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珍珠港》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7-12-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珍珠港》经典观后感10篇

  《珍珠港》是一部由迈克尔·贝执导,本·阿弗莱克 / 乔什·哈奈特 / 凯特·贝金赛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爱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珍珠港》观后感(一):唯美依然,感动依然

  导演迈克尔.贝,犹如一个伟大的毁灭艺术家,先用宁静祥和的夏威夷清晨,充满着夏日气息的阳光海滩,唯美纯真的爱情,亲密无间兄弟情谊, 把最美好东西淋漓尽致的演绎到极致之后,再用冷酷无情的战争,将一切美好瞬间毁灭,化为灰烬。 用长达40分钟的无情的轰炸,冷血的杀戮,强烈的视觉冲击,淋漓尽致地揭露着战争的罪恶,人性的丑陋。 基调鲜明的对比反差,狠狠的撕扯着观众的心灵。唯美依然,感动依然 每每看到凯特.贝金赛尔那精致的脸庞透着的深深的焦虑, 望着遥远的地平线,急切地期盼爱人从战场归来。 那清澈却透着深深忧郁眼神,就有种流泪的冲动 乱世的爱情,总是凄美得令人揪心

  《珍珠港》观后感(二):有感而发

  简单描述一下我对剧情的看法。

  特别想让男主和男二在一起搞基,女主角就这样静静的看着他们,被他们一起抛弃。尤其是最后丹尼死了以后,雷夫和女主角又重新在一起了。女主角在以为雷夫死了以后三个月就和丹尼在一起,tm挑谁不好挑雷夫的好朋友啊。如果丹尼是真爱那我也就忍了,可tm一听说丹尼死了马上投入雷夫怀抱算怎么一回事啊。如果真爱雷夫,不会和丹尼在一起,如果真爱丹尼,你变心变得比雷夫那段还快,性格是不是有点反常啊,真没见过战争片讲这么狗血的爱情故事的。

  OK.说完爱情线,再来说战争线。老实说,我对美国轰炸日本那段无感,片子从头到尾,我最震撼的不是美国的英雄主义,是日本的武士道,以及其他一些东西。日本人,我们中国人一直很讨厌,不可否认,他们真的很讨厌。但讨厌的日本人我们是可以分类的。 第一类,是那种发动战争野心勃勃并且厚颜无耻,坚持自己观点毫无错处的人。这类人,很多是政客,以安倍晋三为代表。第二类,拥有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人,电影里出现了一个日本人,把妻子照片放在身旁,并且认为自己参加战争可以为家族带来荣誉。他们并非真的没有人性,但他们被洗脑了,被日本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洗脑了。为家族而战,为天皇而战,为祖国而战。他们都是这么想的,可本质上还是侵略。赢了更加鼓舞士气,输了切腹自尽,反正无论怎么样要成为一个英雄。这是第二类人。 第三类人,电影里出现的日本人的妻子,这象征着日本的老百姓。他们和中国老百姓,美国老百姓一样有血有肉,会哭会笑。他们其实不在乎什么荣誉什么利益,他们只过自己的小日子,他们不喜欢也不想发生战争,他们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就是平常人。在战争面前,第一种人可恨,第二种人可悲,第三种人可怜。

  一直生活在太平年代,我没见识过战争,有时候也会希望说中国把日本韩国打下来算了。可是到现在我才明白,战争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颠沛流离,妻离子散,意味着要活在极大的痛苦之中。而中国人是人,日本人是人,其他国家的人都是人 ,只要战争一发生,就避免不了悲剧。所以还是希望世界一直和平下去。

  《珍珠港》观后感(三):战争里的爱情,爱情里的友情

  听过一句话,最好的战争片是让观影之后的人们害怕战争。这部战争片可以做到这一点。

  影片一开始两小无猜的孩儿在平静的农田里快乐地嬉戏玩耍,鼓弄着他们想当飞行员的梦想不安分的雷夫从小就比丹尼勇敢大胆、思维活跃,丹尼在从小就受到雷夫的照顾保护,他们是最好的朋友志同道合、性格互补的好朋友。

  《珍珠港》观后感(四):影视鉴赏的节课影评

  珍珠港又是一部好莱坞的战争题材大片,很多人对国外大片的印象停留在,高科技的特效冲击人的神经,以刺激为主的剧情,科幻片,悬疑片,超人片上,还包括有很多人认为一些文学著作作为电影拍摄出来,文本的价值被贬值了,一幅幅画面将数十页的文字浓缩,但总是没有可能做到极致的符合原著对生命的揭露与感悟,更使读者丧失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但文学性的东西又是属于创作个人的艺术与见解,如改拍成影象剧的红楼梦的拍摄就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有关这种争论颇多。

  上完了整个学期的影视鉴赏课,我自己从一个不赞同用专注的态度去欣赏影片包涵的价值,而是同那些在电影院里看电影与欣赏无关的人一样,纯属于娱乐性的消遣,完全也只是因为自己喜欢语文老师的的讲的一门轻松的课程才来此,每当我阅读完一本书后,我绝对不会有再去瞧瞧影视版的吧,现在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在我们发下来的那本《影视课堂》中提到了为了使文本,既文学,适应很受欢迎的肤浅的快餐电影所带来的冲击我们现代人的有限精力,阐述了“红色电影”的成功,但我个人确认为电影是一种再创的艺术,它本身也不仅只限于粗鲁的“感觉上的美”艺术,它同时也可以蕴涵着的“知,情,意”同音乐,美术一样用自己的方式诉说,而又有着表达明确的文字的形式-如台词,也有音乐伴于其中,它本身的画面也包含了美术-因为大部分的一些各种形式的美术都可以用画面映出,它在一定的程度上融合了视觉,听觉,与文字描述与文字想象感,或许没有“文学”他们那般专注于一种精深的表达方式,但孰能说,电影里就没有深刻的蕴涵人文,不能使我们认识人呢?它这种特殊形式的表达只能尽量的“浓缩”其他几种表达的特色,遭人批评也必然成为必然,可是现在我们同样能讲清楚电影也有着它不可抹去的价值,那便是已经提到过的融合性,这个是其他的形式的艺术。

  我想说“红色”电影被当做一种被迫的策略走近我们来让大家注意到“文化”这个东西,到还不如将电影本身当做一种创作,一部好的电影的编剧或导演必定是读过好的文学,就像一位深沉的作曲家必定有着同文人共鸣的思想感情一样,好的音乐与文学相同于人学,那么一部好的电影绝不会散失很多人所担心会消逝的“文学性”,滥制的电影的性质也可以同说某本书写的不好一般。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在观看影视剧时不受一些多元的低俗的快餐娱乐?

  这也便是我们学习影视鉴赏的必要了。

  学会审美,明辨是非是我们终生学习的无止境目标,这也说明了鉴赏这词,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班观看了许许多多的影片,从经典的好的影片入手,而《珍珠港》这部电影是电影对我启蒙这种新文艺的开始,自此后才有了我对电影的重新思考

  珍珠港播放后便使我想起了海明威写的那本中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也是一个关于爱情与生死的故事,但不同之处在于,珍珠港战争中虽描述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但同时也写到战争的无奈与其的因为爱国的人们所表达的战争进行的必要性,而海明威则着重写到的是战争的毁灭性与对爱情的赞颂与向往,也许相比海明威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下,《珍珠港》表达了更多的关于我们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不仅有着刻苦铭心的爱情,也有作为维护国家利益,应该抱起炮火勇于承担的信念,三个主角在个人与群体的爱之间的人被撕的粉碎,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这些是对生命的摧残同时电影将这个故事呈现出来,在苦痛中开出的价值远大于平静无奇的安逸,也使安逸中的我们看到平凡的真谛,看到人的价值就在于生命的本身,看见失去了来让人学会珍惜,学会思考,学会爱,学会生活,更重要的是珍珠港中的那些主角的伟大得以理解,得以告诉那些无数在青春中被生活的苦难所折磨的人,告诉那些将自己的青春的热血涂在地上的人,告诉那些还在深渊与伟大之间迷茫的人,不止有你一个人在世界上独自承受,或快乐忧伤,或悲惨幸运,或无助迷茫,有人走在我们前面,为我们解惑,为我们分辨方向,在黑暗无知的神秘的前行的路上立下一个又一个历史的丰碑,他们为我们点亮远方,尽管他们或许已经死去,尽管我们再也见不到他们,但他们是我们的先驱者,风中的低语是他们的叹息,暴风骤雨的灾难下夹杂着他们的呐喊,无情的烈火中燃烧的的是他们的勇气。在《珍珠港》中,这种种画面中无不呈现着这些,它为我们这些后来的人解释,这更是一种传承。

  也许最难以让人理解的是女主角在男主角回归后,无比的惭愧,因为对于男主来说她又已经爱上了别人,但我从来没有为此觉得她有什么不忠,在她经历了一次失去爱人的苦痛后选择了勇敢的继续活下去,去尝试着好好爱另外一个人,这份坚强与勇气使我看到了她的美丽,而当我们决定了去爱一个人,那么过去就永远成为了过去,无法再拾回,忘了那个为了祖国而亡的永远的走了的人,将自己全身心的爱给哈雷,爱情是不能失去忠贞的。

  当男主回来后,她既感动又痛苦,但这就是现实。没有什么现实会因为高尚的意识所改变的,现实就是现实,既不能说它是残酷的或是美好的,因与果的关系是必然的。而我们一生要有的路便是一边在在对世界探索一边将知与行合成一致,改写命运与世界。

  她在最后做出了选择,她告诉男主,她爱她,一直如此,不管现在还是过去,但是没有办法,她有了哈米的孩子,她得对孩子与哈米承担责任,现在的雷(男主)以经死了,她们再也不可能在一起了。

  在哈米参军飞去日本告别时,哈米,说他怕她更爱雷,最终离开他,她也告诉了哈米,她爱他,她不会离开。我们都知道她更爱雷,但这个残酷的事实必须得过去了,她之前说已经做出了选择,她不会让哈米失望,更不会离开他,也爱她。她的心没有说谎,还是说了善意的谎言,我都被她的所做所谓折服,我不知道有多人能在自己快崩溃的边缘时还在照顾对方

  在片场,不知道多少同学对她的这番话便是失望,但我看到的却是上面所说的。

  最后的充满着希望的结局是哈米用他自己与烈士们的鲜血结束了战争换来的,赤裸裸的牺牲奉献的精神的剧情与镜头被拍摄的致情致理,刻画的深度让人难以忘怀

  剧中还有很多值得让我们在此歌赞与深思的进行分析,在这已写不下了,仅到此写了一点点。有机会时间自己在假期完成。

  完

  《珍珠港》观后感(五):珍珠港出现的穿帮镜头以及吐槽

  1.幽灵山峰

  当成年的三个主角第一次出现在画面上时,他们是在长岛,背景上可以看到一些很高的山峰,至少在海拔千米左右。而每一位长岛居民都知道,长岛地区最高的山丘也只有海拔100多米。

  2.午夜快车

  雷夫到旅馆伊雯琳(凯特.贝金赛尔)的房间,告诉她自己要去英国,当时是夜里,旅馆窗外,一个现代的公共汽车站清晰可见

  3.魔术围巾

  同一场戏中,伊雯琳给他围了条围巾。其中一个镜头从本.阿弗莱克的身后拍摄,观众可以看到他没带围巾。跟着一个镜头是从他面前拍摄的,那条围巾又出现了。

  4.海底隧道

  本.阿弗莱克在纽约跟朋友告别,去伦敦参战时,地点不是海港,而是火车站。

  5.化悲痛为饭量

  丹尼(乔什.哈奈特)和伊雯琳在餐厅吃饭时惊闻雷夫的死讯,这时镜头显示,伊雯琳手里的奶昔是满的,下一个镜头,奶昔只剩一半了。

  6.左右为难

  丹尼和伊雯琳做爱后的第二天早晨,他们在一起谈话,她把头靠在他右肩上哭了起来,下一个镜头,她的头却靠在他的左肩上。

  7.高难动作

  丹尼和伊雯琳一起乘飞机去看日出时,途中他们居然在狭小的机舱里换过座位。

  8.真假纸鸽

  本.阿弗莱克在英国最后一次执行任务时,英国人把他的私人物品送到机场,其中有他的折纸鸽子。可是,刚刚他下飞机时,驾驶舱里挂着的那只,是哪里来的?

  9.天罗地网

  英国空战中,本.阿弗莱克被击落,他想跳伞,但打不开机舱,他拔枪把机舱打出了两个洞,下一个镜头——那洞不见了,机舱仍然天衣无缝

  10.好深的水

  本.阿弗莱克在英国被击落,他的飞机入水时,是白天,等到他从飞机中游出来,浮到水面时,天已经黑了。

  11.假车牌

  本.阿弗莱克在夏威夷开的车子上,挂的车牌是1943年的。

  12.时差问题

  在一个镜头中,一张日本日历被撕下来,在上面标出攻击日由6日改为7日。可是,攻击发起是在夏威夷时间的12月7号上午7点55分,按照东京时间,那是12月8号3点55分,撕日历的人忘了国际日期变更线。

  13.太阳从西边升起

  12月7日,珍珠港之战以一个大广角镜头开场,前景是整个港口,远方山峰后朝阳冉冉升起,这镜头非常漂亮,可是,按照珍珠港的地理位置推断,银幕上的太阳是从西边出来的。

  14.科技先驱

  日军飞机起飞时,航母上满是蒸汽,这是不可能的,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帮助舰载飞机起飞的蒸汽弹射器要等到五十年代才被发明。

  15.镇定的夏威夷土著

  日军轰炸珍珠港时,影片拍摄了大量惊慌逃窜的平民,其中居然没有一个夏威夷土著。

  16.玩忽职守

  小古巴.戈丁操纵高射炮向日军开炮时,在画面右下方可以清楚地看到高射炮的弹链,上面都是没有弹头的空包弹——怪不得他什么也没打中。

  17.无绳电话

  船长打电话时,电话机周围居然看不到电话线。

  18.杀人不见血

  亚利桑那号沉没的段落中,一次爆炸把一个人抛到空中,被螺旋桨搅碎,神奇的是,那螺旋桨居然仍是干干净净。

  19.孪生机场

  发现自己的机场被轰炸,本.阿弗莱克和几个飞行员开车去另一个机场,结果他们再次来到同一个机场,布景师没有做过任何改动。

  20.听话的日本人

  这些飞行员看着飞过的日军飞机说,这些飞机已经没有弹药了,必须返航。虽然画面上可以看到一些飞机明明挂着鱼雷,但它们还是听话地返航了。

  21.飞来的星星

  片中出现过一幅巨大的美国国旗,上面有五十颗星,可在40年代,美国国旗只有48颗星星,代表美国的48个州。夏威夷和阿拉斯加是在1959年建州的。

  22.殉职成瘾

  轰炸开始时,盯住人群中那个拿手提摄影机的记者,他被炸死了两次。

  23.空欢喜

  在珍珠港之战后,当两位男主角向杜利德报道时,后者提升他们为上尉,一个月后,他们在航空母舰上出现时,还带着中尉军衔。

  24.不该出现的绶带

  罗斯福开会时,在座的一位陆军将军身上佩带了一条越南战争的绶带。

  25.候补队员

  飞机出发轰炸东京前,军官们反复提到参战飞机是16架,在起飞的镜头中,如果你认真数数,会发现美国人带了一个候补队员——天上一共有17架飞机。

  26.阳奉阴违

  轰炸飞机的轰炸机起飞后,航空母舰的舰长下令“全速前进”,下一个镜头中,你可以看到航母纹丝不动,而且下了三枝锚。

  27.自杀飞行

  轰炸东京后,美国飞机们向西飞往中国境内着陆,可在这个镜头中,飞机们背向夕阳飞行,照这么飞下去,他们只能在太平洋里沉没。

  28.很像飞行员

  影片结尾,本.阿弗莱克带着小丹尼飞行,在远镜头中,我们看到驾驶舱里的飞行员带着飞行帽和风镜,下一个特写显示,本.阿弗莱克的头上什么也没有,小丹尼带着飞行员和风镜,可是,小丹尼不可能是飞行员。

  还有一处严重穿帮:杜利特的轰炸东京行动中,由于所带汽油量不足,当B-25从“大黄蜂”号上起飞后,根本就不是像电影里演的编队飞行,而是各自单独飞向东京的。更不用谈后面花大篇幅渲染的“架机扫射日军救另一飞机上的战友”这一段凭空臆造的情节了。

  29仁慈的日军,日军飞行员竟然挥手让白人小孩躲避空袭。

  30现代化的军舰,多次出现日军飞机在诺克斯级护卫舰边飞过及三艘斯普恩斯级爆炸的军舰空袭前居然还有宙斯盾级巡洋舰

  -------------------------------------------分割线----------------------------------------------------

  《珍珠港》观后感(六):排山倒海

  今天重温了一遍珍珠港。是因为才听到张惠妹的排山倒海,知道这是珍珠港的中文主题曲。甚是好听的歌,大气而婉转,于是小火苗燃烧起来赶紧看了一遍。

  其实多年前第一次看珍珠港的时候觉得这是一部完全可以和泰坦尼克号媲美的具有史诗气质的电影。但后来却是票房惨淡骂评如潮,不知道为什么,当时还抱不平。但现在看来确实觉得有道理。影片尚且没有很成功的将战争主题和爱情主题孰轻孰重说得清楚,更是将一个人同时爱上两个人的故事弄的很荒唐。不是说这没可能,只是在这部电影里,Rafe和伊芙琳的爱是速食和浅薄,而Danny和伊芙琳相好则是背后一刀。两个男主角都在跟伊芙琳说什么都会过去的,但过去的究竟是什么,伊芙琳爱的是谁,是善良到无知的Rafe,是Rafe死后她从义正词严的保守忠诚到最后什么都顺其自然,是Danny令人窒息的安慰,还是,她仅仅只是活在珍珠港里的,一个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阅尽有限的起死回生的面孔的小护士,因此她倍加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生命正在消逝的存在感。

  多年前看珍珠港时的感觉是本阿弗莱克比乔什哈奈特帅,然后觉得这种三角恋已到达顶级境界心累到不行。但现在看感觉却是,乔什哈奈特长的多精致啊,本阿弗莱克棱角分明的美国大叔脸活该被踩,而战争年代的爱情又有多少是因为资源稀缺才苟且成全,逮到一个是一个,哪里还管相处了多久或者还能相处多久。连体检都是抱着泡妞的心态,泡妞的最终目的则是春宵一夜抑或传宗接代。说的纯洁一些,美国大兵们只是单纯的想要在为国捐躯,青春年华留给墓碑上的空白之前好好珍惜最后的时光,而说的难听一些,他们不过是不想让性功能在入土为安之前亏损,于是一面之缘都可以在电影中变成一见钟情,并且就可以堂而皇之的让观众相信这种一见钟情的存在。伊芙琳在以为Rafe死后和Danny相爱,似乎此时她才找到珍爱,因此在这里看来我觉得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那些批评家,它从真爱的归属地和时限性对自身进行了拆穿。也许它本来是想说明每个人都可能同时爱上两个人,或者不同条件下催化的爱情有真有假,而生死则是考验其忠诚度的致命药。但呈现给我们的却是,怀着想要一面定情一夜搞定的想法的人,终究是胜不过从内心珍爱的人。美国人的爱情观实在跟中国人相差很大,他们往往看一个漂亮的表象就可以私定终身,一见钟情似乎是习以为常的事。在周围美男美女环绕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他们就可以明目张胆的乱搞,比如很搞笑的Gossip girl。若条件不允许,那就只能当荒岛上的鲁滨逊演一出等你16年的苦情戏,就像The Notebook里的Noah。于是有时很怀疑美国人的快餐式爱情有多少真心的成分,爱欲的激情过去之后不是只有面容的美艳可以舔舐一辈子,亦不是所有人都能停留在最美的时刻,所有的萍水相逢都会定格。西方人的想法里家庭观念是很淡薄的,他们往往可以很不负责任的把女孩的肚子搞大,可以把家庭的维系仅仅依附在孩子身上,而责任感则云淡风轻。就像之前的爱情与灵药抑或着好莱坞一部接一部的性喜剧,他们并不是想取悦荧幕前的座无虚席,而仅仅是想自嘲一下他们究竟是更爱人还是更爱性。相较之下也许东方人的矢志不渝在他们看来是太傻太呆原地打转,但我还是更能接受东方人的爱情观一些。美国人的爱情就像游戏,肤浅的以一辈子为代价的在爱与性之间难以权衡的爱情,该是有多廉价。

  丝毫不想去评论迈克尔贝的技术戏和场面戏,这是他热衷的,是他的电影必不可少的,是少了这个跟别的导演的水准就差不了多少的,索命物。但是还是把爱情置于了战争之上,与变形金刚很不同,因此觉得还是主次不清。

  黑人牧师给死难者祷告的时候,伊芙琳用口红在救的活的伤员的额头上标记,同时给两个爱着他的男人抽血,低着头不敢看他们。这是与圣经违背的人心的阴暗点。也许在这里影片很想说明,有时这些阴暗点在旁人看来是多么的不应该,但在当时对主角来说,亦是身不由己的。

  《珍珠港》观后感(七):战争残酷,真情无辜

  很偶然的机会听了《Pearl Harbor》的那首贯穿全影片的主题曲,于是决定这周要看这部经典的影片。三个小时,不应该奇怪的时间长度。

  从什么时候开始说起呢,从年少雷夫为保护丹尼说起,从艾芙琳和雷夫的爱情说起,从雷夫战机坠毁的时候说起。开始的基调就奠定了这注定是一个兄弟情谊主题的电影。这是一部战争片,看过了太多描写战争中爱情故事的电影,《英国病人》。

  当战争还没有来临,一派和平。热烈的篝火,碰撞的酒瓶,年轻的小伙子和年轻的女护士之间火花迸发。美国式的爱情那么直白,无论是雷夫和艾芙琳最开始的那段,还是后来丹尼和艾芙琳,看后让人憧憬,爱情太美好,当碰到生命中那个人时,辗转反侧,日夜思念。爱情的花朵悄然绽放,热烈而甜蜜。

  可是当战争来临之时,人命,炮弹,鲜血,海水,泥土,战舰,钢铁,深锁,挣扎,绝望。影片中对日军偷袭珍珠港的那段描写时长达20多分钟,看的让人揪心。历史总是相似,我想人们是否记得历史的悲剧,同样的事情是否还是会因为人们的骄傲而发生追悔莫及的损伤。历史不断再重演,这一段想到最近看的《中国人史纲》这本书,我们警惕暴君,却历朝历代都终结在暴君的手上,我们总是侥幸,觉得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如果,同样的事情21世纪再发生,还是会有因为傲慢而发生的无辜损伤吧。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军自杀式钢针拆入日本本土。宁静在战争中从来都是对比性的存在。当皇军在紧张筹备偷袭,远处山坡孩童风筝迎风飞起;当日军轰炸机飞过珍珠港,清晨的人们一片安详;当美军侵入日本,穿和服举纸伞的日本仕女如此美好。

  这部影片最让我欣赏的在于两部分的描写,一是非战时的爱情,让人初看来就是一部养眼的爱情故事:年轻的少将遇见美丽的护士,一见钟情,表达倾心拥吻许愿;当我的朋友离去,可否让我陪在你身边代替他照顾你?斯人已逝,活着的我们却还要继续生活,如同浪漫,在云端飞翔,看日出日落,我的羞涩,欲拒还休,辗转反侧。最开始,我以为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雷夫死去,丹尼代替好友照顾艾芙琳,并且深深爱上她。是啊,你不能说要为失去的人永运哭泣,爱情没有对错,谁也不必为谁守节。我以为最后雷夫真的死去,而丹尼代替好友,继续作战,最后可能战死也有可能战争胜利,可是雷夫回来了。这之间有友谊,爱情。我想这个友情是博大的,荡气回肠的,是宽容的,如大海之博大,最后雷夫放弃艾芙琳,成全丹尼和艾芙琳。而同样,影片的爱情,在战争与失去爱人中成长,如在满是钢铁的荆棘中盛开的玫瑰,那么的美好。我想,这是影片立意的成功之处。第二部分,是里面战争场景的描写。我想任何一部关于战争影片只要是能够称得上经典,必定是对战争的残酷有着逼真的刻画,两次战争的场景宏大悲壮怜悯残酷。可是两部分结合起来,柔情与战争,却又让人感动不已。我想,不光是爱情,还有友情,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艾芙琳对雷夫说,我依然爱你,可是现在我却必须要全心全意爱着丹尼; 我最害怕,丹尼说,你爱他比我爱你多;艾芙琳对丹尼说,我爱的是你,等你安全归来。我们可以同时爱两个人么?我想到了林徽因徐志摩梁思成的爱情。我很喜欢艾芙琳,并不批判她的两份爱,她在战时的冷静与敏捷,让我油然敬佩。我想,这样的女子,即使最后不论是和丹尼还是雷夫在一起,都会全心全意爱他。只是你的心里依旧可以放下那段美好,却也能好好生活。

  影片我哭了好多次,看到战争中死亡,绝望的双手,最后的遗嘱,保卫家园的坚毅,以及最后丹尼死去,我忍不住,控制不了,泪水汹涌,没有什么理由,只是很简单的剧情,却止不住的悲伤。雷夫活了下来,而艾芙琳再次失去爱人,在机场,经历战争与失去的两人拥抱。我想到,美国时间广场二战胜利后护士与士兵的世纪之吻。在惨痛的战争之后,雷夫与艾芙琳之间的平静那么美好与珍贵,我想所谓背叛,都不再重要。

  我以为,最后死去的会是艾芙琳,在珍珠港偷袭中死去,这样雷夫和丹尼还是好朋友。可是影片的鬼斧神工之处在于,它就是最现实的生活,直面你的苦痛,你必须面对两难的选择,从不给你单选题。

  除了主要剧情,主要人物,我想影片很多的细节都是导演故意为之,比如战争中在战火中不断拍摄的记者,最后的镜头是自己倒地的面孔;清洁工米勒在战火中拿起武器直面敌人,总统先生的没有什么不可能,皇军飞行员随身携带的家人照片。

  战争残酷,真情无辜。

  《珍珠港》观后感(八):迈克尔贝的商业片就是好看

  直到现在才看到此片原因有二:一是当年口碑很坏,反响不好;二是一看到180分钟的片长被吓到,拿不出这么长时间。今天看了蓝光版,画质颗粒感较重,只有PCM和DD5.1音轨,但在贝导演的渲染之下,抛去和伟大的战争电影相比,作为一部商业片,还是稍有花头的。

  在中国人民和欧洲人民在浴血反击法西斯的时候,一群美国的花花公子还在搞对象,当他们的珍珠港被骗子小日本炸了才如梦初醒,后来派出敢死队偷袭日本本土军火库侥幸得手,最后勉强活命归来。

  记得当年饱受诟病的主要是三角恋的设计,作为商业片,这种元素在当年还真是可以赢得一些票房的,毕竟是俩帅哥嘛。万众瞩目的偷袭片段也十分震撼,尤其炸弹俯冲这个镜头。很过瘾。

  罗斯福总统也占了一些戏份,和《独立日》里面打外星人之前的感觉差不多,总之就是给军人们打气,给观众催泪,效果还不错。

  如果削减到2小时,当年应该票房会好很多。

  《珍珠港》观后感(九):关于过去与能否过去的爱情

  整部片子想要表现的太多所以反而到最后你感觉比较复杂。你想为最后的爱情动容的时候,你觉得还有战争的余味没有散去。你想去感慨战争的无情的时候,你却庆幸结局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悲剧。你想去支持2男的友情时,却发现爱情在里面扰乱了整个节奏。

  在我看来,整个故事就是,2男从小就有友情,战争导致了三角恋的产生,最后战争也结束了这个三角恋。女猪是个为爱的存在,变心的设定其实比较符合美国人的爱情观也比较符合战争的这个概念。如果你要用纯爱剧的眼光来看待那你就输了。

  其实反观全片,导演如果想要凸显烽火硝烟下的爱情,那么轰炸时更多的镜头应该给3个主角。但是打着珍珠港的名头搞这个桥段估计又有点叛离主题。那么整个影片给人的感觉不免陷入一种什么都有一点,但是什么都没有到极致。什么都感动我,但是落泪却少了这么一点的气氛。

  大气是战争和勇气的描述。情感是友情和爱情的碰撞。在这个里面每个人都找得到自己想看的,但是每个人都会觉得差一点动容的。

  《珍珠港》观后感(十):珍惜美好现在

  感受战争中的爱情,虽然影片里后面是一场三角恋。在得到男主在战争中飞行坠海的消息后,女主和男二选择重新生活。生活难免会开玩笑,失去后又得到,可能再也回不去,却也可能走得更远。影片没有过度去评价这场战争,每一个国家的士兵,都是满腔热血的爱国战士。战争是残酷的,很多画面让人心疼落泪,我们没有如此博大的同情心去同情所有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人,却能珍惜现在的每一天,期待更加美好的未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珍珠港》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