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是一本由张化桥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190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11-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读后感(一):老巴的价值投资系列的书
其实作者说得很对,不乏真知灼见。但是我觉得这些都适用于成熟市场。买股票的本质就是吃分红。每每想到这一点,这本书简直让我看到感动得流泪。
写得还不错,而且也和我的价值投资的理念相吻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力荐!
《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读后感(二):还好
作为知名的证券分析师,写的这本书非常通俗,但也是非常遗憾,没有分享作者的成功工作经验。
不管如何,对于知名人士写的书,看看还是好的。另外也推荐另外一本书,《证券分析师的最佳实践指南》,是老外的一个明星分析师写的书。
《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读后感(三):一本通俗的小书
本人非专业人士,也不炒股,只是对金融知识感兴趣,但整本书读下来没有阻滞之处,整体是明白了作者的意思:未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市面上林林总总的分析师也不确定,投资者只能用来参考。
《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读后感(四):您醒悟了,散户一睡不醒了
语言很通俗,而且书也不厚,正如张化桥自己说的,绝对不卖弄艰深的东西,也不靠量来取胜。
只记得张化桥基本的意思是选取好股,之后就是持有,和巴菲特如出一辙。对短线和中线走势绝不预测。没资格评判,但让散户不看盘,不被走势左右,只将功夫用在选股上,这是不是不能针对所有人?现在这种熊市加猴市,持有不看盘恐怕只有连手机都没有的老年人做得到吧?
自己的散户心态也不适合炒股,惯性思维作祟严重,追涨杀跌搞得心情大坏,跌久了即便涨了也怕再跌,对中国股市失望之余,又觉得还是有机会,太纠结得失,认输了。
《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读后感(五):他说了些真话,但对你来讲不一定有价值。
这本书是我12年年初买的,当时看了几十页觉得其实也犯不上在书名里用上“醒悟”这样严重的字眼,这很可能是基于出版商的建议。
即使是最新修订版,它距离现在也差不多两年了。中国股市和经济千变万化,书中一些数据和情况已经不具备太大参考价值。而且,作者总是拿香港股市和外国股市来做举例,这实在没有说服力,谁都知道内地股市的特殊性。
作者提出的“股票本身没有什么好研究的,值得研究的是企业。”这点我很赞同。严重点说,很多只着重于股票的分析和预测几乎没有任何价值。股民要学会把目光放在企业本身上,分析企业的商业模式、诚信度,或者是它的管理层人员。
整本书读下来,可以看出作者对巴菲特的投资手法很推崇,建议读者做长期投资,减少操作频率。可是现在谁还有胆量在中国股市做长期投资?
呵呵。
《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读后感(六):回归市场的本质
金融市场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超级大卖场。主要又分为短期的分析派,和长期的价值投资派。价值投资派由于见效慢,投资者往往关注短期利润(并且人有一种折腾的本能)而不受待见。正所谓理解容易做到难,能完美实施这一理念的人几乎有点看破红尘得道成仙的意味了。
有一种说法是人的所有举动都是由非理性构成的,即使是自认为理性的部分由于带有与身居来的环境和偏见影响其实也逃脱不了非理性的范畴。在由众多非理性的人聚集起来的金融市场中,实行相对超脱和理性的理念,能够得到如何的回报,归结到最后也就只能寄希望于你所看好的行业及公司的长期表现了。而这种长期表现又有太多复杂的因素会影响其走向。因此股市如赌场这句话不虚,真正能稳赚不赔的也只有那些制定游戏规则的赌场老板即大户才能做到。
张化桥的这本《一个政权分析师的醒悟》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揭开了政权分析师行业的神秘色彩,革了自己的命。其次在于他所宣扬的那种长期价值投资理念,这样一种理念真正是说到容易做到难,看破红尘有几人。
大方向是对的,而大方向的成功还有赖于这种理念的传播和大众在行为上的认可。正所谓巴菲特的成功站立在美国资本市场逐渐成熟的基础上。
《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读后感(七):投资是一个概率游戏
文章参差不起,结构散乱,有些地方前后矛盾,应该是很多日常醒悟的简单组合。
对于我自己来说,时间,心态,技术能力上的限制都决定了只能搞搞长期投资。长期投资需要一份坚定的恒心,其次才是业务上的知识。
但是价值投资中,如果价值在5年甚至15年都无法体现到价格上,这样的价值投资是否有意义?我觉得还是有意义的,因为长期来看价格无法体现价值有先例,但概率还是较小的,价值价格长期匹配的概率还是较大的,相对普通人短线投机赚钱的概率要大得多,因此对于我个人来说,既然只能且适合长期投资,就干脆在这块土壤上生根发芽概率最大。
世界上也有不少人明白这个道理,但过于自信和贪心。总觉得自己是极特殊的能发大财的那个。因此大多数人依然坚持投机。就像买彩票的道理一样。
投资是个概率游戏,涵盖范围最广的指数基金概率最大,股票市场的中长期回报率与宏观经济的增长率应该差不多。在当今这个年代和这个世界,那就是4% ~ 8%。然后也可以自建50-70支股的组合,亦或者个股投资,随着范围的缩小,概率相对变小,但是收益也会稍微增长一些(风险也增长)。稳健是另一提升概率的方式,只作那些把握非常大的决定;惹不起,躲得起;不作决定好过勉强作个决定。价值长期投资需要尽可能的稳健。宁可错过,不可做错,首先要尽可能不亏钱保护自己。
对于范围缩小的价值投资,对于公司的分析还是必要的。对估值和买入时机的要求相对低一些(但也要注意,比如太热门或者估值过高的企业就不适合投资),因为看的长期的效应,赌的是公司的价值最后能反应到价格上。分析公司的时候,要看它过去的平均表现,也要看将来个行业或者企业的利润在未来三四年会不会有较快的增长,再把在企业治理方面明显有问题的公司剔除。
《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读后感(八):《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
把股票当做债券 债券的特点就是定期收取利息回报,到期还本。所以把股票看成债券,一方面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稳定的资金出借的回报,并且要保证在到期的时候可以回收本金而不会缩水,另一方面从股价的增值中获取意外的回报。当然,股票分红只是现金利润的一部分,其余部分看做是继续投资本公司新增债券,因此,上市公司能否合理使用股东赋予他们使用资金的权力,获取高于净利润率的回报就至关重要了,这是公司成长性最重要的方面。
时间意识与公司收购 如果一个人的时间意识是很短暂的,那么就会偏执于某些方面,而忽略了长期的主导因素。这是因为,短期内这些因素是具有刺激性的,具有高回报的特征,但是时间一长就会使得本来面目显露而变得原形毕露,因此,如果时间意识是很短的人,那么他的选择是具有当下性的,而所谓当下,即环境变量、外在因素具有主导性作用。而时间意识很长的人,则会非常注重环境变量,即使外在因素发生了某些深刻的变化,对方的本质还是能够保持,这就是时间概念带来的区别。而所谓公司收购的概念,就是如果用这些钱存银行,做理财,与收购公司相比,自然收购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这一道底线决定了你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看好公司。
灰色精力 选择公司,调查分析,都是需要花费精力的。如果你发现自己的精力主要花在了选指标,看业绩这种显性指标上面,那么就说明这种勤奋是一种白色精力,即虽然是最正规的做法,但是仍然无效,原因是难道计算机不比你做的好吗?所以这又上升到了艺术的问题层面。所有的评判应该是艺术性的,所谓“灰色”,就是说不清道不明。如果你选中这样一家公司,看上去所有的指标都很贵,但是实际上经过实地调研和分析,才发现正的没有那么贵,那么这才是本事。其实说白了,估值是与基本面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应的,挖掘与分析,就是要挖掘公司的潜在能力,要比当下实际上对它的评估高了多少,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任何的分析如果走上了指标分析、硬性内容分析,那么就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一般真正有价值的分析,都是“灰色”的。
入市时间的把握 人们往往从历史中获取信息,总结规律,结果把“时机”当做是能够把握的东西。实际上,时机出现的时候,你刚好在那个位置,这才称之为把握时机。有时候语言是具有很强的误导性的!时机必须是等待的,而不是把握的,试图从历史当中寻找规律,这是错误的方法。当然,不去把握,没有这种把握的意识也是不对的,但是一般人的大部分的问题是真把“把握”当成一件事情来做了,所以竭尽全力去找那个点,而结果很难算准。所以要赢,就不能认为赢在某个时间点的准确把握,这就好比要测算出海浪能够出现几次,以及出现的时间点。最重要的是把握住根本性的东西,机遇就是当你在某个位置,在某个时间出现了有利于你的事情,回过头看原来那是机遇,而你能够抓得住的只是你处在什么位置而已。
《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读后感(九):醒了以后干什么?
一、闲话
比起同时买的另一本小书(对冲基金是什么【黄微】)那稀稀拉拉的排版、大量的空白页、插画页,这本不到12万字的小书,还算是有诚意的。
作者张化桥曾经在香港做证券分析师,后来跳槽去搞小贷公司。湖北荆门人,从经历看,绝对是一个学霸级人物、一个聪明人。一个聪明人不会去干傻事,黑自己曾经的职业、行业,以前的朋友怎么办?全书营造一种幡然醒悟的气氛,但是从后来网上的曝光率来看,作者还是活跃在证券分析领域的(开博客、专栏、出书【揭露同业业务的,已买】)。
书由一系列的专栏或博客文章组成。对于这种书,其实不能算书,顶多算纸版的博客文章而已。深度上不做什么指望了,只有观点,没有论证和论据,而且观点统一性上也可能非常差劲。
二、总结
1.宏观难预测,价格波动难预测,玩短线是赌博。
2.看长期趋势,宏观的、行业的、商业模式、企业、管理层等方面,长期持有少交易。
3.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收入高可能不行、利润高可能不行、带工厂的股票不行,资本运作、估值偏低,这些都不行。
4.减少交易频率,少做听风声、不理性、抢时机的交易,应该认真研究、说服自己、确信商业模式和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再买入,买入以后就不要随意卖掉了。
5.本书作者较少给出具体的投资建议,但有一个,基于对中国经济长期趋势的看好,判断中国股市机会好于美国和香港,同是,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机会好于主板和大蓝筹。
三、心得
1.认真研究以后再买入,不要急着抢机会。这句话在90%的情况下都是正确的。比如:
你今天想买入,原因是你自己判断现在是很好的买入时机,感觉机不可失,这种时候买不买?答案是:别买。
你听到了一个消息,而且线人告诉你就是现在买,得到这个消息之后,买不买?答案是:考虑一下提供这个消息的人靠谱吗?这个时候就不要傻逼兮兮的去分析基本面和商业模式了。必要时候可以去百度新闻或者贴吧里面搜一下,看看是不是消息已经烂大街了。
2.研究值得研究的东西。根据本书,宏观经济周期、政策时点、股票价格技术分析、股票估值、消息挖掘,这些都是研究起来失败概率比较大的领域,一些聪明的分析师们已经在上面花费了很多脑力,可能花费很多精力以后,最多也就混个入门或者装逼而已,不能真正指导进行获得长期收益的投资。可以研究的东西,根据作者的观点,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管理团队、特许权、自然垄断、客户粘性、高成长性,总之就是回到商业规律本身。这个玩意难度确实比较大,而且是个功夫活,可能前1-2年都不着要领,需要深入了解一个行业,并且能亲自接触这个行业最好。反过来说,去预测周期、政策、价格波动等,猜到的概率是50%,1-2年以后可能就是满嘴专业术语可以轻易装逼了,但是10年以后还是这样,概率依然50%。但是,研究商业模式等,1-2年可能还是菜鸟,但是积累10年,就不得了,成了专家,出手找找命中要害。怎么选择?这都是命!
《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读后感(十):Notes
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
2013-03-26 08:57:04
我觉得构筑退休金蛋有四大要素:
1. 长期不懈地坚持节约和储蓄;
2. 长期不懈地坚持投资,并着重投资于股市;
3. 分散风险,最好买涵盖面很广的指数基金或者自己构建一个样本足够大的、风险足够分散的股票组合;
4. 降低回报率期望,控制贪欲,避免折腾,从而减少交易费用。
2013-03-26 09:33:50
既然这样,我们如何判断一家公司有没有护城河呢?
第一,品牌被认为优秀或者可靠,公司的产品可以卖出高价,因此公司利润率高于同业其他公司。
第二,它的产品无法替代,或者客户很难离弃。如果离弃,客户需要付出不小的代价(叛逃费)。
第三,有些公司有明显的网络效应(互相照应,或者众星捧月的好处)。
第四,有些公司的业务由于地点、工艺方法、规模、营销网络,或者某种长期协议而使得成本便宜很多。
2013-03-26 10:46:51
可是,《华尔街日报》的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决定云游四方,做点研究,并很快就爱上了这个行业。《华尔街日报》的故事是这样的:某个星期五的傍晚,一个小伙子走进了一家小额贷款公司的营业所,他掏出身份证,很快获得了80美元的贷款。那天是他女友的生日,他想买一束花,并且请他的女友出去吃晚饭。不一会儿,他就哼着小调儿,消逝在浪漫的落日余晖里。下周一,他领了工资,便把100美元(含20美元利息)转给了债主。3天时间,债主的利率高达25%,年化利率高达百分之几千,但是那个美国小伙子没有抱怨。 我们中国人曾经鄙视农贸市场和在那里辛勤劳动的人们,而他们只不过是凭借苦力挣一份诚实和干净的养家糊口的钱,一丝一毫也不比干部、教授和工人卑贱
2013-03-26 10:50:12
我主张大家倒过来,把公司的质量放在前面,首先选5~10年内有前途的行业,好的商业模式和公司,再从中选出管理层质量高的公司,最后再看估值。如果估值不是特别离谱,我就会买它。在高质量和低估值这两个标准上,经常会有冲突。巴菲特说,我们应该在估值方面稍微将就一点,而在企业质量和前途方面尽量提高标准。他的原话是:“It is far better to buy a good company at a fair price than a fair company at a good price.” 换句话说,我现在正在把投资理念从寻找便宜过头的烂公司转为寻找贵得不够的好公司。听起来,我似乎在玩弄文字游戏。但是,业内人士知道我不是。这两种策略的目标公司群(股票池子)是不同的。
2013-03-26 10:54:19
巴菲特说,这样按图索骥买股票不需要技巧,而只有买那些看起来贵而实际上不贵的股票才考验水平。
2013-03-26 15:01:47
我也反思了自己过去16年研究和投资内地和香港股票的经历。我把大师们长期投资的成功归纳为两个要素:所投资的企业必须是一盘好生意(在行业的选择上要注意,世界从来就是不公平的,你的护城河有多宽、多深),管理层渴求利润增长并有能力实现利润增长(勤快并且聪明)。
2013-03-26 15:40:35
巴菲特说:“多付点钱买一家伟大的公司,远远好过贪便宜而买家普普通通的公司。”价值投资的重点是看公司的过去,增长型投资的重点是看未来。而巴菲特投资的方法是两者都看,而且特别要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