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风吹麦浪》影评10篇
日期:2018-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风吹麦浪》影评10篇

  《风吹麦浪》是一部由肯·洛奇执导,基里安·墨菲 / 帕德莱克·德兰尼 / 利亚姆·坎宁安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吹麦浪》影评(一):风吹稻浪

  《风吹稻浪》正是以爱尔兰独立运动背景,拍摄的一场民族与民族,信念与信念间激烈的斗争。悲剧色彩在片头就已显露:绿地上人们嬉戏,而转眼间,伙伴却在亲人面前惨遭杀害。片头就以浓重的悲剧色彩感染着观者,并且贯穿始终。

  “装饰就是罪恶”,虽然这是建筑界里一位大师的话,但也同样适用于电影的艺术导演深明此理,抛弃了过多的花饰、多余场景,以简洁的镜头简单对话以及适当人物心理特写,创造出了一种清新朴实氛围,而其艺术效果也是其他战争片所不能比拟的。

  大量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本片的主题优美自然风景残暴的杀戮的对比,鲜活年轻的生命与转瞬间的死亡的对比,民族的仇恨理念分歧的对比,英军的行为与爱尔兰军的行为的对比……曾经友情亲情爱情,却在这特殊时代被屠杀了,我们惋惜,我们思考,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影片着重表现了两兄弟间的“分歧”,巧妙运用主次人物的对比:譬如,被枪杀的场景。逃出“监狱”后,剩下的三个伙伴被处决了,只是一带而过;戴米恩“解决”叛徒时,没有过多的表现被处决的人物的心理;戴米恩被泰迪杀害时,极大地渲染,让观者感受到那一种痛苦与煎熬。有简有繁,主次分明

  看完这部影片,觉得这部影片的声音非常完美的配合了主题的表达。影片很多部分都采用了声音的急剧变化来使观众大吃一惊。而这种技巧的运用,显然为主题的表达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比如克里斯被迫将出了游击队隐藏的低点之后,英军士兵偷袭熟睡中的游击队员的那场戏,首先呈现给观众的是静谧的夜,仅有一些树叶的沙沙声、虫鸣声、英军士兵的脚步声,然而紧接着,当英军士兵逮捕游击队员的时候嘈杂的脚步声、大声的喝斥、大声的咒骂声、用枪托击打游击队员的声音——这时候总体的声音特点就是吵闹,与刚才的静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的表现了战争中武力占上风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残害。而且这种对比,令观众的感官上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这种通过音量来进行主题的传达的形式在影片中还很常见

  另外还有泰瑞被英军折磨(拔手指甲)的那场戏,对声音的处理也颇有艺术——折磨泰瑞的军官先是对泰瑞大声吼叫,当拔掉泰瑞指甲之后又换之以一种十分温柔的、充满诱惑性的声音对泰瑞说话。音量一张一弛,这种声音上的处理,充分表现了英军不仅像狼一样凶狠,还像狐狸一样狡诈。

  另外影片最后一段,黛米恩给妻子写绝笔时那一大段独白,用了一种非常低沉的音色,这种音色对表现黛米恩对妻子的思念、对自由执著、对泰瑞的同情都表现得恰到好处

  《风吹麦浪》影评(二):风吹麦浪的隐喻

  知道这部电影还是早几年央视电影频道《世界电影之旅》播放的5期与爱尔兰有关节目,其中就提及了这部电影。当时就喜欢上了这个中译名,自那时就惦记上了。一直到近日才找来下载源。昨晚看了。

  通观全片,没有一处镜头显示爱尔兰麦田。英文片名来自开头一老太在米哈葬礼上的吟唱”古老的留给她,新生的让我对爱尔兰更是爱得深沉,拂过山谷的徐徐和风,掀起金色的麦浪阵阵。悲伤话语是多么苦闷,斩断情思令我黯然销魂,而更令我难以容忍。是异族的锁链缠身。于是我对着山谷高喊出声,我要迎着晨曦出发远征。拂过山谷的徐徐和风,掀起金色的麦浪阵阵。“

  所以,英文片名似乎是一种隐喻,隐喻爱尔兰争取独立的历史。风吹过麦田,注定要打破麦田的平静

  即使以一个外国人眼光来看,对开头两场表现英军残暴的戏份激起的是对英军的无比愤怒

  问题一:英军利用当地爱尔兰人做狗腿子没?貌似反抗者第一次袭击时,有对对方说“你们是卖国贼”。

  观感一:游击队悉数被捕,也是因放哨的打瞌睡,尽管有被出卖在前,可自个疏忽也是一大原因。且放哨的完全可以不顾安危,及时鸣枪提醒。

  观感二:游击队伍从来没达到50人规模比较中国的独立战争不可同日而语,当然其年代更早。

  观感三:对迪米恩最后遗书中一句话印象深刻,还是丹说过的'很容易知道我们反对什么,却很难知道我们追求什么“。its easy to know what you are against,quite another to know what you are for.

  问题是,签订和平协议是否当时爱尔兰人的最佳选择?即使是随后的民主选举,支持协议一方取得胜利,是否真如迪米恩在牧师布道会上质疑的”是因为大多数爱尔兰人因为害怕来自英国发布战争的威胁“。假如当时“将革命进行到底”,以当时英国刚经历一战国力大损,有无能力真的发动战争呢?不过,据此前反抗军内部辩论中有说:英国不会让爱尔兰对印度等做出榜样。这样分析,似乎也有道理

  《风吹麦浪》影评(三):老者眼中的黑白人生

  将炸药捆绑在身体上,留下导火索的空间,来到闹市,来到无辜人群中,点燃,爆炸,血肉横飞,将自己支离破碎,将自己的信仰升华。我一直不能理解这些用生命祭奠信仰的恐怖主义者的内心到底是怎样一种感受,我见过为不良信仰左右的人的愚蠢真诚,却一直猜不透这样的行为究竟具备如何实现信仰的条件

  一个人从温文变得执着,一个人从正常变到异变,用眼睛看到的,用耳朵听到的,用大脑支配的,用心去做的事情却是毁灭自己杀伤同胞而推动某种势力的壮大和生息。作为个体,能够如此又是为何?

  70岁的老人一生将尽,用心生活了一辈子,这是的所思所想,他的世界是什么?这样的人说的事情,讲的话语,摄制的电影的灵魂是什么?他看到个人的得与失,看到社会的得与失,看到众生的得与失了吗?不,到那样的年岁,眼中的人生只是关于对人性起起伏伏的种种经历的闪回了吧?是放弃了许多壮年时候的精髓,慢慢体察世态炎凉人生苍茫的一种平静,是将个体与政治统统淡忘回归自然的一种情操了。

  《风吹稻浪》如史诗一般却平淡如素描一样的影像,因为通过70岁老人眼睛的沉淀,而变得举足轻重。爱恨情愁的交织,风起云涌的政治生命,一对年轻人理想付出在本片中变得更像是一种世事生活的提炼和总结

  本世纪初,英国与爱尔兰的土地之争由来已久臭名昭著的恐怖组织爱尔兰共和军就是这场战争的产物。即使在大英帝国的强权镇压下,爱尔兰人还是坚持了独立的信念并获得最终的成功。然而,民族仇恨的洪水照旧滔滔不绝,直至半个世纪以后方才停歇。在这方面,影片几乎放弃了背景叙述,而就是通过典型个体在这段时期的经历来借古喻今。

  兄弟二人来自爱尔兰的农村,即使在斗争尖锐到极端时刻,兄弟二人也没有拜见什么领袖一类的人物。有时候,个体的遭遇就像遇到洪流一般,不能左右自己的去留。他们看到被欺压被杀害的同胞,看到对手眼中的轻蔑和恶毒,看到自己只是在绿野中自在的嬉戏,看到自己的尊严被肆意的扭曲。于是,生命中的转折成就了以暴制暴的决心。他们枪杀了酒馆中谈论家庭的英国士兵,枪杀了背叛自己民族的未成年孩子,兄弟二人从手无寸铁的无辜者转换为果断绝决的刽子手。这种转变的背后是理想的爱国心的爆发和对信仰的坚持。

  在看似正义弱者中,在看似无辜的复仇中,在看似隆重的升华中,这种等同于对手的举动在血腥中变成兄弟二人的生活。在这一趟历史的混水中,我们本可以看到一个优秀医生诞生。在哥哥无限的前途中,他选择了拯救自己所见所闻,选择了将所有人性的优良品质变换为运用刀枪你死我活的技巧。没有对于政治的长远思索,没有对于生命的细细体味,用所谓的正义,用年轻热血,用所有的精华,来展开一场用信仰支撑的战争。

  人一旦作出了什么,就不可以也不可能退回了,就如一盆泼出去的水。他们唯一的优点是盗亦有道,他们区别与对方镇压的方式是他们攻击的是对手的军队。而他们采用了手段如暗杀、绑架、袭击却如同一群悍匪。命运给他们刻上了一种印记,是一种似是而非危险。信仰的坚定正确的,而信仰究竟是不是正确则是茫然的。战争终究有一种结束的方式,那是上层建筑的举动,而作为流散四方的个体,究竟能够体味什么,能够掌控什么?

  一群人偃旗息鼓,一群人坚持走原来的路。自身的剥离实际上是政治家们的抉择。然而,我们的主人公距离那些高层实在太过遥远。他们看到的只是眼前葱郁的森林,自己的家园和已经背负的仇恨。一群人相信政治斗争带来的均衡已经足矣,另一群人仍然相信血战到底是出路。一些仇恨淡去,一些仇恨继续。于是,自身的反目成仇变成另一种致命伤害在所难免弟弟亲手枪毙了哥哥,将死讯带给了嫂子。一家人土崩瓦解,仇深似海。这是这个故事的终了。

  当变身为警察的弟弟在牢狱中哀求哥哥认罪求生时,哥哥压抑绝望的怒吼带着愤怒的味道。当初,当我杀死那个被成为叛徒的孩子的时候,我就再也回不来了。我要为我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于是,哥哥很坦然的面对行刑队的枪口。沉闷的枪声过后,这个生命就此离我们而去。而这个个体,曾经和现在都是那么的优秀。他看着亲人被杀,看着家庭成员目光决定带着他们展开反抗,为的也就是寻求生活的安定而已。然而,在他信仰支撑的背面,他实际上微不足道。他只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之一。而他的弟弟,即使还在世上,有何谈获取新生?也就是说模糊的信仰在不可控的命运面前是极为危险的。

  影片抛弃了所有的倾向,没有靠近政府,没有靠近个体,只是从一个老人看待人生的角度,慢慢的却极富张力的将人性黑白的悲剧给予展示全貌。在平实到没有技巧的影像中,我们依稀记得绿野中渺小人影和人们被遭遇击垮后的泪水横流,以及主人公最终的命运。现今社会,被信仰支撑却被命令用自毁来换取强势群体尊重的那些人啊!你的勇气究竟为谁而涌出!

  《风吹麦浪》影评(四):原来革命题材影片可以这样拍!肉包子炸弹简直就是侮辱

  在电影的词典里,“现实”是经常性被拉伸变性的词,它常常被伪装邪恶黑暗潮湿、龌蹉、史诗的面具之下。

  观众心知肚明,装聋卖傻地沉浸于这类“真实”之中,选择在这样的现实中逗留几个小时,在“甜蜜的梦乡”里恢复气力,好在生活的现实世界里继续翻滚。

  所以,拉伸现实的电影,常常被追捧为才华或者是风格,而关照现实的电影常常被轻视或者忽略。

  在两种思维的左右下,我们的革命电影出现太多急不可耐讨好观众,其实是侮辱观众智商的杂技行为,比如“手撕鬼子”、比如最近风靡的“肉包子炸弹”......

  同样是革命题材电影,讲述一个国家、民族的独立,2006年的一部电影《风吹麦浪》,几乎可以称为所有同类型题材影片的范本。

  该片出自英国最伟大的导演之一,肯·洛奇。

  他被称为“新的现实主义中最重要的导演”,他的电影如手术刀般横切开社会的肌理,让你看到整个故事背后的一切。

  《风吹麦浪》获得了当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它讲述了爱尔兰独立战争背后的故事,以社会学的磅礴背景给我们呈现了在大历史格局下,小人物们的个人经历,和无法摆脱的宿命结局

  《风吹麦浪》绝对需要看三次的影片。

  它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呈现了电影本身应该有的样子。它和大多数算计观众的视觉类影片不同,它克制,从容不迫,一个镜头必须不多不少,不长不短。

  故事、人物、情感,在经过计算的剪辑处理之下,达到了惊人惊讶平衡状态

  胖哥惭愧,只能看出其中一二,依然无法把大师级的控制力彻底看透。

  那些空镜头,那些所谓的叙事的冗余部分,在每一个叙事的情感高潮时刻之后,为观众留下了宣泄的片刻。

  不会过度,不会不够,而是若无其事之间让故事继续,让情感流露。

  大师级的分寸感,让我惶恐自觉集中所有的注意力珍惜体味影片分秒之间流逝

  《风吹麦浪》没有任何半秒的多余画面,每一帧画面都为故事服务为人物而设,为主题而立。

  胖哥不打算在这里围绕电影技术性来展开,而是深入影片的故事之中,让大家感受下大师级的革命题材影片的落脚点到底应该是什么。

  《风吹麦浪》的故事背景是1919年的爱尔兰独立战争。

  爱尔兰当时还在英国的统治之下,英国政治巨人,二战英雄丘吉尔当时用铁腕统治爱尔兰地区

  在1919年,爱尔兰宣布成立议会,要求独立。

  爱尔兰和英国发生军事对抗事件。

  影片以爱尔兰两兄弟达米安和泰迪切入,从普通人的视角给我们讲述了战争背后的故事。

  虽然是细枝末节的平常人的生活,但《风吹麦浪》的精密之处在于,每一个事件,每一个场景都是精挑细选,从侧面让观众清晰的认识了这场战场的始末,同时看透了这场战争背后的势力冲突。

  故事中,达米安是未来一片光明的医学院学生,在他准备踏上去伦敦的学医之旅前,他目睹了同伴因为不愿意用英文告知搜查的军人自己的名字,而惨遭处决。

  这期骇人听闻的事件,让达米安的哥哥泰迪极为愤怒。这起事件让观众清除得看到了英国军人对待爱尔兰人民的残暴。

  但达米安依然准备前往伦敦,在他看来,为了保留自己古老的语言,而在面对强权时,不懂得退步,而遭到杀害,虽然可怜,但同时也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直到,达米安在火车站再次见识了英国军人对待火车员的粗暴无理时,他才发现,同伴的死亡不是小概率事件。

  整个爱尔兰人民在英国的统治之下,都得不到公平对待。

  他留在了爱尔兰,和泰迪一起加入了共和军。

  故事开始了以达米安和泰迪为叙事脊梁的抵抗运动中,但影片没有陷入常规的流水账,而是选取了多个凸显主题的场景。

  通过叙事和场景变换,我们看到了两位主角在身份和精神上的转变。

  两位主角一个是革命的理想派,一个现实派。

  在面对强权时,他们可以携手合作,但当强权抛出诱惑,当强权改变了通知的方式时,微妙的变化将在内部分裂这个团体。

  影片第一个关键节点在,共和军因为抢夺当地军营的武器,枪杀英国军人而被捕后,在监狱发生的一幕。

  达米安和哥哥泰迪,包括同伙生涩且害怕。

  面对折磨,泰迪一个字也没有说。

  而达米安以自己的学识,以政治犯的身份需求庇护。

  虽然都被忽视,英国军方独断的宣布第二天统统枪决,但一群人从害怕到视死如归,我们看到了共和军的团结。

  晚上,在爱尔兰籍军人的帮助下,他们侥幸逃脱。

  故事的第二个转折点很快到来,达米安抓住了告发他们的地主,还有告密的同伴。

  达米安先后枪决了两人。在枪决同伴时,队伍内部发生了争执,达米安强忍眼泪杀死了从小就认识的同伴。

  那场戏充分展现了导演厚积薄发的场面调度水平。

  枪毙地主,不过是情绪酝酿,所有人都知道难关是枪决曾经的同伴。

  达米安让同伴拿出遗书,结果同伴说老年的母亲不识字。同伴继续哭诉,希望好好给自己找一个安葬的地方,眼神依然在求饶。

  达米安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他痛苦的扣下了扳机,而且失控的打出了三发子弹。

  看见同伴倒地后,他情绪完全崩溃,丢下手枪,匆匆逃离现场.....

  镜头中,所有人都不敢直视,达米安在镜头中悄然远离,在情感就要到达沸腾时,画面黑屏。

  导演给了情感宣泄的时间,但他不会容忍情绪影响叙事。故事依然要冷静的继续下去。

  这场戏结尾关键,它象征着达米安彻底走上了自我封闭的理想主义革命困境中。

  在枪决前,他愤怒、同时为自己开脱地说得,希望革命的结果能对得起同伴的死。

  希望他违背自己良心的行为能看到他梦想中的革命夙愿达成。

  不光是达米安,几乎所有在场的共和军同伴们都走进了道德的窄门之中,同伴的死与革命的结果成为了必须具有因果联系的残酷事件。

  如果革命结果稍有差池,那么他们都将背负杀死同伴的罪过。

  下一场戏,是共和军同仇敌忾半路劫杀英军。

  影片处处以小见到,没有恢弘的战争场面,没有可以挑逗人情感的宣泄怒吼,而是保持着克制,为理性的时刻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全片的主控思想被巧妙的安排在了前后两场内部辩论之中。

  在革命高涨的时刻,泰迪为了继续得到武器,而保护了当地欺压老人的商人,而达米安显然无法认同此做法。

  两人在革命态度和程度上的分歧由此埋下了伏笔。

  革命局势发生了转变,英国宣布停战,口头上认同了爱尔兰的独立,同时撤出了境内的英军。但爱尔兰北部6郡依然在英国统治下,英国国王依然为爱尔兰国王,英国会排出都督出任爱尔兰最高统帅。

  所以,英国只是放松了对于爱尔兰的管制,给了其更多的自治空间。

  这块蛋糕却让爱尔兰共和军内部却发生了分裂。

  全片用长达10分钟的时间呈现了这场象征彻底分裂的辩论。

  以达米安为中心的理想派认为,革命必须坚持到底,必须实现彻底的共和制度,实现爱尔兰人人平均分配,得到彻底公平,不分阶层的社会状态。

  在前一次辩论中,泰迪就暴露自己对于社会分层的看法。以他为中心的自由邦认为和平来之不易,认为爱尔兰其实无法抵抗英国,应该抓住这次机会,休养生息。

  随后,泰迪穿上了自由邦警察的制服,代替英国军人,维护本地治安。

  宿命般的悲剧导火线由此点燃。

  达米安联合志同道合的共和军旧部前往自由邦军营盗取武器,行踪暴露,当场被捕。

  几个极具讽刺的场景一针见血的道出了人性的诡秘。

  一是期初是共和军的同伴,现在穿着自由邦的警服,前去曾经保护过他们的农家抓捕达米安残党。

  农家人脱口大骂,说他们和穿着英国军服,杀害她儿子的暴徒简直一模一样。

  而全片冲突的高点无疑是泰迪和达米安关系的结局。

  泰迪一再挽留达米安,让他回去当一个前途光明的医生,重回校园,那才是属于他的生活。

  只要达米安供出同伙所在地,就能放走他。

  可达米安决绝了。

  影片全程对准泰迪的手!

  就在这个监狱中,英军曾为了套取情报,拔掉了泰迪所有的指甲,而泰迪一个字也没有说出。

  现在,泰迪的手早已痊愈,可他的手伸向了其亲弟弟,在这个监狱中,他被推向了枪决自己的弟弟的绝路之上。

  影片结尾以达米安枪决同伴时相同的情绪节奏再次上演了枪决同伴的戏,而这一次更加撕心裂肺。

  泰迪不停的劝说,希望达米安回心转意,多次交涉依然没有结果,泰迪只能亲自喊出了执行枪决的命令。

  看着倒下的亲兄弟,泰迪早已失魂落魄。

  上一次枪决,是达米安无法面对同伴的家人。

  而这一次,泰迪带着达米安的遗书遭到了对方妻子的痛打。

  泰迪只能落荒而逃。

  《风吹麦浪》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从多个细节之处给我们呈现了这场两个国家体现的内战始末。

  以小见大,精密的给我们说明了这场战争冲突的真相。

  两兄弟的决裂是两种价值观的分道扬镳的结果,达米安的宿命结局是革命理想派的彻底失败。

  几场枪决场景前后呼应,以强大的共鸣感,震颤人心,令人心生复杂且难以控制的情绪。

  令人惊讶的是,导演没有完全偏向一种价值观,虽然导演肯·洛奇以左派意见自居,影片中更多的流露中对达米安的同情,但他依然在影片中给了泰迪的妥协派足够的自我证明。

  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民族的独立,究竟那种革命程度才是合适的呢,究竟那种革命精神才是符合大多数人们利益的呢?

  《风吹麦浪》没有任何杂耍般的玩弄,坚持以电影的本真方式,建构故事,同时呈现主控思想,而且还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我们没有看到情绪劫持故事,没有看到将故事极端化而阉割了主题。

  所有电影的元素在《风吹麦浪》中达到了大师级的平衡状态。

  所有,它足够称得上伟大!

  《风吹麦浪》影评(五):这出戏对爱尔兰独立战争后期和内战初期进行了一个局部描写

  这个电影可以让人们至少知道爱尔兰这个地方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历史,所以给个四星。。。

  实际中,爱尔兰的部队是弱旅擅长敌后根据地不太能正面迎敌,英帝国要是真把前线正规军弄回来整他估计永无独立之日了。

  历史上,当时能成功,是英帝国派去的都是一战后复原的老兵,本来按理说老兵很有经验,但是却没有有效组织起来,使得军纪涣散,臭名远扬,斗志普遍不高,所以总被游击战骚扰。

  独立战争结束后内战随即爆发,反条约军刚开始占有绝对优势,但是短短数月从占领大部分城镇到人心丧尽、要地尽失,说明了两个问题:

  其一军事装备还是很重要的,当时反条约军虽然占有了英军撤走时留下的步枪并且带走了大部分原来的游击队员,但缺乏炮兵等兵种,更无立体作战能力,而支持条约的一方虽然大多是无战斗经验的新兵但是得到了英军的装备补给,战斗力徒增,逐渐收复要地。

  其二意识形态也是很重要的,当时爱尔兰民众普遍信仰天主教,在教宗公开发表赞同支持条约,惩罚反条约者后,反条约军立刻失去了群众支持(而不是像电影里那样,事实虽然不好看,但是事实就是事实),于是兵败如山倒。

  在今天,那场内战依旧耐人寻味,因为支持条约的人是对的,正如他们领导人说的这个条约“没有给予所有民族渴望和追求的最根本自由,而是实现自由的自由”,自由邦真的演变成了爱尔兰共和国。但是当年那场曾经情同手足的同志之间的血腥内斗,依然引人深思。

  简单的说,反条约军为了一个信念奋勇斗争,最后被敌人支持条约军大败了,然后支持条约军并不像反条约军认为的那样出卖了共和,而是用他们相信的途径完成了对方的理想,他们也捍卫了自己的信念。

  不过,爱尔兰独立了,北爱尔兰依然归宿英国,要怎么想,是他们的事了。

  .S. 废话开始~~~~

  武器装备真的很重要,不是同仇敌忾就能打漂亮的战争,像当年”抗美援朝“,我们虽然没有败,但是死伤远超对方,尽管我们人口多,但是死伤人数如此大就不能算胜利,一个生命就是一个生命啊!

  都说美军怕死,于是在这种”怕死“的精神下,各种防止死亡的先进装备研发出来了,所以才有了现代战争中美军死伤人数远远低于对方的现象,要知道有生力量就是最好的储备

  在现代和未来战争中,不再是拼勇气和蛮力,不再是高喊一句”兄弟们冲啊“就能凭着满腔热血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夺取胜利了。现在,核武器、导弹、飞机各种远距离武器的发展,死了可能都没见到敌人,人海战术完全失效,一个导弹死一片。现代战争,打的是军备先进性和智力的运用(统计分析啦、运筹学的应用啦),现在打个仗后面的总参谋长都能在卫星上把前线士兵的一举一动看的清清楚楚。。。。

  最后绕回来,所以说,为了避免我们的国防军变成爱尔兰军那样的弱旅,扩大军费,更新军备还是很有必要的,解放军的单兵装备和美军那单兵装备一比有点太寒碜了。。。。

  《风吹麦浪》影评(六):革命的理想者与政治

  首先买的DVD的介绍是完全错误的

  任何地方的革命都一样

  为了自由和平等,都需要暴力、流血、和牺牲

  让我想起了地下党

  发动派的手段是一样的

  老虎钳拔指甲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当你的生命和尊严都没有保障的时候

  揭竿而起就是最终的出路

  兄弟情深

  却最终还是分道扬镳

  我们是该妥协、选择有条件的和平、自由

  还是应该继续反抗、流血、争取完全的独立、平等和自由?

  弟弟是一个理想主义,但是他说自己是现实主义者

  哥哥则变成了政治家,政客

  看着后来的傀儡政府军

  做着和英国鬼子一样的事情

  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善良的百姓

  对他们的唾弃

  而他们自己也羞于面对

  不敢直视他们的眼睛

  嘴里只是在重复着

  “这是上头下达的命令”

  《风吹麦浪》影评(七):<风吹稻浪>-------小评!

  quot;在爱尔兰,当微风吹过山谷

  轻轻的摇动大麦

  难以用悲伤的词语形容

  虽然断开了我们的联系

  但是耻辱更让我们痛苦

  外国的链锁缠绕着我们

  我说山谷

  当微风吹过山谷 微风摇动金黄的大麦

  我会继续的寻找"

  --------------电影<风吹稻浪>歌词

  这是一部来自英国的电影,的确如朋友说的,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来自英国著名的老人导演肯洛奇,说是老人导演,因为,肯洛奇的第一部电影处女作是在.1968年,而今近四十载导演生涯,七十多高龄,还依然如故的热衷于电影,肯洛奇第一次搞电影时就很幸运的搞到了高潮,<可怜的母牛>得到了金球奖最佳电影的提名.肯洛奇在他的电影作品中主要以表现底层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故事为主.擅长在电影中运用冷静的摄影机还原生活的冷酷本色,肯洛奇,有着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思考力,能够借助自己的影像来揭露和重现尖锐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肯洛奇的电影中,倡导自由,反对剥削与压迫是最终的主题,<土地与自由>也如此,<风吹稻浪>亦是如此.在他大多数的电影中,角色都是普通低层民众,以细致精巧的生活写实来反映他们在社会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以及悲惨的人生命运.<风吹稻浪>就属于后者.

  lt;风吹稻浪>的故事发生在1920年的爱尔兰,以爱尔兰与英格兰之间的战争问题是背景架松,两国之间争纷由来已久,最早是12世纪英国人对爱尔兰的入侵,暴力却并没有爱尔兰人屈服和同化,在爱尔兰人的顽强抵抗下,终于在1920年英国允许爱尔兰成立两个独立的政府,南方政府主要是爱尔兰人,方政府英国移民后裔占大多数.1937爱尔兰(南方)宣布为独立的主权国家,而北爱尔兰仍为英国领土.<风吹稻浪>以朴素自然的影像,详尽刻画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兄弟俩人在残酷战争中历炼,成长,谱写了战争下普通民众困难而又悲惨的生活......

  残酷的战争

  肯洛奇在这部电影中是无心去酿造一个残酷的血腥世界,因为这不是他的主要目的,但尽管如此,肯洛奇在表现战争的力度上,还是颇为沉重的,电影的序幕就是从欢快喜悦的曲棍球场瞬间跳到英军士兵的残暴行径,不愿意用英文说出自己真名的无辜男孩被残暴的士兵捆绑起刺死,接着又是站台上对司机及列车长凶残的暴打等等,电影的整个叙述过程中,暴力一直都是如影随行的鬼魅之物,战争的残酷性[延伸到了每一个普通的家庭,每一个角色身上,老人小孩,男人女人,都成为战争血腥下的迫害品和牺牲品.....战争在电影中是被肯洛奇无情批判的暴戾行径,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之下,善良,正义,自由,尊严的意义也变得慢慢清晰,庄重,伟大起来..

  自由的意义

  lt;风吹稻浪>是一部藉着战争的镜子折射人类对于自由和尊严的渴望和争取的电影,电影中的主角达米恩,其理想是去伦敦做一名医生,一心想救死扶伤的他在同伴被弑起初依然坚持想用医学来扶持自己的理想,在去往伦敦的列车站台上,再一次目睹英国军队野蛮行为后,终于是改变了初衷,转而加入了爱尔兰共和军,开始踏上了一条最直接也最简单的追寻自由之路---武力斗争.按正常真理说,自由是高于一切,甚至尊严,甚至生命的.生而自由,这是生命的基本法则,但在肯洛奇的这部电影中,自由有了一种新的立意,那是自由的价值.当共和军传达了停火协议后,举国欢庆胜利时,却发现这只是一场政治协商,而爱尔兰依然还必须依附在大英帝国的强权之下,做一个臣民,,,得知消息后的人们开始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会,大多数依然坚持要继续战争,直至争取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而少数人却是愿意以这样的协议来换取一个和平的自治郡,由此,尖锐的内部矛盾也开始显露出来端倪(打错字了吗??),而这两派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达米恩和特迪两个亲兄弟.

  信仰的冲突

  中国人素来爱说国破家亦亡,小家永远在国家后面.当国家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永远都落在大集体的屁股底下....这一点在美国却是不一样的,想起<爱国者>里,本杰明为了全家大小远离战争,逃避责任,如此的行为在我们看来已是极大的不忠.<风吹稻浪>中,同样的情况也再次发生,犹如信仰与亲情猛烈的交击,是令人无法舍取的艰难抉择.

  达米恩与特迪两个亲兄弟在战争中,因为各自的理念而分道扬镖,各自领导着一派人物进行相互对抗,这种勃越亲情的对抗,是建立在各自对自身信仰的基础之上的,电影开始时达米恩入党时,在同志兄弟的包围之下,也在亲哥哥特迪的面前,达米恩以上帝的名义宣誓:"支持爱尔兰共和国政府,号召反对所有的敌人,外国人和资本主义,坚持真理和忠诚,接受这责任,不得有任何理由和借口."而这也是达米恩用生命去固守的承诺.肯洛奇将电影最后的高潮铺垫在兄弟两人家庭与国家的感情矛盾当中,不仅再一次的表现出战争对于人性的指引行为,而且在另一程度上也拨高了信仰在某一方面上的颠狂功用.就如达米恩说的那样"在战争中,找到什么是自己反对的不难,难的是找到自己支持的是什么."达米恩说自己找到了支持的东西,电影没有说出来,但我想那应该是对真正自由的向往.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昔日的战友互相屠弑,哥哥亲手将弟弟捆绑在刑场之上,肯洛奇的这些编排,使得电影把战争的残酷与信仰的癫狂都深刻的表现出来了,令人深思.

  结语:

  lt;风吹稻浪>这部电影本身无疑是优美的,细腻清新的田园风景,生机勃勃的绿色主基调也使得电影从头至尾都不让人感觉到绝望,完全自然化的风景环境使得电影既有着肯洛奇坚持的厚重的严谨态度,又不缺真实生活的严肃性,肯洛奇出色的手法也使得电影在主题的表现上十分的震撼人心,省去血腥的视觉效果,而是选择自然,冲击人内心深处的细节刻画,在战争的背景下展示出爱尔兰人民在残酷的生活下对自由的渴望和斗争,也以沉思者的姿态来推醒那些坚持所谓信仰的无知领导者.

  在戛纳电影节金棕榈的获奖感言中,罗奇说:'一旦我们敢于说出历史真相,我们就敢于说出当下的真相".在我看来,<风吹稻浪>是一部充满了智慧和勇气的电影,肯洛奇用严肃写实的手法拍摄出了一部敢于说出历史真相的人文电影,一方面它揭露了20世纪初英国军队在爱尔兰的战争暴行,把那个时期下被压迫者的悲惨生活反映得真实细致,另一方面,也借这部电影对当今世界还存在着的种种的战争行为发起了一次冷酷的批判.肯洛奇曾将爱尔兰的战斗与现在的伊拉克战争相提并论过,他说:"占领军毫无区别地将占领区的人民看作是低他们一等的生物,他们的生命更不值钱,这显然就是当时爱尔兰的情况.而现在,在伊拉克,我们知道那些死去的英国人和美国人的名字,但是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伊拉克人被杀死了.所以占领区人民生命的价值被认为远远低于占领者生命的价值.我说的这只是一个例子,但是象爱尔兰一样的故事总是在重复发生."是的,伟大的老人家,你的例子是一面深刻的镜子.令许多人站在它面前深思,也令一些人愧疚不已.

  《风吹麦浪》影评(八):槍聲震撼了我的心

  戰爭是場殘酷又無力的浩劫。沒有人願意提起它是怎樣開始的。這裏面有政治家的陰謀,有激進者的獻身,和民衆的妥協。

  有人無理的闖入家園,撕碎了平靜與和諧。婦女和老人在哀求,男人們憤怒的舉起了槍支。也許只有這樣,才可以去換回往日的和平。

  有了侵略與反抗,戰爭就開始了。突擊後的勝利,刹那間的生死,軟弱時的出賣與被擒後的頑強,在我的眼裏是無法形容的痛。心底有一種聲音在咆哮,伴隨著撕心裂肺的哭泣聲,去他媽這該死的戰爭!

  背叛的人都應該被槍決!所以年幼的同伴被帶走了。震耳的槍聲給生命畫下了個休止符,只需要輕輕的擡起手,按下扳機。還沒有給人解釋的時間,甚至來不及後悔與道歉。犯了錯誤就要上刑場,這才是戰爭!

  多年的抗戰並沒有帶來幸福的曙光,疲倦與麻木的心妥協了。有人放棄了初衷,放棄了曾經追求的獨立與信仰,因爲有無辜的人民期盼著和平的日子,即使成爲附屬品。但能生存下去是多麽的不易!

  當然也有堅定的人,不願抛掉民族的尊嚴與信念,于是由革命的一方,被逼成了人人喊打的土匪。

  于是戰爭一直在繼續,成了世代的恩怨。

  不願去更多的評論對錯。這實在是個悲劇。過多的評論只能將我們與那個時代間劃出分明的界限,然後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做個冷酷無情的旁觀者。

  祈禱一切都是曆史,不會再現。

  《风吹麦浪》影评(九):原野上无尽的风,吹着漫山的青草,如泣如诉

  爱尔兰民谣:“在河畔那片田野,我和爱人并肩而立。在我微倾的肩上,抚着她雪白的纤手。她嘱我善待爱情,如同堰上的荑草 。但我却年轻无知,而今唯有泪水涟涟。——叶芝“

  影片的场景在无垠的爱尔兰大麦田上轻快地展开,没有战场的硝烟弥漫,诗意盎然之下沉重得让人窒息。 特别是由爱尔兰风笛为背景音乐的“风吹麦浪”,诗情之下是一个民族在追求独立、一个阶级在追求自由时所发出的悲鸣和哀叹!戴米恩和伙伴们亲眼目睹米哈因为拒绝用英语回答英军雇佣军的搜查质询被,被折磨致死,而他们无力反抗。葬礼上米哈的母亲悲伤的唱着的就是这首古老的爱尔兰民谣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所有被压迫包拯折磨的穷苦人民心里无尽的痛苦随着那歌声,一直缓缓流淌。“爱尔兰的河水是咸的,因为那是爱尔兰人的眼泪。” 爱尔兰的风,每年吹过原野的时候,风中总是飘荡着从上古就传下来的民谣。可那些在麦浪下面躺着的人听不到。米沙听不到,克里斯听不到,戴米恩听不到,丹也听不到。

  影片没有去寻求宏大叙事,那些硝烟与炮火在爱尔兰绵延起伏一望无际的田野中,从绿的让人心生欣喜的平静里,一点一点渗透出来枪声呼喊争吵抵抗,戴米恩和泰德兄弟从并肩战斗逐渐走向对立斗争乃至持枪相向,兄弟阋于墙的苦闷无奈残忍命运,贯穿了整个剧情。

  Damien在遗书中写下这样一句话:“I tried not to get into this war, and did, and now try to get out and can't.”(“我想逃避却还是卷入了这场战争;如今我想脱身而不能。”)这是他身为爱尔兰人的宿命。

  电影中最让人动容的就是两场枪决场景。一个是Damien要亲手杀死自己的伙伴Chris,还只有17岁的告密者。仍然是在那绿色海洋一般的野地里,Chris说,我很抱歉,我觉得害怕。枪响之后是沉默。或许是命运,下一个被绑在柱子上等待死刑的便是Damien,镜头贴近他的脸,等待枪声的时候他急促而沉重的呼吸,然后是Teddy的失声痛哭。 Chris的母亲跟随Damien找到儿子的墓地,悲伤的哭诉,我再也不要见到你Damien。而当Teddy将Damien的遗书交给芬妮,伤心无助的芬妮同样对Teddy哭喊”我再也不要见到你“。时光流逝,命运轮回,多么残忍,多么无奈。

  《风吹麦浪》影评(十):为自由而战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风吹麦浪》)夺得了2006年的金棕榈奖,我觉得是实至名归的。影片的叙事风格正如其名字一样既安静又激烈,写实手法犹如慢火炖肉,细水长流,娓娓道来,平凡而又不同凡响,平静而又难以平服。

  故事从1920年讲起,爱尔兰人民为了自由发动了爱尔兰独立战争,后来英国跟爱尔兰签订了和平条约,协议将建立一个爱尔兰自由国家,将完全控制海关、关税以及经济政策,可新的自由国家将保持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新国会成员将宣誓效忠于英国,北爱尔兰仍然为英国所管辖。爱尔兰人民对此立场不一,后来还爆发了爱尔兰内战,本来同舟共济的兄弟变成了不共戴天的敌人,最终主人翁放弃自己前途光明的医生职业,写下遗书给爱人,为爱尔兰真正的独立惨遭枪毙,英年早逝。

  虽然历史背景的生疏,民族的差异,然而这种为自由、独立而奋斗一生的大无畏精神不受国界限制。无独有偶,新中国的成立也经历了抗战和内战,因此相信各国人民都会感同身受。电影在自然朴实的叙述中渐渐推向高潮,令人黯然神伤,泪流心中。这样的故事令我想起了一位伟大的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山陀尔,他于1849年7月31日在瑟克什堡大血战中同沙俄军队作战时牺牲,年仅26岁。

  谨以诗人那脍炙人口的《自由与爱情》献给所有为自由而战的人: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2007.1.8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风吹麦浪》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