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喜马拉雅》的影评10篇
日期:2018-03-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喜马拉雅》的影评10篇

  《喜马拉雅》是一部由埃里克·瓦力 / 米歇尔·德巴执导,Thilen Lhondup / Gurgon Kyap / Lhakpa Tsamchoe主演的一部冒险 / 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喜马拉雅》影评(一):从《海洋》跟踪到《喜马拉雅》

  昨天带着家人去看《海洋》,让人震撼思考的好片。

  看后又去买了雅克贝汉的另一部片子,《喜马拉雅》的DVD。

  《喜马拉雅》是雅克贝汉做制片人,于1999年拍摄的一部故事片。记录了青藏高原上一个高山部落的一个故事

  老酋长霆雷刻意培养的大儿子在一次商队运输的意外中不幸丧命,霆雷怀疑是部落的另一个年轻的商队头领卡玛有意所为,目的是阴谋夺取他的酋长大位。为了培养自己幼小孙子帕桑,他拒绝了卡玛的好意,而带领一帮老弱残兵,固执踏上了多年未走的下一次商队之旅。   

  在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后的又一场暴风雪中,老霆雷挽救了所有人的生命,可是衰老和不顾年龄的逞强好胜最终还是夺去了他的生命。在奄奄一息之前,老酋长霆雷原谅了本来无辜的卡玛,并把世代相传的酋长的信物传给了卡玛。

  片中的另一个角色是老酋长的二儿子诺布,八岁就被父亲送入寺庙的诺布,面对老父亲的召唤,本不想走上这条艰辛莫测的行旅,但诺布的师傅一句话改变了诺布:面前有两条路,选择难走的一条。这句话貌似愚鲁,实则有大智慧。回头看看我们这代文明人,千百年来的发展史,处处都按照一些所谓聪明人指引的方便便利道路前行,但人算不如天算,现今的种种结果告诉我们,过去千百年的方便便利之路掩藏着很多恶果。现在是需要我们反思的时候了。

  一个平凡简单的故事,在摄人心魄的梵呗密咒音乐中,《喜马拉雅》从始至终都体现一种生命精神:虽渺小坚强,有宿命也要抗争虔诚和恭敬的同时,也必须努力奋斗。。。

  《喜马拉雅》影评(二):路很多,要选择最难走的那条

  生活总是在巧合中孕育惊喜,早上读着关于连接川滇藏之地与外界的茶马古道,想象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往日繁华,忆起三江并流的壮丽景色,仿佛瞬间被自由的山风带走。

  晚上终于看到传说中的尚书吧的电影,喜马拉亚,这当然是关于藏地的故事。在美丽神秘的喜马拉亚脚下,一个半游牧的藏族村寨为了应付即将到来的严冬,赶着他们赖以为生的牦牛,驮着盐到遥远的麦乡换取粮食。村落的酋长在商队的远行中丧生,老去的酋长霆雷不甘心由卡玛抢走孙子的首领位置,毅然决然带着年迈的老弟兄们和儿孙踏上了艰辛的路。落后4天的他们为了赶在卡玛之前到达,翻越了神湖旁危险重重的峭壁,证实了坚毅意志足以战胜一切不可能遇见到暴风雪的霆雷执意带着众人上路,漫天的风雪几乎让每个人都丧失了信心,只有老人不屈地带着大家走下去。卡玛在雪地里救了倒下的霆雷,重新启程的早晨,老人将酋长的重任和孙子交托给卡玛,永远地留在了大山怀抱.....

  路是人类千百年来孜孜不倦渴望。有了路,人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迎来了更多的融合,所以纵然道路漫长严苛,有勇气的人总会坚持下去。在喜马拉亚山脉的这条长路上,霆雷履行了自己的使命,既作为村子的首领也作为家族的首领,卡玛懂得了尊重自然的意志,诺布看清了自己的选择,帕桑迈上了成为酋长的第一步,佩玛再次拥有幸福...... 听到诺布再被问到为何要离开寺庙回答说“要选择最难走的道路”,众人不禁莞尔,然而这也许就是勇者的人生,惟有知其不可而为之,才不罔此生。

  作为摄影师出身的Jacques Perrin,对画面的驾驭当然是不言而喻的。这部电影没有特技,没有取巧的情节,只有藏地人民纯真而坚毅的眼神,和绵延不绝的喜马拉亚山脉。每个人心中对于喜马拉亚,对于藏地都有不同的演绎,这是一个生活在法国的瑞士人眼中的藏地,并花费了8个月时间镜头呈现给我们的。所以,这样的喜马拉亚纵然不是完美,却已足够。

  《喜马拉雅》影评(三):世界尽头 生命可畏

  2016年5月19日上午,我在爱奇艺网搜了《喜马拉雅》。影片以喜马拉雅山脉为背景,讲述一个村庄靠买盐生存的一段历史村里运盐的老头人、新头人的命运交错、悲欢离合,一切看起来是那么地平静自然、有章有法。

  村子里的人几乎与世隔绝,靠年轻人将本地产的盐运出去卖掉,换来最基本的生活物资。也许他们想要的只是在顺应神灵指示的前提下,努力地活着。一切看起来是那么地熟悉,因为我也多年生活在西藏,知道这里的河流山川气候条件、民居村落;但又那么地陌生,虽然在此工作生活十余年,但并不了解本地的文化宗教以及藏族人的性格习惯

  影片开始,牦牛群气势磅礴地从山上奔回村子,但没想到的是,运盐老头人天尼的儿子意外身亡。没有过多地渲染悲伤,天尼的家人平静地接受死亡的事实,在诵经、祈福、天葬等仪式中,送走年轻的生命。此时,老天尼的悲痛、猜忌、倔强血液里流淌,他不愿意把新头人的位置交由卡马。在喇嘛占仆后,决定自己重操旧业,带领村里人和牦牛队伍运盐,然而几乎没有人响应他,唯有他的孙子、儿媳妇、小儿子以及几个年迈的老友默默支持他。在我看来,这就足够,他是幸福的。

  他步伐矫健、声音洪亮、性格强势,也许天生就是领头人。为了超过提前4天出发的卡马队,他带领大家冒险翻越恶魔山路。这一次,他成功了,也没有半点松懈,依然按照神的旨意,在稍作休息后继续赶路,避免暴风雪肆虐。除了卡马,其他人都追随了天尼的步伐。唯有卡马,他相信自己大于相信神灵。途中,牦牛群和人们依然没能躲过暴风雪,他在帮助大家走出雪山后,自己却撑不住了,倒在了漫天风雪里。好在卡马并没有那么固执己见,追随了他们,亦或是在山那头更猛烈的暴风雪中生存了下来。当他看到躺在风雪里的老天尼,义无反顾地背起他,艰难地走出死亡禁地。

  老天尼被救活了。他们继续赶路,走到了群山之顶时,老天尼从怀里掏出洁白的哈达,交给卡马,认可他是新头人。这时,天尼像是释然了自己的生命,愿意待在群山之顶不走了,这里是属于他的,他是属于这里的。看到他不愿意身边的人救他,不愿意别人干涉他的生死;看到他的亲人朋友,甚至年幼的孙子都能坦然面对他的离开,顿感生命的渺茫,顿生敬畏之感。

  这是我第二次写影评,过多地叙述了老天尼,但心里也惦记着片中每个有血有肉的人,勇敢自信、有担当、有情义的卡马;坚强、善良母亲可爱、勇敢的孩子细腻、虔诚的弟弟……

  《喜马拉雅》影评(四):关于

  天葬的画面

  卡帕的尸体被弯刀跺成数块 秃鹰在低空盘旋 清楚的看见它们尖锐的啄和眼

  沉默高远的天空 光线充沛风声呼啸

  人们手捧彩色花纹的皮鼓 围着尸体起舞 默念经文

  古老又神秘的仪式

  雷霆的大儿子卡帕死去

  而二儿子八岁就被送去喇嘛庙 是个画师 缺少力量经验

  年迈的雷霆只好自己领队 带着孙子帕桑 翻越雪山 去另一个村镇用盐换取粮食

  可最后一刻二儿子坦尔布赶到

  雷霆问 你为什么要来

  坦尔布祥和地笑 佛说 当你面前有两条路 选择难走的那一条

  为了追上卡玛的队伍 雷霆决定越过悬崖峭壁上的恶魔之路

  队中的老人面面相阙 神色惊恐

  一人说 雷霆 你疯了么 经过那条路 会惹怒恶魔的 我们全都会死

  只有帕桑肆无忌惮地笑 我们会遇到恶魔吗 哇 真的恶魔啊

  他的眼神明亮

  分不清是凌晨还是傍晚

  惨白的天

  灰蒙蒙的雾

  风声尖利咆哮

  人和牛群在几近垂直的陡坡上艰难地行走

  只是小小的一串黑点

  在大自然面前 被衬得多么渺小

  雷霆和帕桑坐在高处

  头顶广阔无垠夜空

  蜿蜒流动的银河

  雷霆指着其中最亮的一颗星

  看到那颗星没有 帕桑

  它像心脏一样跳动 它是指引我们的星

  你要记住了

  十天之后

  暴风雪

  耗牛一头接一头死去

  人们逐渐体力透支

  雷霆回过头坚定地说

  一定要走下去

  不能回头

  相信我

  我是雷霆

  征服过雪山的雷霆

  一人无奈地说

  可是你老了呀

  。。。。。。

  卡帕对雷霆说 有时候我真希望你是我的父亲

  雷霆摇头

  你我太过相似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才不能成为父子

  。。。。。。

  哎 不用我多说 反正很棒的一部片

  《喜马拉雅》影评(五):喜马拉雅,美丽的画面,动人的音乐,并且,还不仅如此

  超级喜欢里面的音乐,但是我在单独听这个原声音乐的时候,周围的人往往会问:这是什么寺庙音乐吗?

  昨天又刚看了一遍,当老头人冒着风雪登山的时候,画面中一个倾斜的山坡,人,牦牛,逆光,长镜头,然后白色烟雾飘如画面中,人和牦牛一下子成了剪影...

  这部电影没有像好莱坞电影那样,拍摄异族原始人,妖魔化、神秘化那个人群,也没有走向商业化,让演员们穿上怪异服装同样演绎成套路的商业片情节。导演对这样一个异族的理解真的很深刻,据说导演在尼泊尔生活了20年。

  我们可以来想象,如果拍摄这样一个题材,应该是什么样的情节呢?爱情?争夺经济利益?阴谋?谋杀?恐怖

  在这样一个更接近自然状态的人群中,爱情也好,阴谋也罢都无法深刻的反应这些人。导演选择了一个很本质的题材:部族的领导权。而这并不是单纯政治争权夺利。部族的领导权意味着生命,在那样的环境中,错误的领导直接会导致死亡,领导权意外着生存,不能带领人们卖掉盐,就没有粮食吃了。领导权直接与运盐出山的事件联系在一起。

  老头人与年轻的未来首领之间的矛盾,是故事的主要矛盾,这并不是好人坏人的斗争,老头人和年轻的首领都要面对着来自自然的威胁,而群山又是他们的朋友,他们的神。

  《喜马拉雅》影评(六):om mani padme hum

  藏民卖盐换小麦的故事,平凡而简单。每个场面都是恢弘、壮阔的。“那里有清蓝的天、圣洁白雪、巍巍的高山、金子般的麦浪,更有那天地之间的生灵——尼泊尔地区坚韧民族(Dolpo)。他们有凌乱的发辫,古铜的皮肤上燃烧着红色的生命之火,眉间凝聚着铁一样的意志,青白分明的眼肆无忌惮地看着远方的群峦,带着野性十足的自信与勇气。”

  音乐非常赞,藏音梵语,那是来自心灵声响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次音乐的响起都是很自然,与当时的场景水乳交融

  人的生存是卑微的,总在细小平常甚至低贱的劳作中求得口粮。这两个卖盐队再途中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艰难,迎接暴风雪的肆虐,跨越险峻的山路,每个人都筋疲力尽,忍受饥饿才能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但如果你要选择一条路去走,那么就选择最难的一条。一个真正的头人开始就要有反抗精神,在自然面前人类是那么的渺小,但人类又执着,人类的顽强的精神是可贵的。天尼那种旺盛生命力,与自然较量的顽强意志不禁让人想起《老人与海》中的奋力抵抗到底的老人,他的倔强,闪耀着神灵般的光辉。天尼在山谷中充满力量的喊声,会让人和牦牛都低下头;在艰难险阻面前,在退缩的人群面前,他吹响的号角是:“我是Tinle,我会征服雪山的!”

  经历了那些苦难以后,人就能得到解脱。每个朝圣者都是这样攀山越岭、历经苦难地向神表示自己的虔诚和修行。生活在最艰难的边缘的人,信仰越坚定,他们身上有一股另人震撼的力量,淳朴、坚定、顽强而又纯粹,与文明社会各种各样的物欲与自私对抗着。

  盐会说话吗?在卡马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他更相信我们存活至今,我们要感谢的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而不是神。他更相信人类的力量,就像文明社会里的人一样相信人类可以征服自然。但其实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我想这也是 雅克.贝汉要传达的主题。“只有如此贴近自然的人类,才可以极富经验地窥探到自然的秘密。在这个天然的山脉之族中,人类的常理性判断丧失了价值,最可贵的原始本能首当称雄。大概正是这种“真”,使人类学家和本剧导演眷念到入迷的吧。”

  如果用心感受牦牛的韵律,你就会知道路怎么走。

  如果用心去感应群山的指示,你就能比其他人看得更远、更清。

  如果仔细聆听神的启示,你就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什么时候该走。

  我相信信仰的力量,相信神的力量,虔诚的人能够受到神的保佑,得到神的怜悯和原谅。很多东西都无法用科学来解析的,像人死去了以后,身体会轻了21g,每个人都是这样,科学如今都无法对此事作出解析,这是灵魂的重量 ,灵魂离开了肉体,去到了另外的一个地方,不肯喝鬼汤的灵魂始终游离在人间,让这个世界充满温暖,让人觉得并不孤单。如同相信灵魂的存在一样,我也相信盐会说话。

  “当天尼将自己的儿子拉巴的内脏掏出,血淋淋地洒向贪婪的秃鹫时,他的心中该是充斥着满足的快乐,他的儿子和苍天大地融为一体,又幻化为自然的一员,这是人神共鸣天人合一之举,这一点,就是文明社会视之蛮荒的举动,却最真切地冲破了生死之限,成为最自然的殉葬方式。”当天尼知道自己熬不下去的时候,他会渐渐地离开在前进的队伍,不拖累队伍的前进。死亡是极其自然的过程,没有过多的悲伤,让天尼躺在群山中,这是他想要的,他会到达天堂的。

  《喜马拉雅》影评(七):高原上的单调、浓烈

  —————————

  寒冷、山丘、雪峰、牦牛,都是苍莽高原的部分。少了城市的霓虹,火树银花,亮眼的玻璃外墙,少了季风地带的青青松柏,郁郁阔叶。

  高原的母体无疑是单调的,望不到边的苍穹,看不到边的山丘,数不尽的牦牛与苍鹰、秃鹫。只是,当你静谧时若像观察一张落叶的跌落来观察他,便能感受他带来的浓烈,冲抵心脏的门墙。

  在最干燥的季节,牦牛驮着盐袋在赤裸山麓上前行,泥土伴随着牦牛的走动漂浮在半空,降落在山谷、土墙、牛粪墙,放牛藏人独有的大手干燥又粗糙,挥动着掷石鞭、哼唱赶牛诀向牛栏涌去。这里水很少,电不足,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枯燥与贫瘠,但藏人天生懂得滋润生活。他们将印刻着经文的七彩风马旗悬挂在山顶、河畔、路沿,他们将各色头绳系入黑发鞭子,镶嵌蜜蜡或绿松石的耳坠子,他们出家穿上鲜红的袍子、戴上硕大的僧帽……当你转身远望,山谷间戴收割的青稞波动而泄露整个空间的温柔。

  这是关于喜马拉雅南麓的单调与浓烈。

  看过高原的春秋,春的草是水分增长的黄,而秋是渐失水分的黄,春的风是冷中带暖,而秋是暖中带寒,春的水是冰里化水,而秋是水中结冰。高原的春秋,老让人想起“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但这景象只在黄昏的光影中如梦如幻的出现。

  看过高原的最夏,放松肌肉与肥肉倾躺在弥漫着草香的山坡,在午夜时分记录卫星移动的轨迹,捉流星拖过的尾巴,指认漫天星河中的猎户座、仙后座、北斗星……若是碰到了月中,就观看一场月亮与星星的追逐,当一轮圆月从远方的山丘后缓慢升起,云层退散化为大千世界万物廓形,繁星由近及远的收起光辉……在春风沉醉的夜晚适合来一壶酒,不会显得太矜持。

  最想看高原的深冬,想应该自己能为贪图美景而忍受刺骨的寒冷。大雪覆盖了远方与云层,也覆盖了屋顶与草原。想去看,那在茫茫雪原中凸显的萨迦三色——红、白、蓝的墙身,那在飘落白雪中行走的红衣喇嘛,还有早已冰冻三尺的海子。整个世界都是安静的,好像大声呼喊也只有自己的回声在山谷间回荡。是不是可以在雪原上跑到呼气成团,四肢酸软而仰卧雪堆,伸手间只见阳光穿透指缝的血红,听心脏中传来与未来的对话。

  而这,是关于川西高原的浓烈与单调。

  《喜马拉雅》影评(八):喜马拉雅的灵魂

  我一路陪伴他们完成了这场神秘且古老的旅途,我们一同见证了许多了不起的时刻,穿过恶魔之路时的惊心动魄,仰望满天繁星时的虔诚,穿越暴风雪时的坚韧与勇敢,当众人成功地到达了终点时,新的头人诞生了。天尼,部落的老头人,不论是他的固执,还是他的胸襟,都像极了这片群山。他是一个伟大的老人,在这场他的最后一次征途里,他像一个年轻人一样英勇顽强,他没有让时间夺走他一丁点儿的勇气,可以说他是战斗到最后一秒钟的英雄。在他临去的一刻,他认同了卡马,这个在脾气和勇气上几乎和他一模一样的年轻人。死亡什么也带不走,暴风雪后又是无边的晴朗,新的希望开始在卡马的眼中闪闪发光。

  喜马拉雅,从儿时起就如同神话一样的名称,他以恒古的光芒洗涤着这里的人们的灵魂,他们是群山的子民。在他们身上,你可以看见这千年来不曾变化的辉光,那是如同群山一样恒古不变的原始的灵魂之光。丢失了灵魂的人,只要来到了这里,就一定可以在山灵的呼唤中重新找回自己的灵魂。这里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任凭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这里的风景依然辽阔而古老。

  经历了这场旅途后,我想我开始明白了些什么。衣食无忧之后,人开始陷入一种漫无边际的狂想之中,这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当置身于这一片漫无边际的追逐时,或许已经失去了更多。人本来的追求是什么,心灵四处奔波后又回到了这个问题上。喜马拉雅山里的居民或许可以给出一个无声的答案。他们每年在入冬前,都要赶着成群的驮着盐袋的牦牛,翻越重重群山,到另一个部落去交换粮食。这是他们世代以来的生活方式。为此他们要学习和群山进行交流,这就是他们的生活。这就是人类的生活。当你看见他们虔诚地仰望那片无垠的星空时,难道你不会去认为,千年之前他们也是这样生活的吗?

  休养生息,以满心虔诚仰望头顶的星空,脚下的大地,身边无数的自然生灵,这就是人类生存的意义,这就是生存本身。

  《喜马拉雅》影评(九):来自雪域的感动

  还是张老师给的我这个片子,原来是著名的《天•地•人》三部曲中的“人”,与《迁徙的鸟》和《微观世界》一样,是法国制片人雅克•贝汗的作品。画面美得让人不敢相信,这竟然是纪录片。这是十分复杂的故事,包涵了太多的元素,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但或许是画面太美了吧,看这片子的大多数时候,我都惊叹于雪域高原的美景和讲究的摄影镜头,以至于没有全身心地投入这个故事。不过到了最后,老头领在临死前把位子让给了反叛传统的年轻人——这个他一直不喜欢的年轻人,在最后一刻,他们达成了理解。老人可以安心地归于雪山了,新头领说“我们才汇合,不能就这么分开”,老人说“我们始终在一起”。听到这句,我突然抑制不住地难受,不知道为什么。老人死了,他的儿子——一个喇嘛,在他身边诵经,在诵经的声音中,电影结束了,但这声音,却在我耳边,久久不散去。

  《喜马拉雅》影评(十):这是人 山 神的成功

  村子的头人不幸在运盐的途中去世,他的好朋友遭到了老头人的质疑,一场年轻人和老人,新生力量和老去的力量开始了较量。。。。

  电影中的卡玛寓意为星星,卡玛不相信占卜,他用自己的意志做事。村里的老人则事事小心延续着千百年的占卜传统,听从神的意志。老头人倔强地带着一行老人妇女和未来的头人才人追赶前去的卡玛一行年轻人,走过魔鬼居住的湖边,终于赶上了卡玛。卡玛深深觉得不可思议。老人在晴空万里中看到了暴风雪即将来临的信息于是继续赶路,而卡玛决定留下休息人马。暴风雪不期而至,老人落在了队伍的后面,幸而被卡玛所救。卡玛最终赢得了老人的认可成为了酋长,而老人也在那茫茫雪原找到了归宿。

  在电影中有几个场景值得为之落泪。

  老人一行遇见的朝圣者一家,牵着一只小山羊,年幼的孩子手里拿着一朵花给山羊。次仁问爷爷什么是朝圣者,爷爷说,信仰宗教的人就会这样翻越一道道的山。朝圣究竟是什么,宗教到底为何物,人的心是什么,灵魂是什么,这难以解释,也无法回答。也许,朝圣就是这样,不问为什么,带着一朵花穿越道道险峰,到达目的地,他们,不问为什么。

  穿越湖边小路时候牦牛掉入蓝色的湖泊。爷爷宽慰大家说,两袋盐,一头牛,当作献给魔鬼的贡品。这里的魔鬼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恶魔或者鬼怪,而是藏族文化中对于类似山神,湖神,土地神一类。他们并不是神也并不是魔,而是守护地方的守护神,如果人们破坏了自然,会遭到守护神的惩罚。正是对山水湖,对一切美好自然的敬畏,藏族人才能在环境恶劣的高原一代代地生存下去,这是生存之道,更是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小儿子僧人在作画时告诉颜料师,这不如昨天澄澈,颜料师抱怨将无法如期完成壁画。僧人说,这不是我们决定的,是神决定的。神来决定一切,这是僧人的世界。事情的完成,是神的旨意,需要僧人的手去画出神的心,用神的心来保护平凡人的心,用平凡人的手去耕耘来供养僧人和寺庙。这就是高原的生态平衡。

  最后让我感动的还有老头人和他的牦牛之间的感情,一路上老人不停和牦牛说话就像是自己的老友一样,这是在藏区普遍的情况,人总是会给牦牛和羊取名字,然后就像某种不存在的契约一样,人和动物成为互相照顾的伙伴,值得注意的是,老牛的名字老噶普意思是老白,哈哈,正是牦牛的颜色。

  这是一部将无尽的力量蕴藏在平实的话语和质朴的镜头中的电影,表面上雪山茫茫沉默寂静,但蕴藏着摄人心魄的力量和美。奥斯卡最佳外语提名是实至名归。感动,感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喜马拉雅》的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