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动物》是一部由汤姆·福特执导,艾米·亚当斯 / 杰克·吉伦哈尔 / 迈克尔·珊农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夜行动物》观后感(一):Nocturnal Animals
三时空交叉叙事 年长Amy的生活与回忆与Jake在一起的过往 Jake的小说中的故事 主人物 Amy 19年前—家境富裕,美貌,才华,叛逆。 如今 —步入中年,光鲜富足的生活,厌倦工作,丈夫出轨,女儿远离。爱人与被爱都得不到满足。迷失方向,思考年少时的单纯恋情,亦是人生轨迹转变的结点。与Jake即将的见面似乎是救赎自我的一个开始,而这个即将到来的开始并不单纯 美妙。 Jake 19年前—孤独,清贫,温柔,脆弱,敏感。有Amy与母亲对话中提到的自信,也有作品被妻子不理解后的歇斯底里。必然的成长之殇。 如今 —由拒绝联系到表达怀念、积极应邀 故事线 Amy的失眠贯穿始终 Amy家-奢华 简约冰冷,空洞的现代艺术装饰,肥胖女人预示对自我的认识与鄙夷 无奈。 Jake包裹,激起生活中的一丝涟漪。 而后三条故事线交叉并列、相互映射着推进。 - Amy读礼物(小说),伴随近期生活 - 小说内故事 - Amy回忆与前夫的故事 - 见面(两条穿插的故事结束,将Amy推向不可逆的沉重&期盼的情绪中) 细节 Amy生活中琐事 Amy工作,非喜爱之物,厌倦。环境-艺术与时尚的冰冷空洞。万剑击中的牛-痛苦、无奈、荒诞。,不记得曾买的画(Revenge-对此刻的寓意)。改变对解聘员工的决定(转变-内心对19年前离婚行为的否定),等一些列递进寓意。 Amy家庭,与丈夫疏离,渴望被爱而不得。 未解之事 由于全篇中Jake并没有真正的露面,只是几篇邮件,Amy片段的回忆中出现,然后就是小说中。而小说中的主角就是Jake本人的真实写照吗?作为观众会很惯性地将小说中的人当做Jake本人,来弥补对未知的Jake在心中的空白。 甚至影片作者有意要让观众产生一种“幻觉”,小说中的故事&Amy现实的故事,哪一个是真实存在的?或者是让观众在了解背景信息不全的情况下,猜测小说中的故事才是真实的。 我们跟随Amy一起走入小说故事,被强烈的戏剧情节所打动,Amy一直伴随着我们,但小说中说的是真实的吗?或是说真实的成分到底有多少? 影片作者高超的技巧在此处强烈展现,在观众对小说中故事的关切情绪的基础上,添加了无力的猜测和希望。 小说的真实性 小说作者与作品关系或者说是作者对故事描写的由来,是基于自我的真实所见所闻所感,并加以想象并润色。这些想象和润色部分有多大的比例,只有作者才知道,观众是无法得知、确定的。但一个故事毕竟是由人所创造的,每个情节产生的由来或许是源于某些素材,但故事的走向,和暗指的意义,一定代表着作者个人对一定情境下的价值或情绪的判定。那么这个“确定因素”在这个故事中就散发出了它特性的独特魅力。 影片作者们发现了这一点的价值,将此与领个两时空的故事融合,在结尾就呈现出了一个完整的Jake。
2017年01月02日
重看了一遍 依然会想起那个家伙,希望这同感的回忆带引出的情感不要影响太多我对影片的分析。
解读小说中的故事也可以理解为:3.5个维度
1.母亲与孩子的死 象征爱着Jake的Amy与他们共同未来的死亡.
2.三个恶徒 象征离开Jake的Amy残忍的一面.
0.5 警长 Jake深藏的正义勇敢的另一面的化身.
这样虚构与现实两个故事就像分手前Amy对Jake小说的建议一样“你应该写一些你经历真实的故事 而不全是想象”. “你爱我吗?
爱是最重要的
可是 我不开心
你不能一直这样逃避”
我们逃避 压抑并埋在心底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冲破所有的防备,将一切撕得粉碎.
2017年09月06日02:27:45
真看不出这部电影能跟复仇扯上半毛钱关系! 这是一部讲述人性与爱的电影,刻骨铭心的爱,至死不渝的爱! 从头说起,作为过来人,女孩的母亲告诉她,你可以爱他,睡他,但不能嫁给他。因为他给不了你物质上的生活。女孩觉得母亲市侩,认为自己不是跟母亲一样的人,决然的嫁给了身为作家的穷小子。好景不长当激情退却归于平淡后,之前的对,变成了现在的错,敏感变成软弱,理想化的爱变成了看不到边的绝望,就连书,也只是写他自己,而且没什么可写的,于是女主对他说“我不开心,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更喜欢英俊潇洒,富有的商人”男人说,你可以的,不要离开,(因为男人看到了她母亲四十多岁时抑郁寡欢的生活。第一次见面的餐厅里有交代在这不多说)男人希望女孩不要变成像她母亲一样郁郁寡欢的老妇人,但女孩现在根本不知道,选择了物质上的满足就注定和她母亲有着相同的命运! 人到中年,面对虚伪的朋友,漠然的同事,空空的房间时,女人终于过上了她的母亲那样锦衣玉食,郁郁寡欢的生活(电影中有所体现,干练,语言简介明了,不掺杂一丝感情)想问,这时,人到中年的她,除了奢华的物质生活还剩下什么,况且他丈夫的生意即将破产。 此时的她当然不知道,她还有男人对她的爱,炽热的爱,这爱让人痛不欲生,二十年,整整二十年孤身一人!天知道这二十年,男人过的是怎么样的生活,男人用了二十年,把这份放不下的爱,写成了书送给她。与其说是书,依我看,这更像是一封信,一封讲述自己的信,信中诉说自己的妻子被奸杀,女儿被强奸折磨致死,自己却软弱到,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妻女,赤裸的死在自己面前,就像现实中看见妻子打掉自己的孩子依偎在别的男人怀里时一样!没有任何能力去反抗!他们的女儿都是红色的头发,都是那么的叛逆!小说中的女人被一击毙命就像现实中女孩决然的离开,但他的女儿却像现实中被打掉的孩子一样,断掉的手臂受尽的折磨!此时此刻,依然能够听到,男人在凶手毙命时那撕心裂肺的呐喊。他问过凶手,妻子和孩子死的时候都说了什么。害不害怕,痛苦吗?难道这就不是在问女人吗?问离开我你痛苦吗!打掉我们的孩子你痛苦吗! 当男人临死前与现实中的女人同时握着胸前的十字架时,也许女人懂了,卸掉了浓妆,放下了头发。像放下奢华的一切从新变成那青涩的女孩要回来时。。。可惜,餐厅里,男人再也没有出现,就像现实中我们身边,,失去了,就是失去了,,,,,回不来了! 说完了,我认为电影讲述的是人性,是个探讨人性的大命题!而不是复仇,试想,当你我在面对金钱与爱情时,我们会做何选择!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像电影里坏蛋1说过的那样“你说我是什么,我就是什么,你认为我能帮助你修车,就就能帮助你修车,你认为我是强奸犯,那么我就强奸她们,你最后认为我是杀人犯,那么好吧,我就杀了他们” 总以为宁愿在宝马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只会出现在我们身边!看来外国的月亮也没比较圆啊!
《夜行动物》观后感(三):没题
看完还好 过了几分钟 汪的就哭了 女主在自己身上 多少有几分相似 年轻时自以为追求浪漫主义和精神契合 却在进入了真正的现实中发现如此狼藉 主流社会追求的物质和地位潜意识里无法割舍 以至于那些裂痕 埋怨 不开心成了无法否认的必然 我没有经历她后半生的那些空虚 但前半生的经历早在我脑海中无意识地发生过 跌宕的心情难以描述地相似 假设这一切都将发生 沧桑二十年后 夜夜归来的魂魄也很可能为当初的行为枯萎 我如此假模假样地预料自己的后半生 却禁不住一阵悲伤 人总喜欢往自己身上包揽过错 好像若不是自己某些也许会导致错误的行为 悲剧就不会发生 这样也太沉重了 就像女主最后希望能带着曾经天真的容颜去赴约 期待能得到原谅的时候 其实原谅并不存在 曾经的毁约在曾经看来是实属必然的 无法忍耐一刻 因为不快乐 假若给她一次机会重来 结局也不会有什么不同 所以 是朱砂痣和蚊子血 是错综复杂的人生
所以可能导演想表达的也难以概全我们细碎真实的神经末梢
《夜行动物》观后感(四):语言的魔力——如果你说我是一个强X犯,那我就是一个强X犯
挺喜欢看这种让人看不太懂的电影,尤其是结局匆匆,让人不得不重新在脑海里回顾整个剧情。
回想起来,最让我觉得突兀的场景是,当男主说女主像女主自己的母亲时,女主角总是很愤怒,而小说中的强X犯主犯则对男主说“我很容易被语言激怒,如果你认为我是强X犯,那我就是一个强X犯”。而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整部电影的主线。
悲剧在一开始就形成了,男主一开始就认为女主像女主的母亲,而女主的母亲很明确的表示,男主只能陪睡,不能陪走完一生。尽管女主不希望自己成为自己母亲那样的人,但在与男主的各种互动中不断被男主暗示自己像自己的母亲(影片只在吃饭时提到,但相信男主有了这样的想法,在以后的生活中只会不断的提到这个想法),最终她成为了自己讨厌的人。男主也是一样,女主被母亲暗示了男主的懦弱后,女主心中也一直认为男主是懦弱的,最终亲口对男主说出了他的懦弱(男主读书给女主听),所以男主也成为了一个真正懦弱的男人,并越来越懦弱。
在故事中也是一样,男主被一群流氓围住,流氓没有立即打他,而是一步步的逼迫,最终让他彻底失去一切——妻子和女儿。造成这样结局这是谁的错?充满欲望和现实的流氓(女主的恶的一面)?还是懦弱的男主?
故事中冲突点的开始是女儿对流氓比了一个中指,所以男主认为女儿确实是冲突的开始,在现实世界中,女主怀孕了之后,她必须做出选择,而及其现实而充满欲望的女主选择了杀死自己的女儿(堕胎),跟随了新欢。
故事的结局男主仍然懦弱,男主没有主动开枪杀死强X犯,他希望强X犯得到应有的审判,所以现实世界中,男主恐怕并不想做很极端的复仇。在故事中,男主因为强X犯的反抗而杀死了强X犯,但他也因此受到极大的影响,最后也挂了。我想这算是懦弱的他表达了最后一点不懦弱。
所以我认为男主最后并没有出现,他认为女主已经认识了错误,受到良心的谴责,得到了公正的审判,现实世界中,没有必要两个人再次陷入极大的痛苦,两败俱伤。
让我困惑的是,女主背叛男主后,一直活在深深的自责中,她清楚的记得和男主分开了19年,并知道男主没有结婚,但是却一直没有和男主联系过,家里有很多复仇题材的艺术品,所以有人说这本书是女主自己写的,我觉得也不无可能。
但我还是跟倾向于男主写书的说法,男主随着时间的流逝,终于写出一本好书(女主很喜欢看),说明他已经是一个成功的作家,并结合自己的经历,用书向女主的道德发起了猛攻,女主以后将更加活在深深的自责之中。男主已不需再有任何其他的复仇行为了。因为“活着,是我对你的惩罚,人间,是我给你的地狱”。
《夜行动物》观后感(五):贪爱沉溺便是苦海
这部电影以画中画的形式讲述的是在男女情爱背后体现的人性价值观。三条线贯穿其中。女主以光鲜浓艳的装扮掩盖内心的空虚和无助。黯淡冰冷的家居象征着女主婚姻正走向死亡。而阔别已久的前夫寄来的一本小说仿佛划破天际的闪电般,打开了女主第一段婚姻的回忆大门。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因在深夜的公路遇到流氓恶棍,妻女惨遭奸杀。主人公因软弱而没能及时的救下妻女而深深自责。而也是这份软弱让他自己得以保命。当拥有正义感的警察大力帮助主人公复仇时,这份软弱也变成手中的武器。失去所爱的伤痛让主人公无法独活。小说中的主人公最后的死去也表明实际生活中女主的前夫已经彻底离去。若失去真正的爱人,这样的机会不会有第二次。
女主因虚荣而背叛抛弃了曾经深爱的人。她一直在否定会成为她母亲那样虚伪无情的人。但是她却在步步走向她母亲曾经拥有的生活。她成为了她母亲的样子,华丽却空洞,隐忍却虚荣的人。而曾经对婚姻的背弃真的不会让她有愧疚和负罪感吗。影片中她夜夜不能安睡,这样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是她谴责内心的方式,如同夜行动物,如此的孤独也如此的悲恸。当小说完成她对以往婚恋的回顾时,她又一次爱上了前夫。她站在镜旁,擦掉红唇,最终洗尽铅华。这一次她是最美的。因内心的孤独得到救助,因曾经的罪责得到宽恕,也因心灵再次得以契合。然而结尾处在和前夫相约时女主的独自等待,前夫始终没有出现。就再次对应真爱不会再次到来,失去的也不会再次回来。所有的伤痛也不会因这次短短的相聚,几句寒暄就可以得到补偿。女主最后眼中的泪光,是前夫插在心中的一根刺,永远不会被拔出。对于这样强势骄傲的女子,前夫进行了彻底的报复。
很喜欢这部电影,不仅是画面有着考究的美学,更重要的是内容的深邃。男女主都表现很好。真爱难寻。不要因为物质或者其他而轻言放弃对方。失去了就是永远,得到的也未必是合适的。终成眷属终究是幸运的。可惜生活中的我们有着太多的贪欲,我们想要的太多。我们终究还是太过于爱自己胜于一切。贪爱沉溺便是苦海。一念清静,烈焰成池。
《夜行动物》观后感(六):其实就是一个故事而已
说起来我是个略肤浅的人,对导演及演员一无所知,我也就仅仅来看个电影而已,所以我也就仅仅说说看完的电影的感受。
影片以现实为主线,用打着复仇幌子的书为媒介,来回忆男女主的往事。
其实我并不觉得男主是为了复仇而将书寄给女主,影片中他两对话有提到:女主对男主之前的写作不满并质问为何总要在写作中涉及男主自己,男主说是为了记录。所以我更想理解为男主用另一种更加“体面”的方式去记录他与她的故事,通过女主读书而产生的回忆来挖出真实的事实,现实与想象融合,在影片中显现的淋漓尽致,除了现实与书中偶尔的切换不那么顺畅。男主在自己的书里最后有责怪自己本可以阻止一切的发生,可是他没有做什么,故事里的他在一家人遇到歹徒时的懦弱如同现实中无法把控他与她的关系一样,故事里他的妻女死亡映衬现实中女主堕胎且最终与别人在一起。故事中的最后面对得了肺癌的警察所表现的对于整件事情的懊悔,其实也是对现实中weak自己的懊恼,他最终在故事里选择了坚强,勇敢的杀了强奸且杀害妻女的凶手,弥补了在现实中的遗憾。
在没电影前看到简介中提到了惊悚等词,看完整片我想可能只有女主觉得震惊,因为她在看故事时会与现实产生共鸣,会与现实中的某一场景吻合,我想这是她老掉书的原因。
再说说其他,关于最后会成为你的母亲的梗,女主一开始选择男主是因为爱情,而离开男主是因为现实,她并没有移情别恋,从对她的小帅哥的表现中可以看出来。我想影片还想表达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女主的母亲知道她要嫁给男主的时候极力反对,女主义无反顾,但他们最终分开的原因确实是女主母亲所提到的。我本人没攀升到上流社会,我想女主在现实社会中需要一个“体面”的自身与自身环境,她会选择离开男主因为不开心,她会和小帅哥在一起是因为通常另一半确实能代表些什么,她在财务困难情况下会做掩饰,其实每个人都会,因为每个人都想要体面的活着,无论过去、现在或者将来。
乱七八糟的写了好多,不过这些个就是我看完电影有感而发,最后还有个疑问,既然她堕胎为何她有个女儿,是和前任的还是和小帅哥的?
记不住人名的也是够了,应该没人会翻看我的影评,希望我再看的时候起码能记住男女主的名字,晚安
《夜行动物》观后感(七):片子的格调是由导演决定的
1. 一开场的民宅就现代感十足,兼具神秘。那个质地的铁门从未见过,室内空间的开阔,现代、粗犷,看来导演的品味一直没有变。导演是Tom Ford,《单身男子》同一个导演。
2. 导演还是喜欢表达内心戏。这次女主角的被她抛弃的前夫用他们生活中的某些要素来写小说,女主一开始就自动带入,并且同她自己现在的生活互映,真的是好厉害的报复。
3. 杰克·吉伦哈尔 去年的一部影片是夜行者,讲一个小记者一步步成就了野心的故事,这一部是夜行动物,他选片有自己的原则,这一部积累,成绩已经非常令人瞩目了。
4.以前一直不喜欢女主的气质,这个片子发现了她的动人之处。
《夜行动物》观后感(八):这部片适合每一个想「杀死前任」的人
(本文由电影派dyp833原创)
据坊间流传——
每个人心中都有座坟,坟头埋着杀千刀的前任。
(没错,介是派爷瞎掰的)
大多数人分手后都秉着「他(她)过得不开心,我就放心」的心情定律。
如果你有个杀千刀的前任,那这部电影就是为你量身定做。
片名——
《夜行动物》
影片在今年9月的威尼斯电影节独领风骚。
摘得评委会大奖,又收获业界一致好评。
抓得派爷心痒痒,终于在年底等到了这个磨人的小妖精。
先说导演——
Tom Ford
对,掏空你们钱包的TF口红就是介个男淫创造的。
Tom Ford,又名「世界上最性感的同性恋男人」。
一个时尚帝国里不得不提的男人。
他先后出任过Gucci 和YSL的创意总监。
甚至在70年代,力挽狂澜,将岌岌可危的Gucci一手扶起。
2004年,他离开Gucci,开创了个人品牌——TomFord。
然而这个时尚独裁者不止在时尚界玩得丧心病狂,还玩起了电影。
导演是玩票的,电影却是专业水准。
处女作《单身男子》就获得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第66届威尼斯影帝。
时隔七年,时尚教主归来,带来这部《夜行动物》。
剧本也是他亲自操刀,改编自Austin Wright的小说《Tony and Susan》。
不同于《单身男子》的优雅抒情;
《夜行动物》是一部后现代风格的黑色惊悚片。
故事讲述了女主( 艾米·亚当斯饰)在20年后,突然收到前夫(杰克·吉伦哈尔饰)寄来的一份书稿。
说是专门为她而写,名字就叫《夜行动物》。
「夜行动物」,是前夫对女主的称呼,因为她天天失眠。
书中描述了一个惊悚故事——
一家三口自驾游,却在途中遭遇一群流氓。
父亲无力阻拦,妻子和女儿被奸杀。
女主读着别人的故事,却自己吓得帕金森。
聪明的宝宝都知道,女主和前夫,有故事。
但导演没有采取通常的倒叙手法去还原故事。
整个电影特别又精致。
派爷从外表、结构、内里三方面来给宝宝们叨叨。
首先是外表。
时尚界的人玩电影,最大优势就在于构图、色彩。
前阵子的《霓虹恶魔》就是时尚元素彪到极致的代表作。
汤姆·福特在影片同样展示了他的时尚天赋——
画面色彩浓烈,构图精简有设计感。
俗称性冷淡。
剧中人物妆容根据年龄、时间线、角色内心变化,而随之细微改变。
这些细节和把控,是导演优于一般导演的小心机。
再说结构。
这部片,最令派爷惊艳的就是它的结构。
介个导演的叙事方式很是特别。
他采用了三条叙事线——
现实、回忆、书中。
分别对应洛杉矶、纽约、德州三个不同地方。
回忆中,女主是个纽约名媛。
她不顾母亲的反对,嫁给了母亲口中懦弱无能的男主。
但婚后,男主的不上进,让女主离开,改嫁高富帅。
现实中,女主已经是成功的女强人。
但浮华背后,却是上层社会的孤独。
丈夫对她疏离、出轨,华丽的大房子里,她只能一个人夜夜像个动物一般游荡。
现实、回忆、书中,三条线相互交错,这种戏中戏的结构很考验导演功力。
尤其是现实和书中两条线,互相穿插,又互为镜像。
这个书里虚构的故事和现实,其实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书里的丈夫也由杰克·吉伦哈尔饰演。
而妻子、女儿和现实中的女主、女主女儿都相似度极高。
比如都是红头发,演员长相都极为相似。
这是导演给予我们的心理暗示——
男主是在写现实的故事。
书中,妻女被流氓奸杀;
现实中,妻子抛弃他,将腹中胎儿流产。
影片多次通过虚实对比,用现实世界和虚构世界的镜像对比。
镜头不断在男女主之间切换。
将虚拟的惊悚故事和现实生活巧妙联系。
不明说,让我们自己去领悟。
这种戏中戏的拿捏,野心勃勃的格局,着实令人惊艳。
然而,本片的故事,却是为大多数人所诟病的。
影片匆忙的结尾,让很多观众觉得,导演自己故事圆不回来了。
但派爷觉得,导演该讲的都讲了。
这就是派爷要说的内里。
派爷坚信一点——
能让杰克·吉伦哈尔出演的片子,一定差不了。
其实在影片一开始,导演就道出了主题——
走廊墙壁上写着的Revenge,复仇。
跟文艺青年分手往往代价非凡,他们可能会耗费几十年,来纠缠。
开始,是男主的报复。
他痛恨女主的虚荣、抛弃。
他用妻女被奸杀的方式,告诉女主,她的离去和堕胎,就是相当于杀死了男主心中的妻女。
报复成功了。
女主吓得精神错乱。
她开始愧疚。
她逃离了爱情,却进入了虚伪的上流社会。
男女主的心境产生了有趣的互文——
男主当年痛恨女主,带着憎恨写小说,但小说接近完成时,他才发现,他同样痛恨懦弱无能的自己。
他哭着承认,是自己的懦弱断送了妻女。
女主也同样懦弱,她放弃爱情,选择虚荣。
女主当年厌恶了一成不变的男主,后来,她同样厌恶了变成像母亲一样虚荣的自己。
其实,男女主都很可悲。
他们都是夜行动物。
白日匆忙,夜晚独自舔伤口。
所以,英文片名中,animals用了复数。
这大概也是导演的一个小心机。
英文片名中的“动物”取用了复数。
影片结尾,女主放下浓妆艳抹,放下孤独的上流社会去赴前夫之约。
但他没有来,这个开放式结局,留给人遐想空间。
这世上,愈是弥足珍贵的东西,就愈难愈合。
看似过于奢华、黑色惊悚的电影,其实戳中了每个人的心。
剧中一句核心台词道出真相——
When you love someone, you have to be careful with it. You might never get it again.
(当你爱一个人,务必全心呵护这份感情。你可能永远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
人们以爱之名,干尽了人间丑事。
我们都爱自己都胜过爱对方。
前任,如果杀不掉,就忘了吧。
本文由电影派原创完成,微信ID:dyp833
微信搜索:电影派
《夜行动物》观后感(九):虚构与缺席的勇气
虽然我最终想要探讨的是为何结局中爱德华并没有现身,但还是先回顾一下之前发生了什么。
故事分为三条时间线讲述:第一条时间线是现在的现实,起始于苏姗收到爱德华的作品;第二条时间线是过去的现实,起始于约十九年前苏姗与爱德华在街头的重逢;第三题时间线是小说的虚构,起始于托尼(丈夫)、劳拉(妻子)和辛迪(女儿)一家三口的公路旅行。
大致地梳理一下三条线中都发生了什么。
在现在的现实中,苏姗向朋友的丈夫表达绝望的情绪,随后开始阅读爱德华的作品,经历了不安和复杂的情绪,得知出差的丈夫可能出轨,发邮件给爱德华说希望见一面,被巨大的“复仇”主题艺术作品搅得心神不宁,在会议时否定了自己先前的意见,给了即将被解雇的人一次机会,之后收到爱德华同意赴约的邮件,或许是处心积虑地为约会装扮,最后坐着等待一直没有出现的前夫。
在过去的现实中,苏姗与爱德华偶遇并相谈甚欢,顺其自然地私定终身。之后将结婚的决定告诉母亲,遭到母亲反对,母亲说自己与你这个女儿很像,所以很能懂得苏姗真正想要的东西和爱德华的软弱。苏姗不顾反对与爱德华结婚,逐渐地发现爱德华不能给自己想要的东西,苏姗评论爱德华作品引得两人争吵算是两人关系破裂的一个侧影。苏姗认识了帅哥,也就是他在第一条时间线中的丈夫。苏姗与爱德华提出分手。帅哥陪苏姗去打掉了爱德华的孩子,被爱德华撞个正着。
在小说的虚构中,托尼一家在公路上被三名流氓纠缠。托尼表现得十分懦弱,以至于妻子和女儿被流氓带走。流氓们强奸并杀害了母女后,回头寻找躲起来的托尼,并用“你妻子在找你”的谎话骗诱托尼现身。但托尼没有。托尼报警,警探与托尼一起调查,发现了妻女的尸体。托尼痛不欲生,刮掉了胡子,内心也发生了转变。有两名流氓被警方逮捕,但因为证据不足和内幕交易被释放。警探告诉托尼自己已经罹患癌症,希望帮托尼执行私刑主持正义。托尼第一次因为自己的懦弱放走了一名逃犯,然后在警探的激励下又找到了他。托尼枪杀了这名逃犯,逃犯也重创了托尼。最后托尼死在德克萨斯的荒原上。
虚构与过去、现在的现实肯定有所联系。《夜行动物》的剧本令人想起了博尔赫斯的经历: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经常出现舍生取义的战士、将脑袋系在马腰上的仗义游侠、甚至是在酒吧为了一句无足轻重的辱骂大打出手最终丧命的流氓地痞。这些角色的共性都是勇敢,他们拒绝懦弱。但实际上,根据博尔赫斯的回忆,创造这些角色的作家本人却不够勇敢。人都倾向于爱上自己所不具备的品质,如果他或她恰好具备文学的才能,那么就能将那些品质藏于自己的作品,让它成为不朽的东西。
于是我们可以从两种解读来分析《夜行动物》这本小说。第一种简单的解读源自于爱德华对苏姗的恨意。这是显而易见的,爱德华遭到了严重的背叛,也了解到苏姗骨子里其实并非是自己想象的那种人,而是像其母亲说的那样是一位渴望浪漫的实用主义者。所以,在爱德华看见苏姗打掉孩子后与帅哥搂抱在车中的时刻,也就是他认为苏姗和自己的骨肉同时死去的时刻。如果简单地将爱德华创作《夜行动物》的动机理解为复仇,那么也就很能解释他为什么寄书给苏姗,为什么在纸条中故意说希望和苏姗见一面,为什么最后放了苏姗鸽子。因为他希望苏姗得到惩罚。最后托尼的死,可以解读为从前那个信任、依恋苏姗的男孩已经死了,纯真已经丧失,留下的只有仇恨。
然而,爱德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惨遭流氓奸杀呢?可能有人会说,那是因为势利的苏姗埋葬了他们的爱情,也杀害了他们的骨肉。但值得回味的是,在小说中丈夫的懦弱是造成妻子和女儿死亡的原因,甚至是主要的原因。如果爱德华只有对苏姗的仇恨,小说的情节似乎说不过去。
所以我们可以有第二种解读,它来自于两则箴言:“仇恨他人来源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以及前面提到的“虚构来源于对自身缺失的弥补”。我们可以爱德华的另一个立场来看待这本小说。作家对懦弱的憎恨造成了托尼一家的惨剧。如果不是托尼的懦弱,三个流氓本不可能那么顺利地将他的妻女带走;如果不是因为懦弱,他就不应当跟着其中一位凶徒走上小路;如果不是因为懦弱,丈夫作为男人起码应当在听到自己妻子信息(哪怕是伪造的)时就站出来回应。在报案和刮胡后,警探说托尼变了,我想这或许也是爱德华在小说中给自己的一种暗示。更加勇敢,敢直面凶徒进行指认;还没那么勇敢,因此错过了第一次复仇的机会;但最终变得勇敢,所以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复仇。也许爱德华认为托尼和他本人也必须自己的懦弱付出代价,所以勇气的实现也是生命的终结。勇气是托尼的救赎,虚构的勇气是爱德华的安慰。
爱德华曾经提到过,作家只能根据自己的经历来写作。那么,当苏姗残忍地抛弃他后,他可能经历了什么,以至于写出《夜行动物》这本小说?爱德华也许一直憎恨着苏姗,但他可能同时也一直没能原谅自己的懦弱。他恨苏姗,更加恨自己。如果我们站在苏姗的角度,那么就能理解苏姗感受的复仇和惊吓,也能领会她在最后若有所思的表情。
正是这样,对于爱德华最后的爽约,也会同样有两种解读。无论是哪一种,爱德华都是可悲的。第一种解读是这一切都是爱德华精心布置的复仇计划,通过一本小说让苏姗感到内疚和惊恐,最后借助缺席来向苏姗传达“我已经毫不在意你”或者“我已经不爱你了”的宣言。但这种解读恰好说明了爱德华的自欺或者自私。我们知道两个事实:第一、爱德华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构思、写作这部小说,并且他也一直未婚;第二小说中,男主人的懦弱与妻女的“死去”有直接的关系。试想,如果有人和你分开后一直未婚并花了很长的时间写一部关于你的小说,最后只是为了告诉“我毫不在意你”或者“你在我心中已经没有任何位置了”,那么这不是一种最大的自欺欺人吗?如果有人在自己创作的小说中,清楚地提到悲剧的形成也有自己的原因,但却仍一意孤行地复仇并残酷地追究对方的责任,这难道不是最大的自私自利吗?我们在这个解读中找不到怜悯爱德华的理由,因为纵然苏姗有她的残忍之处,一个自欺和自私的爱德华也不值得同情。
爱德华的第二种解读仍然是懦弱。我们知道,爱德华复杂的心境可能包含了两个层面:对苏姗绝情的仇恨和对自己懦弱的仇恨。爱德华的小说中后者的成分多一些。《夜行动物》这个名字,一方面表明了爱德华渴望通过小说来缅怀故人,一方面也表明了他渴望通过托尼的转变来获得救赎。按照懦弱的解读,他不一定希望报复苏姗,因为他更希望自己能够克服自己的懦弱,让苏姗看见自己如何在现实中陷入懦弱,又如何在虚构中克服懦弱。在这种心态驱使下,他创作了《夜行动物》,并且将家庭的死亡和丈夫的无能熔铸成一个故事的契机。在这个解读中,丈夫死于复仇,死于勇气。这是爱德华希望苏姗看到的,一个男人为爱付出了一切。这是爱德华想做但未能做到的一切。
那么,为何爱德华最后又没有出现呢?因为他只是在虚构中克服了懦弱。也许这种设想是合情合理的:爱德华希望通过小说来向苏姗表达自己对自己懦弱的鄙夷,就像他在纸条里说的一样,“这本书和我跟你在一起时写的那些书都不一样”。
但爱德华最后缺席了,因为他最后仍没有勇气面对苏姗,面对自己的过去。直到最后,就像苏姗骨子里的实用主义一样,他骨子里仍旧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在虚构之外,他仍旧没有改掉懦弱。不过,这样一来,我们在谅解苏姗的同时,也有了同情爱德华的理由,因为我们每个人或许会缺乏直面现实的勇气,因为作为长者的苏姗妈妈曾经说过“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因为善于描述勇气的博尔赫斯自认为懦弱,也曾满怀愧疚地写到:
我犯了一个人所能犯的最大的过错。
我未能得到幸福。
但愿那无情的忘却冰川
将我裹挟而去,让我踪影全无。
我的父母将我孕育,指望着
我能有一个壮丽而美好的人生,
历经土、水、风、火的洗礼。
我辜负了他们的苦心,
他们的殷切希望没能实现。
我的心思全部用于艺术,
编造着毫无意义的作品。
他们给了我胆识,我却没有成为勇敢的人。
生而不幸的阴影不肯弃我而消散,
一直在我的身边与我相伴。
《夜行动物》观后感(十):勉强可算佳作
看完一脸懵逼,前期营造了一系列惊悚和黑色的氛围在剧中女主角的等待中嘎然而止,这难道不是一部复仇的剧么?难道就是让女主角在看小说中一直惊吓,摔书就已经完成了她前夫的愿望么?回味许久,个人感觉这不是一部惊悚复仇的电影,而是一部以女主角为视角而展现男主角对过去的告别,对自己爱情的告别的一部佳作。通过对戏中戏中悲剧的描述,爱德华表达了自己认清了自身懦弱,认清苏珊的无情的事实,正是苏珊的出轨和堕胎,让他失去了妻子和孩子,正如书中对三个无赖的刻画,使人痛恨。对女主也是一种无情的鞭挞。在剧中就表现在书中和现实切换时女主的神情失措和惊恐。但总的来说,在前期不停的创造惊悚氛围前提下结尾只是以男主不来赴约结尾,始终有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剧中一个大大的复仇油画难道就是以这样的形式完成吗?看来作家的心态我等俗人还是不懂。但我之所以称之佳作,是因为导演对整个电影画面色彩的掌控,女主妆容对剧情的烘托,都属惊艳。还有男主出色的演技,事故之前的懦弱,看到罪犯的隐忍,最后杀人的颤抖,都颇具张力。确是一个好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