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异小子》是一部由哈莫尼·科林执导,雅各布·苏埃尔 / Nick Sutton / Jacob Reynolds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异小子》观后感(一):奇异小子
最初是看到《奇异小子》的海报,耀眼的大片绿色,和带着兔耳朵的奇异
男孩,手里握着小风琴。整张海报好像是一个充满万有引力的大黑洞,将我的好奇心全部勾引出来。 这是一部神经质的电影,
支离破碎的影像几乎不能将一个完整的
故事拼凑起来。他们只是在你面前,不停的闪动。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就开始迷上像这样的电影,恍惚迷离又
不知所措,即兴里带着规矩,规矩中又透露着嚣张。你看到的绝不
单纯是一部电影,而是某种
生活的片段。 所以你
永远都不要指望哈莫尼科林能给你讲出一个多么
振奋人心的故事,他只是将影像硬生生的摆在你面前,
不仅如此,这还是一部以纪录片的手法拍成的
现实主义的电影,那些人的生活
真实的有些过了头,让你不
相信自己看到的确实是正在发生的。哈莫尼科林几乎将生活还了原,好像双手环抱胸前乐呵呵的告诉你,
这就是生活,残酷而又决绝。
漫无目的混乱不堪是这个镇子的代名词。人们的屋子里挤满了玲琅满目
乱七八糟的破烂东西,他们堆成小山一样贴在走廊两旁。所罗门甚至不在乎东西掉进发黑的墨绿色洗澡水中,
若无其事的将其捞出继续吃的
津津有味。 一群进过监狱的
孩子们谈论
自己在狱中的
经历,所罗门和特纳罗每天猎杀居民的猫,再跟超市老板换钱买毒品。海伦和特妮看
男孩子练习网球,打网球的男
孩子跟她们说自己服过兴奋剂,后来海伦和特妮在找猫的过程中遭遇了变态男中年。同样猎杀猫为生的男孩抢了所罗门的“生财之道”,他们进入男孩家将
奶奶的维生机器关掉了。 电影的内容零散破碎,几乎无法用语言将其概括出来,出现了太多
一闪而过的人,被自己
父亲强暴的
女孩子,从小受
父母虐待的男同性恋,
精神错乱的
女孩子
喜欢剔掉自己的眉毛。他们反复诉说着自己
童年的残酷经历,语气里几乎听不出任何的
情感流露,如同在讲一个
事不关己的故事。而当你在听他们的故事的时候,画面上却是女孩子瞪着无辜的眼睛站在镜头前面,突然就笑的
天真烂漫。故事的残酷和女孩子的
纯真,这两种极端的
感觉碰撞出令人
欲哭无泪的痛楚感,这里不能让人接受的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甚至比当事人还要觉得更加
痛苦与
悲哀,我们怜悯他们,为他们感叹,但又无法给予任何帮助,这种无力感是痛苦的来源。 这样的电影可以给你埋下一千种一万种的可能性,它们都藏在影像的背后,你看到的只不过是他们
千篇一律的生活的片段。人们在镇子上
安居乐业,生存从来不是问题,他们看到的却是无尽的黑暗。
习惯与适应,是我们在
绝望中麻醉自己的最好的毒品。这部电影让我想到岩井俊二的《燕尾蝶》和《日式》,在钱镇人们也是如此
日复一日的生活着,他们遵循
早出晚归的作息
时间,但是他们又茫然和漫无目的。在这样的电影中,无法看到一个完整的角色,你看到的只是一个群体,群体的意识散落于各个人物的身上。但他们都是一样的绝望和麻木,他们是生活在最边缘的人群,一脚踩在地狱之门内,任自己堕入其中永不能翻身,一脚却又跨在天堂乐土中,他们
恐惧的不是生存,而是整个生活无望的怪圈。 实在喜欢哈莫尼科林的拍摄手法,尤其喜欢影片开始,所罗门和特纳罗在马路上骑车飞驰的那段长镜头,两个人忽前忽后,与此同时背景音乐是嘈杂的节奏感强烈的摇滚乐,他们放浪不羁,却无力反抗。他们在折磨已死的猫咪的时候响起的却是狂暴肆虐金属乐,这是一种对他们有施虐倾向的暗示,可是
年轻的脸上却像凝固的冰霜,
冷酷无情。印象最深刻的是剔眉毛的精神病女孩,一刀一刀的刮下眉毛的的
动作和小风琴的节奏纹丝合缝,后来画面切换,兔小子在厕所里拿着小风琴一推一拉。 还有那个影片开始和结束时提到的龙卷风。龙卷风终于将这个本来就被
世界遗弃的镇子摧毁的
体无完肤,那些你看到的没看到的人们都死光光了,兔小子活下来了,他给我们讲这个故事,他身边的人和事,
没有结局也没有开始,电影也变成一个巨大的有关
回忆和想象的莫比乌斯环。到处是尽头,到处都找不到尽头。 这不是一部绝望的电影,但是一部关于边缘人们的绝望的生活记录。
《奇异小子》观后感(二):Gummo让我觉得虚度时光是理所应当
有些事一想起来还是挺不体面的。我确实喜欢过一阵子Indie-Pop。不过我也因为这一次短命的“
误入歧途”知道《Gummo》(金毛正传/奇异小子)这部葛片。在前途未卜的狗年月里,我们一直拿它当个可笑的
安慰。
应该是2002年秋天,我跟鱼司令俩人去北京服装学院找女学生玩,那学校有个Slogan:北服北服,永远不服。听着觉得里面的姐们儿肯定都特别叛逆。见面以后,倍感
失望,还都是《瑞丽》杂志那路子的。
打道回府路过报亭看见有本牛皮纸封面的杂志,目测挺反动的,逼格似乎比《通俗歌曲》强点,叫《非音乐》第三期,俩人凑钱来了本。回家的公交车里,我俩抢着翻看里面的内容,其实好多
文章写得还是挺反动挺怂恿你去当个活傻逼的,就跟好多好多年以前的《
自由音乐》那样的买个音像出版号以书代刊的毒瘤们是一道操行,真是俩鸡巴炒菜一鸡巴味。
杂志里介绍的乐队不是药罐子里的渣渣,就是黄连上的根根,要么都是苦孩子里的头头。所以当你看到“The Pancakes”的时候真跟见到了绿洲似的。她跟你平时去看演出遇的那帮“混圈劳模”姐们儿们不一样,特清新洒脱,又像是一头倔强的小野兽,打个比方就是你圣诞节喝多了的晚上,手套也丢了,烟也抽完了,倍感
失落的在雪地里看见只小雪兔,洁白的肉体和晶莹的大自然融汇在一起,各种天然无邪的气氛弥漫在你俩之间,你想定定神过去抚摸一下吧,忽然,小雪兔抬起
身体,蹬腿,窜走了,消失的
无影无踪,只在雪地上流了块黄色的区域,原来,她撒了泡尿,撒了个野。就是这种The Littlest Rebel。
正好杂志里“The Pancakes”的介绍页面还列出了她的个人档案,什么
生日星座血型之类的同学录里必有的俗套。在喜欢的电影一项写的是《金毛正传》(Gummo)。为了追赶上虚无偶像的步伐,我每次逛新街口的盗版DVD店的时候,都会问问有没有《金毛正传》,得来的回答永远都是:没有,有《阿飞正传》你要吗?
顺着电影的英文名字,我跟网上找到了电影的官网和
寥寥无几的剧照。都是主角Solomon和Tummler还有Bunny Boy的。不管怎么说,对于我这种肤浅的小崽子而言,Solomon那Pinhead的怪胎相真的是吸引了我。我总通过剧照里的环境来推测电影里的剧情。
就这样晃荡晃荡过了2年,到了2004年,我也
不喜欢“The Pancakes”了,鱼司令也从云南伺候完吴三桂,服完两年兵役,我俩继续
无所事事的跟大街上晃晃悠悠,逛盗版DVD店,喝最便宜的啤酒,妄图认识最叛逆的
女孩儿或者最随便的女孩儿。捎带着跟他和这两年一直失联的发小们吃饭,花光他的退伍复员费。
会见带着我听Beastie Boys的哥们儿——盆景的时候,他丢过张《奇异小子》和《驴孩朱丽安》给我,虽然译名不一样,但是我一眼就看出了这就是我找了俩年的《金毛正传》,我一直拿着盘对鱼司令说:这片里也有个二人组,比《Kevin & Perry Go Large》要猛多了,以后就是咱俩的模仿
目标。好好弥补一下你空白的两年
人生。
电影里角色涣散的虚掷时光真的与我俩的
生活状态差不多。我没有毕业证,在学校什么都没学到,不敢想象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而鱼司令回来后一直没遇到什么合适的就业分配,基本上都是什么公交车售票员和公园看大门的工作。我们就一遍又一遍的看《Gummo》,觉得哪段最
潇洒,哪句台词最男子汉。
到现在我都还记得里面的各个场面。上来
家庭录像带的画质给我们交待了被龙卷风肆虐过后的小镇的各种破败景象。
孤独的Bunny Boy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站在过街桥上对下面吐吐沫和撒尿。大孩子Tummler和小跟班Solomon骑着小轮车从下面闪过,他俩每天的日常活动就是背着气枪在镇子上猎杀家猫和流浪猫,然后卖给杂货铺的黑哥们儿换点钱来买胶水来吸上一袋。寻找猎物的路上也会路过废车场,那是Cow Boys的地盘,所有踏进来的人都会被他们修理一番,Bunny Boy就遭受过他们的虐待。不过,镇子上的婊子们——Helen和Darby还是挺喜欢Bunny Boy的,会在下雨天邀请他来泳池游泳。
整个镇子上的人都是怪胎,废物,垃圾。Tummler的
爸爸和失业的大人们常年凑在屋子里喝酒,比腕力,输急了的人把气撒在折叠椅子上,妄图成为“Chair Wrestler”来找回自己的面子。Skinhead
兄弟可能是同龄孩子里战斗力最强的也是最好斗的,没有敌人的时候,他俩就互相殴打。
所有居民的生活片段被捕捉,被整合成80多分钟后,得到的结论就是龙卷风过后的居民们丝毫没有什么生机,只有白化病女孩对
爱情的向往传达出了点积极的
态度。
我们也只能跟片子里的麻木逼们似的,
意志比果冻还
脆弱,赖在沙发上,喝啤酒,一遍又一遍的看,聊里面哪个女孩儿最想和她来上一炮而不是我该给哪儿投个简历。我理所应当的认为所有22岁,处于人生
十字路口,还没有遇到让你出卖
心灵的恶魔的年轻人们消极那么几年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什么
理想热情,听起来都是奢侈的玩意。因为生活没有踏上正常规律的轨道,便妄自觉得现实就是
不过如此。
得过且过,及时行乐,活在当下才是正道,既然被逼上了奈何桥那就吃个
欢乐儿童餐就在麦当劳吧。明天也只不过是太阳照常升起的第二天,想消耗就消耗吧,根本不在乎。
虚度到2005年国庆节,鱼司令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接受了铁道部的招安,成为了西客站的石狮子。我多少受到了冲击,开始握起鼠标,画漫画,让自己别再沉沦。也不再看《Gummo》。
我参加工作以后,越来越觉得时间过的飞飞快。是地球自传速度加速了还是
我的生活变充实了?想起《Gummo》里婊子们在床上乱蹦,唱Buddy Holly的《Everyday》的情景。摆脱臭混子生活之后,每
天真的过得和过山车一样快,
一去不复返,责怪时间老人真无情!
我们看电影老是爱抓住个猎奇的点,好玩,混蛋,胡逼,而忽略了导演Harmony Korine的创造力和观察力,还有忘记了怎么把这些负面的
情绪转化为生产力换算成人民币。年轻的时候我们老被外在的潇洒还有酷所捕获,将心中感性一面无限放大,迫不及待的要钻入搞怪的圈子里和他们
手拉手,为什么要好玩,要混蛋,要胡逼?你要问我能做点什么实际的,我只能把从他还有Richard Linklater那里学到的对日常生活瞬间捕捉的皮毛用到漫画里,即是我的敬意也是对荒唐
岁月的警醒。
补遗篇:
1. 在 www.complex.com 网站评选的50部最令人感到不安的电影中,《Gummo》排名第39位。
2. 电影是在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拍摄的,电影的成本预算是100万美金,上映后票房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是并没有阻碍其跻身于
经典 cult 片的行列。
3. 扮演小婊子 Dot 的女演员 Chloë Sevigny,是 Harmony Korine 当时的
女友;除此之外,她还担当了片中的服装师,演员们的衣服有些是他们的私服,有些是她在当地旧货店购买的。
4. Thummler 的扮演者 Nick Sutton 是 Harmony Korine 在收看《Sally Jesse Raphael Show》时发现的。当时 Nick Sutton 在接受 “My Child Died From Sniffing Paint”
话题的访问,主持人问他你对
未来的预想大概是什么样,Nick Sutton 很酷的回答:“我没准会挂掉。” 这一举动令 Harmony Korine 固执的认为,Nick Sutton 绝对是扮演 Thummler 的不二人选。
5. 片中大多数露脸的角色都是 Harmony Korine 在当地的
朋友,他们并不是专业演员,都很热心的帮助 Harmony Korine 完成这部电影,比如那对 Skinhead 兄弟。
6. 电影中那些被虐待的猫尸体,都是用动物标本代替的。
7. 整部电影花了短短四个星期拍摄完毕,大多数镜头都是在特别靠后的几天拍摄的。为了 Bunny Boy 雨天在泳池里接吻的镜头,剧组一直在
等待降雨。剧组拍摄的最后一个镜头,其实是 Harmony Korine 扮演一个重度同性恋男孩和黑人侏儒在沙发攀谈。
《奇异小子》观后感(三):《奇异小子》超级顽劣让人囧
这是一部有些奇怪的片子,视角触及一些奇怪的孩子和一些奇怪的成人。影片先从孩子入手,观众看到,小小年纪,没人管教,无所事事,不学无术,胡作非为,不是在天桥上冲下面过往车辆撒尿,就是疯狂把活生生的猫虐待成尸,长得“歪瓜劣枣”,行为异常顽劣。而他们背后的那个成人世界,不管男的女的、胖的瘦的,都象傻的痴的、狂的囧的,不是喝酒,就是破坏,他们让人想起无知、愚昧、落后、劣根等不好的字眼,“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漫画”,反映的不仅是孩子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人性的悲哀。影片结尾,两个黑人孩子,文质彬彬的,靠递送赚钱,很快乐,很健康,象反衬白人世界的堕落。而那钻天的龙卷风,似乎传达着影片对这个“奇异”世界的厌恶。《奇异小子》本名《Gummo》,导演Harmony Korine,一部让人“囧”的电影。
《奇异小子》观后感(四):影评:深白
这部片子可能引起一些人不适。
《奇异小子—金毛列传》,说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飓风把俄亥俄州一个小镇破坏殆尽,镇上的年轻人在废墟里百无聊赖地生活着,每日以游荡、东拉西扯和四处屠猫为乐,时不时还翻墙入室偷个东西。整部影片几乎没有情节,导演偏执地复述着这种塑料质感的生活,九十分钟,却好似无穷无尽。
它跟一些描述“青春迷茫之痛”的作品有那么一点相似——比如《猜火车》。很多人都还记得《猜火车》那段经典台词——可能还记在了本子上——“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但我干嘛要做?我选择不要生活,我选择其他。理由呢?没有理由。只要有海洛因,还要什么理由。”这种句子,揉乱了头发,叼根烟读着,真有种慵懒、迷幻的浪漫劲儿,但在《奇异小子》里,你连这种句子的影儿都找不到。人物出现,人物消失,带着怪异的、愚蠢的脸孔,仅此而已。
如此影片谁看着都会痛感无趣。然而我以为,大概这才是真正的、刻骨的迷茫与绝望。没有宣言般的长篇大论,没有打鸡血式的好勇斗狠,没有自作聪明的吊儿郎当,甚至没有漂亮女生可泡,连那个叛逆的对象“社会”,都已经不存在了。
取而代之的,影片里最接近斗殴的一场戏,是两个扮作西部牛仔的小孩,用塑料玩具枪把主角打倒在地;性,意味着拿苦攒出来的钱去嫖一个扑着厚厚脂粉的肥胖症女人;高仿真的纪实镜头中,整个社会是一滩烂泥,他们能发出的唯一声音,是对同性恋、异装癖,以及种种让他们莫名恐惧的事物的诅咒。所谓“选择生活,选择工作”,并没有什么可津津乐道的,真正可怕的是选择压根儿就不存在。生活像一片深重的白色,没有掩体,赤裸裸亮在我们眼前——混杂着愚蠢、憎恨,以及埋在其后的,更深一层的空虚。
我看了下豆瓣上这部影片的评分:7.5,评分人数两千零几个。与之相比,《猜火车》被二十多万个观众打出了8.5分。所谓“叛逆”“绝望”,大概只是正常生活的调味品,就好像吃多了五谷杂粮,需要来点野味儿换换胃口。然而《奇异小子》的野味儿,人们大概是不喜欢的。我们需要承认,真正的绝望与空虚,从来都不受人欢迎。文艺青年奉《猜火车》为青春经典,唠叨着那些煽动性台词,沉醉于流光溢彩的、玩世不恭的、浪漫的,因而也是粉饰过的叛逆与绝望之中。他们喜欢那种调调,那套虚伪的,麻痹自己的台词——对,台词罢了。
而真正的绝望隐藏在最边缘的角落里,默默散射着最无力、最苍白的光线,同时以这光线隐匿自己。《奇异小子》都比它高一个档次。绝望存在于桥洞、隧道和收容所里,是这个世界赤裸裸的真相。真正的绝望者不会拍电影,他们甚至从不发声。我们不曾知道他们,遑论了解。于是旁观者以意淫来猥亵绝望者们最后的尊严,这是世界的不公平之处,也是我们梦醒的地方。
《奇异小子》观后感(五):你有没有注意到旁白的阴郁
旁白的声音脆弱、空虚、病态,深深的郁闷,像是要打碎的杯子,杯子里装满街边的雨水。
声音伴随絮乱、粗糙的旧录像带画质以一种记忆-影像的形式重新把握时间。不再是线性的,不再是整体的视野关注。而是断裂的、局部的。远方在闹龙卷风,我却只关注近处飞行的枯叶。
不可能的家乡,不可能的城镇。说它是堕落的,这完全不是重点。只有颓废的美,只有无限的时日被荒废掉。兔子男孩的神秘是少年时代性压抑的神秘和无聊的礼赞。
精神分裂成功地占据了影像之间的切换,对话的无意义、乖戾、庸常。除了表演混乱的人在生活,没有人严肃地生活在这座镇里。所有的意义都被消化掉了,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其实并不重要,我们的生活被怎样的反讽形式消除掉才是重要的。
你在记忆里阴郁地回到家乡,你发现各种灾难都倾巢而出,洪水、龙卷风、地震,但没有任何声音,记忆杂乱地播放着,甚至搞错了颜色。后来你才注意到,其实那里没有任何人。
《奇异小子》观后感(六):小镇畸人
之前只看了“春假” ,感觉到要表达什么,但略有失控,影像滥觞。有次吃饭,一个美国人问我的看法,我摇摇头,这样的,不特别,别人也能拍,空洞,浮泛。
现在回过头想这句话,别人这个指代还是太大了,能持有影片中立场的创作者,应该在美国这样的国家也不是很多的。美国的主流价值观是那样一种天真又势利的孩子气,自大、信奉冒险,崇尚个人价值和公平公正。清教徒的道德感实际很浓重。这种种造就了美国式的中产实用主义--------只要努力,明天会更好。
去你妈逼明天,你妈逼里养着个明天。
这片子的趣味和格调倒是更偏向80年代的另类音乐,我
相信和绝望冷漠的核(CORE)有一定关联,从那部被盗版标识为“纽约地下先锋电影”的合集中,嗅出相似气味当不算意外。令人不安的内心恐惧,生命的虚幻和盲目,身体能给予的乐趣与刺激,对某种安全审美的冒犯和亵渎。把阴道缝合起来可以说是女性主义的注解,也可以说是对黑暗绝望的深切体验。
不用去管那些标签:CULT、实验、暗黑、地下,所见即所得,哈莫尼是个诗人无疑,他用摄影机涂抹出的小镇日常碎片,无一不是飘忽而略带惊悚的青春期刺痛。有两种可以被称为寓言式的“日常”电影故事,一是文学上精细搭就的,因果自明,指向明确的。另一种是喷发的,喃喃自语的,貌似不成章法的;一种是像狗牙、神圣车行,无论结构如何,其细节考究、人物细致,主题鲜明;另一种就是像GUMMO、HAPPINESS、BUBBLE、变态城(索德博格)、野兽之爱、棕兔、野牛城66------我猜还有我不知道的很多,粗糙、原始、自由、放肆,像一首张力强大的歌谣,令人有些不明其义却感怀莫名。
说回这个片子,可以看作是个情绪饱满的长MV,苦闷中的怪诞和无聊死作的一点点涩滞麻木的幽默感---------我太喜欢妈妈对着镜子跳踢踏舞和拿枪指着儿子后脑勺乱喊那场戏了,像是死鬼父亲还魂-------感觉到了就什么都不用说了,哈莫尼的拍法很可能是凭感觉和情绪的。如果不是这样,那片子中的很多场景,都可以按主题拓展成单独的情节线,譬如关于爱的希望与恐惧,虐待和刺激,活在灾难中的短命的身体需求,欢乐带来的空虚,但导演没这么做,统统点到即止,总结交给观众,人物只袒露最本能的内心。这种所谓望天收,有时候成,弄得好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痕迹;有时候没有,一团乱麻,暧昧浑浊;但不纠结,过了就过了,我认为这是一种行进式的美国态度,爱谁谁,就这么着。在某些时刻,谨慎和对艺术的尊重,显得很可笑。
一个略显沙哑的未过变声期的男孩独白,提心吊胆压低了,半夜鬼就在屋外,仿佛是故作沧桑却又难掩稚拙的呢喃,瞬间就捕获了我。
一切都活得很厌倦,生命只是个开关。苍白发臭的肉在阳光下为苍蝇们助兴。
就开头的灾难和结尾的黑猫特写来说,片子形而上的思想部分,依然是经过控制的,有严肃的创作态度的。片中不少声画剪辑的妙处,好比你一定得和一张椅子来次古典式摔跤,才能知道坐在马桶上拉手风琴的那只兔子,对于死亡能哼出的荒凉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