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蔷薇的葬礼》经典影评集
日期:2018-0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蔷薇的葬礼》经典影评集

  《蔷薇的葬礼》是一部由松本俊夫执导,池畑慎之介 / 土屋嘉男 / 东惠美子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蔷薇的葬礼》影评(一):《蔷薇的葬礼》:松本俊夫的眩晕

  [蔷薇的葬礼]诞生于“伟大”的1969年。那一年,二战阵痛后的学运高潮包裹了38岁的松本俊夫。在这众所迷恋约翰•列侬和切•格瓦拉的速朽的洪荒里,松本扛起摄像机,逆行于人流,却如此不经意地捕捉到一束野蔷薇,他正幻幻地孤立于人群之外,迎向黑色的俄狄浦斯式葬礼。这是松本替ATG电影公司拍摄的首部长片,一度被提格为日本新浪潮发轫之作,而其真正戳人心肺的噱头更在于,它还是开启日本电影同性恋及异装癖文化的第一部经典力作。

  局内的迷狂,局外的眩晕

  无独有偶,[蔷薇的葬礼]势必是受了帕索里尼拍于1967年的[俄狄浦斯王]的感召。这一断言起源于松本俊夫对帕索里尼的深度推崇。他曾在引进戈达尔解构艺术同时,亦亲自引进过帕索里尼的影像美学与符号学。纵观两部作品,帕氏对于原始文本的改编着力于一种“优雅愤怒”,其表象犹然原始,本质上却刺探了当下。而松本的改编看似更类同于考里斯马基的现代版《哈姆雷特》,精神上却显然是秉承了帕氏的当下性刺探。由此再看[蔷薇的葬礼],才恍然惊觉,松本俊夫其实是穿着“新浪潮”的马甲在重构一个永恒而又现世的神话

  从松本俊夫的创作履历可知,其最初历经过教导电影的驯化,继而才独立于纪录片领域,并真正开始探索纪录再现与前卫艺术的交合。但不可否认,松本俊夫的自发式灵性亦是与生俱来的。天性热衷于绘画及装置艺术,被迫学医却偏偏着迷于人脑构造和精神分析,及至弃医从文,又旋即被电影艺术召唤至先锋界域。再观其拍于1955年的处女短片[银戒指](与配乐大师武满彻合作可惜拷贝遗失),便早已被烙上了“实验精神”的标签。于是,在68年拍完纪录短片[妈妈]之后,他终于按捺不住浪潮喷涌的热情,拿出积蓄已久的剧本,开始了这一出历史性的狂浪征程。这便是[蔷薇的葬礼]诞生的始由。唯此当年,法国正经历红五月,美国正经历越战,中国正经历文革。而同大岛渚[绞死刑]的1000万日元计划一样,松本俊夫同样承袭这低成本先例,由ATG公司和松本制作各出资500万日元,并确准于一个月内拍摄完成。

  [蔷薇的葬礼]改编自《俄狄浦斯王》,讲述了一出现代版的索福克勒斯悲剧。新宿少年Eddie总是身着异装频频出入于同性恋酒吧,一如蔷薇花暗夜般绽放。身为头牌招待,以及与酒吧老板权田的情人关系,更使其有幸成为酒吧的新一任Madam。而此前夕,前一任Madam刚刚于生日当天自杀,带着对权田喜新厌旧的忌恨,及至对Eddie夺人所爱的诅咒。然而,更大的诅咒却始于Eddie童年的一个烟洞,全家福上被洞穿的留白,昭示着父位缺席的宿命,似曾一度消解了母亲对于丈夫的憎恨,却也永远抹去了Eddie对于父亲的百般幻想。亦正是这个缺口,将Eddie一步步召往原始欲望的恶性悲剧。影片借用一系列跳切、闪回等新浪潮技法,支离地呈现了Eddie的过去与现在,一如用镜像的碎片拼贴灵魂。而Eddie身上的狂放不羁,亦被拼贴上少不经事的稚涩,瞬息陡转的悲喜,以及对学潮的茫然无措。既而,俄狄浦斯的圆圈真正笼住了这个少年。儿时的“弑母”已既定为“烟洞”祸根的第一出普适性报应;及至老板权田从搬家行李中发现Eddie儿时的照片,它被夹缝于作家菊地宽的书页中,书名为《父亲的回归》。至此,“父子乱伦”的真相昭然若揭

  松本俊夫为影片安排了一幕恶之花般妖冶的结尾。Eddie在得见父亲权田自刎之后,遂而拿起刀刺入自己的双眼。视觉消散的一瞬,仿佛整个世界的阵痛被灌注到体内。Eddie惶惶夺门而出,眼前一片混沌,他唯能用灵魂行走。人群如潮般围拢,既而又作鸟兽散。一朵自戕的蔷薇到底是不值得同情的,仅剩的只是冷漠的猎奇。出生之日,毁灭与消亡亦随之诞生。这便是一个时代仓惶不堪的命运,仿佛镜头所及处的那一片墓园,一点点沉入大地。而倘若沉没真的从日本开始,那世界的沉没又何尝不同于岛国呢?

  [蔷薇的葬礼]接引着自由的风向标,完整地开拓了新浪潮不按常理出牌的狂放格调。松本俊夫坚定地遵循着自我内心的艺术欲求,对传统的经典时间价值谱系进行了革命性的颠覆。影片中,其大量使用插叙、跳切、反白、闪回,刻意模糊剧情与纪录的界限,恣意散漫地在叙事中穿插入人物访谈。而其间充满喜感的快放长镜头,以及古典名曲的怪诞变奏,更一度被指认为影响了库布里克的[发条橙]。除却这一系列形式上的革命,影片在内容展现上更是赚足了噱头。同性恋与异装癖元素的银幕处女秀,父子乱伦与弑母的经典命题,毒品派对、摇滚狂欢、易装聚会,赤裸裸的性与暴力,以及始终贯穿其间的69学运。由此,边缘族群的困境被一层层剥开,暴露了经济高速运转之下的虚无本质,一如Eddie儿时照片上的那一枚烟洞,隐匿其后的是躯体的溃烂与思想的真空。而其不顾一切特立独行的抗争方式,更而令所谓规制道德伦理的道学家们无从辩白。于幼年即经历日本战败的松本而言,他深知顽抗与诋毁的干系,一如大岛渚借[日本夜与雾]所表现人性惨烈。然而,遵执内心与真相永远比沉默地苟活更有价值。松本的矛头已然象征性地指向了更远的某处。

  殊不知,Eddie变瞎的这一年,日本电影业正面临着巨大危机,山田洋次开始拍摄“寅次郎”系列以期挽救举步维艰的电影市场。唯松本俊夫则依然固守着《电影批评》杂志的先锋阵地,联名大岛渚、寺山修司、若松孝二、筱田正浩等人,继续推动着日本新浪潮运动。这一年,大岛渚拍出了[少年],若松拍出了[花俏处女],寺山开始筹备[抛掉书本上街去],而松本俊夫则凭其[蔷薇的葬礼]撼然掀起最为惊世骇俗的一波浪潮。

  时过境迁,再回望松本俊夫初识Peter(池畑慎之介)的六本木酒吧,我们难免唏嘘慨叹。那时,松本正苦恼于选角之难,近百名候选者中却无从挑出一个Eddie,直到作家水上勉邀松本去了六本木酒吧。或许,谁也无从知晓松本初见Peter时的心境,按松本自己的话说,“他真的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那还是电影筹拍之初的1968年,Peter刚满16岁。及今,他却早已年至花甲。至于松本,更已然迈入了耄耋之年,他一生拍摄了无数实验短片,却只拍了区区四部长片。无疑,他最完美且最具历史性的一瞬,献给了[蔷薇的葬礼]。而正如后人所言,松本俊夫对于Peter的意义,一如维斯康蒂之于伯恩•安德森。自[蔷薇的葬礼]红彻日本影坛后,Peter便展开歌影双栖的演艺生涯,并一度被冠以“美少年彼得潘”之名。及至1985年出演黑泽明的[乱],更而声名远播

  不得不说的还有影片中的这一众演员群体,他们都是真实的同性恋者,包括Peter在内。按他们的话说,同性恋是命;一如Eddie直言“死亡亦是命”。在这样一部真实而骇人的电影里,纵使跑龙套的有蜷川幸雄、筱田正浩、藤田敏八这样的大牌艺术家,而他们的光芒也终究盖不掉命运真相的惊人膨胀力。而松本在影片开场亦即为这一边缘族群做了如下定义,“我是剑,也被剑气所伤;我是刽子手,也是受害者。”犹记得片中一幕场景,他们在地下俱乐部看学潮纪录片,对着扭曲摇晃的画面狂笑不止。这一幕神似[戏梦巴黎],毫不关心政治的艺术家们永远处身于政治的局外,他们迷失在自己的恶心的眩晕里,而永远无可能融入那迷狂于局内的学运人潮。至于同性恋,也将永远只可能是少数派,一如艺术家。

  原载于《看电影》“东瀛映画”

  《蔷薇的葬礼》影评(二):现在时的电影

  电影不能表现过往未来——这是一切历史剧和科幻剧所以不真实的根本原因。虽然,电影创造真实但这不意味着电影要反映“一种真实”。因此,所有历史剧和科幻片在本质上都与电影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哪怕能营造出某种效果来,但那不过是科幻小说的电气化舞台剧而已。决不能称之为电影。

  此片当然契合了时代主题——换言之,即时代性。当然,它不是以中间youxing的半记录场面,来衔接六十年代的日本这个“现在时”的。实际上,影片是透过人物形象——印象来创造“基于影片的时代特性”的;这也就是电影的真实。

  自然,这一真实(同性恋酒吧的故事内容)是有别于社会主流的——其实在youxing场景中就已表现出了这种疏离感。作为六十年代热烈的社会运动来说,主人公既不感兴趣也不置身其中。他始终站在这种主流的边缘之上。因此,对比《东宫西宫》、《蓝宇》来说,本片是脱离于时代的。而上述两片则多多少少都被时代所裹挟。蓝宇结束于××事件的设定显然讨巧。而《蔷薇》则没有——因为首先它就从未被卷入到诸如赤军之类的运动里去。本片不是政治片。它一直在描述电影发生的“现在时”。尽管用了一个比较特殊的故事内容,但并未沉迷于内容本身,而是集中在时代特性——混乱——它创造的真实(特别是各种巧合的设计)固然有做作之嫌,但通过戏剧性来创设时代的混乱和加诸于人身上的苦痛,确是达成了影片的主旨。

  至于说父子乱伦的情节,则是一个“戏剧性”的瑕疵。

  《蔷薇的葬礼》影评(三):不能完全同志电影的角度来观看此片

  在最近看的影片当中,松本俊夫的《蔷薇的葬礼》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画面很好看音乐也很酷(比较有趣的是,当类似于地下丝绒乐队粗糙、刺耳的车库音乐响起来时,出现的竟是甲壳虫乐队的老照片),作为一部实验影片难能可贵的是她的叙事条理很清晰

  也不能完全以一部同志电影来给该片定位,因为影片中的男(女)主角美艳异常,早已抹去了各自的性别符号

  其中穿插在影片叙事中的那几段日本嬉皮士的生活片断非常有趣,男(女)主角Eddie动感的舞姿也不禁让人想起早期活跃在沃霍尔身边的工厂尤物们

  在影片花絮中,松本俊夫还谈到了纽约地下电影导演杰克·史密斯(这是我最喜欢的导演)的《热血造物》,让人倍感亲切

  《蔷薇的葬礼》影评(四):現代版厄狄浦斯的故事

  《薔薇的葬禮》(『薔薇の葬列』/Funeral Parade of Roses")

  1969年製作的日本電影。

  是影評傢、試驗映像作家松本俊夫導演的第一部劇場版長篇。

  也是Peter(池畑慎之介)的處女作。

  作品簡介:

  新宿的同性戀酒吧"June"的頭牌少年Eddie和經營者權田關係曖昧。

  店裏的媽媽Leda出於妒嫉而傷害Eddie未果,于生日當天自殺。

  得到了愛人權田和酒吧的Eddie將會迎來來怎樣的命運?

  *********

  以被混亂和淫慾充斥的上世紀60年代末新宿爲舞臺的“現代版厄狄浦斯的故事”(裏面雖然不是殺死了父親並娶了母親,但是卻涉及到父子亂倫和弑母 同樣的悲劇性命運)。

  有很多紀錄片搬的畫面,當時活躍的前衛藝術家和文化人還擔當了友情出演……這些都是先鋒映像作家松本俊夫特有的表現方法

  松本導演在近百名候選者中,並未尋找主演的同性戀男孩

  那天,他接到作家水上勉的通知,去了六本木的同性戀酒吧,看到了當時16嵗的Peter(池畑慎之介),即刻決定啓用他為主角。

  (“他真的讓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松本俊夫)

  製作費1000万日元。

  松本製作(松本プロ)和ATG(日本アートシアターギルド)各出資一半。

  攝影時間為一個月。

  工作人員:

  導演 - 松本俊夫

  脚本 - 松本俊夫

  撮影 - 鈴木達夫

  美術 - 朝倉摂

  編輯 - 岩佐寿枝

  音楽 - 湯浅譲二

  製作 - 工藤充

  録音 - 片山幹男

  照明 - 久米成男

  演員表:

  Eddie - Peter

  権田 - 土屋嘉男

  Leda - 小笠原修(本人為青山的同性戀酒吧"紫"的媽媽(經理)うさぎ,是美空ひばり的友人)

  母 - 東恵美子

  Jimmy - 城よしみ

  Juju - 仲村紘一

  Marry- 太田サー子

  Grego - フラメンコ梅路

  ora - 卍太郎

  Guevara - 内山豊三郎

  哲学者 - 芝山幹郎

  abu - 彦凪わたる

  Radon - さとう陽

  せむし - 竹永敬一

  おけい - 小林千枝子

  irro - 五味淵澄

  Tony - ドン・マドリッド

  情夫 - 小松方正

  友情客串:

  秋山庄太郎

  粟津潔

  淀川長治

  篠田正浩

  藤田繁矢(藤田敏八)

  岩崎とよ子

  江田和雄

  池田竜雄

  八木治郎

  等等。

  《蔷薇的葬礼》影评(五):我出生之日,毁灭和消灭就决定了

  30日起床吃完早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蔷薇的葬礼》放进DVD机,从10点钟看到吃午饭,终于把日本新浪潮的开山之作看完了。据我家婆娘的推荐词,是其中很多经典创意被《发条橙》拿来借鉴的牛片。(《蔷薇的葬礼》1969,发条橙《1971》)

  想一想东瀛的创作力也确实很恐怖,战后百废待兴,老美民主输出的尴尬背景下,居然也像模像样得也弄出一个“毁掉的一代”的电影表意。人家没有我们中华民族的苦大仇深,顶多是被扔两枚原子弹,意淫得说也不过是被西方插入了一下下,就拿《蔷薇的葬礼》这样新浪潮的电影来说吧,画面纯净到略显病态的美学魅力,希腊神话中俄迪普斯式的不伦关系(有的影迷定义为反俄迪普斯式,盖因不是儿子娶了母亲,而是儿子和父亲的同性恋情),该剧最后艾迪父亲的自杀,艾迪自己刺瞎双眼,画面中白色背景下四散的血迹——纯净与暴烈的叠加,几乎都是日本最民族的特质。

  当然,撇开社会性与民族性不提,这首先是一部新浪潮的电影,六十年代后期独特的时代背景,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掀起了新浪潮电影的创作之风。六十年代末日本的大学生暴动运动,也恰恰证明了“毁掉的一代”中日本不曾缺席。

  于是,独立精神、反叛、同性恋、大麻派对、切.格瓦拉崇拜、自我价值的追寻与否定成了影片,虽然凌乱得穿插在影片的各个部分,但是却让人生出不似东方电影的感觉,或者说是东方电影这么早就与世界同步了的惊讶。

  拍摄手法上新手法颇多,符号性的表意也恰到好处,同时一些台词如“我出生之日,毁灭和消灭就决定了。”“我是剑,也是被剑气所伤的人;我是刽子手,也是受害者。”“一个人的精神只有不断的否定,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即和剧情结合紧密,符合剧中人物性格,又代表了六十年代年轻人推到陈腐到不行的伪道德面具,追寻面具后隐藏的真实的生存价值的决绝与刚烈。

  当然,我们也知道,这种起初的反抗与挣扎,后来很快便只留下了一个似是而非的躯壳,就像那句“一个人的精神只有不断的否定,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其实也可以理解成“一个人的精神是一个不断否定的过程,他的目的是使自己永远不是前一个自己”的潜台词,摧毁一切的习惯是存在了,可是新的信仰只是一个华丽的空壳,或者说新的建立起来的信仰迟早也要毁于这种摧毁的惯性,当颠覆和摧毁的对象并不存在,这种信仰变成了摧毁本身,后来的摧毁者必然便要否定“摧毁”这一信念的正当性。

  这大概就是”“我是剑,也是被剑气所伤的人;我是刽子手,也是受害者。”“我出生之日,毁灭和消灭就决定了。”的意思所在。

  《蔷薇的葬礼》影评(六):日本同性独立电影~

  【0】越南发生战争了——1955年开始,影片拍摄于1969年,日本国内反对美国进行越南战争的情绪高涨,党派斗争加剧,同时战争也刺激了日本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

  【1】地上播放磁带:和戈达尔的《美国制造》里的片段相似~

  【2】插播裸男背影——大卫芬奇在《搏击俱乐部》里喜欢插播几帧的黄图~

  【3】配乐《致爱丽丝》《命运交响曲》......

  【4】鸡奸:大特写~

  【5】侦探来了:快放——和《发条橙》里的做爱片段类似

  【6】场间字幕:默片

  【7】乔卡斯-门纳斯,何许人也?

  【8】插播采访:同性恋喜欢男人还是女人?吸食过大麻吗?——和《我好奇之黄》类似

  【9】披头士的海报

  【10】群魔乱舞:裸着上身跳舞那一段

  【11】艾迪和乐哒漫画式的对骂

  【12】叙事的跳跃、不连贯:艾迪头晕、乐哒发现男人和艾迪偷情

  【13】倾斜镜头表现主人公的不安情绪

  【14】艾迪和唐悠悠有几分神似;乐哒有点像梅艳芳和张艾嘉的合体

  【15】艾迪小时候和长大后的场景穿插播放

  【16】艾迪的恋母情结,讨厌父亲,“烧掉父亲照片上的脸”,“全家福中父亲的脸是被烧掉的”

  ——《太阳照常升起》里儿子李东方父亲的照片也被烧了个洞,惯用的意象~

  ——艾迪:忘掉爸爸,你还有我

  ——母亲大笑

  紧接着是插播裸男背影,光屁股的男孩,艾迪是那个腚上插着花的小男孩。。。

  后来电影交代,艾迪还是小男孩的时候,父亲在12年前离开,母亲寂寞和别的男人偷情,被艾迪发现,艾迪痛下杀手,杀了奸夫和母亲,母亲被杀的镜头反复穿插。。。

  【17】负片模式拍摄艾迪和男人做爱

  【18】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乐哒。这时,艾迪出现了

  【19】乐哒自杀了,身边放着被诅咒的娃娃

  【20】——格瓦拉,你在想什么

  ——想出口

  ——什么出口

  ——从现在开始,蔷薇一朵一朵地凋零了。春天,哦,不开心的春天

  【21】艾迪看到墓地的土在下陷——我希望整个国家都沉下去

  【22】360度的接吻镜头——《蓝莓之夜》诺拉·琼斯和裘德·洛

  【23】结尾:一个人的精神是不断否定的过程,和自己本身是绝对不同的

  如果看完《蔷薇的葬礼》,我说我也喜欢上艾迪了,这该如何是好?

  《蔷薇的葬礼》影评(七):看过5000部,三推100部——日本电影篇

  1、对于日本,我个人充满敬意。想要了解中国古典文化,要去日本;想要学习西方现代文明,也可以去日本。纵向的继承,横向的移植,日本都做到了极致,古典与现代在日本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2、日本的国民,克制、隐忍、谦让,认真,爱干净,守秩序也有礼貌,是目前世界公认的素质最高的民族,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放眼全球,能把极度的单纯与极度的变态集于一身的,只有日本人可以做到。这些在日本的电影里都有体现,或者天然萌如清水芙蓉,或者变态得直指人心。前者如小津安二郎,目光向上,人性美好的一塌糊涂;后者如今村昌平,目光向下,书写蛆虫,至死方休。

  3、日本的电影,在整个20世纪,都是亚洲电影的龙头,无论数量,还是艺术水准,都远高于亚洲其他国家。对人性的探索,对人内心幽微之地的挖掘,更是无国能及。中国的很多导演,都从日本导演那里偷师学艺,像侯孝贤之于小津安二郎,张艺谋之于黑泽明。

  4、还有一点不能不提,日本的床上动作片,造福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屌丝,对中国的性教育事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5、依照惯例,选片子,先选导演。我最喜欢的日本导演有:今村昌平;松本俊夫;寺山修司;小津安二郎;吉田喜重;园子温;实相寺昭雄;若松孝二;大岛渚;汤浅政明;中岛哲也。

  6、本片单推荐的日本电影,始于1949年的《晚春》,止于2014年的《0.5毫米》,时间跨度65年,入选导演51位,电影佳片100部。

  7、对于日本电影,我其实最想说的是:我的观影量还远远不够。

  话不多说,片单如下:

  1、今村昌平5部:楢山节考;诸神的欲望;日本昆虫记;猪与军舰;复仇在我

  2、吉田喜重5部:女人之湖;水书物语;英雄炼狱;秋津温泉;女优的告白

  3、宫崎骏5部:幽灵公主;龙猫;千与千寻;天空之城;哈尔的移动城堡

  4、寺山修司4部:死者田园祭;抛掉书本上街去;再见箱舟;上海异人娼馆

  5、小津安二郎4部:东京物语;晚春;秋刀鱼之味;麦秋

  6、园子温4部:爱的曝光;冰冷热带鱼;神秘马戏团;纪子的餐桌

  7、松本俊夫3部:蔷薇的葬礼;脑髓地狱;修罗

  8、实相寺昭雄3部:曼陀罗;D坂本阵杀人事件;无常

  9、若松孝二3部:无水之池;墙中秘事;联合赤军实录-通向浅见山庄之路

  10、大岛渚3部:感官世界;青春残酷物语;日本春歌考

  11、高畑勋3部:百变狸猫;岁月的童话;我的邻居山田君

  12、沟口健二3部:雨月物语;西鹤一代女;山椒大夫

  13、北野武3部:菊次郎的夏天;花火;坏孩子的天空

  14、三池崇史3部:杀手阿一;拜访者Q;切肤之爱

  15、岩井俊二3部:情书;燕尾蝶;梦旅人

  16、中岛哲也2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告白

  17、黑泽明2部:罗生门;七武士

  18、成濑已喜男2部:女人步上楼梯时;情迷意乱

  19、内田贤治2部:遇人不熟;放课后

  20、是枝裕和2部:无人知晓;步履不停

  21、新藤兼人2部:裸岛;鬼婆

  22、高桥伴明2部:禅;东京新爱人

  23、今敏2部:千年女优;红辣椒

  24、蜷川实花2部:花魁;狼狈

  25、原田真人2部:涉谷二十四小时;狗神

  26、汤浅政明1部:心灵游戏

  27、合田经郎1部:可玛猫

  28、石井岳龙1部:梦幻银河

  29、今石洋之1部:落叶

  30、泷田洋二郎1部:入殓师

  31、深作欣二1部:大逃杀

  32、冈本喜八1部:大菩萨岭

  33、小林正树1部:切腹

  34、敕使河原宏1部:砂之女

  35、五社英雄1部:薄化妆

  36、市川昆1部:细雪

  37、相米慎二1部:台风俱乐部

  38、竹中直人1部:东京日和

  39、押井守1部:攻壳机动队

  40、伊丹十三1部:蒲公英

  41、山田洋次1部:黄昏的清卫兵

  42、山下敦弘1部:天然子结构

  43、降旗康男1部:魔之时刻

  44、蜷川幸雄1部:蛇舌

  45、广木隆一1部:东京垃圾女郎

  46、大庭秀雄1部:雪国

  47、西河克己1部:伊豆的舞女

  48、安藤桃子1部:0.5毫米

  49、小泉尧史1部:阿弥陀堂讯息

  50、川尻善昭1部:兽兵卫忍法帖

  51、塚本晋也1部:铁男

  《蔷薇的葬礼》影评(八):破碎的能局,叛逃中的落网

  《蔷薇的葬礼》是1969年日本导演松本俊夫的新浪潮代表作,也是开启日本同性恋文化的第一部作品,其间涉及了日本战后青年人混乱迷茫的生活状态,同性恋以及乱伦等很多敏感话题。电影的形式和内容即使被放在当下,也是极具创造力和展现力的。在这部先锋作品中参透了各种戏剧形式的内在运作规律,也传承和转合了很多古老艺术的精魂。使得我们在观赏之余,不由平添很多对戏剧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不变的肉身,善变的性别

  男主人公艾迪在失去父亲的生活中极度依赖母亲,但是当他展现男性性格并表示想和母亲相依为命时,却遭到了母亲嘲笑和背叛,家庭结构的缺失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不信任肢解了艾迪维持正常生活的向往,被双亲陆续抛弃的他惶恐地变化着自己在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失去父亲后他一度想成为家里的男性维持家庭的平衡,当他发现了偷情的母亲,他顿时明白家庭责任的幻灭,他杀死了母亲,结果家庭,男性身份也由此终结。艾迪从此确立了自己的女性身份,出入日本的同性恋酒吧,在放纵而盲目的生活中他预感恶兆,却无力于控制自我,随波逐流,消极偏执的日子终于导致了最后的报应,艾迪发现与自己相好的男老板居然是自己的父亲,父子乱伦的丑剧戳破了粉饰荒谬生活的遮羞布。父亲剖腹自尽,艾迪扎瞎了自己的双眼。

  在这个“反俄狄浦斯”的故事中,艾迪在不停的变化性别身份和陆续失去双亲的整个过程,形象深刻地代指描绘了战后日本一代失去信仰和人生理念,反叛父辈与传统,放弃奋斗和追求,但自己又找不到新的精神寄托和解放之路,只能纵欲放逐,内心动荡矛盾的生活事实。

  破碎的能剧:

  松本俊夫在执导这部先锋之作时,掺杂了很多自己对戏剧和人生的思索。这种思索穿插于各种混乱或者有序的影像之间;电影和纪录片形式交互变换,也闪烁变幻着制作者灵活的辩证和对很多极端热烈事物的中肯冷静的思考。

  电影里说每个人都有面具,有些人面具下面才是真容,而有些人面具下面仍是面具,层层面具遮掩下早已忘记了自己的真实面目。这个时候艾迪开始化妆,涂粉,沾假睫毛,由一个疲惫木讷的男相变为冷艳的女相;而电影中的导演自己,也开始修剪粘贴胡子。这个段落对整部电影具有十分重要的审视意义。我们所一直标榜坚持的自我形象,是否只是一种让自己舒服或者欺骗自己的面具呢?同性恋是否只是一种人格面具,还是内心坚持的外部形态?是趋利避害的伪装,还是逃脱惩罚的伎俩?这种固执的身后,究竟是愚痴还是一种被粉饰成真实的虚伪,是与自我的更加靠近还是愈加远离?而与此对应的,是很多带着男性面具的人,内心却是个女性;或者带了女性面具的人,内心却是男性。电影中这段表演使得我们开始离开了接触的事物一段距离,深思世间表象: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性别面具,有时是他们内心真实的渴望,而有时则是杜绝内心掩护自己的屏障;有时为了保护自己,有时为了蒙蔽他人。不仅仅是性别面具,还有其他更多的面具类型。

  而我们所感受的很多故事或者戏剧,都是一种面具式的伪装呈现,那为什么这种已被观众知晓的伪装还能打动人心?在已知的欺骗下还能让我们深信,还能随了故事哭笑,可能来源于的还是我们更深层次的对世界的观念:就是我们潜意识中根本就不相信这个世界,不相信它是真的,我们只是在“佯信”它,表面上把自己的频率调整到与之同步。

  因此面具戏提供了一种渠道,肯定了我们的不信任感,肯定了这世界的“虚假”;同时也支持了我们身在这个世界上,所必须具备的对世界的“假妥协”和“佯信”倾向。人类一秒钟亿万分身变数的无常感知和难以琢磨诡诈善变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难以降服和说服的。我们与这有常无常沉默的世界中一直保持了一种距离,存在着一种永恒的隔绝,交流上的某种不通和滞缓。即使强大的物质现实一直在左右着我们的认知和生命进程,但是人类内心深处总有那样一个固我,它站立于远远之处,在努力入世的同时,保持了永远的“出世”,保持着怀疑和问询,保持了自我的独立和唯心。而这种永远的不信任感,来源于人类对灵魂永恒的拷问,我们不信任这个世界,因为潜意识中我们认为它是假的,因此存在于这个假世界里的挫折和死亡必然也是假的,那么我们也许因为了这个世界的“假”,而确立了意识的“真”,只有自己的意识才是“真的”,因此不用去太过在意现实世界里的诸多挫折,因为这些挫折都是假的,瞬间的,总会落幕和消散的,而我们也不会真的“死”,我们在看完一次又一次虚假的表演之后,依然渴望超越短暂而有限的生命,保持着自我意识的连贯和永恒。

  通过这一系列表面意识的沉迷和参与,还有随之一系列潜意识否定和拒绝,人类的思维企图在世界之上否定世界,独立于世,确立自我意识的重复演绎和不死循环。

  精于化妆的艾迪,不论是戴了真实或者虚假的面具,他还是进入了演绎自我的戏剧里。这种形式有点类似于日本的能剧。艺人带着面具,演绎疯狂执着的生活,但是归根结底,当你认识到面具下的那个人,只是在精准地表演而已时,这种醒悟让你不寒而栗,正是这个面具下的沉默而隐没的个体在精准地操纵着你的情感和注意力走向,整个体验仿佛是一次无意识的被催眠。真实是最高级的伪装,这个面具的携带者,本身带有一种背离和沉着,在极度失去理智的表象下,他拥有着极端的克制和强大的理智去演绎这疯狂,可称之为“佯疯”。你所一直居高临下,以“佯信”来对待的一场表演。最后却反客为主,以“佯疯”最终征服了你的信任。日本的文化里充斥着这种对“佯”,就是“假”的迷恋。所以说古代艺术的能剧在现代的日本文化中,仍旧拥有着众多的分身和替代品。不论是虚构于纸面或者银幕上的各种动漫卡通,还是各种机械机器,日本人沉迷于艺术形式或者高科技所带来的各种幻觉和对真实生活的脱离。这也是人类内心情结的固守,也是对苍茫莫定的人生感受的最精准表述。人们执着于虚假人物的表演,在这种“佯”中一层一层幻化变换更替中感受着迷离与执着,感受着相信与不相信,追随或背叛。真与假交替更迭,塑造了现实与梦境的纷繁迷雾,揭示了人类内心的居无定所彷徨无依,这才是戏剧的最大魅力所在,这也是真实人生体验的主要特征。不仅仅在日本,在中国古老的京剧艺术中也有所展现,人物出场都戴着各种脸谱,表演各种经过戏剧化处理和情节集中过的生活形式,至于演员真实的面目或者真实的生活并不是观众所需要关注的。

  电影也是一场面具隐性化的面具秀,但是电影的目的在于让人深信;能剧也在于让人相信。但是《蔷薇的葬礼》的作者却不断地提示面具的存在,提醒“这是表演,这是假的”。导演不断抽离正在表演的故事情节,提醒着戏剧的虚假性。电影最大的一个前提,在于它要首先建立一个可信的故事结构,引导人们昏迷,相信这个虚假的故事,这样它才能演绎下去,而《蔷薇的葬礼》却是时刻干扰观众的“佯信”进程,不断打断演员的“佯疯”,在观众最投入的时刻破坏故事,提醒电影的虚假性,因为创作者并不想让你相信这个故事,创作者自己也不信任;或者他们也觉得没必要信任。他们不仅不信任这个故事,他们还不断地加以戏谑和嘲讽,对艾迪和老板娘的争风吃醋,或者艾迪与女人的争斗都加以戏谑,对人物的执着和较真进行暗讽。这使得观看整部电影的“佯信”丧失了“落脚点”,加剧了观众们的“漂泊感”,使得观众不再信任和开始对着悲剧发笑。而这一切,却又恰恰反应了电影创作者的追求,表现了创作者们所想要表达的,也是想要观众所能感受的——正是那种漂泊无依,对现实反叛嘲谑的精神状态,以及一种认为是世界荒谬无常的人生观念。

  艾迪在与双亲的交际中不断变换自己的性别:男人-女人,失去-得到-又失去自己的生活信仰;在表达故事时又撕裂粉碎这个故事,不断强行插入第二层的故事,也就是电影制作者们也参与的故事里,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拍摄,吸毒,疯狂,迷茫,他们与艾迪们在生活中产生互怜和交际;而观众也在粉碎交互式的观影体验中不断中断、收回又倾注自己的情感,不断地信任-不信任-信任。在这个反复无常又让人无奈的观影过程中,我们终于也体会到了艾迪的痛苦,体会到了一群人的痛苦,体会到了那个变幻莫测的时代的痛苦,成为他们的同谋,认知了世界的破碎矛盾,感受到了一个集体的精神漂移和无奈,从而更加身临其境地觉悟了电影更深层次的追求,听清楚了它在一片混乱颓靡的表象下的轻声低语。看到了一群时代之子的动荡漂泊的精神之旅,

  叛逃中的落网:

  结局非常完整,没有再次穿插电影制作者们的踪影。艾迪完胜归来,他击败了酒吧里的死对头,成为了这个同性恋酒吧的经理,又跟酒吧老板相好,但是这个本应该是happy ending的故事却不幸未能如愿以偿。当老板翻出艾迪的家庭照,终于发现了艾迪原来是自己的儿子,接受不了父子乱伦的他切腹自尽。

  艾迪的母亲一直都是微笑的存在,不论她是面对丈夫的离去,面对儿子守护家庭的诺言,还是在合照中,她都是无所谓和不相信,是一个存在于男性视野里的讥讽和反射,也是父子恶果的佐证。丈夫的离去是因,由她生出的儿子则是果。父亲的抛弃引起了一连串的恶循环,母亲抛弃了家庭,艾迪也抛弃了家庭,在放弃了传统生活和甩掉包袱束缚之后,艾迪和父亲、母亲都在追求着自己的自由之路,但是终于发现这种叛逃最终落网,自食其果,作茧自缚。这个家庭无人善终。惨烈的结局清晰地表达了导演的冷静的观点,那就是对电影里表演的各种生活方式的不支持。因为这些生活方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追求自由或者获得新生,它也夹杂了太多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的私心;它不再是某个性别群体的代言人,而实际上是一种懒惰和消极的变相,一种对自我私欲的放任,换言之,它甚至不再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成为一种接近死亡静止,接近听天由命随波逐流,无法取得进展的机械运行。

  人的生活其实和其他很多人的生活连环相扣,这个关系网实际上是一张微妙的共生关系图,一旦一环出现变异,可能链接的很多环都会相应受到影响而变化,而连续嬗变的后果,也将反作用他人和自我。

  艾迪在经理自杀后感受到的困惑,其实是他在刺杀母亲之后同样感受到的。他跟父亲之间存在的障碍就是母亲和酒吧经理乐哒,而他对母亲或者经理的直接和间接的施暴,其实都是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对存在于自我追求中的克制力量的残酷扼杀,艾迪在过度张扬自我追求之后感受到了迷茫和空虚,感受到一种伤害他人所造成的难以逃避的良心上的不安与自责;而经理乐哒之死,也让他窥见了自己未来的命运走向。经理乐哒的葬礼上铺满了蔷薇花,她的死代指了蔷薇人们的死亡,而手印蔷薇图案的人们,正是裸体站在人群中,臀部夹着一朵花的那群人:特立独行,反叛,放荡,自我。艾迪在这场葬礼上,成为了电影的视点,观众们的视角,他内心复杂地望着沉没于水中的墓地,死亡吞噬了蔷薇人们,而一大片墓地的下沉昭示着死亡又被迅速埋没,昭示了死亡身后更大的覆灭和危机。这或许也是导演给予观众的一个信号,这种放纵的生活方式不仅仅将危害个体,也会危及集体的下沉。

  在电影的结尾,观众的视点已经跟艾迪的视点相结合。观众随着艾迪的视线发现了事情的真相——艾迪依附的老板正是他自己的亲生父亲。崩溃的艾迪,举起匕首刺向自己的双眼,也刺向了观众的视点,这使观者陡然感受到了刺痛和战栗,突然失明。刺杀视点是对观者所能做的,最直接最锋利的刺激;也是对戏剧生活的严厉惩罚,是对戏剧外观影体验的终结。老板和艾迪的相继自残也道出了生活总有你不能承受的真相的事实,无论你曾经目睹了多少谎言和丑陋,无论你每次是如何侥幸逃脱,它总有一次会抓到你,会压垮你。曾经是道德规范反叛者的两人,最终逃脱不了内心深处的人伦纲常;尝试过很多人生可能性的人们,最终会被一种可能打败。导演通过这个结局,来表达了人的“有限”的观点,意志也是有限的,思想也是有限的。不论你叛逃多远,你依然存在于这个庞大深奥的道德体系中,区别不在于你逃出与否,而仅仅是在于是你在这个体系中离圆心距离的远近而已。

  所以绝对的自由与彻底叛变不存在。任何追求极端自由指数的生命过程最终都将因为个体的局限性和这个传统世俗体系无孔不入潜移默化的强大而中途折翼。这个巧妙的结局设计,也代表了电影作者对出位的生活形式的思考和批判,每次叛逃都是逃脱中的落网,或者自食其果,独立于世只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精神幻觉。

  《蔷薇的葬礼》影评(九):丑陋神经又美丽可嗅

  ----------------起先进入还以为是西方电影,原来是日本电影。观影到四分之三,还是感受不好,首先没有连续的剧情,各种意识主观的镜头,夹杂当时作者日本政治诉求和不满,人物美感的缺失,加上男性扮女的粗嗓音,后两点我承认是由于社会主意识价值导致我们这种审美的偏见。但是他们占的篇幅太长,已使这部电影不可成为精品。但是,里面有几个片段的确好。 ------------首先说一点,一群在不知他们是在拍片还是什么,完了分大麻,一根大家抽一口 ,镜头一个随一个抽一口转换,接着大家开始飘,玩一个走直线,输了脱底裤,还是上衣,大家随音乐跳起来,想咋么脱咋么脱,咋么扭咋么扭,不分男女,不分取向,尽情取悦,单调的音乐尖锐刺耳,镜头也随大家在飘,在旋转,世界就剩一个圆。 -----------------接着就是女主,不,男主,不,是女主小时候,偷妈妈的口红在镜子前扮女人,找到那种自我满足感,吻着镜头前的自己,无法自拔,却被妈妈看到,遭到妈妈的痛打。妈妈的出场还有一个镜头设定也是比较赞,他问关于爸爸的事时,妈妈在笑,在大笑,接着狂笑不止,令人毛骨悚然。 -----------------后面结尾男主割喉后表达的细节相当到位,接着切近母亲狂笑的画面,愤怒的女主的双眼,痛苦的呻吟中又接着诙谐的节目调侃,痛苦的女主走向楼道,惊恐的路人躲在黑暗的楼道旁,光明的楼道口外站满了围观群众,或是不解,或是木讷,或是暗笑。 片子的主观镜头加得很有实验性质,在结尾前两人交合时,切得很有意思。不敢相信这是1969年的片子 ------------------导语说的挺有意思,或者说富有哲理性,开篇说 “我是剑,也是被剑气所伤的人;我是刽子手,也是受害者。”这也暗示着本片大的结构是如此,是一出悲剧。痛杀母亲的情人后用刀无数次刺向母亲时,当时是如此坚定,因为那是他与母亲相依如命的信念被遗弃后的愤怒,也可能暗喻作者本身对日本战后的状态的政治表达,带着一本叫父亲的回归的书和一张小时候被母亲用烟头烫掉父亲的头的照片离家。最终却被父亲发现,导致悲剧结果的呈现。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面具 ,这是经过长时间的雕刻的,,,,,爱和恨也可以成为面具,人忍受着孤独,企图逃离,然后制作新的面具 。”这就坦诚人多多少少都在伪装自己,企图让自己过的更舒服,人本是自私的,做善事表面上看是无私地,但实际上也是自私的,就算没有一点儿价值观上的“私念”,但还是自私的,这时候你是要满足自己心中那种价值观,自己认可的真善美来满足自己,让自己成为你自己心中的自己。 --------------“一个人的一生在不断的前进,但是他并不总是在行走,可能他甚至不愿意前进了,讨厌行走,永远也不愿意前进了,这是一个怀疑论的行者 ” 对于一个怀疑者来讲,停下来未尝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极度怀疑者,前进对于他来说,已经是无所谓了,不在乎了。都会问自己是不是还有继续存在的意义,剩下的只有毁灭与消亡。 -------------“人的精神,只有通过不停的否定自己,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这是个积极的结束导语,结尾。 总体讲,有点支离破粹,没有连贯性,注定受众不多。

  《蔷薇的葬礼》影评(十):荒诞可笑的真实

  当现实变得不可理解——意义的内在矛盾无法消解,毁灭或者疯癫便成了仅剩的解决途径。哦对,还有一种途径,那就是使真实呈现为荒诞。

  让主体的经验被化约成荒诞,一笑了之,无所谓意义地存在,其实是大多数人不自觉而做出的选择。然而对于所有那些发生的悲剧来说,这都不是他们所选的途径。

  透过一个丑陋的世界,顽强而真诚的存在会在人们眼里显得怪异丑陋。人们通常会在看到后一震一愣后随即走开。一个残酷可悲的故事,通过额外的装饰以一种荒诞可笑地姿态被呈现出来,一方面是以卑微地姿态给观众打开一个理解真实的门;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是为守护真实而筑起的最后一道防线——让我来以最大的诚意给你讲述一段真实。哈哈哈哈,我开玩笑的,这只是一个故事而已,你看,这多么荒诞可笑,笑吧,笑吧。十分抱歉,你就把这当作一个冷笑话好了。

  似乎只有以这样方式,导演才获得了某种勇气来以最认真的方式来讲述真实,从而偷偷而倔强地保留了全部的真实。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松本俊夫是一个天才。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蔷薇的葬礼》经典影评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