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天来临前》是一本由(日) 重松清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那天来临前》读后感(一):<在那天来临前>
第一次读重松清还是他为奥德赛写的《千年之梦》,里面所描写的凯姆是我喜欢的角色,沧桑的沉重感通过他的笔触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本也是典型的日式小说风格,POV角色存在感薄弱,通过对周边人事物的描写来发展故事,重松清又是那种对内心细节拿捏的尤其到位的作家,大爱啊,力荐。
《在那天来临前》读后感(二):所谓幸福,止于此
不同的家庭遭遇了相同的不幸。以前总是喜欢大团圆,现在发现幸福止于此,也许也是注定,前段时间读到片山恭一的作品,了解到他认为美好的爱情绝不能经物化的观点,再读这书,心中也就不觉得十分悲痛,反而有种温暖的感觉。也许这个观点应用在此并不太恰当,但当读到和美那句“忘了我也没关系”时心中一惊,怎么可能忘了呢,失去的会更加深刻吧。
另,Here Comes the Sun真的好听。
我所看到的日本文字
淡远又温暖
买这本书的时候
正是我整日魂不守舍的日子
于是我想痛快地哭一场
可直到看完我都没有哭
因为
那一天
并没有来临
只是对于那一天之后的记忆
我倒是有些感触
曾经以为天塌下来的以后
只不过也是寻常的每一天
也许曾经的刻苦铭心
曾经的不知所措
在往后的日子里
都不再会想起
记忆的长度
可以随时间变幻莫测
也许再过一个季节
我就能笑着对你说
想我了没
《在那天来临前》读后感(四):[笔记]
大二即将放暑假的前两天,我带着学生证去了一趟图书馆。本意是想找东野圭吾的小说,但是发现有的书检索不到图书馆没有,又或者是被人借走了。
找不到就直接上二楼书库里逛。在放满书的的书架里,来来回回的走,眼睛无意间扫到书架最底排的《幻夜》,索性就在地板上盘着腿坐着,吱呀呀的风扇在我头顶上小声转着,抽出《幻夜》,随便打开一页又合上、再打开再合上、很好玩。因为之前有看过,所以想在过一遍。心里想好想把书带回家啊。目光就往周围的书本里扫来扫去,如果不是有既定的目标要找的话,那书的封面就成了第一印象了。
《在那天来来临前》拿着书默默念了一遍,那天?来临前?什么嘛爱情小说?封面写的是会让人”让人泪流不止、绝对不能在地铁里读“的一本书。难道是悲剧爱情小说?打开浏览了一下,最后以封面不错借了回去。
当时我还不明白这本书写什么,只是觉得封面好好看。炙热的阳光落在枫叶上,光影斑驳,橙色原是温暖的,可认真看又觉得橙的不健康,掺杂了明度不高的颜色,还有近乎黑色的枝干。盛极则衰,像生命之花绽放到尽头、伸展到极致之后开始衰落一样,变得暗淡、透明;又像是老电影的镜头,看不真切却又直直的把感受传达给你。封面本身是什么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感受会比较重要。在我对作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封面会很大一部分的影响我对书的第一印象,起码取决于要不要打开。
是本关于”死亡“的书,这里没有主人公。作者平缓而又坚定的笔触,一笔一划勾勒这一幅幅画面,七个小故事,都无一例外的谈及”那一天“,我始终是以局外人的心态看的,也没流泪,有的只是对生命的敬畏。正如作者所说的:“绝望不会长久持续,因为人心并没有坚强到可以每天背负着绝望度日。所以人会因绝望而选择死亡,否则就设法暂时忘却绝望。”跟绝望一样,没有什么情绪能持续不变,悲伤过,绝望过,然后再抬头面对生活,毕竟还活着,就要认认真真的活,充实的过每一天,如果”那一天“突来来到,也不会遗憾了。
昨天重翻了一下看到“忘了我也没关系”这句话。
这颗心,太温柔了。
《在那天来临前》读后感(五):该如何面对“离别”
开始看是。以为是几个小短篇,看到最后才发现时一整个故事,分开叙述了。
每篇里,都有一个要死亡的主角,这未免太悲伤了。
看到最后的时候,还是被感动了。我没有经历过那种很伤痛的离别,身边的人也没有突然死去的。但是,面对过死亡。
在那一天来临前,我们和患者其实都知道,只是大家都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家人为了不让病者担心,不向其说明实情,其实,病人自己是能感觉到的,自己的身体情况自己怎么会感觉不到呢。
更重要的是,那一天之后的日子,该怎么办?夜夜思念,沉浸在悲痛中?渐渐淡忘?还是压抑在心底?
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可以洗涤悲伤。可就算是把悲伤洗去,也冲刷不掉曾经发生过的事实,曾经的悲痛离别。往日的生活再也回不去了。后悔没有好好“生活”过,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想要好好的看着孩子的成长。开始缅怀过去,再去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里还残存这某些回忆,或悲或喜。
“忘了我也没关系。”
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说出这样的话。虽然生者不愿意,但随着时间捻转,对逝者的记忆也会渐渐模糊,无论怎样,逝者在生者心中的地位是永远无法改变,模糊的。
有点《横道世之介》的感觉。有让我想到电影《爱》。
逝者已逝,生者犹在。生活还将继续。带着已逝者的期望,好好的生活下去。好好的,活下去。即使忘记也没有关系。
日本直木奖获奖作家重松清的催泪之作,果然不让人失望,我看过之后觉得确实,很感动。很钦佩作者独特的文笔,细腻,忧伤又总是突如其来。更难得的是从他平淡朴实的文字里,体会到越来越深的感悟,对于生活,对于苦难。我是偶然在学校图书馆借了这本书的,本来打算把它当成消遣的读物来看,看到后来,觉得有写一篇书评的必要。不然这本书还回后,我可能就会忘了它,但我不想这样。“忘了我也没关系”这是和美最后的信件,可是谁又曾真正的忘了谁?
这本书有七章,七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独立的,但也有客串的人物。故事里,苦难是一面镜子,可以这样说。每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都经受过或正经受苦难,从苦难中他(她)们照见了自己。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继续下去的勇气,就像武口和睦美厌倦了日复一日的生活。害怕朝阳,这是种很奇怪的心理,但也可以理解。人们是以夕阳沉入的地平线彼端——“永远”为目标,迈步走去?还是为了逃离“永远”,而开始一段至死方休的旅程。这两位让人不省心的学生,睦美从中学开始就有小偷小摸的习惯,长大后到武口工作的店里偷。两人串通好偷东西,其实我觉得他们并不是想要偷,他们只是想找一种与正常生活相反的事物,因为他们厌倦了那种一眼望不到头的生活。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那么一段幽暗的岁月,度过了,便是幸运。最后两人能有幸在老师家里携手面对朝阳,多好。继续,是一件很神奇的事。
小时候的我们也许都会犯一些错事,这是难免的,因为年幼,不通人烟。小学时的美代子送给同班病重的同学岩龙一副画,画上画着一只飞往天国的鸟。希望岩龙病逝后能前往天国 ,只是这天真的祝愿里,暗含着死的意思。岩龙的病逝成了美代子心中的隐痛。岩龙看到画的时候流泪了,不过活的太久的人所流下的眼泪,和岩龙的——无法活到长大的人所流下的眼泪,想必是相同的。
常言道:知子莫若母。但母亲与孩子之间又难免有些隔膜,很多话难以说出口。就像阿敏的妈妈得了癌症,但不愿把这沉重的事实告诉自己的儿子。阿敏妈妈通过一系列反常的举动让儿子察觉到自己的病。先是去听街头艺人阿熏弹吉他,其实是悄悄告诉阿熏自己家的情况。然后还在家庭医疗手册中折几页,阿敏看到她折了那页的内容后难免会担忧妈妈的身体状况。但又不想直接问自己的妈妈,只好去找阿熏了解一下妈妈是否有病。于是阿熏就把他妈妈来的目的都告诉阿敏,最后母子消除隔膜,但是妈妈的病无法治……
当一个人明确的知道了自己的最后期限,死亡就成了一个迟早会到来的节日。没有太多的歇斯底里,或许也会静静等待死亡。和美生前就是这样。最令人感动的是她死后三个月那天,留在护士长那里的一封信:“忘了我也没关系”。就这几个字,当她丈夫看到的时候,流泪了。我想了一首诗:
在那天来临前/我要在你的屋顶上/种下一朵忧伤的夕阳
生命的开始或结束,都是很神奇的事情。我们不会彼此打败。只要活着,就会继续下去。
《在那天来临前》读后感(七):在与“那一天”有关的日子里
思来想去,我还是无法对这本书无动于衷,像看其它书那样,看完之后,就随手放在一边,然后拿起另一本。为了我那些因为这本书而盈在眼眶的泪水,我也应该写点什么来记录当时的心情吧。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大脑里好像有两套程序在运转似的,有一套程序被这本书牵引着,让我亦步亦趋的跟着在每个故事间穿行,而另一套程序却停留在那些和“那一天”相关的所有日子里,那些不断的涌现出来的回忆和书里的点滴融合却又彼此分离。
人生就像一场旅程——这句话是我小时候就知道的句子,出现的频率之高不亚于娃哈哈果奶和王老吉。歌词里唱着它,书本里写着它,连偶尔勿勿换过的电视剧或者广告里也会出现它。但一直不断重复的这个句子我却从来没有去真正的体会过它。直到我看到《朝阳之家》里的那段话说:“我们全家三人并肩走着走着,昌史却骤然跌落深洞里。既没听到惨叫声,也没听见跌至洞底的声音,待我回头时,那个深洞已经被填平了。”时,我脑海中的那套停留在与“那一天”相关的记忆里的程序也骤然停在了“人生就像一场旅程”这样的一句话上。
我第一次深刻的体会了这句话,这样的一场旅程,无论是阴谋派世界观持有者眼里的:“一个程序”、“一场阴谋”也好,还是佛家所云之几道轮回也好,或者是小沈阳版的眼睛一睁一闭也好。一路走来无不要用不同的脸色、想法和心态去面对“那一天”。而其实“那一天”一直都在那里,用一种神秘的姿态存在于你的旅程中,它也许是一个无法预知的深洞,一但掉落,便万劫不复,也可能是从无法坚持行走开始的蹒跚而终。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均在岁月的长河里显现出它平淡的模样。连最壮烈的死亡也免不了被遗忘的命运。
父亲的那一天本身就是如此平淡,在“深洞”和“蹒跚”的那一天里,父亲选择的是后者,在蹒跚而过的十年之中,我们一家做为他的旅伴,与他共同等待着那一天的来临,但当那一天真正的来时,我却又觉得它好像是个深洞。
父亲是在一个阳光和平时一样撒入窗棂的平淡的早晨离开的,所有的一切都还在沉睡,而他也是由沉睡向更深层次的沉睡走去。
只是他的从容却并没有让我们也觉得从容,像书里同样面对那一天的那家人一样,在那一天来临之前,我们几乎被深深的不安压垮,一次又一次为即将到来的那一天崩溃大哭,却又都不约而同的用微笑隐瞒着其它的同行人,我们知道前方有一个深洞,知道父亲就要掉落进去,可是我们却不知道那个深洞到底在哪里。更无法停止前进不去理它。
绝望跟着我们,可是也正如书里所说的:“绝望不会长久持续,因为人心并没有坚强到可以每天背负着绝望度日。所以人会因绝望而选择死亡,否则就设法暂时忘却绝望。”要在绝望中迎接死亡的父亲的那些日子,显然比一般的人要长的多,在那长之又长的时间里,我们每天都与绝望同行,又每一天都努力的忘却绝望。
那一天到来时,母亲把一直压抑着的所有情绪一起发泄出来,哭晕了好几次,而远在异地的我却一直都不接受这个事实,直到5年后的首次回家,当我真正踏进有着父亲的痕迹的家里时,我要面临的父亲的那一天才真正的来临,而我只是平淡的在父亲的灵位前点燃一支中华,笨拙的吸了一口之后放在父亲的照片之前,然后不知该站着还是跪着,局促而又胡乱的和父亲讲着话,而心里有一处却被划开了,里面有个小人慌乱的跑出来告诉我说:那一天还是来了。但我已无法再次选择躲闪。
在爸爸的那一天之后,妈妈独自生活着,两年后还有了新的恋情,她比之前温柔了、也更美了。
而我归家的那一天之后,我变的不再急于去做什么决定,不再急于去争取什么,不再为那些慢吞吞的事情而愤怒,因为我开始明白其实等待也是人生,就算等待的尽头只不过是一个深洞。