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家园》是一部由Michael Mayer执导,Andrew Chalmers / 瑞恩·唐洛胡 / Asia Vieira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涯家园》观后感(一):我从来没有看过一部这么纠结的电影
其实我不是很确定,到底是因为我的纠结讓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觉得它太纠结;还是因为电影的纠结,讓纠结的我自身更加纠结,总之,从头到尾,我的心里一直在喊,太纠结了太纠结了太纠结了。
我不是影评家,我一直都觉得能讓人有强烈感情的东西就算是好东西。我是那么不善言辞的家伙,所以每次我的都试图用装B的沉默来表示我的认同。小小博比那个年轻阴郁的哥哥,安静的对弟弟說着一些事情。在墓地里,他们共同分享着迷幻药,看着不真实的世界。我很喜欢他。
他伸出手,安静的对着好友的妈妈說,你要来一点么。最好的朋友对他大吼,你是天使,哈?我給你全部好了,我的家庭我的爱人我的妈妈。她半夜走到他的房间里,对他說,你爱的是他对不对。在她走后,他在深夜走到他的房间,把头埋在他的肩膀上,听他对他說,我们都知道的,她不会回来了。没有办法定性的爱,得不到一个方式。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爱,狭隘的我,只能看到这些了。
被介绍这部片子的时候来找过关键词,同性,伦理,爱情,传统道德模式的冲击,家庭观念的新诠释。
不过为什么这些我都没有看到?或者說,我不想专注于这些因为我沒觉得这些就是想要被表达的。John对Bob的爱,只是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罢了。Clare的离开,也不过是因为她发现了。
有雪的深夜非常非常的冷,我还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片子波澜不惊的叙述着什么,色调是干净的,音乐是舒服的,我是妥贴的,心是纠结的。
没有人要一个结果,就让世界的尽头没有结果好了。
《天涯家园》观后感(二):搞搞基,跳跳舞,发发癫
不咸不淡,欲言又止,不知道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探讨新家庭模式的可能性?那为什么最后Clare还是离开家?而且,据说好不容易请到的大牌影星柯林法瑞尔在本剧中根本零演技,只需要温婉的不露齿的笑一笑,再羞涩的不露齿的笑一笑,再手足无措的干哭一声“我还是处男...”就完成了整部戏的表演。打着“同性”的旗号,其实并不是讲同性感情的电影。男主鲍比根本就是一直男,完全是因为害怕寂寞孤单跟另一男主乔纳森勾搭在一起(不得不说青年乔纳森真是丑啊,这难道是导演为了暗示鲍比是直男刻意为之?),大家年轻气盛,就算被乔纳森引诱偶尔搞搞基像喝酒嗑药一样觉得正常,就像后来他对乔纳森说的“兄弟吻”一样,只是兄弟的感觉。成年后的乔纳森也有属于自己的精彩沉溺基海无法自拔,然后一直莫名其妙的颓废神经质,偶尔和乔纳森跳跳小舞(这或许是最“同性”的情节了)。莫名其妙冒出一个克莱尔勾引鲍比然后鲍比就傻乎乎的爱上她了,最后乔纳森回老家成全他俩谈谈情上上床,却被克莱尔哭着追问“我曾经那么爱你”,请问哪里可以看出来克莱尔对乔纳森的爱? 就算有过“那么爱”,为何鲍比一出现就又那么快爱上他了?一切都来的那么突然那么莫名其妙。不过,至少有一点值得称道,三个演不同时期鲍比的演员倒也长的挺像的。
《天涯家园》观后感(三):有爱包围,不再孤独,纵然是世界尽头也有家园
以家园为主题的这部电影,更加让人为之揪心的却是电影中各个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相互依存的深厚感情绝不是一天二天、一年两年可以形成的。这也正是这部电影我个人认为最为厉害的地方,在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里,导演不仅让这种相互依存的伟大的爱的关系通过若干件小的展现出来,更是有条不紊的把它引导了一个更加开放的结局里面,从而引起了观众更多的遐思和唏嘘。
这部电影拥有4位主要人物,4个人像个四位天使,这是我在看这部电影时直观的感觉。他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为感情连线对方的那个人做着最好的事情。为爱离去,为爱停留,为爱守护,电影中没有激烈的冲突,但是却能让观众感受到最强烈的灵魂触动。而片中两位男主角的感情纠葛是我看过的gtm中比较独特一个,由Colin Farrell饰演的bobby由于家庭关系所形成的随遇而安心静如水和真挚诚恳的性格特点,将剧中所有的人串联起来,共同建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爱的家园。从某种意义上,Bobby的男人臂弯就是他们共同的天涯家园。
前边说到电影在尾声部分留下了一个比较开放的结局,在Bobby身上表现出来的某种东西是之前电影没有明确表现到过的。Bobby最后的驻足停留,他的脑海里在想些什么?Bobby没有同他的妻儿离开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影片最终亮起的两盏不同的房灯又在暗示什么?这都值得再次回味和思考。无所畏惧的Bobby却最害怕的孤独也许会在不久之后来到他的身边,结合Bobby的身世,导演在最后为电影蒙上一层更加忧伤的色彩。
说说演员和角色,Colin Farrell是个才貌双全的人,这部电影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他在这部电影里不断地卖萌的演技,真是让人想把他立刻拉进怀里(sorry有点out of control)。显然生活中的Colin有着憨厚的一面,无论多么放荡不羁,他还是那种可以给人安全人的男人。女主角长得好像巩汉林的老婆,片中的她是最能吸引我的的那种女性化身,泼辣而又心地善良,懂大意明事理。另外一位男主角这个人物也让人肃然起敬,Colin饰演的Bobby给了他最好的爱,但是他还给他的更多。
最后我还想写点关于他们共建造的房子的感想,虽然电影给这部分的比重并不多,但是这一部分的内容却是让整部电影最难以忘怀的原因。家,无论用任何方式或任何语言来读出都是最温暖的代名词。几个好友用自己的双手建造的家院是这部温情影片温暖的源泉,影片最后当Glover带着真挚的情感对Bobby说:感谢你为我们建造了一个家园。Bobby的回答也许就是这部电影的灵魂所在吧。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一个男孩变成男人的故事。
兄长的角色从来没有像电影里那样的亲切过,也从来没有那么的突然的消逝过,然而越是亲切却越是让人觉得离开的突然。当自己最后一个亲近的人--父亲也在清晨离开的时候,长大也便开始了。
巴比离开了自己的家,来到了另一个家。这个家里有一个亲如兄弟的朋友,有一个不属于自己却保护自己的母亲。但是这种亲情是否可以共享,如同后来的爱情是否可以共享一样,导致的是两个朋友的两次的分别。
最后一次的分离,留下的却是巴比和强尼两个孤独但有不孤独的人。强你的爱最终没有相应的回报的爱,但得到的却是巴比的特殊的关怀。当两个男人独自回到自己的家时---如果这还是家的话,留下的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的爱。
《天涯家园》观后感(五):爱你在心眼难开
里面的音乐简直好听到爆。
我有一阵子没有看过白种人的小清新片子了。上一次。。。。大概还是王家卫的《蓝莓之夜》吧!若即若离,抬腿伸手这样的模糊交代,一定很受文艺青年文艺中年文艺老年们喜欢。说起来,世界各地的文艺青年真是多的吓死人,连看起来脑子那么不好的白人都能写出来这样的本子。而有多少人会真心喜欢这电影呢。人生不是说一些装13的话那么简单,在不用为钱发愁的世界生活固然美好,可惜是火柴总会有熄灭的那一刻。
法莱尔的演技真的好,那无辜的眼神真是萌起来要人命。帅气的不得了。
伍德斯托克。
再怎么装作前卫世故,胸怀广阔城府,内心还是会默默的吃醋。双人床,三人躺。好可怕的人类,明明聪明到预料到了一切,还要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好吧,你没有得到但是她得到了,事实上她没有得到你得到的。
人生啊~~~多么的美好!!!!!!这个电影简直美死了。完全满足了我对文艺小清新的全部的幻想。
看了眼作者,是《时时刻刻》的作者。本片《末世之家》是其在37岁的时候的成名作。我去当当和亚马逊看了一眼,竟然都缺货。
我是真的喜欢这片儿。
《天涯家园》观后感(六):《天涯家园》——世界末日的家园,寻找,回归
《天涯家园》
——世界末日的家园,寻找,回归
这个电影的英文名字叫《A Home at the End of the World》,世界尽头的家园,却有着水彩画里清新美丽的色彩,在那个英国乡村式的住宅周围,有蓝色晶莹的湖水,有芬芳的树林,有绿色的青草地,在那里,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曾试图用他们的热情,他们单纯的爱,建立起一个只属于他们的爱的乌托邦,在那里,你可以听到两个男人开着他们的车,在车里尽情地唱着那些发自内心的欢乐的歌曲,他们生活在一起,因为他们彼此相爱,——但也正是因为爱,最后男主人公选择了放弃,放弃他爱的女人,甚至他的孩子,他留在他挚爱的,已患绝症的兄弟身边,陪伴兄弟渡过生命里最后的岁月。
主人公COLIN·FARRELL在他主演的《亚历山大大帝》里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实上,他还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朋友,斐哥,他长的像极了他,他们同样有着坚毅线条的面庞,孩子般的眼神,英挺的眉宇间虎虎生气的纯真,——在他们的感情世界里,他们爱男人也爱女人,当我第一次接触到COLIN眼神里纯真的热情,我就想起了斐哥。——和片中的COLIN一样,斐哥也同样相信心中那份执着而热烈的感情,他曾经遭遇过生活里很多的艰难和挫折,遭遇过感情的背叛,但他仍然一如既往地用他善良真诚的心灵去爱这个世界,爱他身边的朋友,——在他苦心打拼多年的公司面临倒闭的危机,又和相恋多年的女友分手的时候,他仍然坚定地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他对公司里一同奋斗多年的弟兄们说,相信我们的将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当我听到COLIN在电影中也同样对他的兄弟说这句话的时候,就仿佛听到斐哥充满力量而又沉着的声音,这样的声音给人以温暖,镇定的力量。——后来在斐哥的努力下,公司终于渡过难关,同时,他也拥有了一份新的美好的感情。
故事里的COLIN,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他生命中最深的依恋,他的哥哥,以后他就一直在追寻哥哥的身影,寻找那睡在哥哥臂膀下的温暖。他遇到了Jonathan,一个长头发,苍白清秀的男孩子,JONATHAN告诉COLIN,他喜欢COLIN的外套,COLIN说,这是我哥哥的,于是他脱下来给他。那一刻,在COLIN心里,是不是觉得自己找到了生命中的哥哥了呢。——他们成为了最好的朋友,最好的兄弟,COLIN也因此进入了Jonathan的世界,包括他的父母亲,他的家庭,他的女友,他的整个的世界……
少年时代的COLIN,就有着一种异样的神采和魅力,在Jonathan家里,他的微笑,他孩子气的眼神就迷住了Jonathan的母亲艾丽丝,艾丽丝,是一个容易动情,内心保留着年轻热情的母亲,她喜欢COLIN那双 纯净见底的眼睛,在这个从小就失去母亲和哥哥的男孩子面前,她对他有一种连自己也无法解释的强烈的感情,COLIN和JONATHAN吸大麻,被她发现了,JONATHAN为此感到惶恐和不安,而COLIN却用他镇定的目光注视着艾丽丝,他说,她应该也可以试试。艾丽丝无法阻挡COLIN眼神里执着的热诚,她接过了他手中的烟头。接下来,COLIN带着她跳舞,轻柔的音乐声,尽情舒展的舞姿……正如COLIN说的,在这个美丽丰富的世界,只要能感受到快乐,只要自己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去尝试的呢。YES,TRY TO DO ANYTHING ——JUST YOU LIKE。
JONATHAN发现自己爱上了他的这个好兄弟,他为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苦恼不已,当他按捺不住内心深处萌动的激情,亲吻COLIN的时候,被母亲艾丽丝发现了,他更为此感到羞愧不安,他下定决心离开这个安静偏僻的小镇,去大城市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而COLIN说,这是他们相爱的感情,是美好的,没有什么需要自责的地方。
发现儿子同性恋情的艾丽丝,在COLIN纯净的目光面前,她所有的困惑,不安都消失的无影无综,她没有责怪COLIN,她在桌上撒下面粉,她说,COLIN,让我们来做一个面包吧,你知道,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做一点简单有用的事情,心情就会快乐起来……是的,生活就是可以这样简单而又美好……
成年后的COLIN成为了一个快乐优秀的面包师,同时,他还继承了他血液里那奇特神秘的魅力。当他来到纽约,找到JONATHAN的时候,JONATHAN的女友,也被他目光里的纯真打动,她感觉到COLIN对JONATHAN深挚的感情,她喜欢上他性情里的真诚,但最引起她兴趣的,是她察觉到COLIN身上还有很多她所不了解的,她感觉眼前这个英俊男人深藏着太多需要去发掘的东西,她为他着迷,她想更进一步地探索他,她为他剪去嬉皮士的长发,她说,那样你会活的更像你自己。她想知道COLIN究竟是否和JONATHAN属于一类人,她尝试和他做爱。让她想不到的是,这是COLIN的第一次,事后,COLIN泪流满面。
夜深人静的时候,JONATHAN发现COLIN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黑暗里,他告诉JONATHAN,当你们睡着的时候,我喜欢在这里静静地坐一会。静静地感受这个生死并存的时刻。有的人在自己的世界活着做梦,有的人在自己的世界死了……风轻轻地吹动着晾在窗外的白色衣衫,那是哥哥来了吗
我不知道COLIN是否正在想他的童年时代,他第一次看到他的哥哥和女人做爱,哥哥后来把他抱在怀里,他说,COLIN,我给你找个女孩,你也尝试一下做爱的感觉。他不明白为什么要和一个女孩做爱,但他还是听话地依偎在哥哥身旁,他相信哥哥说的一切。哥哥说,这是一个美丽的丰富的嘈杂的世界,你不用害怕什么,在这个世界,什么都可能发生,你也应该去尝试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那时,他们在宁静的墓园,风吹过来,整个世界沉睡在风里。COLIN兴奋地爬上墓碑的顶端,在那里,他可以看到更为广阔美丽的世界。还有哥哥那永远留在心里的微笑,如同此刻的风,吹过COLIN,一直吹到睡着的人梦里……
JONATHAN发现了COLIN和女友的爱情,他感到自己被孤立起来了,他孤独地站在歌剧院后面高高的天台寂寞的风里,COLIN来到他身边,他说,他想和他在一起。后来COLIN提议说,我们跳舞吧,背景是深远的蓝色的夜晚,飘荡着风里高亢激情的歌剧,两个男人搂着彼此的肩膀,合着夜色,歌剧和心跳的旋律,跳了起来……他们仿佛又回到了他们的少年时代。COLIN轻轻地,深情地吻着JONATHAN,JONATHAN说,我们可以这样吗,COLIN说,WHY NOT,这是我们兄弟之间的爱……吻,是最深挚的爱的表达……
我想起有一天晚上,斐哥告诉我,他在看静静行走的《兄弟》,这是我读过最感人的故事,斐哥说,他相信兄弟之间的爱,是世间最纯真珍贵的东西。他说起一个曾经和他相爱的兄弟,他和他之间,有着比友情,亲情,甚至比一般的男女之爱,更深的依恋。后来他的兄弟因为白血病离开了这个世间,在他临走的时候,斐哥吻了他,他的兄弟是带着温暖的笑意离开这个世间,因为这个临别的深情的吻,后来他经常梦到他,斐哥说。
和COLIN坦然面对一切的个性不同,JONATHAN是一个永远在逃避的男人,当初,他逃离他的家乡,他的父母,现在,当他感到自己的女友,他的家,他的艾丽丝,他的一切,都被COLIN进入,虽然他在纽约也曾和多个不同的男人有过激情的邂逅,但对于他们来讲,却只是昙花一现的爱,即使COLIN如何深情地爱着他,在那强烈的自卑和孤独驱使下,JONATHAN又一次选择了逃避,一直到后来COLIN带着女友回来找他,才让JONATHAN意识到他们对自己强烈深沉的爱。他们终于决定在一起生活。三个人共同的生活。
刚开始,他们都对三人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热情。她生下了他们的孩子,他们一起去了她祖父留给她的一个别墅家园,一个深藏在乡间的恍若世外桃源的地方,在那里,他们装修他们的新家,还开了一个充满温情的咖啡馆,墙上挂着他们少年时光一路走来的照片,那里存储着他们永远的美丽的回忆。
但是,正如Jonathan的母亲艾丽丝所说,当你拥有这个世界你想要的一切的时候,你会发现下一刻你在一个更偏远的地方,你会发现,你想要的已经不仅仅是眼前的一切。当女人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她开始渴望有一个完整的家,渴望有一个完整的爱。她希望和两个男人中的一个做一对平凡知足的夫妻。但是当她看到两个男人深情地跳舞,他们在一起,是那样地快乐,他们的爱,是那样地美,充满了温存和深情……她为他们的爱而动容,她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她意识到自己永远进入不了两个男人的世界,她能做的,只有离开。临走的时候,她问COLIN,愿意和我,孩子一起走吗。COLIN看看窗子后面注视着一切的Jonathan,他说他不能离开他。他的JONATHAN
JONATHAN在城市里的放纵狂欢留给了他肉体上的病痛折磨,看着他下体的斑点,COLIN搂着Jonathan的臂膀,他用坚定的目光说,,不要怕,Jonathan,没什么,这只是擦伤,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Jonathan,要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女人走后的那个冬天,他们的世界开始飘起了漫天的大雪,在那个黄昏,他和他,带着Jonathan父亲的骨灰,撒在了那片洁白静谧的世界。JONATHAN充满感激地说,COLIN,我们在这里建造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美好的家园。COLIN说,不,这个世界是你给我的,是你,给了我一个美丽的世界。JONATHAN说,有一天我死了,你把我的骨灰也撒在这里。……整个世界都在冰雪的怀抱里睡着了,静的可以听见那仿佛来自于天国的哥哥的声音。哥哥在说,COLIN,不要怕,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是一样的,他们的需要和我们一样,只要你愿意拥抱他们,给他们温暖的怀抱,就什么都不用怕。
片尾,COLIN静静地走回他和JONATHAN的家园,远远地可以看见房间里的灯亮了,在温暖的灯光下,寒冷的世界也不再寒冷。我想起斐哥告诉我的话,他说,现在每天下班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然而,只要看到远远的家里,有一盏温暖的橘红色的灯光,一个深爱的人在等待自己,心里就能感到踏实,温暖。
《天涯家园》原著发表于1990年,作者是因创作《时时刻刻》而获普利策奖和奥斯卡大奖的迈克尔·坎宁安。如果说《时时刻刻》是一个关于离开和死亡的故事,《天涯家园》就是一个关于寻找和回归的故事。在《时时刻刻》里,三个女人在强烈的灵魂孤独感的驱使下,离开或被她所爱的人离开,而在《天涯家园》里面,两个男人却一直在追寻,寻找他们灵魂深处对爱最深的依恋,对兄弟情永远的眷恋,一往无顾的执着。扮演男主人公的COLIN·FARRELL,这个来自爱尔兰英气逼人的男人,更有着一双忧郁,深情的眼睛,他目光里的纯真,温情给这个电影带来永久的温暖,给观众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JONATHAN的女友在她离开的时候,终于承认,COLIN对她而言,是一个永远猜不透的谜,一个奇特而神秘的生物,她说,她相信即使COLIN来到撒哈拉大沙漠,也可以用一只帐篷换来一只骆驼,她奇怪COLIN有什么是他做不到的。COLIN说,他只害怕一件事情,那就是孤独。——在这个世界上,对于那些孤独的,渴望着温暖和爱的归宿的心灵来说,没有比一个拥抱,一个深情的吻更美好的东西。——即使来到世界尽头,即使这个世界濒临末日,…… 只要你在我身边,只要能看到你,只要有你温暖的怀抱,我就什么也不用害怕。
我们拥抱着就能取暖,我们依偎着就能生存。
《天涯家园》观后感(七):转载--丢失了灵魂的影像
来自萨摩斯岛的哲人伊壁鸠鲁端坐在雅典的小园子里写了300多本书,他认为人的幸福生活就存在于“享乐”之中。不过他定义的“享乐”意味着去追求心灵平静与生活和谐。伊壁鸠鲁的弟子们却不大能领悟导师的意图,纷纷用自己的方式来阐释“享乐”二字,于是经典的理论就沦为迎合欲望的表达。伊壁鸠鲁学派自然在后世中落得个放纵的名声,想来会让那位老学究愤懑不已,世人的想当然与他的初衷谬误何以千里?
当年在图书馆偶然读到Micheal Cunningham的小说《A home at the end of the world》,喜爱有加。书中四个人物就如同生活在美国70、80年代的伊壁鸠鲁,都在找寻着生活中的“幸福”。艾丽斯是乔纳森的母亲,因为与丈夫在婚姻生活上有着心理上的抗拒和生理上的不适,导致了艾丽斯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了儿子身上。被母爱几乎窒息的乔纳森在学校结识了博比并成为好友,乔纳森只有通过博比才能与母亲拉开距离,自由呼吸。博比小时候亲眼目睹了哥哥的惨死,丧失了依靠的他长达后一直恍惚度日。结识乔纳森后,他就加入了乔纳森一家,后来成为了乔纳森的同性恋人。乔纳森考上大学后去了纽约,和一个性情古怪的女“酷儿”克莱儿一起居住。博比在乔纳森的父母搬去沙漠后,不得不到纽约找乔纳森谋生。这三人奇迹般的组成了一个三口之家,两两相爱,同居育子。最后是克莱儿带着她和博比的女儿出走,空空的留下一个末世之家。
小说作者别具匠心的用主观意识流的内心独白手法,在四个主要角色的自我叙述中完成其书。他们在纷繁琐碎的平常日子中挣扎,试图找回真正的自我,在各自的哀伤和喜悦中弥补好自己破碎的心灵,奋力的去寻求一条通往“幸福”生活的途径。书名中的“Home”就是他们各自的目标和幸福的象征,是章节和段落的线索。“找寻自我”则是全书的底色和基调,作者也就是围绕这个基点展开了所有的情节。
依据小说拍成的电影《天涯家园》在去年上映,面对小说改编的电影,特别还是自己喜爱的小说,自己常常会带上学究型的眼镜,在两个不同类的“文本”中穿梭,探究一二。福柯曾言,一本书写完便与作者无关了。所以在此等哲人的眼中,我这种癖好无疑是无事生非,莫名其妙的。但我亦不过是个俗人,时不时犯点偏执的毛病即是在庸碌气质中加上了可爱的表层,大概是会有利于身心平衡的。
小说“寻找自我”的主题在电影中完全被丢失。其实小说力图做到的,就是描述四个人在不同的生活世界中,如何“找到自我”,再重新开始新生活的历程。比如,艾丽斯就是从一个绝望的主妇渐变成一个利索的餐饮店老板。在这个痛苦的蜕变中,她采用了很多方法来逃避内心对原有婚姻的厌恶。她曾经把所有的目光都停留在儿子身上,结果这无微不至的爱却让儿子孤独乖僻。她也试图把自己埋身于无休无止的家庭琐事中,可是除了练就一手好厨艺外,她仍旧迷茫和无助。最后,她终于坚定的面对了自己不爱丈夫的现实,走出了往日阴霾。在已过半百的年龄,重新恋爱,重新生活。“寻找自我”的主题当然会表现的相当零碎化、细致化、生活化,在很大程度上小说的成功要归功于作者超强的意识流写作手法。电影在此叙述上不同于小说,它采用了事件型的构成来取代意识流的自我倾诉。并不是说电影用意识流来表达就不好,其实Cunningham的另一部小说《Hours》的电影叙事中,意识流就表达的非常完美。
可《天涯家园》在避开意识流这一暗礁后,电影就完全进入了浅水区域,主题被降格成为一种“美国式的爱”,即是亲情、友情、爱情最为通俗的融合杂烩。艾丽斯在电影中改头换面成一个小傻瓜般的母亲,爱儿子爱博比,操劳维持着整个家庭,最为温情的和他们建立起最为友好的关系。这样一来对观众而言,艾丽斯就变得相当的易懂,不过就是一典型的母亲套路,但这却是被极端平面化的结果,我们根本没办法看出来她内心激烈的渴望和压抑。这就使得电影的某些情节很难以理解,为了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一个母亲会加入他们吸毒的队伍?看见儿子和男生做爱,她就仅仅是片刻惊讶然后自然接受?其实艾丽斯之所以会和他们一起抽大麻,是因为她不满意博比和乔纳森的关系,让她没有插足的地方。和孩子们一起无法无天不过是想抢回乔纳森对自己的爱。发现乔纳森和博比之间的同性恋关系,她更是又焦又急,渐渐的开始反省自己对乔纳森那种极端自私的爱。这都是她在自我路途上的挣扎与彷徨。很可惜,电影中把她涂抹成能与儿子们共渡青春好时光的没头脑好妈妈。她和博比的对抗和矛盾,怜爱和厌烦转变成了无限度的接纳。对乔纳森的放纵与溺爱,控制和劝喻却成了一片空白。这样的俗套描摹当然有力于故事的推进和观众的理解,却使情节无法承担起小说原有主题的深刻力度,注定了整部电影的搁浅。
小说整个构架为三个部分,从主人公的童年到成年,记叙了他们各个时期的不同状态和经历。三个部分像是辩证法的正反合的三个步骤,从原点回到原点,螺旋似的递进,他们在几经沧桑后又重新回到了自己出发的地方,在小时候曾畅游的冰冷河水中,望着这么远又那么近的未来。而“自我”在哪里,他们都有了自己的答案,握紧的双手里面有着自己的命运。电影抛开了小说繁琐的线索,直接以博比为主线,用博比的生活为轴心来串起整个故事。电影要采用直接明了的手法本无可非议,因为不是人人都有着昆汀或者大卫·林奇的叙事功力,删繁就简也有好处是突出重点,可因此却给人物带来无法理解的硬伤就是致命的错误了。
书中博比的哥哥是他灵魂上的导引者,哥哥的死使他一直需要在心理上找到个依靠。后来乔纳森充当了这个角色,他们便一直生活在一起。书中没有刻意的说博比是个同性恋者、异性恋者抑或双性恋者,但是看完书后,应该知道博比是一个内心还处于婴儿期的人物。他可以爱任何人,他也必须爱任何人才能生存下去。他的缺陷就是“我无法一个人呆着”!这个童年的伤疤使身体健壮的他一生却都充满了无力的疼痛感。他就是需要一个人做他的迷幻剂和可卡因。而电影删删剪剪后,直接将博比处理为了一个异性恋者。童年时期与乔纳森的性行为不过是青春冲动的胡闹。这样观众可以直白的从一个角度来看清楚整个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节的走向,无需书中的四个维度,交错难析。但是小说中四个人之间粘连的关系也就成了清汤一碗。最为迷人的内核幻变成博比那张无比苍白的脸庞,空洞的几近病态。
小说中最能为电影这种声色艺术所表达出来的华彩亦是黯淡无光,那就是整本小说中无处不在的摇滚音乐!Woodstock、花童与嬉皮士、爱和自由,当时盛行的“乌托邦”思想无疑是借助摇滚乐的形式在人群中激荡开来的。书中人物都在朝着自我迈进,渴望自由的生活,这和摇滚乐的实质内涵浑然相通,音乐成为了表达人物心态和思想的最佳途径。博比一直向往的Woodstock音乐节,不过是他内心想要的生活模式的一个缩影,Rock'n'Roll所激发的不仅仅是血脉膨胀的激情,更是一种美好生活、宛如天堂般的理念!克莱儿正好参加过Woodstock,却告诉博比那没有什么特别,脏的像猪,在音乐节上结识的爱人,不是因为心有灵犀,而是所有人里面只有他有块肥皂。这无疑是作者本人在对音乐“乌托邦”梦想的反思,自由的内涵与形式,个人与集体的融合与冲突。摇滚乐已然上升为一种文化,这使得作者在每个特别的场面中都会加入一首特别的歌曲,让文本和音乐有种互文性的解读。电影则把这个应该浓墨重彩的角色贬低为背景上的点缀,将《Born to run》、《Purple Haze》等经典弃而不用,又让《Susanne》、《Just like a woman》等精品施展不开拳脚。
演员的选角倒是相当贴切,但形似神不似的演出却又令人失望不已。茜茜·斯派克向来演技细腻、有层次感。这次却像足了《隋唐演艺》里的程咬金,来来去去就那么三板斧,使完了便了事。在很多场景中我们会发现她的表演非常的突兀,不连贯。这不能说她这次出镜太为脸谱化,的确是剧情阻碍了她的发挥。科林·法瑞尔把博比演成了一截木头,只需挂上些装饰物品就可以直接当圣诞树往家里拖了。博比在恍惚的外表下有着最为敏感的内心,在梦游状态的生活中不时还会说出诗人的话语。可是法瑞尔除了把他那两条浓眉舞来弄去之外,就没有任何的招术可言。细致的内心戏无影无踪,活脱脱的蜡笔小新好莱坞帅哥版!出演过《She's so Lovely》罗宾·莱特·潘这次一点都不可爱,把克莱儿折腾成个巫婆。古怪的装束是克莱儿的标志,和男的结婚、和女的亦可结婚是她“酷儿”的本色,但不要忘记作者在书中一个细节处说出了克莱儿的底细,她花那么多的时间来打扮,耗费了大半生的动荡感情,正是因为她的内心粗陋。五颜六色的头发与稀奇古怪的衣服,正是她为了防止自己陷入迷茫与空虚的最佳迷彩服。罗宾·莱特·潘并没有演出克莱儿的迷离神韵,却让自己掉进花花绿绿的装扮中无力自拔。书中人物跃登大荧幕,却没有任何的活色声香可言,沦为一出笨拙傀儡戏,让人恨的牙痒痒,巴不得亲身上阵,以身试法。
小说的结尾是开放式的,三个男人站在冰天雪地中,思考着各自的未来。幸福,当然是相对的。各自的朝圣路,有着各自的艰辛与困苦。小说流动的情节告诉我们,幸福就应该在于你一直的追寻之中。电影却以一种固定模式的表达出幸福的概念,而且相当的“美式”:乔纳森回到家给博比点亮灯,博比停留在生病的乔纳森身边照顾他,克莱儿带着小孩开始新的旅途。似乎所有的人都找到了各自应有幸福。电影就用这样一个“高贵的谎言”使作者的本意流产了。
整部电影的偏差被电影的中文译名《天涯家园》讲的很清楚。在中文版小说序言中,中文译者和原作者讨论过书名翻译问题。译为《天涯家园》,中文译者取的是“end”的地理位置之意,因为小说中的三个人物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建立起他们的家庭。而作者却回复说,“end”更重要的在于时间,是指世界完结时候的一个状态。在文明世界崩溃时,仍能赖以生存的,一块庇护他们的家园。作者在意的是心灵的救赎而非一个奇情的故事。所以后来中文小说名改做了《末世之家》。种种缺陷使整部电影陷入既不通俗又不高雅的状态,这倒是好莱坞窜改经典小说的一贯下场,就像那部拍时轰轰烈烈,上映昙花一现的《航运新闻》。丢失了灵魂的影像注定是惨白而又无力的,它是对原作品的误读,更是大众文化对精英意识的一次集体性误解。这样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不过又是一个伊壁鸠鲁的好莱坞版本而已。
来自: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129440.shtml
作者:马蒂斯爱上毕加索
《天涯家园》观后感(八):先看电影还是先看书,这是个问题
在图书馆拿到末世之家这本书时,它是新的,没查背景,我以为是一本新出的书,看完很喜欢,很受震撼和感动。而更让我吃惊的是发现它原来写于1989年,而在2004年就被拍成了电影。当你看一本书时,文字会形成图像出现在脑海里,而我在心目中的男女主角还没具体幻化成好莱坞明星形象之前,就看到了电影。
就像我简评中说的,我永远没法体会我在看书之前就看到这样一部电影会带给我怎样的感受,我给的星星应该会多,而,这本书,写得太震撼我,感动我了。而电影对我来说少了那种,文字描写下的琐碎的生活却带给我的阵阵心悸。书看到最后克莱尔决定逃离并付诸实施时,我惊慌的捂住了嘴,内心被巨大的被遗弃的恐慌和难过充满,感觉被遗弃的是我。我是多么喜欢这个三口之家。
看书时,博比在我脑海里是有些憨的傻大个形象,而乔纳森是两人中聪明的那个。而电影中,少年时的博比去看上去比较灵性,乔纳森可能因为牙套和演技的关系,被诠释成有点木的那个。当然成年后的乔纳森变得迷人,科林法瑞尔演出了博比有点憨的感觉。
我不能明白导演去掉了乔纳森的sex伴侣埃里克的考虑,埃里克在书中也算贯穿始终的人物,与乔纳森也产生分分合合。虽然对于乔纳森来说,埃里克可能只是肉体的寄托,而他精神的寄托给了博比(如果可以这样的理解的话),埃里克怎么说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人物。而我觉得,克莱尔最后的离开,和埃里克发现罹患艾滋后搬过去和三人住在一起有关系。不是说克莱尔担心埃里克的病,而是埃里克给屋子带来了死亡的气息,使克莱尔开始考虑丽贝卡在有自己的意识后所要面对的。书中写有天丽贝卡在咿呀学语,“可是渐渐的,当我和她一起躺在床上时,我弄清楚了。她正在形成自己的意识。。。。。。她是一台已准备好拍摄的照相机,喀嚓拍下了她最钟爱的玩具,喀嚓拍下了乔纳森早晨来抱她的情形。她会一辈子带着这些相片。要是就在埃里克死去、乔纳森又病倒时她获得了完全的意识呢?如果她最早的记忆都是关于她最爱的人的委顿和最终消失,那会对她产生什么影响呢?”而这段之后,克莱尔开始做逃离准备,我的心也跟着砰砰跳起来。
《天涯家园》观后感(九):这是我的成全,你的碧海蓝天。
obby,你愿意跟我们一起回去吗?
不,我不能。
obby回答道。
克莱尔又问了一次,
obby,你真的愿意跟我们一起回去吗?
obby注意到克莱尔的表情开始变得严肃起来。
他看了看房子中的Jonathan,
摇了摇头,no…no…I can’t。
克莱尔的表情终于释怀。
她终于明白了bobby的选择。
他舍不得他的兄弟,离不开他,所以,选择离开她。
克莱尔意识到这一刻她鼓起勇气问的最后一句话。
就这样让他们俩分隔天涯。
她看到昨晚bobby抱着Jonathan跳舞的片段,
全身失去了力气,她倚靠着墙壁,看两个男人之间的舞蹈。
他们默契的举手投足间的表演。
刺痛了她的双眼。
克莱尔的表情,也由先前的微笑变成了绝望的哭泣。
她失稳的回到房间,想,自己再怎么用力,都融不进bobby的心里,
所以,她只能选择逃离。
这是一个好剧本。
也许没有波澜壮阔的画面,但是却有震撼人心的小细节。
我要为柯林.法莱尔鼓掌,
因为他将一个阴郁而害怕孤单的少年演绎得悲壮。
我也要为他们这种兄弟间的感情竖起大拇指,
因为再也没有比这更单纯而炽烈的情感。
他们在天台舞蹈,远处是一片阴暗的高楼大厦,周围 是歌剧魅影,
他们接吻,Jonathan吓一跳,质问他,你在干吗?
obby回答道:这是……兄弟间的吻。
obby感情自然,随遇而安。
他总是这样,总是有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
你完全沦陷在他的深不可测眼神里,
仿佛所有的不确定都可以被相信,
仿佛所有的感情都无论男女均可以发生,
他总是重复着他死去的哥哥小时候对他说过的这句话:
在这个美丽的世界里,其实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害怕的,因为,有我在。
倾听者顿时豁然开朗。
就连Jonathan的母亲也一样。
这个善良的老妇人象对待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对待着bobby,
这让从小就失去家人的bobby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他可以让Jonathan的母亲陪他们一起吸大麻,
也可以让她客观的对待自己儿子Jonathan的同性倾向。
obby后来成为了一个优秀的烤面包师, Jonathan的母亲功不可没。
然而他不甘心就这样呆在这个小镇子过着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
他到了纽约,找到离家出走的Jonathan,然而却吸引了Jonathan的同居女友克莱尔。
他们发生了关系。
强烈的自卑感让Jonathan对此也无力发作,
他成全了克莱尔和Bobby的背叛,就连后来克莱尔生下了小孩他也可以作他的爸爸。
但是,一个女人怎么可以忍受自己的男人和别的男人那么亲密呢?
于是,她试图挽救自己和bobby之间的感情,然而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一些背景音乐将电影中的氛围衬托得完美。
obby和Jonathan在天台上跳舞的那一段音乐印象特别深刻,
另外就是他们在乡间小路上一边开车一边同唱一首歌的情景,
请责怪我的肤浅,因为我找不到这些音乐的出处和名字,
obby用他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征服了电影中的每一个人,
而他们都愿意为了bobby而倾倒。
影片最后,bobby固执的选择了离开克莱尔,
这个可怜的女人,她付出了全部的爱,到最后仍然只能一个人带着孩子远走他乡,
因为她知道,在bobby的心里, Jonathan的存在远比她重要。
obby在最后一刻做出的决定,是因为,他要照顾患病的Jonathan,
因为,是Jonathan在bobby小时候给了他安全和温暖,让他不再觉得孤单,
即使失去了家人他也不是一个人,他还有Jonathan,还有更多爱他的人。
这个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这让我想起了奶茶的一首歌,{成全}。
是的,他们在两人三角在一起的时候,没有撕心裂肺的挣扎,
也没有失去彼此后的无理取闹,他们总是平和的微笑,
用那种云淡风清的态度,让故事的结局变得深刻,
也让观众了解到,
爱是没有性别界限的,
而成全,也就是爱的最高境界。
《天涯家园》观后感(十):这个大千世界,美丽而又嘈杂,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恋情或爱情,精神或肉体。
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反映同性恋题材的电影也越来越多,但无论是反映同性恋歧视及不被祝福命运的《费城故事》,单单想表示同性之间的禁忌之恋与异性恋同样拥有爱的权利的《野芦苇》、《the latter days》等,或者借同性背伦之恋来承载禁忌反叛绝望崩溃等意念,如《魂断威尼斯》,或者是探讨同性恋对传统社会道德伦理冲突的《喜宴》,还是其他的出于满足猎奇心理和对异色世界的好奇,无论主题为何,这些影片中出现的同性恋是以一种确定的与异性恋敌对的形态出现的,很多情况下拥有同异性恋相同的模式,不同的是这种感情发生在同性之间。但人们面对博比和乔纳森这两个男人之间的情感时,却很难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
这部影片并没有像其他涉及性向的敏感问题的影片一样,试图对人的情感做出明确的定义和分类。导演将这种感情统称为“爱”,却无意将之划分为“爱情”、“友情”、“母爱”等等,这对看惯了明晰的现实伦理和情感的观众是一个很大的认知冲击,并为之迷惑和思考。而导演似乎想传达这样一种理念:爱有很多方式,其本质却是一样的,对爱进行定义和规范反而会违背人心目中爱的天性。三个主角之间的情感看起来似乎是一团糟,同性恋异性恋,友情和爱情,这是世俗社会的伦理结构难以解决的矛盾,但是最终,他们遵从内心的渴求,组成一个用爱维系着的违背常理的四口之家。片中,同性恋的乔纳森可以爱着克莱尔并希望和她生一个孩子,也可以爱着博比而没有与之发生性接触。克莱尔可以同时既爱乔纳森又爱博比,而博比既爱着克莱尔却也无法离开博比,通过这些,导演似乎向观众提出问题:爱是精神的还是肉体的,是否跟性向有关?友情和爱情的界限在那里?人同时爱着两个人并希望同他们在一起是否是不道德的?等等。
导演并没有过多地把笔墨放在同性恋的敏感和禁忌上,认为这不过是性取向或曰性癖上的选择,与爱并没有很大关联。虽然在两人青春期所玩的“禁忌游戏”中,乔纳森都是主动的一方。而重逢后乔纳森也一度希望以同性恋这种方式来加强两人之间的联系。但是,那也不过是希望博比不会丢下他一个人,能继续维持两人之间的爱和依靠,所以才会同意了那个疯狂的相处模式。这是一个性、爱分离的角色,他的身体在不同的人之间周旋,但对他最爱的两个人,却始终保持着精神上的依恋。作为异性恋的博比,在精神上始终无法摆脱乔纳森,不管乔纳森对他代表了什么,但从两人相识以来,博比已经习惯了乔纳森的存在并从他身上获取心灵上的安定。真正维系他们关系是,是彼此对于对方的心灵上的意义。正像影片中克莱尔对乔纳森说:“可是博比才是你生命中所爱。”乔纳森回答:“不是那么简单”。
两个男孩之间的友谊,经过了岁月悠长的沉淀,已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对于乔纳森来说,博比是他少年时期的“魔术师”启蒙者,是他唯一的伙伴。作为一个乏味的戴牙套的时常带着局促恐慌神情的乖乖牌男孩,他只会埋头啃书,没有朋友,无法和家人自如的交流情感。是博比主动介入他的生活,成为他的玩伴,和他抽烟跳舞听流行乐开着老爸的车去兜风接吻在深夜里互相把手探向对方,向他展示如何透过面具认识后面人类的温柔脆弱的天性,告诉他“如果你有什么事情没做好,就跟父母说,我尽力了。”“这个大千世界,美丽而又嘈杂,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一切都很好,小弟弟。你的家人爱你,我也爱你。没什么好怕的。”并促使他最终做出离开这个小镇,去探视这个美丽世界的决定。而对于离开故乡克里夫兰并成为一名同性恋的乔纳森来说,博比更是他和故乡家庭和少年时光的唯一联系,是代替他陪伴照顾父母的另一个兄弟,是一个比父母更能倾诉心事的亲人。是博比缓解了乔纳森身处异地的大城市和身为同性恋的孤独漂泊感和“绝后”的无根和恐慌——也是这种孤独感使他希望能和密友克莱尔生一个孩子。是博比引导他飞向这个美丽世界且代替父母给了他家庭的归宿感,对失落的自觉多余的乔纳森说:“兄弟间的亲吻,没什么不对的。”,并且放弃了克莱尔和自己的女儿,独自陪乔纳森走完他最后一段人生。对博比,乔纳森的感情是复杂的,既心存仰慕崇拜依恋感激,同时对他夺去父母的宠爱和克莱尔的孩子有心怀不满。
而对于乔纳森,博比原来是有些移情心理的,对于乔纳森来说,多年前目睹自己的哥哥——那个自己崇拜依恋的叛逆浪漫的美少年的意外死去,是他心底一个永远的痛。初见乔纳森,博比也是先注意到他那一头与哥哥相似的头发,后来把哥哥的夹克给他穿,带他到哥哥带自己去的墓园,像哥哥一样告诉他多年前哥哥告诉自己的同样的话。乔纳森不仅给了他兄弟密友亲人一般的感情,而且给了失去亲人的他父母和家庭的温暖,让他有了家的归宿感,享受家的温馨甜蜜和责任。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后来博比才不愿也不忍丢下乔纳森。而克莱尔,原本她以为自己可以同时爱着两个人并接受这样的家庭模式,但最终她还是离开了,她以为自己可以理解并接受乔纳森和博比和自己之间的感情,但最终她还是只能理解不能接受。尽管她是如此叛逆而开放的女人,但仍然无法摆脱心底对平平淡淡的传统家庭生活的渴望,对于另外一种正常生活的向往,而不是这种没有法律意义也没有世俗意义的家庭。她说:也许,我并没有这么不同寻常,可能只是因为我的头发。最终,仍然只有乔纳森和博比留了下来,在冰天雪地的小镇上一间两者橘色灯光的小屋。谁也不能否认他们之间存在的爱,不管以什么名号来定义,但它都是温暖的,问题是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空间来维系巩固?这种违背常理的相处模式最终失败了,但无疑是对传统同性恋和异性恋的粗暴定义的质疑,也是对传统家庭伦理观是一个冲击和挑战。
自由和归属——离开、故乡和家庭
影片里无论是传统合法家庭还是反传统的“天涯家园”,导演都持着尊重的态度。这集中体现在主角博比身上。博比的哥哥是个具有反叛自由精神的美少年,后来被一次晚会上意外撞破玻璃而死,这对博比后来的性格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教会了博比用一颗温柔自由的心灵来感受这个美丽噪杂的世界,无需害怕。而家人的连续死亡使他对家庭生活、温柔的情感和归属感充满了渴望,在和死亡的多次接触中,更使他对生命有一种悲悯和超脱的情怀。“喜欢在黑暗里行走”“同一个时间,既像活着,又像死了,就像悬在中间,活着的人在做梦,而死去的人,在他们应该在的地方。而我在这儿,在黑暗与寂静之中。”过早失去亲人造成的情感缺失以及失而复得的家庭生活,使他格外珍惜。为此,他像对待弟弟一样爱护纵容着乔纳森,教乔纳森母亲抽烟跳舞排解内心深藏的美丽寂寞的思想,放弃了探视世界的渴望而留在了克里夫兰的乔纳森家中。而他的所有梦想,就是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园,和所爱的人在一起。他喜欢克莱尔,不只因为她的性感叛逆,还因为代表了圆满的家庭中的女性的温柔,和延续后代的小孩。他活得像一个圣徒,顶着一头嬉皮风格的长发,随身带着一大袋的唱片,依靠自己的双手,牢牢的捍卫自己的家园,守护自己的兄弟和女人。在他身上,集中传统家庭的父性的力量。虽然也因为这样,使他少了一些人性而多了一些神性而表现出象征性。
与他相对照的是乔纳森母亲,这是一个温情善良的传统母亲,为了顾全家庭生活而掩埋了热情和浪漫的女人,也是一个家庭的守护者。对比前后两种类型的家庭,前者传统合法安定却不得不赔上自由,后者虽自由开放却没有法律保障,相同的只是,维系它要耗费人的爱和能量。乔纳森的母亲对克莱尔说:“我觉得你很勇敢,我想你这么大的时候,结婚、成家,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其他了。”“可我觉得你的境况要好得多,真的,一旦你得到了所有想要的,然后,你会发现自己身处市郊某个角落,不过这也没什么,我的意思是,不是不好,只是,你周围的世界就好像开始慢慢变小。大多数女人完全不知道他们的将来会是怎么样。”这也是老一辈家庭的人的困惑,特别是在一个闭塞落后的传统家庭里出来的人的困惑,就连克莱尔父亲,也隐约透漏出一辈子呆在一个地方的压抑,“你喜欢克里夫兰吗?”“在这儿,我多少能呼吸到一些新鲜的空气,你妈妈也学会了怎么做玛格利特酒,谁希望一辈子带着沙漠里。”“是啊,谁都不希望一辈子呆在任何一个地方。”“这话太深奥了。”面对年轻一辈的自由生活,他们是羡慕的。可是这些走出来的年轻人也并非全无烦恼,在他们的骨子里仍然保留着对家庭、故土以及传统价值观的依恋,他们也渴望在这过于自由的世界里寻找一份心灵的归宿,建立一个家的港湾。正如乔纳森母亲所说,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影片最后,乔纳森和博比站在冰天雪地里,抱着骨灰盒对父亲说:“不管怎么样,我们来了,这是我们的地方,也是你的地方。”尽管远离故土,经过那么多波折,这些当初一心想着离开的孩子们,还是在这天涯尽头,建立了属于他们的家,和当初亚利桑那州那个一样温暖的家。
其他
影片从一开始就出现做爱的镜头,女孩从窗户跳进来和少年做爱,少年对9岁的弟弟说你早就不该是个处男了,色彩鲜艳的夹克和宽脚裤、抽烟、忧伤唱片、舞厅里疯狂扭摆的“飞机头”、吸毒……这部影片充满了美国七八十年代流行文化的色彩,年轻人放荡不羁崇尚自由蔑视传统,抽大麻搞破坏上街参加游行,崇拜音乐、书籍和哲学等等,但是影片并没有过多渲染暴烈的一面。在这个小镇上,一切都很平静,劝妈妈吸烟跳舞已经就很耸人听闻了。而乔纳森到达纽约的时候,仍然梳着嬉皮头,热爱音乐,坚持信仰和爱情,在性解放的潮流中仍然保持着处男之身。而乔纳森和克莱尔呢,显然都吃过这种过于自由的苦。乔纳森到处玩乐,并一度认为自己可以成为那种可以纹身的人,最终不慎得了艾滋病。而克莱尔则嫁给一个吸毒的虐待狂,因为自己是个崇拜吸毒者的受虐狂。这些,都是从乔纳森和克莱尔的叙述中得知,他们都深受时代流行思潮的播弄。而博比不同,他是自由主义者,又带着传统的诗意和哲思,从而在追求堕落反叛的文化中保持了清醒和纯真。这个形象或许导演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一个充满了传统品质的清醒的自由主义者,从中也可看出导演对那段文化的反思和态度。正如影片中反复强调的:“大千世界,美丽而嘈杂,什么都有可能发生。”所以不管世事如何变幻,我们也要平和宽容地微笑接受这个大千世界赠予的美丽和嘈杂,享受世界的广阔和生活的丰富,而不能让某些成见蒙蔽了眼睛。
影片采用宽银幕,四时变换的景色拍的非常唯美。其中小博比在墓园中那一幕拍的尤其让人称道不已,墓园在小博比眼里眩晕又清晰,小博比渐渐飞升至空中(本人怀疑是服了轻微迷幻药所致),让影片在写实之外增添了浪漫和童话色彩。此外,该片的配乐也非常精彩,根据情况穿插了许多舒缓怀旧的欧美老歌,即暗合了影片的时代特色,也有助于表情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