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玻璃之城》经典观后感集
日期:2017-12-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玻璃之城》经典观后感集

  《玻璃之城》是一部由张婉婷执导,黎明 / 舒淇 / 吴彦祖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玻璃之城》观后感(一):孤独催人思考

  不知道为什么就对这部电影这么有感觉,很私人的感觉,看过这么多关于爱情的电影,从看过这个的那天开始就印象很深,后来空闲的时候又看了一遍,这会儿听着黎明唱try to remember,竟然很有要哭的感觉。

  我想他之所以这么触动我,是因为这个让我想到了自己,这里面的,就是我一直所希冀的大学生活,这样热血的青年,这样激烈又纯真直接的感情,这样聪明漂亮人们

  从一个内陆的小城市跑来北京,之前实在是有太多的幻想高中甚至之前接触的了解的北京,全都是理想化的理想国,这里有充满理想的青年,有无数的读书沙龙,小剧场,演唱会,画展,音乐会···在那个闭塞的内陆小城,没有这么多文艺的活动,于是这些被我踱上理想光辉的事物就成了我来这儿的最大动力。我不顾忌现实,北京没有一个我熟悉的人,就算爸爸的某个朋友在这儿,交情也不深,我根本就不认识,班里的同学几乎全留在省内,其实照我这性格,从小的想法,就是离开这儿,就是不在北京,我也会跑到别的地方

  或许是这样的性格造成现在的痛苦,或许现在的痛苦是不足提及的,因为这个时代,有很多年轻人正遭受着和我一样甚至更深的折磨。至少我还拥有一个让我学习环境,尽管这个大学已让我觉得很无聊,很没劲,对学习自己的这门专业没多大兴致,我所主修的,选修的课程,都只是被动的接受。问我当初为什么选择这个,很简单,觉得自己语文外语还成,学这个应该不会吃力,至于工作,不想那时候就要来思考这个我毕业时候要头疼的问题。也许这是一种逃避,或是一种软弱。因为大部分的人都在选择财会一类,不管是否喜欢,对以后找工作有帮助就行,大学里也是这样,大家都很着急很现实,要为自己争取的更多,武装的更强,为以后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我是真的很懒,我没有参加学生会之类,参加了一些没意思的社团,后来又退了。后来知道了一些有意思的社团,可惜人家不招了,大一的时候什么都不关注,没把握住。现在我大二,闲人一个,基本未参与学校的任何事务,只是去上上课,完成作业平庸至极。我这个学校北京的孩子比较多,据说是优秀落榜生的一个聚集地,因为北京生刚刚踩一本线就可以来了,外地的至上要多个几十分。所以这学校说差也不差,说好也不易。我并不怪这个学校,因为有才的人在哪儿都会发光,我们班成绩好的好像大部分是外地生。大学的成绩,最重要的是态度,因为是文科专业,所以对大部分同学来说都会,而要做的优秀,则需要你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我对那些作业,都是敷衍塞责,能过就行。高中时候学的还行,是对语文有兴趣数学有解题的趣味,外语还有点意思,政史地,就一门都不喜欢。本来对哲学还有些兴趣,可惜我们政治上的哲学太中国化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时候,除了学习,我也不能干别的,也不能偷懒。那个时候精神上也是不太明朗,有时候总会被莫名的巨大的未知的茫然与消极打击,陷入很不好情绪中,但是很快就能恢复,和周围的人打打闹闹了。虽如此,至少还有一些说得来话的朋友,忙里偷闲讨论书啊,音乐电影什么的。大学里边,是真的丧失了这些纯粹又珍贵的谈话了,一整日谈论的都是鸡毛蒜皮,即使也有谈的开心的时候,大笑的时候,我也更需要闪光的谈话。

  周六日,北京的同学回家,学校里边的人减去一半,宿舍就剩我和另一个福建妹子,她比较活跃,校内活动比较多,这边同学也多,所以周末挺充实。大一的时候我还有闲情逸致出去玩,现在觉得太累。其实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一个人,我之前太高估了自己,那个时候整日臆想,这个也要去那个也要去。现在过来了,发现我忽视了两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没钱,二,没人和我去啊。

  现在要谈一个沉重话题,爱情。师范学校,你懂的。鉴于现在大学理工的男生过剩,师范的女生过剩,我建议教育部可以考虑把这两个合并一下,弄个综合性大学。当你知道文院的某一对在一起就是一个爆炸性新闻后,你就可以理解了。

  关于孤独这个话题,我高中时候就有了对这个的深刻理解。“似乎生活底色黯淡,只有思想上碰撞的火花或朋友的温情才能偶尔照亮。至于那无穷无尽黑暗,就是那无穷无尽的孤独。”(《随感·论孤独》,本人著)。可是至少我那个时候还敢想,现在我激情有点少了,快要被平庸打败了。懦弱、不愿意一个人外出,害怕挑战。之前看到一个言论说孤独是可耻的,稍稍震住了我一下,竟然到达可耻的程度了。

  看到一句话成熟的标志之一,就在于能主动掌控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让情绪掌控自己。很有道理,比较感性的人,容易被某种情绪感染,不易抽离。当我陷入某种感伤的情绪中时,有时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有时也会下意识的干点别的,转移注意力,或者让这种情绪宣泄出去,比如我现在在干的。

  特别的钟爱,是因为引起了共鸣,把自己代入。《四月物语》我挺喜欢,估计也是和自己相似或共鸣的。

  《玻璃之城》观后感(二):玻璃之城

  看惯了欧美电影,港片的细腻让我感动不已。每一个曾经真爱过的人,都能与影片产生共鸣,爱情不就是这样,距离时间都不能阻隔彼此的热情。彼此相爱的人所能激荡的火花无限多。当我想起你的时候你正好也想起了我,这样的默契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吧。漫漫20年,在彼此的生活中来来去去了无数人,而你永远都是那个让我不能自已的人。

  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同时爱上两个人?在我看来,这两种爱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可以共存。家庭对港生和韵文来说是一种责任,然而他们彼此那种原始的吸引又是无论如何都舍弃不了的,从而再次相遇后便只能在失而复得幸福和罪恶感之间抉择徘徊。在错误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注定了两个家庭的悲剧。

  看完影片,我始终不解的是,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各自组成家庭,而且小孩子都满了20岁。如果爱得那么强烈,那为什么不再多等几年。

  黎明演绎的主题曲《今生不再》很好听,MV截取的片断都很经典浪漫一塌糊涂

  《玻璃之城》观后感(三):城中人的情与歌

  张婉婷和罗启锐的电影中,总是充满着浓重的时代背景,是时代的变故,影响着城,才塑造了人。那倔强的情花,也只有在特定的年代,受尽情歌的滋养,萌芽绽放才最为动人。 电影《玻璃之城》就是这样极具“张罗特色”的影片,他们将自己当年就读香港大学时的求学经验与面对九七问题的背景投射在作品中,用情歌一遍又一遍的滋着港生和韵文的爱情,使它成为一部兼具历史视野和个人感怀的影片。

  巴拉兹贝拉在《电影美学》中提到:“独具风格的有声片绝不满足于让观众听到对白,他也不止于利用声音表现事件,声音不仅不是画面的产物,它将成为主题,将成为动作的原因和源头。”这一声音的剧作元素,体现在贯穿整部影片的歌曲《try to remember》中,第一次出现《try to remember》是港生遭遇牢狱之灾时,空灵婉转的女声从录音带里缓缓飘来,传达出韵文心中对港生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浓厚情愫,歌曲将原本残旧灰暗的监狱装点上浪漫气息,使观众陶醉其中。这首由美国民谣团体The Brothers Four在上个世纪60年代演唱的曲目也展现了影片浓浓的怀旧气息,另外,歌曲的出现仿佛预示这男女主此后长达20年的分离,使观众对于男女主之后的故事产生无限了遐想。

  第二次出现《try to remember》在电影中跨越了20年的时间间隔,港生和韵文重逢在氤氲着回忆氛围的小酒吧里,港生弹着吉他唱起这首歌,低沉柔情的嗓音流露出对这份爱情的执着和专一,深情的曲调配合着时而虚焦的镜头带来的朦胧美感,使得气氛平添了一丝丝的暧昧,也为两人日后的破镜重圆做了充分的铺垫。《Try to remember》很好充当了剧作作用的同时,调节了影片的节奏,一次又一次升华了他们之间的爱情。

  “当音乐感染击穿你,它应当是从你的鞋底穿过,而不是你的耳朵。”纵观《玻璃之城》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音乐并没有宣兵夺主,它衬托这这座城的美好,烘托着城中人对于爱情对或是这座城市不变执着专一的感情,滋润着这份爱情的绽放。 “Try to remember”,也许是张婉婷的低吟浅唱。反思,抑或怀旧,她在问所有人,过去的一切,激进的革命,简单的理想,是不是值得“Try to remember”,那一代人无法释怀的对于旧香港的念念不舍。

  影片结尾处,《Try to remember》又一次的出现,穿插着港生和韵文车祸前生活的点滴回忆,熟悉的音乐却让人唏嘘不已,这悠扬旋律令人动容的同时,也使人感怀其实分别也许没有那么可怕,当他们骨灰在烟花下融合在一起,氧化成风,就能变成同一杯啤酒上两朵相邻的泡沫,就能变成同一盏路灯下两粒依偎在一起的尘埃宇宙中的原子并不会湮灭,就像港生和韵文的爱情,就像港人对于旧香港的怀念。

  莫闻笔

  《玻璃之城》观后感(四):try to remember

  看完了<玻璃之城>脑海中不停回放着try to remember那首百转千回的调子

  其实,爱情又何尝不是百转千回的事呢?

  不太喜欢黎明演的港生,总觉得他那应该是深情的眼光让我看上去有点猥琐

  却大爱里面的舒淇,很漂亮的女人,独特的美,一个有味道的尤物

  两个人相遇了,之后呢?

  之后是相爱

  再然后呢?

  再然后便是相离

  讲的依旧还是爱情

  阔别那么多年又重新在一起的爱情

  应该是很爱

  所以才不会放下世俗的成见和道德的底线那么用力的相爱

  故事很美

  但我却不得不怀疑它的存在

  想起了一首歌<不如不见>

  头沾湿 无可避免 伦敦总依恋雨点

  乘早机 忍耐著呵欠 完全为见你一面

  寻得到 尘封小店 回不到相恋那天

  灵气大概早被污染 谁为了生活不变

  越渴望见面然后发现 中间隔著那十年

  我想见的笑脸 只有怀念

  不懂 怎去再聊天

  像我在往日还未抽烟 不知你怎麼变迁

  似等了一百年 忽尔明白

  即使再见面 成熟地表演 不如不见#

  寻得到 尘封小店 回不到相恋那天

  灵气大概早被污染 谁为了生活不变

  越渴望见面然后发现 中间隔著那十年

  我想见的笑脸 只有怀念

  不懂 怎去再聊天

  像我在往日还未抽烟 不知你怎麼变迁

  似等了一百年 忽尔明白

  即使再见面 成熟地表演 不如不见

  这段时间大爱其中的那句"灵气大概早被污染 谁为了生活不变"

  毕竟隔着那么多年

  毕竟有那么多年的记忆与彼此毫无关联

  毕竟都在岁月中有着不可避免的变迁

  毕竟谁也没有勇气为了生活不变

  最后一双脚总会惹尽尘埃

  能够那么执着的爱

  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啊

  记得舒淇在电影中的那句对白

  她说"在我们分开的那段时间,我最爱你"

  很美的一句话映衬出很美的爱情

  也记得那个手模

  港生说他的生命线 事业线还有爱情线全都是由韵文的名字组成的

  他说他会娶她

  但最终她只能当他的情人

  他的生命也不仅仅是由她一个人的名字组成

  不由得要对韵文偏心

  觉得港生的爱并没有她的那么深

  如果真的那么深重的话

  是不会为了建筑学固执得只身前往法国的

  正如我原来所写过的

  女人对幸福的要求很简单

  往往只有爱情

  而男人除了爱情还有事业地位

  可那些都是个人通过努力便能得到的

  爱情却必须要双方面付出才能够圆满

  所以要求的少不一定就容易满足

  女人一旦心中有了爱情 便就有了无限的伤悲

  不否认港生的爱

  只不过不能对等

  所以为韵文心有不甘

  结局还是很好的

  两人畅游异国,能死在一起

  千帆过尽,亦不失为一种幸福

  很美的片子

  很美的爱情

  如同那美丽的名字 玻璃之城

  和结尾那美丽的烟花

  因为美丽

  于是注定短暂不平凡

  刻骨铭心的痛

  《玻璃之城》观后感(五):命运如此安排 总叫人无奈

  很多人提起婚外情总是嗤之以鼻,可是每一段故事总有它的因果,爱情更是难辨对错。

  起初看这部电影是我情绪压抑,想要搜一些能让人落泪的电影,看完我的确是哭了。再看的时候是我男朋友陪我一起,靠在床上看的。有两首歌我已经很熟悉了,黎明的《等不到天昏地暗》和《try to remember》。

  彼时男的意气风发,女的清新可爱,相互爱慕一切都很美好。如果不是那场革命,或许他们会结婚,或许也会因为其他原因分开。可是爱情却一定从未停止,否则韵文怎会一直留着事业线、爱情线、生命线都是他们名字的手模,否则怎会一直记得每天给玫瑰放一片阿司匹林,否则怎么两人的儿女都叫康桥。

  有些人的出现就是灾难,不论何时再会,只要一个眼神就会立刻沦陷。十几年不见,两人竟然更有魅力了,最要命的是当初说过的一些小事,他都还记得。一起学开飞机,一起联名购置别墅,一起养狗,一起找回记忆。可是这个时候,同样是有着另一半,同样是有了孩子,此时港生对家庭的责任感更强一些,韵文却是更加依赖对方的一个,其实过去也是。女人在爱情里总是最难以理性的一个,但她自己可能也明白,人会同时爱上两个人吗?电影并没有清楚地交代二人对家庭中另一半的感情,但是答案在他们这儿是肯定的。

  美好的爱情相互欢喜,错误的感情却是相互折磨。对于爱得进退两难的两个人,死亡是他们的出路。于是在伦敦最美的跨年夜晚,意外也像是必然地发生了。相爱二十年,只化成最后二十秒在空中绚烂。

  等不到天昏地暗

  站在眼前是一生最值得的人

  抱在怀里是一生最美丽的爱

  不管流言 流过苍茫的人海

  等不到天昏地暗

  这就是我们命运最合理的安排

  最亮丽的月亮 经不起天长地久的等待

  后记:因为这部电影的缘故,我没敢去看伦敦的跨年烟火,也没去过康桥。曾有人说梦见过和我在走在伦敦桥上的场景,我却是跟另一个我爱的人一起走的。感谢科技,如今的我们不需要打很贵的长途电话,每天依然可以视频;春节假期我男朋友也飞过来旅行。而因为懂得珍惜,我极力保持独立,控制着孤身在外与异性的交流。

  我的爱一直都是回馈性的,感知得到越多就会回馈越多。不论命运如何安排,我都记得在一起时候最美的时光。i remember everything.

  《玻璃之城》观后感(六):安妮笔下的玻璃之城,

  是从安妮书中看到这部电影,越来越爱看这些老电影了,经典的电影让人有总有记忆犹新的感觉,片名挺美的,是通俗意义上的文艺片。有些情节是很喜欢的,

  港生深爱着韵文,年少情怀,纯真的,有带着一点点轻率。似乎是轻易地别离。再次邂垢时已是中年,彼此都有了家庭。难以割舍的罪恶和快乐。知道彼此在一场车祸中相拥而死。

  韵文和港生同居的时候,两个人的容颜都已苍老,韵文痛苦的问港生,我们该怎么办,港生说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这个时间有许多都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

  听到Try to remember。经典老歌。电影里放着这首歌的时候,是韵文去监狱看望港生,她带了唱片和阿斯匹林给他,就好像港生送过给他鲜艳的玫瑰,

  养在清水中。每天用一片阿斯匹林。在他离开她的时候。港生离开香港去巴黎的时候,给韵文一只石膏做的手。他说,我手上的爱情线,生命线和事业线都是你的名字拼成的。

  韵文应该无憾,一生拥有一句这样美丽的情话。是被一个男人这样的深爱过。

  听着那首歌的时候,感觉到时光的衰老。

  只是我们还拥有记忆。这样就已经足够。

  港生在巴黎艰难的生活。韵文想去看他,努力挣钱。

  存够钱才可以打三分钟的电话给港生,她在那端无耐地说,港生你别不说话啊,。你不说话就是浪费钱啊,凄楚的声音,无奈的生活。

  这是他们无法控制的爱情。

  下着漫天飞雪的巴黎的街头电话亭里,终于空荡荡的,只留下雪花的声音。

  别离总是暗淡的。舒淇总是美丽的。喜欢他浓密舒展的长发。像一把海藻。

  这部电影里,她的哀婉的柔情比一贯飞扬调皮的多。也许是剧情的需要。

  港生再次因为要陪自己的妻子而对韵文失约的时候,韵文决定离开他,她说,为什么我们常常会同时喜欢两个人呢。她对自己的罪恶感感觉无措。

  港生曾对她说过,怕什么,我肯定会取你的,在舞会之后的校园里,他想要她。可她最终他并没有取她。

  他只是爱她,无力自拔的爱她,韵文去了伦敦。他去找她。绝望中试图用望远镜找到她一闪而过的身影。可是镜头中闪烁而过的都是往事的片段。韵文年少的容颜,在夜色中象一朵鲜艳的玫瑰。韵文在风雨中扑向他的怀抱,以一种飞蛾扑火的姿势。最终扑向死亡。

  可是死亡时完美的结局。他终于永远属于她。

  电影里有那么多的音乐,钢琴。柔情的凄恻的。

  还有满目灿烂绚丽的烟火。在黑暗寂寞的夜空中。

  爱情是一场偶遇的烟火。有些人能够看到。有些人一辈子平淡。

  在钢筋水泥的都市里。在玻璃之城。

  没有人有太多机会看到烟火。

  这个城市的人突然看到一场耀眼的烟火,可是并没有什么节日,所以他们相信这只是一场幻觉。

  电影最精致的是结尾。时光的路途上,只留下爱情的足音。

  然后一切消失

  《玻璃之城》观后感(七):无非一个“不够爱”的故事

  一个人为什么能同时爱两个人?

  这还用问,无非是两个都不够爱。

  一开始的时候,他爱她比不上心里那一点懵懂的热血和梦想,这也罢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有时候爱情能等,少年时的梦想却从来不能等。古时候才子佳人的小说里书生还不是都要上京赶考才能等来大团圆。

  但这一点青涩的爱恋,终又抵不过异国他乡寂寞刻骨如雪,比不上身边人的一点暖。

  他不是家国大难山河变色不得不仓皇逃离,只是对这个香港失望,就算加上她也比不上外面的新世界,他选择抛下她自己走;后来也没有难言苦衷,父母逼娶,无力回天,他自己累了,不想再坚持了,放了手,任凭电话铃声在雪地里一次一次空响;之后更没有烽火连廿载,音书不通,生死不知,只能夜来幽梦忽还乡,只是自己选了的路,并没后悔过,并没想过回头。

  没有必要苛责,也实在看不出来赞美的必要。不过平凡人生活里最平凡的爱恋,在蔷薇色的年华里相遇了,年轻时的爱情总是美得像是水晶,然而除非人生能停留在初见,否则活下来的人总要逐渐长大,明白人生不得不有所取舍。而他们始终更爱自己,于是选择了放手。

  一别十数年,谁也没有曾经沧海难为水,为伊消得人憔悴,还不是该升职升职,该讲笑话讲笑话。说是万人丛中再相逢,忽然间醒悟原来对方才是此生挚爱吧,又没有爱到舍得抛妻别子,从头再来。那律师说,他本以为总会有一天替他们两个打离婚官司的。我却觉得再过二十年也未必,真那么爱,当年何必放手,今日何必犹豫?还不是会沦为常见的婚外情套路:十年前说妻子不理解我,婚姻名存实亡,十年后还在说,照旧同枕而眠。

  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只怕不是那人,只是对年轻岁月的怀恋吧。当无情的岁月抹去了少年的一切峥嵘棱角,把所有琉璃般的梦想都打碎,当乌丝变成白发,光滑的皮肤爬上细小的皱纹,当奔涌的热血都化作每日一开门的柴米油盐,唯有在对方心里,还保存着当年那个在暗夜里都会发光的青春笑靥。

  才可以一起学飞机,一起买个适合隐居的小屋,一起在伦敦街头玩偶遇,一起追忆往昔岁月稠。未必是在后悔当初年少无知放了手,只是既得陇,未免复望蜀,要为这点贪恋抛弃一切从头再来嘛,又犯不上。否则又何必当初。

  我不是说港生不曾爱过韵文。不过年轻的时候他爱自己更多,二十年后还是爱自己更多,无可厚非,只是瞧不出来到底让人感动在哪里了。韵文爱港生倒是可能更多,不过双人舞一个人总是跳不起来。

  我也不是说不够爱的爱情不伤人,恰恰相反,这世上最令人伤心的事大概就是“不够爱”。无爱则无忧,爱到深处无需也无从选择,上穷碧落下黄泉,更别说天涯海角,无非都是跟了去。唯独爱了又不够爱,这边杀敌一千,那边自损八百,即不舍得抛弃一切,又恋恋不舍徒添惆怅,选哪边都不免抱憾终生。

  与其自欺欺人徒添苦痛,还不如想明白,凡是可以选择而放弃了的,无非都是因为不够爱。

  既不回头,何必不忘。

  《玻璃之城》观后感(八):玻璃之城

  这是一部通俗意义上的文艺片,只是拍的比较精致而已,唯美的结局。

  片头一出来就是一段流畅清冷的钢琴。带着悲剧的阴影,还有黑暗夜空中的烟火。这是两个清新的细节,所以我很耐心的看了下去。

  有些情节是喜欢。

  港生深爱着韵文,年少情怀,纯真的,又带有一点点的轻率,似乎是轻易的离别。

  再次邂逅时已是中年,彼此都有了家庭。难以割舍的罪恶和快乐,直到彼此在一场车祸中相拥而死。

  他们给自己的孩子都取了康桥的中文名。因为这是他们年轻的时候,想去的地方。

  韵文和港生同居的时候,两个人的容颜都已沧桑。韵文痛苦的问港生,我们该怎么办。港生说,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这个世间有许多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

  再次听到《Try To Remember》,经典的老歌。

  是自己曾经抄在笔记本上的,那时还是校园里。电影里放这首歌的时候,是韵文去监狱看望港生。她带了唱片和阿司匹林给他,就好像港生送给她的鲜艳玫瑰。

  养在清水中。每天一片阿司匹林,在他离开她的时候。

  港生离开香港去巴黎的时候,给韵文一只石膏做的手。他说,我手上的爱情线,生命线和事业线都是以你的名字拼成的。

  韵文应该无憾。一生拥有一句这样美丽的情话,是被一个男人这样的深爱过。

  听着那首歌的时候,感觉到时光的衰老。

  只是我们还拥有记忆,这样就已足够。

  港生在巴黎过着艰难的生活,韵文想去看他,努力的挣钱。

  存够钱才可以打三分钟的电话给港生。她在那端无奈地说,港生,你别不说话啊。你不说话是浪费钱啊。凄楚的声音,无奈的生活。

  这是他们无法控制的爱情。

  下着漫天飞雪的巴黎的街头电话亭里,终于空荡荡的,只留下了雪花的声音。

  离别总是黯然。

  舒淇是美丽的,最喜欢她浓密舒展的长发,像一把海藻。

  在这部电影里,她的哀婉的柔情比一贯的飞扬调皮多。也许这是剧情的需要。

  港生再次因为要陪自己的妻子而对韵文失约的时候,韵文决定离开他,她说,为什么我们常常会同时喜欢两个人呢。她对自己的罪恶感感觉无措。

  港生曾对她说过,怕什么, 我肯定会娶你的。在舞会之后的校园里,他想要她。

  可是,最终他没有娶她。

  他只是爱她,无力自拔的爱她。韵文去了伦敦,他去找她。绝望中试图用望远镜找到她一闪而过的身影,可是镜头中闪烁而过的都是往事的片段。韵文年少的容颜,在夜色中象一朵鲜艳的玫瑰,韵文在风雨中扑向他的怀抱,以一种飞蛾扑火的姿势,最终扑向死亡。

  可是死亡是最完美的结局,他终于属于她。

  电影里有那么多的音乐,钢琴,柔情的凄恻的。

  还有满目绚丽的烟火,在黑暗寂寞的夜空中。

  爱情是一场偶遇的烟火,有些人能看到,有些人一辈子平淡。

  在钢筋水泥的都市里。在玻璃之城。

  没有人太多机会看到烟火。

  就像我比较喜欢的漫画作者欧阳应霁,有一组关于烟火的漫画。他说,这个城市的人突然看到一场耀眼的烟火。可是并没有什么节日,所以他们相信这只是一场幻觉。

  电影最精致的是结尾。

  空寂的走廊上,少年的港生拉着韵文的手去参加学校的舞会。韵文清脆的笑声在黑暗中遥远。

  时光的路途上,只留下爱情的足音。

  然后,一切消失。

  《玻璃之城》观后感(九):在玻璃之城,永不老去。

  在装满玫瑰的花瓶里放一粒阿司匹林,当它伴着袅袅的气泡沉入瓶底,玫瑰将会赢得更多盛放的时光。阿司匹林,不仅能治愈头痛,还可以延缓枯萎的生命。可是,无法拯救无望的爱情。

  十年前,《玻璃之城》上映,当时的我深深为这个美丽的名字所倾心,自己还没有看,便积极向朋友推荐。他看了电影,对我说:“如果三十岁的时候再看,可能会觉得更好。”那时,我十八岁。许多年过去,当我再一次看了《玻璃之城》。终于体会了朋友当时的话。剧中缠绵一世的情感,绵延半生的眷恋,并不是年少的我们所能够理解的。

  一直钟情文艺片。喜欢看那些融入小人物喜怒哀乐,爱恨交错的故事。淡雅清丽的画面,像悠扬的笛声在岁月里低回、婉转,余音袅袅。看的时候,会感动、会流泪、会惋惜、会痛,会怨恨世间为何有那么多无奈的结局,却又不得不感叹在漫长时光里与命运对抗的爱的力量。

  曾经很看重这种力量,执着的笃定爱可以挽回一切,可以让生命的美丽绽放到极致。渐渐的,终于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是不可挽回、不可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安慰自己,让自己去适应这个我们所无法改变的世界。然后,尽量快乐幸福的生活。不但要自己幸福,更要学着让他人幸福。世间万物自有缘法。能拥有过已经是一种幸运,未来莫要强求。

  只是,荧幕里那个久远的画面再次回映:港生送韵文一只石膏做的手掌。掌心密密的生命线和事业线,全部由她的名字组成。荧幕外我的心还是不由自主的柔软起来。这是他与她此生最美丽最浪漫的过往。一生有过一句这样的诺言。纵使之后半生颠簸,亦无怨无悔。

  喜欢舒淇,就从这部电影开始。直到现在,我依旧认为舒淇是演技非常好的演员。她的眼睛里蕴含着故事。拍这部片子时,她和黎明应该还处于恋人阶段。也因此,总感觉他们的对手戏演的非常的真。看到黎明跑去巴黎,在河边用望远镜找寻熟悉得身影。可是看到的全是曾经彼此年轻时的笑颜。这便是爱情吧。只有在过尽千帆后,才能明白谁是你心中最重要的那个。也许当时曾决然的挥别,也许以为永不会后悔。可是就在以为拥有一切之后,才发现错过的才是最值得的人。

  二人的爱情以相拥致死结束,虽然惨烈但却是上天所能给予他们的最好的安排。看过这部电影,心里久久难以平复。他们的爱情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不被肯定的,因为穿越了道德的边界,跨过了家庭的疆域。但是,看了他们的一生,谁又能忍心去苛责呢?但若,中年重逢后,二人勇敢舍弃家庭走到一起,是不是就心安理得了呢?在我看来,他们还是善良的人,不忍心去伤害两个无辜的家庭。尽管,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使他们受到伤害。而让他们再次令挚爱淹没于人海,是不是又太残忍了呢?若是那样,他们的人生又有谁来拯救?我唯有无语,唯有哀叹。世间总有无法解开的难题,永远找不到答案。爱情、誓言、温暖、眷恋,像焰火照亮了天,再绚烂也必将归于浮尘,倏忽而已。漫长的时光长廊里,回荡的是少年时的脚步。在玻璃之城,永不老去。

  梦里见到一座四面环海的梦幻孤城。月高的晚上,当月光洒满整片海域,幽蓝的海水层层涌向沙岸。粼粼水面,映着它孤独的倒影。一闪一闪,若隐若现,仿佛一碰就碎。细软的沙滩,留着串串凌乱步履痕迹。随每一次潮涨潮落,卷进无边的深蓝海底。

  这是谁的玻璃之城?

  写于2008 10 30

  《玻璃之城》观后感(十):Try to remember

  直到今天,我仍然没有把握能写出十几年前MySpace上那样的文字。

  一座城市,之于一个人的意义。

  我常常觉得,少年时,对于一个人,最美好的在于,

  一切似乎都有可能,

  一切都有希望,

  一切外面的世界都可以向往。

  以后我们一起开着飞机,离开这里,

  摆脱所有的束缚和控制。

  这座混凝土的森林,

  是早上八点钟上学的上课钟,

  是每天都会路过的铁路桥和站台,

  是每年四五月份一齐怒放的蔷薇小径。

  经年之后,走过了无数的城市,

  路过许许多多的地名,

  走过许许多多的爱恨病苦,

  每一处的意义都各有不同

  有的时候,一串地名丰满了一个人,

  每当想到他/她,便会想到那些地方;

  有的时候,一个人丰满了整座城市,

  空气中满满的都是那个人的回忆。

  莫向外求,仍然在路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玻璃之城》经典观后感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