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狱》是一部由丹尼斯·塔诺维奇执导,艾曼纽·贝阿 / 嘉莲·维雅 / 玛丽·吉兰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狱》观后感(一):刚看了情狱
看来自己仅仅是注意了情节,虽然隐隐觉得故事只是个载体,但却不能明确是什么让自己静静的看完,惊讶、理解然后坦然。
后来看了大家的评论才知道是三姐妹小时候的阴影让她们有了这样的生活,可能有因为分两次看的原因。现在梳理梳理自己的感觉,也算是一次反思吧。
我惊讶是因为女人的执着而近似神经质的偏执。似乎生命中除了爱就不剩下什么了。如果不紧紧的抓住那一点点爱的薪火,似乎人就变成了纸,苍白偏平。不管是裸露着向丈夫求爱,冲到女友的家里袒露自己对女友父亲的渴望,还是颤抖着脱去衣服等待陌生男子的临幸,这些女人们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管不顾一切,就像一个出生的婴儿,用柔软的浸着水的肌肤去沾染着这世界的浑浊的空气,太笨了?太没有理智了?太相信爱了?还是太相信自己?
我理解父亲在女儿心中的地位,那是第一个投过来的男人的眼光,那是女儿们认识自己,珍爱自己的坐标中的一维。如果缺了这个自由度,女儿们的生活就会贫瘠、干涩,没有立体的阳光和海水。父亲是因为母亲的误解在女儿们的生活中消失,母亲的偏执又给了女儿们的生活沉重的一击。女人总是充满了猜忌、疑惑、不安。有些女人选择了伤害别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她们的痛苦来自于伊甸园中生于肋骨的自卑,奋勇的伤害却改变不了女人与生俱来的原罪。
三个姐妹同住一个城市却不相往来,垂老的母亲拴住了大姐,花心的丈夫让二姐孤独,逃避的教授并不理解小妹疯狂的爱情。大家在火车上相逢,在母亲前相聚,四个女人在生活的一刻走在了同一点上,带着生活的痛苦无奈,微笑着想得到一点释然,却在母亲的拒绝中更加迷失。就像最后的万花筒,混乱无序,却不得不承认这可能就是生活的本然。女人们还会继续这样生活吧,因为她们就适合在感情中认清世界。
胡乱写点感想,也是自己的女人的一点理解。
《情狱》观后感(二):生活,忍耐。 ——《生命里的美丽伤痕》
这个片子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情狱》,将两个名字摆在一起的时候,很是有些意思。那些“情伤往事”,可以走出来的,就是美丽的伤痕,走不出来,就是地狱。成佛的人,有几个不是在地狱苦苦煎熬过呢?没有那份对苦难的忍耐和对错误的宽容,怎能修得大爱的佛性!
“命运,比起巧合,我更相信命运,当命运向我们招手,我们无力抗拒。”这句台词,仅仅是路过的身份,但是似乎是对所有交织在一起的爱恨情仇,循环往复的最好阐释。
在自己身上,我们往往可以找到很多父辈的影子的重复,不过是换了身衣服不好辨认罢了。童年缺失的,在成年的感情中通常是要双倍的要回来的。生命就在这寻找中获得平衡。皮亚杰认为,平衡是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的核心动力。失去与得到之间达到平衡,当然是完美的生命过程,但是,对方会有那么多的爱足够给你吗?这时问题的关键:你要的,不是对方想给的。
一个误会,改变的一家人的一生。误会大半源于对自己的判断太过自信和对对方缺乏信任。“我们看到的世界都是我们认为的世界。”没错,眼睛会欺骗人,但是心却不会。时刻听听自己的心声,要避开那些嘈杂的声响,听听自己最深处的,并非来自别人观点的念想,那才是真正的自己。
面对人性,我们是多么无能为力啊!贪婪、软弱、冷酷、残暴、欺骗、谎言。。。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会在爱情里寻找温暖和纯真。“背叛是最大的伤害”,现在,似乎可以很深刻的理解这句话。可是,背叛的伤痕,除了勇敢的走下去,空空落落的心,是否还是需要忍耐?
生活,忍耐。即使空无一物的现在,忍耐也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
《情狱》观后感(三):我不后悔任何一件事
L'enfer-2005
这是一部有后劲的电影。母亲最后写下的这句话“我不后悔任何一件事”。看到这纸条,一瞬间呼吸都忘记了。
片子一开始,是万花筒下的布谷鸟巢,成鸟都不在,三只蛋,首先破蛋的小鸟舒展手脚、把别的蛋挤到地上,破了;自己也掉到地上,被刚出狱的男人抱起放回鸟巢;而紧接着它又把另一只蛋挤到地上,又破了。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这个故事是:男人被妻子告发而坐牢,离开监狱后回家争执后自杀;而三个女儿,则是被判“情狱”。
没错,就是情狱。
这本是Krzysztof Kieslowski和Krzysztof Piesiewicz的剧本,基耶死后,他的机构找到Danis Tanovic,给他两个剧本,一个是战争题材,一个是情狱。他挑了情狱。
剧本是很详细的,因此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基耶的扔玻璃瓶的老婆婆、看到Anne像维诺妮卡那样抚摸树干、看到好多基耶的颜色。甚至,Danis Tanovic参考基耶的方法,决定用三种颜色来代表三个女儿。
ophie是红色,鲜艳、多彩。她是被背叛被遗弃的妻子。
Céline是蓝色,冷淡、负担。她感情空白,背负照顾母亲的责任。
Anne是绿色,活力、年轻、勇敢。她爱的是年龄比自己大一截的教授。
“悲剧照亮了人性的弱点”。她们的母亲,就是美狄亚。判了自己、丈夫、三个女儿,狠狠地判了所有人这情狱。
“天堂、地狱、炼狱”我们知道这三个其实都是地狱。这是一部很难拍的电影,Danis Tanovic不是基耶,他也不可以把这片子拍成基耶的片子,尽管有扔玻璃瓶的老婆婆、抚摸树干的Anne……好多镜头真的很像基耶,要抛开基耶真是太难,Danis的办法大概也只有“不用脸部特写”。所以整部电影看下来,有基耶,但又不是基耶。但真的忍不住想,假如是基耶,会怎样。——有一个细节,我觉得最基耶,当Sophie到酒店捉奸,在房间门口听到叫床声,她无比痛苦,当她狂敲房门,开门的却不是丈夫和情妇;这里绝对是基耶爱开的那种小玩笑;当然,接下来也绝对是无情,楼下的房门打开,丈夫从里面走出。
抛开基耶太难,所以我喜欢Danis Tanovic的这部情狱。也愿意看完之后反复想片子里的好多细节“三姐妹遇到的三场阵雨”、“火车相遇是不是又是当年Tramwaj的火车现代版?”、“教授的死”、“万花筒”……
《情狱》观后感(四):伤就伤吧,美个屁
放假看了几部片子
我看的这个版本叫情狱
虽然不知所云感觉也比另一个版本强
命运里的美丽伤痕~~~~~~~~
美艳的大姐苏菲好象在走她娘的老路
电影暗示我们
第一个看见她娘被打倒在血泊里她爹血肉模糊的也应该是她
好惨的小姑娘
无论她选择做圣母还是怨妇
小孩子的阴影一定是留下来了
活在两代的阴影里
这演员有点男相但确实美艳
奇怪
那摄影师为偷情撒谎说自己没小孩也就算了
摄影师是个高危职业
二女儿是比较顺眼的尽管有几个镜头还当是真实的谎言里那位老婆
三姐妹里也只有她一直去照顾老娘
她娘的眼神真叫阴冷啊
为什么是棒子的应该是牛奶味的
唉
应该原谅她的
但是她为什么不原谅她无辜的老公呢
帅哥都是GAY
帅哥果然都是GAY
列车员不帅
可以么
小女儿太JP了
外国的小三似乎没有严打
但是冲到别人家老婆女儿面前示威也太过分了吧
JPJP
觉得教授也是个高危职业
尤其是大学教授
《情狱》观后感(五):情獄
一場虛幻的背叛造成一次冤獄一次死亡。
但我不願意說,也造成另三個悲劇。
在我眼裏,它們各自獨立。
女人有畫地爲牢的命運,不在這裡受傷,就在別處。
悲劇永恒存在,永遠存在淪陷的危險。
癱瘓失聲的母親,得知真相後,依然在紙上寫:我從不後悔任何事。
她懂得,不存在選擇。無論如何小心翼翼,依然沒有選擇。
只說蘇菲:
她一眼認出暗房中某張照片裏的女人。
她看見他從賓館的另一層打開房門走出去。
她在那個露出半個背部正在酣睡的女人近旁伏下身子。
她像幽靈一樣濕潤又裸露地靠近她的男人。
空氣中彌漫著一種顫抖的頻率,像是試圖抓住,又像試圖離開。
她那麽絕望地聽見他的身體從假寐中醒來,又懷著不安睡去。
她:爲什麽不說不再愛我了?
他:但是我愛你。
她:不要説謊!
《情狱》观后感(六):失去幸福,或不偶然
“悲剧照亮人性”,此言不虚。古时的先哲早为人间的苦楚寻到了隐晦的解脱之路。与悲剧相逢,人性种种脆弱暴露无遗,求升华者奋力挺过磨难,次之则自我牺牲,皈依如梦想、爱情之理念,其中的行动与恪守也感染了各路看客。私底下,人对观摩悲剧的渴望还因另一种需要而存在,即在某时能于其中望见自己的影子,触动极大时顺带着凭吊一下自身苦难的疤痕。
电影《hell》中文译作《情狱》,看着别扭,意思倒是没错。片中人物自是为情苦恼,但并非单纯的女人与爱情的关系。1996年波兰电影大师基式病逝,留下《神曲》三部的构思。02年导演提克威取走“Heaven”一节,拍为《疾走天堂》。“Hell”的部分则被丹尼斯·塔诺维奇相中。《无主之地》中的出手不凡让我对丹尼斯有所期待,想看其相去迥异的风格能与基式的构思擦出多少火花。
少年时经历过家庭变故的三姐妹长大后生活依旧有种种不如意之处。大姐嫁了个典型的劈腿男,婚姻的裂逢似已无法粘补;二姐为照顾瘫痪多年的母亲,感情依旧没有着落;小妹妹与家庭事业均稳定的老男人教师恋爱,意欲寻求失去的父爱,却依旧避免不了被抛弃的命运。这样的故事,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在不同故事的再循环中,大姐成为了又一位家庭破碎者,而小妹妹成为了另一个家庭破碎的潜在威胁。人对于温暖的渴求无所寄托,来时的路已经塌陷,放眼以后依然没有新的家庭可以归属。其中导演貌似温情一下,让二姐的生命中出现了一个像是拯救者的男人。而到后来我们得知,这男人的接近存在着另外的目的——即为三姐妹的父亲洗去当年的冤屈,揭开悲剧的偶然性——虽这目的依旧是善意的,但随之而来的尴尬和心痛让镜头外的我们都唏嘘不已。
三姐妹重新聚到母亲身边,告诉她当初的真相。母亲的目光依旧生硬复杂,缓缓的拿起笔,在白纸上写下几个字,“我对我所做的不后悔”。
人潜意识里存在着对幸福的渴望,或更广而言,是对于不幸的回避。可那个让不幸开始的人回望当初,即便如今四肢瘫痪,表达吃力,也要告诉被隐痛折磨了多年的人,不后悔自己所做的任何事。至此“地狱”之意宛如那张越飘越高的白纸不可回头。这一说明,救赎没有了,“米迪亚的脸”上毫无悔意。“悲剧只是由于偶然的事故,从头来过就能避免”,不知多少人在被这种信念支撑。可若是命中注定怎样也绕不开那块顽石,早晚会有悲剧找上你,怀抱了那样一种心态,自己望不见一点希望,这日子便真的成地狱了。
丹尼斯在片中像基式致敬的地方颇多,有些或是多余。倒是对片子的色彩及空间的选择性颇得前辈的神韵。人文关怀的主题透出些导演自己的味道,倒也耐看
影片十分紧凑,各段故事穿插叙述,几乎分摊了笔墨。这样做是走险棋,还好导演没有失控,故事未散架,只是将98分钟撑得过满。我想若是基式拍该片,便自会有许多应该模糊的地方,情节可以用细节带过,能更加张弛有度。演员整体表现很到位,片中的四位女性皆是法国熟脸。还是喜欢贝阿,她不论在什么电影中都是那样一个活生生的女人,几乎让我可以忽略她是位演员
《情狱》观后感(七):思绪缥缈,絮语一篇
把这张盘搁置在书架上很久,数次拿出来,准备看;因为某种原因又数次放回去,直到今天上午的某个时间,仿佛听见一种笃定的声音说,该是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了。
个人不是很频繁地看法国的影片,也不是一个涉猎过很多艺术流派,电影导演风格的专业影迷。看片子完全是因为,希望从中获得某种启示,得到某中解脱,寻求某种庇护。
伤痕,怎么能够称作“美丽”?
美国的一位朋友,祖籍天津,一直以来研究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和心理干预。我们做的事情,处理问题的态度,究其根源,都可以从独立之前的家庭关系,成长氛围里找到解释。
这部影片的主题,恰巧就是映射这个观点。
杜鹃,这种生猛的鸟类,繁衍的方式有些奇特。杜鹃的卵总是被偷龙转凤地遗落在其他鸟的巢里,由别的鸟妈妈代为孵化。杜鹃幼崽先破壳,它会把同巢的兄弟姐妹一一推出巢去,养母于是会一心一意地养育这个越来越凶悍的后代。在片头万花筒般绮丽的画面中,我少年时代的记忆被唤醒,因为丑陋的杜鹃。
成年后独立生活的子女好比母亲放出去的长线风筝,即便远地都看不见了,还是会有一条线牵着。但是这个道理,母亲不明白,一位已经失去了自己的骨肉,子女也不明白,明明我还在那线的一头,为何妈妈你总是忧虑重重?
匆匆扫过其他的评论,有一句话很是喜欢:生命本就是疗伤的过程。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曾经因为家庭留下的伤痛,或深或浅;或者是某种思维的定势,来自于某一位家庭成员的无意的某一句话,一个眼神之类。
有多少悔恨终身的决定源于自己的臆想和猜测,尤其是当婚姻遭遇风浪,感情面临挑战?
有疑问,去问;并且要始终学习相信,培养彼此的信任感,分享,才能共存。换言之,我们谁不希望自己可以有多一次的机会,just one more chance,去弥补,去解释,去重新来过?往往我们自己希望得到的,总是不愿意给予有同样需求的他人,一个我们深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