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芭拉》是一部由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执导,尼娜·霍斯 / 罗纳尔德·策尔费尔德 / Rainer Bock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影的最后一幕,没有对白,只有眼神。
芭芭拉与安德烈彼此对望的眼神,这是我所看过最复杂的眼神。
她的嘴角露出了一丝似笑非笑的苦笑。
她仿佛在用这些来诉说:她无奈地留下来了,她不能去西德与男友相聚,但起码这里还有安德烈。
安德烈对她来说,是一个留下来的慰藉,仅是个慰藉,起码现在仅是个慰藉。
她虽然留下,但是,或许,将来她还是会走,寻找属于她的自由和属于她的爱情。
她知道安德烈爱她。或许,将来她会爱上安德烈。但是,起码以前她不爱,现在她不确定。
安德烈依然温柔地望着芭芭拉,深情而平静,一如既往的,从电影开始到结尾也是如此。
他爱芭芭拉,从第一次看见芭芭拉时开始。他并不盲目,她了解芭芭拉,无论是从那个红色的箱子,从西德的烟盒子,还是从监视芭芭拉的人的口中。他知道爱上芭芭拉这样的女人意味着什么。
但他还是爱上了。
他跟芭芭拉分享他的实验室,分享他对勃朗宁油画的见解,分享他的经历,分享他的书籍。。。。。。
他主动送芭芭拉回家,为芭芭拉冲咖啡,为芭芭拉请人调钢琴,为芭芭拉做地三鲜。。。。。。
那时,他对芭芭拉毫无保留。
芭芭拉吻了他。
但是,或许,他想要的不是冲动和感动,而是激动。
激动意味着在乎。
又或许,他早就明白了一切。
在芭芭拉吻他之前就明白。
所以他给了芭芭拉那本书《乡村医生》 :一个丑陋的老医生治疗一个十七八岁的肺痨女孩。暴风雨来了,医生无法回家,所以留下。女孩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但她还没有感受过爱情,然后就这样地死去,所以她接受了这个又老又丑的医生作为她的爱人的替身,那些她从来没有爱过的人的替身。他们一起憧憬和描绘着最后的浪漫,直到女孩去世后,医生又回到他妻子和孩子的身边。
这其中的隐喻,意味悠长。
或许,正因为如此,芭芭拉选择了留下。
或许,正因为如此,当被告知芭芭拉不会再回来时,他很失落,却同时又一如既往的平静。
或许,正因为如此,他知道芭芭拉虽然选择了留下,但还是可能会离开。
或许,正因为如此,安德烈依然温柔地望着芭芭拉,深情而平静一如既往的,但那一刻,他保留了。
我想起了Hurts的那首 《Stay》 :you know I try to tell you that I need you, here I am without you, I feel so lost ,but what can I do? Cause I know this love seems real, but I don’t know how to feel.
正如电影中安德烈评论的那幅油画那样,因为那只右手,人们关注的是被解剖者,而不是医生的眼神。我们也一样,因为芭芭拉的留下,所以我们更多关注到的是她与安德烈会在一起,却没有留意或特别留意同样是医生的他们两人的眼神。
《芭芭拉》观后感(二):铁幕以东的自由定义
我有柏林墙情结,所以一切柏林墙或东西德题材的电影我都尽可能地找来看。有一年秋天,我特意把一趟欧洲之行的结尾安排在柏林,就是为了圆满自己的情结。用“朝圣”用以形容对柏林墙的好奇和探究,显然很不恰当。至少当你站在柏林国会大厦附近那数十个白色十字架前,绝对不会想起这个词,因为每一个十字架都代表一位倒在柏林墙下的冤魂。他们都是普通人,为了亲人、家庭以及自由翻墙,最终却没能抵达所谓民主的那一边。
德国有许许多多导演都有东西德/柏林墙情结,在这个领域里佳作倍出,有《窃听风暴》这样的严厉批判和反思,也有《再见列宁》那样的暧昧和温情脉脉。他国学者可以写出研究柏林墙的学术作品,他国导演却无法拍出好的柏林墙电影,因为影像的丰富肌理和生活细节,不会再有比亲历者更有能力传递真实度和情感的了。
《为爱出走》就是又一部关于柏林墙题材的电影,单从题材上看,柏林电影节颁给银熊奖,似乎是对自家人、本国历史和政治以及民族感情的一次自我肯定。但和之前的很多柏林墙题材作品相比,佩措尔德的这部新作又有些轻微的不同,它似乎并非过去我们所了解的柏林墙影像记忆。
典型的柏林墙印象,当然是纪录片中年轻人拿大锤砸墙的段落,又或者是肯尼迪的“我是一个柏林人”。落实到电影上,大多都化身为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魔幻式镜头。如《再见列宁》里那个飞起的列宁半身像,以及变成废纸的一叠叠东德马克。关于生活和政治的回忆,最后总会变成各种具体的物品,即便如《窃听风暴》里一首布莱希特的诗,也都沾染上了被极权玷污的人性。
但《为爱出走》里,所谓的象征性符号似乎找不到。如果非要找一点带有时代暗示的信息,女主角几次骑行在田野里那刻意被做大的呼啸风声,可以视作不仅仅是心潮,也是时代的暗涌,毕竟影片的背景是1980年,离昂纳克下台不到十年。佩措尔德刻意把逃亡的大海放在最后,也可以视为有力的情感表征,那种充满压抑感的茫茫波浪,成了一个通往自由的出口,除此以外,女主角似乎什么表情什么眼神也没有。
这不是一个戏剧性的片子,很沉闷,很考验观众的耐心。甚至到了结尾,情节虽然有了翻转,但情感上仍极度压抑。作为最后一个镜头,女主角直视男主角的眼神特写,都看不出有太多欲语还休的含义。柏林墙电影被如此刻意地去戏剧化,倒也很少见,实际上,那年我在查理检查站博物馆里也看到过绕道北海的逃亡故事,比这电影要精彩得多。
而且,女医生因为想逃离被发配到乡下,这“乡下”纯粹就是个远离时代的所在,有关“柏林”和“东德”的种种特征,除了偶尔来盯梢和搜查的斯塔西,在表面上毫无痕迹可寻。从反面去思考这样的环境,它又恰恰衬托了制度的无孔不入:当医院里最热情最善良的男医生自我交代了他背负的“任务”,你才发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躲得再远也躲不开息息相关的国家命运。
所以佩措尔德的外冷之下,是内热。这种流淌在血液里的关切,其实冷静地渗透在电影的许多细节当中,就像德意志这个民族一样,历经磨难却不动声色。除了前面提到的风声、大海,还有办公室墙上那幅伦勃朗关于解剖的油画,最重要的则是那个数次逃脱未果的孕期妇女,她是被压迫的弱者,是推动片中人物思考和反省的催化剂。
我个人最欣赏的,是《为爱出走》的结尾,有点儿像《再见列宁》,没有道德判断,只提供了现实和可能性。东德的末代皇帝昂纳克说,乐观引导我们走向未来,但电影结尾,女主角的确放弃了常人难以放弃的希望。西德真的是天堂吗?还是有爱的地方就有天堂?如何抱着爱和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倒掉的政权对抗下去?结尾处的房间里有三个人:一个是本该逃掉的女人,一个是逃不掉的男人,还有一个是想逃却付出惨重代价的病人,这个非常有趣的三角关系开启了一扇门,历史正从影像结束的地方开始继续。
《芭芭拉》观后感(三):我以为我会选择西德
回到家甩了鞋窝在沙发里看电影,习惯了几个人一起共度时光就会变得讨厌独处,但也许也是其它原因。一个人的时候我基本不会挑电影类型,打开一个就看,从不先查它会讲个什么故事,大概有时觉得会有意外之喜,有时也只希望忘记自己一个人或者是更加沉入自己的世界。
这部电影按常理对我来说也是闷片吧,虽然相比《广岛之恋》已经好太多,很奇怪的我居然就这么沉进去了,很少的演员,没有嘈杂喧嚣,故事讲得也很好。开始的时候我理所当然的觉得东德警察太变态,邻居女人太冷酷,住的地方太偏远……
女主角高挑优雅,与这个地方格格不入,不肯多花一分钟上班,不和同事交谈,生硬对待男主角的热情,我有时很希望自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可惜我话多如水,时常犯二。她从没想过要在这个地方久留,她要逃往的地方看起来自由很多,还有一个亲爱的情人,冷傲的女医生在和情人见面时,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了,其实她本质就是这样的,善良温暖:安慰得了脑膜炎的年轻姑娘,呵护为情自杀的男孩,她所有的冷漠独立也是自己的一道围墙而已。
男主角有些壮实,宽宽肩膀浓密络腮胡,脸上总是温柔笑容,他看起来像一头忠实的熊,他载她回家,对她倾诉过往,想和她一起所以也弄了一辆自行车,他邀她回家,为她煮蔬菜杂烩,我看到了他的家:可爱的小沙发,很多的书,原木的餐桌和椅子,他在厨房里切着蔬菜给她讲着小说里的故事,外面可能夕阳正好。
我闭上眼,想着他们穿过的安静的林间小路,想着田野里会开的各种野花,想着小铁轨和空荡荡的小火车,想着翻过山坡就能到达的海,想着夕阳的光照在屋顶,家里有个爱你的为你下厨的男人。
我以为我会为了更自由选择西德,可后来我发现我宁愿留在这里。当然这是我,不是那位女医生,她留下来的原因,可能都写在最后镜头的那个眼神里了。
《芭芭拉》观后感(四):《芭芭拉》
克利斯蒂安·佩措尔德 Christian Petzold还是在拍自己那点东西,之前真没觉得什么,但一直坚持并保持着良好品质,加上御用尼娜·霍斯 Nina Hoss使得作品形成某种形象体系,也就变成某种厚重。从女演员到导演,柏林迟早会给他个金熊的。
影片相较作者之前,更加重了人文方面的切入点,从这次人物角色设置到医学、心理再到伦勃朗的画、马克吐温的小说。这一次最大的惊喜来源于隐藏性叙事,虽然还是淡如静水深流般,不过逐步揭示的女主人公境遇不仅形成了某种悬念性,且影片力图展现的一种消极困境、自我封闭其实不光适合于政治性层面,不过最终还是人对存在感和价值性的寻找占了上风。
《芭芭拉》观后感(五):文艺片的调调
这部电影似乎是典型的文艺片的调调,缓慢的节奏,平淡的情节,和深沉的主题。
或许和我现在的境遇有关,我现在不是特别喜欢这个调调,太沉闷,太压抑,看得我无比焦虑。
现在,我喜欢看在糟糕的境遇中,依然在乐观战斗的人和事,就像罗伯特·贝尼尼在《美丽人生》中所展示的那样。世界是一团糟糕,但因为这么一个人,因为这个人的美丽,它不仅没那么糟糕,甚至看起来也变得能够接受,也变得美丽起来。
所以我很爱罗伯特·贝尼尼。
或许,等我那天能够感觉轻松又悠闲的时候,才能耐下心来欣赏这种现在看起来沉闷的节奏。
《芭芭拉》观后感(六):《為愛出走》(Barbara - 2012)
和之前看過的再見列寧或竊聽風暴或蘋果樹相比,這部同樣以八零年代東德政治壓抑氣氛為背景的電影幾乎在風格上是完全的對比。既沒有荒謬政治歷 史的嘲諷,也沒有營造強烈的時代氛圍,劇情也不曲折激烈,也不完全算是大時代小人物的走向。反而是很中產文藝風味的藝術言情電影。
在藝術片的簡約優雅風格中,還是帶出了很多主題,性別、愛情、政治、工作和生活的多重拉扯,女主角為了西德的愛人想要逃離東德,看似沒太多政治上的反叛, 但電影還是呈現了無所不在的白色恐怖的壓力,和其中的人性觀察。不能說拍得不細膩不深入,但還是很像在看一部法國文藝愛情片,題材的歷史份量不知怎麼有點 不見了。
《亞果出任務》就很努力在營造時代氣氛,不管是人物造型、場景、畫面色彩質感和一堆流行文化引用,當然這是題材和類型的必然。《為愛出走》則是較私人的故 事,編導幾乎就不管時代氛圍這件事了,所以電影看了半小時我還一直以為時間是在現代,完全分不出時代的差異。幸好之前有瞄過劇情簡介,才慢慢在腦中組織起 來電影的時代背景。說真的如果一片空白的去看這部片,可能要更久才能進入狀況。
《芭芭拉》观后感(七):未曾长夜痛哭者,不足以语人生
电影的另一个名字叫《为爱出走的女人》。不管带不带政治色彩或历史话题,欧洲大多数文艺片的格调都是这种压抑,色调冷淡,节奏缓慢,却暗涌静流。
撇开电影所要讲述和纪念的历史话题,说说这部文艺片的精准文艺镜头,从芭芭拉的出场,电影借用第二人物的视角,以一个俯拍全景来表现,很常见地讲故事手法,之后就随着人物个性和身份背景的不断挖掘,从全景到中景到特写推进。最过多用的镜头,和法国电影《这样的爱》类似,对于女主特写镜头占全片三分之二,芭芭拉那深邃立体的眼部特写不断地出现在镜头中,承担全部人物表情的抒发。
这样的镜头其实是乏味枯燥的,要用这样的镜头来讲故事,也是极具挑战性的。仅次于对芭芭拉的特写之外,就是芭芭拉独自一人在医院到住处往返的过程,还有芭芭拉偷偷去见情人的路程,同样是一个女人在一条路上反复来去,前者用了重复出现的同一风景来表现生活的乏味和女主内心的寂寞冷淡,后者用了不同景物和人物的出现参照出惊险和意外。
对待命运被卷入历史时局而息息相关出的话题,电影当然选择淡化历史背景,以剧情人物命运来静默抗衡,同时反衬出历史的残虐和无情。芭芭拉在故事中从出场不断被旁人介绍和点评带出的个人资料里,是一个惹怒了当局政治敏感的人物,她一心只活在等待和情人生活在西德的未来梦想里,活得孤独而冷漠。然而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从她关心怀孕女孩到将唯一一次偷渡机会让给他人的结局中,这个女人最终以内心的大爱去抗衡了政治的冷漠与无情。
电影的叙事手法可谓是涓涓细流的刀锋渐芒。对于女主的出场到最后没有可以波折过于故事化,却总是不经意以旁人角度来展现,对于其他角色的背景阐述也会细腻勾画,工笔细描的手法,每一个角色的出场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历史罪状,却又无声无息。
柏林墙倒下,历史却没有倒下,那样的人生在世界各地多多少少还在上演,移民是人心最自私向往幸福的表现,忍受命运和时局不幸者,无声地抗衡着更为巨大的沉痛。这部电影同题材的还有《在世界转角遇见爱》,同样以普通民众角度,对历史救死扶伤地怀念了一把。
未曾长夜痛哭者,不足以语人生。电影最后芭芭拉哭着坐在海边给可能永生都无法在一起的情人写信时,悲伤无以动容,却似曾相识。
最厚重的痛苦,最厚重的历史,我们往往无声沉默,在平淡的角落里沦落小丑,苦笑忍受。
《芭芭拉》观后感(八):或者逃亡,或者回归
在挣扎了半个世纪之后,一直渴望逃亡的芭芭拉,在最后的一秒选择留下。
从那里出发,向西走过数千里,你会来到一个城市,时间再往前推几十年,你发现,在这个城市边有堵漫长厚实的城墙,有连绵不断的铁丝网,还有游荡在你周围的无数眼睛。
即使这样,那里的人依旧在不断在逃离这座城市,一面墙并不能阻挡人们的渴望,铁网并不能阻断自由,任何一种细小的机会,只要有,他们都会选择离开。
芭芭拉是一位流放到这里乡村小医院的医生,她冷的异常,刻意和周围的人保持距离,因为她筹划着逃亡,在那边有他的爱人。这里的一切对她而言都只是暂时的过渡,她没必要和这里的人群热闹熟悉,因为她终将会离开这里,即使是对她十分热情的一生安德鲁,她也表现的不愠不火。
当安德鲁开车载她回家的路上,她的回答让安德鲁尴尬极了。她洞悉人情世故,但却不会融入人情世故,她这时又像张爱玲一样敏感和直接,不会敷衍。其实,安德鲁所做的无非只是想和她说说话,聊聊天。
芭芭拉有着她自己的人生原则,来到医院,不会提前一分钟工作,这多余的一分钟她宁愿在医院下面的长椅上坐着抽根烟,然后等上班的钟声敲响,她才迈着优雅的步伐走入。她宁愿疏离人们,自己坐着一个人吃饭,并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这个特立独行的女人像极了王小波笔下的那头猪。
芭芭拉保守着她的秘密,在林中和那边的男友相会,做爱,在宾馆里和男友幽会。当她打定注意要逃离这里,并坚信逃亡一定成功的时候,这边的一切对她而言都是陌生,她也没必要去熟悉这里的风景和热情的人们。
于是,那些和她有着类似命运的人们却成了她最好的朋友。芭芭拉并非冷若冰霜,她的同情总会化解她人的命运纠结。
芭芭拉会静静走到斯科特前面,紧紧抱住她的头,那种表情在说话“亲爱的斯科特,你的悲伤,我懂。”所以,斯科特逃离后会回来找芭芭拉,在其心中,芭芭拉就成了她的知音,也因此,所以在最后逃离的时刻,她把机会留给了斯科特。
对一片土地,要么逃亡,要么回归,这都是最好的选择。
关键是,那边是否有你值得追求的,这里是否有你应该期待和留恋的。
隐去政治因素。《芭芭拉》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部优柔绵长的爱情故事。
就如豆友所言,其实并不是为爱出走,“为爱停留”更为恰当。
安德鲁和芭芭拉的爱情,是故事隐藏的主线。他被她的孤独吸引,她的冷峻被他的热情打动。他找人为她修了钢琴,开车载她回家,给她讲述伦勃朗解剖名画,告诉她自己的曾经过往,骑自行车陪她下班回家。
最后,还给她做地三鲜,她忍不住在窗前亲吻了他。
这还不是爱情吗?
最后她没有离开,回到病房。
从此以后,她们该过着幸福的生活。
或者逃亡,或者回归。
爱情也好,生活也罢。
《芭芭拉》观后感(九):东德时代的爱情
《芭芭拉》,这是一部有关东德的片子
看之前我对这部片子一无所知。开头的场景让我觉得很怪异:医生在给一个孩子检查身体,温柔地跟他交谈。而旁边站着的医生,包括女主人公芭芭拉,面部都很沉重。我觉得很奇怪,这是什么样的医院,才能面对孩子都如此冷漠?
很快我就看明白了,这是苏联统治下的东德,人与人之间,看似平常的相处,实际上却很可能是监视与被监视的关系。
这个片子的基调就是沉静,忧伤。芭芭拉曾经试图移民西德,于是被下放到小镇里面的一所医院里。
影片开始,唯一表现出温柔的那个医生,散发着静水深流一般的温情,他默默的关心着芭芭拉,每次都主动送她回家。他们同病相怜,都是满身才华却流落到小镇来的知识分子。
一开始,芭芭拉看上去是个很冷漠孤独的人,她不跟任何人亲近。她的温情一面,是在一个年轻女孩被送到医院时展现的。警察粗暴地对待这个女孩,而芭芭拉却像母亲一样安慰她,搂着她做脊髓穿刺。
这个片子非常沉静,那些激烈的部分都被刻意隐去。脊髓穿刺是很痛的,本来我以为女孩会大叫出来,结果导演故意省略了这个镜头,在我期待那声撕心裂肺的叫喊的时候,下一个镜头紧接着就变成女孩已经做完手术,安静的躺在床上睡着了。
这个爆发点被刻意的压抑了,就跟每个人物内心的火被残酷的政治环境压抑了一样。
女孩被检测出怀孕了,是医生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的。他为了保护她,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别人,只告诉了芭芭拉一个人。
在他的实验室里,他平静地讲述了自己被流放的原因。
他曾经引进过一台新西兰的设备,用来照料早产儿的保温箱。他跟助手两人一起用不熟练的英语研究设备的使用方法。后来,设备开始使用,他的助手过于自信,把摄氏和华氏温度搞反了。美国是用华氏度的,但是东德用的是摄氏度,100华氏度应该是37摄氏度,但是100摄氏度就是沸水的温度了。保温箱压力过大,里面的一个男婴和女婴,虽然被救活了,但是永远失明了。
医生因为这次事故,本来应该受到更重的惩罚,但是当局跟他交换条件:他可以不用去劳教营或者监狱,但是当局收买他作为政府耳目,监视小镇里那些有逃跑或反政府行为的人。他无法拒绝。在这里当耳目,还能睁只眼闭只眼,总比去劳教营里受苦好吧。
芭芭拉说的最大胆的一句话就是:社会主义的劳教营,就是集中营。
冷若冰霜的芭芭拉,真正成为一个快活的女人的时候,就是跟她的男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应该在东西德分裂之前就在一起了,她的男朋友住在西德,有时会来东德出差。男友常常跟芭芭拉带点西德的好东西过来,比如香烟什么的。并且,他给芭芭拉制作了一个详细的逃跑计划。
可是,接下来又有了矛盾,医院里来了一个重度昏迷的男孩子。芭芭拉看到他的女朋友在他房间里偷偷地哭,于是跑去问她,从而得知男孩是自杀未遂。他醒过来以后,对所有东西反映都很冷漠。芭芭拉觉得他应该做开颅手术。
她跟医生商量以后,医生也决定给男孩做手术,可是手术刚好在芭芭拉要逃跑的那一天。
而且此时芭芭拉跟医生已经相爱了。可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芭芭拉还是决定逃跑。
芭芭拉白天留下来帮助完成了手术,她准备晚上逃走。
事情偏不随人愿,之前来住过院的女孩子从劳教营里面逃跑了,带着伤,连夜跑到芭芭拉家里。
芭芭拉带着她一起逃走,被房东太太告了密。医生和政府人员先后赶来,医生内心痛苦不堪,因为芭芭拉要是被抓到,一定会受到残酷的对待。
天快亮了,芭芭拉和女孩坐在海边。有一个穿着潜水服,拖着一个橡皮船的人游了过来。他竖起一根手指,意思是我只能带一个人走。
芭芭拉把机会给了女孩。
她回到了医院。此刻,她的男朋友应该已经在荷兰了,但是他肯定等不来芭芭拉了,只能等来那个女孩。电影没有说她是否已经流产,如果经历了这么多磨难,她和孩子都幸存下来了,她的孩子将一生下来就是自由之身。这些成功逃离的人,一定会彼此照顾。
最后一个镜头里,芭芭拉又回到了医院,跟医生一起坐在手术后还没醒来的男孩的床前。这可能只是医生的幻想。
这个故事发生在1978年,1989年柏林墙才倒塌,11年以后了。如果芭芭拉没有被当局枪决并且撑过了劳教营的折磨,那时,他俩四五十岁,也许后半生能互相陪伴。
第一次听说柏林墙,是小时候看《读者》上的文章,说有一天,德国境内突然竖起一面墙,两边的人哭喊着纷纷往这面墙跑,有些人成功跑过去了,有些人没来得及,于是很多家庭就在这一天突然之间分隔两地。上午从东边到西边串个门,下午就再也回不去了。他们隔着铁丝网,哭喊声震天动地。
当时我觉得很奇怪,世上还有这种事?一个国家的人,因为一堵墙,就再也不能往来了?这是多么戏剧化的场景啊!
几年前在华盛顿的新闻博物馆里面,我看到了几块被运过去的柏林墙,你能轻易分辨那边是朝东德哪边是朝西德的:光板一块的那边是东德,画满涂鸦的那边是西德。
在博物馆里,我还读到了很多东德市民企图逃到西德的悲惨故事。其中有一张照片印象最深,一个少年试图穿越铁丝网,但是他被绊住了。好像当时有好几个人偷偷穿越,前面几个成功了,只有他被铁丝钩住了。这时候塔上的士兵已经发现了他,他痛苦地喊救命,而拍摄这张照片的记者,此刻正目睹整个过程,但是他根本无能为力。这个少年很快就被打死了。
我还看了很多试图逃跑的奇葩方式,现在印象很模糊了。成功的人,从此获得自由;失败的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对专制的恐惧,对自由的渴望,就像《勇敢的心》的里面,梅尔吉布森临死之前用最后一口气大喊“FREEDOM”!看热闹的民众和侩子手都被震慑住了。
现在,也还是有各种形式的柏林墙。离我们不远处有一条江,很多人试图游过那条江。这个国家在我们的城市里也开过一些餐厅,以美丽的姑娘、神秘的氛围和昂贵的菜肴闻名。我在沈阳看到这样一个餐厅,门口站着两位身着民族服饰的漂亮姑娘。我们想远远的拍个照片,可是我们手机刚刚举起来,她们立刻扭头走进了餐厅。这是她们的工作守则严格规定的吧。
在TED上面有一个女孩讲述她传奇的逃亡经历,大家可以去搜一下。
还有一个片子叫做《窃听风暴》,多年前在大学看过。可惜的是,《窃听风暴》里面那个良心发现保护了“反动”作家的那个间谍,完全是虚构出来的,历史上没有一个西德间谍因为同情被监听的进步人士而牺牲自己保护他们。找时间翻出来再看看,再写点体会吧。
对于东德,你了解多少呢?
一些台词
芭芭拉给女孩读完故事以后,女孩对芭芭拉的短暂倾诉:
女孩:Die haben mirgesagt, ich konnte schon allein lesen. Dann warden sie mich bald abholen.Kannst du irgendwas fur mich tun, Frau Doktor?
他们跟我说了,说我现在已经能自己看书了。他们很快会过来把我带走的。你能帮我想些办法吗,医生?
芭芭拉:Ich versutche’s
我试试。
女孩:Ich kann nichtnach Torgao zuruck. Ich halte es da nicht aus. Ich kriege ein Kind. Das mussweg.
我不能回托儿高去。我受不了那里。我怀孕了。不能留下来。
芭芭拉:Willst du’swegmachen lassen?
你打算流产吗?
女孩:Nein, nicht so.Weg von hier. Weg aus diesem Scheisland.
不,不是这个意思。是离开这里。离开这个该死的国家。
芭芭拉希望医生帮助劳教营女孩:
芭芭拉:Konnen Sie wasfur Stella machen?
你能帮下史黛拉吗?
医生:Sie langerhierbehalten? Zwei Tage, drei vielleicht, Und dann?
再多留她一阵子吗?多留两天,三天,接下来呢?
芭芭拉:Wissen Sie, wasTorgau ist? Der Werkhof Torgau? In Euphemismen sied Ihr gut. Der Werkhof istein Vernichtungsanstalt, eine sozialistische…
你知道托尔高是哪里吗?知道劳改营吗?讲绕弯子的话你们比较在行。劳改营就是个集中营,社会主义的······
芭芭拉跟陌生女孩在宾馆房间的对话。宾馆是芭芭拉的男友和他的同事订的,他们在出差,我猜测他们是从西德来的。不知道当时东西德冷战到什么程度,是否可能有公务人员的往来。很可能在柏林墙竖起以前,他们就在一起了。男友到楼下去开会,隔壁房间里出来一个穿着睡衣的女孩,是他同事的女友。芭芭拉看到她以后,只是把手指放在唇上示意她不要惊叫,然后她们就聊起天来了。
陌生女孩:Der hat gesagt,der will mich heiraten. Ich soll mir einen Ring aussuchen. Welchen wurdest dudir auch suchen? Sag mal, wenn der mich heiratet, lassen die mich dann hierraus?
他说,他会跟我结婚。我要挑一个戒指。你自己会挑哪一个呢?你说,如果他真的要跟我结婚,他们会放我走吗?
芭芭拉:Ich glaube nicht.
我觉得不会。
芭芭拉在医生的家里。
芭芭拉:Sind das allesArztgeschichten?
这些都是关于医生的小说吗?
医生:Darin ist eine derschonsten Geschichten, Der Kreisarzt. Da geht’s um einen alten, hasslichen Arzt,der zu einem schwindsuchtigen Madchen gerufen wird, aufs Land. Das Madchen hatFieber, 17 oder 18 Jahre alt… Dad Madchen hat noch nie geliebt und muss jetztsterben ohne je gelibt zu haben. Und so nimmt sie den alten hasslichen Arzt zuihrem Geliebten.
这是一本挺有意思的小说,《乡村医生》。讲的是一个又老又丑的医生,有一天被叫去治疗一个得了肺结核的女孩。女孩发着高烧,十七八岁的样子,从没谈过恋爱,但是现在却要带着遗憾走了。于是她把这个又老又丑的医生当成了自己的爱人。
芭芭拉:Er schlaft mitihr?
他们在一起了吗?
医生:Nein. Er ist nurder Stellvertreter fur all die Lieben, die sie nie haben wird…Un dann stirbtsie. Und er fahrt zuruck zu seiner Frau und zu seinen Kindern. Ich schenk’sIhnen.
没有,医生只是一个替身。后来女孩死了,医生回到了妻子和孩子的身边。这本书送你了。
《芭芭拉》观后感(十):爱情、自由与人性
看《芭芭拉》时,只知道这是一部德国的影片,并不知道它所叙述的是前东德时代的故事。不过,影片刚开始不久,我就很准确地判断出来这发生在原东德地区。并非我对德国很了解,其实我甚至连这个国家都未去过。我能猜出仅是因为影片中的那股气息,这种气息作为中国的观众太过于熟悉,一直陪伴了我们许多年。对,这种气息就是社会主义的味道,这种味道若非在这样国家生活过,是无法嗅出来的。
或许这样说显得相当武断,不过影片中的故事,影片中的城市,影片中的建筑,影片中的人物,甚至他们的说话方式,真的感觉离我们现实的生活非常的近。这样的故事只能发生于这样的国家,发生于这样的的体制之中。借用张爱玲女士的一句话,在这样的体制中,“仿佛天空都打着补丁”。
芭芭拉是个年轻的医生,从首都柏林被下放到罗斯托克附近,一个濒临波罗的海的东德小城。从影片的简短交代中,观众可以知道,芭芭拉是从监狱里刚放出来的,来到这个小城后还受着当地警察部门的管辖,他们经常毫无预兆地来到她家里搜查,甚至每次都叫女警让其脱光搜身。她住在警察们给她安排的公寓里,这种公寓上年纪的观众都会很熟悉,典型的苏式公寓,整个楼面肮脏而斑驳。更重要的是,她的邻居是个革命大妈,她与中国的居委会小脚大妈一样,随时在窥伺着她的生活。
芭芭拉是因为什么进的监狱,我们不清楚,她在影片中一直很沉默。不过我们却知道,在东德那样的社会里,她可能会以任何一种理由而进监狱。随着情节的推进,我们知道她有一个来自西德的男友,男友有时会来到这里悄悄与她幽会。从她的一系列言行可以看出,她与目前与处之地有些格格不入,属于这个体制所不喜欢的异己分子。她所身处的这个小城医院里,还有一个与她有着差不多经历的人,那就是影片中的男主角莱泽尔,他也曾经是本可进入首都的医生,但一次医疗事故,他也被下放到了这个小医院。这是一个很有职业荣誉感的医生,也很有自己的准则。然而,他却答应安全部门向他们定期报告有关情况。他也向往着出国,他的目标是海牙,伦勃朗的画作吸引着他。影片中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那个从青少年劳改营里逃出来的少女斯黛拉,她怀有身孕,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降生在这个该死的国家,因此也是竭力地想逃出去。
三个主要的人物相聚于这座小城的小医院里,每个人都如同当地的环境一样,有着让人压抑而灰暗的经历,与着周边的人群有着一种间离。是命运将他们抛离到这个小地方,这个小医院里。然而他们都共同抱持着一种希望,希望离开这个国家,去寻求自己的幸福。这一点颇具反讽的意味。在这样体制的国家中,总是描述着自己的幸福生活像天堂,总是强调着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然而,在这样的天堂之中,现实中的灰暗取代着梦幻中的玫瑰色,人人都在想着尽快地离开这里。这也是一种浓烈的社会主义味道,这股味道在每个标明自己是社会主义国家中都能嗅到。
芭芭拉与莱泽尔都有高超的医术,也有悲天悯人的仁者之心。莱泽尔对芭芭拉有着好感,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爱慕之情,芭芭拉因为想着尽快与男友见面,对于莱泽尔的爱先是抗拒,然后是游离与彷徨。一边是相恋多时的男友,还有即将来临的自由,但相见恨少;而另一边则天天相伴,有着共同的职业与兴趣,但选择他即意味着放弃自由。斯特拉似乎更像是从前的芭芭拉,芭芭拉从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悲惨人生,因此对她的同情倍增,而斯特拉也感觉到芭芭拉对她的善意,对其产生一种信赖甚至是依赖。她也是芭芭拉向东还是向西的一个重要砝码,借助她芭芭拉完成了自己对于爱情的选择,同时达到了一种道德的圆满。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芭芭拉对于男友的爱情,应该是比较坚定的。他们冒着风险在树林之中甜蜜地幽会,他们心照不宣地秘密谋划着俩人的未来。这个时候,从男友那里,芭芭拉既享有爱情的甜蜜,也维系着她对自由的希望。确实,在这样的体制中,要想离开这样的国家,与外国人的婚姻是最好的渠道,东德如是,中国亦如是。从片中我们也可看到,芭芭拉男友的朋友也在东德找了一个女朋友,而她对于西德男友的爱,更是建立在物质及出国的基础之上的。不过,芭芭拉对于与男友爱情的反思,也正来自于这个女孩。芭芭拉是一个有着道德洁癖的人,与她在酒店里的偶然相遇,或许让芭芭拉反省到,原来自己也是一个物质主义的女人,只是为了能够到西德能够过上更好生活,才爱上自己的男友。她对男友的爱应该在那个时候,开始犹豫了。去到西德,他的男友是个商人,他告诉她已经赚够了钱,能够养得起她,不需要她出去工作。但芭芭拉显然对她的职业,有着高度的荣誉感。像个金丝鸟一样呆在家里,恐怕并非她所愿。莱泽尔的追求,让她的内心也起了冲突。而斯特拉的逃跑,让芭芭拉的天平开始倾斜。
莱泽尔在默默之中展开了自己的爱情之旅,并逐渐对芭芭拉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拉动力。他与芭芭拉朝夕相处,可以在细微之处表现出对于芭芭拉的关心与爱意。他与芭芭拉同为医生,同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有着过错甚至罪过的医生,他们的命运有着相似之处。同时,他们都有着很好的医术,也有着职业的道德感,这不免让他们在那种灰暗的环境下惺惺相惜,甚而相互依偎取暖。而这是芭芭拉的男友永远无法拥有的。他们都想着离开这个国家,去到一个自由之地。不过,芭芭拉是想借助男友之力,偷渡出去西德;而莱泽尔则想凭己之力,去到海牙。他给芭芭拉讲述他实验室里那幅伦勃朗的画《杜普教授的解剖课》,借此向她展现着自己的内心,同时也提醒着芭芭拉不要自怨自怜,而要更多地关注“受害者”。这幅画的解释,无疑在芭芭拉心中留下爱的种子。而他借送给芭芭拉一本书,通过叙述书中的故事,则明白无误地向芭芭拉表达了爱情。最后,芭芭拉放弃了相处已久的男友,也放弃了逃出东德的机会,回到了医院,回到了莱泽尔医生的身边。是莱泽尔的爱情战胜了芭芭拉对于自由的追寻吗?
电影中的那个东德秘密警察克劳斯,也是一个很有社会主义味道的人物。他的脸冷静而阴沉,目光坚定而凶狠,确是一张典型的秘密警察之脸。他对于他的职业相当的尽责,对芭芭拉这样的刑释分子,目光中自然是充满了不信任。他怀疑着一切,毫不犹豫地粗暴地干涉着芭芭拉的生活。不过,他在影片中却又是一个悲伤的丈夫,她的妻子患了癌症,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在等待着死亡。他担忧着妻子的健康,为了减缓妻子的痛苦,又叫来莱泽尔医生给她注射吗啡。他那时的表情,他的所做所为,就是一个普通人,完全没有了体制内官员的面孔。在观众眼里,他无疑是个坏蛋,但他的坏并非出于他本人的道德,他只不过在履行着他的职责。就如在他的眼里,芭芭拉是个坏人一样,而观众却异常清楚芭芭拉是个怎样的人。在这里,好与坏并非如人们正常情况下所理解的那样。克洛斯的恶,其实就是制度之恶。
芭芭拉让斯特拉顶替自己坐上摩托艇,逃出了东德,她则选择了留下。也许,是她认为斯特拉更需要逃亡,毕竟她已经从劳改营中多次出逃了,回去肯定是死路一条,更何况她已经怀孕,梦想着让腹中的孩子享受着自由。也许,是莱泽尔的爱情让她留念,相比她以前的男友,莱维泽可能更为现实,她对他的爱也更纯粹一些,他们毕竟志同道合。在电影中,芭芭拉以她的勇气,放弃了自由,闪现了其人性的光辉,成就了其人格的伟大,也将收获甜蜜的爱情。
不过,不知她是否已经想好,如何去面对未来的生活?那不是瞬间的勇气就可克服的,而是需要漫长的一生来度过的。她与莱泽尔的过去,已经让他们成为这个体制的异己者,身上已经打上了烙印,无法融入这个体制了。而他们则要在灰暗而让人窒息的社会中生活下去,还得不断地应付着像克劳斯这样的秘密警察的纠缠,随时面临着人的尊严受到羞辱人的生命受到威胁,那会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人生。我们知道,这个体制直到一九九零年,随着柏林墙的倒塌而结束。芭芭拉想好了吗?
在这里,自由更像一条平坦之路,而爱情则充满了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