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活》是一本由[日] 大田正文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下作为曾经的销售员深知人脉的重要性------物质与精神双重的收获。
网路是虚幻的,造就了“宅”一族。人人,豆瓣等网站又给了大家扩展眼界,人脉的好机会。
作者还点出了两点罩门:优先满足家庭的需要(做家务,亲子凝聚力),当心“小偷”。是升级拣宝的不二法门。
《休活》读后感(二):半小时就可以看完的书。
特地去买来看地话完全没必要。在书店或是图书馆站着就能读完,并领会要义的书。28元能做更多的其他事情。
名字让人眼前一亮,好奇什么是休活。通读下来,很浅显易懂,就是利用好休息时间的一种活法。人的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休息日,是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还是每周都浑浑噩噩混时间,最后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这本书就建议读者,利用休息日的时间开展自己喜欢的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充分拓展人脉。这一生活方式我非常赞同,人生短暂,珍惜与把握每一个当下,有计划有目标地去生活。
《休活》读后感(三):利用业余时间,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最近也一直在思考上班以外的时间,如何有效合理利用?无意在先锋书店看到这本书,赶紧一睹为快,大概40分钟时间读完了。
“休活”这个概念很新鲜生动。“休活”是指普通人如何利用周末休息日的空闲时间与人建立人脉并加深人际关系,通过休息日积累经验与阅历,以及如何通过休息日促进健康并加深友情的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网上和身边无数这样的案例,总有人因为本职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做自己想做和感兴趣的事情,结果因这个兴趣爱好,开创自己的另一个新天地。也收获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突然想起书中的一句话:“我们总是太高估十年后能做的事情,而低估了一年内能做的事情。”
何况一年已快过去1/4, 看看自己究竟在这一年内可以做哪些事情。克服惰性,合理安排,充分利用时间做一直想做的事情。同时计划用这一年的业余时间自制一些美食送给每一个曾经或现在依旧帮助我的人,感谢他们的付出。
给自己一个目标,一个挑战,因为过程和经历会让我们更看清了解自己,同时也会优于过去的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休活》读后感(四):周末时间的使用
每年52周,一共104个休息日,国内加上15天的法定节假日,可能有些人还要加上10天的年假,一共接近130个休息日,相当于1年的1/3还多。
按平时一天抽2小时,休息日一天抽8小时(一个更理想的数据是10小时……)计算,整体而言,休息日的自由支配时间超过了平时很多。这本书就是鼓吹利用休息日时间学习和交际。通过休息日学习,10万个小时计划也能在10年内搞定。
另外几个要点摘录:
五大战略:
1 思考——行动——坚持半年;
3 定位:混搭出自己的蓝海;
4 人脉是经营来用的;
5 付出的成本:偷懒的时间;
以(临终)终为始(这点不同意,没有人能对30年40年后的自己和世界有哪怕是模糊的认知,个人觉得3年就足够了)
休息日要有计划;
最后,非常奇怪这本书怎么这么痴迷于“传承经验给下一代”,难道是first things first看得太多了?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to live, to love, to learn to leave a legacy……
《休活》读后感(五):你有几个可以话人知的标签?
作者从“在向陌生人作自我介绍的时候,除了“你本人=公司+职业+职务”以外,是否能够用工作之外的自己来介绍”这一问题,来引出“休活”的理念。
即:在休息日告别无所事事的活法,开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开拓“工作”、“家庭”以外的“第三领域”,扩大人生潜力,充实、巩固自己的人生。
在书中,作者介绍自己的工作是IT企业的销售人员,而“第三领域”是“学习会和交流会”主持;作者的妻子工作是会计,而她的“第三领域”是“兼职模特”。
因为有与兴趣爱好结合的“第三领域”,人生组合由“工作——家庭”一个支点,拓展到了“工作——家庭”、“工作——第三领域”、“家庭——第三领域”、“工作——家庭——第三领域”四个支点。生活更加丰富,也可以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同时,作者也就怎样找到“第三领域”提出了实用的建议:“思考——行动——坚持半年”。
想想你对哪方面感兴趣,甚至可以是读过的书中最感动的部分,将其付诸行动,持续坚持行动半年。
身边很多朋友都会抱怨工作不满意,但又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默默忍受,那么可以试试这本书介绍的方法,试着建立自己的“第三领域”,也许“第三领域”就会发展成新事业。即使对目前的工作非常满意,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建立“第三领域”也会让你拥有更多的选择。
这本书另外一个打动我的理念是:从“终点”倒数人生并思考“现在”。就像书中所言:“最不幸的是目标不明确,到了晚年才追悔“我的人生不该如此”。但现实就是这样,不清楚人生目标的话,肯定会在醒悟之时发觉自己偏离了原来的航向。”
“反向思索人生,从而得出当下休活中应该实现的目标,这才是学习个人本领时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书中用“车”比喻成个人,“目的地”比喻成每个人的人生目标,而生命中剩余的时间就是达到目的地的“路”。
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车”是朝着“目的地”行驶,无论哪条“路”最终都能通往“终点”。
可是如果每天杂物缠身,过一天算一天,犹犹豫豫地行使在“路”上,导致“车”一直没有朝着“目的地”行驶,那么当真正意识到自己想去的“目的地”时,可能为时已晚。
当你羡慕、赞叹身边或网络上的那20%的人群时,不如想想你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写下来列入你的梦想清单,然后转身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实现。
想与做之间,看似差一个转身,而这一个转身却可能让你的人生从此不同。
《休活》读后感(六):休活——反思自己过去的周末,新的一年,想要新的自己
lt;a href="http://www.freexs.cn/novel/91/91560/">
有时候我总觉得我在意外的时候看到一些意外的东西,比如《休活》这本书,就是我在看一个微信文章的时候,在查看相关链接时,推荐的一本书。一个人觉得个人周末过得没意义的人,如何过出价值来,是我最近这段时间一直在想的问题。然后一口气读完,收益颇丰。其中有几个方面,有很大的收获:1.“思考”→“行动”→“坚持半年”思考什么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过去有什么事情你在做的时候有心流产生过?我想了想,我喜欢读书,确实可以参加一些读书会、真人读书馆。我喜欢游泳,可以才加一些游泳爱好者线上线下的活动,学习游泳技巧,认识有趣的人,而现在我对技术的应用有很迫切的愿望,想要结实一些同行业的人,我认为这几项可以作为我行动的开始。不行动永远是那个怂样。而坚持才能内化成习惯,才能改变一个人。2.提前计划以前的周末,我经常以为临时安排出去玩,会有一些不如意,导致和媳妇之间有些摩擦。现在想想,对于周么的安排,我们至少在周5把周么两天的安排定下来,要去玩可以看看门票是多少,怎么去,避免当天又要查攻略,又要查路线,导致半天又没了。3.找到“蓝海”的方法之一即是交叉融合2个以上的兴趣通过结合自己兴趣,对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整合,成为新领域的第一任,这将为自己带来很大的先发优势,占据一定的高度,吸引那些对自己感兴趣的人。4.休息日里积累经验我们无法摆脱家庭里的琐事,我们不能逃避,只能必须要做的事情里,去思考问题,积累经验,生活本身就是很好的素材,可以和朋友们分享5.和妻子一起休活为了解决做些自己的事情,也为了增进夫妻两个人的关系,可以一起锻炼身体,或者做些其他的事情,聊天、分享个人的休活经历、下棋等,这些都是一举多得的事情6.信任的培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时间积累的结果,对于我们这种有一定知识、技能、经验的人,只要愿意分享、主人,必然会找到一些相互信任的人,建立我们和谐的社会关系。 这本书告诉我们:实现理想,追求自己内心中最最想要成为的人,就要有一种踏踏实实做人的态度、一份孜孜不倦积累的恒心、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善于主人、喜爱分享、愿意成长、珍惜生命的心。休活就是“休生”,如何才能让我们有限的生命作出更有价值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懈的坚持和努力。</a>
《休活》读后感(七):营造休活
缘起?
最近在用番茄时间提高自己的效率和专注力,并培养内在的时间感。想去图书馆借一本相关的书做进一步学习,可惜被人捷足先登。翻一翻自己的豆瓣想读书目吧,这本正好位列其中而且可借。
时间?
其实一看书名就知道是迎合市场和读者心理的书,不会难读。早上用了将近5个番茄时间看完,时间不短是因为还做了笔记。
核心观念?
拥有可以真正开展你的爱好的“第三领域",拓展人生支点至“公司”、“家庭”、“第三领域”,这样即使其中一环出了问题,另外两大支点仍能使人保持平衡。而且拓展的第三领域越多,人生基础就越稳定、潜力越大。
新说法/新观念/新知识?
1. “第三领域”的概念最先在“改变自己”微信公众号里看到,忘记号主之一的张辉是否从这本书中得到这个概念并加以延展。这次再看到,无疑强化了我对它的认知。
2. “红海的周围是蓝海”:这个思路对自己有提点,要有所创新。
3. 思考并展望临终:去年年底上的季风生死学课程把我带到思考临终事宜上面来。没想到在这里又重逢了这种思维方式,而且凸显了思考临终的积极意义。在哪里?身边有谁?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怎样离去?
4. “休活准备时间”:这绝对体现了一种方法的灵活性。有些事情看似是不得不做,但观念一转变,往往能从中找到意义感。
5. “来自第三方的信任”:之前有考虑过类似的问题,书中提到的善意的传递早在我开始工作初期就受兼职地老师的提醒,但这次看到这样的理解仍然对自己是一种激励。
6. 小偷:让我想到工作中接触的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当不同的学生构成了每个学期的项目时,“小偷”也是可以恰如其分地描述某些人的。
分享故事?
* 找到曾让你废寝忘食、沉迷其中的事情;不管这是什么事情,比如热爱迪士尼的游客,可以一年中360天在那里游玩,以致成为这个领域的行家;
* 一年365天中可以自由支配的天数是:2天*52周+带薪假期和国定假35天=139天(139/365=38%),超过1/3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反思和问题?
《休活》读后感(八):经营你的业余时间
工作以来,业余时间过得并不好。
不像当初互联网公司那样,所有的时间可以铺在工作上,闲暇时也是技术书籍充充电。现在的工作无那般紧凑,更像是水滴石穿般的慢慢积累。于是有好多时间是可以自我安排的。
假如我不去安排这些时间,它也会慢慢流逝。睡懒觉,微博、人人、电影、BBS等等随机的点击就耗费大把大把的时间。而过往云烟后觉得什么都没留下。
那你该如何安排呢?这本书给予我们一些启示。并非有多赞同作者那样的业余生活方式,而是佩服作者的执行力和影响力。
1、思考-->行动-->坚持半年
思考:从小到大,什么事能让你废寝忘食,沉迷其中?关注你的业余生活,关键在于曾让你废寝忘食并沉迷其中的那件事。
只有20%的人能把想法落实到行动,知行合一,执行力很重要。
坚持半年指的是任何事情要坚持半年才能看出效果。
2、从终点倒数人生并思考现在。
虽然你还年轻,距离思考死亡的时刻还有很多时间,但从年轻时你就要设想一下去世那一瞬间的情景:在那里。身边有谁。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怎样离去等等。然后从死亡那一刻倒数,思考现在的人生。
这样一来你自然就会明白现在,当下该做什么了。
只要明确了人生的终点,沿途的路只要是你认为正确的,无论哪条都可以选择。因为无论走哪条路,只要定下终点,最终都能到达目的地。
最不幸的是目标不明确,到了晚年才追悔“我的人生不该如此”。但现实就是这样,不清楚人生目标的话,肯定会在醒悟之时发觉自己偏离了原来的航向。
3、假日之计在于晨。
休息日的早晨在业余生活中的意义重大。即使说“掌控休息日的早晨即掌控了人生”也毫不为过。能否有效利用早上时间,决定了能否取得休活的成果。
平时大家受学校、公司等强制性约束一定会早起,因为不能旷课,旷工。
但是休息日里却没有这种束缚,因此,恐怕很多人都在“蒙头大睡,醒来发现已到中午,结果浪费了一天时间”。
将平时睡懒觉的时间利用起来,有效延长和安排整个假日。
4、业余生活中结交的朋友=人脉
你身边现在又多少能够推心置腹,出谋策划的好友?
为何要拓展人脉,是因为独立闯荡绝对离不开身边人们的支持。而且给你带来好运的常常是你周围的人。
5、信任半年后姗姗来迟。
信任一定会体现出来。但如前文所述,不会马上显现。
而且信任几乎不会表现在你为之付出的对象身上,尽管如此,你的努力也不是徒劳的。有时候信任会来自关注你行动的第三方。
《休活》读后感(九):数字吓死人啊~
因为书名,选择在青番茄借阅这本书<休活 下班后的新活法>,以为是教大家下班后如何放松身心,休闲娱乐. 看序言后发现不是这样,这本是一位"休活"生活方式的倡导者,一个日本人写的关于如何利用节假日更好地积累人脉,提升自己的书.
觉得与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完全分开,平衡生活的理念有所偏差,下意识里也不太喜欢这种功利.不过书不厚,便可以随便一读,用上班前的两个番茄钟看完滴^^
正文第一句话就吓死人呀~问我们一年中有多少休息日~119天,吓死人有木有!
和同事核对了半天,52周,每周两天,那就是104天,再加上春节和国庆,6天,元旦,五一,清明,端午,中秋,5天,好歹儿童年过节,青年节,妇女节中算上个半天,总共是115.5天. 和日本人的119天差别也不算大了,还是很吓人是不是?
还有一组数据,说是如果你现在30岁,那到你60岁退休的时间,你总共可以用来休活的时间是:13年~额滴个神呀~~这么久~
所以如何过节假日,还真是需要安排,要不这岁月蹉跎得让人无法接受呀
书中提到的有些,还是值得借鉴的,比如:
1,兴趣很重要.在工作和家庭之余,如果能够有一片"休活"带来的与兴趣有关的第三领域,那我们的整个人生会因为三角关系而非常稳固,不容易被一些某一方的失衡所扰乱.
2,坚持很重要.对任何一个希望去尝试的想法,去执行它!光执行还不够.请最起码坚持半年! 因为作者坚信,效果往往需要半年的等待才能显现.同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是在半年后才会进入一个质的增速期. 又有一组数据,说,会最终去执行自己想法的人不到20%,而会将这一想法执行超过半年的,又不到20%. 所以,真正能花半年时间去实践一个想法的人不到20%*20%=4%! 而作者认为,若是与兴趣相关联,那在休活领域,更容易成为那4%,也就更容易获得成功. 所以,不要说没有用,那是你坚持得还不够久.
看书的时候,经常想起身边的一些朋友——
奥运时结识的wr,尽管身在理科院系,但兴趣爱好之广泛,文艺细胞之丰富,志愿热诚之高,令人感叹.而直到奥运过去4年之后,仍会在一些纪念时刻(我们也许根本忘了,但他总能提醒我们某一天的纪念意义) 收到wr的短信,单纯的分享自身的感慨,很让人喜欢,在学校的那么多志愿者中.wr是全国优秀, 前阵子听说,他误打误撞地考上了国家和北京的公务员~我相信,一以贯之的不计回报的付出,是别人学不来的.
我的德国语版Katrin.这是个神奇的孩子,出生于鲁尔区,在柏林自由东亚系读书,崇拜dl,热衷瑜伽。在印度的藏区已经呆了快一年了,昨天刚听说,要来北京^^无奈18da,没申请到visa,只好转机日本。Katrin的神奇之处是,尽管你的生活与她完全不同,你甚至不认同,但很其奇怪,你就是能感受到她的真诚,从她定期不定期地给朋友的分享邮件中。她会告诉你,她最近做了些什么,什么事很有趣。仿佛你一直在她身边一般。这样的感觉很好。
初中同学zzc。标准理科竞赛男,但会和你谈哲学,喜欢跳国标。凡是他喜欢的事,往往能做到极致的好。他还是个组织者,愿意花精力将志同道合者组织在一起,分享交流。
我承认,对这样的朋友,你无法不印象深刻,而且你喜欢这样的他们。我相信,他们的生活中都不只有工作,而因为工作之外的追求,会觉得他们过得很有意义。
好把,归根结底,人们不觉得因为给钱而做的工作是更有意义的,所以节假日的生活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