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夫人》是一部由帕布罗·拉雷恩执导,娜塔莉·波特曼 / 彼得·萨斯加德 / 格蕾塔·葛韦格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夫人》影评(一):片名翻译成《杰姬》更为妥当
【第一夫人】传记电影也可以拍得很有戏剧性,但本片的着重点在于刻画人物,试图提炼出真实人物美丽、智慧、坚韧、等为人乐道的性格,塑造正面高大上形象。但是,所有历史人物都是有争议的,这并不是完整的人物传记,其实是单个事件的“事件纪实”。节奏略显拖沓,对话和人物内心活动演绎显得过于直白和平面化。镜头运用有几处败笔,比如大量逆光镜头营造的人物面部过于阴暗,如果是有意为之渲染阴郁情感,却无法看清人物面部表情传达的心里活动。与神父对话和与白宫助理对话两处采用长焦特写,使得两人鼻尖几乎相碰,却造成身体语言传达错误信息。现今受众群体里边,大部分不熟系这段历史,比了解杰奎琳的年轻观众想引起共鸣不太容易,况且杰奎琳盖棺定论也并不是一个伟大的女性,与玛丽莲梦露争风吃醋、改嫁希腊船王连一分遗产也没分到最后落落而终,对了解杰奎琳的观众想竖起高大上形象基本没有可能。片名翻译为《第一夫人》似有不妥,不如就叫《杰奎琳》或者《杰姬》。娜塔莉·波特曼主演这种没有配角的电影,有助于加深观众印象,免得老是想起她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萝莉形象。大量的抽烟镜头,可能会触犯有些国家的相关禁令,并会引起禁烟组织的反感,也暴露了编导表现手法的匮乏。6.2分,不推荐观看。
非常推荐朋友圈的人都去看这部电影 昨天看完真的非常喜欢 也远比一般舆论要来得要好很多 我自己对Jackie的了解仅仅是“fashion icon” 但这部电影 真的给了存于当代的人 一个更贴近的视角去了解这位可能是最耀眼的first lady 片子三条时间线交错展开 一条Jackie上show导览白宫 一条Kennedy被杀 一条接受采访 几乎一百分钟的时间后两条线在不停地交错切换 其中涉及到Jackie身为人妻 人母 寡妇 第一夫人 甚至导游 各种身份的场景交代非常的多 我并不认为这让人物失去了从一而终的整体感 普通人失去一个伴侣要痛不欲生好久 更何况是目睹丈夫在自己眼前被爆头的第一夫人 在丈夫死后没几个小时就要见证副总统的就职仪式 眼神里的不甘与怨愤 揣测丈夫被杀的原因时的语无伦次 面对孩子时难以遮掩的悲伤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情绪过于常人化 但毕竟毕竟第一夫人也是人 这种有些狭隘的情绪表达 反而让她显得有血有肉 更不用说为丈夫争取盛大葬礼的几场爆发戏 面对上层施压时近乎耍赖皮的抵抗 都依然显示着身为第一夫人的威严 与神父的对谈已经几场光影交错的蒙太奇所掺入的宗教元素 让片子显得非常的私人化 虽然难免有着对人物的主观意淫 但正如片子最后所说的 比起真实 人们更可能觉得书中的人 才是真正的人 导览白宫的几场戏 Jackie脸上似笑非笑颤颤巍巍的步伐 以及出殡时自下而上的拍摄视角 都给她并不快乐一生定了基调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片子到最后剪得太碎 让观众的情绪积淀很难一路顺下去 如果镜头可以再连贯一点就好了 尽管这种私人化的情绪让人有点分不清这个Jackie为何为Jackie 但是踏实的剧本还是给了整部戏一个踏实的框架「Black Swan」封后以后 Natalie已经很久没正儿八经的文艺片了 这部片子她依然是铆足了劲地在演 从走路姿态和口音甚至一些小习惯都看得出她下了大功夫在演 如果按照这个程度努力下去 二封不是梦
《第一夫人》影评(三):第一夫人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巴塞电影(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211580/ 讲杰奎琳·肯尼迪和肯尼迪遇刺事件的影视作品很多,《第一夫人》是什么样? 不管你是电影迷、政治/历史迷、还是言情剧爱好者,都会在其中找到触及你心灵的地方,因为——它并不是一部普通的、平铺直叙的传记片。不止如此,片中几乎没有一分钟是传统的传记风格。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只是这个地球上最著名的女人在丈夫遇害、她条件反射地爬上后车盖捧起他喷出的脑组织——之后的故事,让我们难以自拔地窥探着她在几天内所经历的一切。 除了电影情节,我们还看到娜塔莉·波特曼当之无愧的影后级表演,毫不逊色于她2010年的奥斯卡获奖作品《黑天鹅》,她饰演的杰奎琳·肯尼迪又是一个实力角色,完全值得再捧回一尊小金人。 她有“杰姬”经典的形象、气若游丝的声音、严格挺拔的仪态,却没有丝毫刻意模仿的痕迹。而整个事件的重头戏,也就是“杰姬”在悲剧发生后所迅速炼成的钢铁般的坚毅,她不仅要面对个人的惊恐、悲痛,还身处在公众、媒体无孔不入的窥视中。我们看到娜塔莉波特曼炉火纯青的演技,把每个细微的情绪都展现得恰到好处。 本片是智利导演帕布罗·拉雷恩(《追捕聂鲁达》)的第一部英语长片,他用他特有的想象与推断,展现了这个魅力十足的传奇女性所遭遇到的种种来自政治、家庭、悲痛、以及自我认知的冲突。 在电影里的一段闪回中,杰奎琳在丈夫约翰·肯尼迪(卡斯帕·菲利普森 饰)遇刺的两年前,在白宫参与了一次电视片录制,我们看到这位白宫女主人满怀热情地讲述着对于白宫的艺术品和装饰的保护,却不太愿意让摄像机(或任何人)离这些艺术品太近。这些细微的情感无不体现在演员的一颦一笑中,而舒缓的配乐则把我们带会了那个真实、美好、生气勃勃的年代。 片中配乐师麦卡·利维(《皮囊之下》)创作的背景音乐使人从谋杀的气氛中放松神经,如痴如醉地沉入这个瞬间失衡的世界,让我们感受这种被千万只眼睛监视的生活,感受杰奎琳内心无所不在、几乎无法承受的精神压力。 热爱历史题材的观众还会看到,片中有近乎真实的谋杀、医院、林登·约翰逊在达拉斯临危受命宣誓就职时离开达拉斯的航班等场景。我们仿佛再次回到了1963年的11月22日,杰奎琳前一秒还穿着她标志性的粉色毛呢套装并戴着同款礼帽,而随后那上面就溅上了她丈夫的血肉;在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突变、痛哭和压力过后,杰奎琳在淋浴中痛哭,她洗去了身上丈夫的血迹,可却无法将这件事从心中抹去。 身穿粉红套装和深蓝皮鞋的杰奎琳·肯尼迪已经深深印在了美国人民 而正是从此开始,这个柔弱的女子才真正变成了第一夫人。她行动起来,安抚她两个幼小的孩子,拒绝林登·约翰逊要她尽快搬离白宫的企图,组织在华盛顿街头进行一次追悼游行活动,堪比亚伯拉罕·林肯遇刺时的规模。当约翰逊总统的特别助理杰克·瓦伦蒂(马克斯·凯塞拉 饰)对她提出异议时,她十分果敢的处理也令人起敬。她并不是仅仅靠伏特加、镇静药、和死忠“好闺蜜”、时任白宫社交秘书南希·塔克曼(格蕾塔·葛韦格 饰)才能走出阴霾,虽然他们确实有所帮助——帮助她走出来的,是她对自己的认识,是她再也不要做别人游戏里的一枚棋子的决心。 (片场照)“罗伯特·肯尼迪”和“杰姬”在拍摄葬礼戏 1963年的葬礼照片 片中,杰奎琳的好友、同时也是她的小叔子的罗伯特·肯尼迪(由彼得·萨斯加德实力出演)担心肯尼迪家族会从此被民众当做“美好的那些人”而忘记他们的政治影响力,因此需要这位肯尼迪夫人的帮助,而后者也迅速成长起来。 我们在电影中看到,杰奎琳在接受一位不知名记者(比利·克鲁德普 饰)的采访前,这位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遗孀提出,保留对刊登文章的编辑权,并要记者把记下来的手稿念给她,“以免我对我的本意表述不当。”杰奎琳本来是个毫不掩饰的吸烟人士,但却酷酷地宣称:“我不抽烟。”当被问到她与约翰·肯尼迪在车上的最后几分钟都说了些什么时,她打断说,“想都别想我会让你出版这个。” 为了让观众感受到“杰姬”的伤痛,导演拉雷恩与编剧诺亚·奥本海姆一起,用了大量笔墨来展现一些虚构情节,比如在片中,杰奎琳私下与一位天主教神父(约翰·赫特 饰)对话时,她对后者说了一些关于他们夫妻的私密问题,后来两人也没有讨论出结果,这一段就是完全虚构的——但肯尼迪家族的后人对此应该可以容忍吧(我们拭目以待)。 另外,“杰姬”在片中不止一次提到当时大热的百老汇音乐剧《卡米洛特》,并对理查德·伯顿演的亚瑟王的唱段“一闪即逝便是卡米洛特”情有独钟(当年的媒体报道,在肯尼迪遇刺后,杰奎琳和家人每晚睡前都会听1960年首演版《卡米洛特》的录音,尤其是肯尼迪生前最爱的终曲部分)——她真的相信这句话吗?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电影里的“杰姬”让我们所有人都信了。这是一个不容质疑的女人,而这部情感强烈的电影作品,同样不容置疑。 在这位惊恐、伤痛的娜塔莉·波特曼横空出世之后,拉雷恩的这部电影毫无悬念地成为了今年最佳之一,让我们难以指摘,无法忘怀。 本文首发于巴塞电影APP
《第一夫人》影评(四):那时的政客也是挺优雅的
看完此片才知,原来那时的美帝政客也是挺优雅的,荣辱不惊,讲气质和风骨,哪会像现在,各种撕逼骂街,专揭人短,抹黑挖坑 美帝主旋律,流到我朝网络上,也算是略小众了,故事本身没什么吸引人的,主要是有娜塔莉波曼,给同龄一代人长了脸的第一位80S奥斯卡影后,再就是喜闻乐见的JFK相关,其他着实乏善可陈,配角比利哥的角色也太扁平了,没有多少发挥余地,有点白瞎了,演JFK和BK的也仅仅形似,没有什么亮点,于是全片就是集中在小娜身上,虽然演的着实丝丝入扣,但是影片整体有点失衡,且爆发点和综合素质低《黑天鹅》一个段位,今年果断陪跑了 其他方面没什么说的,这类影片就是中规中矩的,摄影集中在人物,把娜姐的各种面部表情捕捉的分毫必见,无功无过;剪辑还蛮好,各种穿插,但然并卵,没被提名;服装、化妆发型、美指都不错,看得出来花了大功夫,可惜最后全部落选了,杯具啊... ... 总体而言,看娜姐就够了,略粉丝向,片子本身质量也很好,就是剧情方面不是所有人的菜,综合一般推荐
《第一夫人》影评(五):娜塔莉波特曼的表演值得5星,导演给你扣1星
满场都是40岁以上的观众,又一次质疑自己是60后这个事实。
第一次感觉到被一个演员的演技扼住喉咙,一呼一吸都被她掌控着。第一次开场20分钟左右回忆肯尼迪遇刺的场景,面对记者采访,杰奎琳所有的内心变化都在脸上呈现得丝丝入扣。
《第一夫人》影评(六):被提纯的杰奎琳
(原载威尼斯电影节期间的腾讯娱乐报道)
1963年11月22日,亚伯拉罕•泽普鲁德手持8毫米家庭摄像机意外拍到的画面,是20世纪新闻史上被播放次数最多的视频之一。
12:30'30"时,正当肯尼迪总统向人群挥手微笑时,广场上响起了沉闷的第一枪,肯尼迪总统用手捂住了喉部——他被击中了脖子。紧接着又响起了第二枪,由于遭到第一枪枪击的总统此时头部正向前微倾,而致命的第二枪击中了总统的后脑勺,肯尼迪的头猛地向后倒去。更详尽的案情现场描述如此,“第一枪打中肯尼迪的喉部,杰奎琳在肯尼迪受到最后致命的一枪头部爆裂时,直觉反射动作地攀爬到长礼车的后缘,捧回激射而出的脑部组织。她一直捧到医院,交给医师。”
“世界上很多女人都会失去丈夫,但其中并没有几个的丈夫会被打死在自己身边”,影片《第一夫人》(Jackie)中,扮演者娜塔莉.波曼说到。
这位以34岁年纪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第一夫人的杰奎琳,当时就坐在1961年产林肯大陆豪华敞篷车后座,总统身边。她是时尚、成熟、上进的标志,是20世纪被拍摄最多的女人之一,也是真正把肯尼迪总统塑造到魅力无穷的背后那个女人。可她偏偏也是当代“最不知名的名人”。
不久前,我去过肯尼迪遇刺之地——达拉斯埃尔姆大街。其中一侧,枪手奥斯瓦尔德射出致命子弹的六楼(虽然阴谋论者认为他只是个替罪羊),已经成为从历史到事件深度剖析的博物馆。关于杰奎琳的生平也淹没在看似更重要的文献之中,更不会有她把“激射而出的脑部组织捧到医院”这一路上及之后的心路历程。
因此,智利名导帕布罗•拉雷恩另辟蹊径的,让娜塔莉.波曼以出众演技,展现着杰奎琳在总统遇刺后一周内的举止、反应和心理。表现在外的,是她为全世界所赞赏的勇气,拉着两个孩子的手主持葬礼、在国会大厦与女儿一道在灵柩前下跪、随灵车舱白宫步行道圣马修斯教堂、在阿灵顿公墓点燃墓前长明火。在《伦敦晚报》带着英式自豪感的描述中,她“给了美国人最缺少的一种东西——贵族的威仪”。
然而,世人也都明白政客永远只能展现出最合适和恰当的一面。看不到的另一面,烟不离口、吐槽丈夫……即便可以在两年后对前来采访的记者直说,但也会跟上一句“我可不会让你写进去,当我没说过”,于是呈现给公众的专访稿,只会是读起来非常带着人性温度的正能量,譬如“肯尼迪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神话,可我宁愿他还是一个男人”。
帕布罗•拉雷恩尤其擅长在大时代背景和影响力巨大事件中,展现当事人的焦虑状态和复杂情感。《杀手夜狂热》是皮诺切特政变夺权那阵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出现的连环杀人狂,《智利说不》是国家恢复民主后第一次真正选举时的忙碌竞选广告人。
这部新片虽然名为《第一夫人》,却并没有展示杰奎琳在肯尼迪去世后情史丰富的岁月——与小叔罗伯特.肯尼迪的浪漫假期、与马龙.白兰度的两夜激情、踢走歌剧之后玛利亚.卡拉斯,与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开始第二段婚姻。她的悲伤、痛苦、坚韧和勇气,被90分钟的电影浓缩在一周时间,最多加一些入住白宫时关于装修品位的伪纪录片式闪回,把最纯真美好的部分,留在白宫的2年多时光里。
肯尼迪遇刺后,林登.约翰逊入住白宫。忙完丧事的杰奎琳差不多得搬回马萨诸塞乡下大宅。电影中的杰奎琳对女佣说,“你可以叫我Jackie了”。本来,这个天性自由却得为政治礼仪束缚的漂亮女人,就从不喜欢第一夫人的称呼,觉得那像匹赛马的名字。
《第一夫人》影评(七):女王
12:30'30"时,正当肯尼迪总统向人群挥手微笑时,广场上响起了沉闷的第一枪,肯尼迪总统用手捂住了喉部——他被击中了脖子。紧接着又响起了第二枪,由于遭到第一枪枪击的总统此时头部正向前微倾,而致命的第二枪击中了总统的后脑勺,肯尼迪的头猛地向后倒去。更详尽的案情现场描述如此,“第一枪打中肯尼迪的喉部,杰奎琳在肯尼迪受到最后致命的一枪头部爆裂时,直觉反射动作地攀爬到长礼车的后缘,捧回激射而出的脑部组织。她一直捧到医院,交给医师。”
“世界上很多女人都会失去丈夫,但其中并没有几个的丈夫会被打死在自己身边”,影片《第一夫人》(Jackie)中,扮演者娜塔莉.波曼说到。
这位以34岁年纪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第一夫人的杰奎琳,当时就坐在1961年产林肯大陆豪华敞篷车后座,总统身边。她是时尚、成熟、上进的标志,是20世纪被拍摄最多的女人之一,也是真正把肯尼迪总统塑造到魅力无穷的背后那个女人。可她偏偏也是当代“最不知名的名人”。
《第一夫人》影评(八):那个永远光彩夺目的杰奎琳
六十年代,就如同电影中人物所说,是一个人们都疯了的年代。冷战,混乱,迷茫。全人类都在悬崖边缘,一点风吹雨打都会让所有人失去理智。而当JFK,美国的王子,所有女人的梦中情人死在枪口下时(万磁王的锅?),杰奎琳面对的是更加剧烈的风雨。
杰奎琳生于一个看似完美的家庭,父亲是风流倜傥的法国贵族,四处沾花惹草,母亲也是大家闺秀。杰奎琳从小就培养出了良好的衣品与气质。一直以来她永远是社交场上的明星。直到遇见JFK,她就知道这个男人会给他带来一切。杰奎琳有一张旧照片,她仰望着肯尼迪家族的照片墙,这个光辉的家庭让她向往。婚礼那天聚集了众多名流,杰奎琳光彩夺目。
她改变了JFK,改变了白宫,也改变了美国。她让白宫焕然一新,她让肯尼迪家族成为了“美国皇室”,高贵眩目,让国民如同今天的英国子民,对第一家庭心生向往与敬仰。她出席的宴会,她永远是焦点,外事活动中她用得体的姿态,华丽的衣着打造霓虹外交,让法国戴高乐总统公开承认自己折服于第一夫人的魅力。
后来JFK死于枪口,就是电影开始的故事。丈夫的脑浆和血液溅了杰奎琳一身,但杰奎琳紧紧抱住JFK碎掉的脑袋,并尝试捡回碎片拼回去,美国总统,她的丈夫,不能就这样尴尬的死去。虽然杰奎琳对这场婚姻并不是百分百的满意,丈夫四处留情(梦露甚至直接打电话威胁要上位),而且并未尽好一个丈夫应尽的义务,可是这是第一家庭,万众瞩目,让杰奎琳享受了无上的荣光。
杰奎琳其实很自私,虚荣,她不允许自己变得平庸甚至卑贱(像林肯的妻子一样贫穷落寞),她不愿换下占满脑浆的粉色套装,要让大家“看看那个凶手都做了什么”。她要求丈夫的葬礼达到林肯的规模,亲自确认每个细节,要求聚集大量的名流政要,在那个提心吊胆的年代,这不是什么明智之举,可她是杰奎琳,她觉得丈夫值得这一切,更明确点是她自己值得这一切。她是第一夫人,她翻遍整个华盛顿,只为找到一块完美的黑纱,挡住她的脆弱与忧伤。她在白宫里换上一件件礼服,四处留恋,留恋这座带给她无限荣誉的白房子。她让记者别写她抽烟,尽管她烟不离手。
不再是第一夫人后,她也仍然是报纸头条的常客,嫁给希腊船王,出现在各种葬礼上(RFK,船王,儿子),即使全身黑,她也仍然光彩照人。她的一生即是传奇,没有哪一个女人可以和她相提并论。所有人心中独一无二的杰奎琳。她永远光彩夺目。
片子中印象最深的是在飞机上的一场戏,副总统约翰逊宣誓就职后,周围人叫他总统先生,杰奎琳下意识的看了过去,却又突然表情忧伤。因为她意识到,总统先生从现在起永远不是伟大的JFK了,杰奎琳也不再是第一夫人,丈夫尸骨未寒,她也即将失去往日的荣光。
总体上电影不错,在杰姬的情感性格上下了大功夫,片子集中在杰奎琳的身上,全片基本上每个镜头都是她,各种特写,其他人被弱化,不过这也很好的说明了杰奎琳十分自我的特点。
娜塔莉贡献了神级演技,虽然和杰奎琳外貌差别较大,可是一些非常主观的方面(口音,神情,姿态)模仿的完美无缺。她演出了杰奎琳的高傲,虚荣,控制欲,也演出了杰奎琳的脆弱,悲伤,较为成功的复刻了人们心中的杰奎琳。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女主,娜塔莉是我最喜欢的女演员,祝她好运。
帕布罗拉雷恩作为一名智利导演,较为成功的将一个并不熟悉的美国公主故事讲好,获得了美国人的认可。近年的《神父俱乐部》、《追捕聂鲁达》、《智利说不》质量都不错,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更好的作品。
:并不觉得杰奎琳本人很好看,难道是审美差异?
《第一夫人》影评(九):女王
12:30'30"时,正当肯尼迪总统向人群挥手微笑时,广场上响起了沉闷的第一枪,肯尼迪总统用手捂住了喉部——他被击中了脖子。紧接着又响起了第二枪,由于遭到第一枪枪击的总统此时头部正向前微倾,而致命的第二枪击中了总统的后脑勺,肯尼迪的头猛地向后倒去。更详尽的案情现场描述如此,“第一枪打中肯尼迪的喉部,杰奎琳在肯尼迪受到最后致命的一枪头部爆裂时,直觉反射动作地攀爬到长礼车的后缘,捧回激射而出的脑部组织。她一直捧到医院,交给医师。”
“世界上很多女人都会失去丈夫,但其中并没有几个的丈夫会被打死在自己身边”,影片《第一夫人》(Jackie)中,扮演者娜塔莉.波曼说到。
这位以34岁年纪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第一夫人的杰奎琳,当时就坐在1961年产林肯大陆豪华敞篷车后座,总统身边。她是时尚、成熟、上进的标志,是20世纪被拍摄最多的女人之一,也是真正把肯尼迪总统塑造到魅力无穷的背后那个女人。可她偏偏也是当代“最不知名的名人”。
《第一夫人》影评(十):黑暗森林
专门找到了剧本,神父的话非常喜欢
There comes a time in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when one realizes -- there are no answers.
When you come to that horrible, unavoidable realization - you accept it. Or you kill yourself. Or you simply stop searching.
I have lived a blessed life. And yet every night when I climb into bed, turn off the lights, and stare into the dark, I wonder...is this all there is?
And then, when morning comes, we all wake up and make a pot of coffee.
Why do we bother? Because we do. It is just enough for us.
The darkness may never go away.
ut it won’t always be this heav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