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包》是一本由[美] 杰夫•豪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37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011年出版的书,现在再读,内容上没有啥新鲜的,因为发生在身边的众包事件已经让我明白什么是众包。
书的结构搭建简单清晰,从昨天、今天和明天时间轴开告知众包的来源,众包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昨天:
众包源自于业余爱好者的业余时间的支配,集合业余爱好者的热情和能量。这样的发生都是依赖于互联网,互联网让信息得以快速的传播,人们也可以像专家一样获得信息和知识。普通人拥有平等的机会参与重大事业中去。
今天:
明天:
《众包》读后感(二):值得一读的一本书
用了近一个礼拜的时间读了《众包》两部,一本是《众包:群体创造未来》,另一本是《众包:群体创造的力量》这本书都是两年前的书,作者在书中的观点在现在大都得到验证,有些思想时至今日也不乏洞见,尤其书中的鲜活的案例,更带给人深思,此书值得一读。关于此书读些什么,如何读的问题个人意见如下:
1.如果你不是互联网从业者,但又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建议你读此书,因为这本书会给你指引一个新的方向;
2.如果你是互联网从业者,这本书仍然值得你读,因为这本收让你对“众包”及“众包思想”有更深的理解;
3.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人,那么这书也值得一读,因为这本收告诉你这个世界发展的样子、未来的样子;
1.案例重要,但了解现今趋势、掌握其思想内核、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重要;
2.书中的案例都是国外的,放到中国或者放到现在有些东西已经不合事适宜,但其思想值得借鉴,要结合国内现状进行学习;
《众包》读后感(三):中信的书只是畅销而已
可能很多书在一定的时期,高登畅销书榜,但往往一段时间后便烟消云散。
所以中信出版社的书装帧不错,很能夺人眼球,但看过就算,没什么会让人觉得特别值得收藏的感觉。
《众包》——个人觉得可以看一下,书中的东西可以起点科普的作用,犹如一些畅销文学书。
但作者也确实对网络环境下新的商业发展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有益总结和展望,
相对而言,整本书有翻译上的瑕疵和理论的不完善,但还是可以有一读。
促进思考在当前的新人际沟通环境下,如何制造来访者的兴趣,有效提升用户黏性,及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过程真正能带给我们的便利性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但特别烦书上登载大量所谓名人的推荐,难道读者都是白痴?不知道用自己的眼睛去查阅帮助自己成长的书籍,而非要所谓的名人推荐?
随着阅读数量的增加,发现往往推荐的描述越热烈,这本书就越烂。
非常不喜欢出版社设置“导读”页,至少对我个人而言,有自己的阅读习惯和对内容的理解。
不希望在未阅读前,就有人为你做剧透。
《众包》读后感(四):《众包》读后感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道理从小就听说过,但是我一直不相信,看过《众包》之后总算相信了。
如何运用好众包的原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为共同的目标献计献策,成为萦绕在我心中的一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在书中寻找答案。
在书中,我看到了平民英雄在跨界的领域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难题;我看到了像银行这样的传统企业也能通过对话,推倒隔开柜台和顾客之间的玻璃幕墙;我看到了众包在预测市场上的惊人表现;我看到了众包帮助勤奋的贫困人口贷款,并且实现了组织的良性自运转。
在实际操作方面,我学习到,要把大任务分拆成最小单位的小任务,利用大众的碎片化时间来集体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协调工作,并且营造公开分享的氛围,有利于大家集体头脑风暴。
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队员们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是对团队没有归属感,说辞职就按照法律程序办,更谈不上主人翁意识。
现在我开始反思,从团队长的角度出发,真的不能怪队员们。如果我不能走进每位队员的生活中,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的事业和情感的发展,他们也不会真心对我的。
《众包》让我看到了一种以前只在理念中有过的构想,就是人人都能真正地参与到透明公开的大讨论中来,从各自的角度贡献意见和观点。用这样的方式,个人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找到的共同的方向和目标,可以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有些规则和任务,作为个人,将心比心,我不是不认同,而是因为规则任务的制定过程没有我的参与,我不能感受到作为团队一份子的参与权和表决权。所以,我会产生逆反心理。
与此同时,我又一次认识到,个人修养比能力更重要。一个领袖,要先放下个人利益,以为大众谋福利为己任,功成弗居,还政于民,事遂功成身退,不容易做到的。
看到自己内功方面的巨大差距,一方面是惭愧,一方面是激励我坚持内归,不断学习改造自己。道家思想在管理去中心化和群体创造发面具有灵性层面的指导优势,激发了我重温老庄的学习热情。
于2013.12.20
19:08
《众包》读后感(五):平台不能只作为平台出现
众包是个新热的词汇,但是对于作者在书中所讲述的概念与执行模式则是已经存在了很久的了。所以,读完这本书,我的三个收获并非是来自纯内容方面的,而是我所想到的一些东西,这次我想到的,是有没有可能制作出一个新模式下的“众包平台”,并有可能吸引资本的注意:
一 这个平台需要用户从兴趣出发
主题论坛、兴趣小组都是从用户兴趣出发的众包式平台,其实这一点和所谓的Web2.0很是“撞车”。举例来说,17pr是就是一个这样的网站,甲方可以发布信息,乙方可以提供方案或与同行讨论行业发展,但这个网站并非是用户从兴趣出发的,所以它的用户群体不稳定,这个不稳定包含用户数量与用户素质两个方面,当作为乙方的公关公司都是来这里找客户的,必然会出现一些基于网络本质的竞争出现,或者说网络隐藏了很多甲乙双方想要隐藏的对自己不利的东西,这样的情况导致的唯一结果,就是其实这个网站并没有给那些小微型或者新晋的公关公司更多的机会,于是,公关公司的积极性不够,也就违背了这个平台的服务初衷,甲方的关注度不够也就很自然了。
所以说一个新模式的众包平台一定是基于兴趣的,它对于用户的回报并非是纯物质上的,而是由于在这个网站所获得的认可而带来的满足感,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使一个网络平台有长久的生命力。
二 平台不能只作为平台出现
我认为新模式下的众包式网络平台,不能是一个纯粹的内容发布站,而平台的所有者必须通过服务来取得用户的支持。
比如Youtube向点击量突出的视频发布者“分红”,比如“非常短片”举办的规模盛大的颁奖会,并非利益多少的问题,而是用户在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向平台提供内容的时候获得了怎样的认可。
《众包》中所提到的Threadless也是这样的一个表率,无论是怎样的服务,平台做了,就会让用户更加忠诚,也更加积极主动,毕竟一年1500万件T恤衫的销量不是谁都可以轻易做到的。在《众包》之中提到了不少这样的例子,不过作者并没有强调平台服务这个点。
三 不怕市场细分
在一份统计资料当中,提到了英超俱乐部曼联的全球球迷数量超过了3.5亿,这绝对是一个忠诚的凭借兴趣出发的群体,可是,目前并没有一个新模式下的“众包平台”让这些球迷真正地聚集到一起。从客观的角度来说,语言是导致大家沟通不顺畅的一个方面,但是我们在网络上也看到了那么多的基于兴趣的翻译小组,这难道不是问题的解决之道吗?
在曼联的官方网站上,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俱乐部向球迷提供的服务,而并非一个众包平台向用户提供的服务,难道球迷们真的只在俱乐部的网站上留言,或者可以定到官方的新版队服就会满意吗?在网络上,我们看到有那么多的球迷在自发地制作曼联的电子杂志、视频、文章、甚至是屏保壁纸……,这一切都是可以转换成财富的,但是却并没有人真的把这个事情做起来。
我想说的是,曼联只是众多例子中的一个,只是一个足球俱乐部,向这样细分下来的模块有很多很多,我们不必做一个全部球迷的社区论坛,只要一个点,也许就能激发一个不一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