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尽江南》是一本由格非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尽江南》读后感(一):春尽江南了无痕
三部当中还是最喜欢姚佩佩,表面天真烂漫,其实却是隐忍坚强。庞家玉的性格其实和陆秀米还是有些相像,倔强的坚强,不过几次骂孩子的地方都把我吓住了。最后作者也通过家玉的梦以及端午的小说以普济村开头对人面桃花有所照应。
《春尽江南》读后感(二):真的,我没读懂
这是一部让我看了“恶心”的作品,恶心的是书中人物内心欲望的赤裸裸,和让人绝望的麻木。面对生活,我们必须妥协,有的时候麻木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但希望的在自己前进的路上,虽有妥协,但也有绝不退让的底线;虽会麻木,但也有一生为之珍藏和努力的人和事。
《春尽江南》读后感(三):春尽江南
没留意过格非,所以不知道三部曲,于是直接看了第三部。一开始读感觉跟一地鸡毛有些神似。全书的字里行间都透着凄美,反映的社会现实尖锐却又无奈。女主的职业被安排为律师再合适不过了,很少的职业会接触到这么多纠结的阴暗面。合上书,总是在想书里的一句话:都是game。
《春尽江南》读后感(四):寒气
前两天和一个已经工作的学长聊天,他说他的心态已经老了,像个五十岁的人。我当时不能明白他学业有成,工作稳定,人缘很好 为什么会说这个。
今天把这本书看完,瞬间觉得自己也老了。越到结尾的部分心里越是咚咚咚得响,以忧卒,以忧卒,以忧卒......
《春尽江南》读后感(五):收获
它引出的是一个社会的画面
《春尽江南》读后感(六):古典依旧
格非先生的小说从出道到现在,一直是古典优雅与纯粹。小说《人面桃花》无论是语言,故事或者意境都是当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春尽江南》在故事上比较老道,技巧上比较老辣,意境上却没有《人面桃花》深刻,虽然把诗人端午,妻子家玉与绿萼的迷茫,困惑,理想,失落写的都很深刻。
如果说,前面两部曲,说的是解决人跟人的问题,人跟体制的问题,这第三部曲说的是,人跟自然的问题。
到了现代,生活水平提高了,法制发达了,但是环境却差了,人跟人之间的龌龊事情多了。家玉这个人,按今天的评价体系是一个成功的人,但是这么一个成功的人,死于癌症。死于他们这种人推崇的发展所带来的恶果。
《春尽江南》读后感(八):第一次读格非老师的作品
青山隐隐水迢迢,春尽江南草亦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不见玉人不见箫。
第一次读格非老师的作品,适才读过悲催纠结的《遣悲怀》,因此《春尽江南》倒显得轻松易懂,毫不晦涩。作品还是十分可读的,只是相较之下封皮那些赞誉之词有些过了。格非老师在处理人性的时候把结尾当成了重新做人的又一个轮回,每个人在最后那几十页都变得可爱可怜而绝不可恨。读完之后心里是舒坦的,但也知道那或许不是人性的本来面目。
庞家玉和谭端午的处女膜情节,使他们在分别一年多偶遇后不顾一切地走到一起,结婚生子,过着没有激情,甚至没有感情的婚姻生活。但哪又怎样呢?哪一对夫妻不都是在过着同样麻木的生活吗?
庞家玉最后选择离开,或可能是因为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和绝望,她觉得不如了断,了结自己人生的错误,也了结谭端午的夙愿。但是,故事再次落入俗套,仿佛在死亡面前,一切恩怨都不足挂齿,全可一笔勾销。而且,在死亡面前,每个人都变得温情、善感,哪怕死神抓住的并不是自己。
《春尽江南》读后感(十):乌托邦三部曲
如果说《人们桃花》和《山河入梦》是对过去的时代的一声叹息。那么《春尽江南》带给人们的则是绝望了。
世界也许只会越变越糟,哪怕绿珠作为一个还算美好的事物,也只存在与富二代的队伍之中。而诗人,作为这个时代多余的,被淘汰掉的产物,被称作当代隐士,实际上与废物无异。诗人并不愤世嫉俗,他们对中国社会的“特色”没有任何不满,没有反抗,没有无奈,反而接受的心安理得,理所当然。
还有那句:“别跟我说乌托邦,很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