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代艳后》是一部由索菲亚·科波拉执导,克斯汀·邓斯特 / 詹森·舒瓦兹曼 / 朱迪·戴维斯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绝代艳后》观后感(一):奢靡的小清新
略略回想,欧美宫廷剧也接触过一部分了,待整。
1.这一部的妆容服饰很是精巧可人。法国古典主义时期盛行巴洛克洛可可风,取景于凡尔赛宫的它在细节上展示了贵族精致奢靡的洛可可风格——碎花,蕾丝,小清新;
2.十四岁的奥地利小公主,嫁给了路易十六,成为了法奥联姻的牺牲品。
为巩固地位,其母亲百般催促她与当时还是太子的路易十六圆房——尽管知道这并不是她一个人的问题。
3.片中反复展示的服饰,蛋糕,鞋子等,值得注意;
4.路易十六这一角色演得很到位——体质上的虚弱表现在处事的不禁和懦弱中;
5.小皇后的转变关节点:(1)皇弟媳头胎的诞生以及老皇帝的过世——变本加厉的铺张享受;
(2)女儿的出生,路易十六赠送庄园——更坚定地享受自己的生活,包括在偶然机会中的出轨,才艺的被发现以及登台表演;
(3)巴士底狱暴动,其作为法国历史重要人物的地位就此没落。
(4)值得一提的是,在剧院中的两次带头鼓掌。头一次,群集响应,后一次孤掌难鸣,是以体味“失道寡助”,这种变化可以从她的要眼神中意会。
6.最后时刻的贵族尊严。
7.史实上的避实就虚,避重就轻,不容易引起质的争议,是很聪明的一种方式,可是对于想通过展示历史留下思想,很显然它做不到——然而,导演明显也并不准备承担这样的责任——有了华丽的服饰醉人的生活,谁还期望他说别的呢
《绝代艳后》观后感(二):這是一部很怪異的片子。
這是一部很怪異的片子。
片子開首,Antoinette躺坐在華美的椅子之上,頭上戴著白色的羽毛,身上穿著柔麗的衣服,身邊盡是造型精緻得彷如虛幻的蛋糕。和著畫面的並不是一般官廷片樂用的慢版曲調,而是輕快利落的punk music。你以為是放錯了電影吧?這哪裡是一套關於皇后的片子了?壓根兒就是一個時代少女嘛,Lolita式的衣著,粉裡粉,白裡白的,甜美膩人,連片名Marie Antoinette的字樣都設計得像少女雜誌上的標題。這真的是一套古代宮廷片嗎?
沒有人向你承諾這是一部經典宮廷片嘛。片子是圍繞法國皇后的一生沒錯,但在境頭之下,Antoinette不獨是一個女皇,也是一個少女。從奧地利來到法國,愛犬被奪走了,這個少女立刻就掉下淚來,哪裡有一國之母的威儀?每天陶醉於華衣美食之中,吃著色彩艷麗的小甜餅,研究各色花紋的布料,人生中最大的苦惱只是丈夫不知怎的連碰也不碰碰自己,再次之的已經是新衣該要捆帶的還是直袖的了。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際,也都不懂得去體會民心,只是取樂笑語:「我哪有說過Let them eat cake喲?」。明明在法國大革命中被斷頭,理應與政治畫上關係,片中卻看不到她與政治之間的直接聯系,到了片末也都只以出走作結,笑著揮別這個美麗的宮院,完全沒有描述被送上斷頭臺的場面。政治從她的生命中被抽走了,血肉模糊的下場也都被抽走了,只剩下一片膩人的甜美生活,與其說片子想要拍絕代皇后的一生傳奇,還不如說是想刻畫一個古代女子的少女心事吧?
除了開首,片中也都插著不少非classical的音樂,Ceremony、I want Candy、What ever Happened等歌曲穿插全片,連鏡頭運用也是現代的,食物在鏡頭之下旋轉改變,Antoinette與友伴說笑作樂,突然insert她坐在浴缸之內,一抹黑唇,形如妖婦的說道:「Let them eat cake!」。故事背景是古代無誤,但即便在凡爾賽宮內取鏡,出來的卻儼然是現代風情。
這部片子在人物刻畫上有很多不足之處,除了Antoinette著墨較多之外,其他的人都片面得緊,而且某些情節也都與既認的歷史不符,然而,符合也好不符合也都好,也都不甚要緊,反正這片子本來就旨在顛覆你們既有的想像,原來所謂的古裝片也可以這樣拍的。
http://www.chinakolau.com/wordpress/?p=192
《绝代艳后》观后感(三):一场视觉冲击
电影的前半部,总是让人想到与中国的习俗对比,不免会精分一下下:
1 奥地利送了那么多女儿去和亲?奥地利很弱小么?法兰西强势得连个陪嫁都不让?居然还得脱光光(俺们中国大户人家,不说十里红妆,至少是绝对得有陪房滴)搞得身边一个得力的人都没有
2 同房的仪式,原来也有闹洞房的。不过周围那些人总象是居高临下的看猴子表演架式,哪象是祝福啊!同样早上也要检查类似喜帕的东西,不然何来“什么事也没发生”一说.
3 子嗣,看来不管到哪个国家,这都是妃子们安身立命的本钱啊。子凭母贵,母也凭子稳。
4 法国没有妾妃,但可以有情妇(称之为 伟大的友谊),宫廷中命妇一把一把地走动? 咱们的皇朝,是不能这样的。
起床换衣的镜头出现了三次,展现这个人物的变化:从极不适应地尴尬地笑,到习以为常,第三次用挑衅的目光展示身体。
床第之间:羞涩,攀谈,香水勾引,终于亲吻却没了下文
四周的贵妇态度:行着周全的礼节,却昂着高傲的头,说着隐晦的讽刺,。
18岁突然间成为了王后,威胁没了,于是主导着别人的态度:低下高傲的头变成谄媚。
她奢侈到极点,却庆幸还有一个词没用她身上:放纵糜烂.
直到 她终于有了孩子
象征着自然的简单的,是她的内心,活力。卸下重重假发,换下花边衣裳,洗去脂粉,她穿着简洁的服装、披散着头发,与孩子在田园。花朵、山林、鸡羊、 甲虫、草从,晒太阳、读书、泛舟……远离社交生活的玛丽清新自然,满身风韵与伯爵爱恋
重回宫廷的她, 在她越来越美,越来越可爱的时候,却成了法国的债务。影片这里没用再描写奢华的生活。看来也不曾减少。
孩子变多,衣着的色彩渐深,人变稳定
玛丽陪着她的丈夫一起被抓,最后上了断头台。
那是一个奢华迷乱的时代,华服,香槟 宴会 花朵 数不清的视觉冲击,一派眼花缭乱、纸醉金迷
完全可以忽视电影的内容。可是总记得那三个镜头:
1 宴会过后在凌乱的房间里醒来,她还是那小姑娘,迷乱的孤单的眼神。
2 生过孩子后,在田园里躺在草地上的满足感
就是为了玛丽平反的一个电影,不管史实,只看美色吧
《绝代艳后》观后感(四):她只是个小女生
绝代艳后
奥地利宫廷的小公主是个无忧无虑的少女,不谙世事,她在去往和亲的路上心情十分好,想必是由于对未来夫君的期待和对未来的向往。来到法国与奥地利的交界地,要与过去的一切说再见了,虽然充满了不舍,但更多的还是喜悦。看来她在少女时期是快乐的,所以不是警惕的、害怕的。
电影一开始就看出法国王子是软弱的,他的眉宇间是一种不勇敢和不果断,没有君王的那种霸气。他对从奥地利来的新娘一点兴趣也没有,所以即使听见朋友说:“听说她很漂亮”。
玛丽穿上法国的服装,走上通向宫殿的长路,从刚开始接过小孩子递过的花的喜悦,到后来看见法国贵族对她敌意的眼神后的警惕。
来到陌生的国度的生活,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异国他乡,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重新去适应一个全新的国家。早晨换衣服居然要由嫂子等宫廷里的其他女子来帮着换,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扒得一件不留,而那些宫廷里的女子帮她穿衣服时却慢吞吞,似乎就等着看好戏,似乎有意捉弄她。
进餐的时候,侯爵告诉她国王身边女子的身份,并且毫不避讳地在玛丽面前说那个妓女的坏话;看戏的时候,玛丽的嫂子和玛丽一起笑困得打盹的老公爵。这些都能说明她们关系渐渐亲近,也说明玛丽渐渐在适应在法国的生活。
和同在宫廷中的女子亲近并不能说明什么,丈夫对她的冷漠,注定了她在宫廷中的不好过,尽管这并不能动摇她太子妃的地位,但是很多人在她背后的恶言还是伤害了她。其实不是她没有作出过努力,只是太子有不能述说的原因:吃饭时,她主动找太子聊天,努力朝他感兴趣的方向聊,但是太子的冷漠让她失望,从此她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可以了。
在宫廷里,对于一个女性来讲,要的不止是美酒佳肴,华美的服饰和奢靡的生活,在偌大的空荡的宫廷中,没有一个女子是希望没有丈夫的宠爱来度过这一生。她的嫂子是幸福的,生了王子,还享受着丈夫的宠爱。她也是有欲望的,是躁动不安的。于是在假面舞会上,极尽全力玩乐,去施展自己的魅力。她和军官的艳情是必然的,从来没有得到自己丈夫爱护,没有火花从中闪过,难道还会为了他坚守什么?
软弱的太子是注定不适合当一个君王的,但是路易十五的死强行推他上位。两个没有经验的年轻人,就这样被迫接管了一个国家。路易十六对国事不善治理,而玛丽王后又沉迷纸醉金迷的生活、奢侈浪费的生活。她并不清楚民生疾苦,也并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她只是一个小女人。
尽管路易十六有性功能障碍,不过最终玛丽皇后还是诞下一位公主,这不是皇室所期待的,但是却是她最爱的。从此为了它的女儿改变了过去的生活,只是想平平淡淡地活着。
国王太懦弱,不果断,皇后安心带着女儿,两个在不适合的位置待着的人,将这个国家推向了灭亡,等待他们的,是被推向断头台。玛丽最后还是选择了自己的丈夫,他们相视一笑,即使等待他们的是一死,也没有什么了。
《绝代艳后》观后感(五):物欲女的无辜辩白
她天真,她自我牺牲,但她依然乐观且有生活情趣;所以她有理由狂欢。
她努力取悦夫君,努力做个好女人,可是路易十六如此孱弱呆板;所以她出轨是情理之中,且她在灾难面前尚能与不爱的夫君共苦。
她真性情,幽默,可爱,有趣,热情,具有所有现代女性的自我审美特征;她受封建礼教约束,她是政治牺牲品,她理应对自己好一点。
那么,她多开几场party又有什么呢?至少她还会懂事的面对质疑之时真诚的说一句:“好的,工程缩小一些。现在你满意了?”
大革命于她如飞来横祸,为什么突然领掌却招来唏嘘的眼神?
她爱画像,她有艺术天赋。她想自己哺乳,她是个好妈妈。
最终她和自己效忠的夫君逃了。电影没有告诉我们这位美丽的奥地利公主被送上断头台的事情。
姑娘们看着夕阳下她红润的面庞,继续回味亮瞎她们狗眼的皇宫,蛋糕,鞋子。
最后补一句,带劲儿的R&B风格OST属于当代物欲女的耳朵,玛丽女皇只能听到皇宫里的歌剧。
《绝代艳后》观后感(六):Why don't they eat cakes?——无关对错,只是致敬那个美丽又荒诞的年代
1.《迷失东京》的女导演拍摄;
2.玛丽鞋子中出现了匡威、bgm使用摇滚乐
—— 突出荒诞感,提醒观众,你看的是已经过去的,苍白的历史;
3.既然是历史,那我们就好好享受她的美,而不要在乎其对错;
4.我发誓我在大都会博物馆看到非常相似的洛可可lobby,蓝粉配上白色,少量金色;
5.故意弱化其“负面、缺点”,强调她的性格来源,使观众自然而然接受现在的玛丽皇后;
6.她是一个可爱,天真,不懂责任的女人;路易十六也一样,只是历史的牺牲品,被社会发展的进程推上了革命的断头台;
7.弱化历史的进程——没有拍出最后被砍头的结局;
8.
《绝代艳后》观后感(七):王室
这部电影很完美的诠释了王室的兴亡。兴,在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亡,只要王室的那几个人努力就够了。影片前一部分,讲诉了王室人的华贵,奢侈与腐败;也诉说了联姻的王室的女人的命运的悲哀和王室男人的愚昧。其实,我个人从这部影片里觉得,路易十六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罢了,主要的错误不在他,而是他的那个所谓的智囊团。还有影片在路易十六结婚的时候,来宾里为什么会出现黑人?还有教路易十六夫人谈钢琴的那位老师也是黑人,并不是我对黑人有看法,而是那时的王室不是应该对黑人有成见吗?在路易十六夫人第一次沐浴出浴时和那天从假面舞会回来时还有从路易十六打牌那段不愿意陪她去巴黎歌剧院那间棋牌室出来时,这三段的配乐为什么那么的现代,不应该是交响乐吗?当然这只是我的疑惑,毕竟鄙人才疏学浅。
《绝代艳后》观后感(八):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性格分析
本影片通过细致入微的文件考证,探讨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内心与人生悲剧。玛丽的悲剧在于,她未曾担负起与自身地位相等的责任。她漂亮,简单,活泼,待人真诚,但很是任性、轻率、无法集中,她的性格,从影片中看上去大多都是红色性格的优势,然而人生的客观残酷在于,身处那样的时代和地位,她的性格给她所带来的错误是致命的,不可原谅的。她是法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一位皇后,一方面她美艳动人,惹人怜爱,令男人神魂颠倒;另一方面,她放纵任性,奢侈无度,常常一夜就将自己一年的皇后年金挥霍一空,在这里也恰巧体现了她作为红色个体追求快乐,把生命当做享乐的经验的性格优势,又因为缺乏自制导致挥霍无度造成致命错误的性格过当。其夫路易十六也对她放任娇纵,令国家债台高筑,法国民众都称她为“赤子夫人”。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深遭人民痛恨的国王路易十六和皇后玛丽都被关押起来,到1792年,为了防止帝国制度复辟,法国革命者先后在巴黎将路易十六和玛丽皇后送上了断头台。对于这位玛丽皇后,历史学家一直争论不休,她确实为宫廷带来奢靡之风,加速了皇室的没落和衰亡;但从历史角度来看,玛丽其实也是一个政治牺牲者,特殊的身份和环境注定了其悲剧的命运,而法国大革命的不可抗拒性更说明玛丽皇后并非是导致皇权落败的主要因素。
对于玛丽描述的重点,在影片中都有体现,但没有贯穿,也没有被表达清楚。可以一点点的列出来看:
1. 与杜巴莉夫人的对抗。以玛丽的单纯,她未必对杜巴莉夫人本人有多大的恶感。只是她出身高贵,身边的贵妇也对她有所影响,造成她对出身低贱的杜巴莉夫人从高傲到沉默。红色性格表达态度的情绪外露以及爱出风头在这件事情充分体现,换是任何比较有思想的人,会清楚的看出对方是公公的宠姬,何必执著于这些无缘无故给一位国王难堪,而对自己不利呢?玛丽性格中任性与轻率,从这件事情上有清晰的体现,这些也正是因为性格的一些缘由送掉她性命的根源。我们来试想一下,倘若她是一个心思缜密,做事谨慎,情绪不善外露的蓝色,懂得居安思危,懂得收敛锋芒,肯定不会因为这件事情,让大家对自己产生一些形象的负面影响。
2. 丈夫的生理障碍。影片中用了很长的篇幅,考证路易十六所遇到的问题。其实只是个小手术,颇费周章地用了几年时间解决,甚至最后是后来贵为德皇的弗雷德里克亲自劝说。但这对玛丽确实很有影响,如果她能更早的生育,进入母亲和家庭的角色,那么很可能会简短她的青春期般的玩耍。在这几年中,她不断地混迹于年轻贵族中,派遣她的无聊,始终无法专心地了解自身的责任,更无法成熟起来。红色性格拒绝长大,不稳定和散漫,不肯承担责任,渴望别人来替自己承担责任。如果玛丽性格中具有黄色性格的果敢,强烈的进取心以及居安思危,在丈夫遇到问题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更早的懂的身为王后的职责,以身作则,心系国家,我想法国人民对她的认可肯定会来的更早一些。
3. 玩乐与挥霍。玛丽是洛可可艺术的女神,从洛可可,就可以知道她的最爱都是什么。精致粉嫩,可爱俏皮,轻松之极,没有一丝丝压力,红色追求快乐,更没有所谓的严肃和思考。他的丈夫,如果不是国王,一定是个大好人,被众人喜爱。但和她一样,这两个极其平庸的人很不幸地成为了法国的国王与王后。就连玛丽的哥哥,都表示了对她的担忧,甚至一语成谶:“革命一旦来到来会非常残酷。”这位赤字夫人,多年来的批阅只有潦草的一行字:“请支付。”她甚至不知道自己挥霍了多少钱。她扮演过无数次的农妇,但是她一生中,未必见过一个真正的农妇。最后她面对审判,关于自己挥霍过度,也不得不表示,超出她的预期(她快乐任性的时候,真的有过预期与思考么?)以至于到了著名的“项链事件”,虽然她彻头彻尾是个受害者,但全法国都在反对她咒骂她。她直到这种时候,才如梦方醒。遗憾的是,一切都太晚了。红色性格的人最容易借放纵来麻痹自己的痛苦和烦恼,而不去认真思考生命的本质以及自己的职责。
4. 与费森的感情。玛丽的一生是失败的。她不缺乏智力,但却将大半生都任由自己做个傻瓜。当她在后半生经历磨难的时候,她终于冷静下来,开始学习和判断。这些东西并非她不能学会,只是她从不曾去发掘。我一直认为,费森是上天送给她的最好的礼物。她从费森身上体会到了真正的感情,在她最悲惨的时光中,费森始终陪伴了她,给予了她全部的爱与忠诚。导演用许多考证证明了此二人的关系。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丰富这位王后人生悲剧的重要内容。但是也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身为王后的她丝毫不顾及身份以及世人的眼光,与他人发展恋情,这也是红色性格喜欢新鲜追求刺激所致,又因为红色的情感极为丰富,她追求爱渴望爱,对于终日沉迷制锁的国王她感到乏味,丝毫感觉不到情感,所以才会选择遭世人鄙夷的情感,追求费森。法国的这位断头台上的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她在她的指环上镌刻下了这一句话,“一切都让我想起了你”,并在生命将终了之际,托人把这个戒指辗转地交给了她的短暂一生中最爱的那个男人弗森。
文/路醒醒
《绝代艳后》观后感(九):她只是一个十八岁的空虚孤独寂寞的异国公主
怎么说呢,拍的真的很美,服装良心简直了,奢侈的场面做的很足。女一号表现力也很强。
不太像历史剧,更关注贵族王室的心理和每个人的人性吧。
算好片,因为几乎无穿帮,而且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脸谱化,这两点就很难得。
我个人一直是反感过于奢侈的王室,尤其是平民普遍吃不饱饭的时候还天天开爬梯的。
但是这片子很神奇地让我觉得他俩败家败国,只是因为父皇死的太早了。他们还是小孩子。
对了,看到好多不能忍的王室习俗!完全没有隐私太变态了。
夫妻洞房做爱、女性生产、女主起床全裸着开始穿衣服都是全家全程观看(只有最后那个是女的排队一人穿一步,我看着都冷)。
:
尽管我很想吃哪些法国点心,但是我不想当王室。
洗白女主功力可以。
每个镜头都在拼命地想告诉你:她不是一个忧国忧民、管好老公的好皇后,她只是个十八岁的空虚寂寞老公痿被人嘲笑的靠花钱填充内心的没有朋友的异国公主。
突然有点同情和理解了。
毕竟我们同岁。
《绝代艳后》观后感(十):其实她是多数人的缩影
看了《绝代艳后》。豆瓣评价都不大好,大多人都说服装和场景确实美轮美奂。但是情节实在单薄乏味。
我倒是觉得很有感触。以致于史无前例的来豆瓣写影评~~
故事讲的是奥地利公主玛丽,因为政治联姻嫁给了法国的皇太子。她的使命本应该很简单,生个接班人,稳固自己的地位,以此来应和自己的祖国以及女皇母亲。
可惜她确实有点命运多舛。美丽无双,活泼可爱,居然嫁给了个性无能的皇太子。于是任务完不成了。母亲很失望,家书一封接一封的落数。法国民众很失望,说她生不了,说她性冷淡。她只好死命的忍。加之法国宫廷里的人都不是傻子,知道她嫁过来是给奥地利做内应,背地里对玛丽的态度也很敌意。加之法国宫廷的繁文缛节让小公主倍感压抑。
于是她的生活实在是很不快乐。
一个14岁,不能在家上网挂Q,不能出门泡吧蹦迪,不能改状态不能发日志,不能离婚不能发火不能一哭二闹三上吊,又没有武则天那样天赋异禀晓得找几本《资治通鉴》来读读的小女孩,能做什么来排遣内心的苦闷呢?
只有运用手中仅有的一点财富和权利,去找漂亮的衣服鞋子,美食美酒,舞会狂欢。
所以大部分人看的时候觉得很单薄,甚至很幼稚。
我却很想摸摸她的头说,亲,我懂的呀。
因为某种程度上,我也经常做这样的事情。甚至是现在就在做。
当我很苦闷的时候,通常会选择,大哭一通,发呆。
大哭一通是情之所至,发呆是自己在想前因后果和解决方法。
如果这两招搞不定,那就比较麻烦了。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会陷入迷茫、忐忑、焦躁中。这期间为了排解情绪,让自己早日回归正常人状态,可能会有如下举动:
换发型,去美发店倒腾自己的头发;
拼命的吃东西;
大肆的购物;
看书看电影,让自己逃遁在另一个世界中。
或许这也是很多人的选择吧。
因为被现实打败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很无力,那么多事情都掌控不了。最后可悲的发现,你能掌控的只有什么?换个发型,花光钱包里的钱,选择套漂亮的衣服。而这些也确实能分散注意力,暂时忘却烦恼。
整体思路跟玛丽王后是大差不差的。只是没有玛丽这样挥金如土,兴师动众。不过那是因为我没有她这样的实力。如果我也是王后,那就说不定能跟她齐肩了。
从12月份以来,被几个很看重的公司拒掉,对择业的迷茫,家人的压力,实在是让我痛苦不堪。我想努力,可是大部分招聘都进入尾声了。那么我能做的还有什么,拼命的看电影,看小说,寻找新的美食据点。希望做这些能让自己快乐一点。不过事实上收效甚微。
就好像我的好友桔子在被迫接受了家里的安排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南巡旅程。我以为她在鼓浪屿有玩得很开心。可是她寄给我的明信片上只是写,走这么远来寻找所谓的inner peace.....可是,宁静不会出现在某个偏僻的小镇,只会在我们的心里。
真是被她的话说中了。优秀的文学作品能给我们安慰和启发。美食美景也能让人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其实这些也是蛮可取的排遣方法。但是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写实很细腻。它讲述的是一个败家王后的蜕变史,却也是大部分人都经历过的精神状态。只是,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她从败家的排遣中走出来。只是,她是王后,不是普通人。
以致最终悲剧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