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与狂想的王国》是一部由砂田麻美执导,宫崎骏 / 高畑勋 / 铃木敏夫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与狂想的王国》观后感(一):宫崎骏的背影,木村拓哉的眼睛
算不上是影评的一些想法。
如果问我为什么喜欢宫崎骏的作品,我大概没办法马上给出像样的回答:“因为他温暖细腻的画风”“因为他笔下坚强勇敢善良的女性角色”“因为他编织出来的那个有着长脚的煤球、顶着猪头的飞行员,毛茸茸的猫巴士的童话世界”
我最先想到的是在一个纪录片里看到的宫崎骏的背影,天空很灰暗,宫崎骏一个人站在海边,摄像师从他身后很远的地方拉长了焦距拍,画面里只有他的背影和灰白的头发。
对,我就是喜欢这种地方,喜欢他看着大海找灵感的那个背影;喜欢他画分镜的时候抓头发的样子;喜欢他坐在工作室的椅子里不留情面的否定一张画稿的样子。
我喜欢我可以对他的每部作品抱有期待,喜欢他是这么一个人,让我不仅喜欢他的作品也喜欢他这个人,即使他是个性格顽固脾气怪又很严厉的工作狂,虽然这么说真是很失礼。不过我还是觉得能成为他的观众真是太好了。
《梦与狂想的王国》观后感(二):大神时代已去
随便絮叨几句,如果在知乎,怕是一篇要被折叠的观后感。
对比今敏,倒是很羡慕宫老爷子,72岁了还能挺着腰板说“还想工作十年”。《起风了》这部电影带入了他自己很多情结,反战与内心热血攻击性一面的矛盾,对旧时代的怀念,战机中二。但说实话,《起风了》并不够典型,是一部用真人拍摄可以取代的动画电影。宫老爷子思维保守,在剧情设定,结构,分镜,对白上都很明显,不过年事已高,很能理解。这么一说,我倒是更期待高田勋先生的《辉夜姬物语》,76岁还在努力,片子很让人期待。
其先看《起风了》时,惊讶于CV竟然是庵野秀明,那个看起来就有点“自闭”,不善交际的怪人。庵野有很长一段时间得了抑郁症,随后才做出了名垂青史的EVA。GAINAX和他也创作了个人最爱的实验动画《FLCL》,他们这代人脑中的流淌着的指向未来的创意已经不是老爷子这辈所能匹敌。
回想一下,大友克洋盛名难副,押井守太偏太怪,三巨头已去,60s这一代又不争气。渡边信一郎只是昙花一现,细田守小资小调,原惠一没人气,新房昭之更是个绣花包(虽然他不拍电影,也要黑),奈我今敏大神的作品有深度有创意也有大师风范,可惜输给了天命。接下去的时代,真的会不再适合长篇动画电影了。
所以看到纪录片里这帮老家伙那么努力,就像是要紧紧抓住时间的稻草,就越发觉得这个时代就要过去了。
请加油吧,各个年代的人们,如老爷子所问,人如果并不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活,那么已迈开脱离低级趣味的第一步了。
《梦与狂想的王国》观后感(三):很庆幸自己的时代能邂逅这样的艺术家
楼顶的草坪和花园,山间的小屋。
他是我认为这个年代最负责人的艺术家。
这个时代从不缺表达艺术家自我思想和理想的作品。(有时无病呻吟,有时太媚俗,有时太自欺欺人。)
但宫崎骏的作品教会我的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能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东西。
摘录纪录片中最喜欢两段话:
1)讲述《等风来》——
“我要尽快完成这部影片,设计飞机和机械的人,无论他们的意图是多么的善良,时代之风会把它转化为机械文明的工具。从来都不会是无害的,都是被诅咒的梦想,动画亦然。现今,所有人类的梦想都被诅咒,美丽却被诅咒的梦想,
我并不是在说想名成利就的欲望,见鬼去吧,那真是无可救药。我是在说,我们怎么知道电影有价值呢,你认真的想想看,电影不就是一个大兴趣吗?或许曾经你可以做一些有价值的电影,但现在呢,我们的世界充斥着垃圾,难啊!”
2)
...那天天阴, 宫崎骏先生如常的健谈,但他没有说关于他退休的事情, 铃木先生开车带我们到记者会的会场,就在记者会开始前的一刻, 他看向窗户外面, 说,
看见他在为植物浇水吗?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我们在看他. 看到那间爬满常春藤的房子么? 看见了吗? 从那屋顶..从右边的那屋顶跳跃到另一个屋顶,猛冲到那面蓝色和绿色的墙壁,跳过去爬上水管,从屋顶上走过去,跳到下一个,如果在动画里做会很有趣吧.接着,如果能走在电缆上的话,就应该能走到另一头,如果从高处俯视,真的能看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应该能奔跑在水泥墙上,
就因为这一点,原本枯燥乏味的城市就能成为无与伦比的电影舞台.以这个角度观察的话很有意思对吧 ,非常有意思.感觉能走得很远很远….
这段话伴随着他的无数电影场景——基本我都看过的他的电影中的场景——而每一处场景的想象力来源真的可以是来自己这个他所说的“充斥着垃圾”的世界么?
就像我爱看纯粹的讲述海洋、地球和宇宙纪录片。我喜欢单纯的这个世界的美。
宫崎骏的作品是美的。现实充斥着矛盾和对比。但再无奈的现实也无法击落心中的理想主义。
如果时代多一些这样的——教会人们美的艺术家,我们的内心是否会更加纯净一些呢?我们的生活会不会更加幸福一些呢?
《梦与狂想的王国》观后感(四):关于梦,不知道怎样表达却不得不说的话
诚实地说,我点开这部记录片的时候,迅雷里正在下载成人电影。我的带宽不够同时运行视频和迅雷,于是在经过了痛苦抉择之后,绝非出于装b的需求,我关掉迅雷选择了这部家庭录像带一样慢节奏的记录片。
真的需要感谢吉卜力工作室,让我这样的宅男可以在日式美女漫画和成人电影之外,接触到另一个面向的日本。
吉卜力的记录片是一个有悠久传统的系列,一般新电影出来的时候都会有记录片一起出,我看过许多部,其实每一部的内容都大同小异。看得多了,对纪录片里的场景太熟悉,以至于会误以为那个远在日本的工作室就在自己附近。宫崎先生、高畑先生、铃木先生、宫崎先生的儿子,都未曾见过面却好像很熟识。我看过宫崎先生在马之介葬礼上的录像,如今又看到了宫先生助手婚礼的录像。宫崎吾郎对宫崎骏式动画的叛逆,极像我自己对于父亲的态度。“家庭录像带”的魅力就在于:即使是相同的人、类似的故事一次次反复地讲述,也不会觉得厌烦,反而每一次都能找到生活、创作中的共鸣。
记录片的后段,宫崎先生选择了退休,他说他还想再画十年,只是,,, 的确,每个人都会变老。看到这一幕,我自然是满心不可名状的哀伤,总觉得有许多话要喷涌而出,真的拿起笔却不知道从何说起了。
1988年,宫崎骏执导的《龙猫》和高畑勋执导的《萤火虫之墓》同时上映,均获得巨大成功。这些电影基本上就构成了我高中时期和女生搭讪时使用的装B内容了。(高中聊动画正合适,大学才会走向更为装B的电影。)25年之后,宫崎骏执导的《起风了》和高畑勋执导的《辉夜姬物语》又在同一年上映,两人都把这一次视作收官之作。有趣的是,宫崎骏从他一贯的幻想题材转向现实题材,而高畑勋恰恰选择从当年的现实题材转向物语传说。
人生充满了在不同转角的偶遇。很难评价吉卜力工作室的老头组合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走向事业的高峰。然而,诚如片中所说:“工作理所当然地会让你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但归根究底,只有选择与适合的人一起工作,才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事业生涯。” 很庆幸前辈们有这样的偶遇,又选择了彼此作为伙伴,才创造出那么多美好的动画电影。
在温暖祥和的表面下,《梦与狂想的王国》结束在一片惶惶之中。似乎没有结束,似乎一切都不可知。
未来?吉卜力动画还能不能存在,谁也不知道答案。宫崎吾郎估计是颇为辛苦的:父亲是如此有风格的艺术家,作为儿子很难不受其影响。在那么强大的影响下,要作出自己的风格,绝非易事。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 赛扬娜拉!
《梦与狂想的王国》观后感(五):“我希望我还能再工作十年”
最后结尾的地方,在宣布退休记者会之前的休息室里,那一刻,宫崎骏站在窗口上冲端着摄像机的导演招手,把她叫到跟前,指着窗外对她说:看见(那个浇花的人)正在为植物浇水吗,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我们正在看着他吧,(再远一点)看见那间爬满常春藤的房子了吗,从右边那个屋顶跳到另一个屋顶,猛冲到那面蓝色和绿色的墙壁,跳过去爬上水管,从屋顶走过去,跳到下一个,(这些)如果在动画里做会很有趣吧;接着,如果能走在电缆上面的话,就应该能走到另一头,如果从高处俯视,真的,能看到许多许多的东西;应该能奔跑在水泥墙上,就因为这一点,原本枯燥乏味的城市,就能成为无与伦比的电影舞台。以这个角度观察的话很有意思对吧,非常有意思,感觉能走的很远很远,(声音渐低)很远很远。
宫崎骏说着这番话的时候,画面上是他的那些漫画:娜乌西卡背着枪在树林里穿梭,红猪驾驶的那架亮红色飞机划过天际,帕克在向着希达的管道里一路狂奔,戴着面具的幽灵公主在瓦片的房顶上像忍者一样疾驰而过,千寻趴在白龙的身上在云端飞翔,小猫巴士咧着大嘴巴穿梭在高高的电缆上,琪琪带着黑猫骑在扫把上面鸟瞰这座红顶青瓦的海湾城市,风刮起她的裙子随意摇摆,金鱼姬笑着从一个鱼状的浪花跳到另一个浪花,哈尔抱着苏菲像走台阶一样地一步一步地从天而降,俯瞰着下面熙熙攘攘的人群,最后,那架白色的纸飞机低空掠过堀越二郎的头顶,吹起他的的头发,消失在暮色的远方。
看着这一连串的场景,我再也不能自已,有种很想哭的冲动。永远以一颗童真观察着这个世界的宫崎骏离我远去了,我很想念他。
《梦与狂想的王国》观后感(六):我心中有股温柔的风
五星不是单纯就一部纪录片给出的评价,很主观,融合了很多自己的个人情感。
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到宫崎骏的作品的呢?!大概是小学吧,其实那时在小学生中,宫崎骏并不是多广为人知。相反,知道看过他作品的人甚少,每每遇到同好,我总会兴奋不已。
最早接触的是风之谷,看过最多遍的是千与千寻,哭的最多的是萤火虫的坟墓,当初觉得无感现在却感慨良多的是红猪……
一直到最近的这部起风了,每一部都不知反复看了多少遍。这其中老爷子也因为身体原因停过好几次笔。
看到纪录片里,他还是放心不下工作室,还是要自己一笔一笔来画,眼睛有些泪目。早几年是有个能替他担下吉卜力的人,但天妒英才,不知还能不能有人扛过重担了。
真的像喜爱龙猫一样,喜爱这个工作室。
希望老爷子身体健康。
《梦与狂想的王国》观后感(七):选择与适合的人一起工作
不太记得之前是在哪看到这样关于李欣频的评论:她身上同时具有文艺与商业的气质,所以,她才能在这个社会上如鱼得水。
我觉得这句评语也可以直接放在宫崎骏与铃木敏夫身上。如果说宫崎骏是文艺的,那么铃木敏夫就是商业的。
影片开始没多久,吉卜力的动漫工作人员放下手头的动漫工作,在做着音乐体操时,铃木敏夫和高层人员在隐约能听到体操音乐的会议室里,开会商讨吉卜力动漫周边与吉卜力美术馆的票务销售情况。
面对有人提议接下来会推出钱包、零钱包之类的周边商品时,铃木敏夫说,“采购员似乎趋向于针对儿童的商品,但是现在主导的是成人市场。以他们的目光来看这些商品,我怀疑它们是否能满足顾客的需求。”老辣的眼光可见一斑。
这个社会说到底是个商业社会,如果只是纯有一腔文艺梦想与文艺才能,不懂得把这种才能与商业融汇贯通,是很难在这个社会上混得很好的。
铃木敏夫在日本各地宣传这两部影片的时候,在电影院看了看角落里的《起风了》的海报,便直言,“这样不行啊!这些(海报)立牌一点用也没有呢!”他指着周围一圈放着各电影宣传海报的荧幕说,“这里应该全是吉卜力的海报。”
在这个酒香还怕巷子深的社会,铃木敏夫在如何宣传展示电影方面很有谋略。他甚至连在哪里开会、参加者名单、人数、吃什么、开会时吃饭还是开会后吃饭,都有充分的掌握。每一次开会,他对出席人员的变化,也会有深切考虑。
作为吉卜力的社长,他是一个统领全局的人。他负责把宫老爷子的完成品,以最病毒的方式宣传出去。同时,又把宫老爷子每一部作品的商业价值挖掘到极致。
在日本电视台的新员工集体来访的会议上,铃木敏夫说,“工作理所当然地会让你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但归根究底,只有选择与适合的人一起工作,才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事业生涯。”
对动画的梦想与狂热固然可贵,但是如若没有铃木敏木这个让宫老爷子信得过的得力助手在背后打理一切,宫老爷子怎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他的创造中去呢?
宫老爷子遇到了铃木敏夫,是一种幸运。而铃木敏夫遇到了宫老爷子,也是一种幸运。正因为有了宫老爷子,铃木敏夫才达到了他自己所说的“想要的事业生涯”吧!
《梦与狂想的王国》观后感(八):《梦与狂想的王国》,愿你我始终与梦想同行
观看这部电影前,打开了好几部动画片,奈何一部都看不下去。
果然有一种很浮躁的心理,接近两个小时的故事哪里能够看完,又哪里有足够的时间写一篇影评,一切似乎都变得很功利。
《梦与狂想的王国》,关于宫崎骏老爷子的纪录片,也许是因为对动画大师的好奇,也许是因为影片清新朴实的诚意,长时间的观影不再显得难以接受,也许我的梦想里,也藏着一个梦幻神奇的王国。
可以随意选择休闲的服装,不用穿正统的制服;可以画自己喜欢的故事,还有固定时间集体放松做体操;休息时可以站在屋顶摄影,自家的孩子可以在附近的幼儿园上学,这是梦想的工作吧,好随意好有活力。
这部纪录片制作于动画片《起风了》的拍摄期间,大多取景于传说中的吉卜力工作室。随着慢镜头的铺开,宫崎骏、铃木敏夫、高畑勋、庵野秀明走进了观众的视野。
和传说中一样,宫崎骏老爷子果然是典型的摩羯座,理智严谨,执行力强,苛求完美,单纯复杂,性格中充斥着矛盾。喜欢零式战机,又反对战争;遵循礼仪又不按规律创作;还想继续工作十年又毅然宣布退休。
我以为只有平凡人才会燥郁,原来早已成神的老爷子面对压力也一样会有情绪。
如果说看纪录片开篇羡慕有这样随性的工作,随着纪录片的推进已经知道宫崎骏老爷子其实对于自己、对于工作室的员工要求都近乎苛刻,摩羯座的完美主义在此表现地淋漓尽致。当然,也只有对作品的精益求精,才会让他的电影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和喜爱。
如果说宫崎骏是沉浸在自己世界的艺术家,那么铃木敏夫就是将宫崎骏的作品推向全世界的活动家,虽然年纪不小了,铃木老爷子看着还是精神矍铄,干劲十足,总觉得和这样子的人相处,应该每天都会很开心,怎么看都是情商很高、社交能力很强的人啊。
宫崎骏为什么宣布退休,可能纪录片中的只言片语已经给出了答案:已经无法再自由的创作了,日本右翼势力的压力。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老爷子要宣布退休,为什么私下又会说还想工作十年。
理想和现实之间总存在很多不得已的因素。然而,哪怕制作电影很辛苦,哪怕每天工作压力很大,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份主动的心情是不一样的,那份为了梦想努力拼搏的心情也是不一样的。
愿你我始终忠于理想,有一天或许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梦想国度。
《梦与狂想的王国》观后感(九):看过关于宫崎骏最好的纪录片
充满细节和爱意的纪录片,不失诚恳。看豆瓣评价大家似乎只觉得这片子很小清新,那当然是砂田麻美的拍摄手法,但是不要忽略了,里面有采访到几个员工对宫老的一些评价:诸如不敢去提问怕惹恼宫崎骏;跟宫崎骏共事是很困难的,想保护自己的人应该远离这里。同时,纪录片里也记录下宫崎吾郎担心自己经验不足无法胜任,宫崎骏也说吉卜力在他离开之后“会散架的”。看这个纪录片你会发现砂田麻美跟她的采访对象是很贴近的,这导致他们愿意在砂田麻美面前袒露心声,跟宫崎骏更是达到有问有答的互动。所以里面的信息量之丰富是NHK那种模式化的纪录片所不能比的。
最后推荐一本学术派分析宫崎骏动画的书——秦刚的《捕风者 宫崎骏》,看完相信大家会跟我有同样的感受:原来我从未真正理解过宫崎骏。
《梦与狂想的王国》观后感(十):写在去三鹰市之前
在去三鹰市吉卜力美术馆之前,深感需要做些功课,于是把《梦与狂想的王国》给看了。时长近2个小时的纪录片里,除了呈现和吉卜力作品相应和的大片绿意和蝉鸣,倒没有看到梦想国度的那份狂,取而代之的几位动画老人在职业大幕拉上之前的那份实诚。
夜深人静时,宫崎骏先生侧脸严肃地说:设计飞机和机械的人,无论他们的初衷有多善良,时代之风都会把他转变为机械文明的工具,从来都不会是无害的,都是被诅咒的梦想。从古到今,人类所有的梦想,都是被诅咒的梦想。动画亦然,电影不就是个大兴趣吗?从前我们可以制作有价值的动画,但是现在呢?我们的世界充斥着垃圾。
如果能在看《起风了》之前就听到宫老这番话,我大抵就能明白这部电影了。吉卜力的大管家铃木敏夫先生在一次会议当中说:别把一切都推到导演身上,《起风了》和《辉夜姬物语》都是有趣的案子,其实宫崎骏和高畑勋两大导演都不想做,但为何计划成立了呢?说到底,都是我推动的啊。
在被观众们拿着放大镜细究过失、揣摩导演价值观矛盾、评判水平进退的成品动画背后,导演本人并不能代表这部作品的全部啊。在被他人帮助着实现梦想的同时,也要面临着被做决定的时刻。如果某种意义上《起风了》真的失败了,那或许也是一种对动画工业的诅咒。宫崎骏在行将卸下重担前,命运巧合般地让做动画的自己和设计飞机的堀越二郎身影重合在了一起。
虽然海报上主打的是宫崎骏、高畑勋、铃木敏夫三位老人,但除了不愿露脸,刻意保持低调的高畑勋和闲聊经营琐事、陈年羁绊的铃木之外,镜头紧紧追着不放的还是宫老。宫老穿着三只小熊的围兜坐在桌前绘制原画,一如当打之年的年轻人,镜头也不忘推到处理着纷杂事物的铃木先生这边。和大大小小的干部们商讨着吉卜力衍生品卖得怎么样:欧,这个月的日历销量果然还是龙猫第一啊,如果换成宫崎骏日历估计就不行了吧(笑)。虽然美术馆的海外销量有提高,但也还是很难回到金融海啸之前。这些关乎到现实生存的对话把人从风轻云淡里拉了出来。原来我在买他们门票,唯恐抢不到好时段的同时,他们也在担心着门可罗雀。
宫崎骏三个字是不足以代表吉卜力的,即使是他本人也是常年躲在招牌背后做梦的人。对衍生品商业表现的考量,宣传策划的奔波,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依然困扰着当家做主的铃木敏夫。在创作过程中,每一个小小的原画师也可以对飞行器的大小提意见,制作人三吉需要时时提醒宫老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动画对宫崎骏来说是大兴趣,他是吉卜力的精神,背后百人是成功的血与骨。纪录片里最喜欢的画面是刨去导演旁白,在贴着满墙进度表的工作室里静默无声地作画、享受杀青宴会的匠人们的生活之颜;还有穿插在动画制作话题之外的三吉小姐结婚场面;还有片尾配合着宫老俯视着爬山虎房子展开动漫幻想演讲的经典动画串剪:在屋顶上飞驰的幽灵公主,踩踏海浪的波妞,身骑白龙的千寻,在电线上奔跑的猫巴士,从天而降的哈尔。从俯视的角度可以看到很多东西,生活正因为有这一点,原本枯燥乏味的城市就能成为无与伦比的电影舞台。
三十多年前,只是因为比普通人多做了一个梦,这个梦就得继续做下去。维持这个梦的代价很大,其中有切不断的人情,不得不往前走的无奈,甚至忘了为什么要往前走(无非是因为我们爱啊)。会有想要撒腿往回跑的的任性,就像宫老调侃似的评论高畑勋:《辉夜姬物语》做到夏天也不一定能做完,虽然他正在制作着,却也正尝试着不去完成它。这种矛盾的心态恐怕只有高畑勋这样高处不胜寒却又恐惧失败的大师才会有。
在纪录片拍摄的2012-2013年间,身为《辉夜姬物语》制作人的西村义明说这会是高畑勋最后的最高的杰作。这样的评价恐怕只有在长远的未来才能被印证,这部淡雅的线描动画片还需要在时光里慢慢被更多人理解。
在这一年,这位年轻人成了吉卜力的新当家,吉卜力还在继续。起风了,唯有努力试着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