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午后之爱》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3-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午后之爱》经典影评10篇

  《午后之爱》是一部由埃里克·侯麦执导,贝尔纳·维尔莱 / Zouzou / Françoise Verley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午后之爱》影评(一):出轨还是坚守

  看一部电影,像是看一本书,要有始有终。但很少一部电影有这样的吸引力,促使受众看到底的。大部分观众和我一样,不是专业的,也不是电影研究者,我们的选择,往往是偶然的。比如一天夜晚,无意在豆瓣中看到;或只是因为无聊,看一下打发时间。电影里的第一分钟,就可以让我们决定是否流连下去,还是结束。埃里克.侯麦是慢的,这种慢,让很多人在其电影前甘愿当一名过客,忍不住故事的慢慢吞吞,情景随意转换。我认为,这都是必须的,当代艺术,不再是“完整”,让你看到很多,它只让你看到最想看的。《面包女孩》是较快的,节奏一波三折。紧跟着是《午后之爱》,变得慢了,像一杯咖啡,在炉子上慢慢的煮。电影里你看不到大悲大喜,也看不到戏剧性的冲突,只是细腻的刻画,一件花色衣服,一本书,还有人物一颦一笑思维稍微出线,你就不明所以,感到可惜。《午后之爱》不是三角恋,反映的是整个中产阶级苦恼无所事事的在巴黎大街上闲逛,和办公室同事之间的客套碎语,回到家苦闷轮回婚姻生活不再有激情事业上处于停顿状态。这一切当然就是慢的了,想快也快不了啊。电影中,我欣赏主人公愤世嫉俗、敢爱敢恨,还有像兔子一样不可捉摸性格。她既是受害者,又是施虐者。她的出现恰好符合男主人公在感情上处于空白状况,于是一段不明郎的感情开始了,她主动出击。说实在的,面临一个投怀送抱的女子,男的竟然无动于衷,你佩服的肯怕不只是他的定力,还有责任。如果责任贯彻到底,那就是麻木,就是虚伪了。男的渐渐的不能不没有她了。你想一个在你的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女子,突然一天不再搭理你,谁都不可忍受。二者由最先把对方做朋友,渐渐的成了情侣,又不能和众多的恋爱中的男女一样,享受充分快乐。男的陷了进去,生活开始不再单调,他可以和情人说和妻子不能说的话,开不能开的玩笑。这时矛盾又出现了。女主人公由开始的爱慕,欣赏到期望占有了,不仅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在肉体上。一个诱惑者出现了。男主人公要是想一意孤行自私满足自己乐趣,让生活变得不是死水一谭。他拥有了。可也没有拥有。矛盾产生了,他既要出击,又要维持家庭和情人之间的平衡。可这两方似乎是不能平衡的。他处在苦苦的争扎之中了。

  《午后之爱》影评(二):[笔记]男主角的碎碎念

  (口袋书就是便携,不能怪我们不爱读书啊233是因为不方便啦)

  在我结婚后,我觉得所有的女人都是迷人的。在她们最世俗角色中,我给予他们一种神秘感,那是我曾经几乎全盘拒绝的。我对她们的生活产生好奇,即使她们没教我任何新东西

  我爱城市,乡下和郊区让我沮丧,即使拥挤嘈杂。我永远不倦于跳进人群中,我爱人群就如爱大海,不是为了被吞噬或迷失其中,而是为了就像一个孤独的海盗一样在此遨游,满足于被潮水带着走,然而在它分开或者驱散的时候自己奋力向前游。就像海洋一样,人群让我漫游的头脑神清气爽,几乎我所有的意念都产生于街道,甚至和工作有关的那些。

  讨厌下午,害怕下午。午饭。吃了四个小时午餐还不肯走。我们从没在下午见过面。午后的意义是什么

  婚姻的感觉正包围着我,剥夺我的权利,我想逃离。(人们选择结婚的缘由是什么呢 明明不喜欢束缚)对安静的快乐的渴望无止境的在我面前延伸,让我沮丧。

  当我看到恋人们时,我想他们和他们的将来,多于想自己和自己的过去。所以我爱城市,人们出现然后消失,你看不到他们老去。让巴黎的街道如此迷人的东西是,女人频繁稍纵即逝的出现,我几乎可以肯定不会再见到她们,有她们在就够了,冷漠,对其魅力自信,乐于在我身上测试它的效果,就像我用微微一笑,或者不经意的一眼,来测试我在她们身上的效果一样。我感觉她们的诱人力量并没有为此屈服,这没有让我疏远海琳,完全没有,我对自己说,这些路过的美女只是我妻子的美的延伸,她们丰富了她的美,也得到了她的一些美,她是美女的证明反之亦然。当我拥抱海琳时,我拥抱了所有的女人。

  但我也觉得我的生活流逝,而别人的生活在展开,和我的生活平行而近,它阻止我不要成为其中一部分,不要让这些女人在赶着去做未知的工作,或者在享受未知的快乐途中停下来。我梦想其实我拥有她们的全部。最近,在空闲时我因一个白日梦日益变得清晰具体高兴

  一个伴着科幻音乐的推镜头,陷入幻想

  第一部分。克洛伊。

  为了营造一种轻松气氛个人都不说真心话。我喜欢漂亮的人包围。

  第二部分 太太生产了。

  结了婚的人真矫情。

  还是不知道世界电影史作业要怎么写。

  《午后之爱》影评(三):正餐后的调味与空想

  这个男人他喜欢城市。不倦于跳进人群中,爱人群就像爱大海。

  他的感觉竟然是像孤独的海盗一样,满足于被潮水带走。

  在潮水分开或被驱逐时,自己再努力的向前游。所有的意念来自街道。

  这个男人在火车和街道上观察各色的女子,想象如果没有结婚的话会不会和她们有不样的遭遇。而因为已经结了婚,对其不能再产生什么目的,就不能有所作为。把所有女人的美看作是妻子美的延续,虽然他不清楚为什么在众多喜爱的女子中选择了她,但对于她的肯定是不可置疑的。

  这个男人喜欢被漂亮的人包围着,可妻子却放心他不会被肉欲左右。办公室里风韵的秘书,家里喜欢裸体走动的保姆都不是问题所在。与克洛伊的频繁联络,最初或许是出自好心,后来是变成了生活中的调味品。我想是不是因为这样的女子是不需要负什么责任,倒让他徘徊留连。到最后,当克洛伊说,我爱上你了的时候。他却说,希望那不是真的,如果你爱我我会掉头就跑。即使她说不需要他离开老婆。果然!他还真就跑了。

  这个男人说他其实不喜欢下午的时光,却总是和暧昧对象在下午的空闲时间里约会。最后他突然出现在孤独的妻子身边时,妻子的喜极而泣,让他说了些还算中规中矩的话。他说他坐在她身边,还能感觉到危机。这就是爱和占有同时存在的危机么?他俩比着说自己傻,其实在最亲近的人面前,什么傻不傻,比装聪明来的轻松的多。

  她是个不想被控制也不想勘破什么的女人,而他又是喜欢在人群中胡思乱想的男人。他说他没完没了的去和那些他不了解的,对他毫无意义的,偶然碰见的熟人说话而没有去说话而没有关心到妻子的想法

  要是他和克洛伊上了床,等她有了孩子之后估计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就像他进商店不买衬衫,被劝说着试穿了之后觉得不错,就买了。

  这个男人就是个空想主义者。不过他的空想主义倒是挽救了他现实的美好存在。我觉得他是在最后脱套头衫的时候想起来了给儿子做鬼脸的那一刻,及时停止了他即将改变的生活。再绕着回旋的楼梯百转千回的走回原点

  生活就是喜欢绕弯子。永远没有直路可走。也没有永远的宁静,有点小波小浪。就跟你做一道菜,总有个主要食材和主要口味。偶尔加点不同的配料,或许能提鲜或许会败味,这就看烹饪的人的拿捏了。不要影响到真正的口感即可。

  午后之爱,是因为这是发生在下午时光中的暧昧之情,还是因为这情正餐过后的意外调味。很喜欢这部电影,终于知道很早买的那本《埃里克侯麦:爱情,偶然性和表述的故事》的封皮上那光滑女人的后背是谁了。呵呵。

  《午后之爱》影评(四):撩拨你的不是欲望,是平淡无奇的生活

  当男主角弗德里克坐在午后的咖啡厅里,望着来来往往的穿大衣的穿貂皮的牵着小狗的、神色落寞的匆促苍白高傲孤独的女人们走来走去,幻想着和她们之中的每一个发生一段艳情的对话时,我们其实就可以知道,婚外情就像时刻表的那列车一样,将会准时抵达他空洞无聊的生活。

  这是侯麦的道德故事中的最后一个故事。男人经过了重重道德的考验,终于抵达婚姻。像所有中产阶级一样,他的婚姻美满而又乏味,就像他的妻子一样,有着端庄的面容和平板的身材

  弗德里克有自己的事业(一个小公司),有一个拥有体面固定职业的妻子(中学教师),还有两个新生的孩子,在这个社会看来,他的生活美满,而且他必须维持这种与他的地位相称的美满。所以,当那个走过许多国家、换过许多情人的克洛伊大大咧咧地冲进他的美满生活时,他断然地拒绝了。他对他的妻子说,这是一个“凭着冲动做事的女人”,“还是保持安全距离为佳”。

  他漫不经心、不无排斥地与克洛伊周旋,开始时只不过是多一个调情的对象,就像他与办公室里的那些美女们一样,只不过“能更深入一些”。但是克洛伊那满不在乎风情富有挑逗意味的奔放热情却一点点让他陷入更深一层的矛盾。

  “我们晚上见面。”

  “哦,不,我们只能安排在下午见面。”

  当克洛伊提出在晚上约会的提议时,他再一次断然地拒绝了。在他的心里,与克洛伊的这种约会只能是午后小休的一个调剂,正如对他平淡的婚姻生活的一个调剂。他喜欢她,享受这种约会,但是也就仅限于此了。在他的心里,午后和晚上有一条界限,午后就像是婚姻里这种暧昧的灰色地带,而晚上就是那个桃色但危险的界外。所以,每次关键时刻他就像唐僧一样,对克洛伊说“我爱我的妻子”——他是自己的那只孙猴子,每次都得给自己念咒语。

  只要你纵容和放任,生活这头野马总会带你往意想不到方向去,何况克洛伊是一个浪漫的、无所顾忌的女人。她总是穿着颜色鲜亮的衣服,她可以和不爱的男人上床,也可以抛弃爱她爱得死去活来的男人,她服从于自己的欲望和任性。这样的女人是富有刺激的,所以弗德里克渐渐地迷上了她;但是这样的女人也是危险的,因为她最终会提出要求

  影片描述这种“你进我退”的探戈一般的婚外情时,是如此地细腻。克洛伊的挑逗一次比一次明显。在服装店里,她露出黑色内衣隐约可见的裸体,弗德里克抚摸了她,放弃了;在她租的公寓里,弗德里克抚摸着她的裸背,镜头在这里喘息了一会儿,他又谈起他的妻子,放弃了;在她的浴室里,她让他为她擦身,他欲脱下套头衫却想起了他的儿子,他最终逃走了,回到了妻子的身边。

  情欲是最终的挑逗,但是让他陷入道德困境的并不真的是情欲,而是他平淡乏味的生活。片中不只一次地作出暗示。影片刚开始就是弗德里克的自述:“自从结婚之后,所有的女人对我而言都显得充满魅力”。当他为克洛伊挑选衣服时,他说,我妻子认为我不是一个服从于肉欲的人。所以,并不是克洛伊的肉体有多么地完美,而是这一块新鲜的肉体吸引了她,因为他爱他的妻子,但是他对她却不再渴望了。在这里,肉欲不再只是肉欲,而是城内和城外两种生活的象征。围城之内的生活已经如此乏味,让他兴趣索然,也对妻子的身体不再渴望;围城之外却是如此鲜活。撩拨他的不是欲望,而是平淡乏味的、中规中矩的中产阶级生活,是他必须维持的“美满”生活。

  是啊,婚姻是这样无趣,生活不过是在商场里挑选婴儿床,要么就是在朋友的酒会上带着笑容茫然四顾,所以婚外的恋情才显得那么富有刺激。听她讲那些发生在异国的狂野的爱情故事,看她在服装店的试衣间里脱下裙子露出性感的内衣,在小卧室的斜阳里娇娆地趴在你膝盖上,在浴室里带着芬芳雨露的脸亲吻着你……这是所有男人都会感到心驰荡漾的轨道外的绮丽风景

  这不是男主角一个人面临的道德困惑,是所有已婚男人的。就像他的合伙人所说,他总是不带妻子出席宴会,好能和陌生美丽女子搭讪。他们都在寻求婚姻之外那些美丽而富有吸引力却又不用负责任的调情。

  所以,男主角并不特别猥琐卑劣,事实上,我们可能还得肯定男主角那脆弱但未失防的道德。他总是被诱惑,他总是拥抱诱惑,他总是可能犯错误,但他总是最后没犯错误。当诱惑打扮得那么完美时,他还能扛住跑回家说:“午后令我不安。”要知道,他面临的那个诱惑可是免责的,因为女朋友说,他不用为私生子负责,也不用为她负责。

  侯麦在电影里只用极简的人物和剧情,这种专注力再配合大量的对白,将人物的性格展现得一览无余。男主角不说:“我很矛盾。”他只是抚摸着克洛伊的裸背,喃喃地说:“我爱我的妻子。”然后我们就知道了,他很矛盾。在这里,文本不是伍迪艾伦式的知识分子式的喃喃自语,也不是为了炫耀才华,而是让人物成为他自身。

  《午后之爱》影评(五):侯麦的“六个道德故事”

  “六个道德故事”是侯麦的成名之作,在这六部或长或短的作品中,侯麦精妙地剖析了恋爱与婚姻中的男性心理,其微妙与力度为影坛少有。

  所谓“道德故事”,即影片牵涉到的关于不忠、出轨、洛丽塔之爱等等反常的恋爱行为,但对于观众而言,这种两性关系的探讨却并不沉重,反而显得幽默又意蕴盎然,这不仅仅得之于侯麦将游戏的成分纳入两性关系之中,也在于同时借由人物对自我心理的评析来消解这份批判意识。侯麦的观察视角不是客观的,观众知道的并不比角色多,反而角色的自我评判在不断地增加观众的认知。这是第一人称的视角,而不是第三人称。侯麦并没有站在故事外进行观察,反而是消灭观察者,让角色自己去看、自己去说。而这个在六部作品中至始至终存在的评析声音就是男性自身。

  所以,它们有极强烈的带入感。对于一个男性观众,六部电影犹如六面镜子,不仅照出了他的那一张长满胡须的脸面,也照进了隐秘的不可察觉的内心。就我个人来看,每一部都有令我惴惴不安之感,有时候被剖析到隐秘之处,往往油然而生一种拍案叫绝的感觉。

  最让我的两块肩胛骨有颤动之感的是《苏珊娜的故事》,两个男人在相互角力、追求苏珊娜的过程中,却不想最后通通不幸地成为备胎。指出的一点是刚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类似的故事就发生在我身上,极其相似,让我恍然间以为生活又一次模仿了艺术。

  此外,还有在《在穆德家的一夜》中,侯麦点出的男人的道德困境在于恋爱关系确定之前而不是之后,是极有启发意义的一个观点。一个男人的勾搭之术在成功一个之后,便会永世使用,这也说明了为何婚外情并不会受到自我道德上的批评。在《克莱尔的膝盖》,男主正是在婚姻确定之后展开“征服”活动的,对未成年女性的勾搭,如劳拉这种送上门来的角色自然是只是逢场作戏,只有在遇到不理不睬的克莱尔之后,男主才真正启发起了征服的欲望,甚至不惜以编缀谎言来获得触摸克莱尔膝盖的机会。而到最后在女小说家的视角下展开的事情真相则狠狠地射了这位颇有点自以为是的男性角色一箭。侯麦正是在恋爱中掺进了游戏的成分,构建三角关系,才使得如“洛丽塔”之类的反常爱情逃离道德的审判。

  对于婚后男性心理,举两个例子。而在《午后之爱》中,跨进婚姻殿堂的男人将所有的女性幻想成妻子的化身,这当然是一种自我欺骗与自我蒙蔽,是他们逃离道德束缚的方式。他们虽然因此可以去到处沾花惹草,但自我批判的声音依然存在,而这位男性的悲剧在于虽然约束了自我没有被诱惑而出轨,但却不得不面对妻子已然出轨的事实,他甚至没法把这一点给揭露出来,这位中产阶级的虚伪之士只能带着这种伤痛将婚姻继续下去。此点同样也是《在穆德家的一夜》结尾出现,当丈夫可以将妻子的往事揭露出来的时候,他选择了放弃,倘若他要继续维系住这段婚姻,这只能是他唯一的选择。所以他闭上了一只眼睛,并编撰出一个谎言对妻子说“她是我最后一段恋情”以安慰她(这就等同于在暗下对她说”婚前你有外遇,我也有过,咱们扯平了,不用受良心自责,我们继续生活)。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指出,与普鲁斯特在《女囚》中阐发的命题相类似,侯麦在几部作品中也点出了对于男人来说,女性猎物越难得到,就越会激发起他的欲望,典型例子是《克莱尔的膝盖》中的克莱尔与劳拉形成的鲜明对比,前者正是因为“占有”(精神上,而非肉体上)的困难度远比后者来着强烈,才激发起男主征服的欲望(去网球场,编谎言等等行为)。而在《午后的爱情》中,情人一次次地来到男主的办公室,就变换掉装束,从发型到穿着,甚至还有谈吐方式,这都是为增加勾引成功率下的筹码。以一种加强陌生感的方式,并间以一次次的消失、放鸽子,不定时的出现不断地将男主勾引到手。

  六部作品,六面男性自我映射的镜子,必将永存。

  《午后之爱》影评(六):午后之恋

  小老板活得惬意,可以给自己午后放假,但也无所事事,无非是一个人逛逛街,看看街头的美女,并由此内心挣扎自我安慰一番,然后回家陪老婆过日子。前女友忽地到访求助,同情心泛滥,索性将午后时光倾情奉送,但言必表爱妻之心,不可造次。只是家庭生活实在沉闷,即使中产雅适也难例外,于是愈加依赖与前女友的午后友谊。到最后触线时刻终难避免,却于紧要关头仓皇脱逃,急至家中向爱妻忏悔表白,不曾想妻子竟先他惶恐愧疚而泣……

  以前年轻,从未留意侯麦片中的对白,现在才恍悟其精妙所在,伍迪·埃伦的絮叨是叹息并释然,而侯麦带来平静的绝望。似乎他已不留余地地洞悉了一切,又故意编造故事让人慢慢陷入沼泽的最深层,最终归于平静,例行的结局还有个他给予的微笑的示意——最毒的就在这里,好象是他替你原谅了这一切,但却没有明确地伸出救命的双手。

  此时在想,不知八十多岁的侯麦是否仍是位老年光棍,否则要长年保持一种自由的思想与独立的行为,即使在他那样开放的国度,亦是难事,正如他影片所昭示。也许是我多虑了,这种特长与事无关,与人有关。

  难为人生一世,看就看了,不看也罢,电影而已。

  我不羡慕任何人

  见到情侣时

  我也认为不过如此

  所以我爱这城市

  人们来去匆匆

  在我眼中

  巴黎街道的价值

  由这些女人产生

  这些美女是我妻子的翻版

  她们在展示自己的美

  让这世界充满美丽

  只要我抱住海伦

  就抱住了所有美女

  我感到虚度生活

  我不会成为它的一部分

  追回这些女人

  她们匆忙赶路

  而我在梦想

  可以拥有她们

  我喜欢白日作梦

  一个儿时的梦想

  可能是十岁吧

  脖子上的小挂件

  可以兑现愿望

  我渴望用那力量去拥有女人

  只是

  她们太匆匆

  犹豫

  忙碌

  或有人陪同

  《午后之爱》影评(七):当欲望遭遇婚姻

  影片名称其实就是一个隐语,昭示了男主人公曾经自以为是的认为,只是在每天宁静的午后时分和一个异性“老朋友”聊聊天,逛逛街,实在不需要在精神上背负太多道德上的重负。

  但是,事情的发展渐渐地还是失去了控制,原本想好了只在精神上“出出轨”的当事双方仿佛是无法控制的滑向了“实质出轨”的深渊……

  极喜欢影片的结尾(至少是结尾的一部分):正准备“将思想付诸于行动”的男主人公偶然瞥见镜子里半脱了衣服的,那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自己,联想起自己就是以这般傻乎乎面目逗自己女儿开心的,转瞬之间,丈夫,妻子,责任,担当……诸如此类的词语全都跳入了他的脑海,他闪电般的重新穿好衣服,夺门而出,甚至没时间顾得及向他那位早已躺在床上等他的女朋友说一声再见……

  《午后之爱》影评(八):《午后之爱》:一件套头衫应该穿多久?

  导演:埃里克·侯麦

  主演:贝尔纳·维尔莱,Zouzou,Malvina Penne 等

  本片中,侯麦没有着重笔墨去描述女人的隐秘臆想,而是大篇幅地呈现了男人的“私房钱”,即“男人私底下的不为人知的盘算”。让所有已婚女人觉得恐惧的是,男人的这种“盘算”不仅仅只是“用下半身说话”,还顺便包括了思想的“红杏出墙”。——陆支羽

  作为法国“新浪潮”的主推手之一,埃里克·侯麦势必是老资格的。然而,令人讶异的是,辛勤耕耘了数十年之后,他犹然义无反顾地在重述着他的第一个故事。有人视其为“法国的小津”,我倒是极为赞同的。

  《午后之爱》是为侯麦的“六个道德故事”之一,全片絮叨地阐述了一场“蜻蜓点水”般的桃色艳遇,而整体剧情架构的着力之处,则在于其细致地探究了男主角面对这场出轨诱惑时的内心纠葛。

  那注定是一个男人生命中的第二次情感重整,他们开始神情恍惚地对过往的生活采取了部分的否定,又而不明就里地新建起一些未曾来得及深入体知的“闹心事”。对于这番人至中年的“闹心事”,侯麦绝妙地释其为“午后之爱”。在我以为,“午后”之意正契合于此:人至中年的困顿、情至深处的降温。而经历过这一场“七年之痒”后,曾经的婚姻保鲜膜终于也将“寿终正寝”了,而后,被丢进时代的垃圾堆。

  《午后之爱》在大段大段的闲唠中,同样一如既往地秉承了侯麦的锐性和冷幽默,数次出现在画面中的“螺旋形楼梯”则极好地昭示着男主角弗雷德里克内心深处无尽的欲望,简言之,即男人的“中年危机”。这欲望,于女人而言,是至为隐秘的存在;于男人而言,却是极难梳理的内质的矛盾。本片中,侯麦没有着重笔墨去描述女人的隐秘臆想,而是大篇幅地呈现了男人的“私房钱”,即“男人私底下的不为人知的盘算”。让所有已婚女人觉得恐惧的是,男人的这种“盘算”不仅仅只是“用下半身说话”,还顺便包括了思想的“红杏出墙”。

  影片中,男主角弗雷德里克在咖啡馆中“红杏出墙”的臆想段落无疑是全片的经典桥段。

  “我幻想着,幻想她们全都属于我……这是个童年的梦,或许是我10岁时谈过的东西,我想象……自己脖子上戴着一个东西。”

  此时,画面镜头由其脸部特写切至其颈部那条闪光的项链状的饰物,突而,一种细小的魔幻感涌将出来。这样的感触是极少能从侯麦的电影中体味到的,即便有亦只是“画龙点睛”的寥寥数笔罢了,看过侯麦最负盛名的《绿光》的人大抵都是心中有数的,《绿光》中唯一的魔幻亦独独只出现在片尾那一刹那的闪耀。

  弗雷德里克内心的絮叨犹在继续,系扎于其颈上的那串项链亦兀自被激发出一种引人的魔力。弗雷德里克如此这般陷入焦渴的玄想:“它(项链)能消除别人的自由意志,我想象自己用它来控制路过咖啡馆的女人,(有的是)漠不关心的,(有的是)匆匆忙忙的,(有的是)犹豫不决的,(有的是)忙碌的,(有的是)有人陪的,(有的是)自己一个人的。”

  画面对应着弗雷德里克的台词出现虚妄的奇迹,幻想中那各种类型的女人一一陷入进他那神奇的臆想中。而后,镜头切至弗雷德里克站在路旁凝视四周的场景。此时,背景音乐中响起一道道幻境般的啸叫声,时而尖利,时而圆润;画面亦随之转入弗雷德里克去勾搭各种女人的幻想桥段。这一桥段中,侯麦如此漂亮地完成了其略带法式幽默的“意淫”。

  不得不提的还有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那件“套头衫”。“套头衫”意象初始只是被不经意地提及,随着剧情的深入却先入为主地成为故事中的重要一份子。“套头衫”第一次出现是在街市上的一家羊毛衫店,男主角弗雷德里克原初是想再买一件套头衫的,却在女营业员的一味劝说下“被购买”了羊绒料子的格子衬衫。这一置换“本初目的”的细节勾勒了弗雷德里克的犹豫的性格特质,一种濒近不惑之年的惶惑不安无端涌将上来。而那件羊绒料子的“格子衬衫”亦借着“套头衫”之名成为一种重要的隐喻。

  试想下,一件“套头衫”究竟应该穿多久呢?或而是一辈子,或而只是七年。当婚后第七年那次“闹心”的发痒临近时,你究竟会选择继续穿着那件陈旧的套头衫,还是别出心裁地准备换一下口味而去购买更显时尚的“格子衬衫”呢?恐怕谁也说不清其中的微妙之处吧。

  “套头衫”第二次出现是在影片结尾处,在情人克洛伊的公寓中,当弗雷德里克把他的套头衫拉到头上的那一刻,他兀自想到了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之前他也是用这样的动作扮鬼脸来逗乐他的),于是,他突然就执意地放弃了和克洛伊做爱的机会。

  那天,他第一次在下午时间回家去看妻子。他抱歉地对妻子说:“你是那么让我感到不安,因为我爱你。”

  《午后之爱》影评(九):道德的胜利

  在经历了前五个道德故事的相识,相爱,嫉妒,猜疑和动摇之后,最后这一部故事终于走进了幸福的婚姻殿堂,终于没有了无休无止的假期,终于能够看到法国小资们比较真实的生活,终于切切实实地把中产阶级这个概念摆上了剧本。

  所以这最后的考验也是最为困难的。曾经的三角恋人,比前几部偶遇或者被介绍的女人们不一样,一出场就唤醒了男主角心中隐秘的部分,就像他一直幻想的如果自己没有和妻子结婚,会不会和街上这些美女发生什么一样,现在,机会来了。轻拢慢捻,欲擒故纵,最后又如洪水猛兽的克洛伊,脱下道德的伪装,也许是六部故事里最聪明睿智,也是最强的终极大BOSS。

  欣慰的是,男主那哲学家般的道德思想拯救了一切。其实,全世界的美女,都只不过是妻子的美的延伸,每当我拥抱海琳,我就拥抱了所有的女人。他不知道,他这蛋疼的午后意淫,却也拯救了全世界的男人,于道德与责任的水深火热之中。

  一切都始于婚后生活的麻木与平淡,推荐年轻清爽的衬衫的女导购,穿短裙弯腰倒茶的女秘书,在自家裸体走来走去的女保姆,都挑逗着男主行动,去实现他那个与她们发生点什么的幻想。然而,也是平淡的生活最终击败他,让他落荒而逃。这一次,只不过是那件套在自己头上逗过孩子玩的毛衣,在妥协的最后一刻顽强地不被男主脱下,仿佛道德最后的挣扎。

  男主对蓝色的偏爱,导演对布景的不讲究,前五个故事代表着全世界女人的女主角出场,都让这部完结篇看上去那么不像电影,而像每个男人心中都曾有过的午后幻想,有的人一败涂地,而侯麦在这里,让理性觉醒,让道德胜利。

  《午后之爱》影评(十):世俗诱惑惜败于理性主义

  在巴黎的一间小型办公室里,他和她睽隔多年后再度相遇。

  他是一个漂亮的男人,脸厐构造带着希腊式的古典美,有漂亮温顺的太太和三岁乖乖女儿,有令很多人欣羡的律师职业,过着世人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当然,太过美好的生活容易让人心生厌倦,他很愿意来点小波澜,给平静如水的生活添点新鲜感,尽管这种潜意识匍伏在心底深处。但只要生活给他一个机会,公车上、时装店、咖啡馆,他都能找到心目中幻想的对象,并止于幻想而已。

  直到命运之神很慷慨地把Chloe推到他的生活轨迹中。她,是他的朋友曾经为之破产、自杀,并最终分手的前女友。她没有受过良好教育,没有体面的工作,经济状况也岌岌可危,但是,她有美貌、有心计、对男人有天生的进攻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她象征着世俗的种种诱惑和欲望,而他是社会中产阶层理性主义的典型代表,于是,一场较量开始了。

  无论从地位、财富、名望哪方面看,他都凌驾于Chloe之上,所以他的优越感是显而易见的。起初的他镇定自若,态度上有些漫不经心,当Chloe送给他女儿礼物时,他很冷静地看穿了Chloe的小小报复心理,还对她下了断语“对待男人随心所欲”。可惜他碰到的是Chloe,对于她来说,与男人周旋既是生存的手段,也是享受生活乐趣的方式。她身无长物,大概只有在一次次感情的对手戏中,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故而身经百战的她在发起进攻时,手腕非常丰富灵巧,在一次次的接触、一段段的对话中,他心底潜藏的幻想渐渐浮出水面,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鲜明真实的替代物,坐实了。和他自己那种像百合花一样淡雅的家庭生活相比,眼前的Chloe充满激情活力,这种由不安躁动释放的生活能量正是习惯于稳定生活的中产阶层所稀罕的。

  Chloe眼看自己就快要赢了,却疏忽了一点:浑身上下写着“布尔乔亚”一词的他,只要那种高雅细腻的上等调情,这是最有趣,也是最安全的,而平凡、结实的肉体恋爱只会叫他害怕,使他退缩。于是,在Chloe第三次使劲诱惑他时(又是三,凡讲故事都很喜欢这个数字),他脱衣服脱到一半,突然僵住了,这是一个充满隐喻的动作,他想起自己装成怪物对着新生儿子逗笑的场景,想起自己即将陷入婚外情的迷局中,他不明白当初的优雅高傲哪里去了,不明白怎么一步步滑向了背叛妻子和家庭的泥沼。最终一刻,他身上坚固的理性主义战胜了情欲的诱惑,眼前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他唯一的出路是回归,回到他所隶属的生活中去。虽然受到道德规范和社会法则的制约,但是有制约的生活才能获得相对的自由,如果任何事情都随心所欲的话,其实不过是自己欲望的奴隶罢了。

  影片中,他习惯下午两、三点坐在咖啡馆里吃一份简单的三明治午餐,和普罗大众避开就餐时段。他以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渴望从当下的时空中抽离出来,和世俗保持一定的疏离感。此时一位路过的朋友对他说:“其实,你,和咖啡馆外成千上万的路人没什么差别。”是的,大家都是一样过着世俗喧闹的生活,谁也无法逃脱其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午后之爱》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