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之爱》是一部由埃里克·侯麦执导,贝尔纳·维尔莱 / Zouzou / Françoise Verley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午后之爱》观后感(一):《午后之爱》:盐与胡椒
#本文整理收集于微信公众号“一瞧ONELOOK ”(onelooker44),欢迎关注。 ----------------------------------------------------------------------------------------------------------------------
这是埃里克·侯麦的“六个道德故事”系列影片中的最后一部,关于一个已婚男人的午后臆想,絮叨叨讲述他一段撩拨至极的婚外艳遇,细腻描绘了他在面对这场桃色诱惑时的内心波动。
男主角弗雷德里克,和所有中产阶级一样保持着自己的优雅与矜持和相当的犹疑与虚软。以普世角度看,他的妻子漂亮又温顺,他的工作体面又合适,他的生活美满又乏味。
在某个工作日下午,他坐在咖啡馆偷闲,脑子里闪过散步时与他擦肩而过的女人们,并颇有哲理性地总结道:“我对自己说,这些过路的美女只是我妻子的美的延伸,她们丰富了她的美,也得到了一些她的美。她是美的证明,反之亦然。当我拥抱海琳,我拥抱了所有女人。”而眼下,经过窗前的这些女人,冷漠的、仓促的、踌躇的、忙碌的、有人陪伴的、孤单的,他幻想其实他拥有她们全部,脖子上戴着的装置能消磨别人的自由意志,这些女人是最好的试验品。她们在弗雷德里克的想象中各有各的脾气,但最终都拜倒在他的套头衫下。只有一个匆忙的小姑娘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反问他,“我干嘛跟你走?你回答不了,是吧?”
克洛伊的出现是意料之外的遇见。这个女人和妻子不同,她是个“凭着冲动做事的女人”,是个“需要保持安全距离”的女人。弗雷德里克全无排斥且漫不经心地应对,开始只当是和办公室那些美女一样的调情对象,又因为旧日相识,故而“能更深入一些”。长期旅行、恋爱的经历,让克洛伊自带某种辛辣气质。她可一不可再的浪漫使自觉生活无趣的弗雷德里克难以自持。
但当克洛伊提出想在晚上约会时,弗雷德里克说:“哦,不,我们只能安排在下午见面。”她始终只是他午后的小憩,是他平淡婚姻生活的调味。在他始终摇摆也始终未越雷池的道德设定里,午后与夜晚不仅是日夜的差别,也是围城内外的区别。克洛伊就像他之前被店员劝说买下的一件法兰绒衬衫,新鲜漂亮,妻子海琳则是他常年不变的套头衫,穿腻了同一款样式总得换换。而克洛伊的挑逗一次比一次赤裸,弗雷德里克进两步退一步的踟蹰。终于在只差临门一脚时,他脱套头衫的动作让自己忽然想起了尚在襁褓的儿子。理智战胜了情欲,于是他抛下情人,落荒而逃。
正像弗雷德里克的合伙人说的,他不带妻子赴宴,才好和陌生美人搭讪。他们都被幸福枯燥的婚姻生活束缚,所以总是期待平淡之外的极富吸引力且无需负责任的调情。这里的他们不仅指这些已婚男人,同样包括了已婚女人。
片中前后的台词细节若有似无地暗示着弗雷德里克的妻子海琳其实不过是他的镜子。在弗雷德里克拒绝情人返家的午后,她的情绪崩溃提醒了观众海琳在镜头以外的私生活,她可能反倒是没能拒绝掉诱惑的那个。他安慰她亲吻她,一切回归如旧。
一如开篇处,习惯避开寻常就餐时间的弗雷德里克,坐在咖啡馆里享受着和世俗保持疏离的优越感。他偶然路过的朋友对他说:“这样的人不只你一个……你以为你很特别,但有成千上万和你一样的人。”
1.Aug.2017
影片名称其实就是一个隐语,昭示了男主人公曾经自以为是的认为,只是在每天宁静的午后时分和一个异性“老朋友”聊聊天,逛逛街,实在不需要在精神上背负太多道德上的重负。
但是,事情的发展渐渐地还是失去了控制,原本想好了只在精神上“出出轨”的当事双方仿佛是无法控制的滑向了“实质出轨”的深渊……
极喜欢影片的结尾(至少是结尾的一部分):正准备“将思想付诸于行动”的男主人公偶然瞥见镜子里半脱了衣服的,那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自己,联想起自己就是以这般傻乎乎面目逗自己女儿开心的,转瞬之间,丈夫,妻子,责任,担当……诸如此类的词语全都跳入了他的脑海,他闪电般的重新穿好衣服,夺门而出,甚至没时间顾得及向他那位早已躺在床上等他的女朋友说一声再见……
《午后之爱》观后感(三):出轨还是坚守
看一部电影,像是看一本书,要有始有终。但很少一部电影有这样的吸引力,促使受众看到底的。大部分观众和我一样,不是专业的,也不是电影研究者,我们的选择,往往是偶然的。比如一天夜晚,无意在豆瓣中看到;或只是因为无聊,看一下打发时间。电影里的第一分钟,就可以让我们决定是否流连下去,还是结束。埃里克.侯麦是慢的,这种慢,让很多人在其电影前甘愿当一名过客,忍不住故事的慢慢吞吞,情景的随意转换。我认为,这都是必须的,当代艺术,不再是“完整”,让你看到很多,它只让你看到最想看的。《面包店女孩》是较快的,节奏上一波三折。紧跟着是《午后之爱》,变得慢了,像一杯咖啡,在炉子上慢慢的煮。电影里你看不到大悲大喜,也看不到戏剧性的冲突,只是细腻的刻画,一件花色衣服,一本书,还有人物的一颦一笑,思维稍微出线,你就不明所以,感到可惜。《午后之爱》不是三角恋,反映的是整个中产阶级的苦恼。无所事事的在巴黎大街上闲逛,和办公室里同事之间的客套碎语,回到家苦闷轮回,婚姻生活不再有激情,事业上处于停顿状态。这一切当然就是慢的了,想快也快不了啊。电影中,我欣赏女主人公的愤世嫉俗、敢爱敢恨,还有像兔子一样不可捉摸的性格。她既是受害者,又是施虐者。她的出现恰好符合男主人公在感情上处于空白的状况,于是一段不明郎的感情开始了,她主动出击。说实在的,面临一个投怀送抱的女子,男的竟然无动于衷,你佩服的肯怕不只是他的定力,还有责任。如果责任贯彻到底,那就是麻木,就是虚伪了。男的渐渐的不能不没有她了。你想一个在你的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女子,突然一天不再搭理你,谁都不可忍受。二者由最先把对方当做朋友,渐渐的成了情侣,又不能和众多的恋爱中的男女一样,享受充分的快乐。男的陷了进去,生活开始不再单调,他可以和情人说和妻子不能说的话,开不能开的玩笑。这时矛盾又出现了。女主人公由开始的爱慕,欣赏到期望占有了,不仅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在肉体上。一个诱惑者出现了。男主人公要是想一意孤行,自私的满足自己的乐趣,让生活变得不是死水一谭。他拥有了。可也没有拥有。矛盾产生了,他既要出击,又要维持家庭和情人之间的平衡。可这两方似乎是不能平衡的。他处在苦苦的争扎之中了。
《午后之爱》观后感(四):Chole会哭吗
电影和现实结合太过紧密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
如果这一切发生在自己身上呢
抽离出有妇之夫和朋友的前女友这样看似纠结而实则再也简单不过的剧情
而眼泪却并不能给予你任何希望
至少在这场博弈之中 还有那幸运的两个人获得了暂时安全可靠 表明的平和
我想她是对的
只是我们谁也没法预知
这充满激情的爱恋之后
是game over or start?
《午后之爱》观后感(五):《午后之爱》:一件套头衫应该穿多久?
导演:埃里克·侯麦
主演:贝尔纳·维尔莱,Zouzou,Malvina Penne 等
本片中,侯麦没有着重笔墨去描述女人的隐秘臆想,而是大篇幅地呈现了男人的“私房钱”,即“男人私底下的不为人知的盘算”。让所有已婚女人觉得恐惧的是,男人的这种“盘算”不仅仅只是“用下半身说话”,还顺便包括了思想的“红杏出墙”。——陆支羽
作为法国“新浪潮”的主推手之一,埃里克·侯麦势必是老资格的。然而,令人讶异的是,辛勤耕耘了数十年之后,他犹然义无反顾地在重述着他的第一个故事。有人视其为“法国的小津”,我倒是极为赞同的。
《午后之爱》是为侯麦的“六个道德故事”之一,全片絮叨地阐述了一场“蜻蜓点水”般的桃色艳遇,而整体剧情架构的着力之处,则在于其细致地探究了男主角面对这场出轨诱惑时的内心纠葛。
那注定是一个男人生命中的第二次情感重整,他们开始神情恍惚地对过往的生活采取了部分的否定,又而不明就里地新建起一些未曾来得及深入体知的“闹心事”。对于这番人至中年的“闹心事”,侯麦绝妙地释其为“午后之爱”。在我以为,“午后”之意正契合于此:人至中年的困顿、情至深处的降温。而经历过这一场“七年之痒”后,曾经的婚姻保鲜膜终于也将“寿终正寝”了,而后,被丢进时代的垃圾堆。
《午后之爱》在大段大段的闲唠中,同样一如既往地秉承了侯麦的锐性和冷幽默,数次出现在画面中的“螺旋形楼梯”则极好地昭示着男主角弗雷德里克内心深处无尽的欲望,简言之,即男人的“中年危机”。这欲望,于女人而言,是至为隐秘的存在;于男人而言,却是极难梳理的内质的矛盾。本片中,侯麦没有着重笔墨去描述女人的隐秘臆想,而是大篇幅地呈现了男人的“私房钱”,即“男人私底下的不为人知的盘算”。让所有已婚女人觉得恐惧的是,男人的这种“盘算”不仅仅只是“用下半身说话”,还顺便包括了思想的“红杏出墙”。
影片中,男主角弗雷德里克在咖啡馆中“红杏出墙”的臆想段落无疑是全片的经典桥段。
“我幻想着,幻想她们全都属于我……这是个童年的梦,或许是我10岁时谈过的东西,我想象……自己脖子上戴着一个东西。”
此时,画面镜头由其脸部特写切至其颈部那条闪光的项链状的饰物,突而,一种细小的魔幻感涌将出来。这样的感触是极少能从侯麦的电影中体味到的,即便有亦只是“画龙点睛”的寥寥数笔罢了,看过侯麦最负盛名的《绿光》的人大抵都是心中有数的,《绿光》中唯一的魔幻亦独独只出现在片尾那一刹那的闪耀。
弗雷德里克内心的絮叨犹在继续,系扎于其颈上的那串项链亦兀自被激发出一种引人的魔力。弗雷德里克如此这般陷入焦渴的玄想:“它(项链)能消除别人的自由意志,我想象自己用它来控制路过咖啡馆的女人,(有的是)漠不关心的,(有的是)匆匆忙忙的,(有的是)犹豫不决的,(有的是)忙碌的,(有的是)有人陪的,(有的是)自己一个人的。”
画面对应着弗雷德里克的台词出现虚妄的奇迹,幻想中那各种类型的女人一一陷入进他那神奇的臆想中。而后,镜头切至弗雷德里克站在路旁凝视四周的场景。此时,背景音乐中响起一道道幻境般的啸叫声,时而尖利,时而圆润;画面亦随之转入弗雷德里克去勾搭各种女人的幻想桥段。这一桥段中,侯麦如此漂亮地完成了其略带法式幽默的“意淫”。
不得不提的还有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那件“套头衫”。“套头衫”意象初始只是被不经意地提及,随着剧情的深入却先入为主地成为故事中的重要一份子。“套头衫”第一次出现是在街市上的一家羊毛衫店,男主角弗雷德里克原初是想再买一件套头衫的,却在女营业员的一味劝说下“被购买”了羊绒料子的格子衬衫。这一置换“本初目的”的细节勾勒了弗雷德里克的犹豫的性格特质,一种濒近不惑之年的惶惑不安无端涌将上来。而那件羊绒料子的“格子衬衫”亦借着“套头衫”之名成为一种重要的隐喻。
试想下,一件“套头衫”究竟应该穿多久呢?或而是一辈子,或而只是七年。当婚后第七年那次“闹心”的发痒临近时,你究竟会选择继续穿着那件陈旧的套头衫,还是别出心裁地准备换一下口味而去购买更显时尚的“格子衬衫”呢?恐怕谁也说不清其中的微妙之处吧。
“套头衫”第二次出现是在影片结尾处,在情人克洛伊的公寓中,当弗雷德里克把他的套头衫拉到头上的那一刻,他兀自想到了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之前他也是用这样的动作扮鬼脸来逗乐他的),于是,他突然就执意地放弃了和克洛伊做爱的机会。
那天,他第一次在下午时间回家去看妻子。他抱歉地对妻子说:“你是那么让我感到不安,因为我爱你。”
《午后之爱》观后感(六):午后之 爱
就像他去商店买套领毛衣一样,美丽的女店员向他推荐一件绿色格子衬衫,他开始抵触,然后让步说可以试试但一定不会买,然后穿上衬衫并引来女店员的称赞并最后愉快的买下了常规计划之外的格子衬衣,回家后并声称自己爱这件衣服。
他对于克洛伊的感情也是如出一辙。但,人很难会因为厌倦了习惯穿的各色套领毛衣转而把衣柜塞满格子衬衫。
妻子在最后噙着泪的那段告白,不也正是他自己的回答。
我一直觉得侯麦的电影不是想要告诉我什么道理,而是让我从一个观影人的身份来看待我们的生活,它处处充满巧妙地难题和不经意的愉悦。没有人是孤单的,你和身边漂亮秘书或同事玩着无伤大雅的调情,你在不同场合用不可知的可能性应用在各色女人身上,你不吃午餐然后再下午2到3点来一份简餐,这些事都有人在陪你做,很多人,就如同那个他很久不见的老朋友说的:你以为自己很特别,但有成千上万和你一样的人。
男人做过一个清晰的白日梦,梦见所有咖啡馆旁路过的漂亮女人都能被自己所诱惑。而最后那个女孩子却因为 对恋人绝对的爱 而清醒的拒绝了他。这在潜意识里,暗示了他对于 爱 的强大信仰。这也使故事得以有了这样的片尾。
由电影延伸的无关的:安定感有时可以成为出轨的保障。一个男人会在有爱人的情况下对身边任意女人捏造暧昧的假象,而在他单身时,这样的自身状况会限制他的妄想。
《午后之爱》观后感(七):侯麦的“六个道德故事”
“六个道德故事”是侯麦的成名之作,在这六部或长或短的作品中,侯麦精妙地剖析了恋爱与婚姻中的男性心理,其微妙与力度为影坛少有。
所谓“道德故事”,即影片牵涉到的关于不忠、出轨、洛丽塔之爱等等反常的恋爱行为,但对于观众而言,这种两性关系的探讨却并不沉重,反而显得幽默又意蕴盎然,这不仅仅得之于侯麦将游戏的成分纳入两性关系之中,也在于同时借由人物对自我心理的评析来消解这份批判意识。侯麦的观察视角不是客观的,观众知道的并不比角色多,反而角色的自我评判在不断地增加观众的认知。这是第一人称的视角,而不是第三人称。侯麦并没有站在故事外进行观察,反而是消灭观察者,让角色自己去看、自己去说。而这个在六部作品中至始至终存在的评析声音就是男性自身。
所以,它们有极强烈的带入感。对于一个男性观众,六部电影犹如六面镜子,不仅照出了他的那一张长满胡须的脸面,也照进了隐秘的不可察觉的内心。就我个人来看,每一部都有令我惴惴不安之感,有时候被剖析到隐秘之处,往往油然而生一种拍案叫绝的感觉。
最让我的两块肩胛骨有颤动之感的是《苏珊娜的故事》,两个男人在相互角力、追求苏珊娜的过程中,却不想最后通通不幸地成为备胎。指出的一点是刚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类似的故事就发生在我身上,极其相似,让我恍然间以为生活又一次模仿了艺术。
此外,还有在《在穆德家的一夜》中,侯麦点出的男人的道德困境在于恋爱关系确定之前而不是之后,是极有启发意义的一个观点。一个男人的勾搭之术在成功一个之后,便会永世使用,这也说明了为何婚外情并不会受到自我道德上的批评。在《克莱尔的膝盖》,男主正是在婚姻确定之后展开“征服”活动的,对未成年女性的勾搭,如劳拉这种送上门来的角色自然是只是逢场作戏,只有在遇到不理不睬的克莱尔之后,男主才真正启发起了征服的欲望,甚至不惜以编缀谎言来获得触摸克莱尔膝盖的机会。而到最后在女小说家的视角下展开的事情真相则狠狠地射了这位颇有点自以为是的男性角色一箭。侯麦正是在恋爱中掺进了游戏的成分,构建三角关系,才使得如“洛丽塔”之类的反常爱情逃离道德的审判。
对于婚后男性心理,举两个例子。而在《午后之爱》中,跨进婚姻殿堂的男人将所有的女性幻想成妻子的化身,这当然是一种自我欺骗与自我蒙蔽,是他们逃离道德束缚的方式。他们虽然因此可以去到处沾花惹草,但自我批判的声音依然存在,而这位男性的悲剧在于虽然约束了自我没有被诱惑而出轨,但却不得不面对妻子已然出轨的事实,他甚至没法把这一点给揭露出来,这位中产阶级的虚伪之士只能带着这种伤痛将婚姻继续下去。此点同样也是《在穆德家的一夜》结尾出现,当丈夫可以将妻子的往事揭露出来的时候,他选择了放弃,倘若他要继续维系住这段婚姻,这只能是他唯一的选择。所以他闭上了一只眼睛,并编撰出一个谎言对妻子说“她是我最后一段恋情”以安慰她(这就等同于在暗下对她说”婚前你有外遇,我也有过,咱们扯平了,不用受良心自责,我们继续生活)。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指出,与普鲁斯特在《女囚》中阐发的命题相类似,侯麦在几部作品中也点出了对于男人来说,女性猎物越难得到,就越会激发起他的欲望,典型例子是《克莱尔的膝盖》中的克莱尔与劳拉形成的鲜明对比,前者正是因为“占有”(精神上,而非肉体上)的困难度远比后者来着强烈,才激发起男主征服的欲望(去网球场,编谎言等等行为)。而在《午后的爱情》中,情人一次次地来到男主的办公室,就变换掉装束,从发型到穿着,甚至还有谈吐方式,这都是为增加勾引成功率下的筹码。以一种加强陌生感的方式,并间以一次次的消失、放鸽子,不定时的出现不断地将男主勾引到手。
六部作品,六面男性自我映射的镜子,必将永存。
《午后之爱》观后感(八):婚姻不在于是否守住底线,而在于出轨后能否归来。
《午后之爱》是我看的第一部侯麦。尽管没有六个道德故事中前五个的铺垫,我还是一下子就被它打动了。
故事的男主角是一个婚后不久的小经理(或说是商业公司的合伙人),妻子是中学的英语老师,两人下班后就各自忙碌,一个看看书,一个备备课,生活平淡而自然。其实,男主角心里还是默默地在憧憬着什么的,比如认识陌生的姑娘,不过,他似乎已经迷失了什么样的姑娘值得太去搭讪,而不是搭讪以后做什么。事实上,他一点儿也不缺姑娘,他办公室的女秘书们不是各个都有着姣好的面容和迷人的身材吗?问题不是有没有,而是应不应该有。
这种困境注定要被一个熟悉而陌生的人打破——一个很野性,或者说是不羁于庸俗生活的女人出现了。这种女人往往会换很多个男朋友,会做不同的工作,会去过很多不同的地方,甚至是遥远的异域。作为男主角的旧相识,她的归来多少都是让他有些手足无措的——新鲜而有诱惑力,但充满危险……这个女人频繁的拜访让两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可扭断,而她出于回报的主动献身,似乎也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男主角还是没有出轨,无论出轨这种行为是否会对婚姻造成破坏。当他守住了最后的底线,从克洛伊家里惊慌失措的跑出来,给妻子打电话,两人第一次在午后的家里相见。即使不点破某些事情,两人几句谈话下来就会心照不宣,然后相拥而泣……
婚姻真是个奇怪的东西!既可以说它是美好爱情的结果,又可以视为枯燥、淡然生活的起点。若是再碰到如《革命之路》中所面临的经济压力,本来就岌岌可危的婚姻就更加不可靠了。婚姻更多的是一种由爱而来的责任吧!我不敢说自己在面对诱惑的时候能像剧中的男主人公一样“逃走”,但对婚姻肯定会努力维系下去的。
维系婚姻关键往往不在于是否出轨,而在于出轨以后婚姻是否因此受到影响。若出轨后发现自己最爱的仍然是和自己结婚的那个人,出轨未尝不可以。就像是一个朋友说的,看到狗吃屎觉得很香,但人若吃了屎,能喜欢的却未必很多吧。
《午后之爱》观后感(九):侯麦电影里的那件格子衬衫
片名:午后之爱(Amour l'après-midi, L')
导演:侯麦(Eric rohmer)
年份:1972
唠叨的电影人我记得两个,一个是侯麦,还有一个就是伍迪爱伦了,他们都已成老头,可唠叨是他们年轻时候就开始的事情。
在这里我不想说侯麦在这部电影里有多唠叨了,我想说的是一件在电影里出现的纯棉衬衫
一件全棉的格子衬衫,深绿色的格子,剪裁很好,想必价格不菲
男人独自去买,男人习惯穿的是高领棉内衣,可售货员经验老道,男人很快买下格子衬衫,但我一直未见他正式穿过
直到前女友的出现,男人有出轨的倾向的时候,格子衬衫开始登场了,他穿着似乎挺合身,帅模帅样的
在巴黎的午后男人就穿着格子衬衫和前女友保持着暧昧的友谊关系,和以前他穿着高领棉内衣的每个午后无异
后来不知什么时候,格子衬衫到了女人身上,很奇怪她穿着似乎也挺合身,骚模骚样的,我想她里面应该没穿着什么吧,我是这么想的,男人也许把格子衬衫忘她那了,因为男人后来就没穿着格子衬衫了,又穿上高领棉内衣了,还是帅模帅样的
后来前女友洗澡后,什么都没穿,他们似乎可以撇开格子衬衫做点什么了,他们俩谁都没穿那件格子衬衫他们似乎可以做点什么了。男人突然似乎想起什么,撇下前女友和格子衬衫向老婆忏悔了,后来就再没格子衬衫什么事儿了,电影就这么结束了,没有给格子衬衫特写什么的电影就这么结束了。
其实我挺喜欢电影里那件格子衬衫的,我觉得这电影就是在讲那件深绿色的格子衬衫。
《午后之爱》观后感(十):午后之恋
小老板活得惬意,可以给自己午后放假,但也无所事事,无非是一个人逛逛街,看看街头的美女,并由此内心挣扎自我安慰一番,然后回家陪老婆过日子。前女友忽地到访求助,同情心泛滥,索性将午后时光倾情奉送,但言必表爱妻之心,不可造次。只是家庭生活实在沉闷,即使中产雅适也难例外,于是愈加依赖与前女友的午后友谊。到最后触线时刻终难避免,却于紧要关头仓皇脱逃,急至家中向爱妻忏悔表白,不曾想妻子竟先他惶恐愧疚而泣……
以前年轻,从未留意侯麦片中的对白,现在才恍悟其精妙所在,伍迪·埃伦的絮叨是叹息并释然,而侯麦带来平静的绝望。似乎他已不留余地地洞悉了一切,又故意编造故事让人慢慢陷入沼泽的最深层,最终归于平静,例行的结局还有个他给予的微笑的示意——最毒的就在这里,好象是他替你原谅了这一切,但却没有明确地伸出救命的双手。
此时在想,不知八十多岁的侯麦是否仍是位老年光棍,否则要长年保持一种自由的思想与独立的行为,即使在他那样开放的国度,亦是难事,正如他影片所昭示。也许是我多虑了,这种特长与事无关,与人有关。
难为人生一世,看就看了,不看也罢,电影而已。
我不羡慕任何人
见到情侣时
我也认为不过如此
所以我爱这城市
人们来去匆匆
在我眼中
巴黎街道的价值
由这些女人产生
这些美女是我妻子的翻版
她们在展示自己的美
让这世界充满美丽
只要我抱住海伦
就抱住了所有美女
我感到虚度生活
我不会成为它的一部分
追回这些女人
她们匆忙赶路
而我在梦想
可以拥有她们
我喜欢白日作梦
一个儿时的梦想
可能是十岁吧
脖子上的小挂件
可以兑现愿望
我渴望用那力量去拥有女人
只是
她们太匆匆
犹豫
忙碌
或有人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