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男人》是一部由内村光良执导,内村光良 / 知念侑李 / 木村多江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牌男人》观后感(一):心中的执念
刚开始看电影的时候,只知道这部电影叫做金牌男人,我想肯定是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金牌的故事吧,但是其实不然。
随着电影深入 一个小男孩(秋田泉一)在小学短跑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获得金牌后,老师问泉一 “你长大了想做什么?” 可是这时泉一回答“老师 我想做第一名 无论什么 ” 然而 老师却说:“等你上初中你试试” 这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部分。泉一是站理想的一方,而老师站现实的一方。
泉一 在小学期间一直是第一名,金牌挂满了房间。在当地被称为神童。后来 泉一 进入了中学,刚开始非常受欢迎,后来他选择了游泳,以自己50米不换气的方法,赢得了第一。
后来他仿佛遭到魔咒,一旦运动项目中有女生,他都失败。但是他始终无法放弃自己心中执念。
直到最后他在短跑比赛中失败,在篮球比赛遭冷落。他似乎失去了一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办了一个社团,他的社团被学生们鄙视,老师认为他心理有问题,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直到一次艺术节 他的表现镇惊了全校。他实现了他的价值。
他的社团开始不断壮大,他爱上了他们社团里的一个姑娘,在一次排舞中,泉一亲了她,但她没有接受,便退出了社团。正赶上社团换届,泉一也从部长的职务上退了下来。
为了开始新的生活,泉一独自一人前往东京,对爸妈说:我要做东京的第一名。泉一到了东京之后,在现实的压力下,过的并不如意,饱受挫折。就连他骑行世界的目标也一场车祸中,不幸夭折。
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有放弃心中的执念。他准备单人划过大西洋,他的船被风暴击垮,他进入一个无人岛,在这里开展了荒野求生。直到最后他被人发现回国成了名人。
成名仅仅是暂时的,他为了养活一家人,做工人,但是他仍然没有忘记自己心里的执念。即使是工人也想做第一。但他又被现实无情的打击。直到最后因为他的爱好摄影获得了成功。
以上都是我个人观点
《金牌男人》观后感(二):无的诠释
无,繁体为“無”,白话版《说文解字》:字形采用“亡”作边旁,采用“無”作声旁。“无”,这是一个奇字,是“元”的撇画向上贯通而产生的奇字。王育说,天穹向西北弓屈叫作“无”。《金牌男人》观后感(三):金牌男人
说这是一部蹭奥运的影片也说得过去,主人公秋田泉一出生在东京奥运会,而结尾处又说在参加2016年奥运会。所以标题也就可以理解,这就是金牌二字的含义吧。
不过细想想泉一的人生也可以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他的人生目的“异常”单纯,就是争取第一,按理说有些“莫明其妙”,甚至在前半段可以说是讽刺惟金牌论吧。可是到了渐渐结尾处,似乎作品的意义出来了。应该是生活的追求吧,不管别人怎么看,泉一也是认真生活过来了,不管是社会如何变迁,自己的生活如何变化,他都一门心思不动摇,虽然人生许多内容都很荒诞,可是正是这种荒诞中包含的精神才是其一生的财富。最终泉一也算是成功了,而这种金牌不是指工作,而是拥有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并且懂得了家庭与家人的意义,这也就是那张照片的真意。
有些味道的作品。
《金牌男人》观后感(四):原来我没有出生在罗马
“小时候觉得生命应该是场喜剧,长大了才知道是部悲剧,到最后才发现,原来是场无声的纪录片。”《金牌男人》观后感(五):生活太操蛋!这部励志电影让你提神醒脑
首发于[君君电影院]
微信公众号TVwanda
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时候,大家应该都写过这种命题作文——《我的梦想》。
那时写作文的君君内心是崩溃的,因为并没有梦想,导致最后写了什么都忘了。
《金牌男人》观后感(六):工业文明下的偏执狂
有时候看看日本就知道我们要经历什么,我们现在常常讲“专注”“极致”互联网精神,其实就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要求,工业越发达就要求人的分工越精细、越明确。你会看到这种工业的分工,会影响社会的结构,影响到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人的内心世界。它不仅让人的工作分类更加繁多、精细,也让人物性格变得强迫而单一,所以你会看到日本电影里有形形色色的“怪人”。
男主角成长在日本工业高速发展的年代,他就是这样一个单一的人,就偏执的想获得一种得第一的成功感,什么都学,但杂而不精。
如果男主角是一个追求过程的人,他会很幸福,一个普通人很少能有他这样的经历:参加过各种比赛、在寿司店当学徒、成为小有名气的话剧演员、环游世界、骑自行车穿越中国缅甸、单船穿越太平洋、和老婆一起参加日本相声大赛,当然还娶了自己的年少时颇有缘分的梦中情人……但偏偏“得金牌”是一个结果,男主角从上面那些经历中获得的都是挫败感,没有幸福感。到他50多岁时,你可以看到他一事无成的落魄,在一个商场里面,清点仓库,遇到危险的工作,同事会让他去做,他很乐于去帮忙以展示自己的成就感,口头禅“这跟当年在无人岛上生活7个月相比不算什么”。
说到无人岛的经历,也许导演觉得确可能最适合他的地方就是无人岛,给他一个发挥自己所有才能的机会:他满怀激情,单人单船要穿越太平洋的海上,桨断了,船翻了,他使用了小时候参加游泳比赛50米憋气游泳的技能游上水面,漂到岛上,拿起木棒用学习的剑道打败了秃鹫,钻木取火,徒手捉鱼,编制了一台收集淡水的装置,在漫长的苦等的日子里,一个人对岩石、海龟朗诵诗歌,自编自演话剧……这些技能,都是自小学习的,当初只是想争个第一,没想到这七个月里全用上了。
印象深刻的几个梗:
第一个:男主骑自行车穿越中国、缅甸,结果半途自行车被偷了,这个?不就是当年名叫河源启一郎汽车环游世界,骑到武汉,自行车被偷了么的故事吗,后来在武汉人民的帮助下,找回了。电影里说是在缅甸丢的,还算给国人面子。
第二个:为了重新获得成就感,男主说服妻子跟自己搭档,以组合的形式参加各种比赛,其中相声(漫才)比赛最尴尬,全场观众没有一个人笑的,下了台,两人十分尴尬,男主也觉得不好意思,跟妻子说“咱们这组合解散吧”妻子连连点头“好,好,好”,也许是日语里的语言歧义问题,妻子接着问“我再确认一下,是咱们组合解散,不是婚姻解散对吧”
影片最后,男主开始执着于参加奥运会的高尔夫球比赛,而他的儿子一如一个轮回像他年轻时一样跑回家跟他说“我跑步比赛得了金牌”,
是应该永不言弃的追求第一,还是专注于一项,还是不论结果只享受过程,每个人看完电影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