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徒》是一部由黃國兆执导,張國柱 / 温碧霞 / 韦伟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酒徒》观后感(一):意识流,流于意识
很多好的电影改编自名不见经传的小说,在导演的二次创作下,绽放出另一种光辉。相反,很多不错的小说改变的电影,却难以突破原作的框架,应该就是导演和作者的角力中,失去了自己的主导。
酒徒的原作小说并没有看过,据说是启发了王家卫拍摄花样年华和2046的一部意识流小说,酒徒电影也带着七分的王家卫味道,黑屏上的字幕,摇曳生姿的旗袍,颓废的中年男人,以及自说自话的台词。
刘先生卖字为生,千字八元,读者反馈好可以加到十元。一个博览群书,以普鲁斯特,乔伊斯为偶像的人,在现实的影响下,放弃了严肃文学,写起了武侠小说乃至于情色小说。究其原因,无非是为五斗米折腰。偶像可是伟大,信仰可以崇高,可是有着伟大信仰和偶像的人,未必同样崇高,品味不能成就一个人,反而成了自负和厌世的助燃剂。一边自我厌恶,一边自我放纵,酒于是就成了刘先生的避难所。
俗话说,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酒精成了刘先生脆弱和逃避现实的借口,女人因为他的软弱而倾心与他,尤其是烟花女子,多钟情与性情中人,正如杜十娘之于李甲。在酒精的作用下,脆弱和厌世成为了难赋的深情。然而酒终于要醒了,女人比男人来的现实的多,纷纷也因为他的软弱,除了虚无缥缈的感情外什么都给不了而离开了他。刘先生自负海量,觉得从不会醉,事实却是,他从来不醒。
摄影角度而言,这部片子无疑是很美的,香烟的缭绕,火锅的蒸汽,都给片子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镜头语言也很现代。许多空镜非常之美,雨打树叶,昏暗的街道,和全篇的气氛非常的搭调。只是一会儿粤语,一会儿国语,一会儿又是上海话的,让人非常的不适应。张国柱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和汪狗二人的上海话对白非常的出彩,但是在酒徒中,却无法显现出主人公的性格和胖导演的交情倒地如何,加上非常的不标准,反而有些多余。以及在有字幕的时候,配上过多的旁白,削弱了电影的特质,书不像书,片不像片。本来想打四星,因为这乱七八糟的旁白只能减去半颗。
片子的完成度还是很高,结尾的时候,刘先生因为老太太的自杀振作了一瞬间,又开始沉沦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醉过的人才能理解酒的好处,醒了的人才会知道酒杀伤力。没有好的本子,就很难有好的电影,可是相反的,好的本子,反而成了电影的束缚,在电影外给了我们一个难以结束的话题。
《酒徒》观后感(二):有酒方能意识流
对有些人来说,知道刘以鬯这么一号人物,是从王家卫的电影中。《花样年华》与《2046》这两部电影,或多或少地都打刘以鬯的小说里寻觅了灵感,特别是字幕和台词,也能在刘的文章中原封不动地找到。对于这点,墨镜达人王家卫并不像他执导的电影中的角色对自个的情感那样躲躲闪闪,含糊其词,他直接承认了灵感的来源,并且在屏幕上对刘以鬯给以名义上的致谢。
而实际情况是,在王家卫电影的风行所带来的边际影响之外,刘以鬯已颇有声名,特别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早就占据了一席之地。他的著作甚丰,小说《酒徒》则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相信差不多的中文系文学专业的学生都能从他们的教科书中读到关于这部小说的满是夸奖的评价。
《酒徒》的字数不多,正常印刷的话只是薄薄的一本,但其中的思想的密度和文字的力度,就像小瓶装的高度数的二锅头,不可低估,不容小觑。《酒徒》中的主人公“我”,在从事文学的理想和艰难的现实之间挣扎,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文学,而为报刊撰写《潘金莲做包租婆》之类无聊低俗的文字来换取衣食的费用。
现在的这部电影《酒徒》,基本上完全照搬了小说的故事,连其中人物的名字都依着原作没有变更。这可能出于导演对小说的喜爱和对已登九十遐寿的刘以鬯的尊重。但喜爱和尊重换不来电影本身的高质量。常有人说一流的小说改编出来的多是三流的电影,黄国兆的这部《酒徒》虽不在三流之列,但也没有一流的品相。
不是因为主演是温碧霞的缘故,就批评导演的《酒徒》太温和了。但影片的确显得过于温情脉脉,比不上原小说与现实抗争的精神力度。跟小说比起来,电影更注重男主角与几个女人的关系的经营,于是不免多了些灯红酒绿,衣香鬓影的脂粉气息;再加上电影场景多在室内,差不多都是一个镜头到底,没有推拉摇移跟,角色像定在那里一样,自说自话,电影更显得平直而缺少起伏。
影片在转换场景时,几乎都要用上小说中的原有语句作为间隔。这对叙事的顺畅是种伤害,也造成了观众与影片情境的分离。一方面,小说语句的视角是第一人称的“我”,但电影在叙事时,第一人称只能是沦为第三人称,“我”不可避免地成了“刘先生”。而小说《酒徒》以主人公夫子自道,“我”在清醒和酒醉的两种状态下徘徊沉浮,意识迷蒙纷乱,于是带着感情色彩的文字一泻而下,这其中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文人的生存困境的体悟,可以观察出他们的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
可以这样讲,电影和小说,一个是隔着距离、雾里看花地营造情调和故事,一个是自我沉溺下的倾诉和反思,这是创作者身份的不同造成的,也跟电影和小说的特质有关。小说《酒徒》中那些直抒胸怀的文字,思绪纷飞,情浓处则回环往复,套用别人对塔可夫斯基的评语,就是“一如倒映,一如梦境”,很难与电影兼容,若要硬生生地转换成电影语言,非把观众转晕不可。另外,小说中出现的大量文字作品和电影名字,也不是适合影片过多地展开讨论的,因此全不见了踪影。
王蒙有诗句道,有酒方能意识流,人间天上任遨游。电影《酒徒》在一派酒气和柔光中很有怀旧的气氛,当然,不能因为屡屡出现旗袍的关系就往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上扯。影片的男主角以写稿为生,虽因沉迷于酒而生出事端,但也多有酒酣时快慰的片断。当时的刘以鬯本人,却不见得轻闲。若以《酒徒》成书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计,其时《明报》初创,正是多事之秋,金庸每天马不停蹄,赶写《神雕侠侣》的稿子,倪匡虽然还没有进入他年产量接近二十部影片的编剧时期,但每天也要应付十二份报刊的催稿。刘以鬯自己的名字里带着“酒器”,但想来不会如电影中的“刘先生”那样日日沉醉,当时的他每天的文字产量都会过万,有十三个专栏都等着他用文字填满。他多半不会想到,五十年后的电影《酒徒》的字幕中会有这么一句不属于小说《酒徒》的表述:我梦到四十年后,有香港导演把我的小说改编成电影,但这位导演没有付给我一分一毫。这是本片导演在替他声讨王家卫么?
《酒徒》观后感(三):《酒徒》:心灵苦役及文章与烟及酒、女人之关系
《酒徒》:心灵苦役及文章与烟及酒、女人之关系
J·M·柯恩说“诗是使文学继续生存的希望”,刘以鬯铭记住了这句话,这句话引自刘以鬯本人之文,然而在网络时代,我缺不知道柯恩是谁,这或许也是我们这个碎片化时代的悲哀。《酒徒》便是小说与诗体的结合,很是意识流。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列里,我感觉《酒徒》是不系统的承续了鲁迅、曹禺、新感觉派、“差不多现象”等等的特质,娱乐自己的同时也在对不知道在哪里的读者说话。
《酒徒》编剧、导演黄国兆是香港影评人,本次请刘以鬯做剧本顾问,张国柱、温碧霞、韦伟、严浩等跨代电影人出演意识流电影《酒徒》,成绩值得鼓励。电影相对小说而言,意识流使用不多,更侧重现实意味的表达,但依然是不一般的实在界。文字和影像都可以无限接近真实,当然也能随意掩盖真实,在斑驳的光影与字阵之间掩映着太多秘密,真伪都在摇曳着。
《酒徒》开局,就是来自上海的、不成功的撰稿人(没有单位的作家,编剧、影评人、专栏作家,这也是刘以鬯、王家卫、黄国兆以及搜狐诸多作者的部分或多重身份)、成功的酒徒刘先生放荡人生,然而却在阴差阳错的人生际遇中,如西西佛斯般永恒的心灵苦役,不过他的烟、酒、女人的缘分倒是如丝如缕不曾断绝。刘先生追逐灵感、贫穷和艳遇,在童年记忆、战争梦魇、职业焦虑中不知路在何方,既拒绝又渴望,同时沉沦和希冀救赎,后沦落到写黄色小说、而编剧费也没到手,眼和酒都在空乏中慰藉自我,伪装的生活会持续下去,对于女人和文学都在照样怅惘着。
《酒徒》的小说和电影,都能追溯到五四文学传统、民国电影精神,也是对香港的处境做出反身自省的自我审查,审视与旁观的区别只在于随时转变的视角,视界于是大有不同。文学理想的情怀,与现实的商业属性之间,处处有苟且、时时有反抗,纠结的心灵苦役至今依然。显而易见,做了八年失败小编剧的王家卫从刘以鬯小说中获益匪浅,阿飞正传》、《东邪西毒》、《花样年华》与刘以鬯的小说和本片都有着诸多勾连、本片也做了某种戏谑、调笑。可惜电影中,少了对五四文学传统的描述,这就让酒徒的酒或多或少成了逃避现实的法宝,尤其是没能很清晰的确知电影中的刘先生(小说中的老刘),和刘以鬯一样,都是真正的文学高手。无论如何,刘先生不是尼采、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他可以更为自如,好像水一样随行就位,而不是执意去追逐痛楚、忧伤。张国柱演的很是到位。在骆驼牌香烟的烟雾缭绕下,张国柱的国粤语都很醇厚迷人,而各种酒瓶与杯中物,均是颠倒红尘之奥秘,中西合璧、分奏的乐曲,飘渺、辽远、淡然,别有风情。
《酒徒》中出现的女人有很多种,每一种都对刘先生很有诱惑。郭善珩饰演的房东家的小萝莉丝玛莉,看了纳博科夫的《一枝梨花压海棠》,时时来勾引,不成反而诬陷刘先生,打发他走时,有不舍,求新地址而不得,却告诉他一个秘密:原来她15岁就已经堕过胎,这让刘先生无言以对。江美仪饰演的老情人张丽丽,那么多年时常救济她,只剩下亲人般相守望,却也不可能结婚。喝喝酒吃吃饭聊聊天共同缅怀下过去。温碧霞饰演的新房东太太王师奶,丈夫出海几乎不回家,刘先生酒醉之后与之一夜风流,王师奶有意诱惑刘先生,刘先生却又仓皇而走。蒋祖曼饰演的年轻舞女杨露,很是喜欢刘先生这种款式的中年熟男(事实上张国柱出演本片已经62周岁),不过双双都是穷人之家,事实上也无可行。最终张丽丽和杨露,都嫁给阔人,刘先生也毫无办法。“把她当作妓女,我是英雄。把她当作爱人,我渺小得可怜。”的心灵独白,极为恰当描述了文学男中年的凄惶、矫情和自尊。
严浩饰演的导演倒是一再欺骗他,他最多也不过发发文人脾气。至于蒋祖曼饰演的另一个角色,甚至看不出是男是女的文学青年,应该也是富二代,提出让刘先生做文学杂志的编辑人,刘先生即使提出了《前卫文学》的刊名,也终究是为稻粱谋而去写黄色小说:《潘金莲做包租婆》,用十分之九的篇幅来写床上运动。刘先生的财政危机,遇到韦伟饰演的雷太太大有转机,患有老年痴呆症的雷太太将他误认为是死在重庆的长子,直接给了他三千块,他又花在了烟、酒与女人身上,甚至有次被真假难辨的雏妓之妈妈桑所骗,他扭捏入屋,又指责雏妓撒谎都没创意,然后离去。事过几天,又后悔,也说不出究竟是后悔什么。这种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感觉,大概谁都有过吧。八年前,我刚刚使用QQ,比较正式的进入码字这个行业。送给我QQ号的同事用的ID是“心灵苦役”,我就以其为题目写过篇征文,如今再看回,似乎也没过时,八年的时光,可以说改变了很多,其实也没有多少:
这是红色的五月
这是躁动不安的时光
这是份放不开的情怀
这是份摊不开的虚妄
这是红色的五月
照片里旗帜依旧招展
照片里青春依旧汹涌
那如梦的往事却飘散
结构不上街
砸碎旧世界
生活在别处
逃离古拉格
追随格瓦拉
谁是局外人
发电影传单
送知青下乡
八个样板戏
唱遍全中国
忽如一夜去
忽如一夜回
还有些讲话
至今有人提
还有些主义
至今有人说
我在红色的五月
心灵在服着永恒的苦役
这或许是世纪初的矫情
这大概是无聊赖的写字
《酒徒》观后感(四):我不是文人,但我是男人!
如果重复又重复用“文学”这个字眼,可能会让很多想看这电影的人,望而却步,不是人人都看过《酒徒》这部小说,不是人人都可以自称“文人”。至少我不是,我只是略懂几千个中文字,又恰好勉强能把这些中文字凑合成有意思的句子的人而已!
言归正传~~~~
《酒徒》的确是一部美丽的意淫电影。非常有味道的声线,张国柱。风韵犹存,的温碧霞。还有性感而不裸露的国粹,旗袍。不得不佩服男主角,我作为一个男人,看到他每一个吸烟的动作都是那么有味道,烟里总是藏着“无尽的烦恼”,而这些烦恼就是王太太所说的“原来系咁”“你好似一D都唔觉得严重啊?” 只有自己知道,而旁人只会觉得不过如此
“这个社会就是有太多聪明人,太少傻瓜。”
“把她当作妓女,我是英雄。 把她当做爱人,我渺小的可怜”
有了这么美丽而又具现化场景记忆做铺垫,我要找它的原著看!
另外还有一个很点题的东西,刚刚顿悟到的(因为我不是文学青年,也不是什么专业影评人,感觉慢了点)
——对于女人,其实男人有很多坏习惯都是无法改掉的,即使是“死人霖楼”,你也别痴心妄想去改掉它,只能把他们缩小,留在狭缝里面。如果你接受不了,那就换人吧,别浪费大家的时间。
——对于男人,定力,你是必须的,有些东西一错了,就无法挽回,智慧虽然是魔鬼手制的药丸,吞得越多,烦恼越多。但烦恼总比内疚好!
《酒徒》观后感(五):文人的贱骨头
——看《酒徒》
这是一部沉重得令人压抑至窒息的电影,看完它,需要给自己一点耐性。
那种沉重,令老汉在看完之后,甚至一时找不到文字好去对它作评述。倒是第一时间想起推荐老汉看这部电影的肖公子,老汉的评价是,任何一个80后的青年会安心去看这部电影并且给予认可和推荐,总是值得称赞。
因为它的沉重,也令老汉特地上豆瓣网查阅他人的影评,浏览了几篇,结果反而有失所望。但细寻思,也许正是这种失望,恰恰又正印证了戏中悲剧吧。
绕远了,回归正传。《酒徒》讲的是一位落泊的作家,终于耽湎于酒杯的故事,故事极其平淡,所以又添加了一些作家与女人的内容,拼凑成“酒、色”二字。为什么说所见的影评令老汉失望,因为如果过于纠缠细节,只把眼光停留在“酒色”二字上,这部电影的所有沉重,都会统统失去意义,这在于“酒色”本来就不是这部电影(严格意义说,更应是所改编的香港作家刘以鬯同名小说原著)所表达的主旨。天下电影之多如恒河之沙,没有几部无关于“酒色”,又何必找一个失意的老男人去故作深沉,并让这酒不醉人,色也不迷人的画面来填充故事,不如找一些俊男美女的偶像剧来养养眼球,岂不是更妙。
这部戏的沉重之处,在于其宏旨其实是对“文学理想”的关注。文学的理想,基本都受两个方面的力量所牵扯,一个是文章的使命、一个是作家的命运。文学,当受益于当朝统治,文章成了宣传的工具,并给作家带来吃香喝辣的好处时,其结果,在统治者豢养之下,通常也就是韩寒所说“文坛直通祭坛”了。而真正能让文学光芒万丈的,往往却是“国家不幸诗家幸”的乱世惨境,与“文章憎命达”的生存现实。在失魂落魄、颠沛流离中攀登上文学的珠穆朗玛峰之巅,这是文人贱骨头的宿命,已经无需在这里再作论证。在戏中,作者也屡次借作家刘先生(男主角)与文青(配角)的对话所引用的例子,反复作了例证。
文人的贱骨头,注定了文章就是如此的令人绝望,但能如司马迁作《史记》、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毕竟了如晨星,更多的是深陷于生活的泥潭中慢慢沉沦,最终被逼良为娼。在这沉沦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两种东西成为生命的主题,那就是酒与色了。但酒只是麻醉剂,而不是解愁药,它使人用昏醉麻木神经,暂时搁浅下忧愁,但醉来却仍旧是无解的伤痛。于是只好日日狂饮,夜夜昏迷,但愿长醉不愿醒,以逃避现实的面对。在沉醉中沉沦,在沉沦中让人无比的沉痛与沉重,逼迫着人诅咒这现实之罪与恶。是在这里,让老汉看到,这出戏,纯粹就是文人的自传。所以即使故事安排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但其实,这个年代的设置是无意义的,为文学理想引发的问题,古人的遭遇如是,戏中如是,直至这个娱乐至死、只求肤浅脑残的今日更如是,无可逆解。
至于戏中的“色”,有人评论为“文人的意淫”,没错!没落的文人(其实应该将其范围扩大至“男人”),总会臆想着征服了女人就等于征服了天下。但很残酷的现实是,一个在社会上混得灰头土脸的老男人,真的会有很招惹女人喜欢吗?正如刘先生所言,社会是现实的,现实是残酷的。女人对爱的需求同样会是很现实的,而把这些意淫的桃花梦留在纸上,可以;夜里倦睡中,也可以;于真真实现的生活现实中,却是不可能的。
《酒徒》观后感(六):给我一杯酒,我吟湿给你看!
有一哥们,立志做文艺青年,平时特爱喝酒,没酒便吟不出诗来。酒后,方吐“真言”,吟出诗来。此哥们饱读诗书,但常忧郁,正如影片所说吧,“智慧是魔鬼制造的药丸,吞的越多,烦恼越多”。
古来文人大多爱喝酒,酒,或许是种催化剂,当你喝的灵魂与肉体飘忽的时候,便是创作的最佳时候,清醒的时候是痛苦而不敢言,喝了酒便壮了胆,敢言清醒时不敢言。也许有些人是自己“知道的太多了”,反而常常痛苦烦恼,也许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生活的太压抑,也许有些人是失恋了忧伤了。。。。总之,需要酒,哪怕知道痛苦忧伤在酒杯中学会了游泳。
“在我喝下‘滴露’之前,我以为我已失去一切;喝下‘滴露’之后,我彷佛又重获失去的一切”。《酒徒》中,刘先生何曾不知道自己该戒酒,何曾不明白自己在酒的国度中沉沦!但是清醒又能怎么样?清醒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可能更多想的是怎么挣钱活下去,喝醉后的自己也许只是偶尔的放纵,短暂的逍遥,但也比活在一个黑暗的世界强!活在当下社会的我们也许多多少少从刘先生的生存困境中,可窥到我们的影子吧!刘先生最终没有戒掉酒,因为现实中看似正常的活着,需要酒!
喝吧,喝吧,喝吧!酒要喝,生活还得继续,左手酒杯,右手香烟,男人们生活的调味剂。如果可以,请给我一杯酒,我吟湿给你看!
《酒徒》观后感(七):谁的酒徒不重要
《酒徒》最大的问题在于导演黄国兆,一个做了十几年的资深影评人,终于按耐不住寂寞而动用了号称中国第一本意识流小说。不能够否认,导演的确避免了很流俗的小资嫌疑,但也暴露了一部影评人电影最大的缺点:站的太高,不接地气。
电影中一段字幕大概这样说:我梦到30年后,有人将我的小说拍成电影,但他没有给我一分一毫。10年之后,又有人将我的小说拍成电影,这一次他们给了我版权费。这一段明显是导演自己对于王家卫拍摄《2046》的不满,但《酒徒》一片中充斥着对王家卫风格的模仿,如此看来王家卫借用了《酒徒》的故事立意,而《酒徒》借用了王家卫的影像风格。
片中字幕运用的太多,本来流畅的叙事发展和情感酝酿全部被打断。时不时的注入战争因素,使得影片显得杂续过多。一个好的文学改编是要有魄力对文字进行删减的,而黄国兆过于周到的忠于原著,则将自己电影的节奏一一打乱,无论在影像上如此下功夫,破碎的电影叙事结构是无法被弥补的。
《酒徒》观后感(八):一个文人的倾颓——电影《酒徒》观后感
又一个关于失意文人的故事。不过,拍摄得比绝大多数同类故事有水准。影片在文人和女人的纠葛中开展。男人因经历女人而思考,因经思考而改变。影片中,文人经历的第一个女人是个名叫丽丽的舞女,他希望娶她为妻,却因窘困而遭到拒绝。文人经历的第四个女人也是一名舞女,名叫杨露,两人暗生情愫。舞女暗示文人,希望嫁给文人。文人却因为自身的窘困而不敢对杨露做出承诺,致使杨露嫁给他人。两个舞女,前后呼应,作为表象,揭示了在商业文学统治的潮流中,追求艺术的文人生活的艰难。文人希望坚持自己艺术的追求,却又不得社会的认可,最终只得妥协,改写黄色小说谋生。但骨子里的傲气却无论如何不能平复,只能终日借酒消愁,沦为“酒徒”。
影片在现实和回忆中展开。那些回忆不是以做梦的形式展现,就是以酒醉后的迷糊状态展现——这和酒徒的生活是贴切的——一种醉生梦死的生活。从文人的回忆中,观众可以得知,文人由内地迁往香港,早年曾经历战乱,在精神上留下痛苦的印记,来到香港之后,又因不得志而倍感创伤。影片(或者小说原著)似乎借“酒徒”反应一代拥有类似经历的文人的命运。
当然,若去除掉“酒徒”身上的文人身份和个人信息。他所面临的困境,其实也可以说是所有怀抱理想的人的命运。你是为了理想继续奋斗,而是会向现实低头呢?你是否能够承受坚持理想的高昂成本?这些都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对于那些还没有得到最终答案的人来说,在前进道路上,达利高傲的脸和梵高忧郁的脸都异常清晰!
《酒徒》观后感(九):【轉載】舒明〈《酒徒》印象:从小说到电影〉
《酒徒》印象:从小说到电影 舒明
小说《酒徒》首章的开始,文字如下:“生锈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烟圈里捉迷藏。推开窗,雨滴在窗外的树枝上霎眼。雨,似舞蹈者的脚步,从叶瓣上滑落。”小说末章的最后一段,语云:“这天下午,我在日记簿上写了这么一句:‘从今天起戒酒。’但是,傍晚时分,我在一家餐厅喝了几杯拔兰地。”电影《酒徒》的开端与结尾,分别用了一个和两个黑底白字的插入字幕,重现了这些抒情及叙述的文字。
小说《酒徒》末章第43章的开始,提到“窗槛上摆着一只瓷花瓶,瓶里有一朶萎谢的玟瑰花”, “有人曾经用木屐打死墙上的蟑螂”, “阳光极好。几个学童在对面天台上放纸鸢”,以及“麻雀在窗槛上啄食”。在电影《酒徒》里,花朶凋谢、杀虫动作、儿童耍乐和小鸟啄食的情景,全部活现在镜头下。
黄国兆的《酒徒》,是十分忠于原著的电影。刘以鬯的《酒徒》,充满意识流的描写与叙事,以及对中外文学的大量感想和批评,本来很难改拍成电影。但首次执导的黄国兆却大胆集资、于挑战、细心改编与精妙演绎,结果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要改编近300页的长篇小说《酒徒》为约100分钟的电影,必须删去原著的不少情节。把小说改拍成电影,最好选用短篇或中篇,因为短篇容易增补情节及充实内容,例如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娘》(1926),或契诃夫的《贵妇与狗》 (1899)。中篇的长度亦刚好恰当,例如托马斯‧曼的《威尼斯之死》(1912)。长篇比较适合改拍成电视连续剧。艺术性高的长篇小说尤其难以处理,电影史早已证明,成功者不多,而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有时,不忠于原著的电影因为摆脱了文字的束缚,反易取得光芒。取材于小松左京的手掌小说《殉情》和刘以鬯的《对倒》的《花样年华》(王家卫,2000),即属此类。
《酒徒》的主人公刘先生是个没有家室的上海人,一位有文学修养的中年作家,十分熟悉现代西方文学。他在香港卖文维生,是个不可救药的酒徒。他被自资创办《前卫文学》杂志的青年麦荷门所敬重,但他写的武侠小说不受欢迎,无奈沦为小报黄色小说的撰稿人。他亦是一个烟民,徘徊于烟酒带刺激性的世界,不断回忆过去、逃避现实与放纵想象。他吃喝玩乐,借钱渡日,和他相熟的女士依次为:旧情人张丽丽,房东17岁的女儿司马莉,徐娘半老的新房东王师奶,为家计被逼下海伴舞的少女杨露,以及误认他为亡儿新民的雷老太。他写的电影剧本被导演莫雨据为己有,得不到三千元酬金的分毫。他因一再入院治理而触怒编辑,连写稿的地盘也失去……
小说《酒徒》的第41章,有这样的一小段:“在我喝下‘滴露’之前,我以为我已失去一切;喝下‘滴露’之后,我彷佛又重获失去的一切。”电影《酒徒》保存了书中不少这类的警句,大部分的精彩情节,近八成的艺术菁华,与作家被逼沦为爬格子动物的痛苦。影片的画面蒙朦,有点法国印象派画的风味;独白丰富,刻划出一个落魄文人的心境;粤话国话交错运用,呈现60年代香港的社会风情。映象与字幕的巧妙运用,亦提供了观影和阅读的双重品尝经验。《酒徒》里抽烟和喝酒的场面之多,更为银幕上所罕见。而这位心地善良的酒徒的内心挣扎,恍如被覆盖在酒杯内的大蜘蛛那样,不管如何努力想脱离困境,也徒劳无功。
黄国兆的《酒徒》,既是诚意之作,也是成功之作。诚意见于编导的执着,磨剑十年,把“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忠实地搬上银幕。成功则得力于众演员 (张国柱、温碧霞、蒋祖曼、江美仪、郭善珩、韦伟、严浩、林超荣等) 的倾情演出,以及后台任务人员 (执行导演陈荣照、美术总监黄仁逵、摄影指导钟有添、剪接雪连、配乐吴杰等) 的鼎力合作。我相信未读过刘以鬯原作的观众,看完电影后会有阅读原著的冲动,而曾经读过该小说的人,观影后也有再一次翻阅《酒徒》的想法。改编香港文学名著的电影不多,而《酒徒》是一次漂亮的示范。
(原刊香港出版的双月刊《文学评论》第10期,2010年10月,第103-104页)
《酒徒》观后感(十):既然不能逃离,那就被酒麻痹
香港2010年的文艺片。
一个落魄的作家,经历过日军攻占上海的战争,脑海里残留着战争的残酷的记忆。在六十年代的香港,郁郁寡欢,真正的文学没有人看,剧本被剽窃,迫不得已以写色情小说为生,整日酗酒,用酒来麻痹神经。结识的女人,都离他而去。最后,视其为儿子的老太太,竟因为他的醉酒而割腕自尽。即便如此,他仍然解除不掉酒瘾。
不禁想起《逃离拉斯维加斯》,那里的酒鬼为酒失去家庭,并立志要喝死自己。收留他的妓女,放纵他的酗酒,最终让他幸福的死去。
对比这两个酗酒的人,虽然动机截然不同,看到是酒瘾对其意志力的强有力的摧残。
其实不光是酒,任何成瘾性的东西,都能使人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