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少年》是一部由张思庆执导,鲍振江 / 叶昭主演的一部剧情 / 短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拾荒少年》观后感(一):人世间游游荡荡 回头望渺渺茫茫
拾荒 本就是一个有意思的说法
拾荒者俗称捡破烂的 即人弃我取
听着却觉得是既浪漫又凄凉的美名
有歌唱
我在红尘里拾慌
沿途遗落了渴望
装满从前的行囊
重得我无力扛
我在红尘里拾荒
遗憾这项换那样
有诗曰
皓首躬腰精已殚 蹒跚僻巷步移难
褴衫乞态飞蝇毒 黑夜愁形吠犬残
忍辱声咽无限苦 思情泪落时常酸
孑孓戴月归棚户 漏室斜风共晚寒
哪怕在影片某些细节逻辑上有些疑惑
但是一部30分钟的微电影
血肉细致地塑造一大一小拾荒者的人物性格形象
还是可见功力的
不黑暗不隐晦那样磊落地说我是一个勇敢的拾荒者
但有些人甚至将其与经典电影
《中央车站》和《菊次郎的夏天》相媲美
倒是不至于的
正如导演张思庆淡然而坦诚
“一则真实的新闻,一群弱势但是有尊严的小人物,当我看到他们时,就觉得有一种力量在敦促我,让我用镜头把这份感动展示给更多的人看!”
如此而已
还有就是结尾的镜头给我的感觉如题
《拾荒少年》观后感(二):梦想幻滅和幻滅以後
看完全篇,我的思緒不可控地停留在對於希望,或者稱之為美好幻想以及這個美好幻想破滅的旋律里.沒辦法體會其它評價當中所言的溫情幸福或其它與自身狀況對比而產生的感動或共鳴.總體來說,我依然認為這本電影所願反映的最高情感並不是人情,而是很抽象的,希望.
我們當然無從得知在電影結尾以後,拾荒大叔和少年將要走向何方,是要走到書店門口接受這個現實,還是靠著積攢好久好久好久的錢足以飛越海峽得到接觸到那位女作家的機會,這是明知幻想的錯誤而執意堅持的荒誕,可又誰能說這種執著是不對呢.
我的字典里,人生中不存在不對的事這樣的概念.
少年並不知道真相,而對懷中揣著真相的大叔而言,要"帶少年去找母親,哪怕母親並不認少年"是影片中提及的.他到底会怎么做,这个悬念留得太大了.而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是不是也有人手里握着我们连接梦想能不能实现的钥匙,那个人是不是我们自己.这样说好牵强,大概是我困了.
我不喜欢任何小孩的.小孩没长大不懂事.
我喜欢大叔的,大叔是百变的.可以沉着冷静,可以天真烂漫,但是不会哭闹.
我还没办法回味当大叔走到家门的心情.打开信箱的心情.拆开信封的心情.买三十本故事会的心情.发现真相的心情,重新面对少年的心情.带着少年走向新的生活的心情.
其实还有一种也许.
或者也許,少年早就知道那只是個不真實的母親.
或者也許,大叔其實根本就沒有一個閨女.
quot;閨女"“母親”也許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虛構的,可以支撑我们的可以,想到就让我们感到生命并不空虚的,一点小小的,又或者是多余的,总之是说不清的,梦想.
每个人关注的重点都不一样,至少一丝关于梦想的话题永远会让戳中我的G点.
《拾荒少年》观后感(三):拾荒老头
编导作业,不会写影评啊,也没有老师教,好烦好烦好烦!
最终也没有考上编导专业,可能并不合适可能也不是真正的喜欢,只是觉得看电影为兴趣的话是件高逼格的事儿吧。最终专业学了广告。
小人物的温情
——评析《拾荒少年》中老人形象
短片讲述了装聋的拾荒少年与靠“捡钱包”为职业的老人因一只钱包偶遇,老头一开始唯利是图,利用少年来牟利,不料却遭到仇家小偷的毒打与威胁。经过一系列波折后,兜兜转转,一老一少踏上了共同寻亲的道路,结下了浓浓的父子情谊。短片最后,一老一少都没有找到自己的亲人,最初的美好愿景无情破碎,但暖人心肺的是,他们孤独的心已经紧紧拴在了一起,不离不弃往着远方寻亲的路执着前行。本片中,老人对少年的成长倾注了心血,他不仅承担了照顾少年衣食住行的责任,而且最终转变之后以一个父亲的形象来保护少年的心灵,引导他的成长。
短片伊始塑造了一个唯利是图的老人形象,一举一动都充满了市侩的气息,令人可气又可怜。老人第一次出现的镜头是他贼头贼脑地拿着一张报纸半遮着脸,目不转睛地盯着小偷的一举一动,后尾随小偷拾其丢弃的空皮夹。捡起皮夹后,老人麻利地打开拣出其中重要的物品,这里应用了跳切的手法显示了他的手法的熟练,暗示他是个惯犯也交代了他的职业,他并不是个正派人。尔后,老头吓唬少年那段把他小人物的市井一展无遗,他先是威吓少年打110,带着方音的粗话令人更是忍俊不禁,十分可气可笑。后是几个跳切镜头,老人上跳下窜千方百计地想把少年从屋顶上弄下来,为了赚些“外快”完全不顾形象。与假扮陈经理助手的小偷见面后,老头讲起自己“捡钱包”的经历更是得意洋洋,还声称“我们这一行业的机密”,非常滑稽。此外,短片对其他人形象的刻画也别有用心,与老人做了对比。比如那个穷凶极恶的小偷拿一把顺来的锁当凶器,对老头下手,心狠手辣令人震惊。又比如小偷头头嘲讽地扇老头耳光说:“白痴啊,知不知道可以要两万。”又比如都市人的面无表情,冷漠以及陈经理一口咬定老头是骗子,粗鲁地令保安搜身。这一幕幕无形中与老人形象做了对比,反衬出老人也内心本质是善良的,只是受生活所迫有些市井罢了。这也不禁让我想起,老人最爱看少林寺,哼着主题曲的画面,显现了他内心深处的英雄主义情节。他面对假冒陈经理助手,也曾提到一句对小偷的看法,“我也劝啊。”与此种种,都让人看到老头身上隐藏的人性闪光点,为他形象的转变也打下了伏笔。
而之所以短片中老人后来改变了他你唯利是图的做法,蜕变成高大的父亲形象照顾少牛,归根结底是因为他和少年同样对亲情与爱的希冀。老头是孤独的,光棍一人远在他乡拾破烂讨生活。短片没有直白地交代他和家庭没联系的原因,但通过喝酒,寄信划去好闺女的“好”字,也许可以推测老头是因为酗酒而与家庭脱离了关系,他的老婆闺女都不认他了。若真是如此,那他是何等的落魄孤独啊,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一开始以为少年耳聋,还仍旧絮絮叨叨些自己的琐事,让少年陪自己看《少林寺》和女性杂志了。他无非就是想和少年说说话,交交心,解解孤寂之情罢了。少年的一声大喊“你才不要脸呢”,宣泄了心头的委屈和找妈妈的急切渴望,也打破了与老人的隔阂,他们同时天涯沦落人,开始坦诚相待,从互相利用防备转变到相依为命。老人一改自己骂骂咧咧的形象,也不再做“捡钱包”的活,其实他是为了帮少年做一个榜样,不想少年走自己的老路。吃过一顿老人精心准备的团圆饭后,他们踏向了魂牵梦萦的寻亲之路,老人在路上和少年笑呵呵地讲着自己的痴人大梦意犹未尽,还天真的说:“你别笑呀,你说是不是。”忧伤的音乐回荡在耳旁,老人回到家后,是一片残垣断壁,这时镜头来了个老人脸的侧面特写,老人强作冷静,但不难看出脸部震颤,可想他心中的落寞失望之情。老人不愿流露自己的情感,怕影响少年的情绪,一边少年不语,大大的眼睛流露出忧伤。老人一转身用自己的血汗钱买了30本故事会给少年,这是迎来了短片的高潮,老人彻彻底底把对女儿的爱与思念倾注到少年的身上。紧接着,老人无意发现了少年母亲的真相,尽管他是小人物一个粗人,没有社会地位没有能力,他却想尽自己的力为少年圆谎,这一幕一个高大的父亲形象定格在观众的心中,久久不去。陈经理一口咬定老头是骗钱,和老头最初的想法相同,有些讽刺,却是揭示了老头形象真正的改变。最终老头推开了少年递过的酒,和普天下的父母一样苦口婆心的嘱咐少年要走正道,这一细节令人感动。一老一少最终踏向了远方寻亲的道路。
本片的色调始终以冷色调为主,低饱和度,渲染了城市里人们的冷漠也暗示了底层小人物生活的艰辛。厦门是热带城市,原是应该色彩丰富饱满,短片却特意运用了冷色调。底层小人物的生活里似乎就永远是以灰冷色调为主基调,不见希望和光明。短片中的道具也别具匠心,那辆三轮车上还吊着一个玻璃瓶做的简易灯,十分有趣,一点光亮象征着浓浓的希望。三轮车在短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少年坐在车篓里和老头背对背,有距离感。第二次,少年和老头相对而坐。第三次,少年亲昵用双手搭在老头双肩上,把老头当了成父亲,关系十分亲密。这一辆三轮车贯穿了短片始末,穿针引线,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本片尽管结局不是温暖人心的大团圆,全篇至始至终传达着一个温情的主题,即便是最落魄不堪的底层人物,无法掌握自身命运任生活宰割,他们都对亲情与爱充满了向往,永不停息去追求内心的美好的愿景,去拥抱生活。
《拾荒少年》观后感(四):努力活着的人们的故事
《拾荒少年》关注的是关于社会底层边缘人生存状态的故事。讲述了装聋扮哑的拾荒少年与经常投机盈利的拾荒老人因一只钱包偶遇并发展一系列矛盾最后化解的现实主义温馨故事。
片名虽然是《拾荒少年》,而全片的结构是以拾荒老人的心理历程变化为基准的,拾荒老人的心理变化是故事发展的动力,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刚开始时,老拾荒者经常投机嬴小利,利用小偷扔掉的失主钱包的证件去讹诈失主(这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这个老拾荒者不是个好人。但是如果仔细想的话,第一,他没偷钱包,第二,他把证件有偿还给了失主。这是事实,而这个事实与前者说他不是好人陷入辩证关系。而这种辩证关系也为后面的人物塑造作了铺垫)。当一次,老人和少年在一次小偷偷钱包的事件是偶遇,而老人发现少年身上有利可图,毫不犹豫的带他回家,到后来他去见少年家长想把孩子还回去,他只要500,却遭到小偷的嘲笑和殴打,这个数字表现了拾荒老人的善良,他有底线,有准则,不做好人,不做坏人。其实这里片中展现了一个命题,就是人无好坏之分,这个标准是相当模糊的,人在不违反法律,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努力的活着,而这种活着的状态却会经常去违背道德准则。再后来,长夜漫漫,少年的一番泣泪哭诉打动了老人,这个善良的老人决定帮助少年去找他妈妈,之后便踏上了寻亲之路,这一段落里描绘了对社会的讽刺,虚伪的人坐着图书的责任编辑说“这他妈是样品,我才不认识什么台湾作家”,而老家成了写着“拆”字的废墟,,,他们蹲在墙头,温情音乐响起,踏着废墟又开始了寻亲,这里带有一点煽情和不现实,不过倒也无可厚非,人心哪里有那么冰冷。
视听语言方面,影片有几处出彩的地方,一处是模仿《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的追逐戏,1分20秒的时间经过镜头的快速剪辑和用心的镜头语言设计使这一段落的节奏十分舒适,而且生动。几处配乐插曲也很精彩,与影像相得益彰。
开头说是以拾荒老人的心理历程变化为故事发展动力其实是不妥的,拾荒老人从头到尾都没变,他以后的生活还是会投机嬴小利,而这次没有回报的帮助之旅只是小插曲,是他思念儿女的心情影射到少年身上,他帮助少年其实是在帮助他自己。
总之是一部合格但并不十分优秀的电影。非常难得的是创作者把视角放在了底层边缘人群,而他们的用心态度同样值得钦佩鼓励。
建议大家去看徐童导演的纪录片,如《算命》,那里面对底层边缘人物的纪录才是彻骨的寒冷,直白的真实。
《拾荒少年》观后感(五):“幸福论”
看完片子,百度搜索“拾荒少年”,得知该少年扮演者名为叶昭。链接点开叶昭,百度百科里对“他”的介绍很粗糙,几乎和拾荒少年的词条一样。同样列于一个词条名为叶昭的反而相较之下更为详细。“所谓叶昭,又叫做叶猫,是展昭同人中的一个CP。”自己对同人小说并不感冒,甚至没有读过。好久好久以前,都没有听说过这是什么。这个世界上活着的人总是会为满足自己而创造一些新的东西。有不懂的问题可以用笔记本电脑通过网络搜寻答案,有喜欢听的音乐可以买专辑下载听电子专辑,有爱吃的东西可以走好远的路和心爱的人去品尝,不管你想要什么有什么样的爱好什么样的性格,好像在这个世上都能找到。卑微的人太多,以前我看不到,现在看到了却还不如看不到。只是觉得,没钱的人捡着垃圾住着破房子吃着简单的饭,有一点钱的人有书念有房子住有饭吃有温暖的家,有好多钱的人开着舒适的车穿着漂亮的衣服享受着生活。我们应该知足不是么。
这是一个很老的道理。大概小学时当我要求妈妈让我多看5分钟动画片时妈妈就指着门外大街上在寒冬中拾破烂的哑巴大哥告诉我“你看看人家从小就没好衣服穿没好饭吃,大冬天的还要出来捡破烂,你呢,穿的暖暖和和的坐在暖暖的家里吃着我给你做的五花肉,你都不知道比人家幸福多少倍,人家还知道捡破烂挣钱呢,就你还想着看电视,不好好学习,动画片有啥好看的,写家庭作业去。”那时候对于妈妈小气的感受大于对拾荒大哥的同情,更别说明白幸福是什么了。于是就这样在妈妈告诉我的幸福中长大了。中学生时代是自我价值观形成的一个阶段。我依然不爱学习,没事看个电影看看可爱淘的言情小说逛逛文具店照个大头贴去网吧上上网和朋友聊个小天儿。再也没有听妈妈说过她的“幸福论”。似乎这理论只能用来骗骗小孩子,不适用于正在形成自我价值观的我。然后我踏入了也许是我最后的学生时代----大学。有时候觉得自己长大了不是因为生理条件的成熟以及物理年龄的增长,纯粹是因为大学不用动脑子的时间太多了,于是我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瞎思考人生这件事上。也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到处都是贫困山区的,被拐卖的,被拐卖器官的,被拐讨钱的,孩子,们,还有发生各种意外的,人,们。于是又隐隐想起妈妈说的“幸福论”。于是乎处于爱瞎思考阶段的我有点小难过,开始指责自己怎么不懂得珍惜幸福享受生活。自省几分钟后就又愉快的和同学去宿舍区后面的美食街吃麻辣烫。然后继续过自己瞎想的日子。
然后某一天突然醒悟,懂得中学时代语文作文中常写的知足常乐是多么的不易。知足的人乐观,乐观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运气好的人乐观,乐观的人知足。由此可得,知足是一件百利而无一害的事。虽然我深知不易,但也明白其珍贵。所以千方百计想要成为拥有知足的人。或许还没有完全拥有,但至少懂得努力去争取。于是,过了20来年,才明白妈妈小时候说的幸福有多么珍贵。一件姐姐买的温暖大衣,一个爸爸辛苦挣钱买的温暖房子,一盘妈妈做的五花肉,就已经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珍惜最珍贵的幸福。更何况,我还有更多的幸福,一张外婆给的百元大钞,一个弟弟给的亲吻,一大堆朋友给的倾诉.....因为知足,懂得珍惜,所以快乐。
所谓幸福论,总有人比我们运气差一点,总有一方面比别人过得好。
愿我,愿你们,都因知足而常乐。
《拾荒少年》观后感(六):生活的拾荒者
短短三十分钟的片子,把该说的确都说清楚了,情感控制也很到位,其中不乏有几个亮点。
厦门已拾荒为生的流浪者每天在火车站前盯着就是扒手,看到扒手扒东西后,不报警不问扒手要一杯羹,却捡起最后被扒手丢弃的钱包,寻着名片打电话给失主要小额钱包回报。(亮点一,拾荒者的生存之道。)
一次偶然,捡钱包的举动被一个小男孩所发现,男孩一路跟踪他,直到他上厕所时找到机会抢走了他的钱包。在一路你追我赶后,经过他的忽悠吓唬,男孩交出了钱包。他要离开时,男孩却抱住他的小腿不让他离开,最后从衣服里掏出一张和钱包里两寸照一样的女人。(亮点二,拾荒男孩的身世。)
在他们交流过程中,男孩不言一语,最后拾荒者质问男孩照片里的人是他的谁时,男孩却陡然拿出随身练习本与铅笔,写着:妈妈。(亮点三,男孩是一个哑巴。这也让男孩的身世更加神秘。)
拾荒者让男孩跟自己回家,煮面给男孩吃,给男孩看性感封面女郎和电视机中的电影。第二天早上却偷偷拿走男孩手中的照片,找男孩的家长要钱,要多少?500。(亮点四,更加凸显了拾荒者小市民的性格特点。更接近人贪图的本质,也使影片更加客观真实。)
不料,这个钱包也是被偷走的。是一个小偷偷走了另一个小偷钱包的故事。(亮点五。看来男孩找母亲的道路充满了艰难。)
小偷要拾荒者带路回家找男孩出来,这一切却被男孩都看在眼里。(亮点六,可能拾荒者早上悄悄拿走照片时小孩就醒了,并且一路尾随拾荒者而来。而在拾荒者和小偷交涉的过程中,男孩也未立即上前,只是在远处偷偷观望。)
在家门口的街道上,拾荒男孩忽然过去出现在拾荒者的视线中,看着拾荒者嘴中喊着“快跑”两个字。当三个小偷进了拾荒者家中掀开被子发现没有男孩时,拾荒者趁机从屋外锁上了门,骑着三轮车带着男孩就跑了。(亮点七,虎口逃生。)
当晚上回家,看到被三个小偷砸得七零八碎的家。拾荒者嘴上念念有词,却被男孩呛了回去。这才发现男孩不是一个哑巴。(亮点八,小主人公的性格也愈发明显。除了剧情一直出现的坚持、倔强,也显示出了男孩的自我保护意识。作为一个流浪者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如何生存。谁也不是傻子。这也让之前因为男孩的身体原因而被人抛去的可能性在心中排除掉了。)
拾荒者说记着名片上的地址,要带男孩回安徽找妈妈,自己也顺便回家看看自己亲爱的女儿。两个人又开始生活在一起,两个人一起努力在工地上做一些小的工作。晚上在家里做饭的时候还可以带几片肉,房间里又有了一台二手电视机。直到有一天,拾荒老人手上拿出两张回安徽的火车票,元旦第二天,两个人存够钱可以回家了。男孩也拿出自己送给拾荒老人的礼物,一个芭比娃娃。老人纳闷,男孩拿出老人第一天晚上让他翻阅的杂志,芭比娃娃与杂志的封面女郎一个型。(亮点九,生活的温暖与转变,美好就在明天。男孩找到家人,老人可以见到自己日夜盼望的女儿。)
火车上面两人对于回家在美好畅想中,下了火车先去拾荒老人家。家门口的景象却让人吃惊,房子也烂得没有人住,门口的信箱中塞着几十封老人给女儿写的信件。打开信件,除了信纸,还有一叠崭新的人民币,百元到零钱不等。(亮点十,到了做梦之地,才发现早已人去楼空,枉了这几年的惦记,托人写的信。)
在家门口老人要男孩等着自己,不许走远。自己暂且丢掉自己的失落,用那钱给男孩买了三十本《故事会》,又寻着名片上的地址找到了出版社。结果发现两寸照片上的女人不过是一个台湾作家,照片是公司活动时发的,没有什么男孩母亲之说。老人只有一个心愿,恳求出版社领导圆了那个男孩梦。出版社的领导面对这样一个破烂的老人,一脸的质疑,只一句“你们这样的人我见多了”便找了保安。(亮点十一,两个人的梦同时破碎。现实只是冷冰冰的铁块。男孩的身世这才展露出来,一切不过是曾经老乞丐的善意的谎言。记得影片开通拾荒老人那句疑问“当初活着的时候怎么不去给你找妈妈。”一切不尽言说。在干净整洁的办公室中,只剩下西装笔挺的青年与即便是回家见女儿梳洗干净还是抹不去邋遢的老人互相的争执。管你故事多感人,我不信你,我很忙也没空听。)
老人回到自己破旧的家,男孩还在等他,拿出白酒给老人。老人摆摆手说不喝了,带男孩找妈妈去了。(亮点十二,即使现实再冰冷,让人流泪的也总是冰冷中的那一抹心头热。让拾荒者承接死去老人的接力棒,带男孩找到希望。)
电影相对于毕业学生的作品来说十分已经是十分优秀了,短小精炼,情节环环相扣。情节转变之时,却又让人感觉顺其自然。无非电影中的人物个性塑造得很好,一些贪婪,一些善良,一些梦想。见缝插针的生活,也给自己一些小娱乐小温暖。使整部片给人感觉上的真实性。
《拾荒少年》观后感(七):一场孤独的旅行,一场遥不可及的梦
这是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的一部作品,讲的是一个老人帮助一个小孩去找妈妈的故事,导演以一个特殊的视角关注了一群生活在大都市底层的贫苦人民,他们都在人群里孤独地前行,没有家和方向,但他们心中有一个梦想的家园,直到影评最后家园破灭,他们依旧笑着走向前方,走向自己骗自己的前方。
这个短片里的人物都很有属于自己的个性,比如老爷爷就十分鸡贼和高傲,因为在第一段里,他明明是一个很没有能力的人物,他连偷钱包都不会,就只会捡别人偷剩下的,却依旧能如此地挺起头来问失主要钱,还把钱包撂在地上。我想他能这般首先是因为钱包在他身上,其次是他认为自己还有个家,他在为家而努力奋斗。他在给家里写信的时候刻意地把好闺女的好字给去掉了,我认为这很有可能是,这个老人其实是被这个家庭抛弃才来到这里的,他有钱回家,但他选择不会,因为他知道他回了也不会受人待见,不如在这里终老,但小男孩的出现让他觉得家其实可以这么美好,他想回家是因为他自我欺骗说可能家还是要他的,所以他坐上了回家的火车。当看到家里破败的场景时,他把寄回家的所有钱都拿出来买了故事会,他这是才认识到只有小男孩在的地方才是他的家,他孤独的内心被小男孩给治愈了,他看起了故事会是因为他觉得他本来就无聊的人生不能再只有色与空虚还要有小男孩和故事。
小男孩是一个特别聪明也是个特别想证明自己的小男孩,我觉得这一点从他看故事会就能看出来,一般的孩子还在看童话,他已经看起来成年人消遣的工具——故事会,他后来去看色情杂志也是觉得我是大人了,我可以去看色情杂志了。他说我不说话是因为他们不卖残疾的孩子,其实他已经能参透大人的心思了,我一直觉得他知道这个照片里的女人不是他的妈妈,他一直在说是因为他不想让别人知道他没有妈妈,他觉得有个妈妈是件很厉害的事情,能被别人瞧得起的事情,这个照片里的妈妈只是个虚指,他天真地相信他的爷爷,又或是自己在梦里给自己编造的谎言,反正我是认为这场旅途就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因为他本没有家,他强给自己按上了一个家,他本孤独,他告诉自己我有妈妈。
这部影片让我们在感动之余深思,生活在底层是我们所都不愿意的,但我们笑着说我们有家有妈妈,我想这才是最凄惨的自我欺骗,他们各有心思地走向前方,然后各自孤独,各自欺骗。
《拾荒少年》观后感(八):小人物的温情
这部影片是2012年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学生的学生作品,获得了第49届台北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影片以小男孩找妈妈为主要线索展开,运用环环相扣的情节向我们叙述了一个温情的故事。
影片的开始,背景是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火车站,一个小男孩在垃圾箱里找东西,这时画面切到一个老头身上,老头用报纸捂住脸,贼眉鼠眼的观察着小偷的举动,而后尾随着小偷,捡起钱包打给失主,获得报酬。但是这里有一个地方处理的不好,小偷在拿钱包里钱的时候,出现了明显的剪辑失误。
老头再一次捡钱包的时候,小男孩出现了,他在翻老头放在门口的袋子时,被老头捉住了。接着是追逐的过程,这段使用了手持摄影,背景音乐响起,导演运用俯拍,仰拍,特写,主观镜头的拍摄手法相互转换,而且镜头间的转换十分迅速,晃动的镜头和这些拍摄手法带给人一种紧张感。
老头追上少年之后,知道了他的事情,善良的他便把小男孩带回了家。两个人的故事在这里正式开始。小男孩刚到老头家里,两人吃饭的时候,运用了一个平拍的全景镜头,两人位于画面的两端,中间一张小小的桌子将他们远远的隔开,对角线的构图反映了两人的对立关系,向人们展示了两人之间此时存在着隔阂。在影片同样一个平拍的镜头中,两个人同样是在吃饭,构图变为平行构图,在这个近景的画面中,两个人紧紧靠在画面的中间,就像是父子一般亲密。两个简单的镜头展现了两人之间从隔阂到相互依靠的转变,让观众感受到两人之间真诚的情感。
关系转变后,两人一起赚钱回安徽老家,这段赚钱的过程运用了积累式蒙太奇。在阴差阳错的过程中老头得知那张照片上的女人不是小男孩的母亲,老头不知道该不该告诉小男孩,这时运用了近景镜头,展示出了老人的不忍心和犹豫。影片的最后,老人选择了不告诉小男孩真相,以一个缓缓上摇的长镜头来进行拍摄,小男孩和老头走下夕阳的余晖中,属于他们的明天会是怎样呢。
这部影片最好的地方在于主题,都市边缘人物的生活题材和写实化的拍摄手法都带我们心灵上的微微触动。影片的配乐也恰好的为影片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渲染作用,追逐时富有节奏的音乐提供了紧张感,在火车上时,轻快的音乐表达出归途的喜悦,而影片的最后低沉的配乐,带给观众些许伤感,让我们为两人之间的感情所动容。
作为一部学生作业来说它是出色的,但是作为一部专业影片来说,它又充满了很多的不足,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主题深刻,值得不断努力的片子。
《拾荒少年》观后感(九):拾荒老者与少年
这个片拍得很有意思。
拾荒的一老一少,围绕着找小孩妈妈的故事情节展开。
拾荒的老者,老奸巨猾,为了生计不惜做一些缺德的事情。即使是他好心让小孩跟他回家也有他的目的性,就是想向小孩父母索要一笔钱。他自私,贪婪,满嘴脏话,像极了《中央车站》的那个女人。可他也有温和的一面。他说起他女儿的时候满眼温柔。对小男孩的态度从刚开始的硬邦邦到后来的温情,他不忍拆穿小男孩爷爷给他编织的那个谎言。最后一个镜头慢慢升上去,一片废墟中两个人缓缓离去的背影,配上舒缓的音乐,感动。
拾荒少年,是个弃儿。一个小孩子,在人情冷漠的社会中捡垃圾为生,想必很艰辛吧。他学会装哑巴来防止自己被拐卖走,他说这些的时候我鼻头一酸。世道险恶,人艰不拆啊。
印象最深的一场是俩人的追逐戏,配上闽南歌,意想不到的绝妙搭配。中间穿越过佛像,路过苏州评弹戏,设计相当巧妙,把握得很到位。虽然这样的场面调度镜头表现在有些电影中出现过,可也不妨碍它在这部电影中的精彩。
还有一场,拾荒老者让他从高台上下来,他不下来,那一段一跟一跟的剪辑手法我觉得有点意思,采用不流畅的断接方式让这一个小情节的设计引人发笑。
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过多的修饰。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拾荒少年》观后感(十):为边缘人物呐喊 --浅析《拾荒少年》
《拾荒少年》作为一部学生作品来说,是十分优秀的,但如果从专业的角度来说,片子中有些地方显得不够成熟。在这篇评论中,将会逐一分析该部影片(包括好与不足之处)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被拐卖的少年在一位老人帮助下寻找妈妈的故事,老人的工作是垃圾回收,处于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多年在厦门没有回家,为了帮助小孩寻找妈妈,两人回到老家安徽。经过一系列的寻求,老人最终发现小男孩拿着的那张照片其实是一名知名女作家,根本不是小孩的妈妈,但他仍然带着小孩找寻。
首先想说的是该片不足之处,在演员的选择上没有考虑周到,影片中设置的人物是在安徽,但小孩的口音完全就不是安徽的,这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很容易让观众挑出漏洞。除了这点小错误之外,影片的剪辑也有问题,在片头老人从钱包里拿钱的那部分,直接就跳轴了,这也是观众很容易发现的一点。当然,导演在节奏的把握上还不是十分到位,就比如在老人从厕所出来发现小孩在他袋子中找照片的那部分,节奏就慢了,然后突然又加快,就到了追逐戏那部分。最后一点就是剧情有些浮夸,比如在老人回到安徽老家回家敲门发现女儿不在的那部分,老人竟没有表现出伤心,而是继续带着小孩找妈妈,这太不贴切了,当爸爸发现女儿不见了竟如此淡定。(补充一句,影片的背景音乐太多了,这会让观众觉得导演是在掩饰故事情节的薄弱)
接下来当然是要说《拾荒少年》的亮点了,最吸引我的是选材上,选取了社会的边缘人物,可以说是对边缘人物的一种呐喊,体现出一种人文主义关怀,尽管影片中也有社会丑恶的一面(拐卖小孩、欺负弱势群体),但更多的是社会的温情,就像影片的主线一样,老人由最初的滑头到最后转化为一种对小孩的父爱,不求回报只想帮助小孩找回妈妈。导演对人物的设置十分丰满,老人粗俗的一面,经常把妈嘞个逼挂在嘴边,这也是我们能够理解的,像这种生活处境下应该大部分的耐心都被磨光了吧,还有滑头的一面,起初只是想从男孩那贪点便宜,一个转折之处,当老人知道小孩是被拐卖来的之后,他想到了远在安徽的女儿,心中那未被泯灭的父爱,将对女儿的爱倾尽在小男孩身上,似乎有些赎罪的意味。除此,影片的结局也比较成功,导演用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来收尾,显得不那么具有悲剧性,也给了观众希望。可以这样说,也表现了导演对小孩的关怀。
本来是想结合《小武》、《盲井》来一起分析这部片子的,但还是觉得这部影片要单独拿出来评论,毕竟我看其他这类片子是受到《拾荒少年》的影响,所以该片值得特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