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招尽出》是一部由伍迪·艾伦执导,贾森·比格斯 / 伍迪·艾伦 / 克里斯蒂娜·里奇主演的一部喜剧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招尽出》观后感(一):伍迪艾伦的嘲讽
伍迪艾伦是一个眼光敏锐的犹太知识分子,在他的电影中,不管如何的剧情,他总少不了用嘲讽做点缀,也即知识分子的嘲讽。似乎那些中规中矩的剧情不过是个幌子,而那些嘲讽才是他真正想表达的。
候麦的主角,也是在不停述说,但毕竟一个是法国式的,一个是美国式的。法国式的更像是一位哲学家,化出若干分身,美国式的则像是一位或数位喜剧演员在表演喜剧脱口秀,是要你在一笑之后有点思考。思考都是目的,不过一个是明面,一个是暗地里。
暗夜妖娆。所以伍迪艾伦的电影里,不少轻快,没有那么沉闷,但是要明了,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好好动动脑子。候麦把一切说得直白,你只需跟着他们的谈话走便是,而伍迪艾伦不是的,是很含蓄的。
用一个乏味的爱情故事包装的,是后面的大主题,何为爱,如何爱,如何正视自己的内心。伍迪艾伦化身为一个角色,与男主絮絮而谈,却常有一种他不过是男主幻想出来的人物的幻觉。因为,他其实是他心底里的一个梦——不敢改变现状,看到不公平不敢反击,任一段关系出现问题而假装视而不见——到了伍迪艾伦老头这里,一切都不成问题,因为他有直视自己的勇气,并且动手去改变,当然,这会被人看作神经病,但真的做了,却是怎一个爽快了得,所以近于梦幻。看着他用一个脱口秀冷面笑匠本色出演一位剧作家、教授,常会有点出戏,好像是导演乱入,传授经验给年轻人,苦口婆心,却又恨铁不成钢。当然最有趣的是话语中的幽默,叫人想会心地笑出来的那些话,幽默背后充满嘲讽。
伍迪艾伦,给人们各取所需,喜欢笑话的人们,可以看笑话,就像电影里所说,讲笑话会让你发财,因为人们都喜欢笑话,喜欢能叫他们笑的东西,而不是别的。喜欢爱情轻喜剧,这就是,也是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没什么两样,如果说不一样,那就是主角有点非主流,因爱而无性、无爱而有性等等做派,不是典型爱情片的范儿,她魅力四射却总叫人摸不着头脑,就像人生,艾迪不想讲他们如何爱的痴狂,却把他们之间的问题作为主要部分加以放大。
还有那个总是不讲话的心理医生,那个不喜欢被人叫某某女士的妈妈,这里的人物都带着那么一点怪异,于是就组成了爱情轻喜剧里,见不到的一幕一幕,这些统统是打上了伍迪艾伦商标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号。这或许就是伍迪艾伦的超现实喜剧的一部分。
既让你看戏,又让你出离;既想认认真真拍个爱情戏,又想拿它开玩笑。想叫伍迪艾伦一本正经真难,猴子很端正就没了意思,偶尔露露猴子的红屁股,才是这老头真正想要的吧。既然,这个世界让人看不顺眼的事情无穷无尽,电影要表达的便也是这样,总是不会少新鲜的话题。作为一个纽约的知识分子,一双悲悯又天真的眼神背后,这位犹太知识分子到底在想些什么,真的是气象万千、深不可测。固然,它们都在影片里了。伍迪艾伦有随手记下思考在小纸条上的习惯,日后整理这些小纸条时,一部新作就酝酿生发了。最好的喜剧大师都是悲喜交加的,想起弘一大师的绝笔“悲欣交集”,使人觉得真正参透世事的恐怕还是这些喜剧大师,幽默也可能是艺术的高级境界。想来,这对于一个纽约的老牌知识分子来说,也是分内事吧。
《奇招尽出》观后感(二):Anything else
今晚看了Woody Allen的Anything Else。男主角是个喜剧剧本写手,与一个性感迷人,又生性不羁、难以满足的女孩一见钟情,从此陷入不能摆脱的困局。他真的爱她?不知道。虽然他一次次地重复着“I know I love her”,但我想,更为真实的,是他害怕孤独,害怕死亡,害怕一个人睡觉。所以当他在Woody Allen(戏中饰演男主角的朋友)的指引下,走出生活的困局时,他轻松释然。过往的一切,真的是不能抛弃的幸福,还是仅仅出于惯性?
电影末尾,男主角坐在出租车上,无意中看到前女友与另外的男人亲热拥抱,感触地说:“Life is so strange, full of inexplicable mystery”,而上了年纪的出租车司机只淡淡地回答:“yeah, you know, just like anything else”。这个出租车司机拥有广阔的胸怀,他代Woody Allen说出了电影的寓意。
陷于日常生活的我们,心胸不免狭隘与固执;就像与自己尾巴玩游戏的小猫,怎么也走不出自我设定的怪圈。我喜欢电影开始不久时Woody Allen对男主角说的话:“很多人去看医生,对医生说,为什么我的手这样甩起来会痛呢?医生说,那你就不要动啊。”除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动作,还有很多anything else。
Woody Allen真是一个可爱的人,他总在自己的电影中出现,絮絮叨叨,好像电影本身的形式还不足以叙说他要跟我们讲述的一切。他有洞悉生活的大智慧,却从不假装严肃。或许是他感知到生活本身的痛苦与无奈,才选择了用幽默的方式去嘲弄。悲痛的民族是不会迷恋悲剧的。
之前有朋友对我说,他觉得Woody Allen的电影只是playful,并不是masterpiece。目前看来,我并不这么认为。他只是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处理严肃的问题罢了。
《奇招尽出》观后感(三):台词巨多
谁要演这部戏,真可怜,背那多台词。
翻译也挺辛苦的。
虽然woody的戏台词都挺多,但这部戏绝对居首的。
看那个片名,就知道,没别的了,再也写不出来了。
呵呵,开玩笑的。
推荐几句我喜欢的台词吧:
在唱片店里
I listen to porter, and I thought about you .
you listen to porter and you thought about me ?
You must have a huge crush on me.
Do I?
I'd say it's fatal.
I have the rest of the robster tail
and a chicken pot pie.
there were no more eggs , I ate them.
Is this a woman's hair?
It could be en~
the one who is a total idiot in new york
go to l.a. and become millionares.
I am lost at words.
还有woody砸车,那叫一个搞笑。
woody又瘦,第一下没砸歪了,滑到一边,第二下砸破了,溅出的碎玻璃差点把自己伤到。然后把车灯一个个敲碎。
我估计他的劲就跟我差不多。
《奇招尽出》观后感(四):多少碎碎念也说不清这个人生
伍迪艾伦,每个文艺青年都已如雷贯耳,别人说他是“最有意思的小老头”
电影一开始就是这个小老头和男主的碎碎念,你可能会想:what?难道爱情指的就是这俩哥们之间吗?
男主角Jerry年轻英俊,Tom,哦不,多贝尔是个孤身一人的老头,这俩不知道怎么就搞在了一起,在无数个春风沉醉的傍晚畅谈人生,最后还险些双双私奔。
你知道我为什么特别佩服外国的演员吗,因为他们的台词功底太深厚了。
贯穿电影的基本只有3个主角的一大段一大段对话,杰瑞说完多贝尔说,多贝尔说完阿曼达说,杰瑞和阿曼达说,杰瑞和多贝尔说。
看完之后你有种自己也想絮絮叨叨说个不停的冲动。
他们不停谈论的,是操蛋的人生、奇妙的爱情和无休止的混乱、迷惘。
杰瑞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渴望与众不同,但又突破不了内心的枷锁
阿曼达骨子里有一股媚劲,所有男人见了她都会被迷倒,杰瑞的朋友、医生,每天都有男人在觊觎着阿曼达
阿曼达也是女人口中所说的“贱货”“婊子”
她可以在一段感情还没结束时和男主勾搭起来,也可以在和男主在一起时劈腿别的男人
阿曼达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她一方面风情万种,一方面又遭受着精神问题,和最俗气的女生一样,总是嫌弃自己太胖但又控制不住的暴饮暴食
电影一开始杰瑞向多贝尔介绍阿曼达,另我们好奇是怎样一个美艳的女人。杰瑞形容她,性感可爱迷人,一双大眼睛下藏着捉摸不透的神情。
伴随着夜幕下的大雨,一辆出租车停下,按照电影里女神一贯出场的方式,这时应该是一双穿着高跟鞋的纤细玉足,缓缓优雅地探出车门外,再微微侧身,款款走下来。
然而阿曼达,在大雨下急匆匆将车门打开,先是包袋里的东西洒了一地,然后慌张张伴随着碎碎念跑了出来,丝毫没有女神的优雅风范。可以,这很伍迪艾伦
再看看阿曼达的颜值,大脑门,高额头,随意凌乱的马尾,急躁不安的神情,仿佛和一般女子没什么两样,着实让人有点失望。
但杰瑞却一如既往的迷恋着她。杰瑞类似于“忠犬型”人格,他不擅长离开,不擅长拒绝人,阿曼达迟到,爽约,不跟他交配,他都接受,理解她情绪不好,同意阿曼达放荡的妈妈搬进来一起住
但阿曼达没有感激涕零也没有就此收心,她说杰瑞这样就像她好的父亲一样,让人没有欲望。
你对我真好,我离不开你,但我需要和别人做爱。
阿曼达需要不断的新鲜感的刺激,在一成不变的环境里会抓狂,所以即使杰瑞苦心积虑的带阿曼达订了昂贵的宾馆,渴望在新鲜轻松的环境里和阿曼达再续激情,但是面对着因为大出血心痛不已的杰瑞,阿曼达稍微提起来的情趣,还是毁了
杰瑞犯了天下直男都有的通病,在花了大笔钱想讨女神欢心的同时,一边念念不忘刚刚出的血。
仿佛接下来的风花雪月如果不成功,就对不起花的这笔钱。
这样一点都不浪漫。
眼见与阿曼达的恋情已无法挽回,在多贝尔的掺和下,杰瑞终于愿意放弃,并同意搬到新的城市开始新生活
然后多贝尔又仿佛开玩笑般,某天神神秘秘的把杰瑞叫到一个隐蔽处说他杀了人了走不了了。
这个人生导师每天叨逼叨开导杰瑞,给他灌毒鸡汤,帮他做决定,拆散了他的感情,答应带他一起飞,最后却说以上言论我概不负责,你自己走吧。
杰瑞:excuse me??
Anyway,杰瑞还是自己去了,临走还看见阿曼达和那个医生在街上约会,感触地说:“Life is so strange, full of inexplicable mystery”,而上了年纪的出租车司机只淡淡地回答:“yeah, you know, just like anything else”。
Anything else,片名翻译成“奇招尽出”,感觉挺莫名其妙,究竟是什么意思,我还是不明白。
《奇招尽出》观后感(五):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和你一样敏感多疑的老人 他叫伍迪艾伦
看伍迪艾伦的电影 我从不会想电影的意义是什么 我知道这只是个故事 无所求 也许是因为已经得到了 是阿 他一直在问生活是什么 为什么活着 他是一个积极的悲观者
生活太离奇了 有很多难以解释的神秘 你知道 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台词
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一个年轻人 善良 犹豫 不想伤害别人 容易内疚 一个女人 活得很自我 随心所欲 我不喜欢这样的人 我喜欢活得自我 承担责任 懂得爱人的人 无论男女 你可以嬉笑 可以抽烟 可以无所顾忌 但你要有所珍视 因为有所顾虑才能更显得无所顾虑的魅力 那是一种支撑 还有一个老人 什么都懂得 可以解答你的困惑 甚至会指引你
印象深刻的是 求生包 我也想过 生活太不安全了 我要保护自己 不过从没有什么行动上的举措 只停留在想而已 是阿 这是一个危险的社会 你要学会保护自己 在黑暗里学会给手枪上膛 很多事情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生 但不代表它不会发生 很多时候的想法是 即使发生 大家都不会 也无所谓 只有一件事情上升到兴趣的层面 才可以在无人作陪时依然愿意去做 这叫做热爱 也许就是有人狂热的搜集救生品阿
那个经纪人 好像这是世界上就是有这样的人 他们把自己依附他人 认为如果别人放弃什么 自己就完蛋了 其实他知道不会完蛋 他只是利用对方的弱点 如果对方心软不明事理 容易不加思考就内疚的话 那他就得逞了
验证了一件事 你要看事情的本身是对错 而不是别人的反应 因为每个人都为自己着想 他们只考虑对自己有利的 而不是事情本身
你不知道的东西会杀了你 纳粹让你去洗澡 其实那是个毒气室 这个例子很讽刺 虽然是少数情况 虽然现在是看似和平年代 但是还是不要 死于无知
工作给你有意义的幻觉 性爱给你连续的幻觉 后一个不知道 前一个知道 是一种不是真的 却能给人看似成就感的东西
我喜欢他的表达
生活是命运为我们选择的 不是我们自己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选择如何活 听一个故事把 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和你一样敏感多疑的老人 他叫 伍迪艾伦
他喜欢讲故事 我愿意听 这就够了
《奇招尽出》观后感(六):《奇招尽出》:除了心理医生人人都是哲学家
《奇招尽出》在选角上的用心良苦,让人不得不感慨制片公司(梦工厂DreamWork)想要把Woody Allen元素藏在观众买票进入电影院之后的良苦用心。就连电影的预告片里,都没有出现影片第二主角Woody Allen的身影。于是大家以为,或已经深信不疑,这是一部常规的浪漫爱情喜剧。有Jason Biggs和Christina Ricci的出演,那还能错得了?可怜了观众们,就好像这部电影的名字,Anything Else,它已经用最强烈的信号暗示了,你将要看到的任何东西,未必是你期待看到的东西,而Woody Allen他要说那些“其他的事”。
在说这部电影之前,我得讲讲我的一个朋友。她是个聪明、有时甚至甜美,具有观点的年轻都市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女孩,具有知识分子气质。但在处理自己面临问题的时候,她总是会遇到一些相同的障碍。比如,她习惯于去接受别人的观点,然后重复反思自己的行为,就算别人的观点与她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她也会为了避免正面冲突而不去表达态度。于是,在某个圈子里呆过一段时间以后,她就会发现自己不自觉地陷入某种不断被周围的人批判,却能与周围的所有人保持良好关系的境地。久而久之,身边的那些人打着善意的,“为她好”的旗号,对她的行为评头论足,甚至把这当做是日常自我发泄的一部分,之后也并不去关注这些言论对她会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而她在想什么,没有人能真正了解。所有的沟通都成为一种单向输出,她的压力越来越大,虽然听了许多“建议”,自己的问题却从没得到过解决,于是最后唯一的出路,只有离开某个圈子,某群人。至今,她仍不断更换自己居住的城市。
我的这位朋友,不自觉地把自己塑造成了一种角色,变得极端被动。这与《奇招尽出》中男主角Falk的困境有相似之处,它都是一种对选择后可能性的未知而产生的恐惧。Woody Allen将这一类人的习惯汇总到Falk一个人身上,达到某种极致的表现,这人看上去有趣极了。不知道为什么,你会在叹服Falk思维的精妙和跳跃的同时,又可怜他对周围一切持有的妥协和任其发展的态度。观众的同理心,从Falk在大雨中等待姗姗来迟的Amanda时,就开始控制不住的爆发,喜剧效果十足。
再说说Falk周围出现的那些人,我向你保证,在输入这些文字的同时,我会忍不住因为回忆起剧中的各种面孔而哑然失笑。第一个出现在Falk身边的人,是六十岁同样也是喜剧作家的Dobel(扮演者Woody Allen),他愤世嫉俗,观点犀利,而且不难看出,每当Falk在抛出自己生活中的一个现象的时候,Dobel就会第一时间下判断性分析。比如在Falk向Dobel讲述Christina拒绝和自己做爱,他说出Chirstina反问的那句“难道我拒绝你就代表我不爱你吗”的时候,Falk几乎是条件反射般的说,那女人出轨了。更幽默的是,Dobel一直是那个告诉Falk,无论别人向你输入什么观点,你只需要笑着赞同,然后自己该怎么办还怎么办,别受任何影响的人。但事实是,Dobel在Falk身边,几乎没有闭嘴过,而Falk的生活,也因为Dobel的言论,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这巨大的影响力,置身其中的Falk是永远看不到的,而观众却可以看到。
Falk的那位神经质秃头经纪人,是个象征性的存在。他的存在,证明了Falk是一个如何习惯于任人摆布的角色。Falk是经纪人旗下唯一的客户,而Falk一直无法挣脱这个经纪人的原因,也只是因为自己是他旗下唯一的客户。因为Falk自己是个需要被同情的人,于是他理所应当地愿意去同情别人,无法主动表达态度,或对任何人痛下杀手。但Falk自己并不知道,正是自己的这种性格,才会吸引这些人围绕在他身边。
当然,还有性感的,妖精模样的Amanda。在这个剧中,Amanda数次提到,包括Falk在内的一些男人,会让他联想到自己的父亲,然后起到催情作用。这无论在谁的道德观里,都是一种畸形的择偶心态。但Falk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大不了,因为Falk宁愿忍受这些古怪,也不愿忍受“一个人独自入眠”的夜晚。或者说,Falk已经建立了一种性格,所以他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忍受什么。在交往中,Amanda把Falk的公寓当做酒店,来去自如,还让自己的母亲也自由出入其间如自己名下的不动产。Amanda总有她自己的借口,而这些借口在Falk那儿总是成立的。当然,Falk也有挣扎,他跟踪Amanda,寻找某个能说服自己离开她的理由。但无论如何,Amanda的解释和乞求,都能让Falk稳稳当当呆在原地,哪儿都去不了。 问题是,Falk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他不知道。从他整个混沌的事业线就能看出,他对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一无所知。虽然Dobel啰嗦又主观,但还好,Falk还有Dobel。
整部戏,只有那个屁股好像已经和椅子融为一体似的心理医生,最无话可说。他也不必说,心理医生其实就是那个让你自己花钱听自己说废话,自己发现自己有什么问题,然后自己再去解决问题的人。于是,可以说,除了心理医生,人人都是哲学家。至少在这部戏里是这样的,难道每个人的价值观还不够哲学吗?就连Amanda,都能将自己无责任感不成熟的各种行为,美化成一种对“承诺”的恐惧感。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大家在生活中早已总结出一套又一套让自己看上去更精美的社交技巧了。
结局是确定的,Falk必须离开纽约,离开周围这些不断向他输入观点的人,他才能重新找回生活的平衡。但就连离开,Falk都是被动的,那不过是在最后一刻,这座城市,没有人再需要他以后,他无奈又无意识的一种行为。Falk没能逃脱自己的性格,不过,话又说回来,谁能呢?在某些语境里,It's like anything else,也可以翻译成,没什么大不了的。
Woody Allen是我见过最善于,也是最乐于运用潜台词的创作者,这在好莱坞市场非常罕见,所以也就决定了他的与众不同。《奇招尽出》,你可以是一部浪漫喜剧,因为它浪漫,而且喜剧……但的确,就好像它的英文名,anything else,它是在讲“其他的事”。
文章来源:http://i.mtime.com/shiweiping/blog/6718564/
欢迎来“爱电影的螃蟹”的家:http://i.mtime.com/shiweiping/
《奇招尽出》观后感(七):你的一切波澜壮阔的心思,都只不过是anything else。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伍迪艾伦的电影,以前看过他的《门萨的娼妓》,诡异神秘叨叨的写作风格,孙仲旭翻译的,让大学时期的我摘抄了很大一部分,都是莫名其妙,但是看了就舒服的段落,天呐,我总是钟爱那些无意义的对话,里面暗藏的梗总让我会心一击。伍迪艾伦的名字如雷贯耳,却没有看过他流水线型制作的电影。这么话唠的天才作者,才能太过旺盛还好有通道去释放,那就是电影,写作,喜剧,阅读,演绎等等,一生挚爱纽约的纽约客。
没有按年代顺序来看伍迪艾伦的电影,不知道如何去评判。等到看完再做总结吧,先单讲这一部。本片讲述的是作家与他一见钟情的阿曼达之间的爱情关系,被控制被剥夺,暂时失去主动权的一个电影。我不想从中读出额外的意思,仅就自己观感和发散思维做一参考。
第一次见面,男主各种为女神妥协,感觉终于等来灵魂伴侣,喜爱的音乐,作家,一切都那么合拍,天造地设的一对,必须立马深入交流。
于是翘掉女友,并撬墙角,撬来女神。在自己心里一直是性感尤物,无奈时间长了,女神无法在床上与男主提起性趣,甚至反复提出让男友去外面找渠道释放。阿曼达也通过几次出轨来鉴定自己是否真的性冷淡,几次尝试都能让她事无巨细地描述出如何实现高潮和达到身体的满意,自己床上还是可以的只是对男主差点意思,一凑近就完全窒息无法呼吸,对男主的一次次刺激,该有的坏女人性格阿曼达都有:暴饮暴食,迟到,出轨,欺骗,不靠谱的母亲,不断的挤压男主角,真是什么样的女人都有男人爱,男主更是为之疯狂。像当初挖墙脚地挖来阿曼达一样,她终将流向下一个男人。
男主杰瑞,抱有极强的救世主意味,为了让患有侏儒症的经纪人能够有工作,一直不好意思开口提解约。并且自己一直在不断地跟心理医生述说自己的苦闷,而医生永远是时间到了,金口难开。情感里乃至公寓里,不断地原谅阿曼达得寸进尺的每一步,终于遇到人生导师大卫,在杰瑞情感生活和创作合作商提供了不少话唠并一语中的建议。你那些严重到要去看的心理医生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只要你跟出租车司机聊天,你就会发现那都是啥。不值得一提。
大卫作为一个大学老师,他说我得给学生们教点文化课,以防他们用自行车链互相群殴而死。他的眼里傻逼还是太多呢,同时他也在业余写作,更多的时候应该是在中央公园的长椅上与杰瑞聊天,你要永远有自卫的能力,准备一把防身的枪支以及救生包,随时都能够保全自己。并且对杰瑞说,见到阿曼达的第一眼就知道,这个姑娘在出轨呢,你要去盯梢。你要把你唯一的经纪人解雇掉,哪怕他窒息要死也与你无关。你要离开那个欺骗你的姑娘,跟我一起去加尼福尼亚合作写电视剧本,解救你于水火之中。离开一切现在羁绊你的东西。最终杰瑞与经纪人解约,与阿曼达分手,搬出纽约准备去加尼福尼亚。这时候,大卫因为自身枪击到别人而躲风声,像杰瑞的救世主一样,救你于泥泞之中,消失不见,而剩下的路靠你自己了。
当杰瑞在出租车上,看到阿曼达与跟她检查身体的医生在街上缠绵的时候,他脑海里翻腾的愤怒, “Life is so strange, full of inexplicable mystery”,而在见过太多故事的出租车司机看来:“yeah, you know, just like anything else”。
《奇招尽出》观后感(八):一个男人的成长
很显然,一个男孩变成一个男人,需要经历一系列的阅历之后才能转型的,他一开始的依赖,一开始对于社会的臣服,男猪脚经过与Allen先生一系列的对话,以及他自己的反思,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应该摆脱过去的种种依赖,我不知这部电影是否一定意义上是在影射艾迪伍伦自己的一个婚姻状况或者自传。但是当一个懵懂的人陷入泥淖不可自拔的时候,混沌不知所措时,大多数人在抱怨和幻想中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维持着一个虚无的温水不痛不痒的状态。现状不是自己想要的,却无力去拜托,精神上一直患着软骨病。而如果遇上片中Allen饰演的那么一个长者,该是多么大的幸运。敢于去向模糊状态反抗,拿起铁棍,敲烂一些对我们影射着恐惧的汽车,就像偏重Allen做的那样,活出一种血性。要知道,一切的改变摆脱,带来的痛苦孤寂也罢,就像片名所说的,It is all anything else.对啊,即便如此,那又怎样!当然,不足之处仍然是伍迪艾伦老爷子的啰嗦,,,
《奇招尽出》观后感(九):Anything Else
In life,they will be no shortage of people who will tell you how to live.They will have all the answers what you should do and not to do.Do not argue with them.Say, "Yes,that's a brilliant idea."and do what you want.and and Whenever you write,strive for originality,but if you have to steal,steal from the best.oh oh and if you take very good care of your styptic pencil and dry it after every shave,it'll last longer than most relationships you're in.
午夜巴黎:文男青年配头脑实际的中产阶级女友;午夜巴塞罗那:自由开放的恋爱模式和现实有规划的恋爱模式;曼哈顿:文艺男青年配小萝莉;安妮霍尔:文艺男青年配文艺女青年;奇招进出:文艺青年配泽尔达式女友……伍老头儿的好多电影都描绘了文艺男青年的恋爱模式和他们的人生出路……
这部电影的文艺青年是个磨磨唧唧的软男,有才华,以卖笑话卫生。突然间他生活的麻烦琐事积累地越来越多:他的经纪人会坑他25%的提成,提出跟他续签七年的合同,他不愿意,但又担心经纪人这把年纪,离开他没有收入会死;他的心理医生不提供可行建议,要么像上帝一样不说话,要么让他复述自己的梦境,他宁愿坐等建议等到残废,也不敢亲自出马把问题解决(就像老头儿的笑话说的那样,拳击手的妈妈看拳击,叫牧师向上帝为儿子祈祷,牧师说要等她儿子出拳才行);爱情是他最大的麻烦,泽尔达式女友让他无比着迷,但她似乎刁蛮任性,破坏纪念日,破坏约会,因为对他没有性欲,和自己的老师搞在了一起,尽管这样,青年还是原谅了她,最后她又跟医生搞在了一起;女朋友的潮妈也搬进了家里,这个女人更加激进亢奋,占用了青年的创作空间,还把小阿飞带回家里吸可卡因……伍迪在片里是个我行我素的老头儿,也卖笑话,同时是青年的精神导师。在老头儿有营养的叨叨下,青年终于想通,决定去加州发展新的事业,把所有自己不想要的联系都割断。他原以为这些人离开他会死,其实人家都没死。
不好意思跟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说拜拜,让它们把自己粘在不上不下不前不后的境地,简直浪费生命,比单枪匹马去冒险更糟。你既然知道该怎样活着,就要先干脆地告别不让自己这么活着的人和事,然后再这么活着,哪怕有很多未知,很多冒险,至少除了你自己,再没有一个声音可以告诉你“不能”。伍老头儿的电影能逗笑我,能让我把平日糊作一团的思考整理清楚,这就是我喜欢他的原因,就这么简单。
另外,文艺男青年配文艺女友,有许多共同的话题,可以一起欣赏艺术,一起参加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我想已经幸福了一半。另一半要看两人的性格和对爱情的理解。男主人公听话得卑微到尘土里;而她并不在乎他的处境和感受(毫无条理不受束缚随心而行捉摸不透,看起来好像是灵感的缪斯呢);一开始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似乎也不错呢,时间久了,被打的那个会很惨。泽尔达式女友认为没有性,爱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而男青年只觉得她跟自己在灵魂上是绝配,没办法跟自己不爱的女人上床。两个人凑一块儿,谁知道突然哪一天哪个开关就不灵了,修理不来,就不必再抱着个烂机器凑合,于是再找一个,如此循环。现代人爱得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