸡鸭等家畜。四姐妹也挤在一个客厅,弹琴的弹琴,写小说的写小说,玩耍的玩耍,可是却意外的和谐,一眼就让人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圣诞节,屋外大雪纷飞,四姐妹偎依在母亲的身边,听着母亲读来自父亲的信,屋内壁炉中,火焰温暖,即使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也觉得格外温暖,那是属于家庭的温馨。 四姐妹免不了会有矛盾,剧中表现的是艾米和乔之间的矛盾,艾米怨恨乔没带她去看歌剧(?),一气之下将乔花费好几个月所写的小说仍在火炉中燃尽,于是爆发了她两之间的冷战,最终由于艾米滑冰时,跌入水中而和解。在战争贫瘠的寒冬,母亲带着四姐妹将家中不多的食物分给一个孩子众多,但异常贫穷的人家,四姐妹中原本还有人所抱怨,直到看到四五个孩子衣衫褴褛的挤在一张毯子下面,面色冻得变成青色,嘴中还不断喊饿,而家中什么也没有,仅有的窗户也是破的,凛冽的寒风毫无遮挡的钻进来,于是义无反顾的开始帮他们。 四姐妹性格各不同,发展也不同。梅格嫁给一个军人,虽贫寒却幸福;乔最终和一个教授结婚了,并利用继承来的庄园,开通男校,很符合乔的性格;贝斯好心帮助那个贫穷的人家,不幸得病去世;艾米却和乔青梅竹马的Laurie结婚了。我最不忿的就是Laurie明明表现的很爱乔,在乔拒绝他后,很快就和艾米在一起了。而乔我也不懂是真的不爱Laurie,还是因为贝斯可能爱Laurie而拒绝Laurie。可见,爱情和婚姻总不是一个人。

  《小妇人》观后感(三):为什么Jo就是没有爱上Laurie

  看了一些评论,说不能理解为什么jo就是没有爱上laurie。我认为是,Jo一直都看不上他。这个故事叙述得很乱,偶有几个部分拍得很美,让我坚持把它看完了。可以比对Jo和laurie相处,与那什么名字教授的相处。如果真有上天在安排,那么他一直几次三番撮合Jo和laurie恋爱,但就是不成功!因为女主太明白了活的!行动力超强!如果不是家庭遭遇这么多事,应该早就出家门飞了!看上天这安排,初遇,舞会,战时的共渡难关,几次三番的表白。(看得我都要爱上这个安逸贵公子了。简直要拿起小皮鞭抽Jo了,“你给我爱上他!”)但确实女主就是看不上laurie啊,两人几次的矛盾表现了很多次。在阁楼,L问J怎么就能这么勤劳呢?在马车上,J,一个多次表达渴望自己就是个男人,拥有远大抱负并辛勤付出但命运不济的她,问L,这位拥有她羡慕的一切条件的刚刚接受了大学教育不需要担忧生活负担的男孩子,你有什么打算吗?laurie说没有,并且生气地差点扔下Jo和马车了。Jo专注于写作不想要被打扰的时候,这位爱慕她的男孩,依然喜欢在她身边巴拉巴拉。人大概都会爱上自己拥有不了的东西,像斯嘉丽执着于就是不向她讨好的男人。L所有的生活就是每天出去打台球,邻居有难了就过来殷切关怀,他和斯嘉丽一样不乏一票倾心自己的人。但那些人都有什么呢,跟自己的复制品似的,偏偏Jo就有他没有的一切,有理想有行动说得出做得到。可我是你这一挂,你真的不是我这一挂。就算你温柔陪伴共度了如此艰难的时光,又怎样呢?L是会一见钟情的L,J是善于观察寻求共鸣才会考虑是不是在一起的J,甚至早就做好了一辈子不嫁人的准备了。她从纽约回来,清醒独立,坐在L身边,laurie对她一点办法都没有,从来留不住她。还有最粗暴的一点,Jo看着和自己共同点的教授,眼里闪着光和期待。但是看Lauria,没有热气腾腾的崇拜。

  最后,我到底为什么要罗里吧嗦颠三倒四说了这么些呀。

  不能接受L与J不能在一起是简奥斯丁看多了。

  我也是。

  非常钦佩Jo能如此坚定拒绝一个被命运推送的Laurie这样的行为。

  《小妇人》观后感(四):全是软妹,就怕你营养跟不上

  没有什么比大冬天看到听到四个年轻的少女们聚在一起到处奔跑到处闹更美好的了

  真的!

  这是天天看到这部剧后的萌生的第一个念头

  《小妇人》——BBC刚出的三集片,还是热乎的,天天已经给你准备好了

  本以为前两天的Call Me by Your Name两个男孩子已经够酥够暖够化了,没想到,四个花样少女凑在一起的杀伤力竟然更大。

  四个嫩到能掐出水来的花,她们在闺房里宽衣解带,束上胸衣,换上华美的宴会裙,烫最俏皮的卷发,你一句我一句兴奋地讨论晚上的舞会。

  配上悠扬悦耳轻快的bgm,瞬间就把我们拉向了快乐的漩涡之中。

  这部剧改编自Louisa May Alcott的名著《小妇人》Little Women,故事简单真实,却感人至深,号称少女必读经典。

  原著《小妇人》问世一百多年以来,多次被搬上银幕,豆瓣随便一搜就一堆,而且这已经是BBC的第二个版本《小妇人》了

  在《老友记》的某一集中,瑞秋把自己反复看过无数遍《小妇人》推荐给乔伊,乔伊看这本书看到心碎,后来放到了冰箱再也不敢看下去。

  《小妇人》故事的主人公是四姐妹:

  「原著节选」

  大姐玛格丽特,十六岁,出落得十分标致。她体态丰盈,肌肤洁白,大大的眼睛,甜甜的笑容,一头棕色秀发又浓又厚,双手白皙,这令她颇为自得。

  十五岁的乔身材修长,皮肤黝黑,见了使人想到一匹小公马,因为她修长的四肢相当碍事,她仿佛总是不知道该如何处置它们。她嘴巴刚毅,鼻子俊俏,灰色的眼睛异常敏锐,似乎能看穿一切,眼神时而炽烈,时而风趣,时而又像在沉思。浓密的长发使她显得特别美丽,但为了方便长发通常被她束入发网。她双肩圆润,大手大脚,穿着又宽又大的衣服。正迅速长成一个成熟的女性,心里却极不愿,因此常常流露出这个阶段的女孩所特有的尴尬神情。

  伊丽莎白,人称贝思,十三岁,肤色红润,秀发润泽,目如秋波。她举止腼腆,声音羞怯,神情宁静而深远,被父亲称为"小宁静",此名非她莫属,因为她似乎独个生活在自己的伊甸园中,只敢出来会会几个最亲最信任的人。

  艾美虽然最小,却是个十分重要的人物。至少她自我感觉如此。她生得纤细端庄,肌骨晶莹,一双蓝眼睛,金黄色的头发卷曲披落肩头,言谈举止十足一个讲究风度的年轻女子。

  四姐妹性格迥异

  老大梅格漂亮端庄,有些爱慕虚荣;

  老二乔自由独立,像男孩一样活泼勇敢,渴望成为作家;

  老三贝丝是个羞涩的小音乐家,永远在角落里甘当绿叶为他人带来欢乐与宁静;

  老四艾米聪慧活泼,爱好艺术,希望成为一名上流社会的“淑女”。

  当时正是美国内战时期,他们的父亲在前线打仗,他们的母亲在家中照顾四个女儿。

  平安夜的晚上,四个女孩跪在母亲的膝下,听母亲读父亲的来信,屋外的冬雪正轻轻飘落,屋内炉火噼啪欢响,简直是天伦之爱了。

  ↖↖↖本剧中四姐妹一家

  ↖↖↖1949年版本《小妇人》

  圣诞节的早晨,妈妈从外面匆匆回到家里,告诉四姐妹,她刚从她这辈子见过的最贫穷最不幸的家里回来。

  大家沉默了一小会儿,然后所有人都从家出发,前往这个穷困的家庭中,带着刚做好的培根、牛奶、咖啡、面包、薄饼……

  路中,乔认识了劳伦斯家新搬来的男孩——西奥多。

  白天,她们围在一起打扮;夜晚,她们兴奋地参加舞会;冬天,她们相约滑冰;夏天,她们一起划船。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偶尔的争执也在温暖之中消化。

  但是,某一天,她们收到了一封电报:父亲病重,母亲需要尽快赶去。

  这封电报也彻底地改变了她们现在的生活。

  所有时代所有少女成长中所要经历的,都可以在里找到:

  初恋的甜蜜和烦恼,感情与理智的选择,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贫穷与富有的矛盾。

  四姐妹都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尽管她们的理想和命运都不尽相同,但她们都走向了自强和自立。

  目前BBC刚播出第一集,准备好被后两集暖化吧,最近剧荒的伙伴们,赶紧马了这剧。

现在看美剧越来越难了,尤其是未删减完整版的,作为喜欢写剧评的豆瓣老江湖,已混迹于美剧界5年,自立为英美剧专业剧评人(此处勿喷,虽未拿到执照),在写剧评过程中,收到很多共同爱好者留言,你说的剧,我们都找不到资源,找资源确实是一个问题,不是没有资源,是不知道怎么找资源,美剧涉及到版权问题,而且以黄暴著称,一般最新上映的和一些尺度大的剧我们无法观看到,看到的剧也是删减过的,你懂的!为了解决小伙伴们的看剧烦恼,我把自己找资源的方法共享给了大家,有些需要翻墙才能搞到,也有点麻烦,不过还好的是,国内有很多良心字幕组会无偿为大家分享资源!于是为了小伙伴们更方便的看剧,我花费了大量时间,整理了几乎所有大家知道的不知道的美剧汁源在网盘,借助百度网盘,我们可以非常方便的看剧!为了便于大家及时准确的获取网盘汁源

我把汁源都放到了自己的原创剧评“公众号“【天天美剧吧】,大家直接在聊天窗口输入剧名就可以看到你想要看的美剧啦!目前公众号已有667部美剧,想看的都能找到,全是未删减的原版,不要再看剪过的剧了,作为一个老剧评的忠告!希望能帮到你们,也希望大家能安利给身边的朋友!

  《小妇人》观后感(五):这不是《小妇人》,绝对不是

  天知道我曾经多么期待这部剧,天知道等我观剧时又有多么失望。 本剧或许不是所有小妇人的影视作品中最糟的一个,但绝对是让我最伤感的一个。 七零八落又浮皮潦草的剧本,人物被改编得面目全非,某些演员令人失望的演技,还有导演卖弄小清新的拍摄手法......这部剧猝不及防地不断挑战着我的底线。

  啊,当初知道BBC会拍的时候我真的超开心,结果现在心理落差就这么大了。 一、剧本我简直无力吐槽 小妇人这故事的主线就是马奇姐妹们的成长,然而除了乔和艾米的冲突算是有深入刻画,其他部分要么蜻蜓点水,一掠而过,要么干脆删掉,甚至很多关乎人物关系发展的重要章节都不见了。 乔探望生病的劳里,并以此开启两家友谊的剧情没了,于是前一秒劳里和姐妹们还是泛泛之交,下一秒就突兀地打起了雪仗;劳里的大部分章节都被砍了,所以剧中他几乎每次出现都只能可怜巴巴地蹲在乔身后当人肉布景板,两人的感情发展也因此显得莫名其妙;劳伦斯先生的戏份也被一删再删,导致贝思克服羞怯,与老人结下深厚感情的暖心故事变成了剧中社恐少女的独自纠结;艾米的退学事件没有表达出任何意义,仅仅就是这么一件琐事;梅格在上流社会的见闻没有揭露人性的虚伪,也没让她的价值观升华,只是闹了点不愉快;乔的作品发表这种对人物成长十分重要的爆点剧情,刚一出现就被马奇先生回家给打断了......至于圣诞戏剧、匹克威克社、家务的试验、空中楼阁几章被砍掉后,少女们的生活日常也就荡然无存,主角们的成长这本该最重要的主题,却被一再淡化,读书时体会到的很多欢乐和感动在剧中完全感受不到。 更糟的是剧情除了潦草,被安排得也相当诡异。以上所说的还都是第一本书的内容,而这便占了几乎整整两集的戏份。而时间跨度更大,情节更多的第二部,就被硬生生地塞进最后一集。结果便是第三集的剧情被大刀阔斧地砍,火烧尾巴似的拼命赶,按照原著中的说法“就像只拔了毛的知更鸟”,乱到了可怕的程度——乔的写作经验刚开头就没了下文;梅格适应家庭生活的故事干脆基本全没了(编剧还很纠结地保留了她做果冻的故事,然而又把后续发展删了,导致这一段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艾米的人生体验也不见了,和梅格一起边缘化成了花瓶;乔与巴尔教授的感情发展快得简直像过山车;而原著中就很迅猛的劳里和艾米的婚恋在剧中直接坐上了火箭,才两三个镜头就交代了。 最惊悚的是,有几个章节竟被非常诡异地挪动了位置。编剧或许是为了在第一集结尾抛出话题点,于是把马奇先生病重给提到了前边,而梅格游历上流社会和艾米退学全放到了之后,这就导致一个非常严重的逻辑问题出现了——老爸病重生死未卜,这家姐妹还有心情去做客玩乐、买腌酸橙请客?!这根本是在败坏主角姐妹的形象吧!我真心觉得很奇怪,编剧怎么说也是老资格了,真的就不会意识到这么浅显的问题吗? 正儿八经的剧情被大幅度删减,与此同时编剧大人却又加上了很多自作聪明的加笔和改写。比如几段对战争残酷的描写,试图表达某种人文关怀,然而只是浅尝辄止,完全无法打动人心,也没有融入进故事,反倒显得很矫情。又比如乔卖头发一节,本来这一剧情的爆点就是她突然摘下帽子露出短发,引发观众的感慨,然而本剧却把她去头发店的剧情先写出来了,还让她鸡汤了一番,结果后边摘下帽子就完全失去了冲击力。梅格和马奇叔婆关于结婚的争论,居然变成当着布鲁克先生的面,太尴尬了好吗! 而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贝思得猩红热的故事,书中的起因是在需要去照顾赫梅尔一家时两个大姐偷懒,善良的贝思只好拖着已经微恙的身体自己去,因此染病。然而剧本改成梅格正在忙着解救被石膏粘住的艾米(艾米的艺术尝试本来是在第二部中刻画这个人物蛮重要的一章,然而整个剧情都被删了,只把做石膏模的小桥段提到这儿来,毫无意义),乔感冒不能出门而且忙着写作(书中则是感冒已经好了,乔懒得动弹),两人都有正当理由,所以贝思的染病只是客观因素造成,对观众情感的冲击就顿时被削减了,更让之后两个大姐的自责缺乏力度。这段剧情中编剧又自作聪明地加上了家里已经没吃的,贝思还把最后的面包拿去给穷人,导致老女仆抱怨的情节,编剧或许觉得这样能体现贝思的善良,但结果只让贝思的善心变得有些病态。 所以总地来说,这剧本相当诡异。 二、魔改的人设和选角 本剧的人物——包括剧本设定和选角综合而言——能令我感到满意的只有三人:梅格、劳里、马奇叔婆。 梅格的人设有赖于编剧的高抬贵手,基本没变,当初选角刚出来时我还觉得这位演员气质太锋利,不够柔美,但真装扮起来却是相当不错,演技也好。劳里的选角简直就是从书里走出来的,在我看过的这么多影视版本中这一版的最最符合我个人想象,尽管戏份被大加删减但至少人设没变。马奇叔婆非常完美不多说了。

  然而其他人...... 乔是我看书时是第二喜欢的角色,剧中这位则实在一言难尽。先说剧本设定,乔的男孩子气、果断但又毛躁的性格有所保留,但每一部分都只是浅尝辄止,并没深入下去,所以看起来她依然只是个普普通通没什么特别之处的姑娘。编剧很显然是乔粉,所以给她加了好些目测感动实则别扭的情节,比如她有感于赫梅尔一家的贫穷而哭泣,卖头发时的心灵鸡汤......同时把她的一些毛病进行神奇的洗白:乔自己嘴贱导致出国机会丢失,被编剧改成了对方虚伪做作所以看不上真性情的乔,甚至又特意给马奇太太一段台词为乔开脱。乔写的惊悚故事被巴尔教授批评,在书中引发了乔的思考和对教授的敬仰,剧中则干脆让乔一顿义正辞严的抢白“我要攒钱带妹妹去疗养”,反而让教授显得无聊了。 此外我真心怀疑编剧是乔劳党。第二集乔和劳里的接吻在书中是劳里偷袭,这里变成了两人水到渠成,看到这儿我就心里咯噔一声,难道乔真爱上劳里了?!紧接着第三集劳里又想吻乔,乔在被打断前居然没表现出拒绝来! 接着就是乔拒绝求婚,一切似乎步回正轨,但后边劳里和艾米结婚归来,乔无论从表情还是那句“我们回不去了”的台词都让人觉得编剧的怨念简直要冲出屏幕了。这里明明是乔和劳里恢复友谊并坚定了亲人之爱的温暖情节,为啥搞成了“我不过是拒绝你一次,你就去找别人了?我们回不去了!”的赌气桥段??? 至于演员玛雅•霍克,她的外形很符合我读书时想象的乔(94年电影版我也非常喜欢,但薇诺娜长得实在是过于美了),但没有什么历练,尽管父母都是演技派,但初出茅庐就挑大梁,演技实在并不能让人满意。几个情感爆发的地方用力过猛,好几处台词语调都不对,开篇不久看她用娇嗔的语气说自己“想当男孩子”我就非常无语。而且不知为何,她似乎总想笑场,比如乔把梅格的头发烫焦那里,本该是惊慌失措啊,为什么她一直在憋笑?!这孩子还是需要多练习,最好从小配角锻炼起来,一上来就接这种重要角色还是吃力了。 我的贝思,我最爱的贝思...... 纯洁善良勤劳无私,害羞但人人都爱的贝思,怎么就变成面目阴沉的社恐宅女了?!而且编剧不知出于什么目的,让书中一直脾气温柔的她在剧里却显得有些焦躁,艾米退学那里居然还反呛乔,惊呆我了!在第二集开始回归原人设,却又因为没必要的加笔,让她的善良显得刻意。第三集快去世了,终于完全和原著合流,然而这时已经没法让我感动。 选角也是,我不介意长脸和雀斑,但贝思怎么能是那么一副苦相,怎么看都很阴沉的女孩?演技也不能让人满意,念台词口吻那么生硬,表情总是闷气的样子,一点看不出和蔼可亲。总而言之这不是贝思,我绝对不承认这是贝思,原来看94版时还嫌克莱尔丹妮丝苦相,这回终于有垫底了。(有点搞笑的是,日本有一版全男性出演的广播剧,立花慎之介演贝思,居然最符合我的想象!) 艾米,幸好她的主观描写就不多,所以被砍剧情还不像其他人那么问题严重,但比如写遗嘱那里就变得非常突兀。而且我不是很理解,小时候的情节为啥不找小演员。这位大演员尽管是娃娃脸,毕竟已经二十岁了,怎么看都不像是个姐姐而不是小妹。所以前两集本该是小姑娘装淑女,有点好笑又有点可爱的情节,全被演成了假惺惺的女子扭捏作态,让人不忍直视。第三集长大后,终于效果好多了,演员的演技基本在线。 马奇太太,人设毁了......书中慈爱温柔,对姐妹们的人生加以指导的慈母+良师形象,变成了一个脾气急躁,容易激动,时不时就哭起来的感性女,而艾米丽沃森的演法更加深了这一点。由于情节的变动她对女儿们的教导与帮助大幅删减,比如因为让她提前去照顾丈夫,所以后边对梅格和艾米的教育就这么没了,后半截的剧情更是完全失去了作用。 马奇先生,剧本中人设尚存,演技也合格,但这位演员的外形和书里和蔼的父亲差异也太大了,看上去就像个杀手,根本不符合人设。看他阴森地瞪着眼睛念台词,吓人...... 劳伦斯先生,彻底成了布景板,存不存在完全不打紧。 布鲁克先生,天知道他上次出现还是和劳里一起送马奇姐妹回家,怎么下次出现就在对着梅格抛媚眼。后边求婚也成功得太顺利,所以马奇叔婆的出现反倒没啥意思。第三集更是基本神隐了,毕竟连梅格都没啥戏份可言。演员还好,总之仍是编剧的锅。 三、导演这是在拍MV吗? 如此多的柔光!如此多的面部特写!如此多没意义的风景画面!如此多的慢镜头!把那些无关桥段砍掉都能省出时间多拍一个故事了好吗!这是电视剧不是MV啊!本剧貌似是这位导演的第一个长作品,我一定要去查查她之前到底是拍啥的。 说真的这剧一开头就把我吓了一大跳,那柔光,那慢镜头,那对手臂、肩膀、嘴唇、脚、大腿的各种特写,明明是女孩子们剪头发送给爸爸的温暖画面,怎么拍成百合片的画风了,真是够了! 四、服化道 作为研究服装史的,我基本对此无力吐槽。这些年,BBC的古装片也是没有严谨可言了。 各种幺蛾子——在只要体面家庭就得普及裙撑的时代,乔始终没有穿裙撑,连去舞会都没穿。第一本的故事是发生在1861年,还是圆锥形的克里诺林裙的全盛时代,结果马奇叔婆的戏装就已经有巴斯尔裙的感觉了。最后一幕在1875年,的确流行高发髻,但艾米头上那坨玩意儿是什么?! 啊,说多了都是泪。

  《小妇人》观后感(六):每一个女孩都应该看看这部讲述成长与爱情的英剧

  《老友记》里,有一本世界名著让瑞秋爱不释手,她反复看了无数遍并将这本书推荐给乔伊,结果乔伊看这本书感动到心碎,之后他把这本书放到冰箱里再也不敢看下去了。

  这本书就是美国女作家露易莎·梅·奥尔科特的作品《小妇人》,首次出版于1868年。书中的故事情节被多次拍成电影和电视剧, 已经有了多个版本。

  C最近又出了一个新的迷你剧版本,以三集片每集60分钟的形式,让我们再次重温这段朴实而感人的温馨故事。

  本剧开头就展现四个花季少女在房间嬉戏打闹的场景,可以看出她们虽然不是上流社会的富家小姐,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但是却生活的很快乐。

  原著小说就是以姐妹四人为主角,讲述她们由女孩成长为女人的人生轨迹,尽管故事情节简单而平淡,但是却打动了无数女性读者。

  此时正值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她们的父亲马奇先生远赴前线做了随军牧师,只能通过书信往来,寄托彼此的思念。

  四个女孩在平安夜的晚上呆在母亲身边,听着母亲朗诵父亲寄来的信件。马奇先生在信中教育女儿们即便是在黑暗的时刻,也要心怀赤诚之心,通过自身善举,为他人带来光明。

  圣诞节早晨,四个女孩正沉浸在欢乐气氛中,她们的母亲匆忙赶回家,告诉四个女儿,她刚刚去探望一个穷苦的人家,第一次见如此穷困潦倒的家庭。

  随后所有人在马奇夫人的带领下,带着丰盛的圣诞早餐,浩浩荡荡的前去探望那个贫苦人家。

  要知道当时处于战争时期,物资极度匮乏,她们一家并不算富裕,却甘愿将不多的食物分享给处于饥饿之中的穷人,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弥足珍贵。父母对于四个女孩言传身教的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她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她们得以塑造自身善良友爱的人格品质。

  《小妇人》讲述四个女孩的成长故事,她们的困惑也是每个少女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

  四个姐妹有着不同的性格:老大梅格端庄美丽,生性爱美,向往真挚美好的爱情;老二乔调皮捣蛋,个性更像是一个假小子,她渴望成为一名作家;老三贝丝性格羞涩内敛,喜欢音乐,她经常探望孤儿和重病的陌生人,甘愿为他人带来幸福不求任何回报;老四艾米活泼开朗,喜欢艺术,她渴望跻身上流社会,成为一名画家。

从左到右:艾米、梅格、乔和贝丝

  尽管四个女孩有着不同的性格,但是在温馨浓郁的家庭氛围中,她们彼此和睦相处,即便是偶尔有分歧和争执,也没有丢掉骨子里的姐妹情谊。

  一天,家里收到了一封电报,说父亲在前线病重,需要母亲立刻赶过去。后来母亲在外照顾父亲时,老三贝丝又不幸感染了疾病。她们在困境中彼此互相安慰,最终度过难关,也让我们体会亲情的力量。

  老二乔可以说是作者露易莎·梅·奥尔科特的真实写照,她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倾注了自身情感,将自己生活中的亲身经历放在故事情节中。

  她虽然有着男孩一样大大咧咧的性格,不守规矩,但却坚强独立。

  给马奇姑婆念书的时候都能打呵欠,难怪马奇姑婆已经完全放弃乔了,想要把乔培养成淑女简直难上加难。

  相比老二乔,马奇姑婆更愿意培养老四艾米。

  不得不说,马奇姑婆家的这个鹦鹉很抢镜,所以在这里忍不住又放了一张特写。

  值得称赞的是马奇夫妇的家庭教育方式,充分尊重每个女孩的个性和选择,给予她们适当的引导。

  剧中有这样一处情节:老二乔高兴的告诉父亲,一家机构打算发表她的小说,这样她能够得到300块的稿费。但是父亲却告诉她钱不是一切,不要被他们给的金钱所左右,因为合同条款里有一项是对方可以对内容做大幅改动,无疑是可能会毁掉乔的作品,白白浪费乔的才华。从长远来看,他建议乔沉淀自己,丰富自身。

  乔却在此时和父亲产生了分歧,要知道300块在当时对于这个家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可以一定程度上添补家用。

  这也许就是这部剧的现实意义,我们也会和剧中人物一样,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经历梦想和现实的差距,有人会为了生存不得不舍弃梦想。

  除了事业、友情和亲情,四个姐妹的爱情故事也是吸引我们观看此剧的理由。有人终成眷属,为了爱情过着平凡的生活,也有我们理想中的CP分道扬镳,一切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四个姐妹尽管有着不同的归宿和命运,但不可否认的是,她们都是独立自强的女性,用自己的坚强乐观努力度过人生的每一个难关。当今女性在她们身上,能够找到一种情感共鸣,这也是原著和这部剧的魅力所在。

  善良、无私、宽容、坚强和勇敢,永远是不过时的美德,相信每个女孩都能从这部剧中找到一种精神力量。

  文章首发FIX字幕侠,作者是我本人。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晶姐说影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小妇人》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