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谣》是一部由尹力执导,陈坤 / 徐若瑄 / 李冰冰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云水谣》一部让我无奈中泪流的影片。《云水谣》观后感(二):叫我王碧云
在寒气逼人灰尘满天的西藏,一个小护士告诉秋水有个叫王碧云的女人来找过他,于是他发了疯地跑起来,四处找寻他盼了念了好多年的碧云。终于,他看到了一个正在晾被单的“碧云”的影子,他不敢相信那是和他深深相爱的碧云,就这么怔怔地望着,不敢向前。然后,那个影子掀开被单走了出来。
泪水从这里开始泄洪。
金娣儿迢迢跑来天寒地冻的西藏,只为告诉这个叫徐秋云的男人,她改了名字。她说,叫我王碧云。她说,你不是很爱王碧云吗?那你爱我吧,我就是王碧云。他答,好好的名字,改它做什么!是啊,好好的名字,改它做什么!可他却没想起自己来,徐秋云何尝不是改过的名字啊!他分别取自己名字和碧云名字的一个字为自己取了新的名字。
你看,陈秋水,她傻傻爱你,你又痴痴爱她,你们谁又有资格笑话谁?!
秋水逃去大陆的那晚,碧云从台北跑来西螺,她哭着交给他一样样的东西,给他一支钢笔,让他用它为自己写信,亲手为他戴上戒指,说从此我等你。她千百个不放心,恨不得自己也随他去。是的,人没去,但是心却早已随着他的人去了大陆,从此一醉不醒。
秋水离开了西螺,碧云成了螺的媳妇儿。她只当自己已经是秋水的爱人,多少年如一日地服侍秋水的母亲,陪她一起等秋水。两个女人,都等了自己的一辈子。
而那薛子路,更是从年少便一直在等王碧云,他说,只要她还在等那个等不来的人,我就一直等她。
你看啊,碧云,他等你,你又等着他,你们的痴痴等待又是谁的错?!
这五星,给阴错阳差的爱情。
《云水谣》观后感(三):为歌点赞。
《云水谣》 花一个青春,等一个不知道会不会回来的人,值得吗?
这部影片是06上映了的,虽说这部影片的剧情我觉得不是很好,但画面在现在看来依旧不过时。 年轻的陈秋水(陈坤)为王家少爷雨萌做家教,用其独特的教学征服了原本对他很抗拒的雨萌,在开始的第一天,秋水偶遇了王家小姐王碧云(徐若瑄),电光火石之间,他俩暗生情愫。在给雨萌的做家教的过程中,他们相爱了,后因秋水是左翼分子,为了避难必须逃往大陆,碧云冒险来与他道别并私定终身,发誓要等他。而秋水来到大陆改名为徐秋云,在战争中做了一名医生,并认识了王金娣(李冰冰)在相处中,王金娣向秋水表明心际,后战争结束,秋水去到西藏做医院院长,后王金娣来到西藏又一次向秋水表白并表示自己已改名为王碧云,希望他能接受自己。最后,秋水终于决定不辜负王金娣,他们结婚了。然而,秋水不知道的是,远在台湾的王碧云孤独一生,一直在等待着他。 我们先不说这个剧情怎么样,首先演员给我的感觉有点做作,表演的太用力了,导致没有那种令人舒服的感觉。尤其是徐若瑄,先不说演技,单凭台词的掌握,给我的感觉就是整部影片她的话都是一个语调,后半部她的台词似乎只有一句话:我要等秋水。而且这种人物的设定完全就是圣母白莲花啊,挥霍着别人对你的爱,心里却想着另一个男人。 《云水谣》应该算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和今天的《湄公河行动》比起来还是相差太远。《云水谣》是通过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的故事来展现的,而《湄公河行动》则在宏大的背景下也展现了不少的小细节,当之无愧的8.0分,而《云水谣》为什么只有6.9分,当然肯定是有原因的。
《云水谣》观后感(四):云水谣,云水深处情不了!
我能理解秋水与金娣的结合,可我心里却又似乎有些不能原谅他们的结合。尽管金娣已经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碧云,或者可以说她已经把自己完全当成王碧云了。可是秋水呢?秋水也把她当成王碧云了吗?我想是的,在他们哭着拥吻的那出戏里,我看出了陈秋水的无奈与感伤,所以我说我理解他的心情,我想他也是太想碧云了,那种深入骨髓、痛彻心痱的想念,太重了,让他找不到发泄的出口。《云水谣》观后感(五):云水恋
“云遥遥,水涛涛,云水难相交”。可就算是再远的距离,纵也敌不过两颗相互牵挂的心,纵使是时光飞逝,人世不再,这份坚贞的爱却也让人为之而动容。在电影中导演通过一种唯美的艺术手法向我们缓缓的诉说着秋水与碧云之间真挚而又感人的爱情故事。那年秋水以家教的身份来到了王家,当两人相遇时便一见钟情,无论是在家中欢闹的时光还是在浊水溪静谧的日子,都给人以美得遐想。但是好景不长,秋水为了躲避政治迫害被迫来到大陆,从此两人便开始了漫漫的思念。等到后来秋水在战场上遇见了金娣,金娣追随秋水来到了西藏,并且为他将名字改为了王碧云,金娣对爱的执着让秋水在绝望中感到了爱的温暖,而碧云却依旧在台湾苦苦寻觅着秋水的踪迹,直到多年后侄女来到西藏找到了秋水和金娣的孩子陈昆仑时,碧云才等到了苦苦追寻多年的结果。虽说这样的结局对碧云多少有些残酷,可这对她来说却又无疑不是一种解脱。导演通过秋水与碧云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真爱无私的主题,让人为之而感动。 一部电影的成功必定有其精妙之处,而这部电影在色彩光线上的运用则显得十分的成功。色彩与情感上的配合,光线与造型上的搭配都给人以十分深的印象。在影片的开头,汹涌的波涛,明亮的闪电,再加之漆黑的夜晚,使得气氛显得沉重而压抑,带给人以隐隐的不安,而这同时也在向人们暗示着故事最后伤感的结局;还记得在秋水与碧云相识之时,一个擦身而过便使得两人一见钟情,此时柔和的阳光照在脸上带给人以美的遐想,让人们感受到两人此时内心一种小小的欣喜之情;而在影片中秋水在王家任教的这段时光,画面都已柔和的黄色为主,暖暖的色调展现出的是他们在一起时那种轻松而又欢快的心情;当两人在浊水溪再次相聚,散射光的运用使得景物显得清新而又自然,翠绿的叶子,青青的溪水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那青翠的绿色在人的心头挥之不去,让人感受到那里恬静的时光还有他们两人那青涩而又火热的爱情;当秋水出事时的那个夜晚天空冷冷的下着细雨,漆黑的环境,惨白的灯光,带给人以沉重而又危险的的气息,夜雨如丝却又如同石子一样一下下的砸在人的心上,带给人以离别的伤痛;在战争时期,黄色的土地,土黄的军服占据了画面中的大部分,土黄的颜色带有着一丝象征的意味同时也渲染着当时的一种革命氛围;当秋水的母亲病危躺在床上之时,昏暗的光线,前侧光的运用都使得母亲显得格外的疲惫与沧桑,而同时也让人深深的体会到了,母亲这么多年的苦苦思念之情,让人为之而触动;在片子中在秋水与碧云、金娣相遇的那段日子中画面大部分都以柔和的黄色为主,温暖的颜色带给人以心中的美好,而当秋水出事还有遇难之时,画面的颜色以消色为主,同之前柔和的色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产生出剧烈的伤感之情,让人为之而感到忧伤。还有在最后,画面除了那幅鲜红的画作外周围色彩全无,两种颜色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中间画作的鲜红,那鲜亮的颜色体现着他对秋水那份矢志不渝的爱情,在那鲜红的雪山中有着她日夜思念的人,更有着她这一生痛苦的牵挂。
《云水谣》观后感(六):云水谣
偶然间听说了这个电影,今晚考完试回来就看了。后来看见秋水亲金娣泣不成声的时候又悲又喜,悲的是碧云还在苦苦寻找而他已经又得佳人了,喜的是终于还是有人跳出枷锁另寻幸福了。那个一直在门口等碧云的男孩一直等到胡子都蓄了起来,等到死也饱含深情。碧云在想秋水,他就陪着她想,为了能有个借口让碧云跟他说说话,他动用自己的生意上关系帮她找人,跟她去乡下一起照顾那个病了的秋水娘,他说,碧云等秋水没有希望都还在等,他也会等。等她正眼看他的那一天。其实在外人的面前他应该是说话利索的吧,唯独见了碧云会让自己心动,紧张,慌忙。其实他也病了,可是又有谁关心呢,他爱的她还在等一个永远不会回来的人了。金娣为了追寻秋水,改名王碧云,当她假装自己不在意的时候真的很心酸,在爱情里谁又能甘当别人的影子一辈子,然而她做到了。婚房里敬酒,秋水敬她,她则小心翼翼的敬一个她没见过面的心上人念念不忘的碧云。感觉就像是偷来的幸福,但她甘之如饴。在这场戏里,其实谁都没有错,秋水没有,碧云没有,金娣没有,那个卑微的等在碧云身旁的大男孩也没有,错的是命运。在爱情里,如若不是两情相悦,所有的喜欢都是辛酸。愿大家都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吧,我所能想到的最美好的事就是你喜欢的人也正好喜欢着你。《云水谣》观后感(七):云水之间
举头望青云,云遥遥,《云水谣》观后感(八):你还不来 我怎敢老去
姑妈,你说:这世上把生死隔开的是什么?把相爱的人隔开的又是什么?《云水谣》观后感(九):云水间,忆往昔
云雾之间,唯有等待;奈何一等就是一生,再见昔人已去。《云水谣》观后感(十):等了一辈子
决定看这个电影,是因为比较喜欢陈坤。电影是2006年的,距离现在已经有11年了。
故事发生在40年代末的台湾。陈秋水因当家庭教师与王碧云结缘。至此,两人相爱了。可是,因为陈秋水是左翼分子的缘故,他不得不躲到大陆,被迫与王碧云分开。谁知这一走,他们就再也没有见面。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里很是疑惑。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了,陈秋水为何不回台湾找王碧云,明明知道双方的承诺,明明知道有人在等他,他还是和其他人结了婚?
于是,我借助百度了解了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1949年,大陆解放,蒋介石败退台湾。大陆与台湾就此隔绝。看了这些,我才能理解到他们当初的处境和困难。可他们之间的结局还是让我觉得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