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屋》是一部由丹尼斯·伊利亚迪 执导,加瑞特·迪拉胡特 / 迈克尔·鲍文 / Joshua Cox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屋》观后感(一):80min开始一扫压抑,巨爽的复仇【涉及剧透】
四星不代表这部影片多么出彩,但是我看完后就有种终于可以释放片子前期的愤懑。
剧本本身的剧情其实不算复杂:坏人虐女孩,女孩父母报复。但是导演在影片场景的变替上有一定功力:当女孩好几次差点逃离时,长短镜头的切换把气氛调动得恰当好处,尤其是女主遁入河流时,慢镜头和弹痕将久滞的压抑推向第一个高潮。父母在未知的情况下安顿好罪犯一家后,在屋外寻到女儿重伤。当父母理清思路,得知真相时窗外的暴雨倾盆而下,而屋内壁炉的火苗正旺,这带给我的一种暗示就是复仇之火已经点燃,得知女儿惨况的双亲满腔的愤恨即将狂舞溢出,把三个人渣烧个尸骨无存。
80分钟开始双亲与坏蛋正面较量也很high。当那傻逼罪犯叔叔进屋时,我就知道母亲和那傻逼之间必有一战。那段影片气氛渲染得不错,明知道眼前是害自己女儿的人,但母亲却必须保持镇静不能打草惊蛇。每一丝细小动作都极可能触发暴风雨前夕的母亲的底线,当然还有那个对女主母亲图谋不轨的罪犯也分分钟兽性大发。当受伤的女儿被恶人发现时,大大战一触即发。后面双亲缠斗恶人拍得颇为紧张,但当看到女主父亲把罪犯的手塞进洗手槽锯掉并一锤子凿死他时,片子正式步入高潮。最喜欢justin父亲和叔叔遭到女主父母报复时歇斯底里的惨嚎:你他妈究竟谁??这时我多希望医生老爸说一声:HELL SENDs ME TO TORTURE U
面对罪犯,普通人的女主父母其实处于劣势,往往二打一都处于下风。但是既然触犯一对父母的底线,他们就得有心理准备招惹一堆疯狂夫妻。
可能电影如果结束于搭船离开会有种雨过天晴的豁然之感,但不得不说,最后老爸将大胡子弄瘫痪后放进微波炉确实很爽很泄愤,不过我觉得如果作为医生的父亲能找到更好的方法虐待大胡子却吊着他最后一口气那就更加大快人心!!!
《魔屋》观后感(二):2016年3月7日
容易引起歧义的名字……
故事简单,场景简单,节奏紧凑,舒缓相间,音乐美,场景美。没有一味地追求血腥。
带了点我喜欢的相反的叙事方式。
比如《战地钢琴师》,讲二战和种族屠杀,和人类在战争中逐渐丧失尊严的过程。但是拍得很内敛,感觉挺舒服的……
《吾栖之肤》,内容挺让人不适的,但是拍得很节制。
《被嫌弃松子的一生》,很悲伤的内容,但是拍得很跳跃,喜剧化。
还喜欢《大都会》杀人的时候响起的悠扬爵士乐。
反转的感觉很赞啊。
对于恐怖片,不喜欢拼命撒血浆的,只能用这种手段来恐吓观众的话,很无能吧……比如下水道美人鱼,其实不恐怖,就是恶心而已啊……
《魔屋》其实在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感觉挺不适的。明明不血腥,但就是会感觉不适……本来弃了,打算快进看完交任务就算了。怎么知道后面复仇还是蛮爽的……
虽然不是我喜欢的,但不可否认是个好电影……
《魔屋》观后感(三):假如你看完评论还不知道我在说什么,那我目的达到了
这部电影让我有点小惊艳。
节奏掌握的比较好,很有张力。虽然知道结局,但是过程的享受是更重要的吧。前面有人评价,这中电影不靠谱。我实在是想吐槽,计划总是不如变化快,某些人以为案件可以按照步骤和计划来操控,觉得自己的想法很牛X,这种想法是相当扯淡。有时候你计划的好像无懈可击,操作过程中一个小意外就可以打乱全部计划。扯点题外的,平时组织活动,再计划周全,总有那么多不可控因素,我每次都觉得要抓狂,只能尽量控制节奏和大方向,所以那些总结,信号没有,路人甲没看见呼救等等,我可以肯定的说,这都是可能的,你会觉得自己倒霉透顶,恭喜你,生活里经常有这种倒霉透顶的时候。还有,了解枪的人都知道,动作中射击,击中目标可能性小,射击运动中目标,基本靠扫射和运气。这也是军方为啥喜欢设计连发枪型原因之一。所以,游泳女是被霉运击中的,没有什么瞄准,就是一顿乱射,她不小心中弹了。我记得看枪支杂志的一款枪支介绍,说淘汰他就是因为即使它连发连发速度快,依然击中率低……所以喜欢抨击可能性的童鞋,希望多学习一下再去抨击,别没事习惯了到处那啥啥。
有些人就是比较喜欢去论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些人也喜欢吐槽反驳。
人坏起来是无极限的,虽然再坏的人也有内心那么点美好的东西,这是后话,谁都有点可取之处,可我们不也喜欢量化一个人的价值?穷凶极恶。这个成语很形容。
歹徒大叔显然是个脑袋里充满暴力的XX,看到后面,我没猜中他的死法,其实医生告诉他已经高位截瘫的时候,我的反应是,嗯嗯,每天把他关在地下室,然后和喂畜生样的养着,每天可以时不时来小虐一下,那天虐腻歪了,就让他自生自灭好了。结果医生大叔火速解决他了,让我叹息啊,你说何必还弄个高位截瘫啊,挑个手筋脚筋,然后绑绑,效果也很好。
有人反应,其实很多人都会觉得医生老婆弱了点,给枪都不使。我也来说个真实的案例。有个打工的人在路上不小心撞了一个老人家,结果老人家挂了;老人家的子女竟然不要求对方赔款,原因是都是打工的,生活不容易,每年来给老人家扫墓就好了。还有个案例是,老人家被撞伤,某人去扶了一下,结果被要求赔款。啧啧,这个世界就是疯狂。有些人就是很善良,善良的我会怀疑他们是否能在这个饱含恶意的世界生存下去。医生老婆不是弱,也不是婆婆妈妈,她只是不想跨越心中的界限。歹徒大叔的弟弟死法……不知道怎么形容,人越是到紧要关头,潜意识和直觉本能会主导人的反应,我说的紧要关头,是指杀人等你死我活的时候。医生老婆在不小心捅了那歹徒弟弟后,反应呆了,其实她的反应很正常,这演员的演技也很好,很多神情流露的自然合理,从她了解自己女儿出事和那几个访客有关的时候,她不是立刻告诉自己的丈夫,她告诉丈夫的语气神情更多的自责和伤心,她要淹死歹徒弟弟时候动作也有些生涩,显示出这些是超越她内心的界限的。人都不喜欢打破自己的界限,心中的基准,越过去,从此以后就是另外一个人。超越自己的界限对于一些人很难,对于一些人不难。我自己觉得那些很容易跨过自己界限的人,是内心经常会发生动摇和挣扎的人,也就时刻准备着变异。人性是很奇怪的一种东西,两个人经历了同样的事情,但造成的冲击很可能完全不同。反正如果我遇到类似的歹徒,只要一刀在手,我是不会松手,直接刺到他失血过多必死,因为我也不喜欢反面boss最后爬起来再来一下。
他人就是一个世界。他的世界你会发现很难理解。那个歹徒大叔的女朋友显然有仇富情绪啊,在车上她和游泳女孩的话算是对他们几个歹徒的一点背景和心理描写。导演还是蛮注重从细节来展现人物的,不是动不动就来个回忆篇。仇恨别人会对性格有多大的扭曲,扭曲成什么样子,是否还适合在这个群居的社会生活,也就是说,她是否变成了害群之马。我不想搬进化论,省的有人要激愤得说我反人类。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究竟有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现在真体会,莫有差别啊,都是有淘汰机制的,只是大多数不是以被猎杀为终结,是以文明的方式,死的悄无声息。所以不管是扭曲了还是没有竞争力了,有些人是不适合在群居的社会里。比如电影里的几个人渣,除了XXOO和暴力之外,还有啥?连亲情就是……以爱之名益控制占有别人,“你说你爱我?”“现在不是你说话的时候”然后一边说爱你,一边捅一棍子。啧啧,只能说变态无极限。歹徒和歹徒女是典型的施虐狂和受虐狂组合。前者控制欲很强,不允许别人反驳自己的观点,内心膨胀,在自己的王国里为王。后者取悦施虐狂是生活的中心,开头她撞车杀人救歹徒的时候,她一直追问自己是不是做得很好。施虐狂和受虐狂的组合关系稳固,因为他们不能再其他的人际关系中取得平衡,总之都是很可悲的人。
我时常想,我怎么才能保护好自己,我没有强健的体魄,为了取悦异性还要保持体重,近视眼在逃生过程中又是很不利的因素,腿短又跑不过歹徒。唉,真让我觉得很有危机感。俗话说,大狗都是不叫的,小狗喜欢乱叫。道理你们都懂的。只能拿智商和常识做武装。其实只需要准备一点小东西(是什么,自由发挥去,总要有点你知道别人不知道,关键时刻还能成为武器的好东西)生存指数就可以大大加强。
扯远了。
《魔屋》观后感(四):在沉默中奋起反抗
早就想看这部电影,一直没有机会,今天看完之后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微波炉的爆头场面,而是一些人性之美。主角在危急关头对朋友的关心,犯罪团伙中唯一的女人为两个女孩流泪,女主角的父母在危急时刻完全放开了他们身为一个合法公民决不能做的事——杀人,为了女儿他们彻彻底底的豁出去了,这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正义永远战胜邪恶,这是大家希望看到的,对于一个观众来说,在电影前半段女主角和她的朋友被坏人所蹂躏,那么后半段自然希望能打个翻身仗——以暴制暴,这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那么在女主角的父母终于干掉了所有的人之后,平静的音乐,宁谧的湖面,女主角一家人带着贾斯丁安静的坐在游艇上的时候,刚刚血腥的一切仿佛没有发生过,但这伤痛也许永远无法抹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男孩贾斯丁,懦弱,软弱,胆怯,他深深的为伤害这两个女孩而愧疚和自责,他自责自己不该把她们带回宾馆,更自责自己的无能,但他有什么错呢!他只是生活在那样一个不堪的环境中,父亲是那样一个凶残,冷血,毫无同情心的家伙,他甚至从小没有母亲的关怀(这也启示我们家庭的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但是在最后他终于下定了决心,摆明了自己的立场,他想结束这一切,尽管那一枪没有开出,但他最后战胜了自己的胆怯和懦弱,为此他差点赔上了自己的性命。作为团伙中唯一活下来的人,他有的只是人性中的光点,最后的他,坐在游艇上和女主角一起回归正常的生活。不论是何种伤痛,生活永远要前进。
《魔屋》观后感(五):知识就是力量~
虽然最后的报仇来得有点晚,力度有些不够
最后看到那个父亲,推来一个仪器,我还以为是医院那个检测心跳,血压的那个总是“滴滴滴”叫的玩意,我以为作为医生的父亲是准备一边注意BOSS的生命安全,一边慢慢的折磨,求死不能额,发自真心的冒出了一句“知识就是力量啊”
虽然不是预想我慢慢折磨,但是那个V587的微波炉确实亮了,而且同样让人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小刀,浅伤口就瘫痪全身,微波炉的新用法
对比起来,那些BOSS只会用刀捅脚踹,枪击撞车的都弱爆了
最后吐槽一点,终极BOSS,真是,对对手(医生父亲)都是踢,打,锤,推的。。。轮到自己儿子的时候,直接就插了啊。。。果断
《魔屋》观后感(六):《左邊最後那棟房子》:逼視暴力的本質
重新翻拍自1972年同名電影的《左邊最後那棟房子》是希臘籍新銳導演丹尼.伊理塔迪斯(Dennis Iliadis)所執導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同時也是他的首部好萊塢電影。在當年的導演威斯.克瑞文(Wes Cravendis)所率領的班底參與之下,電影的主要劇情架構並未更動太多,從偏遠的小屋、湖泊、綿延的公路、休旅車和度假的歡愉氣氛等典型元素的運用,可看出這部電影其實無異於其他相似題材的虐殺驚悚片。不過,就像《大劊人心》(Funny Games,2007)和《獵人遊戲》(Eden Lake,2008)在既定的框架中融合沉重的議題,《左邊最後那棟房子》不僅挑戰社會道德尺度,其衝擊程度更直接跳過視覺直擊內心,考驗著觀者的極限。
電影集中在兩組人物身上:其中之一是約翰(Tony Goldwyn飾)、艾瑪(Monica Potter飾)與他們的17歲女兒瑪麗(Sara Paxton飾),另一組則是柯魯克(Garret Dillahunt飾)、法蘭西(Aaron Paul飾)、莎迪(Riki Lindhome飾)與賈斯汀(Spencer Treat Clark飾)。倘若以粗略的善惡二分法來看,從電影開場的幾場戲中可以明顯判斷前者為善,後者為惡。電影的劇情很簡單,前半段主要描述屬惡的這組人馬對瑪麗及其友人佩姬(Martha MacIsaac飾)施暴,電影的後半段則是一百八十度大逆轉,瑪麗的父母成了施暴者,而柯魯克等人便成為受害者。
以直報怨,還是以暴制暴?
原本跟隨父母到湖邊木屋度假的瑪麗,到鎮上找佩姬敘舊時,與賈斯汀邂逅。藉著賈斯汀的邀約,兩人到他家玩樂、吸食大麻。此時,賈斯汀的父親柯魯克等一干人恰好回家,撞見屋裡的瑪麗與佩姬,兩人的惡夢就此展開。導演在這部分的鋪陳中,不時將鏡頭聚焦於法蘭西持刀的手,以及莎迪帶挑釁意味撫摸瑪麗的手之上,更經由鏡頭讓觀者直視虐殺與強暴的橋段。在種種惡行的加乘與刻意凝視之下,令人彷彿感同身受,能切身體會瑪麗與佩姬所受到的屈辱與懼怕,藉此導演誘發觀者對瑪麗與佩姬的同情,以及對柯魯克等人的憎惡,成功加深這幫惡徒之惡。
因此,這裡便產生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也就是電影海報上所寫:「If bad people hurt someone you love, how far would you go to hurt them back?」透過前面劇情的經營、堆砌,就連觀者都對這幫惡徒深惡痛絕,遑論是瑪麗的父母了。電影進行到中間,遭遇暴風雨的柯魯克一行,碰巧來到約翰與艾瑪居住的木屋求援,尚未知情的兩人理所當然伸出援手,留下他們過夜。然而,一旦察覺真相之後呢?《論語.憲問》中,孔子提到「以直報怨」,也就是要用公正的態度對待仇人。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有如此胸懷呢?尤其,受害的還是自己的女兒。於是,電影的後段便看到約翰與艾瑪選擇以暴制暴,用殘暴的手段對付柯魯克等人。
當加害者與被害者的身分對換過來,觀者是感到大快人心,還是深覺殘忍?導演顯然徹底摧毀觀者心中那扇道德之門,重新審視善惡的標準與暴力的本質。在電影當中,因為有了瑪麗遭受慘無人道的暴行作前提,約翰與艾瑪後續的暴行才勉強合乎情理;如果,將這層前提抽掉呢?單就前後兩段暴行而言,其實兩方的凶暴程度幾乎不相上下,導演一方面將鏡頭直視柯魯克強暴瑪麗的情景,另一方面又冷靜地聚焦於約翰與瑪麗聯手虐殺法蘭西的畫面,兩者同樣令人感到不適,忍不住想別開視線。那麼,何以為善?何以為惡?又何以為暴?
不存在的規矩
其實,電影中有一個巧妙的設定,讓兩方的暴行得以置放在同一水平上相提並論,那就是將一切的規矩抹去。
電影的開場,法蘭西與莎迪駕車衝撞警車,企圖劫走囚犯柯魯克,得逞之後,還將車上的兩名員警殺害。負責執法的警察慘遭毒手,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解讀為法律的死亡,因此在瑪麗與佩姬遭脅持時,警車曾兩度與她們擦身而過卻不察她們的危急情況:其一,當佩姬在柯魯克等人的臨時居所中的浴室拍打窗戶求救時,警車從外面的馬路經過;其二,當所有人乘車逃亡時,警車從對向車道迎面駛來。自此之後,法律所形成的規矩不再制限於這群人身上。特別是暴風雨切斷對外聯繫的設定更讓他們猶如處於密室之中,自成一天地,而理智、規矩與文明全然不存於其中。
如果白紙黑字的法律不存在,那麼約定成俗的道德標準是否更形鬆動、不密實?譬如:賈斯汀在片中的位置。或許是懦弱,抑或良善,他並未參與前半段的暴行,選擇袖手旁觀;在後半段的暴行中,他雖然遞槍給約翰,也曾試圖開槍射殺自己的父親柯魯克,但是並未成功。因此,從頭到尾,賈斯汀幾乎沒有親手參與暴行。然而,賈斯汀又該置放於善惡二分法的哪個位置上呢?電影的最後,約翰帶著一家人駕駛小艇離開,賈斯汀也在其中。原本身處暴力之中的賈斯汀看似終於脫逃而出,但是結尾的畫面難道不是暗示他又踏入另一個暴力地獄裡?尤其,這次的暴力還是隱藏在充滿童趣的紙鶴吊飾、潔白明亮的陽光,以及聲線甜美的吟唱之中。
不甚討喜的《左邊最後那棟房子》
《左邊最後那棟房子》絕對不是一部討喜的電影,劇中呈現的畫面與議題極富爭議性,不斷衝擊觀者的內心。在對比鮮明、刻鑿痕跡隨處可見的劇情之下,如同導演所言:「誰才是文明人,誰才不是?誰是施暴者,誰是正常人?」讓觀者不得不逼視暴力的真相與本質。
《魔屋》观后感(七):注意人身安全颇写实的电影
很久没看类似的电影,跨新年看的第一部电影,好的开始!
同为翻拍旧版,此片比【唾弃你的坟墓】好很多,并不是说后者烂片一部,但本片更加真实,对于暴力的拍摄不论强度还是占片比例都更加合适,不会让人产生导演只会以血腥为噱头的怀疑。
看了其他的影评,我反而觉得并没有那么多套路,而是相当有借鉴意义,容我借题发挥一下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保持冷静。
特别关于“大声呼救”:
在没有坏人的情景下(如遇难)以可持续体力为原则,最好是找到可以容易发出大声响的东西,范例,在冰冷海水中体力透支的Rose吹哨子引起救生艇注意;
在有坏人的情况下,如果很明显呼喊被听到的几率远小于被歹徒抓住的几率,请慎重!如在厕所的片段,隔音很好的窗子还未打开,呼喊的声音只会让门外的歹徒变得丧心病狂的撞门、接着有很多理由应该狠狠教训你一顿,结果严重损耗逃走力(体力、身体状况、头脑清醒度等)。而之后丛林逃跑,目标重机械驾驶员,即使不论依旧很远的距离,工地的噪音也会有很大干扰,简而言之,听不到;而好不容易的摆脱的追踪者却立即循声定位。不是剧情这么刻意,编剧,我们理解你。
有个疑问,拼命呼喊会否影响当时的大脑思考或者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力,如神经、机能调动集中在提高音量以被听到,于是分配给其他功能的份额变得很有限/不充足
其次,放弃一些不必要的挣扎。针对强奸来说,在有些情况下,不如不要挣扎。(* 以下只是根据所知的专家意见影视内容,得出的一些片面的个人想法,欢迎指正)
面对生理需求严重压抑而发出攻击的罪犯,留意“大声呼救”提示,以免逼得狗急跳墙杀人灭口,相反,顺从以便尽早结束,保留抓伤后皮屑、衣物上的精液等犯罪证据。
而若是有强奸倾向的变态罪犯,挣扎抽泣哭喊很可能正在满足他对于被害者的幻想,欲望实现,然后,他想要更多。
最后,集中力量攻击要害。
有硬物,不要浪费在相对无关痛痒的部位,鼻子,太阳穴,后脑勺。不记得在那里看过,一拳击中鼻子的攻击力不容小觑,哐当一下猛的一股血腥味然后意识模糊(此描述为构想的感觉,只记得对神经会有很猛的冲击)。
最后的最后,不在危急的环境中当然可以有时间考虑应对计策,又回到第一点,一定保持冷静,以防自己本能的应激反应撑了一时却断了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