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就是我》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就是我》经典影评10篇

  《我就是我》是一部由范立欣执导,华晨宇 / 欧豪 / 白举纲主演的一部剧情 / 纪录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就是我》影评(一):你怀疑我是水军,我怀疑你没有青春

  在7月20号提前看了点映,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过得如此之快,还沉浸在影片所带来的强烈青春荷尔蒙气息同时,伴着结尾熟悉的《想唱就唱》的旋律落幕了。是的,作为去年节目的全程观众,影片里的纪录的每一幅场景我都能看懂,看着熟悉的面孔仿佛回到了那年夏天

  很多没有看过的人说着,这是一部圈钱的脑残粉电影,然后在心里把他打到了和小时代一样的档次和地位,以显示自己的高逼格。老子就不待见快男,怎么地?当然,在我们的国度也实属正常。选秀在中国一直是毁誉参半的节目类型,音乐梦想在众多商业节目的夹击下显得不值一提,加之快男一直以来的吸引95/00辈的独有杀马特气质,加之大芒(ma)果(tong)台的树大招风和长久以来令人唾弃的炒作,让路人不相信这是作秀的烂片都难。作为观众,自是知道这世界一大拨人无理的偏见,也依然忍不住叨叨几句:这部片子比我看到的任何一部青春片都更真实,更青春。

  范立欣,作为中国首位获得美国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和最佳长篇商业报道奖两项大奖的一位导演,来接这样一个项目,想必心里也斗争很久。《归途列车》《沿江而上》等作品深度内涵想要在一部娱乐节目衍生的纪录电影中呈现,难。尽管这样,《我就是我》依旧尽力的在90分钟表达了你我真实的青春观、人生观。

  影片沿决赛之夜的倒计时各个选手的表现呈现了一条珍贵成长线。每一场的淘汰、每一次PK的选择,都是青春的又一次洗礼。透过现象本质,这一切在我们身上也是那么真实。在我们面对选择时,会有利益兄弟情、胜利投机取巧的对抗,然而,我们又是否能像影片里的男生们那样,勇敢的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在长达三个月的城堡生活中,男生们又徘徊在暴露隐私和放弃梦想之间。在每周的VCR录制和各种设计好的环节中,规则自由又成了新的抉择。在这样一件又一件事的碰撞中,男孩们成长了。他们骑着单车,在马路上飞奔,“解放自己的天性”;他们在雪地里艰难行走,嘴里满是成人世界里的大道理;他们也曾在泳池里打闹,畅快地谈论着遗精和梦中女神话题……他们的环境,我们未必接触的到,然而他们的每个动作似曾相识历历在目。这就是这部片子,你在荧幕之外,很想参与其中。并且,你会毫无【明星】、【偶像】的意识感和距离感,想去和他们一样,打闹、扯蛋,过着和自己一样的青春。

  此篇影评避开镜头艺术和剪辑不谈(当然也有很多可取之处),仅是内容主题上,已经把之前所谓的披着青春皮囊的伪爱情电影,甩出了八条大街。在这个满是商业味、混沌的社会里,在被各种规则限制的人生里,在无力改变只能接受的成长里,我们用什么和世界对抗?

  我们仅剩青春,仅剩唯一的资本,去放肆,去顺其自然地长大。

  第一次写影评,也许混乱不堪、语句不顺、技术硬伤,但仅想把《我就是我》这样一场被误会的青春电影中,以微薄之力还一个公道,还原一种真实。

  不是五毛,只说真话。若是你还有很多偏见,那,当我没说。

  《我就是我》影评(二):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

  今天下午去看了期待已久的电影《我就是我》,开篇就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没有参加比赛,你会做什么?”“我会吃肉,然后睡觉,吃肉吃到饱”“唱歌,编曲,搞音乐……”三个20岁左右的小伙子不同人,不同的答案。这是时下年轻人对自己生活,或许对自己的人生的短暂思考,没有过多的考虑,直来直往的回答,体现了现在年轻人的直率。

  十年的选秀,十年的新人换旧人,出现了李宇春、周笔畅、曾轶可等等的选秀明星,或许可以说是草根明星,这部电影正正是对这十年的总结,用现在最年轻一代的选秀明星的成名经历对过去十年做一个总结。即使你没看过一集的快男、快女,但你也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共鸣,因为十年的时间里,生活还是多少会接触到他们,无论是音乐会上、报纸上、广告上,戏剧里,你都会看到这些快男、快女的身影,选秀这个平台在十年里不断的输送新血液到这些舞台上,让我们认识到原来还有一些明星是从选秀出来的,电影里赛制的残酷,比赛的压力,无意中的受伤等等的一系列镜头,还有被淘汰的那些人儿,都让我感受到这十年从选秀舞台出现的他们都是不容易的,他们在舞台上的光鲜亮丽,是从他们在台下所受的的苦、所付出的累、所流的血等价换取得来的。十年选秀,大浪淘沙,成长不易

  华晨宇,其实我是冲着这个名字去看的电影。

  他叫花花,粉丝是火星人。开头说吃肉的就是他,他在电影中担任着金句王的重任。在沙漠中骑行,在雪地中晕倒,在比赛中助兄弟晋级……不同的环境的变换,你还是那个你,记得你在电影中说:“不能改变外界环境,就改变自己的心态。”在生活中,如果你改变不了生活环境,就改变自己心态,去适应生活,这样你的状态才能好,才能每天开心。花花就是靠这样的心态才完成比赛吧。其实看的过程中,笑点和泪点一样的多,我还听到一个小姑凉为了你哭泣了,就是在看你送父母的那一段,你自己孤单的坐在床边,孤单的在窗边眺望,没有家人到床边唤醒,一幕一幕的孤独的你,让小姑凉忍受不住哭了,原来世界上疼你的人还有这么多,你的一点小孤独我们都是感同身受一般,不过后来决赛是你父亲来看你,说要好好表扬你一番,还有秀珠老师说:“其实你来参加比赛,就为了证明你是一个值得相信孩子。”我是多么开心,你不孤独了,好孩子,你的努力大家都看到了,你不用怀疑自己了,你不用压抑自己了,你是一个值得被大家爱的人,当然华爸爸爱你的。

  华晨宇,2013年的夏天,你和我都有太多共同的回忆。我就是我,一部纪录片。一部记录着我们从去年夏天一起成长的电影。每一个镜头,都是回忆点。就让我就是我成为我们与你的纪念册,十年后我们再翻看,到时候我相信,我们依然感动。多谢有你,华晨宇!

  《我就是我》影评(三):我就是我

  在我看来,这与其说是一部电影,更像是 快乐男声 各种前期拍摄的集合,而正是因为这样,才让我相信了他们的真实性。

  对于选秀节目一直不是很关注,也没有特别喜欢的选手,一直觉得他们就是比比赛,唱唱歌,发挥发挥自己的特长,这部电影却让我看到真实的他们。看到了他们为了比赛接受严酷的训练,看到年纪轻轻的他们独自忍受着痛苦和压抑,看到他们日益深厚感情,看到他们男人间的义气。

  原来他们也有不愿意接受节目组安排的时候,原来他们也想要坚持真实和最初的自己,原来他们也承受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我们看到了台前他们的光鲜,却没有看到台后他们的艰辛

  希望他们的感情仍然深厚,希望他们记住并坚持当初想要的自己,希望他们不会迷途。。。

  《我就是我》影评(四):为什么所有的影评都是5分?

  这部片子本可以打2-3分。从影片人物而言,角色太多,无法聚焦,辨识度极低,从情节而言,剧情单一,缺乏冲突,就画面而言,范立欣导演有他的美学口味,但是一些空间环境作为承载角色内心感情挖掘的背景设计和角色本身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例如雪山),于是画面再美丽,也仅仅成为画皮,也就作为海报还行。整体而言,电影制作表面功夫比较足,摄影本身的技巧没有拉分,但故事太次,感情太弱,作为电影基本不能成立。粉丝感动本来和电影无关,影像只是再度营造一个宣泄空间而已,这是公道话,不算黑粉。

  但这个片子有问题,不诚实

  创作者的诚实是非重要的品格,无论是什么作品,再商业也罢,导演在创作和发行时的态度目标和自己的真实思想应相对统一。如果迈克尔贝总有王家卫的情怀,我们势必失去了变形金刚酷到极致的特级斗打,因为擎天柱大哥看着威震天就用右脚点个地,左手画个圆,引而不发,眉目传情。即使这可以算一种创作的突破,却是真心对不住投资者的。这里说的不诚实,就是因为此片明明是一个商业行动的副产品,是冲着圈钱来着,为什么不大大方方说这是就是个商业电影呢?这个时代,即便你很作,只要诚实,敢说大实话,一样有人喜欢,说不定票房实际更好。却非要带套,说是真实电影。真实电影是个啥?Factual Cinema,一切真实内容的内容能放到电影院都可以把这个套带上。称自己是真实电影,其实就是找退路,即想讨着商业操作的好,又要赚大家对纪录片的同情和资助,这个和路边要钱的差不多,装可怜,一转身开宝马走了。

  归途列车是我最喜欢的片子之一,我相信范导的功力不止于快男。他会看不出来不能十几个人都当主角?他会不知道男生宿舍那种拍法也就是个真人秀?这个片子如果是真的关于快男的真实电影,就应该好好选2-3个人,好好跟跟他们的生活,看看他们的家庭,看看他们的朋友,看看他们的过去,再耐心等等,看看他们的未来。不要这儿何炅突然说一句,那儿汪涵突然蹦出类,他们不是角色,这些个孩子们初恋女友,爸爸妈妈们才是角色。他们在哪儿呢?难道粉儿们不愿意看看这些他们从来不知道的情感故事

  所以说白了,这就是天娱投资的软广告,一连串现场幕后花絮拼接和MV背景级别采访独白综合影像集锦,哪个导演也不能把它变成真实电影,何必把这个东西扭把成纪录片进院线的开疆辟土之举呢?还找些玩纪录片的人热忱推荐,这根本就是扯淡,应该好好学学郭敬明,爱谁谁,是挣钱的东西就好好挣钱。别玩理想在商言商才是真正的负责任

  这个片子当年据说投资500万,营销发行免不了再花点钱,如果票房到不了1500万估计平手都打不到。如果赔了钱,应该好好想想不诚实的售卖策略占了多大原因

  《我就是我》影评(五):“预告的都不播”还是“预告等于正片”?

  虽然我喜欢花花,但是还是不得不说这个电影挺差劲的。

  首先是它的宣传方式隔三差五地放预告片,差不多把电影预告完了不说,还显得特别不真诚,一条片子那么多镜头,就一定要用电影正片做预告片吗?

  这里不得不提《花儿少年》,它的预告片永远不播的做法也是十分可笑的,被大家吐槽到不行。两者在选择预告片的方法上对换一下就好了。

  其次是电影内容,嗯,记录片,就要真实嘛~可是你真实得像一个特辑一个花絮就真的别拿到影院圈钱了。拍几个寝室镜头+几个比赛镜头+几句文案配合沙漠、雪山、大海外拍,然后无限循环几十次就是纪录片?

  最后是这个提前观影环节,电影开场半小时,粉丝都在录像、拍照,半小时之后有工作人员过来制止,这样好吗?摆明了让大家剧透。。。。

  还有一个月,估计没有看过得人都能看的差不多了~

  《我就是我》影评(六):论喜欢别人不喜欢的人

  同一部电影在不同人眼里的差异显而易见,所以首先我需要表明自己的身份,一个二十出头平淡的像水,有心无胆的姑娘,去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毫无疑问,我是华晨宇的粉,非脑残,非颜饭。客观地说,极少会有路人自发看这个片子,因为当“快男”已经成为那些所谓“高大上”鄙夷的对象,让人降低逼格还真是难呢。但是,电影本身画面有意境,透露出的感情青涩迷茫,又带着淡淡的忧伤,年轻的弱弱的反抗,夹杂在热爱与厌恶间的无所适从,让我有了很多感触

  就像网上说的那个段子“在电影院看小时代碰到熟人,有种被捉奸的感觉”,在电影院看我就是我碰到熟人,还不如被捉奸。。。每个知道我看这部电影的人,首先投来鄙夷的眼光,“怎么上个大学品位下滑这么快,亏你学的高大上的建筑学!”我笑笑,“是啊,就是很喜欢怎么办”。那人无言。我觉着华晨宇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音乐,还有一种找到同类的快感,不卑不亢,不吵不闹,却始终坚持自己,即使自己喜欢的是别人不理解的,即使自己热爱的是别人鄙视的,即使自己坚持的是会引来嘲笑的。但是既然喜欢,为什么不敢面对自己?敢于面对自己的优点缺点,敢于直视自己的错误,敢于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逃避,只努力,怎能不让人动容?

  如果你喜欢上一个别人不喜欢的人,别怀疑,别退缩,因为你就是你,无人替代。

  《我就是我》影评(七):青春pk热血+臆想

  没怎么看过选秀,之前的认知是选秀好比一条生产线,他们刚开始素人像原材料,通过人机物环的包装最终成品,在公司眼里他们是果实,在粉丝眼里是艺术品,在路人眼里是异物。因为一夜爆红。看完电影有改变我一点看法。甚至是对90后群体看法。这几个孩子很能忍!

  这个电影是纪录片,青春片,我相信它是真实的,因为导演,旁白没有很多,所以每个人的解读都不一样,也很有带入性。影片中主演的性格挺有代表性,你总能在他们身上找到某个类似点投放。共鸣。几个人的友情,竞争,利己是主线。比赛是有老师指导,有导演责骂,有选手妥协。没想到他们的过程如此不易。他们的比赛命运原来也掌握在群众的手中。突然又很心疼他们。那种像物品等待投票拍卖的心情。自己那个年纪没有他们那么懂事,一切随性所欲。自己不高兴的事不做。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责任。而他们开始步入迷局。

  《我就是我》影评(八):感谢有你 放肆青春

  九十六分钟之前,我对这个电影没有很多期待,仅仅只是为了华晨宇,所以我跷班去看了,因为那坑爹的排片,我这个小城市竟然没有一场排在下班之后。九十六分钟之后,我可以说我爱上了这部电影。

  选秀十年成就了很多人的梦想,何炅和汪涵站在离梦想最近的舞台看着无数男孩女孩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挥洒自己的青春。导演范立欣以他的视角展现出了2013年这些追梦少年们面对这样一个舞台所做出的努力,就像那句歌词一样,不妥协直到变老。

  这个电影有三个片段我特别感动,第一个是导演马昊为了于湉和山河老师的争执,看的出来这个瘦弱的女子是真心的维护自己的选手;第二个是华晨宇对于友情的坚持,我相信那个时刻他可以为了友情而放弃一切;第三个是一群孩子围着华晨宇,他弹着吉他,胡乱的唱着,那个时候的华晨宇不似舞台上的光芒万丈,像个大哥哥一样温暖的笑着。

  这个电影让我回忆起了很多,04年的张含韵,05年的周笔畅,06年的许飞,07年的陈楚生,10年的武艺,而13年的这些男孩,他们青春,他们倔强,他们有梦想,他们在追梦的这条路上保持这赤子之心。

  最后,我只想说感谢你们,感谢我就是我。

  《我就是我》影评(九):我不是90后

  (7月16参加了提前看片会,范立欣到场,还有三位90后创业者。)

  我不是90后

  文/钟平

  “我觉得我不是90后,不喜欢90后这个概念。”90后小问传媒创始人张林轩说了这句话,他不喜欢把自己划在这种年代范畴的概念里。从小在国外念书的张林轩说,国外的圈子基本都是兴趣划分,不会有那么多的年龄隔阂。张林轩作为90后创业者代表最后一个发言也算是给这天《我就是我》提前看片会活动点题了。

  “我就是我”,电影名字就试图撕掉90后的标签。贴上年代的标签向来都是用作批评之用。最开始的“80后”是老一辈批评这一代人是垮掉的一代,没有社会担当。到了“90后”都批评程度已经更甚——脑残的一代。

  《我就是我》的导演范立欣曾有作品《归途列车》,农民工返乡题材记录片,摘获艾美奖最佳纪录片。这部电影是选秀比赛为背景,记录2013快乐男声选手的成长。两类几近对立的拍摄对象,有人说这根本就不会是同一个导演的风格。范立欣在现场解释,其实他们都是中国大图景的一部分,何况90后已经开始对主流社会产生影响,这是他想让观众看到的。

  如果对90后还抱有标签式的看法,《我就是我》会让“90后”的观念有一个颠覆。这里的每一个选手都个性鲜明。

  我考虑的是当下的事儿

  华晨宇,2013快乐男声冠军。与80后相比,90后是敢毫不忌讳展现自己的一代。很多没看过快男比赛的人是通过《花儿与少年》认识华晨宇的,这位被粉丝称为“花花”的男孩,在节目中他睡懒觉、疯疯癫癫,常常自言自语不知道自己在干嘛,不过总会有一大群粉丝簇拥。在电影中,比赛到了六进五的时候,华晨宇自己已经晋级了,而他平时最要好哥们儿于湉被推上了终极PK席,华晨宇使了个眼神,粉丝们就懂了,华晨宇粉丝的票都投给了于湉,淘汰了之前复活的范世琦、居来提。但当晚于湉的发挥完全不如被淘汰的选手,可以说是华晨宇用自己偶像的力量影响了一个比赛的结果。华晨宇的理由是于湉是我兄弟,他不管什么比赛规则。就是这样,他没考虑的这样的做法会对他的冠军之路产生什么影响,他就是这样做了,他考虑的就是当下的事情。

  只有努力,才不会被超越

  欧豪,2013快乐男声亚军。从第一印象来看,欧豪是标准90后,嘻哈打扮、玩世不恭、大大咧咧。整体的感觉就是一个随意随性随便的大男孩在舞台上彰显个人的魅力,挥洒自己的青春。但是随着舞台的闭幕,名次的确定,这些快男面对的就是马不停蹄地各处演出,就像华晨宇在当中笑着说地一样,“我现在就是一个空中飞人”。这种原有的随意一去不复返了,反之代替的是强烈的危机感。感知最强的就是出自广东小渔村的欧豪,他明确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的知名度很容易被新一批选手取代,电影中他提醒自己并告诉其他人,要努力来保持劲头才能不被超越。

  做自己就对了

  白举纲,2013快乐男声季军。“做自己就对了”,这是白举纲自己说的,也算是对他的写照。他在电影里说,“节目组为了收视率和舆论效果会刻意安排一些丧失人性的比赛规则”,比赛中节目组让每个人写出最弱的一个人,白举纲写“都不弱”,而且坚决不改。直播时一个选手用左右手决定另外两个选手的晋级和淘汰,白举纲觉得他们都是被设计的。白举纲和节目组较真“都不弱”的执拗与面对这种“被设计”的无奈形成鲜明的反差。渴望自我又无法冲脱现有的规则,或许这是大多数还未成为社会中流砥柱“90后”的内心写照。

  白举纲在PK时对着宁桓宇深情地唱了一首It’s my life,”It’s my life , it's now or never ...”。赛后他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对宁桓宇这样唱,不过那一刻他就想这么做。Now or never,这就是这一批90后。同样是青春电影《老男孩》讲述七八十年代年代追梦的故事,或者是尝试把梦想的概念神圣话。这样的概念使得当下的社会主流刮起了怀旧风,而对于90后来说,who care,活在当下比什么都重要。

  再来看一部反映“老一辈人”的青春电影,《致青春》中陈孝正一直说“我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楼房,我必须让它精确无比,不能有一厘米差池。——所以,我太紧张,害怕行差步错。”而这一批人呢,于湉直接后半个赛程里每次提前收拾还行李,随时准备淘汰。哪儿有那么多安排的恰好的成功,生活对于新一代人来说不需要那么精确,也不需要直奔所谓的“成功”,关键是要玩儿开心了。

  “90后”是怎样一群“90后”?其实无法定义才是他们的特点,这个年代几乎已经从集体主义脱离出来。他们完全自我,追求个性,造就的是将来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曾有人说中国社会八十年代是群体争民主,九十年代是个体争自由。不可否认上一辈人的奋斗有结果了,不管这是不是他们想看到的结果,一个个鲜活的“90后”已经从集体中挣脱出来了,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灵魂。

  《我就是我》影评(十):电影《我就是我》观影有感

  一部以选秀为背景的电影,一部讲述一群年轻人在这场造星运动中经历的故事。

  10年就是一个年代,一个中国选秀走过的10年,影片中你或许可以知道一个节目得以持续10年的原因,可以感受到一场造星运动发生时的惊心动魄和热血沸腾。但,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人的成长,更多思考的是人类一直追寻的关于自我、关于生命意义、关于自我救赎的答案。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所有的人都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然后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习惯孤独是每个人必经之路。华晨宇似乎自小就懂得这个道理,待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孤独,以旁观者的态度观世事百态。有的时候不参与不介入或许不是懒,而是害怕伤害害怕心给出去的无法驾驭感,或是害怕无法回报害怕对方失望的不安感。但待在自己的世界久了,其实也就为自己打了一把枷锁,如何打破自己给自己的枷锁?如何完成自我的救赎以获得真正的自由?看完整部影片,或许会有所感悟。

  为什么人类总是渴望自由,那是因为我们生活的并不自由,而实际上世界上所有束缚自由的精神枷锁都是自己给自己造的,要打破我们每个人的那把枷锁只有靠自己。

  透过影片能看到这一群少年在短短几十天的成长和蜕变。青春、热血、思考、突破,他们在一个舞台上经历的就如同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会经历的。向前走,经历着,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失去着,得到着,最终长成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明确的自己,一个坚定的自己。“做自己”,我们经历的人、事、环境都成就了不同于别人的唯一的自己。每个人都在一面坚持着自我,一面失去着自我,生命或许就是在这一面失去一面坚持中,闪耀着光彩。

  他们在这场造星运动中遵循的规则就如同我们每个人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他们在规则和自我间挣扎就如同我们在社会规则中沉浮一般真实。他们其实就是我们的缩影,与其说这是一部记录一群年轻人在一场选秀节目中成长的影片,不如说这是一部讲述所有人自我与社会现实对抗的社会史,生命不停息,挣扎和对抗就不会结束。华晨宇在找寻着自由,白举纲在鲜明着自我,欧豪在不甘于命运,左立在真实着生活。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着我们的身影,那个曾经年轻的我们,那个现在正在经历的我们,那个终将来临的我们,这不是楚门世界,是所有人的真实生活,残酷但真诚。人间的经历就是这样,有欢笑有泪水,有不舍有无奈,有压抑有开怀,有希望有梦想。

  电影里的男孩,在几十天里迅速成长着,他们最终走进了一个叫''明星''的圈子,开始了未曾经历的全新的生活。如同我们每个人一样,成长后总会迎来新生活。人生的每一步都可以是新的起点新的开始,祝他们也祝我们一路平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就是我》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