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嬷的梦中情人》是一部由萧力修 / 北村丰晴执导,蓝正龙 / 安心亚 / 天心主演的一部喜剧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嬷的梦中情人》影评(一):那一段“情”与“怀”
(文/小义大道)
因为这几年《海角七号》、《那些年》、《赛德克》、《男朋友女朋友》的出现,到今天的《阿嬷的梦中情人》……我发现自己越来越钟爱看台湾片了,每一部作品都饱含着浓郁的本土文化气息,在看过影片之后就能领会其中的独特味道,从而敬佩台湾电影人对待电影的态度和勇气!
《阿嬷的梦中情人》虽然算不上近些年台湾电影复苏之后的最最优秀之作,但其中所书写的内容应该算是最值得“尊敬”的。
电影的主线设置在一段难忘的爱情故事中,而蕴藏在这段青涩、忧伤、感人爱情中的另一条线脉,却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更难以忘怀的台湾电影辉煌史。所以,我们在观看影片的时候能同时感受到两股强烈的情感触动。时而会为蒋美月与奇生的浪漫爱情感动得稀里哗啦,时而能被当年“台湾好莱坞”的电影风貌处处生情!
影片是以阿公给小婕讲述当年发生在“台湾好莱坞”的爱情故事开始,以回味的手法描述那段难忘的爱情。这段情中的男女主角如今一个瘫在病房、一个傻在家中,一开始就给人定下了非常忧伤的基调。而当画面进入到阿公的回想之时,导演设置了许多的搞笑、淘气情节和浪漫、苦情情节,似乎看到了另一个版本的《那些年》。青葱岁月里的少男少女,谈情说爱总是那么的富有喜感,此时的情节和画面,无时不渗透着台湾电影独有的小清新风,虽然其间有些恶搞+狗血的情愫参合,但总是能被我们所接受,因为我们从中得到了欢乐、得到了心灵上的温暖!
其实,阿公在给90后少女小婕讲述自己的爱情同时,也是在向她、甚至是我们每一个观众怀念台湾电影的辉煌历史。影片中的阿公,年轻时是位著名的大编剧,他爱情的启蒙之地正在于他所谋生的北投厂。在那里,有许许多多怀着电影梦想的人们,从群众演员、临时演员做起,努力、拼搏着想实现自己的电影梦想。也正是因为这些执着的人,让当时的电影市场无比的繁荣。可惜的是,市场的繁荣引发了大量的投机取巧导致于泛滥,再加上时代的进步发展,让辉煌瞬间又踏向了平淡、甚至消失的道路。阿公所回忆的他经历的那载历史,也正是我们最最怀念的,那些人、那些场景、那些故事……
更难人可贵的是,电影在谈情与怀恋之中,无时不在揭露现实的黑暗。编剧不受待见、巨星耍大牌、导演浑噩、投资人唯利是图、因为蒋美月姓“蒋”而选拔开绿灯……这些圈内丑事都应有尽有。虽然看到蒋美月为了买下影院而愿做陪酒小姐时让人感到淡淡的忧伤,但在最后END时看到老年的阿公阿嬷坐在影院里一起欣赏他们的旧作,且让失智的阿嬷神志恢复而皆大欢喜之时,觉得这一切又都是非常值得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曾掀起过一阵“台语电影”风潮,所谓的“台语电影”,即指以台语配音,使用台湾本土资源拍摄的,反映台湾本土文化的影片,当时的台湾当局登记为闽南语片。在这段台语电影辉煌的年代,一年365天最高曾产出过122部电影,也就是平均不到3天就有一部电影上映。即使在今天来看,这个数量也是很惊人的。而这部《阿嬤的梦中情人》,讲述的便是这样一个发生在当年“台语片辉煌年代”里,一个关于梦想与爱情的故事。
这是一部在电影中拍电影的电影,为了让不熟悉台语电影的观众有更强的代入感,影片从“外孙女”的旁白开始,以“外公”的回忆为主线,用倒叙加插叙的手法,从祖孙两人的对话中,逐渐揭开了一段尘封往事中的曲折恋情:“外公”刘奇生是当年台语片大热时期的金牌编剧,曾经有过同时开写七个剧本的骇人纪录,当然因为串写剧本过多,导致其出现将一个剧情写入另一个剧本中,于是出现了武侠片中的人物常常出现在科幻片里面,外星人闯入古装片中的荒诞画面......“外孙女”听得云里雾里,而“外公”则继续沉浸在美好往事的回忆之中......
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月前几天,由王柏杰饰演的万宝龙、天心饰演的金月凤领衔主演、刘奇生编剧的电影“七号间谍”在台湾上映,为了目睹大明星万宝龙的银幕风采,众多慕名而来的花痴粉丝将“好莱坞大剧院”围的水泄不通,由安心亚饰演的蒋美月(即“外婆”)也是其中之一。但无奈火爆的“七号间谍”一票难求,执着的蒋美月为了不虚此行,遂决定翻墙入戏院,就在她翻下墙头的那一刻,遇到了后来相恋一生的刘奇生,一段刻苦铭心而又历经曲折的爱情故事就此展开......
《阿嬤的梦中情人》表面上用这样一个戏中戏的方式,阐释了一段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但我更愿意将其看做是一个送给所有痴迷并追逐电影梦想的人们的怀旧礼物,仰或是导演对那段台湾电影尘封往事的追忆与致敬。另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阿嬤的梦中情人》与上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艺术家》有着相同的情怀,至少在对黑白电影的追忆上,有着相同的诉求,只不过《艺术家》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了好莱坞默片正被有声电影逐渐取代的1920年代,而《阿嬤的梦中情人》则将故事背景放在了台语黑白片被国语彩色电影慢慢取代的1970年代。
透过一段浪漫爱情从邂逅到经历波折最终圆满终老的感人故事,《阿嬤的梦中情人》完成了现如今台湾电影人对过去那个辉煌年代电影人执着精神的传承,同时也表明了他们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社会风情和“台语电影”风潮的无限热爱与追忆。虽然无论是影片中的戏中戏,还是这部电影本身,看上去都有些许夸张过火的表演、过于煽情直白的情节和一些稍有拖沓的剧情。但两位导演萧力修和北村丰晴,几位主演蓝正龙、安心亚、王柏杰、天心以及所有的幕后工作人员,都为观众带来了一部如此具有情怀又不失精彩的影片,作为影迷,如此幸福。
《阿嬷的梦中情人》影评(三):台湾电影梦回黄金年代
就像剧情开始于1969年,那一年阿姆斯特朗迈出了自己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阿嬷的梦中情人》作为首部两岸同步公映且一刀未剪的台湾电影,也迈出了华语电影的一大步。片中对60年代末台湾电影盛世的描绘,声画精美的小清新式青春爱情史诗,对于影迷来说是难得珍贵的温故知新,就像一次美好的穿越,回到了台湾电影的黄金年代。
因为讲述的是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台湾一家电影公司中,一位大牌编剧和女明星的爱情故事,所以在看《阿嬷》前,最好要了解一下当年的台湾电影,当时,台湾的社会环境已不似《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60年代初那么灰暗和茫然,流行文化空前繁荣,台湾电影贵为世界第二大电影生产基地,年产量一百多部,其中大多数都是台语片,李行、宋存寿、白景瑞的健康写实主义作品广受好评,琼瑶电影如日中天,武侠片风靡亚洲,正是在这样充斥着梦想和活力的年代,才能被《阿嬷》投射出在灿烂中渐渐老去的青春,和无比令人欢喜又莫名感伤的故事。
不知道,蓝正龙饰演的编剧刘奇生和安心亚饰演的女明星蒋美月是否有原型人物,电影中刘奇生在写《七号间谍》剧本的时候突然灵感枯竭,应该在暗示当时的好莱坞和琼瑶片两大风潮,然后,一个盛名之下的编剧和一个天然纯美的实习演员碰出了爱情的火花,也由此改变彼此的一生,穿透半世纪的不老情恋。
在这场爱情的背景上,影片笔走龙蛇,尽情地表达着对黄金年代的眷恋,贪婪无脑的老板萧智高,每次喊完开机就睡觉要助手帮忙喊停的导演,狂妄自大的大明星万宝龙,外表风光的女明星金月凤,怪兽、科幻、爱情、间谍融于一体无拘无束的电影,大戏院一票难求的盛兑,都被灵活的喜剧手法描写得趣点横飞。当两位主人公也从一对欢喜对头逐渐演变为情侣,浪漫好戏也是应接不暇,安心亚又跳舞又跳水,把蒋美月塑得可爱至极,蓝正龙也奉献了近些年最讨人喜欢的形象,身为当红编剧的油滑和自恋、受老板挟制的囧态,对创作的纯真态度,还有对情感戏的把握,都表演得非常到位,个性之丰满,耍宝卖萌之效果,领先于台湾众小生的近年表现。
不过,《阿嬷》既然取了这么一个有年代跨度的片名,就不会停留在“偶像喜剧”的框架里,随着《七号间谍之为爱奔月》把喜剧氛围带上高点,影片进入了煽情时间,导演突然逝在岗位上,刘奇长临危授命当上导演却被骗入狱,台语片进入大低谷,刘奇生和蒋美月的爱情随着戏院的没落从美梦坠入凡间,伤感瞬时密布。
影片也由此一次又一次显现台湾电影最拿手的催泪绝活,蒋美月探望刘奇生时对着他的背影一遍又一遍大喊“你导我就演”,推着宣传车高喊“经典影片《爱你入骨》重映”,老年的刘奇生坐在轮椅上奔驰,在好莱坞大戏院看到正在贴海报的蒋美月,这一幕幕情景对照,让《阿嬷》真正做到了让观众笑着流泪。
从《海角七号》开始,台湾电影露出了复兴的苗头,《囧男孩》《那些年》、《赛德克巴莱》风格各异,但无一不是拥有巨大能量积累的薄发之作,同样,《阿嬷》也是一部拥有巨大格局和时代情怀的电影,身为彼岸的我们虽然无法完全领略其中的妙趣和深意,但当那些情真意切的感触灌注在鲜活的故事中,显现独有的清新的浪漫,清澈的笑点和泪点一次又一次击起心潮,你会感到身为影迷的幸福,滋味真好。
《阿嬷的梦中情人》影评(四):爱情无非是你导我就演
每个人都有过梦想,或许曾憧憬过科学家、小说家、流行歌手、漫画师、足球运动员;每个人都有过梦中情人,或许曾暗恋过赵雅芝、郑少秋、苏菲•玛索、皮耶罗、苍井空。而其实,曾经或者现在抑或将来,每个人最大的梦想可能只是找到自己的梦中情人。
阿嬷也不例外,这就是一部讲述阿嬷寻找梦中情人的电影。
作为一部爱情片,影片表面上是以电影讲述一个由电影引发的爱情故事,而实际上一直在以电影阐释爱情的真谛。
年轻的阿嬷因为一部《爱你入骨》喜欢上了男明星万宝龙,并为之疯狂。但在她情感成熟后方才发现,万宝龙只不过是一个背诵着台词的枯燥的表演者,他不能理解台词所蕴含的真实情感,更无法给予他人应有的呵护。扒开那个外表光鲜的躯壳,真相瞬间一目了然,她的梦中情人一直都是背后的电影编剧刘奇生,也是她甘愿守候一生的人。
这与看电影的道理异曲同工,也许一部电影的外表是粗糙的、别扭的甚至丑陋的,但当解开外衣的纽扣向里看去,是否有真正能触动人心的东西在里面才是最重要的,那才是电影的心脏,也是一部优秀电影必须具备的内在。
在喜剧的戏份上,影片的有效喜剧桥段就像年轻的阿嬷与刘奇生相遇的那一幕一样,如突施的冷箭,淡定而从容地挠到了观众的痒痒肉,戳中隐藏的笑点,直接而不虚伪。
当刘奇生为救不会游泳的阿嬷,满腔英雄气概地跳进河水后却令众人集体跌倒时,一股朴素而真实的幽默感从荧幕中喷薄而出。而其他类似的桥段也都成就了电影仿英式的幽默,内敛而别有味道。
对于这样一部台湾小片儿,虽然不算上佳的作品,更谈不上完美,但当最后小婕略显发嗲的台语腔调听上去更像是真情的哽咽,我们终于发现,阿嬷和刘奇生的爱情已经在导演的安排下渗入了观众的内心,最后让人落寞心伤,眼眶湿润。而这种真挚的情感,只要对电影真诚付出,将会轻易得到回馈。
在年轻的阿嬷不停地冲着刘奇生的背影喊道“你导我就演”时,谁又能说爱情不是这么简单。
《阿嬷的梦中情人》影评(五):难得的好电影
文——巫师
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从不同的角度能得到不同的结果,不同的观众也能说出不同的理由。电影之所以是一门艺术,就在于它能让芸芸众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非定一个标准来加以评判,难免有失偏颇。当然,如果作为投资人和利用相关者,好电影的标准只有三个,那就是:票房,票房,还是TMD票房。
由蓝正龙,安心亚等台湾影星主演的《阿嬷的梦中情人》继承了台湾青春主题电影的传统。以爱情励志为主线,以特定年代为背景,糅合复古风情,调动怀旧情节。但是《阿嬷的梦中情人》不仅仅沿袭了这样的优良传统,还把影片基调定位在喜剧上,把一向显得闷骚的台湾爱情电影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由于影片有安心亚和天心这样的性感女神加盟,除了卖力制造笑点外,导演也安排了几许性感画面,让观众见识一下女神的风采。不过导演能把这些镜头处理得色而不淫,娇而不艳,算是此片的境界所在。而且在每一个性感画面曝露之时,总能适时的制造出笑点,这能让观众对影片产生深刻的记忆和形成口碑宣传。这对于大陆的电影人来说,值得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大陆电影常常因为一些激情戏被广电叫停,其实就是在处理这类镜头时缺乏足够的艺术性,太过于想通过此类镜头吸引观众,却不想,观众总是见不到此类镜头。在《阿嬷的梦中情人》中,我们可以看到宅男女神安心亚这次依然大胆的出点,而这次“露点”几乎难以想象,她被裙子包裹的私处,竟然也包着一个男人的脑袋,脑袋上的两双眼睛直愣愣地看着她的私处。如果换成大陆导演来导这段,可能会低俗得不可救药,而这场露点戏在电影中中却发挥的自然生动,看了也毫无低俗的感觉,还会让你笑得忘了这尴尬的局面是一个男人被无意装进了一个美女的石榴裙中。台湾的电影是很有文化内涵的,演员也非常敬业,因此即使里面的“儿童不宜”镜头,里面的“台”骂,也没有觉得低俗,甚至感觉更有股子生动的地域文化味道。
大陆对台湾电影的审查是非常严格的,此次《阿嬷的梦中情人》能毫发无损的通过了广电总局这把大剪刀,全身走进各大院线,而其中那些似裸未裸的镜头,得以和观众见面,我们不能不说电影导演的功力之深厚,隐藏的文化内涵化解了这些镜头,也可以说得益于笑点跟露点的结合,自然而然逃过了广电的法眼。和之前台湾电影的被剪得支离破碎相比,我们应该庆幸《阿嬷的梦中情人》让我们体会到完整台片的美好,是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好电影。一部难得完整的台湾电影,值得拥有。
此前片名为《台湾有个好莱坞》,在影片杀青后突然更改电影名称,引发了影迷对剧情的猜想,此片把历史背景定位在上世纪70年代左右台湾电影史上的辉煌时期,从片中可以看出强烈的时代烙印,重现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当年演员的角色等。从片中可以看出,70年代是台湾电影新老交替,百花齐放的繁荣时代。据史料反映,仅60年代的电影产量,就是此前台湾电影历史上产量总和的几十倍,达到1126部之多。随着彩色电影的兴起,黑白片不可挽回的逐渐淡出了观众的视野,而这些台湾电影历史,在《阿嬷的梦中情人》中有着和历史惊人的相似,至于荧幕情侣万宝龙和金月凤的原型,在那个年代也可以寻见,与林青霞同时代的邓光荣和甄珍这一对经典“银幕情侣”,就如同电影中万宝龙和金月凤一样火爆。
在大片扎堆的贺岁档期,我们可以看见许多大制作,大场面电影,唯独难觅文艺小清新类影片。一部台湾小清新电影,就如同岁末年首之间,天天大餐盛宴,偶尔来一下青菜豆腐,也能胃口大开。
《阿嬷的梦中情人》影评(六):两个人的电影
这只是我昨天的观影小记罢了。
磨了半天,他终于也跟着我去看了《阿嫲的梦中情人》,如果不是想一起去看,我估计我会等着看免费的吧。
结果泉州只有两家电影院上映,去的那家晚上只有10:35的,结果,我们是第一个买票的,也是最后买票的,当然,我们就包场了。。。
其实,电影和预告长的不是很像。电影,更加平淡;预告,感觉更加有看点。海报上说,那些年,阿嫲很抢手,结果,原来蓝正龙更抢手。其实,多了那些年、多了九把刀的话,反而觉得一部其实蛮不错的电影掉了一点价。
本来说好的原声电影最后变成了配音,大呼不过瘾后,我们开始自己用闽南话配音了。
为什么红玫瑰会念成红面鬼,这也只有懂闽南语的人才会懂吧。结果,一些只用听闽南话才能听出的笑点意外之间消失了,感觉平淡了许多。
不过不得不说,其中的一些镜头确实太……毕竟放映厅里只有两个人包场了。。。
结果,电影外的对话就变成了。
你的内裤什么颜色,你的胸有多大。。。。。。
好吧,不得不说,男生可以找机会带女生看包场电影。。。
我觉得这部影片就是适合自己一个人安安静静看的影片,果然场下有个神吐槽意外地不够专心,结果感觉影片有些平淡,情节有些不明所以,很散漫的感觉。情节跳跃的感觉十分强烈。。。
不过感觉很美好。
电影里,蒋美月和刘奇生的爱情故事在上演,场下,我觉得两个人的感觉也很不错。。。
影片里,某位男演员穿着白色的西服,他说,我也要买一件这样的衣服,我说,然后呢?他说,骑着白马去你家接你。
我不知道,对于我来说,我看的不够仔细,我只看见了爱情。在电影工作背景下的爱情。如某个预告中所写的:“forever love,"其实很多时候,世界上演的是,猜到了开头,没猜到结局的故事。
电影未上映,聊到了他弟弟和他女朋友,结果,几年的感情也分手了,其实谁知道会不会走到最后,他最后也肯定不会骑着白马来找我。。。结局谁也不知道。
只是依稀记得,2013.2.22,我们一起看花灯,一起看电影。。。
只有我们两个人自己的电影。
不知道结局,也许是电影里的forever love,也许是台湾落寞的黑白电影。
可无论结局,曾经的记忆都不会磨灭,曾经一起走过的街,曾经一起聊过的天,亦如电影里边的人,曾经一起拍过的电影,曾经一起做过事,说过的话,出过的丑。。。这些,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这是我看到的电影,仅此而已。。。
出了电影院,寂静无声。。。
走在大街上,人烟稀少的路。
可是,心是暖暖的。。。
因为。。。
有梦最美,月娘相随。。。
《阿嬷的梦中情人》影评(七):好欢乐的怀旧影片哦~~
一说台湾爱情片,不免让人回想起2011年的那部票房黑马《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部《阿嬷的梦中情人》有点像重口味版的《那些年》,安心亚扮演的蒋美月远不如陈妍希扮演的沈佳仪那般矜持。露底,胸袭,正面全裸,这些情节是在这种台湾爱情小清新电影中不常见的。重口味替代小清新,性感替代清纯,复古替代校园风,颠覆你脑海中所有对“梦中情人”对“纯洁爱恋”的想象。
影片其实跟“梦中情人”无关,如果非扯上点关系,那就是女主角安心亚又萌又可爱的性感了,“梦中情人”这几个字儿让她当之无愧。片中不断出现“台湾有个好莱坞”这样的对白,其实这才是影片的核心。陈果曾导演了一部《香港有个好莱坞》,“台湾有个好莱坞”则完全是抒发台湾导演萧力修和北村丰晴的台语片情怀。“阿嬷的梦中情人”表面看是女主角暗恋的当年红极一时的台湾男星,实则是导演热爱的六十年代黑白台语片。在那个台语片昙花一现的全盛年代,导演借用了一个脑残粉儿的追星故事还原了一个那个年代一群爱电影的人短暂欢乐时光,同时还造就了一段白头偕老贴地气的完美爱情。
因为伴随着60年代末期家庭彩色电视的崛起、制作成本的限制、以及政府推行国语化的政策这三方面的夹攻到1969年以后几乎已没有人看台语电影了。导演把所有对这段短暂的台语片时代的热情与不舍完全倾注在了这部电影中,片中所有涉及到的片中片情节都有所出处,致敬无处不在。除了怀旧和情怀之外,可能也是因为受到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影响,影片也有不少青春性喜剧的元素,帅气男主角身边的两位哼哈二将是标配,流鼻血也是宅男必备神功之一,女神与烂桃花之争也是少不了的狗血桥段。当这些元素融会贯通,再配上怀旧的画面风格,戏谑的镜头手法,瞬间把观众完全拉回到了虽未必能亲身经历,却能深有感触,又能身临其境的黄金年代。
《阿嬷的梦中情人》影评(八):台湾电视人的逆袭!
2009年,我看过一部很搞怪的电影,叫《爱你一万年》,从此就记住了这个长相更加搞怪的在台日籍导演北村丰晴。再往前回溯的话,会发现原来在之前看过的很多台湾偶像剧中,都会有他的踪影,大多负责的也是一本正经搞笑的任务。
《阿嬷的梦中情人》仍然延续了北村一贯的综艺化、偶像化路线,前半段碎片式拼贴桥段,种种天马行空的桥段,配合上故事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怀旧氛围,台客味十足。影片后半段开始收拢剧情线索,台湾偶像剧式的狗血煽情桥段重复重复再重复使用,虽然稍嫌多了一点,但是胜在故事情节设置的好,感人之处确实也足够令人心动,泪点四五处,层层叠加,也足够吸引。
说到底,这还是一部与台湾新浪潮电影气质迥然有异的电视化电影,长期浸淫在电视圈的导演,把很多综艺节目、偶像剧的手法代入电影之中,整体结构却是标准商业电影路子,虽然台湾文艺片拖沓的毛病仍旧在,却也呈现出一种令人欣喜的清新状态。喜欢的人自然会大赞,不喜欢的人,或许也会嗤之以鼻,就如同近两年在台湾大红的电影,诸如《阵头》、《鸡排英雄》等等一样。
《阿嬷》一片,除了剧情催泪之外,黑白电影和洪一峰的音乐作为最重要也最出彩的两大元素,也是影片不可不看的两个要点。
在影片中,戏仿了很多台语黑白片的拍摄,比如《爱你入骨》、《梅花七号》、《大侠梅花鹿》等等,台词、桥段,都夸张极致,令人捧腹,不过在片尾,当那些真实的黑白影像出现在彩蛋中时,却又令人心酸不已。
另一方面,影片找来前两年刚刚过世的台湾歌王洪一峰的多首经典名曲,让影片几位主要演员重新编配演绎,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趣味。《山顶黑狗兄》的逗趣,《旧情绵绵》则改得很KUSO,只有《思慕的人》一曲几番响起,都起到了很好的催泪作用,尤其是搭配安心亚的真挚演出和献唱,经典的品质不减,真有再度流行起来的趋势。
演员方面,宅男女神安心亚牺牲形象,扮丑搞怪,纯情、悲情样样都能拿下来,在最大党的几年训练还真是没白费,笑果混然天成,我见犹怜。蓝正龙虽然还有几分偶像剧的拿腔作调,倒也不突兀,本来在片中演绎的就是一个文青吗。但是显然不如老年刘奇生——龙劭华龙哥来得自然。唯一的败笔大概只有王柏杰,他显然还没办法胜任这种太过搞怪的角色,喜感不够,帅又帅得不够彻底。令人惊喜的到是老年蒋美月——沈海蓉的演出,戏份不多,却令人印象深刻,转换无碍。
最后,一点小小的不满,《阿嬷的梦中情人》虽然内地先于台湾上映,但是目前上映的版本里,似乎没有台语版本,原声配音但是对不上口型,尤其是损失了许多台语俚语俗语之后,笑果打了一些折扣,对于我这种台语控,有点难受。
《阿嬷的梦中情人》影评(九):《阿嬷的梦中情人》:一个时代的回眸
文化不是那么容易消亡的,那么容易消亡的文化不值得花大力气去保护,只需要建立好纪念馆,偶尔去回忆去悼念就好。当然如此讲来是非常残忍的,但事实上确实如此。随着社会的更迭,一种文明如果无法融入到新的文明中去,被甩在身后是迟早的事情。尽管每一段兴衰都会经历萌芽、发展、伟大、崩解。
影片《阿嬷的梦中情人》便是为了纪念这样一个盛极一时却又令人唏嘘的时代。影片是史上第一部以这段真实台湾历史作背景的电影,以现代人的眼光和所处当代台湾电影环境,回头检视台语电影的黄金十年。在这十年,台湾影坛曾创造了无数的经典作品和巨星。例如《旧情绵绵 》、《望春风》、《少女的祈祷 》、《悲情城市》、《王哥柳哥游台湾》、《孤女的愿望》、《白贼七》、《龙山寺之恋》,演员则有文夏、田清、白兰、何玉华、金玫、金涂、戽斗、柯俊雄、陈秋燕、陈扬、洪一峰、阿匹婆等。
《阿嬷的梦中情人》中男主角刘奇生所编剧的《爱你入骨》、《梅花七号》、《大侠梅花鹿》皆有出处。万宝龙和金月凤这对影坛情侣,更是重现当年台语电影之盛况,群众如何为影星痴狂,影迷为了看电影、看明星,不惜翻墙、挤破头就是要一睹巨星丰采。故事主线爱情的展开,恰是因为作为影迷的蒋美月疯狂想要见到万宝龙,而误打误撞。
另一方面当年因为台语电影轰动和热门的程度,最高纪录的1962年创下单一年度120部的惊人年产量,最炙手可热的演员,甚至同时要轧上8部戏;最当红的剧作家,同时要撰写高达7部的剧本。这些史料在影片中也均有体现。
电影中唯一的“坏人”电影公司老板萧智高虽然因为时代的终结而坑了刘奇生,不过最初刘奇生也是清楚的。事实上,萧智高是个一流电影人,一向看人看片极准,无奈投资无着落,不得不搞起下三滥的植入。但迫于彩色电视崛起、政府推行国语化政策、电影成本低落开始粗制滥造三面夹攻,最终无回天之力。宏观而言,萧智高就是整段台语片兴衰史的缩影,一切的欢笑到辛酸、伟大到扭曲、繁华到崩解,都在他身上一览无遗。
没有人想到一个时代的衰亡可以这么快,这么猝不及防。四年后刘奇生出狱,刘奇生当年的换帖兄弟白漆说到,“现在的人,不是躲在家里看彩色电视,就是出门看国语电影。”影片恰是将当代台湾电影的拍摄手法,标准的商业电影路子、文艺清新片儿风格,与老的文化相结合,呈现出别样的创新与思考。
文|苏筱兀。
《阿嬷的梦中情人》影评(十):边哭边笑背后的艺术张力
边哭边笑背后的艺术张力
电影《阿嬷的梦中情人》观后
观众为什么去电影院?我想,这是自从有了电影市场的概念之后,每个电影人都会认真思考和企图求证的问题。
好莱坞大片的成功,中国电影人看到了高科技大制作的震撼,于是,他们说:观众到电影院,寻找的就是刺激,所以,我们得来点不一样的。中国不缺人,于是团体操一样的大场面出现了;中国也不缺钱,于是动辄数亿数十亿的投入出现了。票房也屡有成功;但是,我们最终留下了什么?短暂的票房胜利之后,旋即又被迅速超越了。
我们于是又有了《泰囧》。且不说《泰囧》背后的非市场化推动因素;单单一部喜剧片,他的确做到极致了。《泰囧》的成功,又让中国电影人看到了“搞笑”的市场价值,于是,他们说:观众到电影院,就是来“找乐”的。中国从来不缺笑料;如果不出意料,今后一段时间,相声和小品串珠起来的所谓电影,将会暂时形成一个小高潮。
但是:观众为什么去电影院?我认为这仍然会是一个问题。冯小刚当年讲,别把电影弄那么严肃。那只是北京大爷故作潇洒的“吹牛”罢了。他其实自己心里也清楚,他的所谓“贺岁电影”,从一开始一直就走在严肃的“不归路”上,而且一部比一部严肃,直到《1942》。这是冯小刚的失败?不,这真是冯氏电影一路票房高歌的原因所在。
这其实,也是好莱坞电影,以及当年的香港电影,台湾电影成功的原因所在。《泰坦尼克》、《阿凡达》等等,那一部不是“严肃”到触及到人类生存现状本身?香港的电影,周星驰,周润发,那一部“闹”剧的后面,不是有关“爱”的“严肃”主题?台湾的《海角七号》乃至《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等,更是“严肃”到无以复加。
不管你认可不认可,电影终归是门艺术形式。既然是一门艺术,我们就不能用简单的“刺激”和“找乐”来矮化他。是艺术就需要张力,就是要有一点打动心灵的东西。艺术从来不排斥各种噱头;甚至可以说,没有噱头,就没有艺术。但是破开所有的噱头,如果所谓的“艺术”下面,只有各种贫血和苍白,那就变成一场南辕北辙的游戏了。
电影《阿嬷的梦中情人》讲述了一群电影人对于电影的热情与无奈。里面有各种搞笑,能够让你笑到肚子疼;里面有悲伤,能够让你哭到想找纸巾。无需讳言,这里面甚至有色情,男女主角赤裸相对的镜头,也可能会让你口干舌燥。一哭一笑背后,艺术的张力就在于此。抛弃单向度的“一根筋”思维的时候,我们其实离艺术更近。
观众为什么要到电影院?坐在那个黑屋子的时候,他随着剧中人物哭啊笑啊,急啊燥啊;离开那个黑屋子的时候,他其实已经不是进去之前的那个人了:他对于人生,对于爱情,等等,已经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其实,不仅仅是电影,几乎所有的艺术的价值就在于此。各种虚张声势各种色彩缤纷的表象下面,“严肃”是永远不变的内核。
在这个基础上,我认可《阿嬷的梦中情人》这部电影。她的票房不一定能够“创造奇迹”,但是一部每个人都值得去看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