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红星照耀中国(新译本)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10-09 03:01: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新译本)读后感10篇

  《红星照耀中国(新译本)》是一本由埃德加·斯诺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01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红星照耀中国(新译本)》读后感(一):敢为全天下人尊严地活着

  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在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如何让革命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对于任何一个政党都是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以其博大胸怀超人的胆略,赢得了四万万五千万人民支持实现了由胜利走向胜利的神话。 《红星照耀中国》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决然的奋进之气,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了路,是一种跨时代的创举,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结果,却忘记了谁能从荆棘中不畏艰难不惧困苦,为后世人留下了宝贵人生财富。书中的一句名言,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应当说,奋斗是近百年来中国人、中国共产党人底色,从来都没有救世主,从来就没有上帝,有的只有不屈的魂灵,尽管为了钟爱的共产主义事业,无数人用了无数口“气”去抗争去博击,但是革命在未能成功的那一刻,就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革命的早日成功。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流血牺牲。对于地球上所有的生灵,包括人类在内,生命有且只有一次,但我们的精神却可以做到永垂不朽。斯洛通篇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气神,这不是一种没有源流的夸张与吹捧,而是基于中国的历史在四分之一的世纪中所萌发所孕育的力量,也许我们至今也不容忘记列宁说过“一般历史,特别是革命的历史,总是比最优秀的政党,最先进阶级的最觉悟先锋队所想象的更富有内容、更多种多样、更生动活泼”。这就是先锋、先驱给我们跨越百年的震撼鼓舞。 与此相比,汉尼拔也以其阿尔卑斯山的行军而钤刻史册,拿破仑也曾兵败莫斯科,说明并不是你选择了就一定能成功的,关键在于你做出正确的选择,马列主义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正确的选择,它是为正义平等自由博爱而奋斗的选择,它从不拒绝自己阶级立场鲜明性与坚定性。 长征的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无念经是吃不上饭的放牛娃,还是胸怀点墨的知识分子,无论年近花甲的老同志,还是柔弱刚强的女战士,都凝聚在这支红色队伍中,为着伟大的共产主义而奋斗。斯诺的目光,不仅仅是“外来的和尚”,只靠走马看花就能著书立说,而是深入到延安——革命的摇篮中,与当时的“风流人物同甘共苦,通过对比思考得出的辩证的结论,只有爱人民的政党,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只有敢为全天下人有尊严地活着,才能最终以不忘初心使命推动着时代大潮流滚滚向前。

  《红星照耀中国(新译本)》读后感(二):让世界了解中共的第一本书

  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网络电视媒体报刊杂志报道比方说,虽然我们呆在中国某个小山村的小屋子里,却能知道太平彼岸的特朗普又搞出了什么幺蛾子,小台湾不听话,用一个老阿姨间谍色诱我们的大陆在台留学生,超级台风“山竹”携雷霆万钧之势狂扫两广地区感谢发达的媒体让我们了解世界的巨大变化,但是我们也只能了解到让我们了解到的东西,媒体的力量可见一斑

  时间退回到抗日战争年代,那个时候,也才刚刚成立没多久,执政党还是蒋老头带领国民党委员长说中共是合法的,那就是合法的,不开心了说你是不合法,就是不合法的。国家机器也是掌握在老蒋的手里,想让中共是什么样的形象,就是什么样的形象,比方说“赤匪”“土匪”,在老蒋为代表有钱地主买办大资金本家眼里,这些标签贴的非常对,老蒋这样宣传,国统区甚至世界人民,都这样误解着当时的中共,中共没有话语权,只能别说他们是什么,那就是什么了。

  在当时,从国统区穿越到苏区,是一件很不容易事情,但是中国的事情,就需要用中国的方式解决外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就这样用中国的方式,来到了苏区,还是被当时正跟中共对峙的张学良的人送到了苏区。从此揭开了斯诺的一路西行,西方人开始对中共和中共领导下的苏区有了全新的客观的非妖魔化的了解,不是老蒋讲了几遍的“朱德已经被击毙”“某某已死”等从来没实现还一直被打脸的宣传。

  那时的中共及其领导下的红军,跟国民党相比,简直就是云泥之别。书中第一页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一张经典照片,当时的毛主席是非常瘦的,周恩来主席,满脸胡须,也是偏瘦,苏区的人民,虽然物质生活富裕,但是有信仰,对未来充满信心,对于领袖充满信心,我想这是中共最后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中学历史书上讲到过,中共胜利的一个原因是人民战争路线,不论是对日本侵略者还是国民党,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国几亿的农民兄弟,选择人民战争路线,简直就像一条龙身处大海,力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是一本让世人了解中共领导人以及苏区的书,在作者笔下,已经封神的伟大领袖及其手下得力干将,都是那么的富有人格魅力以及人情味。虽然我们经常说,都是人,都一样,但你看到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林彪等饮食住宿、开会、恋爱舞会肢体语言有趣细节的时候,就像一个偶像明星节目一样,瞬间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让那时候的世界,对于红色中国有了更多更深读的了解,不是赤匪,不是土匪,不是暴徒,而是一群有信仰有爱心组织纪律的革命战士。

  《红星照耀中国(新译本)》读后感(三):再现最真实的共产党

  关于此书早已经听闻已久,却一直没有机会认真的翻阅,可能向来相关的书籍不怎么去看,所以总是错过。这本书从出版至也已经过去大半个世纪,中国也从落寞走向了辉煌,而它作为一本最早的记录我党辉煌历史的丛书,将中国共产党全面介绍给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所著,相信很多人对于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在一九二八年,中国处于水深火热状态,为了将最真实中国状态展示给世人,他一人来到了上海,将中国社会最真实的一面,将战火纷飞中的中国介绍给世界。它写的这本书原名为《西行漫记》,它介绍了我党,我国先进领导者思想,也正是这样的思想下中国从才可以从没落走向辉煌。

  回顾历史,或许人们觉醒后的奋斗也是一个漫长过程,这是一段需要铭记的历史,也是值得尊敬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将中国带入了新的时代。多年来,作者深入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里,带着世人的疑问探索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日记,记录了中国最为全面的事件,作者真实的记录也让中国的领导人叹为观止,甚至亲自接见当事人。这是一部外国友人的书,是以外国人视角来看待中国,中国的共产党。

  全书更是深入的将我当的领导者介绍给世界,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方针政策,他们对未来的愿景。也对当时的领导人进行全面的采访,真正意义上的接触

  这本书,是外国人了解方式中国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国人更深入的自己祖国,自己领导者的一个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共产党将此发扬光大

  这本书并不是严肃的科普,而是作者在中国的所感,所以他的文字更轻松,而我们阅读的时候也会有看日记般的感觉。充满着温暖可爱。也许正是这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十几年前的人物才会显得更为可爱。

  《红星照耀中国》将中国共产党,中国领导人介绍给世界,便是给中国介绍给世界,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讲解中国领导人。并且是其生平事迹,从年少时的趣事,到成年后的梦想功绩。它是一部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最为对历史趋势的预见。值得一看。

  《红星照耀中国(新译本)》读后感(四):砥砺前行,不忘初心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神秘窑洞高亢的信天游,是小时候脑海中延安最深的印象。随着年龄增长,我对延安的了解越来越多,我对这个革命圣地也就越来越向往。今年六月份,我怀着激动心情,与其他党员同志赴陕西延安开始了为期三天的红色教育之旅。进入延安境内后,望着外边厚重黄土高坡,一下子就使我感受到革命圣地凝重的气息。到达延安后,顾不上休息,我们首先听延安党校教授讲了“延安十三年”的讲座。听着老教授生动的讲解,那个年代的老一辈革命家的生活一下子清晰起来。我们先后参观了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以及王家坪、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在宝塔山重温入党誓词,还来到了***总书记当年下乡插队的地方—梁家河,在村史馆,我深深被习总书记为人服务的精神和情怀感动。听过看过这些延安的历史之后,我对那个年代的兴趣有增无减,看到《红星照耀中国》后,怀着急迫的心情将这本书拿了过来。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当年共产党人翻译发行本书的时候,考虑到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的缘故,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此书在短短的十个月内就印行了4版,轰动了国内及海外华侨聚集地,在香港及海外华人集中地还出现难以计数的该书重印本和翻印本。国民党政府不止一次下令查禁斯诺的这些著作,先后查禁的这类著作达十几种。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一九三九年六月初,斯诺正式踏上前往苏区的旅程。不得不佩服一个外国人的勇气,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说到的:

“为了要探明事情的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吗?我发现我同这个脑袋正好有些联系,但是我的结论是,这个代价不算太高。”

  我相信这种危险程度并没有被夸大—在斯诺刚进入苏区不久,外界就流传出斯诺遇害的消息。他在苏区停留了四个多月,为我们带来了价值极高的报告文学。得以让我们在现在,通过一个外国人的眼睛,了解共产党早期的模样

  《红星照耀中国》共分十二章,介绍了中共多位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徐海东、李德等人。斯诺也在中共领导人的身上发现了一些相同特质:他们几乎都是贫苦人家出生;他们从小便表现出抗争精神;他们在身居高位的时候,依旧保持着平易近人品质。在延安的日子里,斯诺与诸多的共产党领导人结下了深厚友谊,同时也对共产党有了一个非常深入的了解,通过他的摄像机和笔,将早期中共的形象推向了全世界

  另外斯诺在采访的时候,不光是采访红军领导人,也对许多普通红军在战士的生活进行了采访。这些红军战士,很多岁数比较小,也没有太多文化,但是都保留中华民族传统质朴与可爱,对于共产主义或许理解不是那么深刻,但是他们的心中都保留着单纯的信仰,那就是打倒地主,打倒坏人,去解放全天下的受压迫穷苦人民,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正是在这种纯洁质朴的革命信仰下,他们爬雪山,过草地,追随中共领导人一起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延安,他们又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十三年,最终走向了全国的胜利。

  今年去延安,我们参观了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以及王家坪、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在宝塔山重温入党誓词,还来到了***总书记当年下乡插队的地方—梁家河。一下火车,我们就穿上了当年红军的衣服,仿佛一下子穿越回了那个烽火连天岁月。一下子仪式感就油然而生

  王家坪窑洞

  枣园革命旧址

  中共七大会议旧址

  延安革命纪念馆

  习主席当年下乡的地方,梁家河。

  巍巍宝塔山下重温入党誓词(图片来源于网络)

  延安之行此行虽然短暂,但对我来说,无疑心灵上得到了一次洗礼灵魂上得到了一次净化,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升华。现在再看了《红星照耀中国》,对于那段历史了解得更加深刻,对于革命先辈的事迹理解得更加深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平时行动的纲领。吾辈还需更努力!

  《红星照耀中国(新译本)》读后感(五):『禧玥可期』·《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是西方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第一部采访记录,也是新闻史和报告文学史里程碑式的作品。书中不仅记载了大量有关中国红军和苏区,以及毛泽东等革命领导人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出了客观的评价。由于其对历史的权威记录,以及对历史趋势的准确预见,本书成为风靡全球的经典名著。20多岁,一个青春飞扬的年龄,有大好的时间可以挥霍;而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确有一位意气风发的20多岁青年写出了轰动世界的报告文学《西行漫记》他就是中国人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篇,这部作品中文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上世纪30年代,实地体验陕北解放区纪实新闻稿小说。以“华尔街体”写作方式,局外人的视角写出了当时陕北红色中国地貌、人情、制度和领导人的许多细节。里面有关领导人的生活、战斗经历很鲜活动人,有说服力。斯诺作为一个西方记者,客观并且真实的记录下了长征时期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部作品是一篇报道性文学,斯诺将其自身实地进行的采访,所见所闻甚至是所想所感,向更多的人讲述了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西行漫记》在当时中国产生的影响超越了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进步青年辗转传抄,把《西行漫记》看作身家性命一般,怀揣梦想奔赴延安。

  书中作者以外国记者的身份通过“白区”历尽千难万险进入“红区”开始了他的采访,采访的人物许许多多,但是对毛泽东、彭德怀、徐海东、周恩来和徐特立的采访记录格外细致,从采访当地的农民、工人,还有红军战士,还有“红小鬼”。一系列的采访,通过他们的讲述、行动、以及当时的生活状况,以一名记者的名义向外界(包括中国国民党)宣传真正的共产党、真正的红军状况,传达共产党、红军的思想,使外界消除对中国共产党、红军的不实之词。这本书出版以后在国际上影响很大,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等许多国家的政府首脑以及外国普通老百姓通过这本书的讲述,才得以真正的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杜绝特权,躬行垂范,对普通战士的关怀、尊重,包括党在军内尽一切可能推行文化教育,提高普通战士思想认识的努力,产生了在中国从来没有过的一批年轻人,革命战士,一批完全不同于旧中国、老中国那些鲁迅先生为之悲哀愤怒的愚昧国民的新人。斯诺所到之处,每每被他遇到的红军指挥员和普通战士震惊,令他这个西方记者怀疑是不是身处中国,因为这些人同他在中国其他地方看到的,以及从别人那里得来的对中国人的印象:麻木,愚昧,怯懦等,完全不同。他们自信,活泼,朝气,头脑清晰,意志坚强,富于行动力。这样的一批年轻战士、新人的造就,是革命成功最大的主体性因素。这些新人,这些战士是人民的子弟,来自群众,来自贫苦的破产的工农家庭,他们是觉醒了的群众,人民军队的最初血液,他们创造了历史,创造了新中国。

  难能可贵的是,《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他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徐向前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毛泽东。斯诺记录了毛泽东给他留下的印象:“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他觉得在毛泽东身上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在“这个人身上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这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反的人们 ——的迫切要求作了综合和表达,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斯诺形容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

  在保安的采访活动中,斯诺知道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斯诺准确地把握到毛泽东同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民众的精神纽带。没有人比毛泽东更了解他们,更擅长综合、表达和了解他们的意愿。这将深刻地制约着以后数十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由于文字的奇异巧合,‘朱德’这两个字在中文里正好是红色品德的意思。” 虽然当他在边远的四川省仪陇县诞生后他的慈亲给他起这个名字时,是无法预见这个名字日后具有的政治意义的。无法预见这样的事,否则他们早就会吓得把他改名了。在南方的这些年月里,朱德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在最后一次中,他面对的敌人,其技术上的进攻力量(包括重炮、飞机和机械化部队)估计超过他自己的部队八倍至九倍,资源超过他许多许多倍。不论如何估计他的胜败,必须承认,就战术的独创性、部队的机动性和作战的多样性而言,他再三证明自己胜过派来打他的任何一个将领,而且无疑建立了中国革命化军队在游击战中的不可轻侮的战斗力。红军在南方所犯的重大错误是战略上的错误,对此,政治领导人必须负主要的责任。但是即使有这种错误也很少疑问,要是红军能够在第五次围剿中哪怕以大致相当的条件与敌军对垒,结果就会造成南京的惨败——德国顾问也没有用。

  从纯粹军事战略和战术上处理一支大军撤退来说,中国没有见到过任何可以与朱德统率长征的杰出领导相比的情况,这在前文已有描述。他部下的军队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之中,经受了整整一个严冬的围困和艰难,除了牦牛肉以外没有别的吃的,而仍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纯属领导人物的个人魅力,还有那鼓舞部下具有为一个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贰情神的罕见人品。至少我个人是不可能想象蒋介石、白崇禧、宋哲元或者中国任何其他一个国民党将领能够在这样的条件下保全一支军队的,更不用说还能够在这样的考验结束时真的做到卷土重来,发动一场大进攻,在敌军为了防止它突破而从从容容地构筑了好几个月的防线上打入了一个楔子。我走马西北的时候,朱德在做的正是这样一件事。难怪中国民间流传他有各种各样神奇的本领:四面八方能够看到百里以外,能够上天飞行,精通道教法术,诸如在敌人面前呼风唤雨。迷信的人相信他刀枪不入,不是无数的枪炮弹药都没有能打死他吗?也有人说他有死面复活的能力,国民党不是一再宣布他已死亡,还详详细细地描述了他死去的情况吗?在中国,许许多多的人都知道朱德的大名,有的把他看成是危险的威胁,有的把他看成是希望的明星,这就看每个人的生活地位了,但是不论对谁来说,这是这十年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名字。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如果没有它的两个孪生天才‘朱、毛’,是无法想象的,许多中国人实际上都把他们看作是一个人。毛泽东是这一斗争的冷静的政治头脑,朱德是它的热烈的心,以行动赋予了它的生命。共产党所以能够对红军保持严密的控制,朱德对‘文职’领导的忠诚和服从,是原因之一。从朱、毛以下直到各级指挥员和政治委员没有发生军政势力之间的斗争。朱、毛的联合不是互相竞争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朱德没有任何政治野心,他能接受命令,因此也能发布命令——这是革命军队的领导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因素。“朱德的那种难能可贵的个性几乎能立刻博得人人的爱戴。看来产生这种个性的由来是他的谦虚,而这种谦虚也许又是渊原于他个人诚实可靠的品质。”

  看《红星照耀中国》,在几个“造反者”领导人中,周恩来应该是最值得敬佩的了。他出身于大资产阶级家庭,身娇肉贵,革命就等于革自己的命,但是他跟其他人一样,对革命坚定不移。 周恩来同美国记者斯诺的交往,始于1936年7月8日。这一天,周恩来从陕北安塞到谭家营陕北省委去,途中遇到了从北平来苏区访问的斯诺。这一次见面,周恩来给斯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他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因此,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诬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埃德加·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蒋介石称他是“文明社会的一大害”,国民党政府把他与毛泽东、朱德并列为通缉悬赏额最高的三个人,赏额均为25万块大洋!

  埃德加·斯诺在1938年1月上海复社的中译本前言中写道:“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来到陕北采访,眼前的景象让斯诺深深地感动,毛泽东穿着的是打满补丁的衣服、周恩来睡的是土炕、朱德用的是马尾做的牙刷、林伯渠戴的是用绳子缠着一条腿的眼镜。他从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力量,他把这种力量称为“东方魔力”,并断定这是古老中国的“兴国之光”。

  斯诺写工农红军、写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写延安红色政权,他的观察点、态度和语言,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他的纪实写作毫不做作,是质朴而真诚的。斯诺以“他者”的目光来观察“红区”,他对共产党抗日政策的转述,对“红区”生活的描写,自然也会带有西方记者的立场,但他力图还原真相,没有戴上“有色眼镜”,更没有刻意“过滤”,从而保存了历史的真实与丰满,是那种有质感的真实与丰满。斯诺是记者,又是有天赋的作家,他的报道“很文学”,可读性很强。特别是对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许多革命家的采访,注入了人性的关怀。在他的笔下,这些人物有理想有情怀,有非凡的魅力,但又有人间的味道。在诸如饮食、住宿、开会、舞会、恋爱,甚至房屋摆设、身体语言等有趣的细节中,我们能感受到陕甘宁边区那种特有的气氛,在激越、紧张和进取中,也不无自由和舒展,以及个性的张扬。这些记载似乎信笔写成,毫无拘谨。 读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也就是《西行漫记》。高中就看过一点,现在很多年后认真去看,感觉很不一样。有些书真的是天生适合作为思想政治的阅读材料,它不是什么宣传口号,只是采访记录,辞藻也不华丽,但是我几乎是眼含热泪去读的,这种民族觉醒时期里烈火一样昂扬的时代精神真是让人着迷,如今百年之后,虽然有各种问题,但相信伟大的时代依然会延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红星照耀中国(新译本)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