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的猫》是一部由希达·托伦执导,布朗特·乌斯塔曼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斯坦布尔的猫》影评(一):片头片尾两段话(更新45张猫照片福利)
2017-06-12
片头一段话:
* Cats have lived in what is now Istanbul for thousands of years.
* 猫已经在现在的伊斯坦布尔生活了数千年。
* They have seen empires rise and fall and the city shrink and grow.
* 它们目睹了帝国的兴盛与衰亡和这座城市的兴起与衰弱。
* Though cared for by many, they live without a master.
* And whether adored, despised, or overlooked, they are undeniably a part of everyone's life.
* 并且无论是被崇拜、鄙视或是忽视,不可否认,它们都是每个人生命中的一部分。
片尾最后一段话:
* 一只猫在你的脚上喵喵叫,抬头看着你,其实这是生活对你的微笑,那些我们幸运的时刻,都是在提醒着我们,我们还活着。
------知了-----芭蕉-----流萤------蒲扇-----西瓜----樱桃-----凉席-----雪糕-----蛙声-----荷花-------
20170810 更新
没想到简单的摘录了下片头片尾两段话也不少人点了有用,甚至有点打赏,那就给大家点福利吧,如下:
最近爬取微博海外国家照片时,立马就想到了这部纪录片,于是爬了下土耳其的照片,并在6.2k+照片中筛选含猫的照片,共45张,分享给爱猫的人,也作为纪录片之外,更多相关照片的补充,闲言少叙,直接上图,(侵删):
《伊斯坦布尔的猫》影评(二):每一个伊斯坦布尔人都是他们的铲屎官
我在奇哈格的新房子里,房东养了两只猫。
虽说是房东的猫,但平时是不关在家里的,总是在外边溜达。饿了的时候就回家,喵喵喵叫唤着,提醒房东该喂吃的了。我住一楼,房东住在地下室,所以我搬进来之后,猫咪有时候也会跑到我家来蹭吃的。刚搬过来的时候,没有电饭煲,用锅煮米饭又不好控制水量,于是我基本上每个晚上都直接熬粥喝。
从伊斯坦布尔唯一一的中国小商店买来的豆皮,捏碎了放入滚烫的米粥里,再加一些青豆仁、玉米粒、菌菇碎和青岛朋友千里迢迢带来的干虾仁,加几滴酱油和盐,超级好吃,我的法国室友和土耳其室友也都爱得不行,有时候我们也加点老干妈,也很好吃。每当我煮起粥,沸腾的水蒸气中带着的虾仁味道,总是能把这两只小猫引来。
房东要是回瑞士去了(土耳其人,但拥有土耳其和瑞士两国护照,偶尔会回瑞士的家里),也会把照顾小猫的工作交给我,他一般会提前买好一两周的小肉肠,放在我家冰箱,嘱咐我一天最多给他们吃两根。“他们太胖了,兽医说为了健康得减减肥才行”。有时候吃完小肉肠了猫咪们还是喵喵喵叫,不肯离开,我就会用他们的小碗给他们盛点虾仁粥。
大部分时间,这些猫咪都在我们的小花园里溜达,或者出去跟奇哈格数不清的猫咪成群结伴到处乱窜,要是玩的累了,或者下雨了,他们就会回来,大部分时间就睡在我客厅的窗台上,有时候也喜欢睡在我们饭桌旁边的椅子上。下雪的时候,我们大部分时间都让他们待在家里,因为家里有暖气,伊斯坦布尔融雪的时候冷得不行,猫咪如果在外面很容易被冻伤或冻死。
今年土耳其有个女导演,叫Ceyda Torun,拍了一部很好玩的纪录片,叫《Kedi》,翻译过来就是《猫咪》。里边有新手妈妈猫咪、街头小混混猫咪、偷鱼小能手猫咪、抓老鼠小能手猫咪、很凶不让老公在外边偷腥的母猫咪、没有朋友总是独来独往喜欢吃高级料理的贵族猫咪还有住在Tarlabaşı跟工人们一起生活了九年喜欢撒娇的猫咪,各种各样的猫咪,和人类一样,一同生活在伊斯坦布尔这个城市里。
这个影片里,有个人介绍了为什么伊斯坦布尔会有那么多的猫,特别是我住的这个奇哈格街区。第一个原因是以前奇哈格有一个港口,来往伊斯坦布尔商贸的船只们都在停留在这个港口。船上的船员们大多都养了猫咪,一是长途的航海旅行,有只猫咪打发时间也是不错的,其次船上要是有了鼠患,猫是他们最好的天敌。船靠岸以后,这些猫咪也会下船来,有些不再回到船上,就留了下来,因为你在奇哈格能看到各种各样血统的猫咪,连挪威的猫咪都有。
第二个原因是奥斯曼帝国的时候,苏丹开始在首都伊斯坦布尔修建下水道,这些下水道虽然极大程度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引发了鼠患。当时的人们为了对抗鼠患,于是每家每户都开始养起了猫咪,如今虽然奥斯曼帝国都已经不复存在,但这些猫咪的后代人依旧生活在这座城市里,见证了几代人的来来去去,几个王朝的兴衰,比起这个城市的居民,他们甚至更像是历史悠久的主人们。
伊斯坦布尔人真的很爱猫,所以那部纪录片里,才会有人觉得“不懂得爱护小动物的人,不会懂得怎么去爱人”。但是伊斯坦布尔人对猫乃至狗狗的方式又是独特的,很少有人会把他们关在家里边,猫咪和狗狗和博斯普鲁斯的海鸥一样自在,在不同的街区和房子里来去自由,吃着百家饭长大,每一个伊斯坦布尔人都像是他们的主人,每一个伊斯坦布尔人都像是他们的铲屎官。在奇哈格,能见到特别多的小房子,给这些小猫小狗们,街边的商户也几乎都在门口摆点猫粮和清水,来来往往的猫咪和狗狗都可以享用。
这样的温情总让我想到我的童年岁月,我那个时候住在山腰上,整个山腰就只有我们一家人。家里的大门从来都不锁,大娘每天早上起来的一件事就是煲好一壶子茶,来往经过的农人们,都可以进来我家讨茶喝,但这样的日子已经不存在了,我们也不再住在山腰上了。
我的朋友Ayse跟我说,你看在伊斯坦布尔,大部分人真的过得很累很苦,一辈子忙忙碌碌,最终也不知道得到了什么,就像是《我脑袋里的怪东西》里卖Boza的麦夫鲁特一样。所以大家才看起来很愁苦,总是绷着一张脸,不怎么笑,脸上也爬满了皱纹。但是就是这样看起来严肃的伊斯坦布尔人,却将最温情的一面留给了这些小猫咪。每个人在抚慰猫咪的时候看起来都如此快乐。
也许真有纪录片中所说,猫咪具有抚慰人的力量,人觉得猫咪具有感应上帝的能量,而自己是上帝和猫咪之间的中间人;其实猫咪何尝又不是人和上帝或者说人和自然之间的“中间人”呢?也正因为如此,面对越来越多不断建起的高楼,伊斯坦布尔人比起担忧自己,更担忧这些猫咪的命运,毕竟人可以搬到另一个房子里去,但没有了绿地、小街小巷的砖砖瓦瓦,这些猫要何去何从呢?
也许再也找不到比伊斯坦布尔更爱猫的城市了,也正因为这些猫咪,这个城市才如此独特。每一个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都是这些猫咪的铲屎官,而每个人又从这些猫咪身上得到了心灵的慰藉。
《伊斯坦布尔的猫》影评(三):伊斯坦布尔的猫
片头一段话: * Cats have lived in what is now Istanbul for thousands of years. * 猫已经在现在的伊斯坦布尔生活了数千年。 * They have seen empires rise and fall and the city shrink and grow. * 它们目睹了帝国的兴盛与衰亡和这座城市的兴起与衰弱。 * Though cared for by many, they live without a master. * 就算被所多数人所照顾,主人对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 * And whether adored, despised, or overlooked, they are undeniably a part of everyone's life. * 并且无论是被崇拜、鄙视或是忽视,不可否认,它们都是每个人生命中的一部分。 片尾最后一段话: * 一只猫在你的脚上喵喵叫,抬头看着你,其实这是生活对你的微笑,那些我们幸运的时刻,都是在提醒着我们,我们还活着。
《伊斯坦布尔的猫》影评(四):City of Purrs【高萌慎入】
在伊斯坦布尔这座如王冠宝石般壮美瑰丽的城市,除了关注其间风土人情,最重要的事也许是学会与漫步全城的猫们打交道——事实上,虽然这类学习机会颇不缺乏,但每次猫主子们在意料之外的地方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对我这样的吸猫瘾晚期患者来说还是会像捡到钱一样狂喜万分。若是恰逢主子心情大好,还肯赏脸social一番,那一定就兴奋到立刻人格分裂,其中一个我被萌到当场口吐白沫倒地不起,另一个我却还要强装镇定上下其手,并争取获得与主子同框留影的机会。 作为纪录片,《Kedi》最引人入胜之处是:它记录了我们因游客身份所限而无法用脚步丈量的角落,以与猫平行的视角,徐徐勾勒出猫、人与城市三者间的故事。但正如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的“中间状态”:位处欧亚之间,同时受到来自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城中猫的日常生活也处于野生和驯化两种状态之间。一位伊斯坦布尔大叔曾告诉我:“我们喜欢将宠物养在户外。”当时这说法让我颇为不解,《Kedi》却堪称这句话的完美注脚,它用大量篇幅表现了市民对街猫的爱护,不论搭筑窝棚,还是定时投喂,甚至求医问药,但这一切与其视作人类对街猫的恩惠,倒不如说是一种令市民与街猫都感到舒适的双向选择。 “中间状态”下的人和猫是友伴式的平等关系,除去宗教传统以及捕捉老鼠这一类功能性因素,在《Kedi》讲述的那些故事里,猫更多时候充当了人的精神守护,街头生活赋予它们多元而鲜明的个性,它们如同一面折射镜,每个爱猫人可以从猫身上照见他们自己,进而不断反思和重建自己与猫、与世界间的关系。与猫打交道这一门功课,归根结底还是教会人类如何与自己相处。《Kedi》里一个受访的市民说:“猫知道人类是上帝意志的中间人,与狗的服从不同,它们不是不知感恩,而是看得更透彻”。但我想这句话即便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对于那些曾经遭受创伤,却在与猫的相处中得到疗愈,获得重建自我能力的人们,猫又何尝不是上帝意志的信使? 《Kedi》让我情不自禁地再次回顾在伊斯坦布尔留下的影像,回顾街猫们与我交错而过的一段奇幻旅程——我在纯真博物馆偶遇了凭栏思考猫生的哲学家,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瞻仰了施施然走过的大祭司,在考古博物馆的花园中被一名灰毛儿童点名求抚摸,也在街边的餐馆遭逢几个蛮横路霸公然劫食。《Kedi》再次向我展现了伊斯坦布尔对猫的独特理解,毕竟“没有猫,伊斯坦布尔就失去了一部分灵魂。”
《伊斯坦布尔的猫》影评(五):新加坡独立电影放映厅看《伊斯坦布尔的猫》有感
缘起:如往常一样翻看《联合早报》,无意间被土耳其纪录片《伊斯坦布尔的猫》简介所吸引。这部关于伊斯坦布尔市民和流浪猫的和谐互动故事打动了很多人,美国影评人评价汇总网站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7%,IMDB网民打分也达到8分(满分10分),中国网站豆瓣评分8.6分(满分10分)。家里养猫的儿时记忆唤起想看这部作品的念头,在寻找这种非商业题材的人文电影上映场所过程中,发现了新加坡热爱电影人士众筹开的独立电影放映厅The Projector。猫和旧式电影院,现代文明与儿时的记忆,触动内心。
乡下的猫和儿时中国露天电影的随性记忆。
猫是非常神奇独立可爱的动物,介于野性和驯养之间,即可以宜室宜家,又可以野性独处,优雅高贵,桀骜冷艳。小时候乡村的猫是可以自由出入宅院,昼伏夜出,鱼虾鸟鼠打牙祭,餐桌下与人共食,放荡随性,玩够了蜷贴在膝下怀中,任人爱抚,治愈温暖,又或累了腻了独自小寐养神,高傲随性。一旦生育,十分辛劳护仔,母性野性爆棚,自由的心性大为收敛。儿时无非是大人养猫孩子玩弄,十分惬意和谐。电影也是露天开放的场所,拉起大屏幕,胶片放映机卡哒哒转着投射影像,全家老少欢天喜地的搬着小板凳,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的津津有味,仅有的文化娱乐,莫大的满足和喜悦。
城市圈养的猫与商业电影院的爆米花时光。
进城后猫修剪的干净漂亮,典雅高贵,能爬墙上树的狸花猫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蓝眼睛洁白长毛没有野性独立生存能力的波斯猫颇得很多猫奴宠爱,可以把玩炫耀,又适合乖巧圈养,况且城市的猫自由活动的场所也大为减少,亦不能野外觅食捕猎,只能吃些搭配营养齐全的猫粮,但总觉这种萎靡不振的猫少了点什么,养猫的心情全无,很多时候散步会发现求收养的流浪猫,内心泛起的竟是嫌弃冷漠。电影院各种商业特效大片逐渐盛行,吃着爆米花,周末忙中偷闲的放松多日紧绷的神经,沉醉在超级英雄特效立体声环绕的纸醉金迷里,眼花缭乱的刺激愉悦后忘却烦恼,回忆起来有时却是头脑空白。
新加坡的独立电影院与文化的多样性。
小众人文的电影如《伊斯坦布尔的猫》很难在新加坡的商业电影院如Gold Village找到一席之地和适合的观影群体。庆幸的是新加坡还有热爱电影人士众筹开的独立电影放映厅the projector。创始管理人团队供职于建筑设计方案和营运服务意见咨询公司pocket projects,发起人之一Sharon Tan热爱美食、电影和文创,通过自筹和众筹买下曾是70年代马来西亚新加坡最大最古老的电影院黄金戏院的两个放映厅,2015年开业,放映一些有文化品位的非商业性电影,有本地电影,也有独立电影节的得奖作品,文艺小众电影,电影院网上订票后没有座位号,入场后看中哪个空座自由入座,又不似商业电影院限制携带非影院售卖的食品,除了放映设施,放映厅尽可能保留了旧式的风格。这在商业发达、政府规划主导很多事情的新加坡,也是很难得的文化盛事,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弥补了商业电影盛行的遗憾,也保留了一个电影爱好者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唤起了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
伊斯坦布尔的猫及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
伊斯坦布尔的猫并不能简单的归类为家猫或流量猫。在过去商船航行中,很多航海人都将猫放在船上陪伴航行的孤独时光和用猫对付老鼠,很多猫以为到了目的地在土耳其港口上岸停靠时走失定居下来,世界各地基因的猫自由出入人类生活,紧密又独立自由,奥斯曼帝国时期猫被用来对付下水道鼠害,与城市人类长期共生。影片的导演Ceyda Torun出生在伊斯坦布尔,街头巷尾的猫陪她度过了儿时的时光,给予她温暖和爱。到纽约后她和电影摄影师丈夫Charlie Wuppermann联合创立了Termite电影制作公司,并执导了她的首部纪录片《伊斯坦布尔的猫》。
猫的启示与城市人文情怀的兴衰。
纪录片原名Kedi,是土耳其语猫的意思。影片跟踪拍摄了很多猫与人的故事,最终剪辑留下了7只性格各异的猫,展示了伊斯坦布尔街头的猫与人共处的生活片段。猫目睹了帝国的兴衰及城市的起落,他们不像狗那样视人为上帝,在伊斯坦布尔猫吃百家饭长大,依然故我,保持独立个性做自我的主人。无论被崇拜、鄙视或忽略,他们已成为伊斯坦布尔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影片的最后一段话特别打动内心,当猫在你脚下抬起头向你喵喵叫时,那是生活在向你微笑,使我们记起,曾经拥有的幸运的时刻,并提醒自己还活着。
伊斯坦布尔的猫,新加坡的旧式独立电影院,唤起了曾经内心深处的柔软和爱意,工作在这边,生活在那边,现代机械的生活里,需要释放压力的人文情怀娱乐,城市的钢筋混凝土里,有街头猫不羁的个性和追求,冷漠嫌弃的心情,在猫的呼唤和爱抚中重生。
《伊斯坦布尔的猫》影评(六):猫城伊斯坦布尔
最早是通过微信公众号知道了这部电影。自己并非猫奴,甚至因为觉得猫咪的眼睛和牙齿有些可怕而对这种动物长久没有好感。只是当时看了公众号小编的文章觉得有点意思就记下了。昨天突然想起了这部片子就立马找了资源看起来。
电影的构图和配乐不得不让人叹服。每个场景像是被海风拂去尘埃般干净,让人觉得伊斯坦布尔真是一座干净而纯粹的城市。看的时候不禁怀疑这些自带美颜效果的图片是依靠后期还是拜上天所赐。影片中穿插了土耳其语歌曲,不知道是否是民间歌谣只觉得别有一番异域味道,和画面相配得刚好。
伊斯坦布尔真是一座猫城。猫咪俨然是城市的主宰之一。它们在野性和被驯养的边界生存,游离于城市各处的它们坦然接受着人们的照顾,在亲近人类的同时又保留了猫的天性和个体性格。在人们眼中,猫是负能量的吸收者,是一剂治愈人类心灵的药剂,是伊斯坦布尔的文化的一部分,是让人感受到生命存在的精灵,是人类的伙伴。街上的行人走着走着遇到猫就去摸一把;和某些猫熟悉的人看不到了老面孔就会不由地担心想念,牵挂猫比关心自己更甚;被猫咬了的人还是因为那只猫的性格独立而爱它;心上有创伤的人因为喂猫而治愈了自己;一位居民的生活因猫而发生转折…在伊斯坦布尔,猫与人的联系就是这样紧密。城市中的猫奴对猫始终持有敬畏和爱意,他们甚至为一些猫的猫性的丧失而忧心。天啊,如果真的有猫的天堂,那它一定是伊斯坦布尔的模样。
然而,随着大量高楼的建立,人与猫的关系疏远了。野猫不再像以前那样受欢迎。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我很喜欢动物,养了一只鹌鹑都要抱上床一起睡。有一次去同学家。她家有只猫,晚上我们就两人一猫钻进被窝一起睡,丝毫不顾及猫脏不脏。那只猫很不安分,时不时在被子里翻动,爪子有时会扒我的睡衣。至今回忆起那个夜晚仍觉得温暖又奇妙。年岁渐长,我虽仍是喜欢动物,却会在接近它们的同时考虑它们是否有细菌,心里就不免带一些疏离了。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自然是母亲,而地球上的生命都是她的儿女。人类无疑是伟大的,人类拥有文明。只是,人类也是动物,人性与动物性在人类的体内共存。我们常常遗忘自己的动物性,但它一直存在,在特别的条件下会被突然触发,我们不该忘了这点。
如果你爱猫,爱自然,去看看这部电影,看看这座城市。
《伊斯坦布尔的猫》影评(七):猫是一种世界语言
有点记不清是通过哪里得知这部影片,貌似是看了一篇公众号的推送文章提到。之前也有看过日本的 猫咪物语(一共5部)、欧美人拍的偏科普性质的 喵星人百科 / CATS 101 。
CATS 101 偏重介绍猫咪的品种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性,方便领养者根据自己家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品种,这里真的不得不说,国外领养宠物的机制比较成熟规范,都有专业的猫咪育种人,只要找到靠谱的育种人,你就不用担心你领养的猫咪品种不纯或者不健康,这些都是有保障的,育种人也需要自己的口碑来经营这项业务。另外,有意向领养的家庭需要填写一张申请表,里面大小事宜巨细无遗,比如家庭有几个孩子,年龄,有无一些过敏疾病,家庭是否有饲养其他宠物(个别汪星人可能与喵不太友好的问题),家庭住宅面积... 总之越详细越能让育种人帮你找到合适的猫来领养(比如有些人从事一些写作或者设计的工作,需要安静的环境,那就不适合养一些太活泼的猫咪了)这边貌似扯远了,我想说,一般猫咪的纪录片也就那样了,但这部结合旅行城市文化,讲猫咪与当地人的故事的纪录片,真的让我很喜欢,耳目一新。真希望这样的片子再多一些。
喜欢上这部片子不仅仅是因为题材是猫,伊斯坦布尔也是我喜欢的城市,那些红砖红瓦红墙的房子一排排的堆在一起,搭配蓝的没有一丝云的天空... 航拍镜头拉起来,感觉整个人都眼前一亮。
《伊斯坦布尔的猫》影评(八):一封写给伊斯坦布尔猫的热烈情书
“猫代表着难以描述的混杂、文化和独特,这也是伊斯坦布尔的本质。没有猫,伊斯坦布尔就会丢失一部分灵魂。”《伊斯坦布尔的猫》开头的旁白如是说道。
电影的开头,镜头俯视如迷宫般错综复杂的伊斯坦布尔城区,以及连接蔚蓝天际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然后跟随着一只橘色花纹的小母猫,深入大街小巷,记录下她如何向餐厅食客讨食,如何走进沿街店铺分得一块饼,又如何熟门熟路找到一处流浪猫食物站休憩饮食,最后又跟随她到一处仓库,看到她将事物分给嗷嗷待哺的四只小猫宝贝。这是《伊斯坦布尔的猫》记录的第一个故事。
这部纪录片中游荡于伊斯坦布尔街头、备受人类宠爱的主角们与那些《萌宠成长记》和《动物星球》不同,他们不再是乖顺听话的小宠物,或者是捣蛋顽皮的淘气鬼,他们不受拘束也不被任何人所占有。人类不再以“主人”的身份自居,在伊斯坦布尔人眼中,猫,本来就不应该是养在家中的动物。他们对待猫更像是互相帮助、扶持的邻居。纪录片所讲述的就是是猫与人类邻居之间的温情脉脉,以及他们所身处的这座古老、复杂、神秘而包容的城市:伊斯坦布尔。
这座建在金角湾与马尔马拉海之间地岬上的古老城市,横跨欧亚大陆,先后经历了古罗马人、拜占庭人和奥斯曼人统治,融合了古罗马、东正教和伊斯兰教混杂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征。帝国之间的霸主之争,宗教之间的血海深仇,种族之间的互相倾轧,让这座城市历经沧桑,见证了几大帝国的崛起和衰落。无论这座城市的居民怎样变换了肤色和发色,而猫,却始终是这座城市最怡然自得的街头霸主。
片中一位画家娓娓道来伊斯坦布尔猫的数量如此之多品种如此之丰富起源:吉汉吉尔山脚下的港口,曾是奥斯曼帝国最繁忙的贸易枢纽,来自世界各地的水手都在船上养猫以防鼠患。随着卸货登陆上岸的猫没能来得及赶上回城的船只,就被永远的留在这座城市里。之后奥斯曼帝国建成了第一条下水道系统,因此也造成了老鼠的横行,于是家家户户都养了猫来应对。
人类对于猫这种生物的迷恋,有人认为是猫对于人类回应的随机性带有赌博的神秘色彩,而这更多是对于将猫作为宠物圈禁在家中的人类而言。而在伊斯坦布尔,爱猫之人寄予猫的是食物、水和不打扰的宽容态度,而所获得的却各有不同。有人从猫身上获得治愈自身疾病的力量,有人在照顾猫的过程中得到自身救赎,也有人因为猫的陪伴而得到慰藉,更有人欣赏猫所独有的妖娆步态和妩媚姿态,那是披上长袍的伊斯兰女子被抹消的女性特征。
这座城市对于猫的包容,更早来源于先知默罕默德爱猫的传言,似乎与其背后的宗教背景颇有渊源。默罕默德言行录曾提及先知默罕默德在祈祷之后,发现有只猫睡在他的袍袖上,为了不要惊醒熟睡的猫,先知割断自己的袖子,让猫继续沉睡。直至今天,伊斯坦布尔人对于猫,仍抱有着宗教色彩的敬畏,他们认为猫是“人与上帝之间的中间人”,“他们吸收负能量,释放正能量”。片中一位常年喂猫人说,当他破产落魄时,一只猫出现将他引向一只钱包,而钱包里刚好装着他所需要的120里拉,在他看来,这正是全知全能的真主的恩赐。正因为这些街猫的神秘而不可预测、无忧无虑又满不在乎,在人们眼中它们是更靠近真主的生灵。
而猫之所以被认为是“这座城市的灵魂的一部分“,更多来自于它与伊斯坦布尔老城区共呼吸的生存空间。在错综复杂的城市网络里,他们可以灵活穿行在热闹拥挤的巴扎,可以在偏僻的仓库安家生子,可以在历史遗迹接受游客的爱抚,甚至可以帮助餐厅主人驱赶老鼠,可以在码头的鱼铺旁扮演偷猎者的角色,更多的时候,他们则大摇大摆地在街道上蹿下跳,争夺领地,争风吃醋。街猫们的生活路径,更是勾勒出,这个城市居民的生活图景。
而伊斯坦布尔的现代化伴随着高楼大厦的崛起,道路的拓宽和车辆的增加,这却让生活在老城区里的人们感到不安,让他们担心的不仅仅他们维持生计的市场、商铺将被迫关闭,更担心街上的流浪猫的生存空间受到威胁。而这背后的担忧,更多则是一个城市迈向整齐划一的国际都市环境,而那些引以为傲的人文关怀、琐碎而温暖的烟火气以及多元而包容的古老街区在现代化前进步伐的碾轧下逐渐受到挤压。
除了有关城市现代化略微沉重的话题,这部纪录片所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可谓是赏心悦目。高清摄像机所记录下街猫们的机敏眼神和姿态万千,也带过背景中的宏伟肃穆的名胜古迹、加太拉桥上的垂钓者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的优美风光。而配乐更是锦上添花的一笔,配合着街猫觅食的轻盈脚步,清脆的敲击声和土耳其风情小调响起带出了欢快愉悦的节奏。而夜幕中静待老鼠出没的敏捷身影,也在绵延悠长的宣礼乐中显得认真而严肃。
《伊斯坦布尔的猫》影评(九):镜头中的每一只猫都有名字
镜头中的每一只猫都有名字,就觉得真的非常的宠了,能真切的体会到旁白中说的:伊斯坦布尔的猫之所以特别,因为它们也是这里的居民,伊斯坦布尔是它们的城市。 镜头下的每一只成年猫咪都是自由的,它们会在人类朋友有需要的时候守在他的身边,倾听陪伴。也会出去结交朋友或‘勾搭’其他人类,或者在自己想要被宠的时候到人类朋友身边,这个或许就是一种羁绊吧。 街头随处可见的容器中干净的水,警告的标语与猫粮,有很多人自发的在照顾奶猫,有一个镜头我印象最为深刻,一个小哥哥发现一只受伤的奶猫,交给了一个大叔:我一看到就觉得要来找你。大叔小心翼翼的查看奶猫的情况,眼神中都是悲悯,双手托着小奶猫去找兽医。 这个城市的居民由衷的喜欢猫,画画的年轻人觉得猫是来陪伴他的,但猫都是自由的。曾经得了抑郁症的大叔与阿姨觉得是猫拯救了他并开始自发风雨无阻的喂养街猫。开咖啡店的小哥无偿的救助猫,定期送检查,而兽医会给猫赊账…… 城市快速发展很多地方被高楼大厦取代,街猫也自然而然的失去了栖息与玩耍的地方,影片在反思,也在思考如何给这些城市中的小居民一隅栖息的地方。 是个非常有爱又可爱的片子,完全不会觉得无聊,每一只猫都太有个性了。这个城市的居民都有爱。
《伊斯坦布尔的猫》影评(十):它们让我们看见上帝
印象最深的几个镜头:
1.一位中年男人从别人手心接过一只小猫,小猫肚子翻着,一动不动,他坐在那里,看着手心里的猫,想知道它是否还活着,还把猫放到耳朵边听听呼吸。再后来,他在车上,手心里仍然捧着那只一动不动的翻着肚子的小猫。之后他带着小猫进了医院的医疗室。
2.一位女店主翻开自己的影集小册子,里面有很多照片,都是关于它以前养的一只猫咪,那只猫咪去世了。她说,如果可以,我更希望能够在哪里再遇见它,而不是外婆。她还说,她想再养一只像那只猫咪一样的小猫,可是一直没有遇见。
于是,每次有猫咪来,她都会悉心给它们提供吃的。她说:“我在治愈它们的时候,也在治愈我自己,可能我的伤口太深了,我现在还是不懂生死。”
3.一位坚持每天给猫咪提供吃的的大叔,手里提着几个大塑料袋,里面装着投喂猫咪的食物,他说,他以前有精神问题,药治不好他,但是后来他遇到了这些猫,他就再次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他开口讲话, 有了笑容和爱的能力。
还有片子里很多人提到的,猫咪让他们看见了上帝,在他们追寻上帝的时候,他们遇见了猫,给了猫咪爱,于是他自己也变得配享上帝的爱。
城市在发展,猫咪越来越多,人、猫还有城市的其他动物如何和谐相处就成了问题,纪录片结尾说,我们为什么不能和他们一起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呢?也许由此,我们会发现生命的幽默感。
当你站在路边,有一只喵在你的脚边停下来,仰头看你,你就会看到生命的微笑。它提醒我们,我们还活着。
真是很棒的一部片子,镜头流畅,旁白简练有力,摄片子的导演一定是一个超级爱猫人,并且十分懂得如何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