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是一部由西德尼·吕美特执导,亨利·方达 / 马丁·鲍尔萨姆 / 约翰·菲德勒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二怒汉》观后感(一):多个版本十二怒汉的一点观后感
一口气把所有版本都补了 观影顺序是 1. 十二公民 (2014,中国) 2. 12 Angry Men (1957,电影原版) 3. Westinghouse Studio One: Twelve Angry Men (1954,电视剧原版,最初版) 4. 12 разгневанных мужчин (2007,俄国) 5. 12 Angry Men (1997,美国)
甚至在4之后还把 Delray Beach Playhouse 的舞台剧版误当了97版看了一部分,不过这个舞台剧版完全是基于57版的,连大致站位关系、小动作和台词基本都是照搬的,因此鉴于我认为 电脑上看的舞台剧效果还不如电影剪辑 的原因所以我就没看下去了。另外就是俄国的那部在前面短评说了,实在太啰哩叭嗦而且觉得改得蛮蠢,所以看了大半个小时撑不下去了,因此下文应该不会涉及到关于俄版的内容。
个人最喜欢的还是57版,尽管很多人觉得这么一部老电影抛开里程碑式的经典影响力,剩下的还不如新版有趣,诸如被说土说表情呆滞什么的,但我反倒不这么觉得,这里面的细节和亮点都很多。当然后面翻拍的也有,哪怕被我不是太好评的中国版,还是有那么些可圈可点的地方的,下面会提到。
此外,还要补充的就是,57版相较于54版,是在一些更加细节和起承转合合理性上的补全,整体没有过多修改;而97版,则是在57版的基础上,由于年代和选角(例如加入了多名黑人,尤其是那个说话气得正反双方都看不过眼的偏见man 10号,而且还是个穆斯林,可能是怕怼贫民窟的时候不由黑人说出来容易造成政治不正确?)做了一些调整,并加了一个情节。那么在以下说起的时候都以57版为基准,有觉得比较值得注意的部分才另外指出不同版本的区别了
《十二怒汉》观后感(二):《十二怒汉》台词整理
It's always difficult to keep personal prejudice out of a thing like this. And wherever you run into it, prejudice always obscures the truth. But we have a reasonable doubt, and that's something that's very valuable in our system.
面对这种事,要排除个人偏见总是很难。不论去到哪里,偏见总是掩盖真相。但我们提出了合理的怀疑,那是我们的司法制度中非常宝贵的东西。
如果你想飞出去,那就飞吧!海岸离这里不远,如果你想留下,就留下吧!你必须自己做决定,没有人可以帮你。很高兴认识你。
《十二怒汉》观后感(三):理性至上:美帝强大的理由
因为片名漏看了的经典好片。先不说在一个小房间里完成的这部片子场面调度有多牛掰了,在讨论“无罪”的过程中,方达的观点非常震撼人心,即,目的并非正面“无罪”,而是就事实进行严谨的推断和讨论,终点非言论的输赢,而在于真相,在于对每个人(无论背景阶层)的人格尊重。这才是十二个陪审员无论最初基于什么样的理由想要尽早结案最终都在理性面前心服口服的缘由。片中有句台词:这就是我们国家强大的理由。
这和我最近看的书以及相关的思考有很大相似之处。被告的人生背景不可忽视,无论他是否有罪,原生家庭、成长环境造就了一个人的人生。这不仅是被告本人的责任,其中也包含了不可忽视的社会责任。
当然,这样的比较不合适,但相对于欧洲片某些华丽浮夸的场景而言,这样的理性至上的电影,实属难得。对美帝印象加分。
《十二怒汉》观后感(四):无处不在的完胜的场面调度
《十二怒汉》能够成为经典,能够攀登律政戏的高峰,绝不在于剧情的精妙或者主题思想的深刻性、哲思性。但我这一番话,并不否定其在主题、剧情编排、角色塑造等方面做得非常精良。与黑泽明的《罗生门》一样,《十二怒汉》是一部关于法、人情、立场、判断的思辨性影片,但尤为值得称道的并非内容,而是如何展现内容的手法。例如,《罗生门》的主题简单直接,而其叙事结构被后人多次运用,自成一派,称之为“罗生门结构”,如同希区柯克拍的一系列悬疑片一样,风格固定之后,就被后人多次模仿其手法,成了“希区柯克式的悬念”。《怒汉》一片的场面调度手法,是“密室电影”(或称为封闭空间电影)场面调度的典范,单一的场景,没有多余的演员,没有分支故事,甚至没有倒叙插叙,几乎按照现实的时间顺序来推进故事的发展。如此单一的影像,就需要场面调度的精准和多变,而实际上,《怒汉》把握得非常巧妙,真正把场面调度融于剧情内部,同时跟角色塑造相关联,突出人物个性。十二怒汉,英文名12 angry man,的确一个比一个愤怒,这是一个伟大的电影,故事是以一个谋杀案件开启的,杀人犯无罪,却证据确凿,审判团的12个人想草草结束这个案件然后各自忙自己的事,但是8号提出了个要慎重,不要像扔点一个不甜的西瓜一样放弃一个人的一生,他为了说服与他对立的另外11人,揭开了他的过去悲惨的经历,以及最后为何会到现在这样,他只是被稍微关心了一下,我想每个犯错的人,堕落的人都是有原因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幸,如果我们能给他们多一点关怀,我想他们不会一直堕落下去,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只需要那一点关爱,就像8号的妻子关爱了他一点,他便振作起来了,把自己的专利卖给了国外,也算是他对妻子的责任和感恩吧,8号是有信仰的,很难改变,他只是沮丧自己的国家没有人接受他的专利而自暴自弃,堕落以至于寻死的。 这让我想到了《阿甘正传》里的少尉,他也是有一个战死杀场,光荣殉国的信仰,可是没能如愿,身体残废,自甘堕落,阿甘拯救了他,给了他二次生命,后来少尉当了阿甘的大副,还娶了美丽的新娘,拥有了别样的人生,他也对阿甘很感恩。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对那些人多一点关爱。这世界会多一缕阳光。
《十二怒汉》观后感(六):Reasonable Double
今天终于看了早有耳闻的1957版的《十二怒汉》,虽然之后的几个翻拍版本没看过 但总感觉是多余的,太精彩了!根本不需要翻拍。 该片96分钟,除了开头和结尾 一小段,场景都是在估计30平米的陪审团的房间里进行的;暴雨前闷热的午后,12名不同经历的男人,一切都是在暗示这件看似简板上钉钉的案件,会在这12个人当中引发波涛巨浪,即使是当年的黑这白画面,看得我也是热血沸腾。 这并不是单纯的1个人说服11个人的故事,而是米国司法里的 Reasonable Doubt -合理怀疑 一种肯定。当每一条证据都有自己的疑点时,它就可以被陪审员合理怀疑,这是一种权利。也许这个孩子真的杀了父亲?也许这个孩子是无辜的?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只知道质控这名孩子的证据链漏洞百出,至少这个案件 要进行重新的调查审判。 1957年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我实在是震惊,我并不想说西方的陪审团有多么的好 (参见OJ辛普森杀妻案),但至少西方的 合理怀疑 真的值得我 。国司法学习,如果一条人命的决定,连96分钟都讨论都没有,大法官听完后一锤定音,那要什么司法审判还有什么用呢?
《十二怒汉》观后感(七):叨叨民主
一间屋子,十二个人,一个杀人案件,这就是《十二怒汉》。《十二怒汉》观后感(八):权力or屠刀
尽管是黑白画面,画质却很好,让我很惊喜。 镜头切换的很自然,让我的注意力无需跳转的随着镜头的移动而移动。 场所很小,真正进去正题之后故事发生的场所全部集中在那个屋子里。在这种前提下非常考验演员们的演技和导演的镜头调度。 剧情很简单,怎么在这个看似毫无反击余地的境况下以一人之力绝对反击,这要求的就不只是伶牙俐齿,抽丝剥茧了。需要的还有急需每个人职业性格人设对情节的推动了。
传达的某些观念很震耳发聩。求真:也许这个少年是有罪的,但是在判定他有罪之前要排除一切合理的怀疑。
破除偏见:每个人的职业不同,觉悟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也不同。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对一个案件判定的客观性。人命不是简单的一句我认为他就是有罪就应该被漠视和断送的。
人文主义关怀:法理不外乎人情在陪审员制度的前提下有了实现的可能性。当你手握权利的时候,你该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为了一个可能和你并不相关的人而据理力争?
最让人感动的当然是8号陪审员,一腔孤勇的为了一个公平和负责对抗所有人。正是因为他的坚持人们能正视一件事情,以及正视处于事件中心的人们自己。剥离掉利益因素,剥离身上的剑拔弩张。
至于怎么保持司法公正是在整场辩论中简单提及却贯穿全场的主题,表达了这个主题又不限于这个主题去表达。而且在场景和剧情如此单一的情况下,全程没有出戏没有感觉到无聊,在结束之后才来得及赞叹。
唇枪舌战只是内容,几次投票局势的逆转是每个人对自己和事件的审视。我们有权保持沉默,但也应该珍惜自己的发言和坚持听从自己内心的权利。当我们不止是看客而是掌握生杀大权的时候这种权利很可能因为一念之差变成屠刀,也许现在不是以后也是。
《十二怒汉》观后感(九):无处不在的完胜的场面调度
《十二怒汉》能够成为经典,能够攀登律政戏的高峰,绝不在于剧情的精妙或者主题思想的深刻性、哲思性。但我这一番话,并不否定其在主题、剧情编排、角色塑造等方面做得非常精良。与黑泽明的《罗生门》一样,《十二怒汉》是一部关于法、人情、立场、判断的思辨性影片,但尤为值得称道的并非内容,而是如何展现内容的手法。例如,《罗生门》的主题简单直接,而其叙事结构被后人多次运用,自成一派,称之为“罗生门结构”,如同希区柯克拍的一系列悬疑片一样,风格固定之后,就被后人多次模仿其手法,成了“希区柯克式的悬念”。《怒汉》一片的场面调度手法,是“密室电影”(或称为封闭空间电影)场面调度的典范,单一的场景,没有多余的演员,没有分支故事,甚至没有倒叙插叙,几乎按照现实的时间顺序来推进故事的发展。如此单一的影像,就需要场面调度的精准和多变,而实际上,《怒汉》把握得非常巧妙,真正把场面调度融于剧情内部,同时跟角色塑造相关联,突出人物个性。《十二怒汉》观后感(十):无理的愤怒
二刷《12怒汉》,仍然精彩。 第一遍时,更多停留在整体上。全片节奏的渐进与停顿,实在太棒。作为旁观者,就这样看着一堆男人互相撕逼一个多小时,一点也不觉得无聊,还有些个跌宕起伏的意味。甚至于害怕错过细节,而不愿让大脑停下来思考一下故事的主题深意。 不过,今次想讨论的仍然不是主题——至少不是最显而易见的那个主题——这次更感兴趣的,是这几个人。 参加讨论的陪审团有12人,12个angry men。会觉得他们精彩,是因为他们太普通太真实。他们在讨论时的表现,让我看到了太多人的身影。对,就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那些人。所以,这应该是全片最精彩,也是最可怕的地方吧。 讨论开始前,一群人随意闲聊着。 要么闲扯话题,要么大谈自己的工作,要么表示自己很赶时间;说到案情,要么觉得很有趣,要么认为怎么样都好,要么言之凿凿武断结果。气氛很轻松,好像这只是一桩与己无关的社会趣味,谈笑间他们就能搞定这次陪审任务。 而只有8号一脸严肃。 短短几分钟,各人性格尽显。 第一轮投票就像是一场玩笑,但也是群体行为的一个完美缩影。 群体中,并不总是所有人都在意行动结果的,很多时候他们或许只是为了避免“麻烦”,便跟随着众人的是非而是非。当所有人意见达成“一致”后,便形成互相之间有联系的群体。此时,若是还胆敢有持反对意见者,就必然遭到排斥和指责。 “我们都同意,你为什么不同意?”注意,这个句子中他们想要强调的是前半句,“我们”。 而此处充当这个胆大妄为的反对者的,当然是8号。 图 眼神,举起的手,都有不同情绪:GUITY 几乎同样的场景,我们还可以在片子后半部分看到。 当本来的少数渐渐成为多数,之前多数中的顽固分子3号,就成为了现在的少数。压力自然倒向他那边,而当然,最终他也会缴械投降。 此时我们或许会说,这是正义的胜利,“真理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的”。 但是,如果我们用社会学的观点来看,这或许只不过是又一次话语权的转移而已,人类从众的属性再次得到证实。 比如7号和12号,与其说他们是被说服,不如说是被“劝”服。他们不是因为心中的相信而改变看法,而是群体中风向的转变给他们带来了压力和选择的可能,于是“顺其自然”,倒戈向“真理”的阵营。 图 新结成的多数同盟:NOT GUITY 再回到最开始。 第一轮投票时,为什么大家轻而易举地就肯定男孩是凶手?通过他们之后各自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一部分理智的人是因为某些关键证据,而另一部分,则完全是因为刻板印象。 某一类人是什么样,那么与这类人有相同特征的人一定也是这样,这就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在平时的生活中是有积极作用的,它帮助我们在见到新事物时节约判断的时间和精力。比如朋友给你介绍一个新朋友,你可能会通过对方的穿着还有谈吐等,形成第一印象。这一判断有一定准确性,但绝不是绝对。 刻板印象的信息可以作为参考,但完全依赖的话,则会形成偏见。 片中几乎每一个人都对被告带有偏见,只是表现得或隐或显:因为出身贫民窟,所以他会杀人。这个观点的逻辑并不成立,因此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结论也是没有根据的。 图 因为出身贫民窟,所以他会杀人。 12位“怒汉”中表现得最愤怒的当属3号。或者按照习惯,我们可以把它当成全片的大反派。而其他正派角色的任务,就是“打到”他。 如何打倒?用事实说话?没用。到最后,几乎每一条证据都受到了合理质疑后,他却仍然坚持,咆哮着:你们都瞎了吗,为什么这么明显的证据都看不到? 我们知道,真正瞎了的其实是他。或者说,他根本就不关心这些证据,他只是坚持这个男孩是凶手。为什么?因为他被自己心中的伤痛蒙蔽了双眼。同样经历了来自儿子的伤害,在他眼中,被告就是他儿子的替身,他要惩罚他,哪怕罔顾事实真相。 卡耐基教我们,人们只关心自己所关心的。诚不我欺。 图 是对被告说,也对自己儿子说 说完“反派”,再来看看正派代表。 8号从头到尾都表现得一身正气。但却并不惹人厌恶,不会让人觉得自以为是,原因何在?我认为至少有两点。 首先,他从头到尾没有说“绝对“,反而一直强调“it's possible”。 是啊,一切皆有可能,你并不能否认。而面对人命大事,哪怕是有一点值得怀疑的地方,就不应该随便说肯定。 概率是一种更科学的思考方式。 其次,他从不随便打断其他人,且愿意询问意见,善于倾听。特别是最后一点,倾听很重要。愿意认真倾听对方的人,对方也会更愿意接纳你的意见。 在这一点上,10号是一个很鲜明的反面例子。他总是嚷嚷得很大声,他总是故意无视他人,他总是打断别人的话,甚至出言不逊。结果如何?所有人在受够了他之后,选择集体无视他。 沉默以对这场戏,很有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无理者的外强中干。 如果没看过电影的人可能会好奇,8号是如何实现大反转的?除了上述提到的两点个人行为上的优势外,其实他还使用了直接的策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这也是了不起的兰迪的绝招。詹姆斯·兰迪是一位魔术师,以拆穿所谓通灵术而著名。他善于直接借助谬论中的内容设置陷阱,以此揭示真相。 8号也有用到这招。在讨论“我要杀了你”这句证词时,8号认为这句话或许并不存在实际意图,但3号却坚持这样说就会这样做,可之后3号在暴怒时就当着所有人的面朝8号喊出这句话,前后矛盾。 还有一例,在跟理智的4号讨论记忆的准确性时,4号认为看过的电影就理应记得演员和片名,却在被反问时自己也回答不上来自己前几天看的电影,不怎么流汗的4号也终于流汗。 用你自己所坚持的理论驳倒你,这就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图 ——我要杀了你! ——你是真的要杀了我吗? 愤怒是一种情绪。当我们感到愤怒时,总会认为是其他什么东西惹火了自己。但有的时候,你的愤怒或许并没有自以为那么有理。 一个真正理智且了解自己的人,是不会随意生气发怒的。他们更愿意溯源问题所在,并想办法解决,这才是根本。否则,你只会一次又一次地被情绪牵引,不得自主。 从这12位angry men身上,我们或许可以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