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战争》是一部由Renny Harlin执导,Mikko Nousiainen / Richard Coyle / Rupert Friend主演的一部动作 / 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日战争》观后感(一):基于史实还是扯淡?
单从电影的角度看,画面和战争场面的控制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片头,很有纪录片的感觉。片子放到2分多钟的时候,我已经被吸引了。但是,当片子过半后,越来越明显的美国片的痕迹流露出来,而且严重脱离了片子最初的宣称——Based on actual events。难道把故事放进南奥塞梯争端就算是基于史实么?到最后,不可避免的爱情终于发生了,杀人魔王也开始手软了。这些都不应该是这部片子里出现的东西。还有,俄罗斯入侵也好,收复也罢,居然会聘请雇佣兵,这有些过于不着边际了。只能归结为导演惧怕过于魔鬼化俄国,导致严重的政治事件,所以编出了这么个雇佣兵组织,然后把一部分罪责归于他们。
只能给2星了。
首先,看这样的片子,必须摒弃任何政治观点。
单从电影的角度看,画面和战争场面的控制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片头,很有纪录片的感觉。片子放到2分多钟的时候,我已经被吸引了。但是,当片子过半后,越来越明显的美国片的痕迹流露出来,而且严重脱离了片子最初的宣称——Based on actual events。难道把故事放进南奥塞梯争端就算是基于史实么?到最后,不可避免的爱情终于发生了,杀人魔王也开始手软了。这些都不应该是这部片子里出现的东西。还有,俄罗斯入侵也好,收复也罢,居然会聘请雇佣兵,这有些过于不着边际了。只能归结为导演惧怕过于魔鬼化俄国,导致严重的政治事件,所以编出了这么个雇佣兵组织,然后把一部分罪责归于他们。
这样一部虎头蛇尾的片子,真是可惜了那么好的素材。
只能给2星了。
《五日战争》观后感(三):看这片,就不能不说政治
首先,我要说,为什么我忍不住跳出来写影评,因为这部片不单只侮辱了我的智商,还侮辱了我的智商,是可忍孰不可忍?!
OK,先不谈政治,单纯说电影。这部片对节奏的控制不错,紧张持续的同事又能给人喘气的时间,场景设定也可以。但是!注意了,但是:
1、请问,为什么那个遭到袭击的老美女经过惊吓、颠簸之后,衣服发型一丝不乱,眼镜上还有浓重的长长的整齐的睫毛膏?
2、请问为什么要去炸那个村庄婚礼?有军事价值么?杀了这些人,有什么好处么?最要命的是,这些个人还是南奥赛梯的人,自己人杀自己人??????无聊透顶了?
3、俄罗斯入侵格鲁吉亚????
4、俄罗斯入侵,结果是南奥赛梯的军队在打?如果是南奥赛梯的军队在打,关俄罗斯入侵个毛事?
5、这个直升飞机都只是螺旋桨转转就能升天的,不需要空气的,也不影响烟雾的
6、南奥赛梯拥有强大的军队,陆空联合作战,格鲁吉亚只有一点点的军队,还没有飞机,等一下,我记得好像格鲁吉亚是个国家,南奥塞梯只是其中一个地区吧??
7、人家的军队都是恐怖分子?杀人成性,自己的人民也杀光光???
8、格鲁吉亚的军队落后的要紧,落后到全身美国军装,全都只装备悍马车,还没有正规陆军,只有一些比三角洲还专业的特种小分队
9、这个坦克打的也是火箭弹,不打炮弹的
10、人家的军队占领村庄后除了领导人之外其他全睡觉了,所以格鲁吉亚的几个人可以随便进来,还索降,怎么不先扔个爆闪,然后撞锤攻门,盾牌先行,5人战斗小组,散淡枪开路????SWAT不是这么做的么?
12、为什么格鲁吉亚指挥军队的只有总统,国防部长死了?军队没有领袖了?
................................
太多了,每两三分钟就有一个吐槽点,如果要一个个找出来,还得重新看一遍,并且一遍记录才行
艺术,应该独立于政治之外,话是真么说,但总政治花钱请艺术做宣传的,哪里来的这么多问题?这就要扯到政治了,你硬是要把黑的抹成白的,能没有漏洞吗?
全世界人不是傻子,网络上大把大把的图片和新闻报道,并且很多是国外媒体的报道,看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到底谁打谁,谁造成了更多的平民伤亡,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一个不正义的失败者想把黑的说成白的无异于痴人妄想,是不可能的,史册,不是你叫嚷叫嚷就能掩盖的,只怕这部片连美国人自己都不相信吧?
《五日战争》观后感(四):刷卡时为零是格鲁吉亚历史上最大的傻逼
执政9年,除了搞点面子工程,其他的啥也没干,民生不能进步,贪污腐败猖獗,包小三小四奶,这些有哪一点值得拍出一部接近两小时的大烂片?
更别说他脑残到攻击奥赛梯人,那简直是以卵击石。
奥赛梯人自从蒙古人把他们赶到大山里,挣扎奋斗了接近800年,理应争取民族的自由和荣誉。
但是格鲁吉亚的美国主子不高兴了,所以在这部片子里把奥赛梯人和他们的俄罗斯大哥黑出了翔。
格鲁吉亚人真是一群蠢货,被一个傻逼忽悠了9年。
而这部为“吃领带哥”歌功颂德的主旋律“大片”也会随着它的主人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
不喜勿喷,我不是来写影评的。
《五日战争》观后感(五):八月战事
本片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影片以一个西方记者的视角讲述了2008年8月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冲突。
2008年南奥塞梯战争是2008年8月在格鲁吉亚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交战一方为格鲁吉亚,另一方为单方面宣布独立的南奥塞梯,及其支持者阿布哈兹和俄罗斯。自8月1日开始,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发生数次交火,8月8日凌晨格鲁吉亚展开全面军事行动并很快控制了2/3以上的南奥塞梯地区,包围了其首府茨欣瓦利。而此时,全世界的焦点都在正在开幕的北京奥运会上,几乎没有什么新闻媒体愿意花过多的篇幅报道这场高加索角落里的战争,也没有什么国家的领导人愿意冒得罪俄罗斯的风险谴责这场战争,包括格鲁吉亚所谓的那些盟友。战争持续了5天,参与军事行动的也有俄罗斯军队,但是南奥塞梯志愿军是烧杀劫掠的主体。因为在外界看来俄罗斯军队没有做这种事的意愿。可是面对比自己弱小很多的格鲁吉亚军队,俄罗斯军队的本次军事行动并不是非常成功。经常因为各兵种的配合问题导致行动失败。这是俄国人自己在时候都不得不承认的。
对于格鲁吉亚信任并把自己托付的那些盟友,本次战争则是一记重重的耳光扇到他们的脸上。谴责在实际的军事行动面前是无比的苍白无力。弱国无外交是非常明白的道理。
本片以纪实的摄影方法把观众们带回到2008年夏天那个不受世界关注的角落。作为电影本片值得称道的地方不多,可是其揭示的真相需要我们每个人去思考。战争是政治家的游戏,确是平民百姓的人道灾难。
《五日战争》观后感(六):战争场面还不错。 内容偏颇幼稚,不耐推敲。
影片主要讲述了俄格冲突造成的格方几百平民伤亡。
但是颇为讽刺的是, 片中也演出了格鲁吉亚总统谈及自己军队在南奥赛迪斯造成的平民伤亡时,颇显无辜地说,可是我们必须保卫自己的国家啊,我们已经尽力避免伤及平民了。这不是坑爹嘛。俄国何尝不可以说类似的话? 看完这部影片, 想象力再匮乏的观众也不难想象在南奥赛迪斯发生过什么事了。更何况google来的资料显示,俄方造成的平民伤亡数字远远小于格方在南奥赛迪斯造成的平民伤亡数字。 这部影片的立场实在幼稚地可笑。
仔细想想,两边都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说起来谁都倍儿有理, 冲突起来还真是没法界定谁更正义一点儿。
真正的笑点在于, 影片居高临下以正义的姿态幼稚地偏袒一方, 选择性地讲述自己想讲的故事。 这其实是西方媒体惯用的洗脑手法了, 只不过失于拙劣,一推敲就穿帮了。
说到洗脑, 其实古今中外所有的统治者都会用到。 西方媒体占据了世界主流话语权之后,不但对各国民众洗脑, 更把自己树立为道德楷模, 站在自己设立标准的道德高地上对他人指手画脚,抨击讽刺,肆意抹黑。 其当了婊子还立牌坊,奸诈恶毒又道貌岸然的嘴脸更为人所不齿。
《五日战争》观后感(七):抹黑战斗民族
俄罗斯的领土虽然很大,但没有一寸是多余的。电影里就看到老毛子入侵了这个美国支持的小国。小国的总统就像当年的国民政府一样,只想着找其他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出来调停,指望那些列强可以主持公道。但一般列强全部有自己的打算。他们出面干涉主要是因为日本损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
这一次欧洲的这些老牌帝国主义又出面帮助这个小国,甚至小国的武器装备也全都是美帝提供的。但奈何战斗民族太强大,列强也只愿意出钱出枪,但就是不愿意出兵。或许还是忌惮老毛子的核武器太多吧。
再次证明俄国是一个可以让美帝忌惮的对手,因此冷战那么多年两国也没有开打。现在也是一样,美帝新任总统或许还会去讨好普京大帝。
《五日战争》观后感(八):影片讲述了2008年8月
影片讲述了2008年8月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冲突,2008年南奥塞梯战争是2008年8月在格鲁吉亚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交战一方为格鲁吉亚ZF,另一方为单方面宣布独立的南奥塞梯,及其支持者阿布哈兹和俄罗斯。自8月1日开始,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发生数次交火,8月8日凌晨格鲁吉亚展开全面军事行动并很快控制了2/3以上的南奥塞梯地区,包围了其首府茨欣瓦利。俄罗斯军队于8日进入南奥塞梯地区,9日展开军事行动很快控制了茨欣瓦利,并在随后几日占领了南奥塞梯以外的格鲁吉亚领土和军事基地。在国际各方的调停下,格鲁吉亚和俄罗斯分别于15日和16日在停火协议上签字,俄军于18日开始撤离格鲁吉亚,战争结束。这次战争共造成格鲁吉亚军队215人死亡、1469人受伤;俄罗斯军队74人死亡,171人负伤,19人失踪,以及约1600南奥塞梯平民死亡。
《五日战争》观后感(九):跟《八月八日》的比较
《穿越火线》和《五日战争》从不同的立场讲述了发生在2008年夏天的同一场战争。毋庸置疑,在这场战争中俄罗斯是绝对的强者,格鲁吉亚则是弱者。但是俄罗斯人选取的视角很独特,一个走失了孩子的母亲,我想现实生活中不大可能发生。一个好好的生活在莫斯科的妈妈真的会大意到把弱龄的儿子送去硝烟弥漫的前线?胜利者的心态是轻松愉快的,《穿越火线》使用了戏谑性的叙述方式,“伙计们,看来我们今天到不了第比利斯了”。我们的抗日神剧也是这个模式。但是抗日战争毕竟去进日久,伤痛基本都已经淡忘,而且中国是弱势的一方,弱者的戏虐很多时候是一种乐观。胜利者拿失败者开涮就是傲慢和嚣张了。而且格鲁吉亚战争血迹未消,死难者家属还沉浸在悲伤之中,用这种戏虐的方式讲述沉重的战争只能是对他们的双重伤害。《五日战争》是站在弱者格鲁吉亚的角度看问题。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俄罗斯军队有没有屠杀平民,中文媒体上没有看到过任何报道,是电影撒谎了还是CCAV们又在选择性报道呢,我习惯性的选择后者。一个小民族的苦难又有多少人真正的关注呢,看热闹的多愿意帮忙的寥寥。
《五日战争》观后感(十):电影慢谈之[0117] 5 Days of War 五日战争
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普京大帝刚刚完成大变身,从当年的小弟手上接过正式的权杖,这哥们儿完全可以在政治生涯里,随时发动一两起几天之内就可以结束的战争,幸与不幸,就看是从谁的出发点来看了,反正历史是由胜利者来书写。即使是这部电影,谁又能说西方人说的都是真实可靠的?正如Anders的顶头上司说的那样,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奥运会和新的奥运主办者所吸引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在乎这个结束得太快的局部战争。何况,天朝和西方对这场战争的态度都是不痛不痒。但就好像如今的叙利亚,总会有不怕死的西方人为了追求真相而走进货真价实的炮火,但谁又能保证这些人在心里没有一个预设的偏好?或者又有谁保证记者记录的事实的每一面都在电影中被还原?
格鲁吉亚平民的婚礼漂亮而平静,那里的人们本来过来很惬意,他们的舞蹈和音乐有着浓浓的中亚味道,可惜被炮火打断。不过,俄罗斯大兵还是有着基本的信仰,他们所不轰炸的教堂成为了格鲁吉亚平民的避难所,只是在电影里,把他们的形象塑造得太像帮抢劫犯,好莱坞太不厚道。在斯大林的雕像前,Anders的死里逃生太过戏剧化,不说俄罗斯的雇佣兵里面还能有娃娃兵的出现,一个小屁孩根本不可能在关键时刻良心发现,给自己的同袍一枪。这个转折是整场电影里最不靠谱的一场。
Val Kilmer当年也算是数一数二的大牌,现在身形爆肥,只能在一些小制作里面打打酱油,明星的陨落看起来挺悲催的。主角Anders看起来挺像精灵王子奥多姆,不足之处是有些木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