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经典影评集
日期:2018-02-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经典影评集

  《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是一部由William Arntz / Betsy Chasse / M执导,玛丽·玛特琳 / 伊莲·亨德里克斯 / 巴瑞·纽曼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影评(一):科学狂热的过后,唯心主义的抬头

  这部片子运用大量类似纪录片的采访形式来叙述、说理。就像诗人要用大量华丽辞藻让一个简单的吻变成百万字的巨著一样,影片把一个简单的唯心主义基本理论意识决定物质、意识先于物质,搬上了荧幕并毫不修饰地进行说明。

  现今社会的科学已经高度发达,就像当初人们吃饱了饭想要知道世界是由谁创造的一样,现在人们开始再次思考人的意志是否可以决定自己现实世界。

  最令人意外的是,这部影片居然敢运用科学来解释影片所要阐述的唯心主义理念。人的大脑依靠无数神经元来思考问题的,这些神经元之间信息互相传递则是依靠电子,电位的变换让我们得到信息,并且分析。若是人的大脑把眼前的影像翻译成另外一番无中生有,那人不就生活在了另一个世界吗?

  这部影片还想从这个角度来阐述唯心主义。人的大脑掌握自己的世界。如果你想自己成为超人,就可以把楼房举起。你的脑中不断有现实产生。你就是你的世界的创造者。

  呵呵,用中国的话说这就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就好像人硬是要生活在梦中,不愿醒来一样。而且把自己的梦当作现实世界。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港台片,也很有意思,与这部片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影片讲述一个人因为某件事情而昏迷,在梦中,他在过同一天。每天醒来都会有同样的事情发生,开始他庆幸,因为自己可以预知未来了,可是这样周而复始的生活让他变得抑郁,开始疯狂。终于,昏迷的主人公苏醒了,这时他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于是从此好好生活,不再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后悔

  国外的影片中类似本片这样对人的心理世界也有过探讨的也不在少数,比如《黑客帝国》。黑客帝国是一部讨论真实梦境的影片,与本片恰恰相反,它是为了说明人应该正视真实,为寻找真实而奋斗。而本片则想要阐明“物由心生”。在科学没有把人的大脑研究透彻以前,看来人对自己的迷茫还要进行下去。

  《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影评(二):How far we want to go down the rabbit role?

  这部片子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

  大约在我八九岁的时候,有一次我跟堂姐在短暂停留的公共汽车上买了一罐饮料。堂姐把饮料打开然后随手把易拉罐的拉环扔出车窗外。

  我问堂姐:你觉得我们有没有中奖呢?

  堂姐说:不知道。我们去捡起来看看吧?

  然后我说了一句至今记忆犹新的话。

  我说:如果我们不去捡起来看,那个拉环可能中奖了。如果我们去,可能就没有。

  我记得的小时候的事情并不多,可是这么多年,这件事却总是时时想起。初中历史课学到王阳明的心学也是心中一击: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到底我们看到的是不是这个世界的样子

  如果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内在相连的呢?如果我们从来都是一个整体呢?如果我们此时此刻存在不过是一种可能性呢?如果我们看到的真实并不是真实呢?

  片中说:We create our own reality。

  我倒觉得片子最后Dr.Quantum visits the flatcity的故事才是重点。又有谁能保证有一天我们的世界观不会像little circle一样在顷刻间被颠覆?我们面对未知恐惧不就是生活在2D世界的little circle对3D空间的恐惧么?

  The fear of the unknown or the fear not yet known, it is a puzzle. If we only see what we know, how does anyone ever see anything new, the unknown? How do we ever get out of our box?

  Is that funny?

  That what we are most afraid of is what thrills us most.

  How far we want to go down the rabbit role?

  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路上走多远, 当我们有一天也站在现今科学观世界观被颠覆的临界点,我们也必然会发出little circle那样的疑问what will happen to us? What will we become?

  这部片子提供给我们的是就是这样一种可能性,思考, 提醒和警告。

  《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影评(三):看完《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我开始戒烟了

  不要说你看完这部片子有点缓不过神儿。我看完这部片子就决定戒烟了。不信?事实是,两个月来,我再没买过一包烟。

  《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给我“戒烟”开了处方,我想这是其他片子做不到的。想想也怪,朋友强烈推荐的片子,说要仔细看。于是,字斟句酌看字幕上的每句话。两个多小时下来,就中毒了。

  闭上眼睛,什么量子力学心理学生物学、“水的感知”的实验翻滚着、闹腾着。我想我是掉进“兔子洞”里了。

  一个日本科学家作的非常出名的“水的感知”的实验。他将蒸馏水分成20份,分别放到零下5度的冷藏室里让其结晶,并用20种不同情感表达方式分别释放到这20份蒸馏水上,例如佛经,怒吼,抱怨爱人的细语,快乐欢笑战争的爆炸声。10个小时后,取出这些晶体,分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每种单独的情感所影响的晶体形状异常雷同,而没每份晶体之间却存在着完全不同的形状,佛经感染下的晶体呈现了柔和的线条,愤怒的晶体形状尖锐,爱人细语的形状奇特绽放,抱怨的形状纤细,而战争的形状几乎看不出来六角。

  从结构上来说,片子一开始便颠覆了我们已有的科学观,引我们走进海量的传统力学,量子力学,遗传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心理学,神学,等等最前沿的理念。观者随着片中穿插的故事,思想也重新开启了一道门。

  应该说,这部科教片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在让我们试图改变自己。那些深奥、前沿的科学,普通的观众究竟能了解多少?看过之后,有所启发、有所触动、有所改变才是最重要的。这也应该是科教片值得学习地方

  《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影评(四):原来兔子洞里有这么多东西

  我是带着单纯心情来看这部片子的,我是真想知道: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看之前一直在想,那一定是个庞大的、黑暗的地下王国吧?嗬嗬。

  前几分钟没看懂它再说什么,刚想关了,却有点好奇,看下去吧,于是慢慢地,把自己的思维颠覆了。我对世界的理解,一直停留在牛顿力学阶段,我不明白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底有什么意义?更不明白量子力学是什么东西?我一直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但是这部片子,它在我的脑海中点起了星星之火,我的二维世界观开始扭转,原来世界也可以这样,原来世界不是纯物质的,原来世界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原来我们的思维会对世界产生影响,原来科学不是纯科学。看完片子,我的脑中充满了一千个问号,看看周围的世界,突然觉得有些陌生。我知道,这部片子传达给我的,只是疑问,而答案,是不可能在这一部小小的片子里能解答的。但至少我开始思考,自己与世界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真是一部好片子。这之后,我又看了一些书,我慢慢觉得,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能量的集合体,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能量的出口。世界,比我们看到的、感觉到的、探索到的要复杂得多得多。这部片子,为我开了一道窗,从这个窗口,我看到了自己的局限和宇宙的无限,我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但我很高兴发现了自己的无知和前面的光。

  《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影评(五):外国于丹的一堂量子力学讲座

  原以为是部严肃的科普影片,抱着学习的态度观看之。没想到该片让我经历了期待认真欣赏、迷惑、惊奇失落虔诚、怀疑、愤怒诸多情绪,看到最后竟然乐了。

  影片以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到量子力学原理为开端,有公式,有函数曲线,有貌似科学家(也许真是科学家)的讲解,还都中规中矩(至少在我这科普爱好者看来如此)。后来讲到手指刺激大脑还是大脑刺激手指的时候有点看不懂了。再后来一个貌似科学家的人说可以拍到肉眼可见的物质的纠缠态的多个影像时,有点犯嘀咕了---其他科普读物甚至该影片前面自己也说观测会导致纠缠态的坍缩啊。

  当我还认为这是一部严肃的科普影片的时候,影片说实验证明人的意念可以影响随机数发生器的取值分布,这让我既失落又激动---失落的是我的世界观恐怕都会因此改变,激动的是原来科学界已经有了如此重大的发现,超自然现象第一次被可重复的科学实验所验证!

  我怀着虔诚而敬畏的心态继续看下去,后面越来越惊世骇俗情节让我渐渐变得狐疑起来。“冥想师”通过“意愿”让水的ph值变化?这个地方不但怀疑,而且有点没看懂,那个貌似科学家后来又像主教的人,到底是想告诉我们“‘意愿’能够改变水的ph值”?还是“纠缠态的水(姑且认为有纠缠态的宏观物质吧)能够同时改变ph值”?法拉第笼是干啥的,防止“冥想师”作弊靠发射电磁波来改变水的ph值?这些让我开始怀疑这部影片的性质。影片快一半的时候总算提到一个有名有姓学者---jacobo grinberg,,,去google了一下,,发现此人原来是要在中国肯定被方舟子无情拍板砖的那种号称“学者”实为神棍的人物,我终于怒了,nnd,浪费我的感情,原来这根本就不是一部科普影片。

  为了慎重,我继续硬着头皮看下去,看到女主人公参观《水“感受”不同“情绪”形成不同六角形晶体》展览的时候(就是那本臭名昭著的伪科学界畅销书<水知道答案>所记载的"实验"),那个讲解员说人体有90%的水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乐了---中学生都知道成年人体的水含量是70%,90%已经接近水母了---而这样表象的一个问题应该不会再有颠覆性的再发现了吧?

  最后拖动滑块走马观花的浏览影片后半部,差不多形而上的思辨。

  我对导演拍摄该片的动机不愿多做猜测,但片中提到某些实验让我这样只受过基本科学教育的人都哭笑不得。只有一个结论:如果不是导演那观众当傻子,那一定是演员拿导演当傻子了。我也不想责难片中天马行空的思辨,毕竟20世纪物理学中量子力学的发现、数学上哥德尔的结论,会自然而然引起人们对世界观的重新思考,而大胆假设的确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方法。我觉得,该片可以定位为:导演个人由量子力学产生的哲学遐想------只能是哲学意义的遐想,因为从科学角度看,这种遐想是轻率,甚至无知的。这部影片尤其在开头部分实在太像科普纪录片了,中间穿插着真假难辨的“实验”,最后传达着某种哲学理念。因此,如果不能正确定位该影片,尤其是在一个对赛先生认识还处于叶公好龙层次的国度的观众,受害之深恐怕远甚于西方观众。

  《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影评(六):everything is connected

  这是一部说电影不叫电影,说记录片不叫记录片的东西,先前还有一个系列的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说它是电影是因为在里面有一个故事情节,很简单,不过却很震撼。说它是记录片是因为这里面充满了量子力学、神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等这些个乱七八糟理论的大杂烩,统统都是为了给那个故事背后的一切现实一个解释。

  故事很简单,一个刚刚因为老公有外遇而离婚的失语女摄影师,一直生活在过去的阴影里,开始讨厌婚礼,讨厌男人,讨厌自己,认为自己万事不顺,好像人人都跟自己过不去。就当最后终于在她对着镜子中的自己大发脾气的时候,先前偶然在地铁中看到一个展览点醒了她,自己开始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世界重新美好起来……呵呵,就跟童话一般

  可能有些人会对这部片子里面提到的东西皱眉头,不管说是因为它里面提到的观点不对自己口味,或者直接是因为自己根本不明白。不论是哪种可能,我希望因为这片文而去看这部电影的人儿不要在最后拿着批判的态度去看待这部电影,因为这电影的本意和精髓不在于争论,也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引导我们把眼睛投向美丽的存在,让我们自己去创造美丽……

  在影片中对女主角影响深远的那个关于水的结晶体的展览自己也看过,名字叫“水知道答案”。说的是日本一个叫江本胜的人不断地在不同的情况下给不同地方的水结晶体拍摄照片。这里说的不同地方比较容易理解,但是不同的情况可能就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他的那些不同的情况是指让不同的人跟水说不同的话,给水看文字,给水看图画,给水听音乐,你会说这是干么呢?会有效果么?水又没有生命,它会对这些人类文化的东西有什么反应?呵呵,答案是它们或许不懂的我们的文化,但是它确确实实的会有反应

  我的解释是我们之所以能懂得这些是因为我们概念里能够处理这些视觉听觉的感知信号,把这些信号和我们自己的记忆相连接,这个就叫做懂得。其实在物质存在上来说,我们之所以会懂得这些,是因为有物质基础,我们的感官能接触到这些信息。再细一层,我们的感官是因为有细胞能接收波动的信号。再细一层,我们细胞能接受信号是因为构成细胞的分子、原子能与波共舞,这舞动在我们这儿或许能称作生命之舞,而这舞动在水这种无差别的分子存在中一样存在,水之舞……

  这舞动能够像我们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文化一样,直至我们的心灵

  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90%都是水,你所说的,你所想的,会对自己,对他人,有什么影响

  《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影评(七):世界由心生

  眼见从不为实。

  常识来说,我是与其他事物分离开来的独立物体,但身体内部是紧密联合的。但实际上,从原子的结构来看,每一个原子都从未真正接触过,甚至原子内部的质子和电子都是分离的。那么,“接触”这个词根本就不适用于世间万物,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空”的,包括我自己都是空的。

  但是,宇宙万物都是一个整体。能量场的存在,将原子核和电子粘合成整体,将我的各个细胞组织器官连系成一个整体,同样,也会将所有人、所有星球、所有宇宙都连系成一个整体。自从宇宙诞生起,其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一定程度相关联的,它存在严密的规律和法则。高度紧密的相关性,是我们用五官、常识、和实验所无法估量的。不要低估自己对于周围世界的影响,不要以为自己的存在与其他无关,不要以为自己脑袋中的想法不会影响周围的世界。这个世界远比我们想象得神奇和复杂。

  在经典物理实验中,人都是一个外部的观察者,观察者的存在应该是不会影响实验结果的。然而量子物理学的领域中,根本不存在单纯的观察者,人因为其在宇宙中的参与者角色而影响实验结果,使得实验结果只能深陷悖论,因人类自身的局限性而无法得知绝对真理。这也正是量子物理学的魅力。于是兔子洞到底有多深,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答案永远无法揭晓。

  探究真理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想象力。身处时间不可逆转的三维世界,是无法想象在一个更多维宇宙中,时间可以逆转、没有因果关系、事物的存在有无限种可能、“存在”由意识决定这些事情的。这些违背常识的推论,看似唯心极了,但却恰恰出自我们所信赖的科学家之口。于是渐渐地,在经过了几百年的激烈交锋之后,科学家与神学家终于又站在了一条轨道上。在世界的本质这个终极命题上,谁都不能否定对方,二者的发展方向貌似趋于一致了。

  就像很多科学家也不得不承认的,每一个人都具有神性的,上帝就存在于你的内心。你想要怎样的生活,必须源于你内心是怎样的意志、这个意志是否足够强大、意志是否改变了你的身体和行为。因为你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与周围世界的关联是如此紧密,以致你的内心也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和物。意识的力量是如此强大,我们之所以感觉不到,一是我们日常的意识都做不到足够的专注以发挥其作用,二是很多事情并非眼见为实,人类经验是根本无法检测到的。相由心生、世界由心生,绝不是无稽之谈。“事实”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模糊,也许仅仅是脑中的幻觉。“存在”本来就具有无限种可能,而“事实”只是我们脑中所认为的一种存在的可能性而已。于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生和死的存在形式都过于狭隘了,利益就更为虚幻和荒诞了。

  我不信仰任何宗教,但并不意味着否定。我深信存在一个宗教中所谓的上帝或造物主,不是一个具化了的人,而是一种支配宇宙万物的能量和法则,它使得宇宙得以平衡、得以求和。我相信这个力量是积极的,并存在于宇宙中的每一个角落,就在我周围的世界、就在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就在我的内心。于是我会努力用这种积极的力量支配自己,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和世界,这或许就是对我为什么而存在的定义吧。

  在2011年的圣诞节看了这部电影,真是很戏剧化的巧合。以此来纪念耶稣的诞生,并作为对自己的鼓励。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未知和神奇,我想要了解有关于它的一切。

  《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影评(八):You are old enough to decide what for yourself.

  看了,比第一部更让脑子运转。我喜欢这样的精神之旅。

  值得一看。颠覆思维。说实话,我只在乎自己的思维——个人主义的极端体现。:D 我看这部电影的感受可能和很多人不同,我感觉得到莫名的精神共鸣。之前我有看很多这方面的书,重复地看,或许很多人叫唯心,但我不介意。从各种类似的书籍里(或称为励志,可称为唯心,可盖个伪科学的的帽子,but who really cares?)西方人他们在唯心方面是难得的一致。所谓宇宙一心吧。搜索的路很长,我感谢有一批这样的人,在精神领域上做一些推进。

  “You are old enough to decide what for yourself.”你已经足够成熟去决定要什么了。

  “we never born, we never die. ”我们不曾出生,我们也不将死去。(记得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Brian L.Weiss写的《前世今生》里有句“人生是无尽的,我们不曾真的死去,也从未真的出生”。电影《蝴蝶效应》的第一部的结局也是有点相似。)

  《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影评(九):宇宙中没有偶然

  “宇宙中没有偶然”。话从水妈口中说出来的时候,让我微微震动了一下,其一是因为这句话超越了往日我对水妈的印象范围,另一则是对话里面所蕴涵的力量所引起的震慑。

  科探记录片《兔子洞到底是什么》,科学家利用量子物理学去揭开意识能量的秘密,有这么一段提到,人的意识,或意念一但产生,就将以某种频率的形式发射到宇宙中,从而对世界产生影响,或者对意识指向的标的物产生反应。最日常的例子是,如果我们一个人的背后集中意念盯着他的时候,不多久,对方一定会感觉到背后的这双目光,反之也亦然。

  一般认为,个人的力量放在人群中是微乎其微可忽略不计的,但殊不知一个人一时的意念虽然是沧海一粟,但只要我们回顾一下自己,把时间拉长,就会发现自己某时的一个意念往往直接影响或间接参与了很多人一生的大转折。你的家庭、你的工作、你的财富、你的身体,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些看似偶然的必然一念之择所引发的波动。

  这种现象,即混沌理论,“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蝴蝶效应”,最早出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发现的一个新的现象,即“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他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亚马逊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咱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很早就体悟了这个道理,而在古文《幼学琼林》里,有关宇宙的起源准确地记载为:“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升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并认定,这一切归功于盘古他老人家意念的作为。

  电影《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讲述了一个人凭借着意念的力量,通过日记的媒介,回到过去,并因此改变了接下来的故事。影片融入了许多揭示“万恶”的人性等的元素,使得戏剧性的张力更加地跃动起来,甚至过多的笔墨“误导”出男主角为了拯救爱人,不惜一次又一次地改变历史,直到最后终于相安无事,却成陌路人的遗憾美丽。据说导演剪接版里又个更惊心动魄的结尾——男主角纵然经过多次的改变依然不能得到圆满的一切,最后唯有让自己回到母亲的子宫,用脐带将自己勒死在母体中。

  同期观看的《预见未来》(NEXT),也表达了同样的主题,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具有特异预见未来功能(只能提前预见两分钟后的事情,唯一例外的是与他预见的爱人在一起的时候,这种能力就再无时效的限制)的赌城魔术师,被动地卷入一起核武恐怖分子与反恐怖分子美国CBI、FBI等人的博杀(典型好莱坞老土剧情),成为双方争夺的目标(一方需要他的特性功能来阻止犯罪,另一方则要杀人灭口以边发动核暴)。爱再次发生了决定性的力量,再预见了所有的未来后(虽能拯救爱人却无法阻止爆炸),尼古拉斯.凯奇选择不再拒绝警方的要求。

  意念的力量,是我们普通人无法真实体验的。因为大脑的烦乱和干扰、因为心灵的嘈杂与焦虑,让我们的频率变得微弱而不纯净。一些修行得道的大师们,他们以极静的心、极空的念、极爱的灵性,发放出极真的频率,以此沟通宇宙的能量,当普通只惊迷于部分修行者表演的各种神道魔力时,他们早已进入更高的意识,并以无私的爱帮助地球的净化和进化。

  “宇宙中没有偶然”。所以我们的意念组合在一起必然会影响着世界,那何不少动一些邪念,多行一些正念,让善的“蝴蝶效应”来得更猛烈一点吧。

  《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影评(十):看到的关于科学的片子里最棒的。

  http://aps06.spaces.live.com

  “What do we think is real”,这句话直击心中最深处。

  也是片子的疑问。

  我一直以为,是一种强烈的不可预知性,在不停的激起我们的好奇并且折磨着我们。

  我相信我们的压力,恐惧,担忧,都是来自对于一些发生或未发生的事情不可预知性的恐惧。

  突然让人觉得仿佛生活在虚空:我们从来没有真正接触过什么东西(未“真正”接触的瞬间力的作用,起码这个我完全承认),我们大脑每秒处理4000亿位信息,而我们会关注的只有2000位;我们忽略的信息,仍然在我们大脑中发生着,那就是我们的世界,而超越了我们的感知。——那一切真的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吗?

  可是,这部片子会让人想到更多。

  当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当以我们现在知识体系无可抨击的逻辑推理出,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信息的波动,还是感到巨大的震撼。

  都是信息的波动。

  一切只是信息。

  记得香农说,信息就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仿佛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脑中的意象,我们眼中的真实,只是这样而以,并且如此脆弱的被击穿——以及我们自以为是的自信。

  那么,基因也仅仅是因为承载着信息吧。

  而很多东西,简单地成为了蛋白质载体。

  就仿佛,我们都是基因的载体;自主权掌握在我们的基因里,而不是我们自己手中。道金斯被认为是激进的人类生物学家,可是之前看《自私的基因》的时候,还是不得不承认彻底的折服了,完全接受了他的理论,即使这样的理论确实匪夷所思,确实和我们所坚信的格格不入,即使如此被认为是“激进”。或许是因为我们(人类)知道的太少,才会难以抗拒的相信。

  还有Ben Libet的神经实验。刺激大脑皮层而做出反应的速度,居然慢于刺激小拇指而反射的速度(瞬间)。他假设说,我们是感知了过去而做出的信号。即使难以置信,可是我又能想到怎样的解释呢?就这样,默认我们的选择是基于过去的历史?承认过去和将来的黏着体是我们生命的全部?

  我真的以为,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整个科学体系会是有些荒谬的,然后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如此,便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当我们的信仰真的轰然倒塌的时候,不知要怎样找到一份勇气继续生存。

  或许还有宗教。

  如果科学和宗教这人类两大思想体系都……,毁灭性的后果怕是不可预测吧。

  或者,科学的发展还是会转向哲学来寻求解决吧。就好像之前的大科学家往往皈依的宗教。但是,又或许还是不需要那么多哲学家的吧,毕竟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他的世界。可是,自然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狭义的总是指自然科学,……

  那些事情,如果深思,果然还是一场残念。

  韩寒说的没错,几米说的也没错:

  当孩子闭上眼睛虔诚的思考时,他和神性在一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经典影评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