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一部由赵薇执导,杨子姗 / 赵又廷 / 韩庚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影评(一):一次以青春为名的无谓呻吟
如果爱,就请深深爱 没有读过《致青春》的小说就走进了影院,看后感觉,以毕业为分界,前后两段像是出自不同主创者的手笔。校园生活讲得顺风顺水,张弛有度,犹如一碗满而不溢的水,端平了稳定前行,而当时光移转,众人踏足社会,这碗水就陡然不稳定起来,时而枯竭时而满溢,情绪张力时强时弱。后半段仿佛一个拼拼图的过程,结局已经写定,众人已被安置归宿,只看如何快速归位:于是角色们迫不及待的掏心窝子,倾诉衷肠,聊天的台词不断拿来交代镜头外人物的命运,闪回也一个接一个的解开谜团……一个镜头也不浪费,飞快的推进着故事。当然我们都知道,影片的编剧和导演都只有一位,不存在集体创作,那么唯一的解释,正如映后笔者请教原著读者得知的,就是影片后半段对小说改编和压缩极大。不过观众若是80后一代,尤其是与角色们在后半段年龄相仿,倒会对这前紧后松的设置产生一份莫名的认同:出了象牙塔几年,生活节奏加快了,风花雪月也没精力了,与之对应的,叙事变得紧凑、“功利”化,不正在默默诉说着生活方式的变迁吗?如此一来,诸如张开突然由街头作家晋升陈孝正合伙人等突兀之处,也变得不那么难接受了,毕竟前面已经有了太多的撕心裂肺和惨不忍睹,也该给点阳光和希望了。郑微一角有一句台词,爱情不是生活的一切。但从整个故事来看,爱情却是整首青春奏鸣曲的主旋律。你看,除了假小子室友之外,几乎所有主要角色,都被包裹在一段又一段正果或未果的姻缘中,都被扣在一环又一环或明或暗的三角关系中(到了后半段的闪回,墓前祷告还在继续扩大化呢),种种爱情故事,连缀起影片百分之九十的悲喜剧。而这爱情描摹,并不是通俗可见的漫画式的、心理杠杆两端加码减码的简单逻辑,而是随着真相层层揭开,随着情绪催化剂逐渐释放,头脑发热的冲动,物是人非的感慨,压抑已久的爆发,和豁然开朗的通透,这其中有内疚,也有冷酷,有怯懦,也有决绝,有疯狂,也有隐忍,有情不自禁,也有爱恨交织,完全跳脱了“爱不爱,爱谁”的简单命题,展现的是恋爱男女心理状态的不可捉摸,会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也会在中间地带游移不定,消极的等待着未知。影片的爱情观是,爱情里没有全知全能者,也没有付出就有回报的“真爱大胜利”,只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探险者,无可避免的被刮到鲜血淋漓,甚至失去生命。这是(当然有原著的功劳)最贴近现实的层次感,青春时代的爱情,还不就是这么茫然又炽热,陷入时,叫人不疯魔不成活,面对岔路,又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的举步维艰,不断质疑、权衡、否定着当下的状态,却对迈出崭新的一步战战兢兢。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神,她的出场风光无限,但走下神坛后,却是被命运一步步摧毁的最彻底的人。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破坏给人看,如果观众事先察觉这美好之物早已千疮百孔,倒并不觉得太过悲戚,只是哀其不幸之余,实在狠不下心怒其不争。种种与现实的错位,犹如一层隐形却坚韧的薄膜,阻止了青年观众代入电影世界,无法像短暂陷入童话的郑微一样,沉浸在真伪难辨的世界,而只能透过银幕,窥探一场属于别人的青春。那一幕幕悲喜人生,一段段爱恨别离,如同平行世界中的翻版,童话王国的传奇,并不是我们切实拥有过的青春。但是,正如科幻片可以影射当下,恶搞片可以讽刺现实,这部看似架空现实的作品,仍揭示了关于青春的某种真谛,影片最后一个场景,虽受谎言蒙蔽,却笑靥如花、欢蹦乱跳的郑微,向我们传达着:趁还有青春,如果爱了,就请深深爱,来日若不能圆满,那也不必遗憾,因为青春终将逝去,唯有对青春的回忆不朽。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我所看过的辛夷坞的第一本小说。小说虽技巧文法不成熟,但胜在真诚动人——就像玉面小飞龙本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影评(三):其实爱一个人就像爱祖国爱山川爱河流
因为总总原因看了五遍,有你们说的那么差嘛,还是很喜欢的,特别是最后郑薇在火车上说的那句话,其实我们爱自己胜过爱爱情,而爱一个人就像爱祖国爱山川爱河流。这让我想到了爱一个人就像谁能凭爱意将富士山私有,她表达的那种赤子之心,不求回报,勇敢的去追逐爱情的勇气,不值得赞赏嘛?觉得这部电影还是值得可圈可点的,陈孝正终于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也终究错失了爱情,老张一直偷偷的爱着阮婉,青春就是用来缅怀的,当我们拥有青春的时候它一文不值,当青春过后我们无限缅怀。这部电影很现实,所以我很喜欢,因为电影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读者只是借助它他发现了自己内心已然存在的东西而已。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影评(四):青春逝去,时移世易,不可追忆。
重温了一遍《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13年看的时候是站在女主角的角度,这次站在男主角的角度去看,仿佛能理解陈孝正为什么会这样选择。他家境贫寒,发奋向上是为了出人头地,遇见郑微就像他说的是一个意外,是那一毫米的误差。他不善言辞,性格孤僻,郑微却像阳光一样温暖。重逢后陈孝正说,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是爬行动物,只有跟你在一起的时候才是直立行走的。多年之后,陈孝正是知名建筑设计师,功成名就,采访时说自己虽然事业成功做人却很失败。大学时期的陈孝正成绩优异,聪明勤奋,内心深处却是自卑的,一开始他不相信郑微的告白是真,以为只是捉弄自己,甚至被吓到了。郑微却那么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用她的热情去感染陈孝正。陈孝正明明早已打算出国,却不敢告诉郑微,这里我觉得他除了是因为爱,也是因为内心的自卑。郑微说也许我愿意陪你吃苦呢?陈孝正说可是我不愿意。他的不愿意是害怕自己不能给郑微幸福,在许开阳送郑微名牌手表的时候,他只有自己做的小飞龙却不敢拿出来,他自尊心强却又自卑,这种矛盾性格注定他的选择。电影最后,陈孝正回来找郑微,可是他们之间隔了几个青春时光,谁又还是当年那个自己呢?青春逝去,时移世易,不可追忆。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影评(五):不说电影只说青春
我没看过电影,所以写的内容同电影本身毫无关系,我只想说“青春”。
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这两个字就在网上风靡起来,刹那间,此类小说,电影,电视剧层出不穷,到了如今已有几分陈词滥调。
然而我现在他妈的都不知道青春是什么意思。
我一直以为青春指代的是一个人生阶段,说白了就是十六七八这个岁数。
可如今,青春成了“情怀”。
Excuse me?
什么?情怀?
之后是各种微博小纸条:什么那年青春的感觉啦,什么纯情啦,“那时我们有梦”……
丫的消费北岛。
我理解不了:青春真的有那么珍贵吗?那么了不起?你回忆起你整天被老师压迫地做题海战术的时候,你感到了,静静的忧伤?
青春,把它说的再崇高,再高尚,也只是一个阶段。顶多是人到中年时看到自己曾经的照片,感叹自己曾经就连胶原蛋白还那么美好。
和那个早就被说烂的“每个男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初恋”。什么鬼?你都有现在的女朋友和老婆了,你还想着你的初恋?什么“夜深人静时的迷思”?朝三暮四,朝秦暮楚,都可以拿青春做挡箭牌了?“我回忆当时那纯纯的爱恋”?你回忆的是爱恋?你是在精神背叛你的爱人呀。
又是那句“那时我们有梦”。
我想把这些人的粉红泡泡戳破。
因为他们原本就没有激情。也没有什么梦想。真的梦想,哪儿可能因为十年二十年的缘故就“就掩埋于心成为回忆”?
那只是他们年轻时候因为傻逼而畅想出来的另一个傻逼玩意儿。
你跟我谈现实?说现实把我们打磨成了这样儿?当年日本鬼子侵略的时候,现实还把你们打磨成了汉奸呢。说这种鬼话的人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身边有个刘胡兰。
刘胡兰只有一个?一个两个都不重要。有就行么。能做刘胡兰,你为啥要争取自己做汉奸呢?
你之所以平庸,无非是你本来就平庸。你之所以以为自己的梦想原来很伟大,原因只是你那时候无知。过了十年二十年变的精明起来,冲去了无知的皮又换成了平庸的本色。
还有什么瞎几吧的“每个青春都该有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恋”。我不选择批评早恋,我只批评所有恋爱中那些不算恋爱的神经病式恋爱。
我们总说什么真爱,真爱。既然是真爱的,你俩为啥分手呢?不要扯什么虚里吧唧的玩意儿,三观条件都不是事儿。不就是不够爱么?“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拜托,就算你俩之间隔着山和海,至少人真爱也是长途跋涉一直跨越山和海,直到死了的那一天跨越不了了才最终没法儿在一起的。既然不够爱就不要说那时什麽时间仓促,什么那时我们天真,什么那时我们太过简单。我们擅长的就是为自己的爱情不够来找一个最唯美的理由。
爱情不够,不是你们的错。但是把这种所谓的恋爱鼓吹成青春的必需品的这种人我想给予他极大的鄙视。
因为人这一辈子很可能就不需要爱情。爱情不是所谓的必需品。有好多人这辈子没有爱情,过的也很好。把一个两个人的经验,鼓吹成人间真理。要脸不要?
写到最后,我只想说青春就是个很简单的东西。就是一个阶段,过去了就是过去了,羡慕也是可以的,怀念也是可以的。但是没有这些文艺作品中吹得那么神乎其神。我只知道我的青春就是在不断地上学。一直在收获我的人生中所需要的知识,我过的很幸福。我相信好多人也是这样。有故事的人往往只是少数。而把这些是少数人所经历的过程定义为“青春”?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影评(六):《致青春》没有自己,哪来爱情
奔三了,似乎能称之为青春的岁月已经溜走了,感谢的是很满意现在的自己,没有那么多的固执、倔强、偏执和不懂得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影评(七):重温之后,一重解构
周六在ktv点了王菲的配曲,勾起我对这电影的回忆。说来算是这几年我的心头好,书和电影都挺喜欢,还因此持续关注和喜欢杨子珊。当年在深圳的影院看完虽说诸多吐槽但实打实讲还是挺喜欢的。
今次重温,只觉得郑微刚卯上阿正的时候,表现得太过疯狗了,嗷地一下就咬上去不撒嘴,疯疯癫癫,换谁也无法承受。
台词特别文艺。怎么在日常中开口讲出那么文艺地、酸丢丢的话呢?郑微说,简洁值得你爱,她为爱可以奋不顾身、片甲不留。
可是爱山川爱祖国那段很戳中我,我们都很难不求回报的去爱,对吧?
整体的意识形态就是女的的坚贞、善良、敢爱敢恨,男的却负心、渣、把别人肚子搞大了还来找女朋友救场。
阿正也是杰克苏苏到不行了,靠裙带关系上位,怎么就正可好有高枝儿总探着头儿巴巴着让他攀呢?等功成名就了他又想回来找爱情了。一个人怎么可以那么贪心,什么都得到呢?
整体算轻喜剧。神经病那段和我胸是不是太小了那段。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影评(八):致我们相见恨早的青春
一个晚上,又把校园片翻出来刷。 先是电视剧版《匆匆那年》,反复地看《我希望》和《海阔天空》这些片段,然后看了电影版陈寻翻书的片尾,“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然后继续重刷《最好的我们》。 最后快12点了,重看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泪流满面。 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虽然故事叙述地很破碎,但是可以看出赵薇的诚意,也算是合格的学生毕业作品。那时很喜欢校园的部分,让人回忆起很多年少时的点点滴滴,有人说后半段失控了,当时的我也这么觉得。 这次再看,却在很多那时候没有注意的地方落泪了。 何为青春, 是夏天梧桐树叶子间透出的阳光 是自行车上耳边拂过的微风 是可以在床边拉起帘子的一方小天地 是小板凳上煮着火锅的电饭煲 是贴在宿舍柜子上的“禁止吸烟” 是堆满衣服的椅子 是堆积成山的袜子 是可以大声说出的“我喜欢你” 是可以慌慌张张地“你神经病啊” ... 几年后再看,“我们”和“青春”依然动人,可是这次让我流泪的是“逝去”。 唱《红日》的我们,还没真正懂得颠沛流离、曲折离奇,却最有“我愿能一生永远陪伴你”的勇气。 以前,觉得赵薇用一首《so young》和川流不息的高架和隧道来衔接前后两个部分,太突兀了。还是那时候的人生积累不够,看不懂。如今再看,真是巧妙!苏轼的《南乡子》“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再次听让他们说完,我哭了,而《so young》音乐一起,心中的思绪就如在高架上奔驰,感慨万千,想停却停不下来,有种一路狂奔却没有方向的失落感。 很多人看完这些青春片总说,好看的人才有青春,但我想正因为青春好看,它的消逝,才让人痛惜。不抽烟的陈孝正抽烟了,玉面小飞龙也可以一本正经地训人了,阮阮可以和见了几次面的人做枕边人了... 即使心中再次泛起涟漪,我们也不再不知所措,可以轻描淡写地聊聊过去。 年纪越大,特别是在社会跟人相处的时候,有时候会猛然发现自己的言行是那么似曾相识,啊,这不就是曾经我嘲笑过、鄙视过的人嘛。那时候写道,when we are old, we may become someone that we used to laugh at. So what? 看到朋友也留言说,正是这样。 陈孝正说,‘“我来找你绝不是重拾旧情,我来找你是为了重新爱你,谁也别想阻挡我获得重生”。 如今终于吃透了这句台词,既包含的剔透的美好,又带着狠狠的现实。 年轻的我们是自私的,但终归青涩,会摸着石头过河,去爱一个人,去感受被爱。因为自私,有些人总是相见恨早,回过头了才发现,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过几年,最美好的人不过几个。 不过,看到郑微在海洋馆跑着去摸海豚的画面,屏幕前再次泪流的我,那一刻突然明白了,那些年早早相遇、看不清楚兜兜转转的我们,是恨,更是幸。 BGM: 以后的我是个陌生人 重新组合陌生旅程 巨大的世界 微小一部分 只剩我想念你的 心在忍 《微小的部分》赵薇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影评(九):那些青春,那个人
今天终于去看了那部电影,是有一点淡淡的失望吧。终究不是我心中的那个《致青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影评(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我是谁,我认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