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欲无罪》是一部由罗贝托·安度执导,丹尼尔·奥特伊 / 安娜·穆格拉利斯 / 格列塔·斯卡奇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爱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窃欲无罪》观后感(一):无功无过
导演Roberto Andò,最辉煌的经历是1990年任教父3的摄影师。自己当导演拍的片子不多,感觉拍片时不自信,有点无所适从。
值得一提的是主演Daniel Auteuil,我非常喜欢的法国演员(实际上国籍是阿尔及利亚),以前看过他的“玛歌皇后”,“萨德”,最近作有碟卖的是“36总局”。冷峻,面无表情型,就是哪儿看着有点象于荣光?呵呵
又一出中产家庭的悲剧,法国人对中产似乎很困惑的样子。不同于美国,主流文化非常中产,少了这类反思型的片子。随便报告一下法国中产阶级的常用车:没想到都不开国产车:)丈夫是作家,开audi A4。妻子是BMW3,街上跑得也多数是passat和golf。
《窃欲无罪》观后感(二):丹尼尔也许是自杀吧
电影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是法版的《毁灭》,不过看到后来才发现要复杂的多。
我觉得最后丹尼尔自杀的可能性比较大。
首先看一下两个主人公的身份吧。(这个我觉得是相当的令人困惑呃......)
1. 男主人公丹尼尔就是丹尼尔。因为a 他问艾娃照片上的两个人是谁,之后他又问大卫(他的编辑加代言人)照片上的女人是谁,表明他不认识照片中艾娃的母亲;b 当他谎称去看望生病的父亲的时候,他的妻子打电话过去给他的裁缝,问丹尼尔在不在那,这表明那位裁缝就是丹尼尔的父亲,裁缝说丹尼尔不在,这也说明男主角确实就是丹尼尔(老爸总不会不认识儿子吧)。
2. 女主人公艾娃是自杀的保罗的女儿。因为a 丹尼尔是父亲的可能性排除啦,因为丹尼尔不认识艾娃的母亲;b 丹尼尔去波兰调查的时候,那个波兰女人说妮娜(艾娃的母亲)的丈夫安杰自以为是父亲,但是其实艾娃是某个年轻作家的女儿,这位作家不是丹尼尔,只能是保罗。
所以综上所述,艾娃是丹尼尔的挚友保罗的女儿。
艾娃以为丹尼尔是盗用保罗的故事才有今天的功名成就,所以她想夺回本属于保罗的东西(财富,手稿,名声......),但是她没想到其实是保罗盗用了丹尼尔的故事,保罗只是个记录者,丹尼尔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我觉得艾娃最后的镜头里面的神情表现的是她的惊慌,悔恨和自责,而不是愤怒和仇恨,所以她没有理由要杀丹尼尔。
而另一方面,丹尼尔因为这个秘密,以及最后导致的后果而自责。曾经丹尼尔要和艾娃分手的时候,艾娃质问他要不要展开新的生活,丹尼尔说不要。事已至此,丹尼尔不知如何继续,也无意继续,所以选择结束。
Wola,就这些啦。这部电影个人看来是难得的好电影,值得反复欣赏和思考。顺便一提,超爱男主角丹尼尔奥图。有趣的是电影里面他也叫丹尼尔,yy他拍戏的时候会不会觉得小别扭嘞......看过他演的警察,老爸,萨德,这部片子里的作家。无论人物是干练,滑稽,复杂,智慧,他都可以将自己转换成角色本身,我觉得他完全够格奥斯卡影帝了。
《窃欲无罪》观后感(三):误读的人生 内在的旋律
“我们的故事总是等人诉说,等一个了解并能传情达意的人。 我们从未彻底消失,隐身而行令人疲惫,就像是暗中偷窥别人。 要保持秘密,记忆必须准确。 秘密通常不是出于恶意,秘密只是我们内在的旋律,使我们成为别人生命的见证者。 若无秘密,我将无法开始写作。”
一个作家总是喜欢偷取别人的人生,包括自己的人生;而一个导演总是汇聚所有的人生让声色来诉说这些故事。
看完了这个片子,出奇的冷静。而大多数故事的主人公终将厌倦现实的骨干,用死亡解决梦想的丰满。渐渐习惯借别人的人生书写自己的灵魂的孤单。
除了那一次次相拥的温暖和激情的肉体摩擦之外,两个人都是孤单的游魂,而现实给予的只是存在感的所谓正常不过的家庭,那个机械的例行公事的我爱你的床头另一半,还有日渐长大心却各异的儿子。在了解和被了解中小心翼翼的过活。
“这就是述说故事,就像一条契约、一道魔法,用一条看不见的线绑住回忆,让那些人事物阴魂不散。 当我们从魔法中解脱的那一天,终于想说出事实的真相,我们亦成为一个回忆或幻影。”
《窃欲无罪》观后感(四):罪
我们的故事总是等人诉说,等一个了解并能传情达意的人。我们从未彻底消失,隐身而行令人疲惫,就像是暗中偷窥别人,要保持秘密,记忆必须准确。秘密通常不是出于恶意,秘密只是我们内在的旋律,使我们成为别人生命的见证者;若无秘密,我将无法开始写作,这就是述说故事,就像一条契约,一道魔法,用一条看不见的线绑住回忆,让那些人事物阴魂不散。当我们从魔法中解脱的那一天,终于想说出事实的真相,我们亦成为一个回忆或幻影。
这是片尾的一段话,是这部电影打动我的地方,似乎也可看做电影名的解释。
他偷了好友的故事写成书,却没有出版,将书交付给好友后自杀;他出版了好友写的书,并以此为起点写了一系列的书,却努力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在面对好友之女的勒索时,明明可以拒之不理却依然付了钱;他让好友之女了解一切,却早做好迎接死亡的准备……
另外提一点的是,电影的配乐很不错。
《窃欲无罪》观后感(五):整部电影就是一个侦探故事
刚开始看着电影是因为青色着两个字的标签
但是呢,看了一会我就被吸引了!无论是男主角还是女主角,很到位!
特别是他发现女主角是自己的儿媳妇的时候
我当时第一次看觉得搞笑,第二次觉得刺激,但是两次过去之后只剩下身心被带入的那种惶恐!
仿佛我变成了男主角!
————————————
电影能到这样的地步我不得不说——好!
后来悬疑一步步的解开,我虽然看的是渣画质的那种,可是我仍旧感受到了主角的那种从一夜偷欢到坚定的爱情慢慢的转变!
——————
顺便说下——最后主角是自杀的,不是女主角杀死的!
应该说女主角当时看到手稿的时候应该是怒火勃发!
但是回头一看——
男主角已经走了!所以才有第二天那种淡漠的态度,要是主角是被她杀死的,那么导演是不会让那个杀了自己爱人的女人好好活着的……她 也会内疚!
所以男主角是自杀的!在她回头的那一瞬间!
她看到的是苍白的尸体!
还有那一颗深深的歉疚——但是充满爱的……心!
《窃欲无罪》观后感(六):窃欲无罪YY版
隔了好几年才看这部电影,看完后到处找影评,影评的介绍也都一样,但不知道是否我的错觉,最后的时候,艾娃拿着的照片中,左边的是丹尼尔,右边的是保罗,因为照片反过来后保罗名字在前面,但是我总觉得照片右边的其实才是影片中的丹尼尔(但其实是真正的保罗),故事其实是真正的丹尼尔抄袭了保罗的故事,丹尼尔死了,保罗为纪念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丹尼尔,艾娃其实是丹尼尔的姑娘,哈哈,这只是我YY啦,如果真要这样结局的话前面的剧情还得稍微改改,那本被盗的小说(就是影片中的那本)说了浪荡子拉斯洛是片中的丹尼尔,那说明片中丹尼尔是很风流的,那就有可能到处留情,包括艾娃的妈妈也是丹尼尔的情人,后面生下艾娃,但是丹尼尔还以为是假的艾娃是他的孩子,所以才心甘情愿给了500万给假的艾娃,当做赔偿,但丹尼尔没想到假的米拉才是真的艾娃,那等于他和自己女儿上床了(太银弹了),最后知道真相的他眼泪落下来了,他接受不了,只能自杀,影片最后艾娃看了那张照片,右边的是保罗(即影片中的丹尼尔,艾娃的父亲),左边的是丹尼尔,所以她才会说没办法认出来,因为她也才知道丹尼尔其实是保罗。故事应该要拍成这样才对哈哈!
《窃欲无罪》观后感(七):这是一部神作
我来评论一下,这部影片看完后要回看一下前面的细节才能发现问题。
1、一开始丹尼尔参加完他自己的书评会后到他父亲家里,看见他父亲在把玩一直笔,还有一封信,信里的照片上一男一女,男的和后面对比就是集体照上右边那个人,女的脸被划去了,丹尼尔看见这张照片表情很不自然,这时候他父亲说了一个笑话,两个火星人一起在出租车上相遇,一个说我叫4432,一个说我叫3342,你怎么长的不像犹太人?这里已经隐喻了丹尼尔有可能和保罗的身份互换。
2、蜜拉(也就是爱娃)和丹尼尔在房间里的时候,蜜拉问起丹尼尔在第一部处女作里主人公母亲逃离集中营却最后死于难产是不是丹尼尔自己的真实故事,丹尼尔否认此事,并说是一个朋友告诉他的,还说这个朋友是他最好的朋友,20岁时就自杀了。此段是蜜拉在试探丹尼尔,而丹尼尔也没有完全说真话,他的表情显示他还有秘密。
3、丹尼尔和私人侦探到爱娃的老家找她母亲,却得知其生母已死,新住客告知丹尼尔一个秘密,爱娃是一个作家的女儿(事实上,我不认为存在乱伦一说,那个死去的20岁的“保罗”也是作家,他在写《冬之旅》的时候就开始使用“保罗”这个名字。)
4、丹尼尔和私人侦探回老宅,期间有一段旁白,很明显,是《冬之旅》中的一段情节,丹尼尔在车上在回忆这段描写,其中提到老宅是贵族父亲留下的,事实上,这间房子就是丹尼尔(或者说就是保罗)本人的。
5、乱伦之说的否定理由出现在剧中那段丹尼尔收到激情照片还有一张保罗和老婆的照片那里,他去问他经济人照片上的女人是谁,说明他并不认识爱娃的母亲。
6、本片最重要的细节出现在丹尼尔去墓地纪念他的好朋友保罗,那个墓碑是圆的,最后爱娃先给一个新墓碑压了块石头,却把署有丹尼尔名字的稿子放在了圆的旧墓碑上,大家前面应该看到了,旧墓碑上的名字是保罗,也就是说,爱娃已经明白了保罗和丹尼尔身份的互换。
7、集体照细节,最后警察拿出一张集体照给爱娃看,左边那个是丹尼尔,右边那个是保罗,但是爱娃翻过照片,左边的名字却写的保罗,右边是丹尼尔,这时候爱娃才明白,他们两个人互换了人生。真正的保罗就是男主人公自己,是一个贵族后裔,有一幢老宅,而真正的丹尼尔20岁时在那幢老宅里自杀了,并且是写完《冬之旅》这本书并以“保罗”署名赠送给保罗的,因为书里的主人公原形就是保罗,保罗为了纪念丹尼尔,代替了他的人生。
8、保罗的死是自杀还是爱娃杀的已经不重要了,他知道自己要死,因为他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上的是好友的女儿,直到私人侦探把最终调查资料给他,这使他有了深深的负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