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扪心问诊 第一季》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7-12-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扪心问诊 第一季》经典观后感10篇

  《扪心问诊 第一季》是一部由Paris Barclay / Rodrigo García执导,加布里埃尔·伯恩 / 朱丽娅·坎贝尔 / 艾伯丝·戴维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扪心问诊 第一季》观后感(一):所有的答案都在你心里

  写于2015年5月24日

  这是一部很特别的剧。它有剧情,但是这些剧情几乎都是通过语言所表现的。一集25分钟左右,而你看到的几乎是23分钟的对话。是的,每一集都是心理医生与他病人的对话,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治疗过程。

  有人在评论的时候留言说他只想知道大家是怎么坚持看完每一集的。仅仅是对话而已,能有多大的吸引力?一间不大的屋子,一个可以坐3个人左右的长沙发,一把治疗师坐的椅子,一张办公桌,几排书架和一些小摆设。

  可是真的很有吸引力。虽然,那些问题可能并没有发生在你身上。那些困境你也不曾遭遇。他们的性格在你看来也会稍显夸张。可是人就是这样奇怪的物种,你总是可以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存在。

  最大的收获是,在他们的治疗过程里发现。原来有很多想法,我们并不自知。我们以为我们表达的是A,想要的是B,得到的是C,而事实完全不是那样的。

  有时候,我会为看到的情形着急。因为,我们不懂为什么他们身上会有那么深重的执念。这种执念,并不是那种我爱你,为什么你就不能爱我的执念。而是,我们如此坚持自己的念头,哪怕它是错的,它并不是自己真实想要的。

  有时候,你会发现。那些强迫,焦虑伤心种种不好的感觉,并不是他人造成的,而我们自己可以控制。悲伤的是,一些我们所以为的快乐幸福,爱慕也可能只是我们自己的一场幻觉。

  这个世上,并没有什么重要过你自己。你都不在了,这整个世界就都是不存在的。以前,我特别执着于快乐和幸福。常常会问,为什么我就是不快乐不幸福呢?现在我知道,所有情绪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毕竟,一个会哭会笑有各种情绪的人看起来才更像一个真实的人不是吗?

  《扪心问诊 第一季》观后感(二):关于扪心问诊的一点杂感(一不小心流水账了,小心剧透!)

  带来很多触动的一部美剧。曾在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多次听老师推荐该剧,终于还是看了,很久都没看过美剧了。

  扪心问诊的每一集都是一个较完整的咨询片段,非常真实地模拟了咨询室里发生的事。每个来访者的故事都有连续性,每周都能看到他们的咨询进程以及变化,或好或坏。不论每位来访者的最后一次咨询是如何的,至少在整个过程中都清晰的看到了他们和咨询师的关系从不信任或抵触或矛盾的状态,慢慢转变为接受的,敞开的,信任的。咨询关系的建立对咨询师而言是最先的难题,Paul很专业很棒,他不急不缓地推动咨询进程,总是更多地倾听而后提问,没有判断而是问了很多how's your feeling类似的问题。有点"逼着"来访者去更多地注视自己而不是评判自己。What's going on with you? And what's your feelings? How do you look at that? ……在一次次地提问下,来访者总是从"I don't know"到开始思考而后试着描述感受,尽管大部分感受都不那么nice…我们说不知道,或许很多时候是因为深究让我们更难受,而人的潜意识都想逃避不舒服的感觉,于是说一句不知道是多么容易的事呢!慢慢地,我也意识到,为什么我很少去问自己的感受呢?似乎在长大成人后,关于个人感受总被贬低地一无是处,周围的声音总在告诉自己要更多地自我改善,变得强大,去适应环境;而不是去先问问自己,嘿,你觉得怎样?还行吗?可以吗?忽略个人的感受给我们的内心留下一道道裂痕,或许那时我并不ok,或许我根本没有做好准备,但却还是理智战胜情感,一次次地忽视了直面自己的机会,让那些裂痕越来越深以至于最终发展成所谓的“创伤”。哎,我们本该更多地爱自己

  扪心问诊里所选取的咨询个案也都很有意思,非常有针对性。第一位来访者Laura的故事探讨了咨询伦理的尖锐问题“咨询师和来访者能否发展爱慕/性关系”,如何处理异性资访关系,处理移情和反移情。这个过程真的很纠结。咨询本来就会彼此生情,更何况是成年男女间的吸引,当来访者敞开自己,那么对咨询师的依恋也会自然加深。然而这份资访关系所带来的深刻情感,真的是爱情么?还是移情或投射?这不是个简单或明确的问题。只能说在咨询伦理上,这是绝对不能发生的。如果这段关系已经影响到咨询本身,那么最好是转介或者中止。但是编剧很有意思,最终通过Gina来表明了更具个人主义的态度"go for her, to find out",去选择和那个能让你觉得或过得更像你自己的人在一起。

  来访者Alex的故事所引发的是咨询师对自己的质疑和对心理咨询的再认识。我们不禁要问,咨询室里发生的一切是否对来访者有意义?我们努力建立的关系是否能帮到来访者?咨询究竟是好还是坏?有些人是不是不应该正视自己的内心而是坚挺地活着?咨询师到底做了什么,造成了什么?咨询师需要为一切负责吗?…又一次Gina告诉Paul,心理咨询师不能给出价值判断,不能替来访者选择或承担结果,咨询师只是帮助来访者更多地面对自己,去理清个人的感受和想法然后来访者自己决定自己的选择并为之负责,无论结局如何。

  打动我的是Sophie的故事。从有自杀抑郁倾向的敏感少女到最终能够正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和教练的关系,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像个成人一样,最终为自己做出选择,离开家离开咨询师,独立地踏上体操之路。这个姑娘的变化是最大的。似乎孩子总是比大人更容易被治愈,他们拥有无限可能。只要给他们更多的陪伴和支持,更多的尊重和平等,似乎就能滋生出很多的内在力量,就能激发他们的反思,帮助他们意识到不要和自我对抗,面对创伤,面对自己,面对未来人生

  最后一对是couple session. 有意思的是Jake&Amy从开始进入咨询时的原因和最终结束咨询的结果完全不同,像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却得了与之相反结果的感觉。夫妇咨询让他们第一次面对彼此,认识彼此。以前用sex能解决一切,到进入咨询关系后产生了更多的谈话或争吵,从是否生二胎开始到最终面临离婚,共同抚养孩子,anyway编剧并没有写完他们的故事,没有结局,只是引向了夫妇间更深的问题,是选择在一起还是分离,这都取决于来访者本身,和他们的关系。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Paul和Gina的关系,既师既友,多年的个人体验师也是督导,比较真实地再现了咨询师找咨询师做心理咨询的过程。咨询师也是人,也会遇到心理或生活问题,也需要有另外的咨询师来陪伴倾听自己。咨询师也需要不断的个人体验,来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用更好地心理状态去面对自己的来访者。最近自己也在进行着个人体验,因为也才开始一个月,所以还没有太多感触,只能说这确实很重要,古希腊圣哲说的认识你自己,还有什么比之更重要的呢?

  扪心问诊第一季就像是给我打开了心理咨询实务的一扇窗,让我窥见了咨询室里发生的各样故事,百味人生。现在的自己产生了更多想要学习下去的愿望,不仅是认识自己,可能也是想成为咨询师去帮助别人。尽管我并没找到自己这么做的内在动力,只是想先学起来,然后边走边看,寻找心理咨询对我的意义。如果会一直做下去并做到,那么心理咨询于我必定有更深远的关系和意义,而探究这一点会让自己更明确自己的选择。Maybe I am looking for calling. But what's the calling. Girl, you should figure out and you will!

  《扪心问诊 第一季》观后感(三):察言观色

  第一集我是完全没有从Laura有点混乱的叙述中听出她喜欢医生。以后再重看,看看能不能分析出来。

  第二集他一开始提到Dan是gay我就有点怀疑他也是gay了。医生提到他妈死亡的时候我感觉这个人肯定是对死亡的痛苦恐惧太深,又不会疏导,所以把这种感情深深压抑下去,不敢面对。他的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啊,用完美主义的表象掩盖自己的弱点。他不敢承认自己是不完美的这一事实。他害怕做决定,害怕承担责任,我也一样啊。我是如此害怕做决定,如此害怕承担后果。我其实像一个5岁的小女孩啊。

  哎呀,第三集的小姑娘和我很像啊,谈论悲伤的事情时会笑,很有自杀倾向,不爱谈论自己,独生女。When she was angry, she wanted her mother to call just so she could get angry with her.

  google 了erotic transference,找到这一篇

  A Remedy for Family Failure

  ow, one very common lack in contemporary families is the failure to treat children with unconditional nurturing guidance and protection. So instead of learning true love in their families, children—through all sorts of family manipulation and game-playing, if not outright abuse—are essentially taught to fear love. And the pain of all this loneliness, guilt, and fear will live on in the unconscious, in a sort of timeless emotional imprisonment, even as the child grows through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to adulthood.

  o, suffering from psychological pain, you will seek out psychotherapy. Through healthy and honest interactions with a psychotherapist, you can learn to think and act in new, emotionally honest ways, different from the psychological defenses created in childhood, and current problems and symptoms can be remedied.

  In this profound interaction with the psychotherapist, however, a new problem can emerge.

  Feeling Special

  As you begin to encounter genuine concern for your well-being, the whole experience of psychotherapy can feel overwhelming and intoxicating. Once having felt ignored and misunderstood, and now feeling noticed and understood—and not rejected—you can start to feel special. Moreover, you can begin to believe that the psychotherapist is special as well.

  When this happens, everything can take on a feeling of erotic “love.”

  You see quote marks around the word love in the last sentence because erotic feelings are really feelings of desire, not love. I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psychotherapist’s personal life. I want to know what he or she likes. I want to be with him or her outside the psychotherapy sessions. I want to believe that he or she feels an attraction to me. And so on. That’s desire. It’s desire because it is based in what “I want,” not in what you or someone else needs.

  Think for a moment about the whole purpose of family life and wonder what any infant needs. Well, an infant, born into the world completely helpless, needs protection and guidance in order to grow and develop its own abilities, so that, in maturity, he or she can go out into the world to do good for others. That protection and guidance—which is an aspect of true love—isn’t meant to make you feel “happy”; it’s meant to help you develop your unique talents and grow into a productive member of the whole human family.

  ow, true love does have a function in psychotherapy. Love can be defined as “willing the good of another,” and this is precisely what the psychotherapist is ethically bound to do for all clients. The psychotherapist wills the good of all clients by ensuring that all actions within the psychotherapy serve the client’s need to overcome the symptoms that prevent the client from living a useful and meaningful life.

  Flirting with Emotional Disaster

  As unpleasant as it may be to admit it, erotic “love” is based on infantile needs to be received, accepted, and satisfied. When someone feels intensely received, accepted, and satisfied, then he or she is “in love.” But sooner or later that intensity will be broken. The break doesn’t even have to be the result of malicious neglect; it can simply be the result of a need to attend to other obligations in the world, and, in the person feeling neglected, intense jealousy can flare up.

  This explains why “lovers,” friends, and blog readers, with all their personal needs and desires, cannot function psychotherapeutically. And it explains philosophically—above and beyond any laws or professional ethics—why psychotherapists cannot be friends or “lovers” to their clients. If they try, it will lead to psychological disaster, for without the “third person” of the unconscious in the consulting room the psychotherapy will degenerate into emotional chaos.

  Understanding the Erotic Transference

  Erotic “love” within the psychotherapy—technically called an erotic transference—is not necessarily a bad thing, though. That is, it’s not a bad thing if it can be understood as one essential step toward learning true love.

  Just as any child who receives gifts from others must first go through a phase of development characterized by a “hoarding” or “clinging” mentality—Mine! Mine!—before learning to share with others, so you, in feeling the enthralling acceptance of your psychotherapist, will at first want to hoard that feeling and claim it as your own personal possession. But that feeling can’t stop there, and your psychotherapist’s job is to make sure it doesn’t stop there.

  adly, many psychotherapists are not very competent in dealing with subtle psychodynamic issues. In fact, many psychotherapists feel uncomfortable with a client’s erotic transference. Why? Because many psychotherapists are unconsciously caught up in their own erotic transference with the world around them. And so these incompetent psychotherapists can make a mess of the whole process. Instead of just admitting, “Sure, you’re an interesting and attractive person. But that’s not what this work is all about. So let’s get on with the real work,” they try to hide behind a forced façade of neutrality that only leaves the client exasperated and confused. And if the client tries to speak about his or her feelings, an incompetent psychotherapist will shy away from really exploring the depth and vast unconscious extent of those feelings. Or an incompetent psychotherapist will, for his or her personal satisfaction, “fan the flames” of the client’s desire. Yet none of this is psychotherapy—it’s just more of the same manipulation and game-playing that has brought the client into treatment in the first place.

  o remember why someone goes into psychotherapy: to experience a sense of genuine recognition so as to overcome the lack that disturbs current social functioning. Once all the manipulation, game-playing, and dishonesty that characterize you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re dissolved through the integrity and honesty of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then you can enter into an honest life of true love for others.

  Is a psychotherapist just a “paid friend”

  or an “emotional prostitute”?

  The Real Task of Psychotherapy

  Your task in psychotherapy, then, after you experience that intoxicating feeling of unconditional recognition, is to recognize in the transference itself your desire to hoard that feeling. At this point it will be important to talk openly within the psychotherapy about those desires and explore their deepest unconscious significance. Talk about how good it feels to experience re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And talk about how painful it felt to have been unrecognized and criticized as a child.

  Assuming you have a competent psychotherapist, resist the temptation to terminate the treatment so as to run from the embarrassment of honest communication. Work through the awkwardness of it all until your desires for the psychotherapist are seen for what they are: an intoxicating attempt to hoard feelings of re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en, having understood the profound difference between desire and love, and having worked through the unconscious illusions (i.e., psychological defenses) behind your intense desire for one person, you can proceed to offer genuine love to everyone.

  ummary

  When you are working to overcome the transference, keep in mind this important fact:

  You are not “in love” with your psychotherapist; you are obsessed with the idea that another person can give you what has been missing in your life because of what your parents—especially your father—took away from you in your childhood.

  《扪心问诊 第一季》观后感(四):我的想法

  其实这样的电视剧太少见了,注定不受大众欢迎。对心理的分析却很深刻。爱一个人,需要一个人,是可以分离的。爱可能是不道德的,即使你想要拥有,可是当她呈现在你面前时,你可能吓跑了,你可能并不想要她。可能relationship只是一种对抗loneliness 的一种方式,可是当它形成并发展为intermacy的时候,你又会忽略它,憎恨它,因为那种窒息感,smothering you to death,你又会想要逃。people only listen to

  what they want to hear ,believe in what they want to.when you realize you have been always lying to yourself ,your world collapsed .what is love?living without love but affection ,living without passion but routine work of listening to the patients' problem,he is lost when 47.the midlife crisis can be so distressful !

  《扪心问诊 第一季》观后感(五):人人都是来访者——第一季中治疗师Paul的案例

  aul的故事在第一季的几个案例中是最让我难受的部分。看完后感觉憋得慌,不吐不快。

  据说是最好的治疗师Paul人到中年,陷入了职业发展的危机,在最近的一系列治疗中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有个病人声称爱上了他;有个病人把他逼到墙角,他攻击了这个病人,差点动手打他;还有个病人吃了他卫生间的安眠药,企图在他面前自杀;他还对一对做夫妻治疗的病人说:“你应该把孩子打掉。”病人攻击他是杀人犯。总之,所有的案例都不顺利,但最让他不安的还是对妻子的怀疑。

  不堪重负的Paul找到了Gina,多年前不欢而散的督导老师。Paul和Gina的关系有些模糊,又像督导师,又像治疗师,既讨论案例,也讨论Paul的个人生活,还给他和妻子做了几次夫妻治疗。

  因为过去的恩怨,这个关系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火药味。优秀的治疗师Paul在Gina那里是个难缠的病人。他不断地把自己放到治疗师的位置上,和Gina争夺控制权,同时也是用治疗师的身份来回避看自己。当Gina和Paul讨论他的感受,Paul常常说:“如果是我的一个病人这样,我会对他说balabala。”Paul对Gina的愤怒溢于言表,几乎所有的解释都被他挡回去,他根本不相信Gina在倾听他,理解他。他就像个青春期的孩子,不断挑衅,一心想要在父亲面前证明自己;有的时候他又像个逃避自己责任的孩子,当他告诉Laura考虑将她转介,Laura无法接受,他把责任推到Gina身上,都怪Gina出的馊主意。

  aul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了一个无法从谈话中获益的位置,难怪Gina要问:“为什么偏偏是我?经过了过去那些事,你为什么还来找我?”Paul承认,他来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他觉得当年像个受伤的孩子从这里逃走,而今天他应该有能力和Gina抗衡了。一种糟糕的动力学配对。

  如果说前面这一部分的权力斗争令我感到厌烦,那么夫妻治疗的一段则让我感到很悲伤。不知道孰因孰果,Paul的家庭生活极度空虚,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病人身上,好像病人是他生活的全部。在那么多年的婚姻之后,Paul和Kate发现他们从来不曾真正看到对方,这真是一件可怕而又可悲的事情。Paul当年遇到Kate时,把她当做病人照顾她,倾听她,关心她,认真对待她,努力理解她说的每一句话。Kate感觉自己极度重要。当Paul把Kate娶回家,就好似治疗成功地结束了,Paul又有了新的病人,不再把注意力放在Kate身上。而Kate,则习惯于放弃自己迎合别人的需要,在这段关系中努力地做妻子,做母亲,唯独忘了做自己。一旦两个人看到自己生活的状态,如果是我,我不知道要怎么面对这个如此空虚的现实:我们从来不曾真的面对面在一起,我们一直都擦肩而过。

  突然觉得治疗师是个可怕的职业。在咨访关系中感受到人造的亲密,这种关系对治疗师来说既亲密又安全,因为完全在治疗师掌控之中。而当他在经历了那么多过山车般的深刻情感之后回到自己的生活,他感觉到筋疲力尽,已没有力气和意愿再去经营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关系。又或者反过来,治疗师也许正是因为无法在真实生活中建立有意义的关系,才会被这个职业所吸引。至少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Paul正是如此。他需要照顾别人,需要掌控,需要别人需要他。不过,也不仅仅是治疗师这个职业,想想看,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为了逃避亲密关系中的风险而寄情于工作?

  这几次谈话中,Paul和Gina反复争论治疗中的关键因素到底是精到的解释,还是温暖的关系;治疗中的情感卷入到底是错误还是对治疗有益?Paul的治疗是非常卷入的,他会直接对病人说:“我不爱的病人是无法治疗的。”这句话虽然没错,但不是每个治疗师都会挂在嘴上,Paul很需要病人需要他。结合Paul的个人史和关系模式,我意识到这并非一个专业技术的问题,而是治疗师的人格和个人需要的问题。特别是最后一次Gina在Paul一再的敌意挑衅下终于说出自己的感受那一刻,我理解了不卷入并不意味着治疗师没有情感,只是更节制、更谨慎地运用自己的感受罢了。

  因为Paul是那么地依赖于作为治疗师的这一部分生活,所以我很能理解参加完Alex的葬礼后去见Gina的Paul显得如此空虚和失落。当他对自己是否真的对他人有意义,是否真的对他人的生活能够有所帮助感到怀疑的时候,他的支柱断裂了,他的生活垮了。那一次谈话中弥漫的空虚和悲伤几乎让我无法承受,又哭不出来,憋闷极了。

  就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吧。第一季结束,Paul让自己见诸行动去找Laura,最终意识到Laura并没有真的爱上自己,并治好了Laura(在这个点上)。但Paul个人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他还需要继续地去寻找自己。

  《扪心问诊 第一季》观后感(六):那个叫sophie的女孩

  这部剧是在去年看到的,现在开始看第二遍,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我很喜欢里面有sophie的那几集。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女孩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或者说感受。也许她让我看到我自己?她的尖刻,敏感,脆弱,善良,自责。。。?

  不得而知。

  我希望我也能有幸遇到paul这样的咨询师,在另外一个环境里,像父亲一样给予我包容、理解、和爱。

  我那充满混乱的童年已经永远过去了,但长大后我所经历的一切混乱,也许都是过去的重演。我在惩罚谁呢?我的家人?我自己?我从未像sophie一样做过或想过自残,但也许我的潜意识里埋藏着要毁掉一切的想法。可能那样我就可以对自己说,“都是我不好,毁掉了一切”以及“你看,都是你的错”。我是不是应该像有些瑜伽教的那样,每天对自己默念“我原谅所有人、所有事,包括我自己”?这样会有用吗?真的会原谅吗?

  就像剧里paul对sophie说的,你的父母会分开,不是你的错,你不用为此负责。我想,过去发生的很多不堪回首的事情,从现在来看,确实不是我能够选择的,该发生的都会发生,我做了什么都不会使之更好或更坏。而如果我真的认为自己有错,那么也许我现在生活得幸福,快乐,才是对那些我认为曾经伤害过的人最大的安慰吧。

  一直以来,我都有很大的无力感,因为我控制不了我周围的一切。于是,我索性放任,盲目。我从未真正为自己的人生负过责。即使很多人认为我很优秀,都不能为我带来满足,因为我的内心如此空虚,没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填满。我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因为如果我要了,得不到怎么办?得到了又失去了怎么办?我拼命争取的后来发现并不是我想要的又怎么办?所以,我干脆什么都不要了。那些所谓的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什么的,不过是混日子的、自欺欺人的游戏。我才不在意。当然,因为我不要,最后也就确实什么都没有得到。上帝是理智的。

  可是,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我总得给自己找到生活的方向吧,我不能真的就这样毁掉自己的一生吧。最近一个朋友让我帮助他走出低迷,重新振作。我告诉他,最终能帮助你的只有你自己,我可以为你加油,但需要你自己跑向终点。说得多好!但我自己能做到吗?我也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跑折返跑了,我只能认准一个目标跑向终点了。那么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找准我的终点,然后,一直跑下去。

  我很高兴最后看到sophie和她的家人以及她自己和解。当她平静地微笑时,真的很漂亮,也很可爱。

  我要做那个被治愈了的sophie,但我也很想做paul。安静地、慈悲地、深沉地,去抚慰那一个个受伤的灵魂。曾经有人说我的风格是手术刀式,一针见血,刀刀犀利。那也许因为我一直就是这样的人。如果我的内心温暖强大了,我相信我可以什么不说,也能让对方感受到抱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一定要成为咨询室里的paul。

  我会好的,而且也许我已经好了。在我写下这些的时候。

  那个叫sophie的女孩,这一季的剧集结束了。我们再见了。

  《扪心问诊 第一季》观后感(七):Intreatment Season S01EP03

  最近大爱这个剧,最先看完了sophie的系列。

  ophie第一次出现在诊室,双手打了石膏。她说自己在半个月前出了车祸。保险公司在调查中认为她有自杀倾向。Sophie的律师建议sophie咨询精神科医生的意见。于是sophie来见了paul. Sophie对therapy 有阻抗心理,她的目的是让Paul在她的报告上证明她并没有自杀倾向。

  aul 询问车祸的情况,sophie阻抗,说自己忘记了。

  aul问别人是如何告诉你了。Sophie说他们说我飞车冲进大街上。Paul发现sophie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笑了一下,Paul 指出这件事。Sophie 有个自由联想,2年前她有另外一个车祸,被旁观的老太太指控是她主动撞上车,而她受伤了却不能反驳。

  两年过去了,sophie的愤怒还原在paul面前,paul 此时指出,现在的social worker让你联想到当时的老太太吗? Sophie没有接受paul的共情。

  aul 继续问sophie车祸相关, sophie准备拿出报告。但是Paul并没有要看报告的意思,继续提问。 Sophie有些不满,还是回答了paul的问题。当paul就进一步细节想和sophie讨论时,sophie不耐烦,有些生气,说自己不记得了。

  aul直接问,你对谈论自己感觉舒服吗? Sophie 说不。在paul的注视下,她开始介绍自己。16岁,独生女。奥运会种子选手。(在这段自我介绍中,sophie 显得紧张,对自己说的话没有兴趣,很少谈论自己)

  aul问日常的生活如何,sophie说自己对“生活是什么样子”这类问题没有什么兴趣。这里sophie做了一个自由联想,一个老年人参与的电视节目。Sophie说了自己的看法,这类节目是给无所事事的老年人一个工作。

  ophie 对这个话题没有兴趣,她马上问paul能不能帮她在报告上提供证明?

  aul解释这不像照X光一样,马上就能看到结果。

  这个回答不能让sophie满意,她说要走。

  aul没有说话。( 没有说好,也没有挽留) 看着sophie

  两人对视了几秒。Sophie开口,试探的说,paul你要看下报告吗?

  aul把决定权交给Sophie¸如果你让我看的话。

  aul没有像其他心理咨询师一样问关于爸爸,妈妈之类的问题,让sophie意外并且不满。她指责paul之前跟她妈妈通过电话,所以才不看报告,不问问题。她认为自己被paul和妈妈联手蒙蔽,生气的拉开门要走。

  从后面看出,这是sophie对paul的一个移情,sophie与妈妈的关系在这个咨询室重现。她心里希望paul 是个骗子,这样她就可以对paul生气。

  aul要接受sophie的移情,但是不能说谎。Paul用了一个假设的问题:“what if I did talk to your mother?”

  这个回答符合了sophie对paul的假设。Sophie的情绪宣泄出来,感情不再那么激动。

  aul建议说需要有至少3次的会面才能对sophie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这几分钟,sophie对paul的感情变化,怀疑,指责,愤怒,接受)

  (只有几分钟,两个人的关系的改变, Paul 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aul开始读报告,而sophie开始在房间里闲逛。看了一会儿报告,paul询问sophie对于死亡的看法,推测social worker问过类似的问题,sophie对此有阻抗。Paul 用一般化和提供信息的影响技术来降低sophie对于“死亡”这个话题的戒心,没有成功。

  最后一次提问,pual的问题从“你对死亡的看法能否跟我分享”改成了“你有什么想法要跟我分享”

  ophie 对此感到不舒服, 回复说“这三次会诊都会这样吗?”

  aul说你会感到不舒服吗?

  ophie否认。

  aul与sophie讨论她刚才的那次怒火。指出sophie希望妈妈做错事情,然后对妈妈生气。Sophie说对妈妈的愤怒是因为妈妈认为报告上写的都是真的,妈妈认为她想通过受伤来逃避奥运比赛。妈妈从来不支持她参加奥运训练,也让sophie 生气。

  aul的问话方式让sophie感到她在进行therapy,她再一次强调自己只是来向paul寻求意见,而不是来做心理治疗。她来这里是要paul在报告上写她不是故意把车骑到马路上的疯子。

  aul做了一个重复,问sophie :这就是你来的目的吗? 让我告诉你你没事,你没有疯?

  ophie没有回答(回避) 说时间到了,自己要走。

  ( 来访者在访问结束时的反应需要注意)

  但是sophie没有动身。提醒paul看时间。 并问Paul的女儿如果要跟paul打电话会如何。Paul 反问sophie 想与人谈话的时候打给谁

  ophie说是爸爸,并说爸爸一直很支持她,相信她。另外一个相信她的人是她的教练,并说自己一直在为教练的女儿做baby-sitter.

  第一次治疗结束前,Paul给sophie布置了家庭作业,要求她读这份报告,并且写下自己的评论。

  Comment:Sophie 16岁。父母离异。与母亲住在一起。对母亲不理解自己的生活,不支持自己训练体操很愤怒。

  很少跟爸爸见面,认为爸爸很爱她,一直支持她的一起。

  参加体操训练,是奥运会种子选手。 与教练的关系不错。

  敏感,防御性强,紧张度高,看起来有些讨厌自己。

  来会诊的目的是让paul在报告上证明她没有自杀意向。并不认为自己需要心理治疗。

  aul在第一次会诊时处理了sophie对她妈妈的移情。

  《扪心问诊 第一季》观后感(八):令人讽刺的成功——Laura的案例

  Laura的故事前面几集一直看得很烦躁,无效的治疗,甚至已经不是治疗。情感生活不幸福、进入中年危机的Paul在这种诱惑之下渐渐乱了阵脚。虽然心理治疗从业人士都能一眼看出,Laura在治疗室里呈现的诱惑,正是她需要面对的问题。可是对于陷了进去的Paul,治疗已经难以为继。

  一直到——Laura决定采取主动,结束治疗关系。结束之前,Laura讲出了内心的秘密:15岁那年,母亲去世,父亲陷入抑郁。一个吸引她的父辈男人David出现,她希望他收养她,把她从抑郁的父亲身边带走,被拒绝了。然后,这个男人出现在她家中,她勾引了他,在父亲的眼皮底下每天和他做爱。她为此感觉得意,觉得自己能够借此成功进入成人世界,借此留在心仪的男人。

  aul恍然大悟,Laura一直以来对他的诱惑正是她拿手的方式,这种方式让她感觉自己有吸引力,成功,掌控。她习惯性地用诱惑的方式和一切她希望亲近的男人交往,掌控他们,但她却为此憎恨自己,因为她看不到,自己是值得被爱值得被关心的。

  隔周,不再是病人的Laura回来见Paul,Paul承认自己被吸引,爱上了Laura。Laura想吻他,Paul拒绝了。Laura感到挫败和愤怒。Paul说:“你以为我不和你上床,就不会对你感兴趣。我不会像David一样背叛你,做出伤害你的事。”那一刻我很动容,不再是Laura的治疗师的Paul却终于站在了治疗师的位置上,把自己的愿望放在旁边,按照最有助于Laura的方式来行动。

  然后Paul在治疗师那里讨论了很多被Laura激起的情感(我没看这部分,我是按照一个故事一个故事的顺序看的)。最后一集Gina终于不耐烦了,对Paul说:“你一直在说Laura对你怎样怎样重要,好像我在阻碍你似的。你能不能自己承担起责任?你要是想去找Laura,就去找啊。”

  然后,是那个很荒谬的结局:Paul在Laura的卧室里,想要和她上床的时候,却惊恐发作。Paul说:“我很害怕会被吞下去。”我想,在那个地方,Paul大概也有些自己的情结需要去面对。不过,我还是很欣赏Gina的解释。她说:“你做了正确的事,对你自己,对你的病人。正确的决定从来都不是优雅地作出的,因为需要我们和自己的愿望做斗争。惊恐发作不是外来的东西,它就是你,你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该赞赏自己的正确决定。”

  而最有意思的是,一直到当Paul决定接受Laura尝试和她在一起,她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并不是真的想和Paul在一起,而是自己习惯于用这种诱惑的方式来和男人交往。这就是Gina说的“令人讽刺的成功”。

  看到这里,我开始觉得治疗师真是个可悲的职业。非得把自己卷入才能真的帮到病人。可是常在河边走,岂能不湿鞋。卷入的结果就是不断地需要和自己的欲望做斗争,不断地用理性抽离的方式来理解自己的欲望并超越自己的欲望。为了职业伦理而牺牲自己的欲望,作为一个人,这是多么可悲啊。

  这个编剧确实对心理治疗理解很深,这个剧写出了身为治疗师的酸甜苦辣。如果说Alex的剧是不幸结局是苦,Laura的剧则是先辣后酸,口味很重,呵呵。虽然为了戏剧化的需要有太多破坏设置的地方,但在根本上心理治疗是怎么起作用的这一点写得非常好,可谓是艺术的真实吧。

  《扪心问诊 第一季》观后感(九):【转】《扪心问诊》中的个案之Alex篇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b106b50100neuh.html

  《扪心问诊》这部美剧里面的个案还是比较接近真实生活的,至少没有好莱坞那群导演最爱的多重人格障碍。这回将其当做心理治疗教学视频来重看一遍,权当学习。

  个人资料:男,黑种人,三十至四十岁,职业军人,海军飞行员,已婚。

  第一次会谈——谁在控制场面?

  第一次走进治疗室的Alex穿着非常整洁,没有来访者惯有的紧张与不安。相反,他就像一个部队的领导进行视察一样检视着Paul的房间,然后漫不经心地问到:“So,any rules?”直到Paul开了一个玩笑说:“对我们这行来说,顾客往往都是错误的。”这才让Alex发了一下怔。

  坐下之后,Alex首先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语气,评判起Paul的职业资格起来:“Are you the best?”他的言下之意是,“只有最好的治疗师,才有资格对我进行治疗。”不仅仅是言下之意,其后Alex还坦言承认道,作为一个海军飞行员,他就是The Best。当Paul问他,怎样才算一个最好的治疗师时,Alex的回答是:“Do you recognize me?”这种回答的逻辑,是典型以自我为中心的:作为我这样出名的风云人物,你应该认识才对。

  接着,Alex才说出了自己的经历:不久之前,他在伊拉克巴格达执行一次飞行轰炸任务。他原以为军方指定的目标是一座武器库,结果却是一座伊斯兰学校,里面都是无辜的孩子和老师。在炸死了十余名师生之后,Alex的照片被挂在了网上进行悬赏通缉——伊拉克人声称要严惩凶手。

  在诉说过程中,Alex的语气没有悲伤或内疚,而是略带一丝骄傲,仿佛这只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这种表现让Paul露出了迷惑不解的神情。

  当Paul问:“你为何来到这里(指治疗室)?”Alex却没有回答,而是自问自答式地强调、重申,自己对于这次事件是如何的麻木不仁,毫无感觉;轰炸之后自己睡得是如何安心踏实等等。

  中间还有一个细节,当Paul错将“海军”说成是“空军”时,Alex十分轻蔑地指责他没有认真在倾听。Paul的一个小错误所引起的这种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体现出了Alex的一种模式:通过贬低对方以抬高自己,进而控制场面。

  接下来,Alex从一个比喻将话题进行了转化:自己在轰炸之后所进行的例行公事,就如同当自己的母亲去世之后,父亲所进行的例行公事一样。父亲的反应也是同样的麻木、不在乎。可是在重复父亲的原话时,Alex的眼中闪过一抹悲伤。父亲没有为母亲流一滴眼泪,就在一年后同另一个女人结婚了,这让Alex觉得“吃惊”(其实是一种对父亲的不满)。

  aul暗示Alex的比喻蕴含着什么深意,但是Alex却不同意这种解释。然后他又继续说起了事情的后续发展(中间还穿插了一段自我夸耀:作为一个长跑健将,自己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男子汉。):轰炸事件之后,Alex同一个医生朋友一起去跑步,他一反常态的连续狂跑了二十多公里,将自己的体能压榨到了极限,导致自己出现了假死现象。

  在提到濒死体验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个关键:Alex认为,医生、朋友、妻子、父亲都期望自己提到所谓“生与死之间的白色通道”;然而他想到的却是自己当时是否有勃起。Paul对此又做了一个尝试性的解释:也许Alex一直想让身边所有人对自己满意,想要满足他们的任何期待而不让其失望,这种想法让他不堪重负。对这次的解释,Alex没有反驳,而是说了一句:“没有人想要了解当时我心里真正想的是什么。”说的时候,Alex仿佛变成了一个被大人所忽视的孩子。

  关于勃起的阳具,Alex回忆祖母告诉过自己,祖父在去世前阳具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勃起。Alex将此称为“上帝给一个男人最后的礼物”。进行到这里,Paul产生了一种怀疑:Alex之所以害怕自己会在濒死时勃起,是因为不想在同性的医生朋友面前,暴露出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这种与性错乱、同性恋等有关的猜测,是精神分析治疗师常有的联想。这种猜想在后续的治疗中还有出现,不过,这一次Paul没有猜对。

  由一个简单的词汇——“losing consciousness”,Alex又将联想指向了自己的父亲:对于父亲来说,所有的事都和“得与失”有关。但是,当Paul想将话题转到Alex的父子关系时,Alex却觉得现在谈这个还“为之过早”。

  这时,Paul的情绪突然有些激动起来,他指出Alex在整个咨询过程中一直都不信任自己,一直在试探、测试自己。而Alex则坦然承认,自己确实在试探Paul,并且他有这个试探的权力。Paul的情绪激动其实是一种反移情的表现。

  接下来,Alex继续谈濒死体验:自己被冷藏了48小时,然后活了过来。Alex强调这是一个记录,言下之意是:可没有几个人能像我一样被冷藏48小时还能活过来。在滔滔不绝地夸耀完自己是多么不凡和具有男子气概,是个“被选中的,天生优秀的人”之后,Alex终于说出了自己此行的真正目的:他有一种冲动,想去到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巴格达,被自己轰炸的那个学校看一看。他希望Paul能对此给他一些意见。Paul认为,实际上Alex早已下定了决心,他只是想逃避自己做决定的责任,将责任推到作为权威的治疗师身上。正如将轰炸的责任推到自己的指挥官身上一样。而另一方面,Alex的良心又不允许这种推卸,所以他才以长跑的方式折磨自己,以表达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内疚情绪。

  第一次会谈进行到此结束。

  讨论:

  Alex的矛盾:

  1、 他表现的极度自信,甚至自恋,实际上又总是害怕不能让身边的人满意;

  2、 他声称自己坚强、“没有感觉”,实际上内心却充满了各种情绪情感,这种压抑与他的成长环境和工作性质,尤其是父亲的影响有关;

  3、 他拼命想要控制局面,实际上又没有力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是想要将责任推到权威人物的身上。

  第二次会谈

  Alex从巴格达回到美国。

  在会谈开始不久,Alex就挑剔Paul的咖啡难喝至极,使得Paul感到自己被贬低。Paul对Alex的挑剔进行尝试性解释:也许这是Alex的一贯做法,是一种治疗开始前的仪式性行为。Alex对此解释不以为然。

  Alex诉说了前往巴格达的经历,再次申明自己毫无内疚感。在此Paul做了一次自我暴露,试图借此向Alex传达一个信息:虽然Alex声称自己毫无感觉,但是事实上,他对于该事件的耿耿于怀本身,就暗示了一种情感,而他却因为不允许自己有这种情感而将其压抑和否认。Alex仍然不同意Paul的解释。

  aul感觉,与Alex的治疗过程仿佛是一场竞赛。

  接下来,Alex终于提到了一个具体的场景,在巴格达他遇到的一个老人,似乎洞察了他就是进行轰炸的飞行员。这中被洞悉感其实是Alex的一种错觉,一种内疚情感的变形,那个老人只是他自己良心的化身。并且,那个老人又让Alex联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因为父亲也常常用同样一种仿佛洞悉一切的眼神看着他。

  aul借此机会将话题转向了Alex的父亲,后者诉说了父亲错杀自己祖父的经历。在Alex眼里,父亲就是一个毫无内疚,冷酷坚忍之人。

  Alex最后说到从巴格达回家之后,忽然发觉自己并不爱自己的妻子,于是决定与其分居。而希望得到Paul最其决定的支持,就是Alex此行的目的。Alex大谈特谈对妻子的不满,实际上却是他将对自己的愤怒投射到了妻子身上。

  当Paul以一种激动的语气指出Alex再一次想将自己所做决定的责任推卸到治疗师身上时,Alex这次没有反驳,而是回应以沉默。

  ……

  其余的几次会谈内容,此文就不在一一赘述了。接下来回到最关键的一个讨论。

  “潘多拉之盒”是否应该被打开?

  精神分析认为,每个人都有被压抑的潜意识,都有不愿意直面的一部分自己。

  而精神分析的任务,就是通过解释来揭露这种压抑的内容,将“潘多拉之盒”打开。

  从这个角度来说,Paul对于Alex的分析是成功的。

  但是Alex在知道真相之后,却没有接受真相的勇气。最后他选择了自杀。从这一结果来看,Paul的治疗却是失败的。在我看来,Paul确实应该为Alex的死负上一部分责任。

  这就是精神分析治疗的悖论:成功、彻底的分析,却可能导致完全失败的治疗。

  为什么Paul的治疗会失败?

  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将“获取真相”与“分析”本身作为目的,Paul持有的其实也是这种治疗观,所以他失败了。

  治疗不应该是为了分析,分析只是治疗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不管是压抑也好、逃避也好,来访者之所以会形成这些看似不合理的心理模式,是因为这些模式曾经一度发挥着合理的作用:它们帮助来访者适应自己的生活与生存环境。

  当他们选择走进咨询室寻求帮助,说明他们一贯的模式已经无法继续维持平衡,发挥以往的适应功能,他们需要一种改变,一种调整。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原有的模式已经毫无存在的价值。他们需要咨询师帮助他们将“天平”恢复平衡,而不是将天平的一端彻底摧毁。

  以Alex为例,他之所以会压抑自己的情感体验,是因为他的生活教育他:这些情绪情感是危险的,它们太强烈了,强烈到他无法承受。Alex自恋、强势的外表之下,是一颗需要依赖和被保护的、脆弱的心。他之所以会寻求帮助,是因为他一贯压抑的情感,已经强烈到快压抑不住的程度了。他需要找到一个宣泄口。

  这就像一个水库里的水越积越多,大坝已经岌岌可危了。这时,Alex需要在“大坝”上开一个口子慢慢的泄洪,而不是将大坝一下子炸掉。

  有没有一种可能,既能实现彻底的分析,又能让Alex的自体结构可以承受?

  有。就是治疗师一面解除Alex的压抑和其他防御机制,一面通过咨访关系向Alex提供足够的精神力量的支持。咨询师从原有的防御机制和心理模式这一端拿走多少“砝码”,就应该在天平的对面——情感支持这一端加上多少“砝码”,这样来访者心理世界的天平才可能保持平衡。而片中的Paul却只管“挖掘”,而不修筑矿洞里的支撑柱、梁,或者说修建得不够牢固。长此以往,必然以“塌方”终结。

  正如科赫特所说:缺乏神入和理解的解释,即使内容正确,所导致的后果也可能是破坏性的。

  解释和分析必须循序渐进,必要的时候也得适可而止。至于这个“度”究竟该如何把握,这才是心理治疗中学无止境的艺术性所在。

  《扪心问诊 第一季》观后感(十):David's Gina

  aul: Charlie told me that you were his biggest lost in his life. That his whole life could have been different.

  Gina: You have no idea what you are talking about. After all these years, Paul, you don't know me. You know what I am struggling with? It's not that I am too reserved, too detached. It’s that I’m too emotional. I’m impulsive and emotional, and I give myself over right away compassionately. I pour myself out.

  Can’t you see that I’m protecting myself? Because I am afraid if I got carried away, I won't be able to think. I won't be able to analyze. I won't be able to work.

  You created this cold version of me, that is limiting and castrating. Because, when you are arguing with me, you want to see yourself as battling versus the repression. And the truth is, I am an emotional person that has to restrain herself within does't fit with what you need now, does it?

  Of course I wanted Charlie. He was the most alive person that I have ever met. I wanted to sleep with him. I wanted to eat him up. But I didn’t. And not because of ethics…I might have told him that it's because he was a patient, but the real reason was David. Even though David cheated on me for however many years. Yes, I knew that all along. He was really shitty at hiding it.

  I didn’t sleep with Charlie because that’s not who I wanted to be. I love David, and I love the life that we had, and who I was with him. I love myself with David. David’s Gina.

  And you know what? When I was standing over... his grave at the funnel... I felt if I were allowed to be reborn, I would choose him all over again... For all his faults... He allowed me to be who I wanted to be.

  I am surprised that you didn't see it. How crazy I was about him. He was everything.

  aul: I have never heard you said it.

  Gina: Oh shit. Everything has to be said?

  And now I have to sit here and listen to your crappy, self-involved theories about my life. Oh, god, listen to us. I slapped you. You paunched me. Sometimes I tell myself it's constructive, but I am not so sure about that anymore. And maybe we should stop.

  You've been fighting me for two months, saying Laura, Laura, Laura, and you have been waiting for this imaginative Gina to jump in and stop you? Paul, I am not stopping you. You are fighting yourself. It's up to you, it's like Alex. You carefully looked at his life, and opened doors for him. You gave him insight. But his life was his. And he decided to fly. Now you decide.

  erhaps you are right, maybe love can light up the therapist's office. And ethics, and rules... Love is bigger than any rules. And what do I know. Maybe she is your "David". Maybe you can only be the “Paul” you want to be with her, so go to her. Find out. And please stop comparing your life to mine. Stop using Charlie against me. I am sorry about what happened, but I have never loved him, not a day. I love David. So never talk to me about Charlie again, are we clear?

  lease go now, Paul.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扪心问诊 第一季》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