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一部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安德鲁·加菲尔德 / 亚当·德赖弗 / 连姆·尼森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已读到的媒体评论主要称这部电影是一部西方自我反省基督教问题和启蒙理论起源的故事。但从这部电影基于一部日本小说、且在一个东方国家拍摄的事实来看,其目的就远不仅自我反省这么简单。它为启蒙之后,现代化国家对东方国家长期的殖民侵略史、以及今天的后殖民理论的批判热潮,起到了某种自我辩护的作用。通过呈现17世纪的日本政府、刑法及其社会文化的极端面。 1 Mokichi这个人物从头至尾似乎只有懦弱这一个人格特点。懦弱是人的本性之一,西方他们基督教原产地也有大量懦弱之人,角色设置单薄。 电影中的寂静有两层意义,一个神的沉默,一个东方的沉默,但两者都没有解读到位,甚至连点到为止都没做好,他只有每次故作镇定地点题。 2 有些日本百姓是基督教的伪信徒,他们并非对信仰虔诚,而是因为他们本性就有“虔诚”精神(东方普遍有,这和一些人类学女权理论呼应)。如片中所演,有些日本底层之所以对“天堂”“没有税赋和痛苦”这样的基督教提供的幻觉有所向往,其实是因为他们不满意自己的政府和底层生活,而没有政治自觉的文化民间并不会有这样的政治意识(无或另一种政治自觉是非民主政制的一个标签)。 异域思想往往最先吸引到的是对国内现况不满的老百姓。 至于为何这些日本底层不信佛教,电影没有任何关注和考察。 3 宗教在任何地区都会被政治调整或者利用,尤其是强权政治,比如片中的日葡两方。但这并不代表,面对同样的政教压迫情况,日本人民和葡萄牙人民都应该产生“启蒙思想”,片中似乎给出的答案是因为日本人民沉默、逃避、懦弱、以谎言为智慧…各种“缺点”,而西方人勇敢、诚实、开创、不服输、责任心强、相信普世真理…各种“优点”。这里的判断失误便是,日本人因为沉默而没有产生启蒙思想,但东西方人所面对的历史情况其实一样。 或许斯科塞斯并没想更多,但影片确实还给出了这样一种略显过时了的态度:日本政府的刑法残酷、思想腐朽,启蒙之后的西方殖民者带来先进思想,是合理的有帮助的。 以上两点来自导演的错误认知,让人担心,斯科塞斯是否了解二十世纪后期出现的思想和讨论,我希望这担心是多余的。 4 电影展现出的可参考的角度有些局限。比如,没有一个日本人被刻画为有正义感或勇敢,比如没有一个西方人被刻画出逃避和软弱性,哪怕是老教父Ferreira也要给他忠诚和坚毅。这是显而易见的种族色彩。 5* 那个日本翻译的一句台词:“一个傲慢的西方人,他终会摔倒的。” 6 这个片子如此丑化17世纪日本,从政府到底层,这种不给面子的事日本怎么会答应让美国人拍。片子在台湾拍成,政治色彩再上一层。通过电影呈现出台湾的日本化程度,以强化台湾的独立条件。 7 影片对日本政府的台词,说佛教讲宽容原谅,但刑罚却残酷无比。这个矛盾任何强权政府都一样,中世纪教会惩罚异教徒的手段不用一一列举。 8 直接搬台词看其意识色彩:老教父ferreira说他觉得“山河易改,本性难移”是很智慧的东方思想。年轻教父Rodrigues说“你这是在为自己的懦弱找借口”。老教父说“东方人的思考没有超越出自然”。年轻教父说“因为这里的根儿都腐烂了”。 9* 电影中台词“there are something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judgement of the church.”以及两教父的伪弃教皈依,使人想起《道士下山》中终于出手打人的佛教徒。 注:*号两条只是笔记,非意见
马丁筹备的十几年的电影《沉默》的观影体验极不愉悦,整部电影就像是一部酷刑大观,就好像困在日本小岛的神父一样被困了两个多小时,但不能否认,这是一部佳作。
马丁的电影都非常值得一看,对人性的挖掘,对历史的还原非常精彩。《沉默》同样让观众了解基督教在日本传播的故事,历史场景和细节的还原很棒。喜欢看历史的观众,可以从井上大人和加菲饰演的Rodrigues神父的对话中看到对历史的探讨,比如幕府为何要选择锁国的政策思路。
抛开宗教不谈,电影更多的探讨权力和信仰的问题。这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是个体在面对无法抵抗的权力时的选择。
大学时曾和学长坐在一起听讲座,看到他拿了一本圣经在读,便聊起了基督教,学长严肃的说:“我认识的教徒都是真心认为上帝是存在的。”对于从小在无神的环境中长大的我,完全无法理解怎么样才能去精神上依赖和寄托看不见摸不着科学没有证实过的“神”,这超出了当时我的认知。多年之后已经变成中年大叔的我,虽然还是无神论者,但已经能理解人对宗教的选择。回到电影中来,信仰是个人的选择,幕府要用权力强迫个人放弃信仰,电影一直围绕这个矛盾推进。也许对不信教的观众来说,理解加菲饰演的Rodrigues神父为何如此挣扎是有些难度。
Rodrigues神父被抓获后和几个村民坐在农田里,教名Monica的少女请教神父死了之后是不是可以去天堂,在天堂是不是就没有痛苦,不用交税,不用辛苦的做农活。Rodrigues神父迟疑了一下,回答:“是。” 这个答案,也许神父自己都在怀疑或者不知道吧?突然想起毕业后刚到上海工作,由此周末坐车,上来了几个礼拜刚结束的阿姨,她们在车上大声的讨论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基督教带来的变化。至今还深刻的记得一个阿姨严肃的讲述自己信教之后如何对生活更加释然,可是这位阿姨的表情和语气中,并没有任何的快乐,感觉信教更像是一种百般无奈的选择,其实她的生活并没有变的更好,承担的痛苦并没有更少,一切不过是取决于老阿姨自己的意念罢了。Rodrigues神父在片中不止一次的质疑上帝为何让信徒承担如此的痛苦,也许,这位老阿姨,也有过同样的疑问。
饰演吉次郎的洼冢洋介非常出彩,吉次郎在生死关口为求生弃教,又不断的回到神父身边,更好的探讨和表现了权力和信仰的矛盾。
最后,说下第一次和虔诚教徒的谈话。大学时的英语外教是一位年轻非常有涵养的女士,美国人,叫瑞贝卡。瑞贝卡是标准清教徒的风格,虔诚节制。一次去她家里做客,看到有些中文的基督教传教册子,无非就是信上帝进天堂的教义故事,觉得这些东西好像是哄骗无知妇孺的东西,很奇怪这个有修养有良好教育的女士为啥会信这玩意儿。然后和瑞贝卡讨论了几个问题。我问为什么圣经有很多杀戮的故事,大家还要不停的读,瑞贝卡回答她认为圣经就是历史,历史本来就是血腥杀戮组成。又问瑞贝卡为什么来中国,瑞贝卡非常严肃的回答:“是上帝指引我来的!”我已经忘记当时怎么来回答瑞贝卡,只是觉得这是一个奇怪的答案,我不能理解。
其实,现在,我仍然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扯的回答,我还是不十分的理解这个回答(如果是虔诚的)为啥会从一个良好教育懂科学的人嘴里说出来。也许这个就是《人类简史》里的一个观点,人是能相信各种虚拟故事的群体,也就是这中虚拟故事,成就了社会。
片中的日本人和西班牙神父,只是相信了不同的虚拟故事罢了
《沉默》影评(三):關於《沉默》的三個問題
在一個基督宗教形象不太好的文化環境中,像《沉默》這樣帶著濃厚基督教色彩的電影,預計對大眾的吸引力會稍為遜色。另一方面,基督徒也不見得會拉隊捧場,因為這戲改編自遠藤周作的原著小說,當中涉及信仰的內容並不全然符合「正統」的教條。當然,對比起導演馬田史高西斯1988年的作品《基督的最後誘惑》,《沉默》應不會像當年那樣引起教會高調的抗議。《沉默》的敘事焦點都集中在男主角洛迪格斯神父的經歷之上,包括他在日本禁教時期尋找恩師費雷拉的種種外部經歷以及其有關「上帝對其受苦的子民沉默」之內心掙扎。這樣高度集中在一個角色上的經驗的描寫手法,需要使觀眾對其有高度的共情。問題是,若觀眾不是信徒,會否難以投入角色的世界去呢?他們會怎樣理解其堅持和掙扎呢?會不會感到他很「無謂」?然而即是使信徒觀看這齣戲,同樣可能面對以下的問題:
《沉默》是一部宣教電影?
上帝沉默嗎?
結局的改編是否畫蛇添足?
(全文請看: http://wp.me/p8iPwg-hcU
《沉默》影评(四):【电影】17024[4.8]《沉默》
“耶和华啊,你为什么站在远处?在患难的时候,为什么隐藏?”
对于宗教,作为没有信仰嘅天朝公民,其实并冇太多发表意见嘅权力,但呢部电影却如在喉之鲠,令我难以释怀,佢嘅言辞并唔锋利,却犹如一把被挫钝嘅刀係胸口用力反复绞割,压抑而沉重,至终冇一个痛快嘅了结。
其实谈论宗教嘅电影并唔少,但从未有一个导演探讨得如此专注,佢既令无神论者震动,亦能令信徒陷入深深沉思。因为我们业已活于炼狱中,死亡或许係唯一嘅解脱,所以果个没有压迫,没有赋税,没有劳作嘅国度成为穷人向往嘅天堂,亦因此基督变成咗逃离现实嘅寄托,什么爱与平等却都沦为次要。係传教士眼中呢啲并非宗教嘅真义,主所倡导嘅信仰其实有另外更远大嘅宏愿。但问题係又有谁能界定两者理解嘅差异究竟孰是孰非?呢啲恐怕连Jesus都未曾触及嘅深层问题其实正凸显住宗教嘅虚无。
当传教士登陆日本村落嘅当晚,饥肠辘辘捧起食物就往嘴送嘅时候,围坐四周长年食不果腹嘅村民却首先做起餐前祷告,呢啲被上帝遗忘嘅子民纵使生活受尽苦难,却始终对主保持虔诚,反倒係一直接受良好教育,以主嘅使者自居嘅传教士轻易就係饥饿面前丢掉了宗教礼节同戒律。仅因为信仰,传教士遇到嘅每一个信徒都遭到非人嘅厄运,除咗永无回音嘅祷告,传教士只能一再鼓励信徒勇敢前行,安慰信徒死亡就係苦难嘅终点。无数次嘅祷告,耳边信徒不绝嘅惨叫,收获嘅却始终係silence,呢种矛盾与郁屈拷问住每一个信徒与非信徒嘅心。
从宗教延伸开,Jesus同天照大神嘅冲突亦係东西方文化嘅冲突,一直作为受难者登场嘅基督教,呢次仿佛有咗侵略者嘅影子,宗教裁判所嘅行为固然残忍,但基督教想要降服一切异教徒灵魂嘅顽固目标亦係矛盾激发嘅焦点。日本作为一个单一民族,精神力极强嘅国度,时至今日仍有80%国民信仰神道教就足以证明共存係比转化更好嘅道路。
虽然传教士最后携带住基督嘅信物归天,但我相信係佢内心,从葡萄牙带嚟嘅一套,被行为形式束缚嘅旧信仰早已瓦解。真正嘅上帝其实无处不在,佢唔会自私咁妄图以一本书、一串珠链、一个木架镇压所有灵魂,一切生命皆自由,主希望信徒相信嘅其实係我哋自己。
马丁•斯科塞斯出品,一场心灵嘅修行,拍得非常好,史上睇过最深度拷问心灵嘅宗教历史电影,保守推荐,不收藏。
《沉默》影评(五):《沉默》影评
《沉默》是近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佳作,有幸,在银幕上欣赏到。《沉默》带给我的并不是一种情绪上宣泄哀怨式的感动,也不是生理上源自折磨肉体的同情,而像是潮湿的冬天,那种执着地依附着肌肤的沉重,不肯散去。
两个神父出发寻找自己失踪多年父亲般的导师,一个经典的奥德赛式的开头。影片的前半部分情绪上代入感很强。两人穿过嘈杂的澳门港口,来到泥泞的日本村庄,途中遇到的吉治郎(Kichijiro)是这短暂旅途的向导,也是将要贯穿始终的引线人。村民的坚毅和苦难,神父的赤诚和对吉治郎的忏悔(confession)耐心的铺垫简直让人以为即将到来的是一场救世的“意志的胜利”。不过,这样的错误的预期明显更符合梅尔吉布森,而不属于老辣的斯科塞斯。
起初的那一点感动,却在井上筑後守和浅野忠信扮演的翻译官出场的后半程越发抽离。两个人精彩的表演,几乎偷走了电影的下半场,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大法官一般,摧枯拉朽地动摇了影片开始观众和罗德里格斯神父,信徒们建立起的脆弱的共情。
神父的坚持和信徒莫名的死去越发失去仅存的那点意义,被砍头的不幸者只留下一道斜跨银屏的血迹,神父前往日本的初衷,寻找费雷拉神父的踪迹,没有主的奇迹,就如流言,吉治郎三番的忏悔更是沦为一场闹剧,哭笑不得。或许观众还对罗德里格斯神父的坚持抱着一丝希望吧?
影片的高潮,斯科塞斯是几乎是冷酷的。罗德里格斯神父终于弃教。斯科塞斯签名似的慢动作和“静默”,像一个令人发醒的耳光,嗡嗡作响。唯一的声音竟是当初阻止他们前往日本的范礼安神父。
抽离至最后,影片的叙事转为第三人称,从一个荷兰商人的眼中来看主角的结局。结尾中,吉治郎竟然再次要求忏悔,而这次却遭拒绝,最后因被查出基督饰品而销声匿迹。直到这里,吉治郎的形象才真正地完整,塑造完成。他不是好人,但却不能被定义为丑角,不仅仅是一个可憎的叛徒,吉治郎就是一名无处藏身的弱者。
最后一幕,罗德里格斯仿佛置身灵薄(Limbo),改名后的冈田三右卫门再也不提主的名字而沉默,死尸在众人监视中偷偷握着第一次来到日本时拿到的基督十字,妻子一愣,却也沉默,有条不紊地把那把象征日本的刀放在他的胸口。
我喜欢斯科塞斯对《沉默》把控,如以往的作品,在无可挑剔的摄影中,一贯的克制和冷静,没有肆意煽情,或许对某些观影者来说是力度的不足。镜头下的封建日本没有因为血渍和污泥而显得邋遢,反而异常的干净,影片几乎没有任何音乐,只有苍白的圣歌,极少数轻微的打击乐和涛涛海浪。
宗教从来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事,言必称人性是对所有问题简单粗暴地和稀泥。我也并不认为影片需要越俎代庖,担任大学中神学101入门课的地位。这是一个关于罗德里格斯神父弃教的传奇故事,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甫一到日本,罗德里格斯说,践踏圣象(Trample)吧!卡洛培说,不。谁更爱上帝的子民呢?卡洛培的爱能让他毫不犹豫、奋不顾身地扑向溺水的村民,然而需要一次又一次忏悔的软弱的凡人,又有谁来拯救。劈开精神世界不谈,想起一句”君为其易,我任其难。“怕是要被说成洗地也说不定呢。
《沉默》影评(六):沉默的信仰
这部电影由小说改编而来,天真善良的两位传教士不相信葡萄牙人口中的消息,他们最尊敬的神父不会背叛基督教,为了证实,同时为了寻找恩师,这个地方是未知的,但还是决定去陌生而充满危险的日本。
吉次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为他,加佩神父和罗德里格兹神父才能够偷渡到日本境内;也正是因为他,他们认识到了很多的基督教徒,感受到他们对信仰的热情,对上帝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待传教士充满着呵护;同时也因为他,罗德里格兹被他背叛,而被抓。
该部电影用了三个小时讲述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被现实中发生的一切考验着。信仰佛教的井上,他针对异教不单单是让她们踩画像还让她们对着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吐口水。不敢做的人,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处罚,但死的过程是漫长的,不会让你那么轻易的为了自己的信仰就这么愉快的死掉,施刑者会让你慢慢的死掉。看着我都想哭了,非常的残忍,那些都是一些无辜的人,信仰有错吗?为什么需要逼迫人放弃自己得信仰呢?
有的人说罗德里格兹背叛了基督教教会,我不这么看待,罗德里格兹是将自己的信仰达到了一种境界,曾经的耶稣为了承受天下人的苦痛,被钉在了十字架上面,现在的他也可以为了无辜的百姓做点事情,在他的心中永远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存在,而他用沉默的方式去回馈一切。
《沉默》影评(七):记一次失败的帝国侵略战
故事发生在1640年前后,这个年份让我总是联想到中国历史的1840年,而且还看到高度的相似性。同样是西欧入侵东亚,同样是封建统治者竭力反抗,同样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只是结果截然相反,日本国统治阶级在面对西欧浩浩荡荡的文化侵略时,坚决果敢,用武力和意志消灭了外族入侵;而我中国就没有这么好的命运了,面对西欧列强坚船利炮的武装侵略,有近一个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屈辱史。
我毫不怀疑这是一场真正的侵略,就如大家坚信200年后的中国鸦片战争一样。只是形式有所不同,侵略有经济侵略,武装侵略,宗教侵略,文化侵略~~~等等,真正思考下来,站在帝国主义立场,武装侵略肯定不是最好的方式,而文化侵略的优势显而易见。他们只需要派出几批以拯救世人,鼓吹耶稣是世界唯一真神的神父,就可以让别国国民跪拜在他们的脚下,听从他们所制定的游戏规则,把他们当成真正唯一的救世主。并永生永世的臣服于他们。这是一种高技术含量的深度的侵略。
再看我国鸦片战争及后来的各种帝国侵略,这种武装侵略形式看上去貌似野蛮很多,可以在短时间内掠夺大量的资源和土地,但是往往以失败告终,只是过程比较缓慢,中国用了100年,其他国家也有长有短,不过最终侵略者会被赶走,正义总会到来。所以,这相比来说是一场需要耗费生命及财产,并且注定难以长期成功、充满血腥和非正义的低端次水平侵略形式。
只是,在1640年的这次文化侵略或者说宗教侵略战中,欧洲帝国主义失败了,也可以说日本大和民族宗教保卫战的一场胜利。
有人要谈宗教信仰自由。作为一个老百姓我也知道人民天性就是盲目和愚昧的,不管是侵略者还是诈骗犯,只要告诉他们跟着你有饭吃,身体和灵魂能得到庇护,他们才不会去想你能不能拯救世界,就一群群的跪伏在你的脚下了。作为一个平民百姓,你可以不管不顾,坚持自己的信仰自由,但是如果你还在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操心,就应该能看到,这是一场赤裸裸的侵略,你稍微站在统治者立场,替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考虑下,就能完全理解电影中统治阶级的所有行为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甚至是杀害人民,因为这是战争。
有人说对人民和神父的残忍虐杀是犯罪。还是那那句话,这是战争。如果你认可,那神父就是侵略者中的将军,而他们的信徒就是被他们同化或者说驯服的爪牙。他们侵略的对象就是自己国家的所有国民-----的大脑。最高形式的侵略,应该就是这样,不需要一枪一炮,就让你的所有人民臣服于我,唯我是命,按我的规则办事,我来决定你什么能做不能做。
还好,这次侵略失败了。
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没有信仰是可怕的。我没感到没信仰有什么可怕,反而常常看到因为信仰而发动的一场场惨绝人寰却又原因搞笑的宗教战争,自古至今,遍及世界。当那些宗教领袖们站在脚下白骨堆成的城堡,望着鲜血染红的江河说,做我的信徒吧,我可以拯救世界。我真的不愿意有信仰。
最后,听说斯科塞斯在中国是一直是被封杀的,原因不记得了。起码这部片子里,他表达出来的意思应该是,到别人的国土上传个教还遭到迫害特别想不通的吧。
如果真的是这么想的,那他们开着驱逐舰到广东卖鸦片被我们没收了之后,说我们发动战争,应该也说的通的了。
《沉默》影评(八):how to become Jesus Christ
先是废话。
观影地点,Madrid,cine princesa,5号厅。因为在西首映是十天前的事情,所以实际到场的观众没有超过5个人,而等到字幕播放完毕开灯,只剩下一个老大爷和我。
是这样的,我是一个极其严格的无神主义者。在懂事并接受了真正的教育后,遇事的时候也根本不会做出祈祷这样愚蠢的事情或是形而上学,尽管,当我在讲不同的外语的时候,会偶尔用“mein Gott”,“madre mía“等实际上宗教色彩严重的词来表达我的惊讶之情。
我在马德里住了四年多。大学期间,我分别在文学课和历史课上大致学习了一点神学,弥补了十多年无知的空白。据我了解,在天主教大背景下的西班牙,华人之间流行的却是新教。一次,我请教一个入教没几年的学长宗教问题,他给我的回答却是很苍白,并指出天主教太注重形式云云。然而,这样的”信仰“并不能算作是信仰,他或许连Christianity或Martin Luther思想的十之一都没有了解到,就谈不上实践了。
《沉默》是一部背景十分复杂的电影,同样是一部很难理解的电影。首先是背景,需要对天主教,耶稣会,宗教改革等等有一定的了解。好笑的是,我在历史课外,第二次看到耶稣会这个名词,则是在阅读浦泽直树的《比利蝙蝠》的时候,然后这部作品还让我间接认识了沙勿略。简单讲,耶稣会大概是宗教改革后的产物,是在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檄文之后的一招反攻,目的是落实天主教教育。和忠于耶稣并承认耶稣是唯一领导的新教不一样,由现任教皇方继科到一般教徒之间的关系是一层一层,且注重宗教形式。从影片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分发“圣餐”这样的十分天主教的场景。
我并不清楚,耶稣会是不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入侵或者殖民形式,总之,根据影片,长崎当时的长官并不是在对天主教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大开杀戮,而是作为执政者,面对这样有训练有组织的外来入侵,在恐惧和警惕的驱使下进行的。像这样类似的事件,就我能够想起并觉得可以写下来的,还有十五世纪西班牙的“血的清洗”(la limpieza de sangre)。在全球化的今天,宗教仍然是个问题。
谈回信仰。主角罗德里格斯在最后还是叛教了。起先,他前去日本的目的是调查恩师叛教一事。随后,当他走过恩师当年所走过的路,面对五名受刑的日本Kirishitan,他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弃教。在此,插播个小知识,关于“原罪”和耶稣。在基督教的语境里,一个人从生下来就是有罪的,我们这一生一世都会为了这个原罪饱受煎熬。而耶稣,这个个体,为了每一个人的原罪,被钉在十字架上为全人类承受苦难。
电影和原著的名字都是《沉默》,这是在指,当人受到苦难时,上帝的沉默和不帮助。罗德里格斯在躲藏之间,见到了不同形式和苦难和痛苦:有人被施以酷刑;有的人被逼着用脚去踩圣像,甚至被逼着向十字架吐口水;而对罗德里格斯,一位神父,更是一种心里面的煎熬,看到残暴的一切却无能为力,只能不停地埋怨上帝的沉默。
以前在脸书上看到过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人被石头击中了后脑勺,从而埋怨上帝对其不理不睬,在随后的一格里,上帝出现了,对那人讲: son, I have not abandoned you at all, look。在最后,那是上帝挡住无数块别的石头的场景。借此漫画,信徒也许想说,上帝并不是没有回应你,而是已经帮你承受了其他无数的苦难了。但是在《沉默》里,好像并不是这样一回事。
勿怪我intertextuality。《沉默》让我想到了Büchner的《Dantons Tod》,甚至真正的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叱咤风云的丹东和罗伯斯庇尔。怎么讲呢,这两人因为不同的政治观点而反目,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份革命,各自准备为了革命而献身。丹东,心系人民的福利,却不忘享乐,最终被罗伯斯庇尔推上了断头台而作为榜样死去,成为了伊壁鸠鲁似的基督;而罗伯斯庇尔,是一位流着血的基督,在牺牲丹东前,先牺牲自己。
在《沉默》里,罗德里格斯或是他的导师,先于丹东和罗伯斯庇尔,是在做同样的事——让自己“基督化”,像基督一样,承受世人的罪孽和痛楚。他们叛教,脚踩圣像,甚至被逼写檄文反对天主教,对于他们这样从小生长在Christianity里的人,叛教这个行为难道不像是耶稣被绑在十字架上么。甚至没有听见过耶稣的声音,罗德里格斯就将自己幻化成基督,为了救更多的信徒,独自选择承受叛教的痛,不被理解的痛,还有被上帝遗弃的痛。
他把自己的心绑在了十字架上,在为了成为基督的前提下,背叛了基督。
《沉默》影评(九):一般的信仰,非一般的电影
反求于心,以佛证主,让我想起了道可道非常道。大道三千,不拘于形式,信仰也是如此,不在教会,不在名号,故有君子不器,善假于物一说。朝闻道夕可死,信仰在于人之本心,信仰在人,离开了欧洲突然的不能压根的是意识形态和教会不是信仰,全片恩师与主人公的信仰没变,日本的信仰也没变。君子威则道行,小人是没有信仰的如电影中的农夫,他们只是为了活的更好受一点罢。所以在沉默中终结于永恒沉默,一支军队放下了屠刀立地成佛。
本片一方面在艺术上老马突破了自己以往的艺术风格和手法,在东西方审美里找到了交点,没有一般西方视角下东方那股突兀劲,另一方面,在精神内核上挑战了美国意识形态里那股普世价值情节,不受待见也是自然,参差多态才是艺术本源,老马也倾注了自己对电影的信仰
《沉默》影评(十):乱写不专业的影评
我觉得加菲的演技并没有特别出众,也不需要捧得太厉害了。
即使不是电影节奏慢,那些narrative在空灵的背景下也让人些许犯困,但是不得不说构图相当不错。只是大概说几句。
开篇一些相当“愚昧”的日本村民所认知的主与主人公所认识的反差很大,为后面他再次自渡新的阶段埋下铺垫。所以大概就是你要如何拿起如何放下你的信仰的故事,看来导演也没有刻意把矛头对着日本人自守本土宗教的冥顽不化,倒是把最激烈的矛盾放在了那位老师与加菲对峙上,当自己面临的也许是比践踏神灵更残酷的东西,只能逼迫他走下神坛,向着有出路的地方求生,即使不一定与初衷相符。
幸好导演还是解释了这个未知,主角即使apostatised,却从中得到教益,也在这片swamp(日本)中生根发芽,开始自己人生中新的探索。片尾他妻子把十字架落入他手中,让全片没有遗憾。是一位虽败犹荣的传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