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是一部由张元执导,李冰冰 / 李野萍 / 梁松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过年回家》观后感(一):影像大于故事
第一次看这片感觉很不好,那时年纪小,没有生活阅历也没有专业知识,只觉得阴暗潮湿发霉,很想摆脱。今天再看一遍,发现原来很好看啊[色]反省一下,虽然常对学生强调电影是“看”的艺术,自己每每还是太关注故事了,不太注意和懂得怎么从影像角度去读解。试着做个笔记吧[委屈] 1.家庭的第一场戏。三个人总是走来走去,没有静态构图。人物运动的时候,摄像机又离得很近,传递出一种烦躁,暴躁,有事要发生的感觉。调度力量感很强,并有一些违反美感原则的与画框垂直的构图(图2),意指剧中人物正受到某些情绪的困扰。 2.小琴和陶兰的出场方式不一样。小琴是摄像机直接交待的,第一次出现时在纵深构图,坐着。陶兰的出场是间接交待的。第一场家庭戏中陶兰是缺席的。17年后的家庭戏,小琴是缺席的。 2.对比17年后,人物几乎不运动,基本都是静态构图。与17年前刻意营造出两极的气氛。 3.陶兰回家的一场戏(图3),人物打了顶光,模拟戏剧舞台的夸张效果。但后一场吵架戏光源位置就变化了,基本上是自然光(图4)——隐喻这个家里的人温馨生活(吃饭)是戴着面具表演出来的,而撕破脸皮吵架却是真实自然的(对照两个女孩都想快点离开家的心情,预示后来的巨变)。在吃饭这场戏中,陶兰的后来加入及空间位置预示着她在这个家中的地位是最末的。并且是闯入者(打破平衡者)。 4.17年前和后,人物在家庭中的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17年前,主导地位的是母亲,17年后变成父亲,前动后静。17年前,室内影调对比强烈,传递出压抑中的躁动,预示着巨变来临前的不安。17年后,室内冷色调为主,却有一丝温情。预示着冰河解冻前的沉闷。母亲的面光始终维持低照度条件下的视觉风格。后三人静止镜头(图7)与父亲的单人运动镜头(图6)相联,揭示了人物之间的关系格局,三位女性在等待父亲的原谅。 5.洗澡(图8),母亲事先交待,等水放热再冲。但陶兰仍直接站在冷水下,人物心理外化,自残自罪。 6.李冰冰好美亚,演技毫无刻意做作痕迹[色][色] 7.现在觉得影像的历史价值大于文字。如果没有影像,如何仅凭靠想象去还原90年代的感觉?所以现在我支持每20年重拍一次经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视角。
《过年回家》观后感(二):Family Affairs
They seem to be a whole family , but actually, their are two.
The overt contention and covert struggle between the two families has a proficient expression.
How did the father go to face the enemy who killed his daughter? By coincidence, The enemy is his daughter too, only in law, not in his mind.
《过年回家》观后感(三):有人让我站在这儿
看的张元第一部片子,老师上课放的,很多同学睡着了。《过年回家》观后感(四):我要回监狱,我不回家
冷冰冰的女子监狱,人间自有真情在,也包括监狱吗?
现实中真的会有李冰冰扮演的女警官化身正义使者护送她回家?不平等关系下难以想象这是真的。如果没有,连马路都不敢过的陶兰会不会被汽车撞死?挤不上公交车的她是不是永远得原地待着?
如下是个人对细节的捕捉和解读,看的过程让人窒息:
法律上违法必究,道德上于小琴活该; 中国无数家庭屡见不鲜的闹剧,或大或小,此片放到最大化; 敢很真实地拍出来,题材很加分; 李冰冰路边吃饺子,看着很香; 陶兰对外界的逃避; 久违的冬天坐三马子; 在家门口陶兰对家庭的恐惧,围巾终于松了,垂下来,仿佛全身都降到了冰点; 电视里播的是赵丽蓉的春晚小品《老将出马》; 背景音乐中的竖琴和弦乐群,反应了陶兰内心的不安恐惧辛酸无奈; 五块钱=18年监狱?当年是告发还是自首?
回答:钱真的会伤害感情,会毁了一个人,甚至一个家。
《过年回家》观后感(五):回家过年,过年回家
1 戏剧冲突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