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见字如面 第二季》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3-18 20:2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见字如面 第二季》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见字如面 第二季》是一部由关正文执导,周迅 / 姚晨 / 喻恩泰主演的一部脱口秀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见字如面 第二季》影评(一):当代知识分子欠缺思想改造!

  《见字如面》这样的节目危险。 一小撮儿伪知识分子占领了话语权,断章取义地解读他人的书函,别有用心地散播三观不正的思想。 真正的劳苦大众苦于没有话语权,无法当面驳斥这帮一无是处的臭老九。 悲哉! 对伪知识分子进行再教育,必须再次提上日程了! 太祖当年对这帮伪知识分子的认识还是很深刻的,“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百无一用是书生啊! 《见字如面》更危险,让一帮戏子伶人粉墨登场,炮制各种奇谈怪论,宣扬种种浅薄见识,为反华势力网络特务、文化汉奸张目鼓吹,实乃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荼毒,可恨也! 这样的节目不仅要停播,更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奉《见》为“神作”之辈,思想已被荼毒至深,日后若不能及时矫正三观,我华夏神州危矣! 我们宣传战线的同志们也要注意了,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切记啊!

  《见字如面 第二季》影评(二):一点杂感及建议(若有下期:-|)

  看得出这个节目在不断改善进步,私以为这次不论主题信件选择还是嘉宾都透露出一种思辨的野心(这显然危及了我们伟大的广电和人民意志)。精简版绝对超5分级别喜欢配乐。解信这边,错过了三人行,但刚看完圆桌派再来简直幸福~ 相对的,缺点也很明显导演节奏控制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操作声情并茂,不紧不慢的为各路爸爸打call;点评总收不住,无法与朗诵方协调(最初同情嘉宾大佬,到最后同情起主持人)。前期准备也有点混乱啊,明明解读室那些雕塑一样学生表演痕迹明显的提问,全部交给那个女主持的话,节约了时间又不会显得两者太鸡肋……本来两个主持已经够微妙了……

  当然,啰嗦这么一大堆,都是建立在这种节目还能看第二期的可能基础上。:)

  《见字如面 第二季》影评(三):见字如面2

  第二季见字如面,说实话是在百无聊赖点开腾讯视频,被周迅吸引进来的。特别喜欢周迅的气质。这个时代,人和人,节目和人,都是靠着一眼的气质互相吸引的。我平常很少看综艺,了解的不多。看到周迅就点开了,等广告的间隙,脑海里残存的是董卿朗读者感觉,心想,不要尴尬表情多余的煽情了吧?

  然后主持人开始说话了,声音真的无可挑剔,磁性,韵味感情耳朵舒服。我算是个轻微声音控,平时打开电视,能从很多甚至央视主持人的话中听出别扭的,不动听的,让人忍不了的成分地方台的更多,可是,这个主持人真的很好,好东西不可多得的。他的声音已经超越个人形象,他说话时,整个人显得年轻高大帅气,超越了自己。然后是信的内容还有艺术家的演绎。都几乎是完美的。恰到好处离开,恰到好处投入个人感情。

  我个人不太喜欢读完以后的解读环节,包括主持人,嘉宾。并不是不好各有所爱吧,我比较喜欢读信之前的导入和背景介绍

  希望节目继续这样的风格

  《见字如面 第二季》影评(四):泪点失控的第一集

  作为时差党的我,午饭时候发现新一季的第一集首播,而且网络还比电视台播的早了一个小时,趁着老板不在偷偷的在办公室点开视频,结果泪腺全部塌掉,全部!嗯,下次一点要晚上办公室没人的时候看。

  说说看完的感受吧,其实我很懒从不写长的影评,但是这期的主题和最近发生的事意外的走心。也许是人到三十的边缘,比二十出头的时候看到了更多的生死,遇到了更多事情,更加了解人性复杂性。

  也就是最近这一年,相识的人去世,前任舍友抑郁症自杀未遂,朋友父母多次化疗,大学舍友得了甲癌,房东得了肺癌。最近房东带着太太来交代房子的事,我和不熟的房东太太抱头痛哭,谁也每当到一直不生病的房东竟然得了肺癌,房东这次带他太太来交代房子的每一个细节,有种交代后事的感觉,明明知道肺癌这种预后并不好,我还是说,现在医学发达肯定能好,一定要坚持积极配合化疗。房东和他太太也是心领神会的挤出一个笑,我心里也是百转千回不是一个滋味

  看腾讯视频的时候,我开了弹幕,最后结尾,有个弹幕大概是说观众入戏太深,我想大概发这条弹幕的人年龄还小吧……

  前面写得好像不是影评了吧,说说第二季除了情绪方面的感受吧。

  1.赞助明显多了,广告有些出戏,不过转念想想没有这些赞助,可能也不会有第二季,所以也就忍了。

  2. 嘉宾阵容无比强大,读信方面不想上一季反过来调过去就那几个人,这次十分丰富评论方面,许子东老师带上了老朋友腰封小王子梁文道,有种回到锵锵的感觉,貌似后面还会有别人十分期待

  3. 主持人方面,加了徐涛,女主持人终于不着急火急火燎的打断评论了,节奏方面更好。

  4. 场地方面,读信的地方似乎有点过大了,我倒是喜欢上一季那个小小的场地,距离感好些。

  5. 评论区背景的观众可以适当减少些吧。

  最后,希望这个节目不要走偏然后每年都能和大家见面。

  《见字如面 第二季》影评(五):首播初感,见字如面,心泛涟漪

  我说

  像之前大嘴姚所说这真是个安静的节目。从第一季没有流量明星,没有华丽舞台,喧宾夺主的后期跑跑跳跳大笑大闹。只有安静的聆听历史的声音,家人爱人的声音,还原此情此景

  让人如此动情,光是听就能浪费我一包面巾纸。

  这节目真是综艺界的一股清流。第一季的惊艳给我带来继续追第二季的惯性

  戏精讲解

  从归亚蕾,张国立,何冰,张涵予老师们演绎告诉我们演员台词是多么重要,就连人家的一口痰都是有演技的。比起今年夏初某水果台办的读书节目。演员演技上可多了不止一口痰。

  新的一集,我放了包纸抽在身边,封封信泪崩,到最后李真的信不能自已。希望他能康复

  周迅的女子力,赵立新老师的霸气,李立群老师的无助咽喃……….声音一到画面已出。

  许子东老师和梁文道老师的精彩讲述,有种英雄略同。还是说下太平轮那一段,主持人一句你有认识和它有关联的吗?梁文道和许子东老师讲话真是解气。不同书面,他们就是见证人。

  《见字如面 第二季》影评(六):豆瓣9.5,中国最好的综艺仅播一集就下架了?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号电影天堂(ID:dianyingnews)

  如这诗,如这信,如你遇见这字,如我遇见你。

  笺短情长。

  见字如面。

  《见字如面 第二季》影评(七):依旧动情,唤起每个人内心的感情

  感谢海外还没禁,虽然只看了两期,但是对比第一季,

  首先有几点我个人感觉不如第一季,1. 这个赞助有些出戏,天天贷不断出现,主要是我觉得这个赞助不太搭这节目;2. 我不太喜欢这次的场地,读信人的场地不如第一季,之前有那种小座谈的感觉,然后有追光,而这一季像个大礼堂,仪式感太强了。解读人的场地也有些奇怪,有吧台,还有书柜,一些素人散坐其中,有点杂。

  同时优点也很明显:

  1. 加了徐涛这个主持人,这个声音实在是太有魅力了,而且在读信前讲述背景,这个设计很赞,能更容易带入这个场景

  2. 终于把之前那个女解读人给换了,太喜欢插话了之前,这次的到现在为止感觉解读蛮有意思的。

  3. 这次好多新的读信人同样很出彩,周迅作为开场很惊艳,一个小女生的信很适合周迅来读,周迅后面一阵静默含泪,观众鼓掌,她口型还在说不要鼓掌,真的很可爱真实; 第二个是赵立新,老戏骨,开始的那段自述很有意思,和听众对话;第三个是李立群,很有代入感。。。这些艺术字里行间读出来的感觉依然如第一季般动人

  《见字如面 第二季》影评(八):看完后不怕死,也不怕活得很久很久

  早就预留了周末的时间,边做一个文艺少女,边看《见字如面》第二季。

  这档被誉为娱乐圈清流,林更新评为从艺以来最走心的综艺节目深得我心。

  刚好借它洗一洗最近诸如C位之争、撕X旧账、反目成仇的娱乐圈花边。

  没想到看了不到五分钟就虐成狗,说好的文艺美少女瞬间变成肝肠寸断的苦情大婶。

  文姨自带干粮,不收一文广告费,真心安利这个节目给你们。

  这一季加入了讲述人的角色,负责给大家交代每一封信的来龙去脉

  这很重要,不交待背景,不放到彼时的情景当中,信的内容就会很难懂。

  徐涛绝对担得起讲述人的重要角色,这个在配音界扛把子式的人物,声音超好听,一张口自带3D立体环绕音效。

  还多了一个解读人,梁文道,要是窦文涛能来,就可以继续收看《锵锵三人行》了。

  讲述人,读信人,解读人,刚好把节目分成背景介绍、分享内容、情感解读三个部分。这是第二季的新形式

  另外,这一季对内容进行了整合,每一期都有一个固定的主题,爱恨生死、世相众生、古韵和先锋、传承和生长、忠义和背叛等等。

  生生死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导演把第一期主题定位为生死,五位嘉宾六封信,全都跟生死相关。

  周迅一上来,没有一点点防备,就把人虐哭了。

  太平轮相当于中国的泰坦尼克号,1949年1月从上海启航开往台湾基隆。

  夜航中不幸与建元号相撞,随即沉没。共932人罹难,仅38人获救。

  一个从没出过远门,不会游泳的女大学生,是那次海难38个幸存者之一。表哥与她同行,却不幸遇难。

  她在获救的第二天,给父母写了这封家信。

  周迅读:

  奇怪得很,我淹在水里,脑筋一直很清楚,很镇静,我一直认为不会死,只是一场梦。

  我心里一直在想,我真的死了吗?真的,就死了吗?总之我还没死。

  当读到她回到上海码头见到舅舅时之前,周迅停顿了,她读不下去了。

  他快要哭了,可是我又能怎么安慰他呢。

  周公子读信代入感很强,短短一封信,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跟着她的声音经历了整个事件

  听众能清楚地感受到灾难发生时她的无助和茫然,以及获救后内心压抑着的无从化解的巨大悲伤

  为什么劫后余生却不感动庆幸和喜悦呢?

  解读人梁文道说:“因为幸存都会有罪疚感,她会问,为什么我活着,而别人都死了?”

  这让文姨想到1958年足球史上慕尼黑空难的幸存者哈里·格雷格。那次空难中,他的7名队友和3名俱乐部官员遇难,他因为救人而被人们称为“慕尼黑英雄”。

  格雷格说:“我最初感到一种古怪负罪感,觉得自己活下来,那么多朋友却死去。在随后的40年里,我无法面对死者的遗孀和家人。我无法看着这些人的眼睛,因为我活下来,而他们挚爱的人却死了。”

  为什么我活下来,他们却死了?

  或者说,为什么他们没有像我一样活下来?

  可惜,这个问题是无解的。

  死神就是这么残忍,不仅带走人的生命,还可能带走活人的心。

  周迅读完这封信,可能觉得自己有些失控。面对观众的掌声,拿过无数奖项的她害羞了,不好意思地往桌子下面藏藏藏。周公子突然的少女萌,戳到我了。

  还好第二封信不是很虐,让大家缓冲一下。

  这一封是赵立新读的吴三桂写给父亲的信。原文是文言文,赵立新读的是白话文。

  老百姓都以为,吴三桂带清兵入关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听了这封信才知道原因其实非常复杂。

  当时的吴三桂腹背受敌,对外,皇太极雄兵压境,对内,崇祯自缢,父亲被李自成俘虏。他左右为难

  李自成逼他的父亲给他写劝降信,吴三桂接信后,给父亲回了这封信。

  父亲,既然你不能当一个忠臣,

  儿子怎么能当一个孝子呢?

  现在就算有人把你放在油锅旁威胁我,我也不会看一眼的!

  选古装正剧演得极好的赵立新来读奸雄吴三桂的信是极贴切的。

  他情绪饱满语气铿锵,一会儿激昂愤懑,一会既怒且伤,七情上面,把写信时的吴三桂的情绪表达淋漓尽致

  一头蓬松的乱发加上略带沧桑感的小胡子,换上一身铠甲,可以直接上戏了。

  第三封信又是个虐的。

  这封信是台湾乡土作家黄春明写给次子黄国峻的,父子俩都是出色小说家。

  儿子自杀后一年后,黄春明写下这首短诗。内容很平实,就是老父亲跟晚归的儿子唠家常

  “在处理最复杂的事情的时候,用最简单文字。”这封信这样轻描淡写地说着最深重的悲哀

  读信人是台湾演员李立群,一个跟写信人差不多年龄,差不多长相老头子。(此处能感受到节目组的用心!)

  他的声音苍老迟缓,语调平平,不见什么波澜

  作者和朗读者都十分克制,然而第一句就让人泪目了。

  国峻,

  知道你不回来吃晚饭

  我就先吃了。

  妈妈总是说等一下,

  等久了,她就不吃了。

  那包米吃了好久,

  还是那么多,

  还多了一些象鼻虫。

  妈妈知道你不回来吃饭,

  她就不想烧饭了。

  她跟电饭锅都已经忘了,

  到底多少米要加多少水。

  我到今天才知道,

  妈妈生下来就是为你烧饭的。

  国峻,一年了,你都没有回来吃饭。

  ……

  袁哲生跟你一样,

  他也不回家吃饭了。

  我们知道你不回来吃饭,

  就没有等你,

  也故意不谈你,

  可是你的位子永远在那里。

  黄春明似乎还存在着某种幻想,儿子只是出去玩了,说不定某一天他会突然推门进来,口中嚷着:“我回来了,妈,有没有吃的?我快要饿死了!”

  许知远在解读时说:“老舍说过,恋上什么,你就死在什么上面。”

  黄国峻就是这样执著的人,他在出版第一版小说时,父亲黄春明给他作序,他写道:“我担心他以后身殉小说。”结果一语成谶。

  这封信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反思,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什么又是生命的责任。一个生命不仅仅属于他自己,还属于身边爱他的亲人。

  草草结束生命,把视自己如珠如宝的人抛舍,让他们日日承受生不如死的痛苦,实在是大大的不应该。

  在台湾,这封字字锥心的信,曾挽救了许许多多想过早结束自己生命的年轻人。

  读这封信时,台下一位有了点年纪的女人,哭得十分动容,只有当了母亲的人,才能领悟到这封信是如何诛心。

  你在时,你是全世界;你不在时,全世界是你。可是,你却再也不回来了。

  太难过了,文姨先去哭一会儿……

  接下来是周迅读的一封收信人很特殊的信。

  民国飞行员陈怀民被日军的飞机围剿,最后关头他驾机冲向敌军最精锐的那架飞机,跟对方同归于尽。

  事后,陈怀民的妹妹陈难悲伤不己,她给日方驾驶员的妻子美惠子写了一封信。

  她们都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受害者,同时失去了亲人。

  这封信写出了中国人对战争和侵略者的痛恨,写了对失去亲人的美惠子的慰问及同情,以及国难当头之即,中国女性责无旁贷的勇气和决心。

  当时这封信曾被送给郁达夫,请其帮忙润色。

  郁达夫看过后只说了一句:这样的心灵之作,不必做修改。

  心灵之作最打动人,这封信当时曾被全国各大报刊争相转载。

  可惜,美惠子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看到。

  第五封是去年琼瑶发表在网络上的一封信,写给她的儿子儿媳,安排自己怎样“死”这件事。

  节目组请来的读信人都非常适合“角色”,周迅的女学生,赵立新的奸雄,李立群的父亲,以及归亚蕾的迟暮美人。

  琼瑶的读信人是第一代琼瑶女郎归亚蕾,如今她优雅地成熟老去,到了足够解读“终老”问题的年龄。

  琼瑶阿姨八十岁了,老太太活得通透,正视死亡这件事。

  她要求儿子儿媳,万一到了那一天,请他们务必帮助自己有尊严有体面地死去。

  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

  在信的最后一句里,琼瑶写道:珍惜生命,尊重死亡。这是本期主题的宗旨,是每个活着的人要思考的。

  这期最大的泪点,让人感触最深的是最后一封信,李真写给妈妈的《对不起,妈,我生病了》,哭到停不下来。

  李真是个湖南农村娃,家里不宽裕。接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后第三天,确诊为白血病。

  就在快要有能力回报家庭回报妈妈的时候,他生病了,白血病。

  哥哥给他供了骨髓,却发生了排斥、感染,三年来多次病危抢救,随时挣扎在生死线上。

  这封信之所以感人,不是作者出来卖惨求可怜,而是让我们看到了一家人守望相助,不离不弃的情义。

  李真的母亲一直没有放弃儿子:

  只要人还在,其他的都不重要。

  作为一个母亲,最大的悲哀无非是:穷尽了毕生力气,却始终换不回我一世安康。

  四岁的侄子问爷爷,为什么我们家的房子这么破,我们都知道原因却又不知道如何回答。

  二嫂曾一度心痛地不敢听见我的声音,七岁的侄女哭着说自己以后再也不吃零食了,把钱留给叔叔治病。

  情之厚如斯,百世不足还啊。

  李真是不幸的,同时他是幸运的。有这么多爱他的家人无私地帮助他。

  骨瘦如柴的他身体已经达到了承受的极限,让他不想坚持,有次晕迷让他有种从未有过的舒适。

  但他不能死。

  这份舒适很可能换来的是你们永恒的痛。

  我可以坦然地接受病魔带来的一切苦痛,甚至死亡,却真的不敢看你和姐姐抱头痛哭后那无助而又无神的眼眸。

  那真是比用刀碎心头肉还要难受啊!

  李真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也是打动观众的泪点。病痛没有让他丧失地生、对生活的希望。

  他在录制结束后,写了这样一段话:

  生活虽然跟我开了个巨大的玩笑,却也让我生命的遇见变的更丰富。

  我想只要有机会,我就会继续和它死磕到底。

  虽然输了现在,但我坚信可以赢得未来。

  生活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活少钱多的工作是没有的;心想事成的好事只发生在过年的祝福短信里,所以,坚持到底就对了!

  本来文姨对黄志忠始终差那么点感觉,不过,这次读信马上对他路转粉。

  一个好演员,都有一颗敏感善解的心,快速进入角色,体察人物的内心。

  他几乎是流着泪读完这封信,最后与妈妈做约定时,他收起眼泪,笑着对台下的李真妈妈说:

  妈,愿您能收住泪水,笑看过往!因为我只是换个方式,守在您身旁。

  看到这,泪腺像坏掉了一样,不停地渗水。

  观众被虐到了,导演你满意了吗?

  《见字如面》的导演关文正曾说:

  “催泪只是真性情的辅料,《见字如面》真正的价值在于从每一封信件里感受一场人生的修行,那些蕴含在文字里的真实故事,那些信件里不经意说的话,总能在生活里,在经历里找到共鸣。”

  从一封封信中,我们能看到生命无常、守望相助、家国历史……仿佛从中拉长拉宽了自己的生命,过瘾。

  第一季播出后,《见字如面》成了大腕演员的点将台,实力演员也都想来读一回。接下来几期的读信人有张丰毅、何冰、姚晨、吴刚、于和伟、明道、杨立新等。

  这么多实力派,声控党已经迫不及待了。

  《见字如面》,每周二相见。

  坐等播出,求轻虐。

  《见字如面 第二季》影评(九):我们需要写信的庄重

  如今是这样一个时代,思维被信息的极速浪潮挟卷,来不及感受就已经不由自主地跟着冲到下一个热点,不假思索地发表言论,与家人朋友的交流在朋友圈的点赞和插科打诨中完成,谈钱媚笑才是常态,谈感情是给彼此找不自在。

  不是社会的宽容变多了,而恰恰是在某些方面极度地少了,在貌似的宽容之下变得狭隘多了。

  诚然这也已经成了一种普遍而正常的生活方式,它没有禁止和杜绝任何事,在极速、表面的大风向之下,人们的另一种需要沉静的情感需求被凸显出来,正是一个圆融自洽的背反律。

  于是一封书信变得沉甸甸而让人欢喜了起来,虽然也有着怀旧、文艺的流行标签(流行不反感,标签化才值得反感)作祟,但大概更因为人们对速度和戏谑的疲累,偷偷冒出水面喘口气,静止、柔软也是不可磨灭的需求。

  我是个喜欢安静、没有时间概念也没有效率的人,因而喜欢这些穿越时空而来的书信,同时也是一个戏剧爱好与实践者,所以喜欢这些遥远的心声所描述出的鲜活的人,他们的处境与悲欢。

  第一期的主题直奔生死,有种残忍的坦荡。简单说说每一封我最喜欢的地方:

  1、第一封,太平轮脱险的女孩写给父母的家书

  周迅的朗读,是大水过后狼藉一片、荒芜而绝望的平静。道长说得很对,许多幸存者都不幸福,因为余下的“生”背负了太多重量,因为见识过人性最深处的善恶,刻骨地感受过人的肉体与精神双重的渺小,有一种畏惧住在了心里。

  2、第二封,吴三桂写给父亲吴襄的诀别信

  我本身学的是古代文学的专业,读过许多文人的奏章、书信,文言文是那么一种克制而具有张力的文体,士大夫们依靠为生的信念和尊严就在这些短小内敛的句子中,有哭有笑,有坚持有抵御,面目庄严得可爱。

  张定浩在写《鲁仲连义不帝秦》的文章中曾感慨,文字的力量是狂风一般,可以携裹着人走到绝望境地。文字本身不是刀剑,可因为对信念和名节的执着,被赋予话语权的文字就有了生杀予夺的力量,千秋史笔,不是将帝王将相打入牢狱,就是被帝王将相杀死。

  3、第三封,黄春明写给次子黄国峻

  “我到现在才知道,妈妈生下来就是要为你烧饭的。”

  无法不想到每次回家时在厨房里忙活的妈妈,人间至情本就围绕在每一个人周围,天才那种致命的困惑与苦恼,常人无缘承受,是上天的公平。

  4、第四封,陈难写给美惠子

  描写空战的气势,遥想美惠子的温柔动情,还是对祖国正义战争的信心,这样得体又深情的措辞,若是当时女学生的普通水平,那可真让现在的我们汗颜了。

  5、第五封,琼瑶写给儿子儿媳

  “雪花从天空落地是很短暂的。”

  非常喜欢这句被摘出来做名字的句子,让我想起小学时候站在家中院子里痴痴看雪花落到地上,从屋檐到地面那高过当时我的个子两倍的距离,一片雪花竟坠落得这样快,不到三秒,旋即成尘。

  8月底在马来西亚,看了一部当地华人剧团的剧目《善终》,主题与琼瑶这封信相同,只是终究将“死”这件事说得太简单了点,剧中的老人们都要求没有痛苦地死去,子女们为了要留住父母愿意花上大量的钱财砸进医院,而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同意许子东的说法,并不是每个家庭在面临离别的时候想到的都是爱。

  6、第六封,李真写给妈妈

  “对不起,妈妈,我生病了。”

  同样出身于农村不富裕的家庭,独自进入异地大学读研究生,不敢生病,生了病不敢告诉父母。

  这一封听得格外心酸,因为像极了我的父母家庭,贫穷却善良坚强,用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来熬过一关又一关,在他们身上这像是一种本能。

  在见识过社会与人性的种种荒唐之后,我才懂得珍惜这份近乎愚笨的坚韧。

  一身如蜉蝣寄于沧海,血脉中天赐的联结是唯一确定的一点暖,万望珍惜。

  《见字如面 第二季》影评(十):第一集尤感而发

  今天看《见字如面》二季,略有感触。谈生死,先不谈节目是否完全真实,而且强行打广告,影响节目效果,或者强行装逼,姑且谈谈主题,生死。 讲沉船,经历过死亡边缘,我没有体会过,只能想象,模拟,但是逝者如斯,没办法,这就是命,这就是结果。 然后,(有点忘了,看了看豆瓣,尴尬脸)吴三桂写给父亲的信,白话文版总是少了些什么,感觉不强烈。评价一个人不能片面,要不只能是个扁平的人物,不是一个立体三维的生命体。这是一个点,另一个是,单纯的说信,以及点评,我不太了解背景,不能妄加揣测,且搁置,以后补全。 接下来是父亲一年后写给轻生儿子的话,简单的母亲的动作,表现,刻画出思念孩子,悲痛到时时刻刻每分每秒,母亲生来就是为你做饭的,那种痛,希望不要有更多的人知道,体会到。真的不要知道,不用知道最好。 陈难写个高桥美惠子的信,希望世界没有战争,永远和平,想到《战狼》,动乱中的人民,家里破散,在水深火热中,来世生个好地方,能安安静静读读书,恋恋爱,走走路,听听歌。 关于琼瑶的愿望吧,算是,尊严死,这个写不说,想和最后一起说。 对抗病魔三年的儿子写给妈妈的信,情之厚如斯,百世不足还。最难过的是,其实我死不死没什么,真的无所谓,我认命,但是看着你们哭,我,看着你们坚持,我,真的不能放弃,我,知道我不是为我自己活,我是你们的期望,你们的骄傲,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眼泪总是忍不住往下流,绝望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点希望后的更大的绝望。这就有琼瑶尊严死的想法了,跟更多的是家人不想你走,也许是孝道的表演,也许是不舍得分别,割舍,我真的想死,我活够了,我放下了,经历过了,老了,你可以勇敢的说,但我们年轻,我们小,我们为什么要承担这样的痛,我们,我们还是孩子,还是少年,只能说,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没有什么个人批判,只是尤心而感。 不喜勿喷,谢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见字如面 第二季》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