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走天堂》是一部由汤姆·提克威执导,凯特·布兰切特 / 吉奥瓦尼·瑞比西 / 雷莫·吉罗内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爱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疾走天堂》《Heaven》
很少有电影能让人心甘情愿的把片尾的三分多钟的字幕看完。这部电影就是其中之一。
非常柔和的色调。
一直很舒缓的音乐。
你可以说它一点也不戏剧性,但是又非常戏剧性。
到了绝处,总是能够逢生。这不是007或者英雄的“主角不死性”,是人到了极致情境下的勇气。
最后一个镜头,直升机垂直上升,像被天空吞没一样。是不是因为这样,所以电影叫Heaven.
语言都很简单。
有一场乡村婚礼。当新郎和新娘走出来的时候,心里涌出非常珍惜的心情。
这是一部抒情的电影。从头到尾没有任何激动的画面或者过高的声调,但是你可以感觉胸膛里的心脏跳动。
后面的后面,没有后面。但是中国人的天性会令我自发自觉的补充一个后面。
最不戏剧化的可能,他们会到另外一个地方。隐姓埋名。继续小人物的平淡温暖的人生。
其实我想知道,如果有一天,你是在逃的通缉犯,在心里默数,有几个是可以放心托付的人?
《疾走天堂》观后感(二):很淡又很浓
大师虽然走的太早,《天堂》、《地狱》、《炼狱》这《神曲》三部曲成了一个遗憾,可《天堂》毕竟还是留下了完整的剧本。很多人质疑汤导是不是拍出了大师的神髓,我这浅薄之人对大师无法评价,只想说,肯定有不尽之处,但也有意外之喜。
影片的开头很抓人,随后的审讯与出逃戏都拍的煞是好看,演员出色极了。
结束的也很帅,空空的画面,更胜万语千言。
为什么《天堂》要选在意大利呢?是因为但丁是意大利人么?
《神曲》里,诗人经过了地狱、炼狱之行,最后是在贝阿德丽的引领下,来到了天堂,在但丁的心里和所有的作品里,他一直迷恋的初恋情人贝阿德丽都是化成了上帝派来救赎他的女神。
《天堂》里,菲利浦就是菲莉芭的救赎之神,少年之爱纯洁干净、勇敢无敌,他就那么简单直接盲目地喜欢上了她,也可能她说的都是假话呢?也可能她是个想象力丰富的精神病人呢?他根本也没有去调查研究取证过什么,只是她一串眼泪就彻底地收服了他。
也许,大师也想说这是宿命?冥冥之中,也有一种叫做“缘”的东西,所以,安排他和她的名字那么相象,生日也是同一天,也许,两个人的手握在一起的时候,他感觉到了这个“缘”,所以,他爱上了她。
只能解释说,他是她的上帝派来的了。
爱,真的能救赎一切么?
整片的叙述方式让故事显得有点贫瘠。故事是好故事,但总给人一种想面面俱到但碍于时间又只能都点到即止的感觉。人物的塑造不够丰满流于表面,甚至只能文字化。还好刚开始得知冤死了四个路人的那场精彩的哭戏丰满了不少女主性格。
实际上是一个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故事,但从头到尾都显得平静而安逸甚至甜蜜,似乎那些该爆发的情绪都被硬生生地削掉了。开头以为会是一个惊险的犯罪片,到了后来就会渐渐明悟,噢,这原来是一个爱情故事,这可能只是一个爱情故事。还没看完的时候觉得女主心理活动的变化显得有点没下限,有种为了补全一个完美的爱情而牺牲了道德底线的感觉。仅仅用she cut her hair的象征性手法将所有的矛盾都一笔带过,而个人认为本片一开始就是想靠主人公那阴差阳错导致的内心激烈且矛盾的心理挣扎达到升华主题的目的,不过最后似乎牺牲了这点,导致影片的深度有所丢失。后来仔细想了想,可能这不是牺牲,前面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爱情的铺垫。
看到后半段的时候有困惑过觉得男主用爱拯救了悬崖边缘的女主,这是否是为了爱情而无视了道德底线,毕竟前半段一直在强调女主内心对于杀害了无辜路人的痛苦之情。一度觉得实际上这不是爱的拯救,而仅仅是给了女主一个活下去的理由,一个不想死的理由,而且最主要是给别人的,却不是给自己的。她的行为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即使她心存歉疚,即使她说自己痛不欲生,但内心深处生的欲望还是能盖过这一切,也许是和全片的风格有关,看到他们的爱情,你总能忘记这是一对亡命天涯的情侣,画面中充满了淡淡的甜蜜和现世安稳。anyway,不管看的时候想法多么瞬息万变但还是很流畅的看了下来,紧凑且环环相扣,就是总会有种挖了很多大坑但只填了一个从而让故事很顺畅的进行到最后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觉得故事太贫瘠了,可能是为了描述这一场愛情而自动忽略了其他很多情节。最后想说,影片的结尾给人措不及防的冲击力。这又是一个可以让人忍不住会说----草,这TMD也行?!的结尾。但结束后,前面所谓对道德的反问全部不攻自破,如何满足一面对道德的需求,一面对完满愛情的向往,影片的最后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答案,让人目瞪口呆的同时也感到释然,甚至还有些怅然若失。
《疾走天堂》观后感(四):基耶洛夫斯基的文艺警匪爱情片
菲利普是个警局的记录员。某天早上他自告奋勇担当了一名女犯人的受审翻译。他的眼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她。这名女犯坚持要求用英语母语进行交流,脸颊上苍白的光芒咯得人眼睛生疼。女犯开始缓慢地介绍自己以及作案动机,然而当得知自己投放的炸弹没有杀死仇人大毒枭,却炸飞了于此无关的四个人,其中包括两个无辜的小女孩,她的眼睛闪了闪,嘴角开始剧烈抽搐。她近乎歇斯底里地问为什么她的炸弹明明在办公室的垃圾桶里并且她已经秘书支走。为什么。她的脸上滚下几滴泪水,晕去。她的手一直紧紧抓住菲利普的手,这个握手的姿势菲利普在床上保持了一夜。第二天他的父亲来到他身旁问他怎么了。他说,他尿床了。他在洗床单,然后,他抬头和父亲说,"我恋爱了。"
天堂的颜色。菲利普在接近他的天堂。尽管他站在他与菲利芭隐匿的房子的窗前,颤抖落泪。在这个尽是地狱的颜色的世界,亲爱的菲利芭是他有生以来见过的最接近安琪儿的模样。所以,当她说想尽快结束这一切时,他全力协助了她。枪杀仇人,亡命天涯。他们躲进一辆送牛奶卡车。司机把车开到一间士多旁边,和带一颗耳环走路忸怩的骚货车震了十分钟。在他们满足他们的兽性欲望时菲利普和菲利芭还在四处观望,菲利芭有些不耐烦。不过镜头最后扫到那台卡车,车门已被打开。
菲利普要求菲利芭带他去她出生的地方。菲利芭带他去了教堂,在那个肃穆的地方告解。菲利芭说了全剧最长一段话,她说,她已经不去相信,感觉,生活,人生。菲利普只回应了一句,我爱你。她干枯的眼眶再次湿润,对比上一次在警局的情形,这是绝望后的希望。告解完毕,他们一起去剃光了头发,穿着白色的薄衫,在小镇的风中,墙角里,飘荡。英国小城旖旎的风光,和意大利格局分明的住宅区布落俨然不同。意大利号称治安严谨,实际是罪恶之城。
菲利芭遇见了她的好友。她走上去和她碰面,期间,菲利普给家人打了个电话。当他回来时,菲利芭飞奔过来紧紧拥住了他。
他们一起去了菲利芭的朋友家借宿一晚。这里,绿色的平原一望无边,小山丘此起彼伏。远近点缀着一些树木。菲利普和菲利芭在朋友安排的木屋里用晚餐,菲利芭说,警察会来。她盯着菲利普。然后,看他点点头。门被打开。
他们飞奔过一个又一个山丘。大树下,他们完成了最圣洁的合体。全景镜头绕着他们转了一圈圈。两个人影的缠绕,夕阳西沉。
警车和直升机呼啸而至。全副武装部队急速包围菲利芭朋友家一层一层。孩子和大人被赶出屋外,警察们什么也没搜到。这时停在一旁的直升机突然起飞。在集体扫射的注目礼中,直升机缓缓远离地面。
影片开头,菲利普曾经模拟驾驶直升机,指导员告诉他,注意距离,实际驾驶不能这么飞。菲利普问了一句,"我能飞多高?"
疾走天堂。
《疾走天堂》观后感(五):碎碎念
在kate拿起手枪的时候,我和妹妹猜测毒枭的死活:他不会这么容易就死了吧,不然接下来演什么呢?
结果他果然死了。
哦,那接下来呢。他们逃亡,可是kate的角色一直在自责肯不安里难以释怀,所以我和妹妹再度猜测,他们剃了头以后多半要殉情了吧。
看完电影的人都知道,所有的情节点我们都猜错了。其实是看惯了好莱坞的类型电影的恶习所致,让我们情不自禁地以为剧情的走向。
tw.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没有看简介。不知道谁拍的。
但从片子的摄影,光线和配乐也能察觉到导演的不寻常。我喜欢kate刚被救出两人在阁楼里,kate站在乔瓦尼面前,挡住了可以到达他身上的光,当时的台词忘记了,大概也是封闭的姿态拒绝。然后她走开,光一览无余的照在乔瓦尼脸上,配着他涣散又执着的眼神美极了。
当乔瓦尼给爸爸打完电话,和kate坐在教堂边上,那样子仿佛两个来此旅行的年轻伴侣,走累了,相互靠着聊天说话,要说有哪里不一样,也就是光头的造型吧。但那时候,我已经感觉到,这是一个慢条斯理,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的爱情故事了。
后来看到信息里透露是基耶夫斯托夫斯基的遗作,未完成。我自顾自的猜测,这样的爱情故事于他来说,本来就是像梦里的碎片。美,动人,不需要前后严谨的逻辑。
不过即便我相信爱情,却也难以相信这么默契和一见倾心下的浪迹天涯。我不会相信有一个这样被你抓住了手,解救你并抛弃一切的男人存在。从某种角度说,这样的爱人太完美。
我想大师之所以为大师,便是不走寻找路的营造氛围吧。回想整部片子,两人亲昵的镜头除了过肩切的并列睡和中景的拥抱。最后象征性的结合也是在远景里有个剪影。
但只有这样的氛围,才让人觉得又美又不真实吧。
anywy.切不要幻想it will be happen in reallife
唯一吐槽,音乐虽动听,但渲染太强啦!
tw,乔瓦尼演技赞,很好奇一直没火起来在原因是什么哦。难道是为人低调不在意?!好吧...我操太多心啦....
《疾走天堂》观后感(六):缓慢地疾走天堂,叙事的速度和高度
播放一组教学影像:
两队人马,一对急追,一对谎逃,必不可少的是乱飞的子弹,漫滚的黄沙,巨大的破坏。
反正,我不喜欢。
疾走天堂是基耶洛夫斯基的剧本,一位欧洲电影作者。电影作者们时常给人这样的印象:擅长无情节剧,充斥大量象征性镜头,留给评论者大量解读空间。
三色中的蓝色就是这样的电影。
疾走天堂并不是,它的底色是扣人心悬的,情节紧凑高速,因果关系强烈。基本因素也是追捕与逃脱,最普遍的戏剧冲突,但呈现在画面上却极其缓慢平静。
爱情是在警察局发生的,真正的一见钟情,坚定,悍慕,全情付出。男主角的身份是个警察,而女主角是个罪犯。他立下周密计划,帮助她逃脱,藏身,完成之前未能完成的任务,过程中,被捉捕的危险一直存在。
导演却极力淡化这种冲突,两位主人公始终缓慢地疾走在奔向天堂的路上,姿态动人优雅。当然需要凭借不同的电影语言才能够实现这样的效果。柔和的色调,沉静的古典乐,在越是紧迫的时刻,越是拉慢镜头移动速度,等等。
也曾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见到这样的效果,明明是充斥着死亡和矛盾的故事,作者却一直使用漫不经心的语言,描写零碎的事物。于是,作品诗意和轻盈,有文学性。
所以,所谓作者,电影作者,文学作者,都是能被贴上标签的人。实现一种风格,担当起未曾实现的可能性。
电影的主题是情感的高度,表现手法巧妙的直白,就是让男女主人公在地理位置上不断升高。
中间出现多次高空俯拍镜头,这对恋人从监狱到秘密阁楼到山脉最后升上天空,不断超越,直到最后一个场景,那些在地面上开枪的警察,看起来是那么无力可笑。
因而多次想起易卜生和他临终前的最后一个剧本《当死者再生时》。
里面的雕塑艺术家层经历过“死亡”,幸好再次重逢创造杰作时的那个模特。他反复念叨的愿望,是带她走向最高的雪山,收尽世界荣华。
作为易卜生一生剧作的收场和终结,它带给我们超越故事本身的感动:看到生命意义的实现。
《天堂》也是作者的最后一个剧本,或许是出于意外,或许拥有着更广阔的的时代文化背景,但毫无疑问的是,它同样宣告了艺术的自我完成。
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很对,可也很难,除非痴极成圣,做不到。我们都需要找到一个引擎,驱动生活向前。它有很多名称与解释,过一个时代更新一次。
一个艺术家,路的尽头,真理的显现,始终是艺术的自我完成。
《疾走天堂》观后感(七):疾走天堂
原来天堂不是一个地方,
这里,
天堂是两个人对视的瞬间跌入,
是他果断而周密的释放,
是她毅然决然的坚持
是他们简单到透明的爱情。
《疾走天堂》名曰疾走,全片却是难得的静谧。
故事起于一场犯罪,
转折于一个意外,
因为一场特殊的语言交流,
诞生了一见钟情的契合;
两人由此谋划了利落的复仇,
开始了远离喧嚣、释放原罪的逃亡。
从开始的剑走偏锋,
到后来的转折、跌宕、沉溺,
结尾收于高潮,
情节一路富有张力却不失韧性。
这一次,凯特收敛了女王气场,
一扫铅华,沉淀情感,
扬抑张弛,收放自如。
她演绎的菲莉帕有坚持、有良知、有深情,
却也单纯也直接,也理想主义。
在一个有所经历的女人眼中,
你尚能看到纯真干净,能不怜惜?我甚至沉溺了。
菲利普就是被这样的眼神一击即中的,
他不脱稚气却坚持自我,
虽然看起来有些局促笨拙,
却思维灵活,推理严密。
他们的爱,没有电影一贯的激烈,
却很彻底地颠覆了世俗,
还原爱情的本色,深情而安静。
在干净到没有瑕疵的镜头里,
男女主角诠释着最通透的感情,
就那么不着痕迹地,让你相信,让你感动。
《疾走天堂》观后感(八):蓝天白云和爱人
看这题目原本以为是杯具来着
O看到最后一幕两人跃上直升机渐行渐远没入蓝天白云时
由衷地觉着真好
虽则好多事还没有解决 但忽而又觉得那些事又有什么了不起
hilippa的负罪感 她这一世永远难以挣脱的罪恶感
错杀四条无辜人命 枪杀手无寸铁者
所遭遇的种种使她拒绝相信道义人生当然也包括爱情
最终是Filippo义无反顾的爱救赎了她吧
不然她也不会在纠结之后还是说了爱
虽然我一度觉得这爱来得快了点
不过却也足够炽热 炽热到为了爱人能浪迹天涯 挥手人间
哎 意大利男人的浪漫情怀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演绎了疯狂之后 也演绎了深沉 无比沉醉
整部剧情节紧凑 明明是两人为了逃脱恢恢法网的紧张慌乱
却又总给我一种纯净悠然的度假错感
这或许是缘于两位主角的恬然面目与沉静眼神吧
白T仔裤 悠然表情
共剃光头 完了之后还那么美
随意坐在教堂广场等古建筑前面
手拉手 肩并肩 时而相视微笑 时而观望四周
这哪里是逃难啊
最爱的场景
两人不顾一切牵着手奔下山坡
天地辽阔
却只剩
两人在树下拥抱的剪影
很美很美
《疾走天堂》观后感(九):转载:
/@潘萌SoPhia: 夜里看完《天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遗作,在蓝白红三部曲之后计划的新三部曲《天堂》《地狱》《炼狱》的首篇。基氏的宗教情怀自不用多言,我凝望着《天堂》里这对亡命天涯的男女最后一个镜头随直升机升入无穷的天空里,突然意识到,这不是一个男人和女人的故事,而是神和人的故事
@咆哮女郎柏邦妮 (丝瓜络竹木刷): 刚看了汤姆 迪克威的电影《天堂》,震撼。电影紧凑,紧张,惊心动魄,但是却不给肤浅,浮华之感,完全击打进了心灵,深邃,纯粹,温柔。男主角的爸爸来看望他们那一场,我看得眼泪哗哗的。平时看完了一部电影,我会紧跟着再看一部,今天自觉关上投影机。我想让好电影在视网膜上再多停留一会儿。
《疾走天堂》观后感(十):是神先爱上了人
夜里看完《天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遗作,在蓝白红三部曲之后计划的新三部曲《天堂》《地狱》《炼狱》的首篇。基氏的宗教情怀自不用多言,我凝望着《天堂》里这对亡命天涯的男女最后一个镜头随直升机升入无穷的天空里,突然意识到,这不是一个男人和女人的故事,而是神和人的故事。
凯特扮演的女教师是人类代表,相信一己之力,相信自己在做“对”的事,当知道自己安置在毒枭办公室的炸弹意外炸死清洁工四人的时候,她颤抖的嘴唇,大颗大颗跌落的眼泪,观之心碎。这是人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罪的瞬间。而年轻警官菲利普是神,只要相信他,他便可以带领你走出红海。是神先爱上了人。
我很喜欢看两个人一起逃回女教师家乡的片段。两个人剃了一样的光头,穿白色体恤,牛仔裤,坐在教堂门口的喷泉台阶上吃冰淇淋,看一场陌生人的婚宴。
他们越来越相像,气息相通。因着人原本就是按照神的形象而造的,神终于等到了人接纳他的爱,真正信入他。旷野上的大树在夕阳下好美,一如最初的那棵善恶知识树。
(先记下一些想法,以后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