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看不见的竞争力》是一本由蒋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36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1-9-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可以让人沉静下来的一本书····美,努力活出生命力的极致。里面涉及了大量文人名士,对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的解读很详细,让人很有欲望一览此图的风采~~~首页的这句:因为静默,即使苦难,也只是微微一笑。可以悟出不少人生哲理。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读后感(二):没看过,转一位朋友的书评
蒋勋先生的书我本本都读,这本也不例外,很好。只是有硬伤啊,是安庆绪还是史庆绪啊?!书中关于汉人的一些言辞令人很不愉快,如果讲美讲善的书抱着民族的差别眼光去说又有什么意思?《美看不见的竞争力》中关于民族、汉人的观点,《给青年艺术家的信》中关于自由的观点都令人很失望。希望蒋勋先生专心讲美的感受人生的感受。扯到历史和哲学不到位反而令人难过。
今天看《夜线》一嘉宾大量引用作者关于美的话术。印象较深的有二句,
一句是书名,一名是说,美是需要库存的
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这样描述蒋勋:“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蒋勋多年在文学和美学上的耕耘,就时间的纵轴而言,他可算为人类文化的孝友之子,他是一个恭谨谦逊的善述者。就空间上的横轴而言,蒋勋是这个地域的诗酒风流的产物,是从容、雍雅、慧杰、自适的人。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读后感(四):美是什么?
美是大家都喜欢的东西,但美学却不一定。什么事情一旦上升到学科理论,往往会很枯燥和乏味。
这本书却不一样。作者在开头即说,他希望探讨美学本身的文字也能是美的。所以这本书中处处是画面。
落花、流水、儿童、老妪……为什么在这些事物身上,我们会经常感受到美的存在?
寄情于景。
看见这些事物,往往会想到我们的一生,是短暂而美好,还是波澜不惊?于是对这些事物,也心生不忍和怜悯。这是一种移情。
花儿之所以美丽,是我们看到它为延续生命所做的种种努力。它们极力地想使花粉传播出去,想要活出此生的极致。
用作者的话说:美,是做回自己。
不过之前看过《孤独六讲》很喜欢,所以还是翻开了这本书。现在刚看完第一篇,被其中的一些文字打动了。
他在书中说到四五月时的新竹、苗栗有漫山遍野的油桐花,花落一地,他对学生的行为描写的简单却很到位,不忍,便绕过他们。突然一下子好想去看看那油桐花的白,是否那种美景真的会让人觉着怜惜与不忍?
“‘仁’这个字就是就是种子里面最柔软的那个部分,要发芽的那个部分。”看到这里的时候,貌似真的体会到怦然心动的感觉~好温暖。瞬间觉得五仁月饼被黑的好冤~
看完第一篇总觉得他对于环境、事物的描写真的很温暖很温暖~自己也是超爱这样的文章的~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读后感(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非常喜欢这本书。
仅次于我最喜欢的DJ杨晨了。
蒋老师是学史出生,后改学美。
变的那么美,让我们想去探究。
看看后面到底画的是什么,言说的又是什么。
方能知道我们今天在历史上的位置,
能懂得,去珍惜身边的美。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读后感(七):美学之启蒙
昨天刚看完这本书,还是在图书馆闲逛的时候看见这本文,由于最近不断的看到讨论美在你人生的重要性,所以就拿来看看,恕我粗陋浅识,并不知道蒋勋在大陆的影响力。
开始是随便看看的,但是愈看与喜欢。过去曾打算看一些美学的书,但是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被各种专业词汇、分析方法搞得头晕晕的,其实像我这种俗人打算看美学的书,只不过觉得研究美学的人眼神敏捷的很,能看到我们俗人看不见的美。
蒋勋先生的这本书,我觉得就达到这样的效果。同时,因为这本书是讲稿整理而成,所以语言措辞就很口语化,感觉先生娓娓道来,你就像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一样。
当然,有一些人说蒋勋先生学风不严谨,对古代文学著作,天马行空的不顾著作的原意。我倒觉得,你可以不把它当成考证参考书,体会先生对生活中美得领悟在字里行里,而这些文学著作,你可以回头去参考其他人的书再加上自己的经历,自然会有自己的体会。所以,对于先生的这一点,倒觉得不用较真。本来读什么书都要辩证的读,不要全盘接受的。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读后感(八):开一个门,去看美学世界
蒋勋的书念过两本,前一本是《此时众生》,写的是散文,跟二十四节气呼应。一年四季的美一一道来,也许是画家缘故,文字常常带来真实的画面感。
美,看不讲的竞争力》里有长篇介绍长恨歌,疏于历史,好好补上一课,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一个在权利中寻找出口的君主,一个是天真烂漫美艳的年轻贵妃,从相爱到经历叛乱离别、生死之隔,蒋勋把诗歌细细剖析,历史融入其中。
唐朝是历史上开放自由的朝代。经济繁荣,百姓日子滋润。在唐明皇时期建立了梨园,艺术得到极高的重视。诗歌上代表人物李白、杜甫、李维、白居易,在同一个时期有这么多才华横溢的诗人,据说当时的长安有很多外国人生活,繁华如同今天的纽约。唐朝孕育的美有着丰富的色彩。
蒋勋是美的传播者,历史与现代,东方和西方,交汇在一起。我们一起开一个门,去看美学世界。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读后感(九):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蒋勋《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第一次接触蒋勋老师的作品是看他的一个TED《留十八分钟给自己》,他朗诵的诗仿佛把人带入一个宁静的地方,从满山的杜鹃到淡水河旁的童年回忆,再到诗歌的回忆,爱是喜悦可以分享,爱是苦恼可以分担。用语言去朗诵,用心去共鸣的——诗,是生命里最好的救赎。
这一段话是我在2月的时候看完TED后写下来分享在微博的一句话。一个用诗歌朗诵将美的感受,通过声音和短短的时间,传达给我,一种致美的享受。当下那一刻,尽管我没有像很多忙碌的人那样缺少可以留给自己静下来的时光,但我依然觉得的确啊,诗歌的美,的确是繁忙中所需要的生命救赎,去寻找去感受那些其实就在身边却忽视不见的美。
我看这本书的大多时候都是在睡前,用很平和安静的情绪和状态去阅读。细细地、慢慢地去感受这种美好。美是生活中存在且不能缺少的一种东西。七节演讲录,整理成文字,也是这么让人不敢快看。
“如果它像沙漠里的暗流一样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它就会变成永远的竞争力,能够在这个岛屿的土地里,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真正变成一种长久可以拿出来使自己安定的力量。”这是蒋勋老师在第一节最后对美这种看不见的竞争力的描述。我时常觉得,美其实也就是一种可以从身边的一些事物中,发现一些自己平常忽略的,就像窗外正好的阳光、雨天地上溅起的水花、刚刚好一朵花开了整好自己经过……
这些小细节也许在忙碌的脚步中就这么错失了,留心观察,世界这么美好,真的很多时候根本没有必要庸人自扰。
好了,我要出去晒月亮了,哈哈。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读后感(十):且去生活
这是本容易让人觉得把严肃的东西鸡汤化了的书,但是,它和那谁那谁谁的区别在于,生命体验。
我想起年少时的早读课上,一遍遍念着选读的归去来兮辞,在音节抑扬中无尽快意。或在背单词的节奏中,念叨着新概念2里一个短文中的“sitting in the boat and doing nothing at all"。又或者,午休时摹字帖里的后赤壁赋,把那几页纸划得印痕深深。为什么痴迷于这些小事呢?字里行间,有什么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回响?
读这本书的时候,这些过往的细节忽然唤醒,并开始和自己确认,对美的感受和向往一直都在,看不见的,像股暗流涌动在平淡生活之下。
非常赞同蒋勋所言只有自己的生命有一个健康和圆满,才可能真正地对他人有包容和悲悯。美是超越逻辑和道德的存在。前两天还与朋友谈自己的一些坚持,被批太执着。一时间兴味索然,欲辩已忘言,只好说,感受没有逻辑,你且去生活。
生活中的种种感受终会成为个人的库存,让你在独处时不至于惊惶,又像全息摄影般在每一个碎片中映射整个世界的样子。它让你在不断内省和对话中自我完满,以各自的方式。
这个书名不好,成功学味儿。其实作为演讲录集子,它只是把传统文化中的美学部分掰开了让你看,去感受那种安定人心的力量。安定不是自我催眠,它所指向的美,是让一些人交付性命的强大存在。竞争力?功利性从来就不存在于美学的语境当中。曾被质疑,喜欢这些有什么用?又不当艺术家,装什么。有音乐就不用吃饭了嘛。
可社会上的“反美主义”与“反智主义”一样可怕。现实似乎容不得情怀。他们给情怀贴上标签,文青、装逼、深井冰、卢瑟。鉴定完毕后,他们心满意足地抹抹唾沫,回到被道德、娱乐工业、愚民政策和消费陷阱绑架的生活。我不知道《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因为美丽而受整个小镇排挤迫害的女子是否存在,但我看见阮籍为对抗伪善不惜强忍悲痛至吐血,梵高选择了承受苦痛以完成生命极致的怒放,吴问卿毁灭性地爱着一幅画。而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