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是一部由吴琦 / 高峰执导,万茜 / 秦汉 / 冯绍峰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传记 / 古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柳如是》观后感(一):认真之作(7/10)
自己感觉呵,《柳》一片尚为认真之作,美工,音乐,服装,摄影等还属上乘,节奏不
紧不慢,颇有古韵,秦汉叔虽天资愚钝,毕竟也是三四十年老戏骨,况且其先前角色多
为柔弱小生,教书先生,汉奸文人等,此次演钱也算合适。饰柳如是女名不见经传,倒
也具才女风骨。秦淮名妓本非风骚艳丽之人,如此清丽婉约已算难得。况本是地方政府
等投资,非比电影集团一掷千金之实力,要现金戈铁马攻城拔寨场面恐财力不能及。转
大江东去之悲壮为红袖添香之淡雅倒也未尝不可。
君不见近日国产大片《富春山居图》,《小时代》,《不二神探》,《杀戒》等,哪个
静得下心来专注电影本身?还不是个个忙于拉明星,搞绯闻,买媒体,雇水军,做公关
,抢档期。剧本好不好无所谓,够雷就行,人马好不好无所谓,能快则佳。与此等粗制
《柳如是》观后感(二):日
这年头看见是国产,说,你看垃圾干什么?我就是抱着看垃圾放松心情的态度看的。看几分钟,就明白这绝不是烂片。
剧情是钱谦益和柳如是的爱情故事,钱谦益由大名鼎鼎的秦汉出演。有个配角是台湾凌峰出演,演得极好。
我不懂古代文化,一看吓一跳,中国古代还有这么好的一个爱情题材。这个电影题材相当不错,考虑到其穷酸的制作,整体上可算成功了70%,是合格的电影。
好的方面是演员对人物的精确塑造、文化内容的合理展现、清雅镜头风格的统一贯穿、昆曲台词的完美运用。
坏的方面是后半段情节沦丧,草草结束、走马观花,不但没有点出酝酿已久的人生喜乐、追求和悲剧,而且连情节都没有完成,甚至还狗尾续貂来个穿越到现代。
总的来说,作为古装电影,这个电影的意境方面直追经典《红楼梦》,值得赞叹。
《柳如是》观后感(三):秦淮河畔,一曲正气歌
杜牧在《泊秦淮》中写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然而,沧桑的几百年后,秦淮河畔的歌姬退却了六朝金粉气,纷纷投入到报国的行列之中,可歌可泣。
电影《柳如是》即是讲述这一段史实。片中的画舫、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依然诉说着“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往事,只是,它很快会被一阵强大的风雨打翻。凄凄惨惨戚戚,如同昆曲的调子。
明末清初(1645年左右),满洲八旗入关,游牧民族的铁骑在华夏大地肆意践踏,凌厉的攻势很快逼近南明首都——金陵。有的人降清了,有的人宁死不从,如史可法,如柳如是。
当时,人们去岳武穆祠堂祭拜,祈祷他保佑大明王朝。
柳如是提笔,在石墙写下一首诗“……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益堪愁。”
我很喜欢末尾两句,文采斐然,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有一份忧国忧民之情,呼之欲出。大明灭亡后,她和郑成功等人继续反清复明。
又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传奇。细细的腰,披上了战袍,柔弱的肩,扛起了巨大的责任。她让我想到鉴湖女侠——秋谨。
两个人生逢乱世,也都是才女。想起杨牧有一把纸扇,扇子是在浙江绍光买的,那里是秋瑾的故居,扇上题诗日:连雨清明小阁秋,横刀奇梦少时游。百年堪羡越园女,无地今生我掷头。
飘风骤雨的动荡时代,他们,她们苦苦挣扎,摸索,抗争,期望有一天,时局可以改变。
很多人批评张爱玲在日本鬼子侵略的时候,还在写“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
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这股正气,从来没有溃散,也不会消失。
在明朝,在秦淮河畔,柳如是的投湖,颇有几分陆秀夫的气节。
扬州的二十四桥仍在,桥边的红药,年年,是在为“正气”而生。
《柳如是》观后感(四):名士风范、名妓风流
小时候,外婆老是教育我,百无一用是书生,为什么要对一个必须天天向上,力争上游,考大学的孩子说这个话呢?至今我还不是很明白。等到必须以文字为生后,才恍然大悟,大概外婆是希望我多学点数理化,哪怕是学门手艺啥的,也比整天钻进故纸堆里,引经据典,皓首穷经来得强。
但是又必须承认的是,中国文明,乃至华夏文明、文化的风骨,数千年来,靠的却偏偏是这群百无一用的文士们支撑着,传承着,才最终有了今日这般模样!只是文士兴邦,亦能误国。即便有先生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统传承着,可是在《柳如是》里,钱谦益、陈子龙终究还是无法挽即倒大明王朝于千钧,只能如半世浮萍,飘摇人世间。名士之风范或许尽在,名士之风流,却终究要借柳如是的艳名流传更广。
至此,才恍然若悟陈寅恪老先生以花甲之年,仍执着于《柳如是别传》的心机。说不得,说不得,纯是个人一私只见罢了。
所以,在这里,更觉得《柳如是》一片并非仅仅只是一部有关秦淮八艳之首,花魁柳如是的传记影片,影片宣传的“新文人”一词,最终还是落实在钱谦益、陈子龙,乃至武夫郑成功身上,而柳如是则半是钗裙半英雄。文人一词的内涵绝不仅仅只是通过开到荼靡的昆曲、秀丽清雅的江南园林风光传递,更多的则是从这群文人忧国忧民的行事与情怀来渲染,新字,传达的或许也有导演借古喻今,甚至是借古讽今的意味深长!
秦汉先生的表演张狂有时,沉稳更多,虽然依旧少不了些微我们所熟悉的琼瑶剧演法,但是一代文宗纠葛惆怅,却不失志的气度跃然纸上,力透三分。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片头,选花魁一段,佯狂借酒醉,低吟浅唱出“忙处抛人闲处住”一句唱词,那股抑郁志节立刻表现了出来。及至献城后,泛舟河上,犹豫徘徊,低语一句“水太冷了”,更把名士也难免的贪生偷欢显现出来。
作为《柳如是》一片的绝对主角,串起所有人物的江南名妓柳如是,青年演员万茜用力颇深,效果也基本达到。尤其是为了片子特意学过的昆曲身段,即便没有亲自开腔演绎《牡丹亭》的缠绵曲调,但是那身段已经无愧于柳如是之艳名。当然受影片内容太多,跨度太长的缘故,柳如是这一人物的几次心态转变,从激进到悲愤再到淡然的转变过程中,稍微缺少一点铺垫,于演员演技本身无关,纯粹只是内涵太多的缘故。
中国的文士,即便是文宗、大师一类,终究还是难逃被命运捉弄的下场。往往是一腔热血,鸿鹄之志,却难免迂腐,最终落得个百无一用,甚至生离死别的下场。如钱谦益、柳如是最后归隐田园,静悟那花开花落的宁静,都已经是幸事。可是,文士也好,名妓也罢,风骨终究还是他们第一追求,这才有了《柳如是》这样一部清雅冲淡,却浓烈到极致的文士电影,也才有了中华文化数千年的传承!
《柳如是》观后感(五):柳如是
看完电影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短短不到两个小时,竟然有这样的感觉,很难说清楚是为什么。如果要细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明末清初一位奇女子的故事。故事平铺直叙,不假多余颜色,不矫揉造作,平淡处见真情真义,动人处却点到即止。这部电影就像电影之中的柳如是,平静之下是一腔热血浓情。在各种所谓的大片横飞的时候,这样一部电影固然让人眼前一亮,但是我心中那种感觉却不只是因为它。总感觉它好熟悉,让我不由自主沉浸其中,仿佛是相识多年,又仿佛有三生之隔。心中淡淡的忧愁不知来源何处。柳如是在电影中虽然身世坎坷,但也算幸福半生。我心中一动,查了她的历史记载,果然发现被电影隐藏的结局。回首再思量,河东君默默似私语,泪痕犹在。
《柳如是》观后感(六):国家兴亡就像火种,诗也好,文也好,最终为时代发出光亮
从影怜,到柳如是,是因为一句诗“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多好的一句诗,更像一句情诗,一种心照不宣,一种互相肯定。说是因为一句诗,或许也是因为一场失败的恋爱,一场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恋爱。
在那年代,青楼女子的风韵亦在内涵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女,不如风尘女子见多识广,有忧国愤世的心思,大概也是年轻,心怀高远,敢做敢为。子龙是谦谦君子,言语中自然流露出对烟花女子的嫌弃,却也抵抗不了尘世的诱惑,醉生梦死温柔乡,之后为了功名扬长而去,天真的是柳如是,即便她是见过世面的烟花女子,也只能兀自给别人的懦弱买单。
幸运的是她遇见了穆斋先生,穆斋先生懂得如是身上特有的美,古语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柳如是这“商女”生在明末最动荡的时代,虽有“桃花得气美人中”的韵味却也识得“海内如今传战斗”。想必,虽然相差30多岁,此生也算寻觅到知音。所以作为一个女人,她生错了时代,但恰恰又生对了时代,时代是让她独特的美艳得以名垂青史的原因,没曾想她一个风尘女子,却得到了一场如此柏拉图式的爱情。穆斋先生与子龙是鲜明的对比,也让柳如是震撼和感动,他说河东君(柳如是)予我与江山社稷同等重要,柳如是的一生是幸运的,她的愿望已经寄托在自己的名字里而且得以实现。
明代最终结束了动荡,官员们剃头蓄发,做起了清官。经过了一生的颠沛,最终过上了平淡的日子。“此去柳花入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原来用尽一生经历那么多的人和事,只为心无挂碍,重返宁静。
最后回到现代那一幕,真是画蛇添足,太无聊了,模仿穿越剧,但是前面拍的又像历史正剧,台词写的又像现代剧,整个电影不怎么和谐统一,觉得别扭,但是故事都讲述清楚了,能做到这样的导演已经不错了,导电影多么难啊,太难了
《柳如是》观后感(七):纲常留在卑田院。
再刷《柳如是》。
说实话全篇我印象最深的是老阮开腔唱了两句《燕子笺》,与此同时我想到另一个梗,就是吴三桂曾经下场演过《惠明寄柬》,什么声容台步都顶好,什么度曲似周郎,我……艹。
这个电影不知道是受限太多还是怎么的,老是话都没说清就跳,既无气节,又无格局,还穿几个镜头强行洗地,你说你想好好拍个明末爱情故事,隔壁顾横波龚鼎孳恩恩爱爱郎情妾意你侬我侬可美了,你没事挑这对来顶风作案干啥呢,妹子一言不合就要去当梁红玉,行了喊你去你又不去,老钱前边不死你生气老钱在狱里准备死了你又说有俩人在等你,牌坊下书生打扮跟辫子马褂乐颠颠当官去的老钱对峙,开口第一句你盘缠都散尽了你咋办呢,哼哼唧唧跳了脚结果转身把钱袋子扔了过去,老钱薙头发把妹子气哭了然后在红豆村干几年活,上一个片段还在老钱鼓励郑成功下一个片段就老钱不见了妹子一身清朝装扮抬头摸树,最逗的是结尾来个集体大穿越,就几个主演看画,我说你咋不把刚骑马进来的(可能是)多铎也弄个现代装小平头一起看呢,多和谐,多团结……你告诉我这片叫《柳如是》,可我要看的不是这些啊。
我来看柳如是,不是看仙霞关外顶着一个光脑门的p民笑嘻嘻地说皇帝轮流做我管他妈的今年到谁家,不是看桥上人来人往现世太平侍女笑容满面地跑过来说他们杀了抗清英雄,不是看陈子龙莫名其妙就出现莫名其妙就下线莫名其妙就失败死前最后一个画面竟然是莫名其妙的女主回眸一笑,不是看大家喜迎新时代,不是的。
我想看黄端伯,高倬,吴嘉瀧,陈于阶,百川桥的乞儿,秦淮河的冯小珰。南都不是只有一个钱谦益,江南不是只有麻木的人群。
气节,气节,气节,把这样一个题材,这样一段历史拍得毫无气节可言,没有薙发令,没有驳斥,没有抗争,用服饰和昆曲堆出一个强硬空洞的花架子,剧组啊,您真是费心了。
豆瓣评论形似神不似,精辟。
《柳如是》观后感(八):不想当巾帼英雄的偶像剧女主不是好人妻
今天我们口语中的“妓女”类同古代的“娼”,这是给底层男性屌丝解决生理需求的,老舍《骆驼祥子》里可怜的小福子属于这种级别;古代的“妓”,出卖色相只是基础服务项目之一,文艺才能达到足以和一般读书人对话的水平是主流配置,否则只是青楼的赔钱货,到了李师师、柳如是这样名妓的级别,就可进史书、成为文艺作品主角了,基本相当于近代的交际花或今天活跃在媒体的女性公众人物和社会活动家,相与往还之人也都是社会精英。高级妓女在中国历史中地位极高,但凡流传下来在历史上有名姓的,无一例外都有非常美好和正面的形象,拥有高尚情操和忠贞爱情、兼具知识分子才学和英雄豪杰胆识,被读书人歌颂和民间传说仰视,历史上所谓“十大名妓”“秦淮八艳”的说法即是明证。关于这些名妓的文本也都是羡煞老百姓的才子佳人故事,男神女神的爱情、泼天的富贵和地位、纠结至死的虐恋、高端诗词唱和的精神智力交流……不考虑女主人公的特殊职业,这基本就是今天顶级水平的偶像剧。这其中柳如是堪称翘楚:自身智力超群知识丰富,有胆有识色艺双全,男朋友和老公分别是青年才俊和国宝级文豪,自身还具备高尚的人格和爱国情怀——如此配置,可以穷尽当代所有编剧的想象力了。这么给力的女主,这么扎实的故事,不拍柳如是拍谁?
把明末清初血雨腥风里儿女情长的故事类比现代都市题材的爱情自然有关公战秦琼之嫌,但柳如是的资质胜任偶像剧却绰绰有余。对于这位进了史书的奇女子,陈寅恪先生亲自做《柳如是别传》以示尊崇。电影《柳如是》也是一部向陈致敬的电影,没有失分。首先拍出了一定的具有历史感的品质,没有将如此靓丽和香艳的材料做成那种港台人一定会搞出来的恶俗古装剧,整个片子的调性和对历史的尊重把握住了;其次,故事扎实,编剧忠实于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没有胡加一些谣言和香艳内容博人眼球,史料裁剪得当,柳如是生平最好能给一些和电影调性、主题无关的内容没有硬加进来,人物性格基本算饱满:身背历史污点的钱谦益没有一棒子打死,只是陈子龙刻画的有些怂,人家本是大英雄一个;第三,全片情绪渲染非常到位。故事发生在江南的常熟地区,但制作方当中的中共常熟市委宣传部没有让此片成为官方口径伟光正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否则片中就会拍到柳如是离开钱谦益、陈子龙投河捐躯便截止,突出爱国主义大局观,而非电影最后钱谦益降清之后柳如是和他相伴终老),反而赋予本片一种强烈地域文化气息和情感基调:江南的阴柔和坚韧。地如其人,电影始终在江南水乡亭台楼阁和小桥流水的场景当中讲述一个才子佳人的故事,整部片子从头到尾都是濡湿氤氲的画面,昆曲贯穿始终,虽无刀光剑影的动作场面,但安静恬淡的气氛中却始终响着国破家亡的弦外之音,这种纯中国审美式的深沉和含蓄,非柳如是的故事而不可得,难得的美且政治正确。
2012年出品的这部偶像剧才子佳人的故事,和最近几年国产片所谓“明末三部曲”当中的其他两部风格迥异:2013年的《大明劫》以疾病喻末世,主题是探讨王朝兴废的大历史命题,2014年的《绣春刀》用武侠/动作类型片展现政治阴谋和困境中的人性,风格凌厉情节抓人。这两部电影的主人公都是历史边缘人物(神医吴又可实在小众,锦衣卫三兄弟更是基层),作品重点是讲好故事,情节必须紧凑饱满、突出戏剧冲突,不停展现人物困境和环境的复杂险恶,相比之下《柳如是》是走上层路线的精致、唯美和精英主义的,大家多已熟悉柳如是的故事,因此本片重点并不是实实在在讲故事,而是借用了戏曲般的抽象和留白,突出一种情绪和韵味。此片剧情好比片中人物的贵族日常生活,是场景式的饮宴赏景和吟诗作画,一个标有年代和时间的镜头切进来,就是剧情的转捩,不追求场景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故事的连贯性;全片戏剧冲突的高潮“抗清”,也充任背景的作用,用以交待统治阶级精英分化后的人物关系和当事人由品格气节塑造的人物性格,特别像传统戏曲当中的道具,都是抽象的意境:手执马鞭就意味着策马奔腾,一桌两椅就意味着居室场景。《大明劫》《绣春刀》则比较写实,像小说一样有绵密质感的细节描写,大量具体的生活和动作场景描绘出一种事关人命、拳拳到肉的真实感,剧情本身的紧密起伏就特别抓人。电影《柳如是》让人特别有一种进入戏曲的观影体验,人物性格刻画全在演员的功力和台词的安排当中,观众进入这种江南意趣的氛围当中,自然会脑补出很多,这或许也正是导演通过电影语言营造出的一种情绪和味道,需要不断回放品位。拜国产电影整体水平提高所赐,小成本制作的“明末三部曲”虽然没成为院线档期的主力大秤分金,但坊间口碑都还不错,无论在讲故事的基本功还是拍摄水平上,都强过同期主流的商业片不少。如果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对,和明末三部曲形成对照的反面典型则是香港导演李仁港的“飞碟帽三部曲”,十足的槽点之王,《锦衣卫》《见龙卸甲》《鸿门宴传奇》从戏说胡搞的剧情到三部电影中一以贯之“日式飞碟帽”的道具,真让人感觉三部电影是由坐着飞碟来地球的外星人拍的,既不懂历史也不懂电影。不光这三部,纵观其他,港台导演在处理历史题材时表现出的无能和无德,堪比中国足球。
颇为遗憾的是我本人尚未读过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但就本片的人物塑造是成功的,在我心中建立了一种在人格方面无限接近现代女性的形象。剧中她的人生粗略可分为三个阶段,“秦淮八艳”时期、与钱谦益神仙眷侣时期、清朝建立后两人隐居时期,柳如是在这三个阶段里基本都是人生赢家,从和他交往的男人身上就能看出。柳如是出身卑贱,命运坎坷,先后被卖到大户人家做妾并人青楼为妓,但她热衷读书自学成才,喜欢女扮男装和复社、东林党人这些“公知”交往,纵谈时势、和诗唱歌。秦淮河畔自古温柔富贵乡,秦楼楚馆、章台柳巷当中不知有多少佳丽,能从这里面脱颖而出,柳如是花魁无疑,她看得上眼的男人,直接就是江南青年才俊人称“云间三子”之一的陈子龙的level。陈子龙何等英雄自不必说,文章一流,而且是个敢拿刀枪带队伍和清军抵抗的人,因此柳如是自行赎身以求和他终老,奈何陈子龙畏人言不敢接纳她(这点上,陈子龙不如钱谦益)。妓女赎身想来也耗费巨大,否则《绣春刀》里面沈炼就没必要铤而走险了,柳如是能给自己赎身,可见经济手段也非常了得;与陈子龙诀别后,她从杨影怜改名为柳隐,字如是,依旧喜欢和“公知”们来往,这其中的细节,电影用一个非常逗逼的“柳如是招婿群面江南才俊”情节一笔带过,这些都是在为遇到了江南文宗虞山钱牧斋(钱谦益)做准备。
柳如是和钱谦益的爱情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浪漫爱情top3级别的,后人实在难望其项背。中国古代的婚姻在礼法制度下向来与爱情无关,大多只充当繁衍子女和社会稳定的工具,因此中国精英阶层(以文人为主)的心灵世界一直以来都需要有文化的高级妓女来抚慰,从杜牧到柳永再到蔡锷无不如此。钱谦益遇到色艺双全的柳如是,柳如是见到一代文豪东林党魁的钱谦益,自然是一段佳话。柳如是在杭州岳武穆祠写下“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宜堪愁”的诗句,在影片中被处理成两人初识的引子,加上崇祯十三年柳如是毅然女扮男装上门访钱谦益时“近日西泠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前后几句诗,两位明眼人基本就已经发觉彼此遇到此生知己挚爱了。崇祯十四年(1641),两人冲破家庭牢笼和社会的非议结为夫妻,钱谦益时年59岁,柳如是时年22岁。婚礼时柳如是问:“你不怕我出身青楼,辱没门楣?你不怕庭院深深,家族是非?你不怕世道险恶,人言可畏? ”钱谦益报以三个坚定的“我不怕!”柳如是直捣黄龙超级敢问,钱谦益义无反顾大气磅礴,这三句掷地有声的话从钱谦益嘴里说出来,那就是能让无数女子彻底缴械的大杀器,就连柳如是这样的巾帼英杰也不例外。钱柳的举动是一种几乎还原了爱情本质的行为,相互倾心,与外界无关的赤裸裸的全方位彼此吸引,有爱情电光火石的起源和势不可挡的本能冲动。钱谦益以形同原配的匹嫡之礼娶到柳如是,同时也收获了整一船沿路抗议他们伤风败俗的民众扔过来的各种垃圾。婚后两人在“我闻室”里过神仙日子,实践着一种才子佳人整日做爱饮酒吟诗弹琴的生活,那种只有洒脱如钱柳的爱情才配享受的一种中国文人生活的顶级状态。
这就是柳如是的性格,快意恩仇、敢爱敢恨、独立自主、能力出众,集才女侠女美女于一身的女神级现象,尤其是在钱谦益变节降清之事对比之下,她基本可以封圣了。昔日两人如胶似漆时曾共同期许清军南下时要共同上阵杀敌,以柳如是的性格,她真的想当梁红玉第二,但钱谦益的性格却不如此,他眼中史可法扬州城殉国的成本是屠城而死的十几万百姓,气节固然可敬,但人命更要紧,同时他心理惦记的是在明朝时因为官场倾轧而未尽的朝臣梦,他还要将自己的一身济世安民的本领展现出来,于是他推说水太冷而不愿和柳如是一起投江。这时电影给了柳如是投江不同机位的特写慢镜头,映衬得钱谦益十分卑小,而到了柳如是怒视钱谦益削发变衣准备前往北京做官的场景,则直接给钱挂了猥琐可鄙的标签钉在耻辱柱上。钱在赴京途中和前来送别的柳如是说自己已经成功劝说清廷重开科考,为天下保存了文脉。钱穿清朝马褂留大辫子,柳如是女扮男装明朝服饰,这种矛盾违和的画面仿佛要毁灭他们的传奇爱情,正如柳所言:“我真是看错了你!”
如果是早年间拍伟光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柳如是》的故事到这句话就应该结束了,这样处理不算歪曲历史,充其量也只是选择性呈现的剪裁历史手法。如果要故意歪曲以保持意识形态正确的话,柳如是应该和杜十娘一样怒沉百百宝箱自杀殉国,或者是和陈子龙一起举事反清。本片比较忠实还原历史,依旧呈现了柳如是和钱谦益比较安详甜蜜的晚年生活,没有因为钱谦益的变节降清而将两人划清界限成为阶级敌人。其实一心想着宰相的高位的钱谦益到京城后混得不好,只是个礼部侍郎的闲职,不免心寒。远在西湖畔独居的柳如是频繁写信,劝他急流勇退,回乡纵情山水。这些情节电影都是一笔带过,直接从西湖边两人重新开始的亚当夏娃式田园牧歌生活讲起。1647年,抗清名士、柳的前男友陈子龙兵败被俘,投江壮烈殉国。顺治五年(1648年),柳如是产下一女,取名柳小照,钱谦益(时年65岁,龙精虎猛,老年得子)喜不胜收,但他因黄毓祺文字狱被株连,后经柳如是全力奔走营救,才得以免祸,而此后两人移居常熟红豆山庄。表面上筑绛云楼以藏书检校著述,暗中则与西南和东南海上反清复明势力联络,郑成功是钱的弟子,郑成功表字“大木”也是钱谦益所起(郑成功是日本人,大木……东尼大木……周杰伦,好吧,我想多了),剧中也有反映。
电影在处理结尾的时候,赋予这对神仙眷侣一个非常诗意的结局:钱谦益在八十三岁生日之际,在当年和柳如是手植的红豆树下飘然升仙、不知所终,柳如是遍寻不得。紧接着剧情跳到现代,剧中主要演员在美术馆里瞻仰凭吊柳如是。实际两人的结局比电影悲惨很多:晚年钱谦益生活无着,病入膏肓,盐台顾某登门求文三篇,答应给润笔一千两白银可做钱的丧葬费用。此时钱谦益老到已经无力为文,只好求来访的黄宗羲(黄梨洲)代笔。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八十三岁的钱谦益病殁在杭州,他死后四十七岁的柳如是受到钱氏家族的排斥,仅相隔两个月,她悬梁自尽。由于他晚年辞官后支持反清复明活动,他的诗文遭到禁毁,当局对他的评价也很负面,这一现象直到陈寅恪做《柳如是别传》方才扭转。
与漫长的中国历史相比,德艺双馨的柳如是虽然只被陈子龙、钱谦益等少数上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短暂霸占过,但她永远属于所有中国文人,永远是广大仰慕者的女神。她色艺俱佳,书画双绝,有著作传世,是永远的超级偶像剧女主角;她快意恩仇,落拓不羁,女扮男装,写下“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宜堪愁”的战斗诗句,梦想着有将来能像梁红玉一样上马击狂胡,也是巾帼英雄;她更是有情有义的中国好人妻,在丈夫误入歧途之后能够及时教育引导,艰难岁月也不离不弃,成就难以超越的浪漫爱情和幸福婚姻。超级偶像女主角、巾帼英雄、中国好人妻这样女神级存在的柳如是早已不在人世,但江湖上将永远飘荡着她的传说。
《柳如是》观后感(九):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应如是
特殊的礼教构成使得中国古代的才女有一大半出生青楼,在文人杂记和民间野史中熠熠生辉的“秦淮八艳”就是“才女出青楼”的一批典范,透过这些女子来感叹世事无常的人生命运,最易惹人嗟叹。“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的柳如是才冠八艳之首,她的一生起伏也缩影了两千年来风华绝代的青楼女子们在才学、爱情、家国情怀和人生际遇中的坎坷遭遇。影片为柳如是一人做传,书写的是万千红颜。
万茜的柳如是,开场素衣滴血画梅的场景不可谓不惊艳,虽然万茜的外形初看起来与想象中古典气质的金陵美人差距甚大,但通过全片两场爱情和家国情怀的性格塑造:眉宇笑容有神韵,万茜已是柳河东。亭台楼阁的灯光烛影和唱腔婉转的昆曲就把文人雅士、风流才子云集的诗韵江南勾勒出来。桃红柳绿的初春景色中,夜听笙歌,饮酒赋诗,有红颜佳人常伴——这或许是每个喜爱古典诗词的人都会有的情愫,影片在这种氛围的构筑上尽管生硬,但已经足够给这种情愫爆发的空间了。
影片还原了柳如是的两场爱情。美女爱英雄,佳人配才子。柳如是才学了得,能让她心动的自然也得有才学八斗,复社陈子龙、虞山钱谦益配得上佳人。佳人的爱情无关世俗,牵乎才学。这一幼一长的爱情对于柳如是而言都不甚完美,陈子龙显然没有钱谦益匹嫡之礼迎娶柳如是的勇气,钱谦益也显然没有陈子龙三千义勇兵反清复明的勇气,而这两者都是柳如是想要的。繁华落尽后,爱的勇气,报国的勇气都已随风而去,能在清贫的红豆山庄执手相老同看红豆花开花落才是完满。
秦淮八艳的特色之一就是与历史事件相勾连,史书有载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陈圆圆或是市井流传的顺治帝出家断红尘的董小宛都是游走在历史事件中的红尘佳人,这些佳人都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剧中除了爱情之外,过多着墨的就是明清易代挣扎中的柳如是了,或者说柳如是的爱情本身就是和爱国情怀交融的,小爱大爱,别样傲骨。在钱谦益“水太冷了”的贰臣行为前,柳如是的女儿身、男儿情怀、士大夫气节,被衬托的无比高大。
影片在完成传记的过程中也有不少缺憾,万茜有足够的表现空间去弥补柳如是容貌上的不足,而同样才绝艳美的寇白门和董小宛却没有施展的空间,沦为配角的董小宛和其余佳人们容貌有限,几次路过冒襄和董小宛的如皋居所水绘园并尝过董小宛发明“董糖”的我实在不能接受这样的画面。当内心高洁和才学没机会展现,董小宛的演员怎么也得找个绝色美人来饰演才能安慰人心。
镜头很写实,没有人为渲染画面,诗情画意近于寻常生活,所以总体格调不高。人物服饰更像是从昆曲戏班里借来的,强调实用而无美学。场景也是一派卖门票的风景区里常见情景,人造痕迹明显,缺乏古典韵味。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和花红翠柳样样齐全的充斥画面,却总缺少些许诗意。全片处于有景色而无神韵的状态,如果少了人物代入,感觉还会更糟糕。
而结尾出现的“穿越”一幕,则是对整部影片辛辛苦苦营造出来的“文人雅趣山水画,才子佳人俏江南”浅显意境的粗暴亵渎。这段演员时装大亮相取代了柳如是保护家产自缢身亡的命运归属,柳如是一身现代红衣吊带装,与一个个演员回眸照面。时空的变换却没有带来多少人生多岔路、命运亦无奈的感叹,反而有些格格不入,属于典型画蛇添足的败笔。
《柳如是》观后感(十):柳如是:一个花魁的爱情史诗
电影《柳如是》是一部文人情怀的爱情影片,女权思想在整部影片中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导演吴琦以其细腻犹如泼墨的手法将“柳如是”这个颇有争议的江南名妓的一生搬上了大荧幕,这对于电影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对旧式文化思想的一次颠覆。《柳如是》可以说是一部传记电影,因为整部影片中的聚焦点都集中在一个女子身上;也可是说是一部文人史诗,真实的展现了明末清初朝代更替之际,乱世中文人的左右为难。
自古至今,为女性写书立传的屈指可数,尤其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人永远都是男人的附属品,提到佳人,也得是才子在先。初次看到《柳如是》片名的时候并未在意,思想中的潜意识依然停留在才子佳人、爱恨情仇之间。随着影片的开始,逐渐深入和发展,意识到这是一部女权思想浓郁的影片。作为一位女性观众,相对于故事的脉络、演员的技巧来说,这种思想意识的突破着实带来了不小的惊喜。该片的导演或许就是想以一种新的思维,突破这种性别界限束缚的方式,真实的还原历史人物,以女性独特的视觉和思维再现乱世动荡年间的国与家、爱与恨。
柳如是正如其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作为明末清初的名妓、花魁,社会最底层的女人,自己的命运本能的掌握在他人手中。历史上对柳如是的定位有三种,名妓、钱谦益的女人,诗人。而在这部《柳如是》中,这个女人首先是为女诗人,才情丝毫不逊于任何男人,导演对女性的阐释,似水墨画,并非浓墨渲染,而是一气呵成。
影片以江南水乡为背景,文人墨客不在少数,全片极力营造一种“词”的意境,比如全片穿插的昆曲《牡丹亭》、诗词歌赋、人文礼仪、造型服装等都精益求精、面面俱到,能看出此片在历史文化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令观影者意味隽永。柳如是之影片的核心人物,她的人生正如动荡的历史,正如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普通的人生影射了更多的社会现实。比如柳如是和钱谦益的爱情,三十六岁的忘年恋,明媒正娶的非分要求,当面对钱谦益妥协清政府时,柳如是恨过后还是选择了妥协,这实在是普通人回天乏力的无奈。
《柳如是》在商业片云集的电影市场中,题材或许不会令多数人共鸣,会被定位为文艺范的小众电影。其实这部影片在文艺和商业的界限中也作出了新的尝试,虽然诗词歌赋、昆曲琵琶以距今许久,但是大胆的爱情描述、一女多男的反转,加上新人万茜和秦汉、冯绍峰的三角恋,必定为影片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