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是一部由英格玛·伯格曼执导,毕比·安德松 / 丽芙·乌曼 / Margaretha Krook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之前有个网友问了我看了这部电影的感受,我就在电影结束的时候,考虑到了这些:
我觉得没有什么比他片子中的话更能清楚明白的表达他所想表达的意思了,所以,我把这三段话记了下来。
“还记得你曾问我,我知道婚姻意味着什么吗?......你曾经告诉过我,我们间的交往,就像两个天真的孩子一样,用善意和最好的动机。但是,却被我们只能部分控制的力量统治了。”
“无望的噩梦、不是表面的,而是本质上的。每个梦醒时分都在警惕。别人怎么看你和你究竟是谁-----两者之间的战争。一种眩晕的感觉,一种最终想暴露的持久地渴望,最终被看透,被击倒........甚至被淹没.。每个欺骗的谚语、每个虚假的表情、每次苦涩的微笑.......自杀?那是不可思议的,你不会那样做。但是你可以沉默和静坐。这样,至少你不用撒谎。你可以把自己封闭起来,把世界关在门外。这样你无需扮演任何角色,做任何虚伪的动作和手势.......你是这么想的。但现实是残酷的,你的藏身之处也不是那么密不透风的,到处都充斥着生活的骗局--------你不得不做出反应。没人在乎,你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那是在剧院里才变得重要的事,或者甚至在那里也不是。你的毫无生气已成定局,我能理解,而且很钦佩。我想你该在这件事平静之后,在扮演这个角色------直到人们不再感兴趣,你便可摆脱了......就像你摆脱其他角色一样。”
“正如我们知道的,自身固有的焦虑,我们所有破碎的梦,莫名的残忍,对死的恐惧,以及对俗世痛苦深刻的洞察,已经破灭了我们超凡脱俗的希望。我们内心抵抗黑暗、以及沉默的信仰和焦虑的呼声,是我们孤独和恐惧最好的证明。”
最后,我想说,世界本来就是荒谬而虚无的,我也不知道是该在这样的虚无中做积极的努力,还是确实是永远的无法摆脱虚无和荒谬-------虽然我内心里面似乎是更相信后者,但是我想到死亡还是会有无限的恐惧。所以,即使可能摆脱不了荒谬,即使我知道自己不会在这样的荒谬中作多么积极的努力,还是没有勇气离开这个荒谬的世界。至于片子的结局,是的,我想正如你可能想要告诉我的那样,最后他们并没有从荒谬、孤独、恐惧的“假面”里面挣脱出来,只是痛苦的、做了无可奈何的,勉强的积极的努力。突然就想到之前有一次很迷茫的时候跟一个朋友聊天,聊到最后,无可奈何,就只能自欺欺人的说:“还好,这次迷茫够了,以后就不会再迷茫了。”然后朋友,看着我,沉默的看着我,看了足有5秒钟,然后说了一句:“你以为你以后就不会被困扰了吗?”他是看得很清楚地:这样的困扰,永远都不会消失,而我们所有的解决方法,对自己的宽慰,都只能是暂时的止痛药。但是,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对这个世界有留恋,正如对未来有恐惧一样,我们对死亡有着更大的恐惧,所以就只能姑且活着。
当然,这是我的懦弱。
《假面》影评(二):沉默的真实
看到时候我就在想,这么晦涩的电影之前只看过一部,就是<<第七封印>>,看完之后百度了一下<<第七封印>>,果然也是伯格曼老先生拍的.和<<第七封印>>相比,本片少了很多宗教色彩,但是在心理描写上却到了另一个高度.
故事很简单,护士埃尔玛在一个乡村别墅里照顾一个拒绝说话的女演员伊丽莎白,期间以两人的矛盾和关系变化作为主线.故事明确,主题却表现的很晦涩,但是如果仔细看的的就会发现院长在19分钟的时候就说过这样一段话: 你以为我不明白吗,无望的噩梦,不是表面上的,而是本质上的……别人怎么看你和你究竟是谁……自杀,那是不可思议的,你不能做到的,但你可以沉默和静坐,这样至少你不用撒谎,你可以把自己封闭起来把世界关在门外,这样你无需扮演任何的角色,做任何虚伪的表情和手势。你是这样想的,但世界是残酷的,你的藏身之处并非密不透风,到处都充满着生活的骗局.
这句话明细的点出了主题,伊丽莎白作为一名演员,每天要扮演不同的角色,生活在虚假之中,时间一长就会产生本质上无望的噩梦,不明白别人看到的到底是本我还是表明的自己,面对这种困境,主角却没有自杀的勇气,于是就选择了沉默。
这个只是电影的设定,护士埃尔玛的出现才把故事引上了主题,面对伊丽莎白的沉默,埃尔玛依旧是敞开心扉,主动和伊丽莎白说起自己过去的不堪,这时候就产生两人生活的契合点,随后电影中也出现了半夜伊丽莎白来到了埃尔玛的房间,两个人脖颈缠绕,宛若合二为一。这里预示着两人之后的融合,埃尔玛从此变成了伊丽莎白的另外一面,两人的冲突也可以理解成伊丽莎白内心的挣扎和狂暴,但是不论怎么样两人的融合已经开始。但这个时候,她们两个的相合,只是表面的现象。我们可以注意到,在埃尔玛向伊丽莎白倾诉的那场,她为了找火柴做坐到了一张桌子上。桌子在一张凸起的台子上,前景是四根柱子,将她框起来。这一切就好像是一个构造好的舞台,而伊丽莎白则像观看一场演出一样凝视着埃尔玛。她们都未真实的认识到沉默的意义。埃尔玛将沉默视为了巨大的安全和爱,而伊丽莎白却以为沉默真的使她达到了对抗虚假的目的。
而两人真正的重合在埃尔玛与伊丽莎白丈夫的一段戏中真正体现出来了。这段戏中伊丽莎白一直出现在镜头当中,如果硬要说伊丽莎白的丈夫错把埃尔玛当成伊丽莎白也太说不过去了,而且戏中埃尔玛叫出了一句话“别管我,所有的都是欺骗和谎言”,这句话道破了伊丽莎白和丈夫婚姻的真相,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在两人的融合的过程中,埃尔玛渐渐变成了伊丽莎白真实的一面,即伊丽莎白平时所不敢展示的自我。
后来,埃尔玛质问伊丽莎白的话就是真实的自我对自己的质问,埃尔玛步步逼问,伊丽莎白愤怒又纠结,但是不管怎么样,到最后两人的脸还是拼接在一起。
到了影片结尾,两人在激烈的争吵之后,最终导演还是用了一个镜头表现了两人的融合,这是一种和解的表现,这个世界我们难以抗衡,唯有将就。
《假面》影评(三):一张面皮—自我形象的建构
伯格曼作为意识流电影的先驱,对于刚开始接触的人来说,有点儿适应困难,既诡异,又感觉神神叨叨。【特别是假面,看完晕晕乎乎的】所以个人觉得入门级选手应该选《处女泉》《野草莓》
——啰啰嗦嗦的分界线——
模糊地记得开头是一段“无意识”的帧剪画面组接,钉子不断地被钉入人的手掌、牛还是羊眼睛的特写、割破动物喉管放血、不可描述之物的闪现,最后倒计时,进入正片。意识随着人的手开始不断游走,直至最后时间的结束。痛苦和挣扎由可见的手,到眼睛再到鲜血喷薄和最后的勃发,一切瞬间得到释放,流动结束。
正片
伊丽莎白和阿尔玛是病人和护士的关系,治疗前期一切安好,随后俩人到私人住宅疗养,从这开始进入正题。伊丽莎白喜欢阿尔玛陪伴,享受着观察她的乐趣,这一事实却被阿尔玛发现,两人的关系出现裂痕。在夜间,通过镜子,两人的脸由于阴影的遮盖,融成了一张新的面孔,即自我。而片名persona指的也是一张面具—荣格的人格面具。当伊丽莎白和阿尔玛融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存在,既社会又个人。
伊丽莎白因为演戏而失声,是心因性而并非生理性,因为她厌倦了扮演别人,所以她以不说话来摆脱外部世界对她的形象塑造,表达自己本真的存在,是一种自我觉醒的尝试,但她的身份已经在社会固定化了。这就是个人在社会互动中,与之妥协形成的客我。
伊丽莎白喜欢阿尔玛的陪伴,因为她纯真开朗,甚至将自己曾经的不堪吐露出来,不受规则、社会的约束,展现的是一个毫无保留的真实的存在。这便是个人想要释放的原本的存在—主我。
而两人之所以会产生矛盾,也就在于社会对个人施加了期望,自我在如何展现自身形象的过程中产生冲突,不知该如何表现。
在人的这具皮囊里还有着思想的交锋。
《假面》影评(四):黑夜里的迷宫
探索人的心理的电影,竟然可以拍得像恐怖片一样背脊发凉,除了拍摄手法,还有影片很成功地展现了人的内心世界的确像黑夜里的迷宫一样让人害怕。(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这样让人害怕的迷宫!)看完很难说清到底该如何诠释它。读了几篇正经的电影评论,发现不同人从完全不同的角度以很专业的语言来把电影分析得头头是道,不由得要问:难道导演拍电影之前就把各门派的心理学、标号学、哲学理论都学得那么透,再刻意把这些含义拍进电影里去的吗?我想多半导演是不会那样拍戏的,不然该当学者去了,哪有时间拍电影。这就是艺术优越于科学的地方,它可以用很小的载体来体现很丰富、很复杂的东西,而且相比干巴巴的理论,它更加震撼人心,让从未接触过以上学科的人也被吸引去了解、体会,或者什么也不用去学,在潜意识里就留下某种认识。很想再看一遍这部电影(因为看的过程大部分时间是半蒙着眼睛的),过一段时间吧。
《假面》影评(五):Persona
在看《假面》之前我不知道它的英文名,今天看到了是PERSONA,也许这个英文词对这部影片的解释要贴切得多——the way you behave when you are with other people or in a particular situation, which gives people a particular idea about your character.
我认为这部影片实质上,就是Elizabeth在主动与现实的对抗中,由演员成为了沉默不语反抗者,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persona;Alma不断受Elizabeth影响,亦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persona。影片一开始Alma以一个阳光积极年轻的护士形象出现,不过她在照护Elizabeth之初就说自己可能在精神上无法胜任这份工作,已经预见她的精神世界会被影响,被改变。Elizabeth始终一言不发,Alma开始喋喋不休,甚而暴露自我。另一个迥异的persona的源头都是自己曾经难以释然的“罪恶”,于Alma是曾经的放荡行为,于Elizabeth是对于孩子邪恶的念头。当Alma作为故事讲述者的时候她们惺惺相惜,但当她发现Elizabeth把自己的放荡告诉第三者,她的性格中阴悒的一面开始显现;为了在痛苦中获得内心的平衡与安宁,她开始不断逼迫Elizabeth开口讲话,此时她已经开始在向Elizabeth的人格靠拢;在Elizabeth的助力下,Alma半推半就地成为Elizabeth,与她的丈夫做爱,在Alma与Elizabeth两种人格之间挣扎;直到那段重复两次的对白,第一次是Elizabeth的面孔,第二次是Alma的面孔,最后两张脸孔毫无违和感地组合在一起,至此两人完成了“假面”重置。正因为Elizabeth完成了对Alma的所有影响,所以影片中出现了她收拾行李,却没有她与Alma一同离开海岛的画面,因为此时的Alma已经带着是Elizabeth的人格离开了。片尾Alma依旧是影片开头那样一身护士装,做着护士应该完成的工作,但她俨然已不再是曾经的她。所以我不认为片尾Alma一个人离开了海岛,就说明这部影片是反映一个人的两面性。
这次东横伯格曼系列观影,是我第一次看伯格曼的影片,从上周的《生命的门槛》,我开始喜欢上伯格曼,喜欢上他的讲述风格和内容。我无比庆幸看伯格曼的第一部电影是《生命的门槛》,令人引起共鸣而不至于艰涩难知。如果第一部就是《假面》这样含义千万重的影片,怕以我浅薄的知识不知是否有继续看下去的勇气。
当然,我对影片中很多镜头画面依然不解,例如那些怪诞的戏剧画面,例如那不断被钉进钉子的手掌,还有小男孩读的那本书究竟是什么(应该去问下瑞典同学),当然观影本就见仁见智的一种思维过程。况且能让我读懂全部,那伯格曼还怎么称得上大师呀~
《假面》影评(六):沉默之后
《假面》是目前为止看过的伯格曼电影中最晦涩的一部,这部片子中包含了太多的符号和隐喻,以及导演的纯个人经验,也许是因为被放置的元素过多,八十多分钟的片子显得多义而复杂,但无论如何,它仍然是具有无穷魅力的,这魅力之一也来自解读的多种可能性。
一、表层:关于故事
(一) 她爱她
艾玛喜欢伊丽莎白,而且,她的沉默让她们的亲近成为了可能,艾玛说:从未有过任何人这样听我说话。她一直在滔滔不绝地诉说,伊丽莎白用微笑和温柔的抚摸回应着她。终于有一天,艾玛讲了自己的罪恶的隐秘,一段懵懂无知时的荒唐滥交,她为此感到羞愧,后悔,而倾诉之后的眼泪似乎能洗清这些不明不白的罪恶感,伊丽莎白的沉默是如此固若金汤,如此安全。她们是这么亲密,艾玛说,以前看伊丽莎白演的电影,甚至幻想过她们是同一个人。夜色深浓时,艾玛依稀听到伊丽莎白提醒她不要在桌上睡着了。这是伊丽莎白第一次跟艾玛讲话,她却以为只是自己的幻觉。次日沙滩上,艾玛向伊丽莎白的求证被理所当然地否定了。但是深夜的白纱影中,是谁轻轻走来?她们在镜前相互抚弄头发,你是你吗?我是我吗?你是我,我是你。这感觉真好。
(二) 她恨她
她们在岛上住得怡然快乐,不知世上寒暑,有天,她要去城里,顺便带上她寄给医生的信,信刚刚从打字机上取下来,甚至没来得及封口。艾玛大概从不觉得伊丽莎白的沉默是个问题,但是她也不是不好奇的,她很想知道那沉默背后的东西,尤其是在有机会的情况下。于是,在滴答的雨声中,她读到了“真相”,原来,那些温柔的笑容都是冷酷的观察,原来,伊丽莎白一直只是把研究她当成“一件有趣的事情”,艾玛所想象的那些温情,理解,宽容,都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一个平衡的小世界崩坍了,两个人的相处慢慢改变了味道,艾玛仿佛无意地在门口留下了一块玻璃残片,等待着伊丽莎白踩上去。她开始请求伊丽莎白讲话,当她仍然只能面对沉默时,沉默也变成了冷酷和拒绝,甚至她的笑容,都只是嘲讽。温情脉脉的抚摸变成激烈的扭打,当艾玛要把沸水泼向伊丽莎白,她终于说了第二句话:不要!
伤害之后,彼此的隔绝和冷漠让艾玛放下尊严请求伊丽莎白的原谅,没有和解和宽容,艾玛独自面对着夜晚的大海的虚空。
(三) 她是她
她不能忍受隔绝与拒绝,象伊丽莎白当时做的那样,艾玛来到沉睡的伊丽莎白床边,她可以如此安全安静地观察她,接近她,如同原来伊丽莎白观察她那样,“我看得到你额上细密的皱纹,你脖颈上被掩盖起来的伤疤。”我是如此了解你,于是,我们又不分彼此了。
艾玛听到有人叫她伊丽莎白,那是伊丽莎白的丈夫,她不由自主地去抚摸他,象真正的伊丽莎白一样和陌生的男人互诉衷肠,甚至上床,然而,她还是清醒了,她是艾玛,她不是伊丽莎白。但是,伊丽莎白的沉默已经失效了,艾玛已经看到了沉默之后的东西,她厌恶自己的孩子,希望他死掉。在艾玛讲述的伊丽莎白的故事中,她们的脸终于合二为一。
你不是你,我不是我,你是我,我是你。这感觉真的可怕。
最后,她们和解了,病房中,艾玛说,跟我说,没什么。伊丽莎白说,没什么。这是她的第三句话。
没什么。一切都消解掉了,没什么,那些温暖,那些伤害,不过是一场梦,不过是一个电影。
二、隐喻:关于电影
伯格曼原来给这片子起名《cinematography》,里面有很多关于电影的暗示,片头的二格动画,恐怖片片段,片尾处忽然出现的坐在升降机上的导演和摄影师的画面。都在告诉我们,这是一部思考电影本质的作品。在两个人物之间,似乎也隐喻了一种关系——观众和电影的关系,一直在讲故事的艾玛是电影本身,而沉默的伊丽莎白是坐在黑暗中的观众,她只有“看”这一个动作,但不表示她不带有任何评判,艾玛将自己想象成伊丽莎白,她才有了新的生命力。那无数的故事的可能性提供的生命力。伊丽莎白的沉默通过艾玛的故事发出声音,她最后发现,艾玛知晓她心底最隐晦的秘密,艾玛揭示了她的生活真相,让她面对她不敢直面的自我,她在艾玛的面孔中,看到了自己的面孔。
电影是生活之梦,所以片中的主人公总是从一个个梦中想来,似幻似真,梦境,既是讲述故事的工具,也是现实欲望的曲折反应。梦境无需合理,梦境中有无限可能。一个人可以变成自己渴望了解的那个人,代替她生活,代替她忏悔。
三、主题:沉默和面具、恐惧与黑暗
沉默是一种拒绝和反抗,如同医生所说:你可沉默和静坐,这样至少你不用撒谎, 你可以吧自己封闭起来,把世界关在门外 ,这样你无需扮演任何角色,做任何虚伪的表情和手势, 你是这么想的,但现实是残酷的 ,你的藏身之处也并非是密不透风的, 到处都充斥着生活的骗局,你不得不做出反映 。没人在乎你是说实话还是撒谎, 那是只在剧院才变得重要的事 ,或者甚至在那里也不是。
沉默也可以变成一个面具,一个容器的面具,当伊丽莎白以沉默来拒绝他人的地狱时,她的沉默却成了艾玛的陷阱和地狱。有人就一定有交流,有交流就一定有判断,误解,伤害,不管是充斥了话语的喧哗,还是坚守着沉默的无声。人在人的世界中生活,痛苦无可逃避,世外桃源只是想象。
五分钟片头,动画,恐怖片片段,停尸间的老人,被屠杀的羊,被钉的双手,黑色的蜘蛛,我倾向于相信那是伊丽莎白关于恐怖的印象,所以片中,当艾玛企图用玻璃碎片来伤害她时,那些片段又快速闪回了一次。伯格曼在片头堆砌的那些画面,很多来自个人经验,从这个角度讲,似乎片中的伊丽莎白是导演的变身和缩影,虽然片中说台词的是艾玛,但伊丽莎白也在讲述,她的讲述方式是非语词的,她所使用的语言是电影的语言。
出字幕的时候,那些沙滩,石块,是电影中伊丽莎白生活的环境中的东西,导演的经验和主人公的经验重合了,这也验证了伯格曼实际上是在让伊丽莎白成为影片真正的叙述人。
《假面》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阐释空间,每一条解释的路径都风光无限,但也许伯格曼并不需要解释,他把他的感觉呈现给我们,他打开了一个世界,解放了自己,也解放了观者。
《假面》影评(七):如何面对自己的阴暗面
手法很好,一开始“惊悚”的标签让我有点害怕,但是转念一想,既然是伯格曼,那就不是希区柯克,而且镜头引人入胜,使我着迷:一开始各种镜头片段穿插,导演就在告诉我们,这不是一般镜头的片子,他将会在这里实验。于是片头出现许多在我看来很有试验性的镜头,长时间的停顿镜头,细节的完美呈现,不断闪现的孩子和喜剧演员、日常片段的面孔,让你产生“不适感”快要忍受不住时,停止了。于是我吁了一口气。护士一开始的天真无邪,到情感的流露,爆发,脸上的皱纹和脖子的褶皱,真实的呈现情绪,到后面两张脸如此相像的交错在一起,简直叫人惊讶!很佩服这些演员。饰演伊丽莎白的那位演员,前两日在《秋日奏鸣曲》中就被她的演技震惊到,与角色完全融为一体。这次她只有两句台词,“不”、“会好的”(没记错的话),用她丰富的表情和眼神支撑了所以细腻的变化。一网友评论说,觉得这是精神分裂,衍生出另一个自己来治愈自己,代替自己履行职责,有点道理,但我一开始的理解,艾玛是一个优秀的护士,她用共情的方法迷失了自我救了伊丽莎白。因为有医生安排护士那一段,所以不认为是精分,不愿意把这些都套进去精神领悟里面。没有多余的镜头,一如《亚历山大和芬妮》(超爱这部),值得多看几次,因为片头与剧情是互相呼应的。它呈现了心理治愈的最有效的方式:共情与面对。也许艾玛会变成一个很优秀的护士,也许就此被毁。
镜头很有意思,定住的眼神到天黑,黑白互相呼应,看不懂看镜头都很享受。不愧是我大李安的偶像!如何面对自己,与自己和解,伯格曼在电影中与自己和解,李安在电影中与父母、妻子、最终在《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与自己和解,从而得到了平静。我呢?如何与自己和解,这是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2017好年!
《假面》影评(八):愈合
面部情绪的影像美感,台词对人性挖掘很棒。“生存是一个无望的梦。什么也别干,只是生存。每秒钟都保持警惕,注意周围。”
日常生活的表演性,失语症是消极性抗拒,但这却是重新戴上更厚的面具。在逃避别人的同时,逃避掉了自己。
无可辨别的自己,内心忧惧;直至认识到热爱生命,在孤独中自己抚慰自己,不断练习;不再是提线木偶,而是灵肉合一地生活在日常里。
自我抚慰,护士作为他者的自己。
台词:“你可以把自己封闭起来,把世界关在门外,这样你无需扮演任何角色,做任何虚伪的表情和手势……但现实是残酷的,你的藏身之所也并非是密不透风的,到处都充满着生活的骗局。”
“我们内心抵抗黑暗和沉默的信仰和疑虑的呼声,是我们孤独和恐惧最好的证明。”
转载:
按照影评界的共识,该片叙述的是两位女主角如何通过一个神秘的过程相互置换了身份。外表健康的Alma渐渐变得像她的病人那样糊涂多病;而被绝望(或是精神病)击倒的Elisabeth却重新开始说话并回复了正常的生活。(有报道说,该片在发行之前曾删掉过末尾的一个镜头,其中Elisabeth又登台演出,明显是痊愈了。观众可此可以推断艾尔玛已变得像过去的Elisabeth那样在绝望的折磨下说不出话了。)
Elisabeth选择疗养,即代表她決定走出病态,撕毀自己的沉默假面。健康乐观的Alma一直负责照顾Elisabeth,逐渐得多疑、情緒不定、愈來愈不正常。她們到最後像換了身份,誰是真正的病人,一目了然。整个片子看下来,两人也没有在某个幸福的时刻彼此相容。相反,经常互相折磨。
《假面》的主题是精神的暴力。在无语与话语的交锋中,有关人格置换。女演员用沉默制造了一个虚空,而护士在言语的诱惑下陷入其中,不能自拔。Elisabeth的无语让艾尔玛眩晕无力。“艾尔玛渐渐意识到自己不过是Elisabeth的另一个‘道具’”。Elisabeth只把她看作是研究对象。Elisabeth依靠Alma生活,直接吸吮着她的膏血。两个女人之中的吸血鬼、寄生虫关系。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总是充满了谎言与修饰。将自身的黑暗与恐惧掩盖在天使的面具背后,在假面之下的人们都处于一种孤离,一种不信任。以无语对抗言辞,用沉默制造一个虚空,一个言辞的黑洞,把所有言语都化为虚无——并不能证明无语比言辞更加强大,它利用了人内心的虚弱施暴,也必然招致言语的暴力。它像一个陷阱,试图诱人进入一种以沉默者为主导的语言体系——通过TA晦涩的行为语言。人人都有一部分假面里的思想,假面一经修饰戴起来便肆无忌惮。
《假面》影评(九):伯格曼的存在主义谜题
首先,在伯格曼的电影里,总是存在着这样一个角色的,他/她冷漠、与他人疏离、拒绝交流、有时甚至显得无情。《野草莓》里,是垂垂老矣的教授,《犹在镜中》里,是扮演父亲的作家,《第七封印》中,死神一方面继承了这种属性,另一方面也结合了传说对他的描述。而在《假面》里,毫无疑问就是女病人了。
那么,伯格曼对于这类人是怎样的态度?我认为,他想要做的只是“呈现”。呈现人类在自身的属性之下,那些意识到父亲、教师、妻子种种社会角色,都不过是人类自身塑造出来的“意义”、“假面”。这种假面一旦被戳穿,人类又究竟为什么活着?“我”代表什么?是妻子父亲吗?显然不是,这只是社会规范所赋予我的角色。影片中女病人的职位被设定为“演员”,这绝不是巧合,因为扮演他人是演员的工作,在舞台上,演员不仅戴上了自身工作的假面,也戴上了所扮演者的假面。演员这一职位,比平常人更容易意识到笼罩在整个人类社会上方那无意义的虚妄。所以演员既离开了工作,也离开了丈夫儿子,甚至在看到儿子照片时直接撕掉,因为那会唤起她对“母亲”这一社会身份规范的认识。而沉默,就是对这一切最强烈的、无声的抵抗。她渴望成为观察者,就像《犹在镜中》里的父亲观察女儿一样,这时,她已经脱离了人类社会的约束,而真正成为一个加缪笔下的“局外人”了。
看伯格曼的电影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那是人类从二战的伤痛中刚刚恢复的年代,太多生命在战争中幻灭、无意义地消逝了,这一点,在影片中越南和尚自焚以及小男孩举手投降的画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同时,后工业时代刚刚开始起步,人们要步入的是一个完全有别于传统的陌生新纪元,现代科技、社会分工细化在便利生活之时,也把人的属性机械地进行分类,仿佛我们不在是具有意志统摄性的个体,而只是社会建设的螺丝钉。于是,哲学界从社会历史中吸取养分,形成了存在主义、非理性主义等派系。存在主义探讨了人之所以存在的价值,我们为什么要积极地活着,有什么意义?伯格曼所有的电影都在探讨这种人与社会之间,自我身份认同的割裂和迷失。
在电影里,这就变成了护士说的那些话:“相信一件事并去做,认为你的生命因之而有意义。”然而她的行为却是言不由衷的,她认为自己只要一结婚,就会给爱的人生孩子,并扮演好“妻子”的角色。就连她是否真正热爱护士这个职业,都未必能看出来。就如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一样,遵循着社会潜意识的要求、规范,去戴上人们赞赏的那些“假面”,我们甚至会欺骗自己,认为那就是我们真正热爱,并值得为之奋斗的意义。
此时演员只是静静地听着,护士从一开始的亲近、爱慕,到看到信件内容后的恼羞成怒。看到了吗?每一次她说话,都只有护士的镜头,演员大部分时间都在画外,她既是在对着镜头前的观众说话,也如同对着镜子喃喃自语,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剖开来,凝视许久。所以,她害怕被沉默地观察,对她而言,和演员相处地越久,她就越容易陷入假面被撕开后的恐慌。
这终于在护士要求演员说话,而演员依旧沉默的情况下爆发了。她希望演员开口说话,潜台词是:你快说话吧,用人类的语言——社会身份来和我对话,因为我害怕,我是普通人,与社会身份割裂后,我只会在生命的虚无中久久沉沦。
所以当演员拒绝她后,她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那晚,护士观察着演员:她睡觉的样子很安静、她的牙齿张开很丑、她的脖子上有化妆品的痕迹、她的脉搏清晰可见。这一切都是为了在演员身上找到“普通人”的痕迹,形成社会身份认同。尝试是徒劳的,这种做法不过是自欺欺人,伴随着强烈扭曲的嫉妒心,护士终于变得病态和崩溃了——对演员进行精神上的阉割,强迫其说话,回归社会认同,并心满意足地离开。
假面,是我上面提到的种种含义,也是护士在恐慌之下,嫉妒着演员的美好家庭,企图扮演对方摆脱恐慌的行为。伯格曼没有提供解决的答案,如我所说,他只呈现了人类的命题,以及把强制角色直视这个命题之下所做出的种种行为。
《假面》影评(十):无法告白的——《假面》
发信人: Bergman (Ingmar), 信区: Movie
标 题: 无法告白的——《假面》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4年07月18日15:29:06 星期天), 站内信件
高速运转的放映机,勃起的阳具,两格动画片,描述噩梦的默片镜头,蜘蛛,对不知名动物的屠杀,绵羊的无辜的眼,用长钉把手钉在木板上,枯萎的森林,围墙,老妇的脸,熟睡中的小孩,手,阴道,雨中的池塘,海边的岩石……
《假面》是一个奇迹。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镜头都是。
有没有过一部电影,情节简单的甚至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演员Vogler突然失语,护士Alma和她搬到一个小岛上进行治疗;却能充满悬念,让观众自始至终的沉迷于每个场景不能自拔,以至要频繁的快倒,再看一遍直到每句台词每个动作都了然于胸。但即便如此你心中依然充满疑惑无法解答?
有没有过一部电影,露面的人物不多于五个,绝大部分时间只有两个女演员参与演出,其中一个只说过一个语气助词,另外一个承担了几乎所有台词;却充满趣味与性感,造就了电影史上最值得回味的演出?
有没有过一部电影,虽然只有短短八十分钟,却让你感到世界和时间都停顿了。把每一个镜头都深深的烙印在你的脑海中阴魂不散,让你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面回味不已惊心动魄?
有没有想象过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或许你和我一样患上了Vogler的失语症,对这部不朽的电影只能保持沉默?
无法告白
无法告白之剧情
假如你坚称所谓的剧情存在的话,那么它的确是存在的,而且疑团重重。
最大的疑团莫过于Vogler的失语症。
影片借医生之口说出了Vogler对语言交流的拒绝:"生存是一个无望的梦。什么也别干,只是生存。每秒钟都保持警惕,注意周围。与此同时,在别人心目中的你和你自己心目中的你存在着一个深渊……每一个声调都是一个谎言,一个欺骗行为,每一个手势都是虚假的。每一个微笑都是一个鬼脸……你能保持沉默,你至少不撒谎了。你能离群索居,把自己关起来,于是你不必扮演角色,不必装模作样,不必做虚假的手势……
老伯本人的解释也是如此:
“Vogler太太渴求真理。她到处搜寻,又是似乎找到可掌握的持久事物,然而突然之间又消失了。真理消散无踪,更甚的,真理变成虚假。
……于是我觉得从我嘴里出来的每个声音、每个字都是谎言,是空泛乏味的剧作。只有一件事可以拯救我,使我不至绝望、崩溃。那就是,保持沉默。探索沉默背后的清澄,或起码设法收集还可以找到的资源。”
——摘自《伯格曼论电影》
《罗生门》所揭示出来的人性当中永恒的弱点,在假面里赤裸裸的坦陈在我们面前,不加丝毫掩饰。
另有一个解释,在Vogler的信中提到自己从Alma的自言自语当中得到演戏的灵感。这让人想到了所谓的“体验生活”。不过这种做法极端了一点,用双方接近精神崩溃作为代价和吸血鬼德古拉公爵如出一辙。
最后有一个奇特的想法:这不过是一场虚幻,Alma和Vogler本就是一个人精神分裂的两个自我。(这一想法出自Fight Club,我几乎可以肯定David Fincher在假面当中吸取了不少灵感)这种想法倒不是完全的子虚乌有,至少Vogler的丈夫把Alma当成Vogler那一段只有这种说法是能解释得通的。
不可告白之制作
“两个女人在阳光下互相全神贯注比较双手,多么性感的画面——《魔灯》”这就是假面最初的动机。艺术家的触觉往往就来自于平常人司空见惯的细节当中,缪斯女神就在那一刻眷顾了他们,于是一切就这么自然而然的诞生。
导演一般会对以下几种处理方式心存忌惮甚至是充满恐惧:(1)静止的长镜头close shot。这个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从导演的角度来说,这种手法很容易导致画面沉闷呆滞,使电影的节奏感完全打乱。从演员的角度来说更是如此,演员的表演艺术必须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然而比演技更重要的是对镜头的感觉必须异乎寻常的好,否则这个场景将毫无疑问成为一场灾难。(2)大段的个人独白。每个编剧都不会愿意面对这样的难题,让演员面对观众傻乎乎的说几分钟话的想法简直是自掘坟墓。对演员而言就更不用说了,念台词的功夫是绝大部分演员的死穴。(即便如Nicole Kidman这种影后级别的演员念台词也不能令人满意)(3)背光的灯光设置。背光拍摄是每个摄影师的噩梦,光源的设置必须恰到好处,稍微差一点画面就模糊一片,强烈一点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对光线的敏感程度是摄影师水平的分水岭。
这三大困境在《假面》当中被老伯轻描淡写的化解了,其中Alma和Vogler那一段精彩绝伦的对话戏(准确来说是一方责骂,一方聆听)更是巧妙的同时运用了上述三种手法达到了非常奇妙的效果。
一般而言,这种场景最普通的处理手法就是正反打,也就是镜头平均分配给两位对话者来反映对话内容对双方的内心造成的影响。牛掰一点的或者会考虑运用一个运动长镜头,在两个演员之间铺设轨道,然后让摄影机在演员之间来回游走。这已经是我等平凡之辈能想到的最好的处理方式了。老伯天才的手法却真正让人瞠目结舌,用静止close shot的想法已经够大胆了,他却用了前后两个静止的长达三分钟的长镜头close shot分别对准两位演员!更神奇的是两位演员的魅力完全驾驭这一幕本应沉闷无比的戏,其中又以Liv Ullmann尤为惊为天人,因为她充当的是聆听的角色,只能靠脸部表情演戏:低头回忆往事-对Alma的怀疑-企图否认-不敢面对虚伪的自我-无尽的悔疚-痛苦,合眼低头-崩溃边缘-厌倦和麻木。毫不夸张地说,单就这场戏而言,Ullmann单纯用面部表情表达出来的东西超过了很多演员一辈子演戏所能做到的。
老伯另一位爱将Bibi Anderson自然也不会逊色,这一段话用一种神秘的声调吟哦而出,犹如海妖的歌声动人心魄。文字实在无法描述,最好的办法时亲自领略一番。
如前所述,背光拍摄已经够困难的了,要达到像假面如此特殊的效果更是难上加难半暗的脸合二为一,成为一张脸孔!老伯御用摄影师Sven Nykvist的表现用鬼斧神工来形容毫不为过。
假面是老伯的电影生涯第二个转折点(第一个是第七封印,我自己的看法),假面以后伯格曼彻底的抛弃了作品中的宗教情结,开始了自己探索人类心灵世界当中最隐秘部分的旅程。
“我曾说过,《假面》拯救了我的生命,这话一点也不夸张。要不是他给我力量,我可能已经被击垮了。我破天荒头一遭真的不在乎电影能否被大众接受。这件事具有深远的意义。”(《伯格曼论电影》)
--
※ 来源:·日月光华 bbs.fudan.edu.cn·[FROM: 218.19.21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