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是一部由马俪文执导,斯琴高娃 / 黄素影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观后感(一):生命其实让人很无力
看完了~哭得一塌糊涂
也是在这个位置,哭的两眼通红。
好好治疗,一切会慢慢变好
总是跟妈妈说 不要哭 没什么好哭的
妈妈说 外公会很坚强
怕只怕外婆会崩溃
====
错了错了
你找谁?
妈~
珂阿姨,你看谁来了 (拿电话)
错了错了
你找谁?
妈~
=====
生命其实让人很无力
当一个生命逝去
怕的不是逝者,
而是继续活着的人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观后感(二):我爱的那个更爱我的妈妈
我爱的那个更爱我的妈妈啊,离开了这个家。
最后妈妈还是在那个沙发上离开了。一本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居然是最后的五分钟。灯泡爆裂表示着生命的完结,空荡的房间,空荡的沙发,整齐摆放的钥匙和手帕。情感一步步推到最高潮。二婚的丈夫不管她是否悲伤,喜悦的去看了新房。幻影着看到妈妈拿着报纸走来。女人从美国回来却已经不认识。累积到最后不禁让人觉得心里嘣的一下。没憋住。大哭。
如果,家里最近有你很在乎的老人离开,请不要看这个电影。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观后感(三):我们俩的练习篇
看这电影前还特地先看了遍小说,看完后,我就挺好奇怎么改成电影.
因为,我觉得小说中真正电影化的部分或可以改成电影的素材不够支撑一部90分钟长片.
看完电影,觉得也是有些失望,不过也正好看出马俪文成长的轨迹.
里面导演的亮点我觉得有几个,一个是老太太在医院要吃粥的台词,说要吃点粥和电脑,一个是老太太在客厅练跳房子,还有一个是结尾,书包回来了,斯琴高娃没认出来她,有点轮回的味道,这些是原著里没有的,导演发挥的部分,不错.还有,斯琴高娃叫老太太自己从厕所里出来那段戏拍得也不错,镜头没切进厕所里去,我看得时候一直有点担心导演会犯这种错误,最后,拍老太太去世那段也不错,拍的那些静物镜头,灯泡一炸,然后直接切到带着骨灰在车上.
但这个电影不好的地方就是很要命的了,一开头就很cctv6,用那么激荡的配乐干嘛,全片的配乐都很糟糕,我们俩就没犯这些错误,找窦唯配的音乐很贴那个故事,导演对音乐的控制完全看得出他的功力,昆汀甚至从不找人配乐,因为他觉得没人可以给他的电影配好.再就是,画外音很糟糕,斯琴高娃本来在里面演得就很过,一副舞台腔,再通篇配那种画外音,就像是炒菜放多了鸡精,味太过了,这个电影应该是这个感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应该把很多东西藏起来,让人回味,视听语言也要克制,导演这里面很多问题,但马俪文同志在我们俩作的不错,估计是因为她第一次执导,还没太脱离学院的那些教育的束缚.
总的来说,这不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其实这部电影可以看成我们俩的练习篇,都是拍两个女人之间的情感,我们俩我觉得是马俪文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有些空灵的味道.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观后感(四):爱
前天看了桃花运,很多人说没有马俪文之前导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好,于是找来看。
看了影片介绍,犹豫要不要看。我担心我所有对家人的愧疚借这部影片爆发出来,我担心我会哭,我担心我的愧疚更深远而无力改变。
还是看了。
没有像预想的那样,眼泪夺眶而出,可整场电影,情绪一直哀伤而沉郁。在母亲生命里最后的时光,女儿是她的全部。所以在手术前知道要剃光头发,母亲着急地找女儿,说可是我女儿不在呀;女儿生气摔门走时,母亲在女儿身后大声喊,外面要变天啦,你还穿这么少到处窜的。
母亲时而清醒,时而迷糊。她清楚的知道自己不要失明一定要手术,在女儿家,女婿喜欢吃的咸鸭蛋只剩最后一只时,她不动声色的夹到女婿碗里。可是母亲神智到底是不清醒了,她住进医院时,以为是去了学校,固执的认为给她做手术的医生是小学校长,她每天喃喃自语,她开始像小孩一样不断折腾......母亲老了。
女儿照顾病中的母亲,她期望在她和母亲的共同努力下,母亲能够好起来,母亲永远陪在她身边,只要她要母亲不要离开,母亲就不会离开她。她关心母亲的生活起居,给母亲洗澡,要求母亲锻炼,可是母亲陷入神智不清的状态时,她不理解,她认为是母亲背叛了她们共同的努力,于是因爱生恨,她暴躁,她失望,可这一切,都是因为她对母亲最深沉的爱。
我看有评价说斯琴高娃演的太用力,整场电影像舞台剧。我看的时候,倒并没有留意这一点,所有情绪都被她们可能算是用力的表演带到电影的哀伤里,现在想来,力道把握得适度一些,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吧。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观后感(五):哪来那么多气急败坏啊!!!
老的是糊里糊涂
这马俪文身边的老人都是这样吗?
她自己都是这样莫名其妙的年轻人吗?
拍的也太神经了
哪有老人病成那样了还吼的,
瞎愤怒什么劲啊
完全像个脱离生活毫无人性的人
斯琴高娃演的跟个疯子似的
她已经完全落入自己的套路不会演其他类型呢
还有那个女婿,丈母娘病了连管都不管
但是最大的错还是导演的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观后感(六):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因为,那天记得最清楚的你对我说的是:“不哭”
昨天 是你走的第二周,就是大人们说的二七
不是最漂亮的,希望是你最喜欢的
每天拿着小盆上洗手间为你打温水的时候,
我都在责备自己为什么不早点回家,
你化疗时候,我只赶上最后一次的最后一天
你第二次医院住院时候,我一点也没有赶上
你走的时候,我就赶上了你那生前的7天
你留给我7天,我是不孝女
······
我晓得,你后来愿意忍受着手已经被针扎肿的痛苦,在医院吊着营养液
其实只是为了延长时间
等我回来
······
我调研,我他妈调个毛调
我总接受不了
哪些坏人为什么不造这种罪,
却让我妈妈来承受这种地狱的痛苦
她究竟是做错了什么,
我不知道,我无法接受这事实。
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命运,
就要无情夺取
眼睁睁的,看着一条生命的逝去
我们无能为力。
已近变成奢求、妄想
我们永远爱你,你也永远爱我们!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观后感(七):你是我心中的柔软
我妈跟我讲他年轻时候的事的时候不知说过一个事实,那就是当她发现她怀了我的时候,爸爸并不同意要孩子,但是妈妈觉得年纪不小了,坚持了下来。
难受,呕吐,争吵。但还是坚持了下来。生下了我,白白胖胖,爸爸也爱上我。
所以随着经历的增多,我越来越相信,我这一辈子就该为我妈妈也做出牺牲,去爱她。因为我的父亲我一直不觉得他是一个有担当的人,无论从前还是现在,他都没有保护好我的妈妈。以前我不懂,现在我觉得,既然你不能保护,那我就要来保护。
因为我脑海里的所有记忆,都是我妈妈接送我上学,带我去医院,给我开家长会,为我做一切。我不能不孝的说我没有父亲。可是在我日渐长大的过程里,他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有的时候心里苦涩甚至觉得自己是单亲家庭。
妈妈的家。姥姥姥爷八年前相继去世。大舅不在这个城市,并总是出国工作。小舅精神有病,自顾不暇。她没有亲人,没有化妆品,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享受,没有家,在我看来也没什么丈夫的呵护,她有的只有我。
所以我现在,在飞了二十个小时才能到的地方,想到她,心中柔软抽痛。
有时候想,独生子女就该有牺牲为了父母。但自己想想,不是为了别的。她对我,我对她,都是最重要的。她的生命在我这里延续。为了她我要过的好,我也要让她过的好。
每次想起我的母亲,我几乎不能自已的流下眼泪。他是我心中永远的柔软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观后感(八):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我本来以为,这只是部普普通通的小成本大陆煽情影片。但是我错了。姥姥去世的时候,我正在家接受高考前的冲刺,以至于,我都没能来得及看到她最后一面。虽然就在同一个城市,15分钟的车程,却成了我们最远的距离,这是至此,我仍然埋怨我母亲的。但是看完这部影片,我诚惶诚恐的是在无情长大的我和同样衰老的母亲。我做梦了。梦到我的母亲也变得歇斯底里了,我恐慌的泪水里除了不知所措,就是有一天将要失去她的事实。每次回家,我都抱着我的母亲,亲吻她的头发,和她说话,但是眼泪却不让她看见流过我的脸颊。这里面的第一个细节,是斯琴高娃回到母亲家,小阿姨说她来了,母亲略显笨拙的去抢电话听筒,当然,这再电影结尾也有相呼应的,但是我觉得,太强调就变得乏味了。第二个细节,是母亲得知自己要住院做手术,前往邻居住处到别,话说出后的那一次稍稍的拭泪。第三个细节,是公公婆婆在车上堆得满满的给母亲捎来的吃的。。。。 。。。很多细节刻画的如此细致入微,不得不感谢导演给我们带来的时时刻刻的感动。我觉得故事最感动我的地方就是手术前,母女俩在病房里的对话。一颦一笑都不见表演的色彩,仿佛你就是他们的亲人,你就站在旁边,你就忍着泪水生怕母亲看见会害怕。演员演的真的很好。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观后感(九):国产好看的绝不只有无法上映的片
首发于[君君电影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I 2002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观后感(十):成人版的《世上只有妈妈好》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第一次听说这个电影,我晃了晃神儿,掰着手指头数了数:片名有十二个字之长。这导演胆儿真大,不怕观众记不住。等我看完电影,从九十多分钟的剧情中走出来,眼泪已经拦不住了,任谁也不会记不住这片名——这个世界上最疼“我”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母亲。
影片透过细腻的女性视角,讲述了女作家“我”陪伴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度过最后生命时光的心路历程。从带母亲去医院检查,到发现母亲脑萎缩在做不做手术前纠结,到术后陪母亲锻炼避免病情恶化……“我”的内心像过山车一样,整日都被猛烈地刺激着。在“我”的眼中,母亲的衰老来得太突然,因为“我”平时忙于写书、忙于照顾丈夫、忙于处理家里乱七八糟的杂事,几乎没有时间陪伴母亲,以为找个小保姆就可以甩手不管了。
母亲手术后常常神志不清,变得暴躁、任性,甚至无理取闹,惹得医院的值班大夫投诉。母亲的病态让“我”震惊、心疼和恐惧,也让“我”几近崩溃。“我”怕母亲突然离开,怕在这世上再无依靠,“妈,你当然得活着,不然我在这个世上还有什么意义”。
“我有时候,经常想自己会生病,这样我就能常常看到你了。”母亲临出院前对“我”说。可最终母亲还是走了。母亲临终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搬到“我”给她买的新房子去,她想住一间向阳的大房间,在屋里养几只猫,再种点儿花……可等到新房子终于装修好了,母亲却再没机会住进去了。没多久,“我”的女儿书包从美国回来了,“我”却陷入了几乎与母亲一模一样的状态……
这是成人版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啊,只是视角不再是往下,而是往上。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终有一天,我们也将成为下一代人的父母。可我们总是习惯了往下看,习惯了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下一代,却忽视了往上看,看看曾经把爱全部给我们的上一代。小时候,母亲几乎寸步不离地守着我们,一天一天看我们长大,学吃饭、学走路、学叫“妈妈”。可等母亲老了,我们却没时间、没精力、没耐心去陪伴她。殊不知,母亲老了,也是需要依靠和陪伴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千百年来的遗憾,甚至像个轮回的怪圈。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圣贤,不奢求完全摆脱这怪圈,只愿多给母亲些陪伴,别让母亲想要见我们的时候,只能“经常想自己会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