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斯德哥尔摩情人》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10-08 03:08: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斯德哥尔摩情人》的读后感10篇

  《斯德哥尔摩情人》是一本由陆俊文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2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斯德哥尔摩情人》读后感(一):我们都好孤独,我们都好需要

  《斯德哥尔摩情人》看到一半时,决明给我的感觉有点像是《白夜行》里的桐原亮司,乔薇(成/程薇薇)就像是西本雪穗。那个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的的雪穗。如决明所言的“无父无母无亲无故朋友都少得可怜的人”,两个可怜的人,遍体鳞伤的人。歉疚感,同样是是推动这个故事发展重要动力

  作为《雷蒙德》专栏作家的决明,总是一副无精打采样子,这样的角色设定,非常符合我的口味,对性冷淡风的人完全没有抵抗力,很容易吸引住我的注意力。这样的决明,搭配情感热烈的舞男贝壳,一冷一热,两种截然不同爱情观,却又相同一往情深真情都很动人

  丰富元素连贯情节,没有多余之笔,使小说非常干净流畅。陆俊文笔下文字,具有美感,而不仅仅是那种小资感。也可以从小说中窥见作者阅读量很大,且不俗。读完整部小说后,我在想《斯德哥尔摩情人》究竟在讲一个什么故事呢?最后给自己留下的又是什么呢?

  仇恨阴谋报复层层叠叠利益,加之时常出现的那些破败景象,让人觉得有些压抑。从某些方面而言,我觉得《斯德哥尔摩情人》似乎不太适合女性阅读,因为它残酷,但因为同样的原因,又希望可以多一点的女性读者阅读它。敢于正视,需要勇气。女性想要一路顺利成长健康成长,确实不易特别漂亮女孩子会面对更多的诱惑选择,有时甚至是无端而来的灾难

  生而为人,我们都好孤独,我们都好需要爱。小说里的他们,都在努力寻找安全感小时候糟糕境遇,让决明和乔薇那么相似,总是一脸冷漠,不敢轻易交付真情。永远让人无法移开目光的Jessica,原以为男人不过是她的“玩具”,但碰到更强的对手时,才发现自己才是对方手中的那个玩具。始终付出真心而不悔的贝壳,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真爱伤痕累累依旧守望着对方。试图在别人那里寻得安全感的他们,都失败了。安全感又究竟在哪里呢。

  说真的,倘若认真讨论起来,自己都觉得有些可笑了。“人类思考上帝就发笑。”所以,小说真正留下的便是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吧。

  《斯德哥尔摩情人》读后感(二):仍旧真诚,驱车上路

  打下这一行字的时候,是我终于一口气读完新书的时候。终于松了一口气,没有太过于愧疚想想一直拖到这个时候,心里还是有那么一丝抱歉

  看完以后其实我在想这本书到底在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并且和原来的故事相比是有通性 还是说有了更多的变化。决明与乔薇,贝壳与Jeffrey。以及出现的雷鸣,Jessica这些人物身上都有各自不同的“任务情感的分配”。

  斯德哥尔摩情人,注意到英文翻译是Prisoner Of Love,直白点就是囚徒的爱。都是囚徒,也都有各自成功或者失败的经历。看完整本书最让我记忆犹新一句话是“我狐假虎威,借着人情驱车上路”。真是让人觉得简直不要太好。整本书的答案也在于此。我们的生活大都是这样,借着人情驱车上路,去面对他,她。

  太多太多的人与事消磨我们彼此对爱的理解还有能力同性恋也好,异性恋也罢,无非都是爱的深刻,爱的绝望或者让自己后悔所做出的决定。但是如果重新来过,不还是选择一样道路,归根究底还是不死心。

  决明的反应能力是对爱情的渴望但是又怀有恐惧,在重要的时刻,还是选择了退缩。这与你之前的主人公是有区别的。那些都是能动派的人物形象,《当时的月亮》中的许不言可以因为一个电话就前往南京去见高桥,类似等等。可能我是像决明一样的退缩渴望但又恐惧。所以对于能动派的角色会有更多的喜爱,可以希望成为。

  贝壳的经历可能与我就是同类。都是面对喜欢人付出了许多,但是最后也没能成为想要的关系。也只能说出“我不爱你了,再见。”我们都幻想能够怎样怎样,但是最后还是跟现实没有差别

  比起《南安无故人》来说,这两本长篇做出比较很难说出那本比那本更好,或者是更加文笔稳健。就像俊文最后写的后记中的话“我热衷于怀念,但也还是期待,下一个故事,或许会更好吧?我没法保证。我只寄希望于,我仍旧足够真诚。”足够真诚,这是每一次看到俊文写文章感慨。但是从我个人角度出发或许这本书带来的惊喜远没有当初看中篇,还有短篇更多更大。或许只是这个题材并不是那么容易让人有共鸣感。读的时候总是有很累的情感在作祟。是刻意的情感还是自己得出的感慨总归是不同的。但是依旧还是值得祝贺。希望下一部作品能够带来最初的惊喜,也仍然是足够真诚。

  最后让我们都借着人情继续驱车上路。面对更多的生活拷问与自身的完善

  《斯德哥尔摩情人》读后感(三):愿你阅尽千帆,心中依旧有爱

  虽然早就知道感情世界复杂,不是非黑即白,这世间有太多的无奈遗憾。看完陆俊文的《斯德哥尔摩情人》,久久在作者营造的氛围里出不来。

  于是越来越理解罗曼罗兰那句,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作为80后,伴随着新概念作文的兴起长大,而从小对文字有着天然爱好的我,对新概念的关注自然更多一些。这本书的作者陆俊文在新概念作文大赛脱颖而出,于是,阅读的过程中倍加珍惜这份缘。

  故事很神秘,一旦翻开第一页,就有股力量指引着你继续读下去,找寻答案。

  故事和女演员乔薇有关,她拥有倾城之色,同时又很神秘。故事里的很多人物都戴着神秘的面纱,阅读的过程时不时会暗自感叹:原来是这样。

  而故事围绕着“爱”和“欲望”层层深入

  如果你认识以前的我,你一定会原谅现在的我。这句话用在乔薇身上,再合适不过。

  一直以为乔薇是一个受害者无辜被动的卷入一系列事件。到最后才知道,乔薇自导自演了大部分戏,只是到了后面,局面不受她控制,超乎了她的想象

  从出生那刻起,她的存在就是尴尬的。所以她一直在谋划一场大戏,为的是报复高高在上的为了自己的仕途甚至都不曾看她一眼的生父。单纯的雪莹成了无辜的牺牲品。而从她决定报复的那刻起,她也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决明和乔薇注定要发生故事。他们之间有千丝万缕联系。决明的父亲为了乔薇的母亲抛弃妻子。决明目睹了乔薇策划的那场荒唐的强奸事件,多年以来愧疚感在心中挥之不去

  阅读这本《斯德哥尔摩情人》,犹如剥洋葱,层层接近故事的真相,不免想掉眼泪

  故事关于贝壳对Jeffrey的爱,描写篇幅很长,真挚真实。“爱情真的是一件残酷的事情。先收手的那一个不留痕迹,走不出来的那一方卑微地停在原地无处容身。”

  可见,这世间的爱,不管是同性之间还是异性之间,一旦陷入其中,都没办法全身而退。

  欲望作为一个中性词无所谓好坏,而一旦欲望膨胀,为了填不满的欲望不择手段时,离犯罪就不远了。身在名利场,利益驱使,戴着面具演戏,真真假假,有一天也许自己都会被自己的演技打动吧。

  一无所知的决明,阴差阳错的被雷鸣选中,成了棋子。而在最初接到采访乔薇任务时,就像被上了发条陀螺,停不下来。

  乔薇其实也是名利场中各色人物的棋子,她猜中了开头,却猜不对结局。得不到父爱和应有的关注,让她像一个生病的孩子,渴望得到爱,而又不知如何去爱。

  故事里的人物离我很远。而作者借助故事所表达的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拥有爱的能力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遇到爱要狠狠爱,别放手。如果故事里决明再次遇到乔薇,他一定不再松手。

  我们这一生平凡也好,伟大也罢。做一个懂得爱的人,驾驭自己的欲望,才能不枉来世间走一遭。

  《斯德哥尔摩情人》故事四星半,作者的描写手法五星,作者的态度和真诚五星。

  我是在读了第二遍,做了读书笔记之后斟酌之下才动笔写了这篇文章,生怕亵渎了文字。

  作者陆俊文说,阅读和写作,是奢侈的事情。愿作者的真诚能够打动你,反正,早已打动了我。

  愿阅读文字的你,拥有爱的能力,遇到对的人,抓住她/他,不松手。也许内心早已千疮百孔可爱你无悔。

  

  《斯德哥尔摩情人》读后感(四):《斯德哥尔摩情人》后记

  几年前的春天,我在剧组酒店里开完剧本会,制片人正在焦头烂额地和一个当红女演员抢档期。制片人说:你能帮我去给她说说这场戏吗?我摇头,你知道的,女演员是世界上最难打交道的物种了,你永远不知道她们哪句话是真的,哪个表情不是在表演

  如果我很喜欢跟人打交道,那我为什么还要选择闷头写作呢? ——这是我当时给自己找到的最笃定的借口

  离开这个剧组之后,鬼使神差地,我却偏偏做了一些起初并不愿尝试的事情。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成了一个几乎每天都要和女演员打交道的人。而这些女演员无一例外,都试图要更换一个身份重新出发。在这个和时间赛跑的行业里,安全感,大概是她们每天醒来都不得不得面对的问题

  敏感善变、自我、警惕、时而热情时而冷漠、情绪化、娇媚、善于示弱、嫉妒、厌世、功利孤注一掷体面世俗虚荣、充满欲望、完美主义自卑忧郁、孤独……

  距离太近,以至于像是拿着放大镜在照看脸上的毛孔一样,处处破绽,又处处美妙

  但恰恰是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反义词,放在女演员身上,极端体现出来时,才最恰当诠释了什么叫“危险迷人”。

  人不都是好奇动物吗?火焰燃烧的时候,总想伸手迅速握住又松开,去捕捉这个虚无的形态仙人掌上的刺,非得用指腹轻按着试探,让触感介于痛与不痛之间。冰箱里没有保质期食物黯淡无光,却还会用鼻子嗅一嗅,甚至张开嘴嚼一小口。

  而对站在你面前那个“危险而迷人”的存在,你的好奇会多过恐惧一些吗?

  2016年开春,我开始写第一行字的时候,在北京郊区怀柔的剧组里,积雪开始融化了,我格外怀念上海掉光叶子的法国梧桐。很冷清,也百无聊赖。于是有了这个开头 ——我想象自己在一个下雨的阴天,大概是秋天或者快要入冬,走在淮海中路上,前面是我熟悉的香港广场,而我要去见一个未知的人。

  就像生命中许多巧合的际遇互为映照一样,冥冥之中,我不知道自己当初随手写下的女主角的这个身份,会和我在之后的几年里,产生如此多工作上的重要联系。我和女演员们几乎每天在电话里“形影不离”,一起并肩战斗,也让我有足够多的机会去思考,我当初写的这个角色,是否够贴近?

  后来我渐渐发现,当带着某种偏见去审视某一类人的时候,不管我看多少个样本,我最终从她们身上看到的东西都是一样的,这一切,只是为了印证我最初的猜想

  而真实是什么?或许我们所有能感受到的表达,本身就已经被赋予了一层表演的虚假。就像此刻,我试图提笔梳理我内心的感受一样。

  那年夏天,我彻底从上海搬到了北京,开始交新的朋友,建立新的生活圈子完成了和一座城市的告别。再后来,陆陆续续写了一年后,有了三万字的故事雏形。那段时间,我的人生陷入一个尴尬的僵局,出于逃避,我决定完成这个小说,于是去年我给自己三个月的时间,停掉所有的工作和收入,把自己关在家里,每天规律地醒来,早上写作,下午去泳池游泳,然后喝上一杯托斯卡纳产的廉价葡萄酒,继续写作到深夜,我买了十二支酒,足够喝完整个夏天。

  那是我对泳池最依赖的一段时光。几乎所有难写的部分,都是在泳池里打通筋脉的。整个人泡在消毒水气味池子里时,我觉得自己像是某种只能在水里存活的软体动物,每一次蠕动和呼吸,都让我把沙粒杂质倾吐出来,脑袋里的思绪会变得更清晰焦躁不安的时候,我就让自己潜在水底,憋足气,到达极限时把头探出水面,大口畅快地呼吸。偌大的泳池只有我一个人的时候,我也并没有孤立无援挫败感,反而觉得不被打扰的感觉,真好。

  写作真的是一种节制有效的避世方式。三个月的时间把自己关在北京,却不从属于任何社会关系幽灵一样地穿梭在这个城市里,悄然完成这本小说,我仿佛度过了一个充实紧张的“间隔年”,又像是度过了学生时代心满意足的暑假。一结束,我就切换好状态马不停蹄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这个时代活着,我们得同时扮演好几种角色和身份,才有可能让自己勉强不被抛弃,也才有可能抚慰内心巨大的不安全感吧。有一次我和一个客户见面,他说,我认得你,你不是一个作家吗?我笑了笑说,那是我的副业,或者说一个爱好。我好像还没有十足底气把自己看作一个够格的作家。在这个写作和出版变得泛滥随意全民表达、少人阅读的时代,我越珍视写作,它就越容易让我得到满足感。有时候哪怕有一丁点儿空余时间,可以匀出来阅读或写作,我都觉得是恩赐。

  阅读和写作,真是奢侈的事啊。

  距初稿完成已一年,小说要出版面世了。编辑把厚厚一叠修订稿拿给我,是在我飞往巴黎的前一天。我在飞机上又重温了这个故事,昏暗的机舱里,我仿佛把自己置身于那个幽暗的泳池中,轰隆隆的气流声,让我有些忐忑,几乎屏住了呼吸。有意思的是,过程中维持我写下去的动力,是我亢奋地认为自己在写一部了不起的作品,但在完成之后我发现,其实远不及当初自己想象的那样。我知道自己写得还不足够好,但这种重读的过程,更像是一种回望 ——回过头去审视那时的自己。我热衷于怀念,但也还是期待,下一个故事,或许会更好吧?我没法保证。我只寄希望于,我仍旧足够真诚。

  2018年7月8日

  北京

  陆俊文

  《斯德哥尔摩情人》读后感(五):如尘如烟,也似梦

  

1

我不太喜欢上海。

  这里面带着偏见,现在回忆起来,我在那里生活的一年时光,都是模糊而湿漉漉的影子,那些别人眼中充满着气息和精致的的城市特点,于我而言,不好不坏。

  我是有一个有选择性记忆的人,现在再想起来,我只记得我住在虹口区,公司离家不太近,其他具体的门牌号全部忘记。

  印象深刻的,就是上海那种干不掉的潮气,像是薄薄的一层滤镜,谈不上是美化还是丑化,总之无法让人看透。

  作者这本书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座城市里。

  阅读的时候,我就在用力回想曾经生活在这座城市时的感受,努力去嗅残存记忆的味道,以期待让故事更有代入感。

  我曾读过许多发生在上海的故事,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带着浓浓的上海腔调,再混合上我支离破碎的感知,让它们都变得不完整、破碎、光怪陆离。

  就像是——我突然想到一个比喻——在一座教堂里,阳光透着五彩玻璃照进来,折射在耶稣的脸上,再平静的脸,也会多了几分诡异。

  读完这本书是秋天的午后,合上书的那一刹那,我望向窗外,北京难得的蓝天,竟也恍然觉得阳光也鬼魅了起来。

  阅读很有趣,它会让你觉得清醒时也在梦中。

  像是听完一个长长的故事,很累,但也很尽兴,久久不能从故事的余温中挣脱出来,带着与那些人们惺惺相惜的味道,恍神一个下午。

2

  作者笔下的这个故事,有一种独特的质感,非常统一。

  它们都是以爱之名,行恨之事。

  爱这个词很微妙,在爱后面加上不同的词语,语气语境都会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爱一个人,爱一座城,爱喝酒抽烟,爱山川河流,都是不同性质的爱。

  而爱里一旦有了不同介质存在,爱就会马上催生出更多的意味来,比如恨。

  说恨好像也并不准确。

  书名是《斯德哥尔摩情人》,这个综合征是有一种近乎无法理解的情愫,是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

  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是心理上的依赖。

  听起来有点像抖M。笑。

  书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自我的一个牢笼。

  无论是高高在上的明星乔薇,还是阴郁冷淡的专栏作家,或者是酒吧的男公关,在他们的身上,都有一个无法解开的结。

  如果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他们都深受原生家庭之困,但又绝不仅限于此,他们最开始就被命运安排出一个结局,却偏偏想要给自己制造另外一种假象。

  要知道,人身上背负着的许多东西,是没有办法拆下的。

  哪怕是恨,其实都不能轻易化解。

  我忘记是在哪个影视剧里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大意是:以前我恨一个人,恨不得杀了他,可现在我复仇成功了,却没有想象中开心,反而更加难过了,因为我就是靠这个恨活着的,现在没有恨了,我都不知道以后该怎么活,我该去恨谁。

  我突然就在想,如果这个故事有了另外一个结局,好人一生平安,坏人最终受惩,乔薇的报复最终成功,那么她的日子,是不是也会泄气。

  只是,这世界上的人有千百种。

  有人把爱当作了信仰,有人把恨当作了救赎自己的微光。

3

  读完这本书,有一个最深的感受是:书里的这些人的出发点,不是因为爱。(个人感受,不一定是作者的本意,如果曲解了那真抱歉。)

  虽然,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因为爱。

  他们的眷恋,迷惑,不舍,自私,占有,不是因为太爱某个人,不过是一种曾经根深蒂固的习惯和依赖。

  曾经太想抓住一个人,依靠着他的肩膀,贪恋着那个人的味道,那个人曾经救赎过自己,再绝望中给予过一点温存,便想要牢牢抓住。

  就像是一个将死之人,突然被告知,你还可以好好活下去,那个人会千恩万谢,但谢的并不是告诉他的那个人,谢的是命运的不杀之恩。

  那些处于绝境中的人,混混沌沌辨不清方向,这时有一个人,轻轻推了自己一把,于是错把这种依赖,当作了爱。

  再用这种错觉来麻痹自己,以为依赖永不消褪,一旦那个人走了,自己就会重新跌倒在地上。

  就像是有了毒瘾,不是因为爱上了毒品,而是戒不掉,依赖成瘾。

  哪怕是决明,一个看起来性冷淡的人,他对乔薇的情感复杂,讨厌着她,憎恶着她,提防着她,但又在乔薇一次次接近时,欲罢不能,一次次沦陷。

  像是嗅着罂粟花,远离时格外清醒,靠近时又无法自控。

  这不是爱,这是瘾。

  在我看来,书里的那些人,他们,只爱自己。

  他们尤其迷恋自己身上的那种缺陷,以为那是一种与旁人不同的特质,自恋成谜,有时虽有自我厌倦,但却不认为那是一种原罪。

  太过爱自己,又不敢表现地太过明显,于是以爱之名,当做欲望的挡箭牌,欲盖弥彰。

  书里的人,太想要一个完美的结局了,太想要自我预设的那个结局了。

  他们的那些所作所为,都太不值得了。

4

  有人曾问我,人会在什么时候活明白?

  我说,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

  他们问,什么是尘埃落定的时候?

  我说,两手空空也不慌张的时候。

  我始终觉得,人性里有一个非常悲哀的现象是,我们总是当下时不自知,拥有时不自知,失去时不自知,只有在失去很久很久,才会一点点明白。

  人们也总是希望依靠什么东西来进行救赎,依靠别人,依靠欲望,依靠情欲,依靠信仰。

  但最终,一个即将走到终点的人,会说,一切皆是虚妄。

  因为其实你带不走什么,不过又是好像回到了起点。

  就像乔薇精心安排了一切,以为让所有人都走进自己设好的局中,最后才知道自己才是一场闹剧的始作俑者。

  就像决明反复纠结犹豫,游走于对人世和情欲的反复自我怀疑之中,最后才明确不过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就像依赖了多年的人,最终站在面前,假装陌路,就像是恨了那么久的人,到头来,发现恨错了人,也白白倾覆了自己的一生。

  最后,只剩下一声叹息,沉重,无奈,但始终无法解脱。

  每个人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只是有的人是笼中鸟,有的人渴望自己有自由的灵魂。

  回头再看,当初的执着,偏执,恨,甚至包括爱,如尘土,如轻烟,当第二天的太阳照常升起的时候,这世界上没人在意你昨晚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一切,都犹如大梦一场。

  书里有这样的一段话——

  人生是个笼子,我们每个人都被关在里面,别人欣赏我们,我们也欣赏别人,同时我们也欣赏自己。

  只是,有的人用尽一生想摆脱这个笼子,却怎么找不到开锁的钥匙。

  就算最后知道了真相,也发现,所谓的真相,其实也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你要如何度过自己的以后的人生?

  你会问,那怎样的一生才算是好的?

  希望到最后,你的答案不是“所得”,而是“值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斯德哥尔摩情人》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